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4 February 2013

從奶粉荒說起

在朋友兒子的滿月宴,遇到不少剛誕下嬰兒的朋友,少說也有四、五位,話題自然離不開近日的奶粉荒。有投訴用供應商的熱線訂了奶粉,應承了幾時會送來,結果奶粉沒有出現。總之就是市面上很難買到奶粉。

曾是記者同行,現於大學任教的呂秉權,就在《明報》以家長過來人身份寫了一篇「笑中有淚」的文章,講述他和太太因為近來「奶粉荒」所受的煎熬。對政府遲頓的反應大表不滿︰

「作為父母,我們期待特區政府出招已久,但弱勢政府只懂『忽市民所急』,任由港媽被魚肉,一直以整體供應充足為幌子,在澳門、澳洲、新西蘭、德國、美國等地相繼有政府或業界措施限制大陸客狂掃奶粉之後,特區政府慢三拍才勉力招架。

明知要做,為何偏偏推遲個多星期才做?特區政府教壞細路,上周的事今天做,看見市場失效仍不作為,『問題成熟一項,政策龜縮一項』,禍害港童,麻木不仁,《信報》林行止先生叫港人自求多福實是中肯之言!林先生已心存厚道了。」

奶粉被內地人搶購,facebook有人貼圖,指零九年香港入口奶粉130萬罐,到現在年增十倍到千多萬罐之餘,香港的父母仍要四處撲奶粉,這是香港政府早應正視並及時解決的問題。結果遲至二月一日才宣布所謂辣招,例如加強打擊水貨客,經常出入香港,懷疑走水貨的拒絕入境,二月修訂《進出口(一般)條例》,每人限帶兩罐奶粉出境,違者最高罰款一百萬及監禁七年(大陸普羅民眾帶水貨賺兩個錢,即使對香港爸爸造成很大不便,也不致要如此嚴刑峻法吧?況且造成奶粉荒並非單是他們,香港的供應商和零售商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對他們卻置諸不理),以及政府增設協助香港父母訂購奶粉的熱線等。成效如何?眾說紛紜。

首先講講政府增設的奶粉熱線,二月四日電台主持訪問食衛局局長高永文時,質疑為何政府要用公帑協助奶粉供應商進行業務,此其一。高永文既然答得出可能奶粉供應商未能及時處理香港父母的奶粉訴求,增加了政府熱線其實只會增加香港父母的false hope,因為奶粉供應商不增加送貨上門的人手,香港父母是不會及時獲得奶粉供應的,此其二。如果在零售層面已供不應求,為何供應商要為了香港父母的福祉,但不是主要利潤來源,而增加人手呢?此其三。

至於重罰超帶的出境者,政論家練乙錚就認為打擊不了走水貨。因為水貨客佔過關人數的相當部分,要密集抽查出境旅客行政成本很高,如不密集又失去抽查效果。他建議奶粉出口打重稅,杜絕內地人奶粉走水貨的誘因,稅款可抵銷行政成本。練先生的建議,至少表面上看來可行,也毋須不成比例的嚴刑峻法。

政府修訂《進出口(一般)條例》,只針對水貨客,卻不引用《儲備商品條例》,把奶粉列為儲備商品,在供應及零售層面作出有力介入,實在並非「適度有為」政府所為。《儲備商品條例》明顯比《進出口(一般)條例》全面,而奶粉是嬰兒必要的糧食已是不爭事實。而政府未公布措施前,連共產黨報紙《文匯報》都說政府有必要引用《儲備商品條例》︰

「……現時造成奶粉供應短缺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水客”每天清早在藥房前排隊搶購奶粉出境,直接引發本港奶粉供應荒問題;二是市面出現不良銷售行為,個別藥房擅自減少供應,選擇性地只以較高價錢向”水客”發貨,窒礙零售渠道正常運作。雖然部分奶粉供應商承諾在農曆新年期間增加供應,但每日仍被”水客”搶購一空,導致本地持續出現奶粉供應恐慌。

修例將奶粉列為法定”儲備商品”,限制奶粉出境量,應付緊急或短期供應不足的情況,不但可從根本上壓抑”水客”行為,紓緩奶粉供應壓力,更可賦予海關執法權力,主動處理”水客”問題。《儲備商品條例》列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指明任何物品為儲備商品,以禁止或管制任何儲備商品的買賣、進口或出口、流動或分配以及貯存,違犯條例者最高可處罰款10萬元及監禁2年。目前水客一般每次可帶奶粉20多罐,措施實施後,直接限制奶粉出境數量,海關亦可根據《儲備商品條例》執法。

……實施”儲備商品”措施後,出境數量受到限制,有利於本港奶粉市場保持長期穩定供應。不過,當局仍需確保零售渠道暢通無阻,避免商店囤積推高零售價,同時加強海關執法,有力堵截”水客”行為。」

現在輿理只把矛頭指向水貨客,甚至有民粹主義者稱水貨客為「水賊」,但奶粉短缺除了內地客搶購外,還有奶粉零售商見賣奶粉給陸客利錢高,因而囤積提價,只賣給願意付較高價錢的陸客。這些囤積行為的普及程度如何,是否涉及大型連銷店?由於政府不願動用《儲備商品條例》,相信很難查證。但從受撲奶粉之苦的本港家長們在互聯網的留言,囤積高價賣陸客應是十分普遍,否則本地家長不會叫苦連天。

當本地奶粉市場完全失衡及失控時,為何政府不引用《儲備商品條例》,而交由奶粉供應商去督促零售商「遵守營商道德」,例如有囤積問題,停止供貨。第一,奶粉供應商究竟有多少人手可「巡查」零售商?相信不會比政府多吧。第二,作為商人,供應商最重要是批發量越多越好,是否囤積根本不是他們要關注的。所謂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原則是攫取最高利潤,零售商囤積越多,供應商賺錢越多,為何要「倒自己米」。現在他們礙於「商品形象」,應酬一下香港政府吧了。食衛局局長高永文卻煞有介事的說供應商已暫停供應一些不「守規矩」的零售商,高永文真是被人忽悠,又忽悠港人了。

而梁振英在網誌也不忘抽水,說民生無小事,急香港市民之所急是他一直秉持的施政方針,他在《施政報告》中已強調在容易出現短缺問題的環節上,會優先照顧港人的需要,政府公布確保奶粉供應的措施便是最新例子,說明有需要時、在民生受影響時、在某些環節出現短缺問題時,政府會果斷地推出措施,照顧港人的需要。

如果梁振英真的急市民所急,為何不引用《儲備商品條例》,打擊囤積的商人,甚至藉管制儲備商品買賣,規定零售商必須優先買給香港人。是否因為囤積者也包括大型連鎖店,而大型連鎖店背後有大地產商的勢力,梁振英不敢觸碰他們的利益,所以只能修訂成效甚有疑問的《進出口(一般)條例》?

老實說,即使有嚴厲的罰則,也有人為了可觀利潤鋌而走險。現在政府不願引用《儲備商品條例》,即是向零售商以至供應商開出「吃大茶飯」的綠燈。呂秉權的文章已指出︰

「特區政府昨日(二月一日)公布的措施,限制每名成年人最多只能攜帶兩罐奶粉出境,水貨客未來不能再一箱箱豪氣地帶奶粉過關,但根據內地網上找人兼職運奶粉的情況和水貨客的動員能力,他們只會以人海戰術,螞蟻搬家的方式來應對新規制,重金之下,「限奶不限人」只會造成關口更水泄不通,上水站更光復無期。

由於在零售層面的銷售較無限制,有內地的港版奶粉直銷站明言,已全力加緊動員在香港搜購並囤積奶粉於香港恭候內地同好,但近期快遞奶粉亦受打擊,用家需要來港提貨,除了螞蟻黨,用家齊齊揮軍南下,直搗奶倉。」

在香港父母普遍質疑新措施的成效時,由梁振英以至一眾高官都不忘邀功。林鄭月娥更親自致電深圳市長許勤,為深圳願意與香港合作打擊水貨活動,表達謝意。不是吧,表達謝意?為何水貨活動「猖獗」?不就是內地海關縱容的結果?近兩、三年進口香港的奶粉激增十倍,大部分都是走私進入內地,逃避內地的重稅。當中如無海關官員隻眼開隻眼閉,水貨活動不會那麼有規模。以大陸官員現在貪腐之普遍及嚴重,當中的利益瓜葛可想而知。如果現在年均走私進內地的奶粉一千萬罐,每罐逃稅五十元計算,已是五億元。還有其他日用品及貨品呢。

因此,深圳當局很可能只是應酬一下香港政府,甚至可能做做樣,嚴拿幾個走私客讓香港官員邀功。但灰記要向林鄭鄭重聲明,那聲感謝只代表林鄭,絕不代表香港人。
 
她又說到特區政府「明白房地產價格、『雙非』孕婦、北區小一學位及奶粉等問題,引起港人不安和焦慮,故會適時採取有效行動,當跨境人流令本港承受能力不能應付,或某些服務和貨品出現緊張時,會優先照顧港人,而政府有需要時會立即啟動跨局跨署的應變機制,希望新措施令本地媽媽毋須再四處尋找奶粉。談及部分市民因不滿水貨客採取偏激行動,她則呼籲港人採取理性包容態度,以免影響兩地居民交往。」(成報)

所謂優先照顧港人,到現在是口惠而實不至。如香港高官們再如此忽悠香港人,只會令香港人更大力反彈。而那些偏激行動只會加劇。在呼籲港人採取理性包容態度前,政府必須糾正香港市場的失衡,以及認真檢討香港是否有能力每年接待五千萬旅客,當中絕大部分是內地自由行(當中相當一部分是水貨客)?否則這樣的說話,只會更刺激香港人的情緒,更激化中港矛盾。



from 灰記客 http://greyreporter.wordpress.com/2013/02/04/shortage-of-milk-pow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