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3 September 2016

纽约时报:抵制中国模式

作者:马雷克·欧尔伯格,  勃春·郎 2016年9月22日

柏林——对许多西方民主国家而言,这一年殊为艰难——而中国却不断在伤口上撒盐。随着唐纳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在共和党初选中冉冉升起,中国的官方媒体新华通讯社幸灾乐祸地将美国总统选举描述为"一场闹剧,证明自诩的世界民主标杆失灵了。"新华的另一篇文章则利用民主党邮件泄露事件来重申"金钱政治已成为美国选举的不治之症。"

美国的民主制度并非唯一的靶子。中国的官方媒体还在英国公投决定离开欧盟后左右出击。《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直言:"脱欧公投撕掉西方民主的皇帝新装。"

当西方疲于应对民主程序的短处之际,中国正抓紧机会宣扬自身的体制。比起几位前任,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中国在与西方展开意识形态竞争的信念要深得多。中国的宣传专家不再满足于御民主思想于国门之外,而是认定,倘若共产党期望继续掌权,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令中国的政治体制具备海外吸引力上。

在大约每年100亿美元预算的支持下,中国媒体机构在扩大全球存在感,响应习近平提出的媒体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这意味着,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所谓的"中国模式"——描绘为由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远大理想的技术官僚执掌的选贤任能、效率为上的统治制度,而该制度优于西方民主制度。

中国的宣传手法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一家被认为得到共产党支持的公司制作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例子。这则视频在网上传播,同时针对中国与海外观众,其中比较了成为美国、英国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程序。虽然中国的体制呈现为领导人经过数十载培训历练的选贤任能制,但对美国选举程序的描绘集中在了募钱的必要性上。包括这则视频在内的不少作品属于专业制作,比起出了名的措辞古怪的共产党传统宣传,认出它们是政治宣传的可能性要大为降低。

随着共产党招募私人公司来协助征服海外媒体市场,散播北京理念的工具正在扩充。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收购了《南华早报》。此举引发了对于这家香港报纸的报道会受到北京更直接控制的担忧。

中国的官方媒体机构近年来还与澳大利亚企业签订了内容分销协议。在非洲,中国媒体的存在感在过去10年里飙升,北京在积极宣传自己这种与政府友好的软性新闻理念,作为对舆论监督理念的替代品。

在美国,中国曾高调地尝试收购大型新闻媒体公司——比如党拥有的南方报业集团在2010年提出过购入《新闻周刊》(Newsweek)——但均以失败告终。不过,《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与《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目前双双发行由得到国家支持的《中国日报》提供的一份付费增刊,名为《中国观察》(China Watch)。新华则正在时报广场的一块巨型广告牌上传播自己的讯息,近年来还有数以亿计的中国资金涌向好莱坞。

中国还正在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扎根。不少西方院校关闭了在校园内设置的由中国资助的孔子学院,理由是在它们看来传播北京价值观的种种不合适的行为。然而,还是有大约500家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且计划在2020年将这一数字翻番至1000家。

中国或许目前在试图影响西方舆论上面临困难,但忽视这种努力将是错误的。其中关系到许多东西。

中国模式得到广泛接受将危及中国自身。共产党获得更多合法性的话,会减少政府背负的实行有意义的政治改革的压力。一种得到广泛接受的单一意识形态会进一步压制中国社会的个人创造力与多元化。

中国模式还可能挑战全球的善政准则。在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看似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宣传或许会在发展中国家找到肥沃的土壤。这些国家本就对中国的经济成功与社会稳定印象深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西方政府应当抵挡住模仿中国做法的诱惑。在美国参议院,提议中的《2016年反信息战法案》(Countering Information Warfare Act of 2016)寻求提供可以抗衡中国(与俄罗斯)宣传的叙事,但这正好显示出反应不当:美国的宣传将正当化政府应该资助信息战的理念。另一项同样草率的措施是2001年众议院提出的限制中国新闻工作者入美签证,用以回应北京对外国记者的政策。

西方国家不应试图兜售民主光鲜靓丽的一面,或是让批评者噤声,而是应该关注能够促进多元对话的措施。一种选择是扩展美欧大学的相关项目,从而促进本地学生与中国留学生的互动。与之类似,提高大学与智库资金来源透明度的举措也将取得效果。这些资金有可能来路可疑,西方此类机构得到的一些资助或许与中国有关。

最后,要展现出有可能既指出当代西方政治体制的缺陷与失败所在,又不会破坏它的宝贵之处:多元、言论自由、乐于反思。这一点至关重要。请不要迈入宣传战,从而牺牲掉这些价值观。


作者马雷克·欧尔伯格(Mareike Ohlberg)、勃春·郎(Bertram Lang)是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纽约时报,读者推荐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6/09/blog-post_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