文 /李蔚
2013年 1月 13日,是蔣經國逝世二十五周年,有兩項活動在這一天登場:
民進黨的「人民火大」遊行,號召了十萬人走上街頭,抗議馬英九政府執政下經濟低迷。更嚴重的是,共產黨通過親中資本家收購台灣傳媒。綠營支持者憂心,在蔣經國執政後期,人民付出無數代價獲得的民主自由、言論開放,將因為馬英九的「傾中」再次淪喪。
號召遊行前,蘇貞昌先拜望了另一位本土天王,前總統李登輝。這位蔣經國的接班人,依然頑強地留在台灣政治裏,不久之前,他還在一場公開演講裏,為自己「戒急用忍」的兩岸政策辯護,批評馬英九政府開放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後,只有少數個人賺錢,國家卻沒進步。
而被抗議的馬英九,一早依着他多年的習慣,到桃園頭寮的蔣經國陵寢前,默哀追悼這位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政治強人,也再次宣示自己在藍營裏「正統傳人」的地位。
二十五年前,蔣經國,這位台灣最後的政治強人油盡燈枯,嘔血而死。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依然在那裏,作為度量台灣政治轉型的原點。
蔣經國培育台灣本省菁英
談論台灣的政治改革,或許可以從 1972年開始:
5月 26日,蔣經國成為國民政府遷台後第六位行政院長。他先在閣員人事上,展現了不同以往的企圖心。他任命了副院長徐慶鐘、內政部長張豐緒和交通部長高玉樹三位本省籍閣員,高玉樹甚至不是國民黨員。他也派出第一位台籍省主席謝東閔。
這樣的人事派令,令人想起稍早的「催台青」計畫,這是國民黨針對台灣本省籍菁英的人才養成計畫,它用當時一位名歌星「崔苔青」姓名的諧音。包括後來接任副總統的李登輝,以及其他如林洋港、邱創煥,乃至於後來成為反對陣營領袖的許信良,都是「催台青」的栽培對象。徐慶鐘三人的派令,可能讓這批「台青」躍躍欲試。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站的「隊」,真的是接班梯隊,而不只是國民黨安撫台灣人的政治啦啦隊。
政治開放的氣息,在國民黨內開始散發出來;在通稱「黨外」的反對陣營裏,綠芽也鑽過冰雪。一批在戰後出生,承接「本地知識菁英」和「自由中國」傳統的反對人士,例如施明德、姚嘉文、許信良、張俊宏等人,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和自由中國年代的異議人士如傅正、費希平、郭雨新等,結合成「中、青」兩代的反對力量。
72年 12月,「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黨外陣營推出台北市議員康寧祥參選立委,另一位黨外大老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參選國大代表。在那個年代,政府嚴格禁止平時舉辦政治性集會。選舉期間,理論上也不允許,但黨外人士以「說明會」之名,行政見發表之實;而組織、開會、串連,更是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第一次。
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一段「法律假期」,但在當時,蔣經國的意向如何,黨外人士並不會知道。所以這一切行動,仍然是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氣息裏向前推進,衝突一觸即發。例如 1977年的「中壢事件」: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中做假票露了餡,上萬群眾包圍縣內的中壢警察局,燒警局、砸警車,當時的情景,一如今天中國大陸經常傳出的群體事件。
展開與黨外人士溝通
1978年 3月,蔣中正遺下的任期結束,副總統嚴家淦退位。蔣經國被選為總統,他指派謝東閔擔任副總統, 並且要求他開始和黨外人士溝通。
台灣現任監察委員吳豐山,長期跟隨台籍黨外大老吳三連。吳豐山曾經擔任「無黨籍」國大代表,也曾經主持由吳三連所創,反對色彩最鮮明的報紙《自立晚報》。他接受訪問時,透露了這段歷史。
吳豐山說,當年謝東閔銜命找到吳三連,傳達了蔣經國的意思,「蔣經國當時對謝東閔說,台灣一定要走上民主這條路,未來必定要交給台灣青年,但你們不要急,要給我一點時間。你是台灣人,去和他們溝通一下。」
經過謝東閔出面情商,吳三連接下了和「黨外」溝通窗口的責任,通過吳豐山,一批一批邀約黨外人士吃飯溝通。國民黨由政策會秘書長梁肅戎和副秘書長關中參加。
吳豐山回憶, 在每場餐敘開場,吳三連都會開宗明義說道:「我認為衝突不好,但沒有溝通,衝突難免。黨外對政府有什麼要求,就直接講出來,梁、關兩位在座,可以回去報告。黨外的要求,能做的就應該做;政府不能接受,也要講出個理由來。」
吳豐山說,這樣的餐敘進行了好幾次,黨外人士的改革訴求,包括萬年國會、黨禁、報禁等問題,都提了出來。吳豐山認為,從此後還是發生了「美麗島事件」來看,這一波溝通並不算成功,箇中關鍵在於,朝野彼此並沒有互信。因為國民黨是一個太龐大的機器,黨務、政務、特務各據山頭,彼此牽制。特別是調查和情報系統,最容易用「敵我矛盾」的二分法看待異議人士。
至於蔣經國本人是什麼態度?施明德說,蔣經國絕對不是一頭熱的鴿派,而是讓兩派互相牽制,確保整個開放進程,是依他可以控制的速度,停在他設定的目標上。就像「催台青」計劃背後,隱含的「以台制台」的策略一樣。
黨外抗爭遭受迫害卻聚攏民心
1978到 80年,是台灣民主轉型最關鍵的三年。78年年中,因應年底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黃信介、施明德等成立了「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公開舉辦座談會、問政說明會,也發表「共同政見」。
然而就在預訂的投票日前幾天,美國總統卡特在 12月 16日宣布,基於「美中關係正常化」政策,正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面對這場重大外交變局,蔣經國立即宣布停止選舉,全力鞏固斷交後的台美關係。但停止選舉的決定,令黨外人士大為緊張,抗爭日趨激烈。
1979年 12月 10日爆發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民主化進程的轉捩點。在這場國際人權日的遊行所引發的警(軍)民衝突後,超過一百五十人被官方認定「涉案」;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林弘宣等八人,被認定為「首謀」,以叛亂罪嫌送交軍事法庭審理。沒想到隔年三月的這場軍法大審,大幅改變了民眾對「黨外」活動的認識。
「放棄法律辯護,我們做政治辯護」,施明德受訪時,回憶起他在看守所裏,對着同案其他被告喊出的這句話。施明德說,既然美麗島事件是政治反對運動,在法律條文上斤斤計較就沒有意義。而是應該在法庭上控訴國民黨所有的反民主行徑。「自由,永遠是抗爭者的戰利品;絕對不會是獨裁者的恩賜。」施明德如是說。
「就讓這場軍法大審成為一場公民大課」,施明德說,那是他第三次入獄,自認最終付出的代價就是生命。施明德說,蔣經國原本認定了美麗島被告會在法庭上「求饒」,只要被告一求饒,所有的鎮壓、審判,立刻就得到了正當性。然而,一旦被告改採「政治辯護」,執政者就開始有所忌憚。
「你對他卑躬屈膝,他殺你,就跟殺條狗一樣不經心;但如果你像個人一樣站着,他就不敢殺你。殺你,你就成了烈士;你是烈士,他就是暴君。」
在黨政幕僚的建議和西方世界的關注下,蔣經國同意這場軍法大審對國內外傳媒全程公開,翻開當時的報紙,如實刊登了施明德在軍事法庭上的答辯:
「台灣民主化有四大害:黨禁、報禁、戒嚴令和「萬年國會」。……我們實際上爭取的是憲法上的基本人權,建立一個沒有黨名的黨,如果竟被扣上前面的罪名,百年之後,歷史將會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專制的時代、反民主的時代。」
施明德和吳豐山都同意,軍法大審完全開放,是民主思想得以從少數黨外菁英向一般民眾傳遞的重要關鍵。在此之前,這些言論只能出現在隨時可能被查禁、沒收的黨外雜誌裏,但卻因為這場軍法大審,登上了主流報刊,傳進千家萬戶。
境外力量促民主保人權
除了在台灣內部,美麗島事件的震撼也傳到了海外,特別是與國民黨政府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美國。事實上,在此之前,包括甘迺迪(肯尼迪,Edward Kennedy)、佩爾(Claiborne Pell)、索拉茲(Steve Solarz)等美國參、眾議員,原本就高度關注台灣民主化議題。美麗島事件更讓這些議員和國民黨政府的關係緊繃到最高點。
曾經出任台灣駐美代表的程建人,日後對施明德談起過一段親身經歷。當年在施明德被捕到公開審判的期間,音訊全無。有一天,甘迺迪的助理來到台灣駐美代表處,劈頭就說:「我們得到消息,施明德已經被秘密處決。」負責接待的程建人大吃一驚,連忙向台北查證後,向來人再三保證施明德絕對還在人世。這位助理臨走時不忘「警告」程建人,如果施明德遭秘密處決,後果會十分嚴重。
海外華人,同樣給了國民黨政府極大的壓力,以「尹縣長」一書聞名的作家陳若曦,在軍法大審前,帶著在美國華人的聯署回到台灣,通過吳三連見到蔣經國。會談中,她向蔣經國力爭美麗島事件絕對不是「叛亂」。
4月中,軍事法庭判決:施明德無期徒刑,黃信介十四年有期徒刑,其餘六人十二年有期徒刑。但在他們服刑期間,包括姚嘉文的妻子周清玉、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林義雄的妻子方素敏,先後都打着「代夫出征」的名義參選,無往不利。這形同人民對美麗島軍法大審做出的另一種「判決」。
1984年,蔣經國當選連任,在此前後,他決定從長期栽培的「台青」中找接班人。出線的,是台灣省主席李登輝。當時的李登輝,是位一派學者氣息的技術官僚,令人感受不到一絲政治企圖心。一個在政壇流傳的耳語:在蔣經國前,李登輝只敢坐半張椅子。雖然是真是假無從稽考,但的卻很清晰的鉤勒出他當時的形象。
提名李登輝任副總統,跌破黨內外一堆人眼鏡,但蔣經國天威難測,當時表面上倒也沒有異聲。但私下,情治單位向蔣經國回報:李登輝年輕時曾經加入共產黨,或者與共黨有牽連。但蔣經國不為所動,只回了一句:那也沒辦法。
黨外運動推動民主改革
1985年起,蔣經國指示除了施明德以外的七名被告,陸續釋放。但在他們坐牢期間,黨外運動日益蓬勃發展,「黨外公共政策會」、「黨外編輯作家聯合會」陸續成立。為被告辯護的律師團,例如陳水扁、謝長廷、尤清、蘇貞昌等也開始投身政治。這些努力,最終在 1986年 9月匯流:民進黨成立。
民進黨 9月公開組黨,國民黨內的保守勢力「取締」、「抓人」的主張言猶在耳,蔣經國卻跟着在 10月接受《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 ( Katherine Graham ) 訪問時,公開宣布國民黨將解除戒嚴。當時為蔣經國翻譯的,就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多年以後,他形容聽到「解嚴」時,「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我告訴我自己,我們正在改寫歷史。」
不管蔣經國的主觀意願是什麼,如果把歷史視界再拉開一點,可以發現在台灣民主運動勃興的上個世紀 80年代,也正是從前蘇聯到東歐,乃至於中國大陸,集權統治開始鬆動,自由思潮萌芽的大時代。
在十年狂飆結束後,蘇共自我解體、東歐突破禁錮、台灣人爭到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只有中國民主,在六四的槍口前流血倒地。台灣跨過了檻,大陸過不去,關鍵是因為蔣經國是個「政治慈善家」,而鄧小平不是嗎?
施明德不以為然。他說,華人社會長期以來評價蔣經國是個「自我改革者」,能夠主動放棄權力,還政於民,這絕對是一個誤區。施明德認為,蔣經國不僅是獨裁者,而且是個極其聰明、工於算計的獨裁者。
面對人民的抗爭,蔣經國會先掂量抗爭者的決心,壓力夠大,他才會退一步。就像汽鍋一樣,鍋裏水氣沸騰了,他才會把蓋掀開一點,把壓力釋放掉。執政者的智慧和抗爭者的意志,決定了這 80年代民主運動的收場方式。毫無疑問,蔣經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前選對了邊,但少了其它的歷史主角,沒有那些不管是憑藉着簇擁、推擠、衝撞,甚至以自己的自由和生命鋪出道路,如何能夠讓蔣經國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台灣和平轉型
1987年 7月,維持了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宣告解除。88年 1月 1日,政府開始受理新政黨註冊登記;不久之後,報紙不再限刊限張,憲法明訂的「出版自由」完全交還人民。但蔣經國傳奇多采的一生,也在 1月 13日結束。
蔣經國逝世當天,副總統李登輝依照憲法繼任總統,國防部長鄭為元、參謀總長郝柏村第一時間宣示效忠依憲法產生的三軍統帥。
蔣宋美齡一度有意在黨內「復出主持工作」,但這個圖謀短時間內就被挫退。
歷史的一頁,就這樣翻了過去。
1992年 12月,大陸籍代表全數退職,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台灣實現總統直接民選,蔣經國的接班人,贏得了民主選舉,獲得了符合普世價值的人民授命。
在李登輝的主導下,另一段改革就此啟動。比起蔣經國的老謀深算,李登輝推進的本土化和民主化進程,用驚濤駭浪都不足以形容。
然而,不管是國民黨主席還是台聯精神領袖;又或者從「國家統一委員會主席」變成「台獨教父」。
李登輝的政治立場可以跳躍,角色可以多變,更在藍綠之間來去自如。
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始終堅持自已是正統的「蔣經國學校」畢業生。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from 陽光時務週刊 · iSunAffairs Weekly http://www.isunaffairs.com/?p=1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