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February 2022

俄國侵烏 堅守崗位的獨立媒體 The Kyiv Independent

俄羅斯總統普京 2022 年初拉開戰幔,揮軍入侵烏克蘭。國際社會將俄國與納粹德國相提並論,指摘其侵烏行動為二戰後對歐洲的最大威脅,烏克蘭拒絕投降,總統澤連斯基動員全國,為保家衞國拼死一戰。

普京開戰令不少人跌眼鏡。俄國大軍壓境,烏國如何抵抗?雙方使用甚麼戰略、武器?烏國民眾如何應對?當地實況如何?烏國上下渴望將自身困境投射到國外以求援,國外則渴望掌握第一手及最新消息;其中一個渠道,就是設於烏國首都基輔的獨立媒體 The Kyiv Independent。

The Kyiv Independent(TKI)是烏國英語媒體,由超過 30 名 Kyiv Post(KP)的前記者於 2021 年 11 月 11 日設立——成立未足 4 個月,普京揮軍入侵,這媒體瞬即成為外界觀望烏國狀況的其中一扇窗。

脫離大台 自立門戶

KP 是烏國英文報章,有超過 20 年歷史,90 年代由美國人 Jed Sunden 創立,其後兩度易手,2009 年售予英籍巴基斯坦裔商人 Mohammad Zahoor,2018 年再轉手予烏國地產發展商、敍利亞商人 Adnan Kivan。

Kivan 接手之初,曾接受 KP 記者訪問,指普京支持的敍利亞獨裁總統阿薩德禍國殃民,掀起內戰導致其家鄉至少 70 萬同胞被殺。80 年代到烏國南部港口城市 Odessa(當時烏國屬蘇聯一部分)讀書、定居當地近 40 年的他,指自己反俄並認同烏國加入歐盟及北約。訪問中,Kivan 承諾尊重 KP 的編採自主,直言「沒有獨立的媒體,就沒有民主」(Without independent journalism, you cannot get democracy.)。

不過 3 年多後的 2021 年 11 月初, KP 內部出現嚴重分歧。Kivan 認為 KP「是時候壯大了」(it was time to finally make the Kyiv Post bigger and better),欲安排同屬他旗下的電視台 Channel 7 一名高層加入 KP 的編採團隊,KP 總編輯與記者反對,結果 Kivan 宣布暫停出版,總編離任,而數十名記者自立門戶,TKI 因此面世。

TKI 的網站簡介就指,前老闆 Kivan 欲掌控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 KP 編輯部,不惜停止出版及炒人,導致超過 30 名記者離職,他們數日後創立 TKI,並由 KP 前副總出任總編,指保不住 KP,也要保住其價值(If we couldn’t save the Kyiv Post brand, we could save its values.)。

Kivan 是富甲一方的商家,據 KP 2018 年的報道,他旗下的 Kadorr Group 有過萬名員工、市值 10 億美元,在烏國從事地產發展與農產品業務。KP 近年財困,Kivan 接手後注入新資金擴充人手,不過記者為保編採自主,寧願脫離由金主操盤的大台,獨立發展。

社交媒體營運力 TKI 遠勝 KP

30 多人的團隊,可以做到甚麼?TKI 的報道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範疇,除了本國,也關注東歐狀況,報道有文字稿、相片、infographics 以及 podcast;發布渠道有網站、電郵送出每日 newsletter、FB、Twitter、Telegram,以及 Spotify 等。

隨俄國陳兵烏國邊境,局勢升溫,TKI 的網站流量大升,按 Similarweb 的統計數據,TKI 網站 2021 年 12 月(即其成立的第二個月)的總瀏覽量約 37 萬次,2022 年 1 月躍升至 76.5 萬次(暫未有 2 月流量數據)。單計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 月,來自 Desktop 的 20% 流量中,多經社交網站或媒體導入,包括 Reddit、Twitter 及 FB。

相反,KP 網站 2021 年 12 月及 2022 年 1 月的總瀏覽量,分別是 31.3 及 54.2 萬次,均低於 TKI。雖然 KP 以較高名氣,在 Twitter 和 FB 有較高導入,但在 Reddit 的導入卻被 TKI 遠遠拋離。以 Desktop 流量計,TKI 與 KP 都以海外讀者居多,來自美國、英國的瀏覽量最多,烏國則排第三。

社交媒體方面,TKI 展現較出色的營運能力,其 Twitter 有逾 57 萬名 followers,KP 只有 24 萬;兩個媒體在俄軍入侵後均以 Telegram 緊貼實況報道,TKI 近日才設立的 channel 已有 2.6 萬名 subscribers,而 KP 的 channel 只有 700 多名,相信與 TKI 較快、較頻繁地報道國內外最新發展及消息有關。

財政獨立才有編採自主

營運數據做好,但脫離大台的 TKI,仍需現實地面對資金問題。TKI 明言不依賴寡頭財閥金主,轉向讀者、善長募資,以維持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於是在網站設 Patreon、Gofundme 捷徑,近日亦接受密碼貨幣 BTC 和 ETH 捐款。

脫離大台轉向群眾,似乎亦令 TKI 能維持自主,其總編 Olga Rudenko 2 月曾在 New York Times 撰文,嚴詞批評總統澤連斯基對內改革失敗,對外亦無力應對俄國威脅,嘲弄演員出身的他不是總統的材料。(俄國入侵後,有香港媒體指澤連斯基「慢半拍致電普京卻食檸檬」,並引 Rudenko 的文章起題「烏媒:澤連斯基平庸面目被揭穿」,事實上她的文章只批評總統於開戰前的應對失當,而非開戰後的情況。)

俄國入侵後,澤連斯基表現如何見仁見智,有報道指他拒絕接受美國護送離境,選擇留在基輔抵抗。Rudenko 日前在 Twitter 指澤連斯基犯下很多大錯,亦確信他將來會繼續犯錯,但承認對方展示出具備領導烏國的資格(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 has made many really bad mistakes, and I’m sure will make many more, but today he’s showing himself worthy of the nation he’s leading.)。

國家危在旦夕,領導人不一定留到最後。2014 年,烏國爆發大規模示威,時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在國會通過將其罷免後逃亡到俄國,當時甚至未有外敵壓境。

對當權者保持批判,是其是,非其非,若非財政獨立編採自主的媒體,恐怕難以做到,較多的只能刻板地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偶爾正直一下,更差的是被老闆利用作發表及推動個人政見或撈取利益。

冒險採訪的報道 能觸動人心帶來變局

寫文之時,俄國侵烏超過 48 小時,據報目標是攻下基輔但遇烏軍及民眾頑抗。另一邊廂,國際間漸形成姿態強硬的反俄聯盟:法國等歐盟國家、瑞典與芬蘭等國向烏國提供金錢、武器援助;歐美制裁普京與俄國外長;據報原本對將俄國踢出 Swift 有保留的德國、意大利、塞浦路斯及匈牙利態度軟化,轉為支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普京通電,稱支持俄烏會談。

國際社會的轉向,牽涉政治計算、角力和妥協。凡人看似無力,但每張現場相片、每篇報道,經傳播外送能觸動人心,發揮難以估計的重大影響力;俄國侵烏首日,Anadolu Agency 攝影師 Wolfgang Schwan 拍下在俄國空襲中倖存的 52 歲烏國女子,她頭纏繃帶、滿面血跡,影像震憾人心。同日,多國民眾聚集反戰,包括普京統治下的多個俄國城市。

記者無金剛不壞身,印上 PRESS 的頭盔、避彈衣不能保證人身安全,有時更招來殺機。根據無國界記者統計,2020 年共 50 名新聞工作者殉職,當中 16 人在敍利亞、葉門、阿富汗及伊拉克等戰區喪生。但沒有勇於深入戰地拍攝和報道真相的記者,戰爭傷亡實況可能被隱瞞,違反人道的戰爭罪行亦可能被掩蓋。

包括 TKI 在內的烏國媒體和記者堅守崗位,拼命盡力報道實況,基輔與烏國各城的烏軍與民眾據守頑抗,形勢似乎緩慢轉向,但面對俄國不成比例的軍力,他們能否撐過國破家亡的危機仍然未知。

遠在海外的人,除了保持關注,也可轉發具公信力媒體的報道,幫助他們將冒着生命危險採訪得來的實況與資訊,傳播到更廣更遠的世界角落,觸動更多人心,帶來變局,為身陷無情戰火的民眾解困。

 



from Matters | 熱議 https://matters.news/@shunheinews/%E4%BF%84%E5%9C%8B%E4%BE%B5%E7%83%8F-%E5%A0%85%E5%AE%88%E5%B4%97%E4%BD%8D%E7%9A%84%E7%8D%A8%E7%AB%8B%E5%AA%92%E9%AB%94-the-kyiv-independent-bafyreifxb4oerb6y53ijjfkmf6lm55e7b4zaiirwczgnmaqhsf27534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