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7 February 2013

機械人經濟


舊年深圳富士康宣布,會在未來三年,購買一百萬部機械人,取代重复人力工作;在哈爾濱,甚至有餐廳全面用機械人,充當侍應。到底,廣泛使用機械人,對我們有什麽利弊呢?

今日(4/2/2013)《金融時報》評論版的Edward Luce就提到,雖然過去半年,美國製造業職位增長近乎零,但是同期的製造業活動其實大幅擴張。點解?就是因為機械人的幫助。

當我們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而感到自豪的時候,當有些強國輿論以為美國消費者都要倚賴『中國製造』的時候,其實人家很多的工作是被高科技機械人,而不是低技術的中國勞工取代。睜開眼睛看看吧!人家有無人駕駛戰鬥機、無司機的汽車,甚至醫院都有機械人,上星期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才剛剛批准了一部RP-Vita機械人,能夠在醫院自動行走,在遠處的醫生遙控之下,幫病人做各種檢查。

但是,針無兩頭利,Edward Luce認為機械人的應用,也意味著中產階級失去大量的工作和加薪機會。他引述美國的研究,發現在經濟衰退期,有四分一流失的工作是低收入職位;但在復甦期增加的職位,就接近六成都是低收入工作。難道雇主在每次經濟週期,都藉機以機械人取代勞工?

不論當中有沒有因果關係,美國中產階級的衰落,有不少數據支持。自從金融海嘯以來,大部分美國職位的增長,都集中在最低技術和最高級這兩個極端,情況有點像沙士以後香港所謂的經濟復甦,很多是屬於飲食零售業裡面的低技術工種。在美國,早已有人批評這種經濟復甦是jobless recovery,也就是『沒有工作的復甦』。而且,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要被迫提早領取他們的退休金,雖然這樣會有罰款;可憐香港的中產階級,即使願意罰錢,就幾乎不可能提前拿到我們的強積金。

面對經濟轉型可以怎樣自處呢?當然,最明顯的總離不開提升教育水平。但真相卻是,即使美國總統奧巴馬說,要讓美國的大學生比例提升到全球最高,但是過去十二年,美國大學的畢業生,收入其實是呆滯不前,男學生就更加是下跌。

那到底經濟發展重要,還是人的工作重要呢?作者就說了一個故事。原來以前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經指著他新添置的機械人,很自得對他的工會領袖說,你以為你還可以向他們收工會會費嗎?怎知道對方反幽他一默:福特先生,你以為他們會買你的車嗎?

富士康的機械人或者不會自殺也不會罷工,但肯定就不會用他們代工生產的iPhone啦。


from Just say it http://dare-say.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