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October 2023
最新研究揭北京以扶贫为幌子 扩大对维吾尔人强迫劳动
自由亚洲
美国非营利组织“共产主义受害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郑国恩(Adrian Zenz)25日在学术期刊《中亚调查》(Central Asian Survey)上发文,揭示了北京如何以扶贫为幌子,在新疆扩大对维吾尔人的强迫劳动。
这份最新研究揭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CCP)如何强迫数十万维吾尔人到远离家乡的工厂工作,并辩称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贫困和失业。但实际上,这是在破坏维吾尔族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新证据首次明确显示,拒绝遵守国家就业指令的维吾尔人可能会被投入拘留营。
新研究首次给出了惩罚性拘留的权威证据。喀什2017年的一份官方指示概述了“严打”拘留的标准,包括拒绝扶贫政策、不参与劳动力转移及拒绝就业机会。这证实了新疆2018年的《去极端化条例》中,将拒绝国家就业计划视为“极端主义”,可处以拘禁。
新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些强制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急剧扩大,从每年超过200万增加到超过300万。与此同时,中共通过遏制或终止劳教(Camp-to-labor System)制度,转而更多地依靠所谓的扶贫计划让维吾尔人被迫劳动,从而使强迫劳动变得不那么明显。新疆党委书记马兴瑞的新政策利用“失业监测”,使维吾尔人几乎不可能离开当局安排的工作。
郑国恩警告说:“中共对减少贫困的语言操纵,使其能够放心地签署去年八月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ILO)关于强迫劳动的公约。”“北京似乎相信,对于调查其对待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情况者而言,强迫劳动安排可以成功地被化身为就业计划。”
郑国恩敦促国际劳工组织和其他西方观察家必须看穿北京的宣传。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0/%E6%9C%80%E6%96%B0%E7%A0%94%E7%A9%B6%E6%8F%AD%E5%8C%97%E4%BA%AC%E4%BB%A5%E6%89%B6%E8%B4%AB%E4%B8%BA%E5%B9%8C%E5%AD%90%7C%E6%89%A9%E5%A4%A7%E5%AF%B9%E7%BB%B4%E5%90%BE%E5%B0%94%E4%BA%BA%E5%BC%BA%E8%BF%AB%E5%8A%B3%E5%8A%A8.html
碧桂园违约影响外溢,中国经济可能遭受新一轮债务危机冲击
美国之音
中国地产开发商碧桂园由于上周未能支付一笔境外债券票息而被认为正式外债违约。美国金融机构已经对此做了认定,并通知相关债权人预做准备。这个事件凸显这家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深陷困境,这场遍及中国整个房地产业的债务危机将会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新的冲击。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周三(10月25日)报道说,根据彭博社记者看到的花旗国际发给债券持有人的通知,花旗集团将碧桂园上周没有在宽限期到期之日支付债息定性为正式债务违约事件。这意味着如果持有未偿还债券本金金额超过25%的债券持有人提出要求,受托方就必须立即宣布本金和利息到期。不过,目前尚未看到有债权人提出这样的要求。
碧桂园是世界负债最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在一笔总额为1540万美元的债息在9月17日到期时,碧桂园曾经表示无力支付。上周三十天的宽限期,碧桂园业未能履行其支付义务。彭博社说,这似乎已经构成事实违约,它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债务重组案例。
花旗集团发言人拒绝就该公司给信托人发出通知一事发表评论。
碧桂园在销售规模上领先中国房地产业的其它所有企业,包括负债最多的恒大集团。因此,碧桂园正式债务违约有可能在全行业引起涟漪效应,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辐射到全国各地。房地产行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罕见的艰难时期。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各个省区的债务负担都非常严重,远远超过了政府的承担能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二突然视察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财经界人士分析说,在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位中共党魁前往这两个机构进行视察。
习近平的这一举动表明,中国的金融危机和地方债务危机,以及房地产业的债务危机已经让习近平感到束手无措。此外,国际金融环境动荡,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中国股市持续下滑和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否安全都可能让他深感不安。
根据资本市场数据公司Dealogic的数据,从10月开始计算,未来六个月到期的中国房地产债券总额为605亿美元,其中境外债券至少占三分之一。
碧桂园最近已经聘用顾问审查公司的资本结构,为债务重组进行准备。彭博社说,碧桂园的美元债券已经跌至五美分左右,这意味着投资人对收回资金已经不抱多少希望。而在六月份,这家公司还有一些美元债券接近80美分。碧桂园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约74%。
美国之音稍早前报道说,碧桂园的债券持有人正在寻求与碧桂园就一项可能的债务重组一揽子计划进行讨论。这些债券持有人在考虑聘请美驰投资银行(Moelis)或纽约投资银行(PJT)担任其财务顾问。这些债权人持有的碧桂园离岸债券总额约为20亿美元,其中包括国际投资人和基金管理人。
碧桂园的澳大利亚子公司即将完成一笔2.5亿美元的交易,将墨尔本一处尚未开发的住宅地段转让给新加坡的弗拉泽斯地产公司(Frasers Property)。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0/%E7%A2%A7%E6%A1%82%E5%9B%AD%E8%BF%9D%E7%BA%A6%E5%BD%B1%E5%93%8D%E5%A4%96%E6%BA%A2%EF%BC%8C%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5%8F%AF%E8%83%BD%E9%81%AD%E5%8F%97%E6%96%B0%E4%B8%80%E8%BD%AE%E5%80%BA%E5%8A%A1%E5%8D%B1%E6%9C%BA%E5%86%B2%E5%87%BB.html
杜耀明:香港施政加強靠攏大陸 國際金融中心一去不返
杜耀明 RFA 20231026
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出爐,聲言緊跟北京「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香港要走向國際,成為八大國際或區域中心,但細看具體政策,卻是進一步向大陸靠攏,未免有負國家所託。
按照「十四五」規劃,香港的定位是八個領域中心,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等。
不過,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更在於加強香港和大陸的整合。過去一年,搶人才計劃,結果九成「人才」來自大陸, 搶企業則有八成是大陸企業。施政報告今次的眾多主張,不外異曲同工,例如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境外公司來港設立總部或分部,目標也離不開大陸企業。又如要成立「人才辦公室」、「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指定大學畢業生之中包括大陸的大學院校)以至「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香港金融市場投資三千萬),相信最後搶到的大部份都是大陸人才、企業和資本。
教育方面同樣是多管齊下靠向大陸。施政報告強調,政府會加強與大陸當局及院校合作,為本港教師及學生提供培訓、交流及合作;本港專上院校的資助學額增加一倍,招攬目標主要是大陸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政府推動的年青人海外交流及實習計劃,以至教資會撥款資助大學生到外地學習體驗,大陸各地必然佔頗大比例。
特別值得一提,是特區政府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統籌政府以至非政府機構的愛國教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精神。根據該法,所謂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培育和增進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情感,傳承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觀念,壯大和團結一切愛國力量」,當然也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籠罩下,香港官方與北京的價值觀越行越近甚或一致,而北京一再明言有權行使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加上《國安法》治港,國際投資者看在眼裡,對特區施政可以偏離北京多遠,難免心生疑慮。例如,國際投資機構十分倚重的一些英美諮詢公司(或稱盡職調查機構),專門調查企業行為以評估投資風險,近年在大陸被指「非法」調查,員工遭到扣查,公司也被重罰,最後只有結束大陸的業務。《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其中三間諮詢公司甚至撤離香港,部份轉往新加坡開業,以行動表示對香港沒有信心。
面對國際投資機構以腳投票,李家超既然以國際金融中心為發展目標,理該強調「一國兩制」之下中港兩地的制度差別,諮詢公司可以安心運作,好讓投資者放心。不過,他不但沒有闡明兩制的差別之處,施政報告更強調「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在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在推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表現指標(KPI) 之中,也只列出減少股票印花稅丶改革創業板以服務中小企、成立綜合基金平台、改善強積金制度等等。這些措施,既沒有撫平國際投資者的憂慮,也沒有看到香港需要急起直追,因為香港的國際集資能力正大幅下降,今年首三季只能替44間新上市公司集資247億元,金額估計比上年下降61%,全球排名下跌至第八,比深圳都不如,又如何擔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任?
不錯,香港過往的繁榮,尤其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的確是北京難掩的尷尬。因為香港的成功,在於言論自由和法律制度有別於大陸,甚至可以比擬西方國家,對保護產權及經濟發展都有利,國際投資者也感到熟悉及有保障。相反,眼下香港,正如在港的美國總商會呈交的報告所指出,特區給人的印象是保安考慮高於一切,維護一國的措施侵損兩制的特色,國安法隱晦不明又欠缺指引,使投資者無所適從。
簡單不過,香港的價值在於與大陸不同。否則兩者相同或者十分近似的話,投資者看淡大陸市場相信也不會留戀香港,而看好者倒不如索性留在上面發展,又何須處身生活成本昂貴但早已褪色的東方之珠呢?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3/10/blog-post_318.html
香港「反送中」示威:學者研究審判數據稱司法制度被「武器化」
香港2019年「反送中」示威過去已四年,一份海外香港法律學者分析相關刑事審判數據的報告認為,香港檢控機關將司法制度「武器化」。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Georgetown Center for Asian Law)星期四(10月26日)公布的這份報告,比較了香港近年兩次大型的示威後的檢控和定罪情況。
報告表示,從2019年香港示威起的首兩年,被定罪者遭判監禁的比率顯著高於2014年」雨傘運動」,平均候審時間將近一年,拒絕保釋候審情況亦比其他案件普遍,損害被告人的人權。
與此同時,美國組織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發表《2023年世界法治指數》,香港在14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23,比去年下跌一位,但「秩序和安全」分項全球排名第六。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評論稱,香港排名持續處於高位,「並領先於一些不時無理批評香港法治和人權狀況的歐美國家」,顯示中國《香港國安法》對維護香港秩序和安全上起著重要角色,有利於法治建設和人權保障。
在《2023年世界法治指數》排名中,英國排名第15位、美國26位、新西蘭第8位、加拿大第12位、澳大利亞第13位、日本第14位、新加坡第17位、法國21位、中國大陸第97位、俄羅斯第113位。
BBC中文就喬治城大學報告內容向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尋求評論,尚待對方答覆。
「反送中」刑罰「比雨傘運動嚴苛」
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案示威被俗稱為「反送中」示威,香港特區政府則慣稱為「反修例示威」。BBC中文稍早前向中國香港警察索取的數字顯示,由2019年6月9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10,279人因這場示威而被捕。
特區警務處指出,被捕或被檢控的罪名包括參與暴動、非法集結、縱火、刑事毀壞、襲警等。
被捕人士當中有2,928人已經或正在司法程序處理,有1,789人被判罰,有387人經審訊後獲釋,尚有670人的司法程序仍在進行中。
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的這份報告分析了自示威爆發起至2021年7月31日止的2,684例相關刑事案件的數據,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將刑事司法制度「武器化」。這些案件當中,1,527例已完成司法程序。
報告作者之一,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研究員黎恩灝博士向BBC中文表示,報告主要探討的是政府如何在示威者身上擴大運用《公安條例》和某些刑事罪行,以及法庭如何運用香港的普通法制度處理相關案件。
黎恩灝說:「整個研究發現,大部分被裁定罪成的反修例示威者,儘管參與非暴力的示威行動,往往被判處監禁式刑罰,不符國際人權標凖;更令人憂慮的是,從公平審訊的角度看,不少被告被拒保釋的同時,法庭要處理大規模檢控,候審時間遠超過司法機構設定的指標,令被告長期候審甚至未審先囚,造成審訊不公。」
「再加上律政司樂於在法庭裁決後提出上訴和刑期覆核,令即便判處較輕刑罰或無罪釋放的被告繼續處於案件的陰霾,令被告構成各種形式的壓力。」
報告指出,英式普通法與國際人權法律的一大原則,是被告人直到被判有罪前應被視為無辜,「反送中」案件「令人震驚」的還押候審數字說明此原則在香港「受到壓力」。
示威爆發近一年後,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0年6月頒布了《香港國安法》。喬治城大學的報告確認,其分析所涉及案件均非以《香港國安法》起訴,而主要是引據《公安條例》與《刑事罪行條例》罪行提控。
檢控數字方面,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處理的約1,600例「反送中」示威案件中,60.7%被判有罪。相比之下,原稱「佔領中環」示威的2014年「雨傘運動」有130例案件被起訴,73.1%被判有罪。
雖然「反送中」案件的有罪判決比率低於「雨傘運動」案件,但罪成人士被判監禁的比例則較高。
「反送中」有514次判決的被告人被判監,比率55%;雨傘運動案件有30次判決的被告人被判監,佔比31.6%。「反送中」案件的判監率比「雨傘運動」案件高23.4個百分點。
「雨傘運動」案件中,被判有罪的示威者多數獲判緩刑,或是社會服務令、罰款、感化令這類非監禁刑罰。
報告又指出,在其中811例能找到數據的案件中,從被起訴到正式受審的等候時間平均需343天(11個月9日),最長的更達768天(2年1個月7日)。
這與特區律政司2022年4月答覆立法會查詢時公布的數字相吻合。律政司當時稱,「反送中」案件候審時間比一般刑事案件長30%。
報告也分析了被告人年齡:在被分析案件所涉及的1,017人當中,138人為18歲以下,而其中19人為16歲以下——最小的只有12歲;16歲至25歲達642人,屬最多數。
在香港刑事訴訟程序中,法律將14歲以上16歲以下人士定義為少年人,除非犯殺人罪,否則少年人嫌犯均送交少年法庭審理,媒體可報道的案件內容甚為受限。報告承認這影響到數據的搜集。
報告也特別分析了部分案件類型。其中,有關《公安條例》下的「藏有攻擊性武器」罪和《刑事罪行條例》下的「管有任何物品意圖摧毀或損壞財產」罪,研究團隊統計了所涉及「武器」類型。在112件涉案「武器」中,54件為鐳射筆。
這份報告排名首位的作者並未使用真實姓名,報告指是一位身處香港的研究員。對於此舉會否影響到報告的可信度,黎恩灝對BBC中文解釋說,這位作者「考慮過自身安全理由選擇採用別名,我們尊重和理解他的分辨」。他並未說明這是否與擔憂觸犯《香港國安法》罪行有關。
黎恩灝指出,此前也有參與其他報告的研究員選擇以別名參與,而此報告已接受相關領域學者評審。
「23條」國安立法帶來「疑問」
喬治城大學報告發表前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星期三(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宣佈將在2024年內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條所規定之國家安全立法。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訂立的《香港國安法》將「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列為刑事罪行,並增加了「勾結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和「恐怖活動」罪,但該法也同時規定特區政府必須完成「23條」立法,將餘下行為列為國安犯罪行為。這包括「叛國」、「煽動叛亂」、外國政治性組織在香港進行政治活動,以及香港政治性組織與外國同類組織建立聯繫。
黎恩灝對BBC中文說:「當局運用本地公安法律和刑事程序如此,可見將來即使《基本法》第23條立法屬本地立法,現有普通法制度能否制約政府濫用刑法作打壓異己,的確是一大疑問。」
「我們在報告結論的建議,亦是和應香港一些社會人士和社群的呼籲,當局應特赦反修例運動被告,尤其是純粹因非暴力行動而被起訴者,才能真切回應司法機構面對大量檢控案件的壓力,以及扭轉當局繼續以嚴刑峻法對付支持民主運動的香港人。」
李家超星期三晚出席施政報告媒體聯播論壇時說:「做『23條』的本地立法必須符合人權、自由保障,這我們會確保。」
「我們經歷過2019年『黑暴』和『顏色革命』之後,社會整體所受的傷害和苦痛,我覺得大家歷歷在目。『23條』立法可確保整體國家安全保障的完整性和前瞻性。」
from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7227941
报道:中国最新智能手机的芯片是使用荷兰设备所制造
美国之音
据彭博社(Bloomberg)周三(10月25日)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公司新款智能手机的先进处理器,是由中国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使用了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公司的设备所制造出来的,而美国一直对采用先进芯片表达不安。
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国际结合了ASML所谓的浸润式深紫外机器与其他公司的工具,来为华为生产芯片,这表示美国对ASML实施出口限制可能已经太迟,无法阻止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进展。
ASML拒绝为此发表评论。报道称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销售违反了出口限制。
美国一直在与日本和荷兰合作,目的是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用于其在军事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尽管存在广泛的限制,华为仍在8月份推出具有5G功能新款智能手机“Mate 60 Pro”并采用的7纳米芯片的先进半导体技术,令全世界大感意外。
彭博社委托了半导体研调公司TechInsights对这款智能手机进行拆解,发现其中的芯片是由中芯国际所生产,这显示了其制造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试图阻止中国进展的范围。
这个结果让人质疑中芯国际如何有能力生产这款芯片,以及华盛顿主导的限制措施能达到多少成效。中芯国际没有回应媒体的置评请求。
ASML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垄断了先进的极紫外光刻系统(EUV),这是生产最尖端芯片所不可或缺的。同时,它还提供制造更成熟的半导体所需的深紫外光刻机(DUV)。
由于出口限制,ASML始终无法向中国出售其EUV机器。但据行业分析师表示,DUV虽不如EUV般先进,但可以通过沉积和蚀刻设备进行改造,以生产7纳米甚至更先进的芯片。虽然这个过程比单纯使用EUV昂贵得多,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很难扩大生产规模,但中国政府却愿意承担相当大部分的芯片制造成本。多年来,中国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合法地储备DUV设备,特别是在美国去年首次对华实施出口限制后。
据ASML上周所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ASML今年的中国业务大幅增长,因为中国芯片制造商在2024年出口管制全面生效之前大量增加订单。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占ASML销售额的46%,而之前一季为24%,今年的第一季度为8%。
荷兰政府在6月30日公布了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措施,规定限制最新型号的DUV设备出口到中国,该项出口管制法规于9月生效。这是欧盟近期发布经济安全战略以来,欧洲国家为“去风险化”率先迈出的一步。
拜登政府本月宣布的新管制措施也进一步限制了DUV机器的出口。ASML表示将遵守美国的规定,并相信实际上这些新的限制只会适用于少数几家中国厂商,这些厂商有能力生产“先进半导体”的设备。
ASML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上周告诉投资者,美国和荷兰的新限制措施将影响该公司在华销售额的15%。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0/%E6%8A%A5%E9%81%93%EF%BC%9A%E4%B8%AD%E5%9B%BD%E6%9C%80%E6%96%B0%E6%99%BA%E8%83%BD%E6%89%8B%E6%9C%BA%E7%9A%84%E8%8A%AF%E7%89%87%E6%98%AF%E4%BD%BF%E7%94%A8%E8%8D%B7%E5%85%B0%E8%AE%BE%E5%A4%87%E6%89%80%E5%88%B6%E9%80%A0.html
拜登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对许多国家而言是债务枷锁
来源:
美国之音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周三(10月25日)谈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时表示,这项倡议对于大多数参与的国家而言,已经成为债务枷锁。
拜登周三在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于白宫的联合记者会上,被记者问及阿尔巴尼斯本周将前往中国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一事,如何看待澳大利亚与北京的重新接触,以及澳大利亚是否能信任北京、与中国进行商业往来?
拜登表示,信任与否还需要验证。他说中国现在正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难,且与过去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他说中国和他国打交道时,已像俄罗斯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使用了类似的策略来威胁和应对国际事务。
拜登说,他与习近平的会晤次数比任何其他国家的领袖都来得多,且经过多次和长时间的会谈。他认为习近平意识到,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美中将在这方面进行竞争,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拜登认为对于很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来说,该计划已经变成了一个负担,并导致这些国家陷入困境。他说:“对于大多数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债务枷锁。”
为了对抗“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倡议,美国正与七国集团(G7)的伙伴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计划将在五年内筹集6000亿美元。
今年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习近平于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中国将支持高品质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内容包括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扩大数位产品等市场准入,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路等措施。
习近平表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0/%E6%8B%9C%E7%99%BB%E7%A7%B0%E4%B8%AD%E5%9B%BD%E7%9A%84%E2%80%9C%E4%B8%80%E5%B8%A6%E4%B8%80%E8%B7%AF%E2%80%9D%E5%AF%B9%E8%AE%B8%E5%A4%9A%E5%9B%BD%E5%AE%B6%E8%80%8C%E8%A8%80%E6%98%AF%E5%80%BA%E5%8A%A1%E6%9E%B7%E9%94%81.html
乌克兰反攻为何失败?
目前对正在全力抵抗俄罗斯入侵的乌克兰不是一个顺心的时刻,在美国,强烈反对向乌克兰提供新的军事援助的共和党人约翰逊当选众议院议长;在中东,巴以冲突转移了国际社会对乌克兰战事的关注;在欧盟,成员国捷克新上任总理罗伯特-菲佐宣布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而此刻,反攻不顺利的乌克兰,正是最需要国际支援的时刻。
法国世界报周四头版头条在题为『乌克兰反攻为何失败』的长篇报道中说,根据军事专家评估,乌军150天的大反攻,可以说并不成功。乌克兰即将面临一个艰难的冬天,乌克兰人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
西方军事分析专家的观察很苦涩:始于6月4日,旨在突破俄罗斯防线的乌克兰大反攻,取得的进展很小,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无法再向前推进了。英国智囊团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USI)研究员杰克-瓦特林(Jack Watling)在 10 月 19 日发表的一份说明中指出:“尽管乌克兰武装部队作出了坚定的努力,但五个月的进攻行动未能突破俄罗斯的防线”。这位专家认为,年内似乎也不可能有所突破。
乌军在整个春季一直在集结军人和装备,以图片敌军1000公里前线的防线,乌军为这次反攻专门组建了12个旅,约有35000士兵,其中一些装备了英国挑战者坦克,德国豹二坦克、美国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以及法国侦查系统AMX-10RC遥控侦察车等西方现代武器。
目标,突破俄罗斯在南方扎波罗热至顿巴斯之间建立的防线,夺取梅利托波尔、别尔迪安斯克及马里乌波尔三城,打通亚速海,这一行动如果成功,将把俄军一切两半,使其孤立在最西边的第聂伯河岸,最重要的,将斩断莫斯科用来向其南方部队提供后勤支援,链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陆桥。
6月4日发起大反攻时,乌军对自己的行动寄予厚望。不幸的是,尽管乌克兰军队无数次试图突破俄罗斯的防御帷幕,但却停滞不前。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在 10 月 12 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今年夏天南线推进的高峰期,乌克兰军队平均每天仅前进 90 米。法国军方人士证实,乌军为大反攻而动员的12个旅大部分已经用上,士兵仍然被困在俄军第一道防线上。
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俄罗斯防线异常坚固。开源情报局(Osint)的专家们评估,五个月了爱,乌军只收复了大约4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面积比法国的Belfort特区还要小。俄军在侵乌初期,占领了乌克兰四分之一领土,现在仍然占领着百分之十七,相当于十万平方多公里。
问题是最近几天俄罗斯军队甚至重新夺回了主动权,从10月10日开始,俄方不间断地对顿巴斯的城市阿夫迪耶夫卡(Avdiïvka)发起大规模攻击行动,这座工业重镇俄军入侵前有3万人口如今剩下不到2000人,正在遭受着巴赫姆特相同的命运。不过 ,俄军也在为每一部推进付出极其高昂的人员和装备代价。
乌克兰反攻进展为什么如此缓慢?军史专家和分析人士认为首先由于莫斯科打造的防线坚固的程度令人吃惊。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认为,在春季,俄罗斯军队挖了数百公里长的战壕,埋设了数万枚反坦克地雷和杀伤人员地雷,并在地面上布满了龙牙。这些装置不仅部署在整个前线,而且延至500米纵深。一位法国高级军官承认,“俄罗斯的防御非同一般”。
据指这是目前已遭排斥的俄罗斯侵乌总指挥苏罗维金2022年秋季的设想,法军陆军指挥中心表示,“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但苏罗维金做了德国人在 1917 年 ‘阿尔贝里希行动 ’中做过的事情:他有意将部队撤出赫尔松和第聂伯河右岸,以缩短战线并加强防御”。
国际风险顾问兼法国预备役军官奥德朗(Stéphane Audrand)认为,乌克兰初期反攻中,曾试图动用相当数量的兵员和军事物资发动大规模进攻,但由于缺乏掌握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至少需要9个月的集体训练。在最初的失败后,乌军改为小范围作战,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强化了部队的战斗力,但产生的领土效应不大。
俄罗斯的另一大优势是战略纵深。专家认为,在双方谁都无法让对方后退的情况下,各方都试图尽量给对方造成最大程度的损害,同时伺机掌握主动权。但这一战略对乌克兰并非没有风险。
根据西方情报,莫斯科拥有比对手大得多的一个“战略纵深”,俄罗斯人口一亿四千三百万,兵工厂生产重新升级。因此,俄罗斯可以在较长时间段动员更多的人和武器。相反,乌克兰尽管得到西方大力支持,人口只有四千三百万。许多专家担心的是,由于同盟国储备和生产力不足,乌克兰会在2024年缺乏弹药,特别缺乏北约标准的155毫米炮弹。基辅国家战略研究所专家Mykola Bielieskov认为,迹象显示,乌克兰的弹药供应问题正在解决,但在2024中至2025年初,不太可能满足乌克兰的需求。
与此相反,立陶宛情报机构负责人Ants Kiviselg上校10月20日对媒体评估,俄罗斯军火库仍储备着差不多四百万发炮弹,这意味着,按照目前相对缓慢的节奏,在一年时间里每天可发射一万枚,这还不算朝鲜向俄罗斯送去的大约三十万至三十五万发炮弹以及俄罗斯新生产的炮弹,其生产能力将提升到每年生产二百万至三百万。俄罗斯生产巡航导弹的能力也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即每月生产100枚弹头,而一年前每月只有40枚。也就是说,俄罗斯不太可能在2024年遭遇弹药短缺的情形。
奥德朗认为,"2024年将是乌克兰人面临巨大危险的一年。已经交付给他们的设备将被损耗,但他们只能进行部分重组,因为西方的生产能力要到 2025 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乌克兰兵员损失一直高度保密,西方军事专家估计乌克兰死伤的士兵超过20万人,还有20000至50000士兵残疾。俄罗斯损失的士兵更多,估计在39万至48万之间,但俄罗斯兵员储备比敌人丰富的多。
专家认为,冬天对基辅将很困难,2022年同一时期,俄罗斯故意炸毁民用电力设施以破坏民众情绪,可以相信,俄罗斯今冬将会采取同样的手段,而且破坏程度更高。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31026-%E4%B9%8C%E5%85%8B%E5%85%B0%E5%8F%8D%E6%94%BB%E4%B8%BA%E4%BD%95%E5%A4%B1%E8%B4%A5
美日韩联合谴责朝鲜向俄罗斯供应武器
韩国、日本和美国今天周四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朝鲜向俄罗斯供应武器,联合声明称,平壤已经"数次"向莫斯科运送武器。
俄罗斯和朝鲜是历史上的盟国,目前都受到一系列国际制裁,莫斯科因入侵乌克兰而受到制裁,平壤因核武器试验而受到制裁。
9月中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举行峰会,两国关系明显升温,这加剧了西方国家对平壤或向莫斯科提供武器用于侵略乌克兰战争的担忧。
华盛顿与首尔和东京的声明"强烈谴责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和弹药,用于对付乌克兰政府和人民"。
该声明说:"我们现在可以确认,此类武器交付已经发生了几起,这将大大增加俄罗斯侵略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9月访问俄罗斯期间表示,与莫斯科靠近是朝鲜外交政策的"绝对优先事项"。
韩美日三国周四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平壤通过向莫斯科提供支持,"寻求军事援助以提高自身的军事能力"。
华盛顿和专家们表示,平壤需要莫斯科在卫星技术和苏联时代军事装备现代化等领域对其进行军事援助。朝鲜于今年9月将其核国家地位写入了宪法,但今年已两次未能将间谍卫星送入轨道。
今年8月,日本、韩国和美国领导人在华盛顿附近的戴维营举行了峰会。三方同意制定一项为期数年的联合军事演习计划,共享有关朝鲜的实时数据,并每年举行峰会。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美日韩联盟描述为当今朝鲜面临的"最大威胁"。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31026-%E7%BE%8E%E6%97%A5%E9%9F%A9%E8%81%94%E5%90%88%E8%B0%B4%E8%B4%A3%E6%9C%9D%E9%B2%9C%E5%90%91%E4%BF%84%E7%BD%97%E6%96%AF%E4%BE%9B%E5%BA%94%E6%AD%A6%E5%99%A8
香港法治:排名三连跌至全球 23位 报告指国安裁决严重违反保护少年的国际原则
在《港区国安法》落实三年多以来,以法治闻名的香港,其全球法治排名亦连跌三年,今年再跌一级至第23位,以致排名落後於同区的新加坡和欧洲的法国,但遥遥领先排第97位的中国。与此同时,一份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在《国安法》落实後首一年多的案件中,出现不合规的范围之多,令人惊恐(alarming),对青年人的重罚更是严重违反国际公约中对少年人的保护原则。
中国要求香港建设成「八大中心」的其中一个任务便是要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但根据美国的「世界正义工程」昨(25日)天公布的《2023年法治指数》,香港整体分数维持在 0.73分,在142个国家及地区中位列 23,较去年微跌一位。而去年的排名,较之前五年保持的全球16位出现大幅下滑。
至於与香港一样有设立商事讼裁中心的新加坡,以0.78分排名全球第17位;作为香港主权国的中国,则以 0.47分排名 97位,较去年下跌两位,在区内15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尾四」。至於全球首三位的国家,依然是丹麦丶挪威及芬兰。
港府发言人回应《指数》时避谈香港排名下跌,强调香港整体排名维持「一贯高位」,并领先於一些不时无理批评香港法治和人权状况的欧美国家。但以批评香港较多的「五眼联盟」国家来比较,只有美国是落後於香港三位。
对於评分下跌的领域,例如「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丶「开放政府」及「民事法律正义」等范畴,港府发言人只是说会继续解说,加强世界对香港法治的「正确认识」,说好香港故事。而香港在「秩序和安全」和「廉洁」的排名或得分则维持不变,且在分项的全球十名内;而「基本权利」的排名更是上升三位至第 58位。
2019年涉案裁决:警员有作假证供 判罚明显较雨伞运动重
到了今(26日)天,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发表名为《2019年抗争运动:拘捕和检控的数据分析》的研究报告,报告研究《国安法》落实至 2021年7月底对相关被告提出的1592宗控罪後发现,法庭审理国安案件时,越来越不顾被告的基本宪制权利,对少年的原有保障更是全盘抹掉。众多被告须要还柙以年计的时间候审,形成未被定罪却要先行长时间囚禁的局面。
报告指出,2019年运动的被告,定罪後被判囚的比例高达 81%,远远高於 2014年雨伞运动的 31.6%囚禁比率,显示法庭对被告的判罚更加严苛。事实上,不少人被罚只是因为他们参加了示威,而这些抗争活动大多数是和平进行的,数据显示,最多人被控的是「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罪,有195项,但由於公安条例订明,一定数量的集会或游行均须由警方发出不反对通知书方可进行,否则即属违法,以致不少因庭与或只是作壁上观也被控。
报告撰写人之一的黎恩灏向本台解释,雨伞运动时,大部分被告皆是以干犯民事禁制令而被控藐视法庭,法庭处理这些案件的门槛相对清晰;但2019年时,大部分被告都被控未经批准集结,而《公安条例》本身内容含糊和广泛,法庭又「积极模糊」非暴力行动和涉及暴力的示威的分野,以致大量被告遭裁定罪成并判处监禁式刑罚。
报告又发现,相关裁决对青年人造成的打击不成比例地重。数据显示,被告的年龄众数是23岁,当中有130人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少年,而研究人员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不公开审讯资料推断,在 148项涉及少年犯的裁决中,定罪率高达 54.2%,当中,66%须要囚禁(包括进入教导所),报告认为,对儿童而言,这比例是异常地高,因为根据香港也有签署的国际人权公约,对年轻人进行拘捕丶扣留及判囚,只可作为最後手段,在这方面,香港显然未符合公约规定。
另外,报告发现,警方证供的可信程度大有问题。数据显示,在撤销控罪的案件中,有202宗控罪有给予理由,当中,40.6%指警方的证据有问题,比例颇高,而以「证据不足」这较为合理的理由撤控的控罪,则只占四分之一。报告认为,数据显示警员在某些个案中作假证供。
数据又显示,被告的羁押时间偏长,逾四成还柙超过一年,平均羁押天数是 343日。报告补充,实质情况较上述数字严重,因为报告只计算已完成审讯的案件,不少案件至今仍未审讯完毕,例如民主派「47人案」丶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等被告的还柙时间已超过两年。
报告总结道,涉及2019年抗争运动的审讯,有很多不合规的地方,对被告造成不公,港府既然想事件翻篇,实应重新考虑是否作出大赦,特别是涉及非暴力控罪的人。报告明言,以现时的形势,相信大赦建议获接纳的机会甚微,但期望报告的数据可以令港府基於公义而大赦。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9%A6%99%E6%B8%AF/20231026-%E9%A6%99%E6%B8%AF%E6%B3%95%E6%B2%BB-%E6%8E%92%E5%90%8D%E4%B8%89%E8%BF%9E%E8%B7%8C%E8%87%B3%E5%85%A8%E7%90%83-23%E4%BD%8D-%E6%8A%A5%E5%91%8A%E6%8C%87%E5%9B%BD%E5%AE%89%E8%A3%81%E5%86%B3%E4%B8%A5%E9%87%8D%E8%BF%9D%E5%8F%8D%E4%BF%9D%E6%8A%A4%E5%B0%91%E5%B9%B4%E7%9A%84%E5%9B%BD%E9%99%85%E5%8E%9F%E5%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