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是中越边境战争(中国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40周年纪念日。关于它的原因、意义和影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场战争虽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就事论事,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看,它的效果明显:
其一、顺应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局势;
其二、安抚了正在与苏联冷战的"心照不宣"的盟友美国,明确了其在新时期中国外交中的支柱地位,为赢得今后40年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国际支持和国际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三、遏制了越南与苏联联手对抗中国并进行地缘扩张的趋势,震慑了对手或潜在对手,为中国和平发展塑造了总体安全稳定的周边秩序。
不过,从历史眼光,特别是冷战后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演变的角度来看,它所造成的后遗症亦是愈益凸显,影响深远。
它的最大后遗症是促使越南根深蒂固地对中国产生战略不信任,并从战略上疏离中国,对中国利用因素更多,跟中国的关系"貌合神离",进而从中国的对手或潜在对手那里寻求友谊。
越南在古代从中国彼时的王朝分离出去,并一度成为藩属。中越关系既历史悠久,又高度复杂。在长期作为邻居相处中,越南对中国是亦近亦远,合作中包藏着防范之心。越南在国内战争中接受中国的援助,同时强烈排华,并对华裔华人进行迫害的历史,就是其显著表现。
边境战争捅破了中越两国关系历来脆弱而敏感的那层纸,并对越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严重加大了其不安全感,其战略后果是,尽管中越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具有亲缘关系,并都在实行改革开放(越南称"革新开放"),但两国在战略上并不亲近,在安全关系上更是渐行渐远。
历史心结导致中越在海洋主权和地缘政治领域的分歧与忌惮难以化解,对抗和竞争色彩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后者的战略抉择。
在安全关系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成为越南事实上的同盟,俄越军事安全合作是全方位且深入的;近些年来,美越关系正常化快速推进,军事安全合作逐渐深化。
越南显然在安全上欲推行美俄平衡政策,以确保自身安全和利益最大化。但中国无疑是其推行该政策的潜在战略目标。
越南的战略抉择同样体现在,积极参与美国领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及在美国退出后的替代方案《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谈判,并成为后者的创始成员国。
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政府主导TPP谈判后,该协定已超越了纯经济功能。其作为平衡中国影响力,争夺亚太经济领导权,开展大国竞争和地缘竞争的工具性质,十分鲜明。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府已宣布退出TPP,但它的替代选择CPTPP仍然延续了这一特征;不排除美国政府在未来重新加入该协定,并发挥领导作用的可能性。
越南加入CPTPP固然有分享地区经济红利的考量,但作为市场化较低的经济体,其抉择本身及被容纳其中就充满了地缘政治色彩。
从美国的角度看,随着中国日益偏离其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初心",即通过经济自由促进中国的政治自由,兼及在外交、安全、经济等各领域两国日益加深的分歧,它的失望不言而喻,中美战略竞争以至新型冷战趋势,正变得不可逆转。
美国推行地区战略——印度-太平洋战略及对华政策,越南是一个重要变量。完成地区布局,将越南纳入该战略和对华政策的体系,增强开展大国竞争和地缘竞争的力量,是美国的重要目标。
越南作为在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改革等方面与中国高度相似的国家,尽管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却无法像冷战时期与苏联结盟一样,成为中国的盟友,相反却向中国的对手或潜在对手"靠拢",在安全、包括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领域,自觉地选择与中国疏离的方向,主要就是源于对中国深深的不信任,源于边境战争的历史后遗症。
(原文刊于2月27日《联合早报》)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