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港城,这座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的购物中心,向来是名牌爱好者到港必赴的血拼之地,而如今,这些顶级奢侈品旗舰店的风头却已被各大保险公司所设网点盖过,这里成为了众多自由行旅客买保险的必到之处。
“毕业后最初其实是在物流行业,后来身边有个朋友做保险代理不到一年就年薪百万,让我触动很大。考虑到未来的长期发展,我想换到保险行业认真做。”山东“港漂”女孩张芳是香港某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她在一年多前加盟了在港规模排名前三的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满怀憧憬地投身香港保险业大军。
给予张芳信心和底气的,除了海港城排队买保险的盛况,还有一连串暴增的统计数字。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8月31日披露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新造保单保费额为301亿港元,占上半年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的36.9%,并接近去年全年总和(316亿港元),而2010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为44亿港元,仅占香港总保费规模的7.5%。五年多的时间里,内地保单占比已激增五倍。
让业内更为津津乐道的还有这么个真实例子:今年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境外保险类商户实施单笔限额5000美元的限制以后,一位内地客匆匆赶到香港,购买了1000万港元的保险,并不惜花费4天时间,重复刷卡上百次完成支付,“刷卡凭单有砖头那么厚”。
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内地的中产阶层是香港投保客户中最重要的群体。因为在内地中产阶层看来,香港保险能绕过换汇额度的监管,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减值,对于高净值群体具有很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保单与内地保单相比,具备更广的承保范围和更优的承保费用,对内地普通居民也构成吸引。
香港保险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国际顶级保险集团将其国际业务的总部或者亚太地区业务的总部设在香港,香港共有158家保险公司,香港保险深度和密度均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香港地区人寿保单已超过700万份,平均每人一份,本地保险市场日趋饱和。
十二五期间,中国内地保险密度约1768元/人,仅为英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1/10,但保险行业年均增长13.4%,远超同期GDP增速,有旺盛的保险产品需求。复旦大学保险系教授陈冬梅表示,“从发展的纵向比较,内地保险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在短时间内,与香港保险公司相比,内地保险公司在营销策略、产品设计上都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正是看准了这波商机,为了对接内地顾客的巨大投保需求,香港保险公司近两年开始大举招募高素质“港漂”内地专才,也令这股“血拼”香港保险的风潮,从富裕人群蔓延到普通白领阶层,从珠三角地区扩展向全国。
今年6月,在深圳工作的年轻白领何希从“港漂”好友那里购买了一份保额“并不大”的香港重疾险产品。“我连自己的保额具体是多少都忘了,也不清楚具体保什么疾病。”何希说,她只是正好需要一份重疾险,而身边同事去香港买保险的不在少数,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跟风”心理。
“前期我朋友会过来深圳跟我谈细节条款,签的时候过香港交一下钱就好了,很方便。确实,在做保险这群内地人都是挺拼的年轻人,精神可嘉。”何希说道。
在高薪诱惑下,香港保险代理人从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据界面新闻记者得到的一份香港保险代理提成表,香港前四大保险公司的持牌代理首年介绍费是首年保费的15%-50%,第二年及以后的介绍提成则缩减到了首年保费的0-5%。
“基本上做一单,相当于我以前在银行做分析师一个月的薪水。”今年初刚从花旗银行辞职转行卖保险的王一感概道,在香港做保险代理,虽然薪酬诱人,但压力也不小。首先要通过香港的“保险中介人资格考试”,才可有资格与保险公司签约,挂牌做代理。另外,每年要培训超过30多个小时才可以续牌。如果做得不好,中途有人退保或者被人投诉的话,就有可能被辞退,甚至摘牌。
内地与香港两地保险代理人员素质的差异也成为了比较两地保险业发展最直观的差异。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整个香港保险联会持牌顾问人数只有5万多,从业代理人约3万,但高素质的代理人、香港保监处的持牌代理考试以及保险公司的持续督导培训成为吸引年轻人把保险代理、保险理财股份当做终身事业追求。
多名香港保险代理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有志于成立自己的保险代理团队,或者进修专业理财师,甚至可以进修到博士学位。而在进入保险行业之前,多为保险代理已经获得了本科以上的学位。而中国内地,在数百万的保险代理大军中,代理人员素质不高、误导销售,甚至欺诈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致于有些人逐渐对保险销售人员甚至保险本身产生抵触。
而从具体产品来看,最受到内地客追捧的香港保险产品有两大类型,分别是终身型的重大疾病保险和保障成分极低、近乎完全就是储蓄投资的终身分红保险。
香港的重疾险主打卖点是“性价比高、保障范围大”。王一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保障疾病范围方面,2007年中国内地开始实施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将原位癌排除在重疾险的保障范围之外,而香港多数保险的重疾险则明确把原位癌列入了保障范围。
同时,相同年龄的被保人若买相同保额的同类产品,香港的保费要比内地大约便宜两三成,这种性价比的差异主要由两地“生命表”不同导致:香港人均寿命(85岁)高于内地人均寿命(75岁),死亡率也较低。
而保障成分极低的终身分红保险储蓄型保险则主打“配置美元资产”的卖点,甚至有保险代理会暗示,可以借此规避外汇监管转移资产。
据香港保监处公布的数据,2015年期交的保单内地人均保费达7.48万一年,远超香港居民水平,可见这类保险受到了内地高净值人士热捧,上百万、千万美元的投保金额屡见不鲜。在不少内地客看来,在人民币兑美元处于下行贬值区间的当下,以美元计价的香港保险预期收益将更为可观。
除了美元计价优势外,保险代理们还乐于宣传的是,香港没有资本增值税和遗产税,且保险产品的隐私度、保密度较高。香港人寿产品、分红产品所得的赔偿或收益,是不用被征收遗产税或个人所得税的,香港“保险权大于债权”的法律规定,保障了投保人购买的香港保险不会被拿去偿还债务。
此外,香港保险公司大多是全球保险公司的香港分部,其投资渠道是面向全球的,投资渠道较广,收益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保险现金价值被分为“保证”与“非保证”。“保证”部分是保险公司承诺一定给投保人的确定的价值,而“非保证”部分由未来保单分红决定。
对于这类理财型保险,分红能力决定了保单的“价值”,而分红能力,又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水平。同样,终身储蓄型寿险初期现金价值过低,流动性较差,由于世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提高,不少香港保险公司已经主动调低了对未来分红的预期,香港保险公司的演示收益率只要不超过9%都是合规,而内地保险公司相对监管更严,保证收益是2.5%,利益演示最高也不能超过6%。
界面新闻记者也发现,香港保险在投保期限前期的现金价值相对较低,但后期退保的现金价值和赔付额远远超过内地保险,即香港保险不鼓励投保人在早期进行退保,前期退保损失较大。
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这种差异是由于香港保险监管对保证现金价值没有硬性规定,保险公司通过压低保证现金价值,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但风险自然就转移到消费者自己身上;而在内地,保监会有保单最低现金价值的规定,保险公司不能随意设置。”
香港保险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除了过高的演示收益率未必能够兑现和退保损失较大,赴港投保的法律、汇率等风险依然不可小觑。
由于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制度不相同,如果发生理赔纠纷,需要通过香港的法律途径进行申诉,需要承担不菲的法律费用。
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内地的人寿保单是以法律为依托的刚性兑付,这是所有金融机构都没有的,全球只此一家。有法律作为背书的。中国内地保险法明确说明,当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发生利益纠纷冲突的时候,基于投保人的利益进行判决,这也是全球只此一家。中国内地对于投保人利益的保护从法律这个角度政府立场非常鲜明,这两项香港都没有。”
今年6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有关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5条风险提示,重点强调了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中国外汇管理局也在2月初对银联卡持卡人在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金额进行限制。
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曾公开表示:“如果是到境外购买人寿险或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对这种保险类产品,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法规未明确允许。目前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操作这种属于未开放的境外保险类产品,存在大量风险。”
香港方面,香港保监处要求从9月1日起,内地客户投保香港保险需要额外签署一份“内地人士在港投购人身寿险保单重要资料声明书”,当中对销售过程、保单红利、汇率等风险进行定义并提醒,并要求中介机构在向内地客户销售时需逐一向消费者解释说明清楚,避免销售误导的发生。
但中国监管部门接连发布的风险提示和政策收紧,并未能阻挡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的热情,反而因担心外汇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而更为趋之若鹜。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香港保险业也陷入一个小型的“狂欢”。尽管已经是晚上7点,但仍然有超过300人的队伍在排队投保,狭小的公司走道被排队人群挤得满满当当。
对于上百万、上千万的大额保单来说,购买香港保险最大的风险还在于汇率波动。
平安人寿保险产品专家蒋士华表示,人寿保单的保险期间长达几十年,虽然目前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但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美元与人民币是否汇率相反波动存在可能,都需要投保人谨慎判断。
“我本人非常反对到香港投保,”蒋士华认为,潜在投保人应着重关注保险产品因地域限制而产生的理赔风险;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未来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的收益将会逐渐持平,差距不会太大。
复旦大学保险系教授陈冬梅表示,保险是转嫁风险,进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工具。投保人应首先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保险产品,而不是为市场热潮所动,要认清个人的真实需求,理性选择。
“中国内地保险业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保障需求,二者差异也正在逐步缩小,但对于配置美元资产的需求,香港保险目前的优势仍不可替代。”陈冬梅认为,如果在各项政策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赴港买保险的现象仍然会持续较长时间。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6/08/30 -- 人民币此轮贬值6.7可能不保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30 -- 刘晓博:人民币大跌,楼市会崩盘吗?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29 -- 2016上半年:楼市,汇率,加息以及其他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29 -- 《金融时报》人民币的韧性恐难持续太久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26 -- 彭博社:商业地产大亨王健林要求中国政府限制中国人出国消费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14 -- 再谈汇率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01 -- 二选一的难题:保房地产或开征房产税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18 -- 人民银行司长盛松成: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15 -- 《华尔街日报》中国出口加速下滑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15 -- 人民币贬值底线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0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