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國光石化運動的社會科技基礎和行動策略演化
壹、緒論
美國《時代》雜誌將二○一一年度風雲人物頒給全球抗議者(The Protester)。《時代》說:抗議者在北非和中東推翻獨裁政權、在墨西哥反毒梟、在印度反貪瀆、在美國反財團貪婪、在俄羅斯反選舉舞弊;他們不滿政治和經濟腐敗,勇於反抗、勇於訴求,即使面對催淚瓦斯和槍彈威脅也不放棄,他們以個體行動引發總體變化、以金字塔底層力量領導社會改革。他們大多是年輕人,運用最新的科技進行最古老的抗爭,展現人性尊嚴、推動全球民主(Stengel, 2011 December 14)。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簡稱全青盟)的年輕人,正是這樣的抗議者。他們反對高耗能、高碳排、高污染的國光石化,實地訪調、參與遊行、校園宣講、監督環評,並且善用網路科技、發揮網民創意,架設部落格和臉書專頁宣揚理念、將電影「阿凡達」片段改編成反國光石化影片上網傳播、仿照四大報形式製作四大「蚵報」進行文化干擾(cultural jamming),同時與在地抗爭團體、各界聲援組織並肩作戰,終於迫使政府改變政策、國光石化宣告撤案。
全青盟成員林樂昕等人在〈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串聯〉一文反思道:「反國光青年聯盟的行動,在串連、形式、創意上或許真有一點形式上的新意,不過這應是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發展,溝通、表現的媒材越來越多元而有的應用。但影響我們這波青年行動的關鍵因素,應該還是『走入民間』這個古老命題。也就是說,我們是用新的『樂器』,重彈『走入民間』這首可能曾被人遺忘的老曲調」。
用新樂器重彈古老的曲調、用新科技進行古老的抗爭,反映台灣和全球抗議行動的共同特色。抗議者面對的是千百年不變的情境:掌握政經資源的人為了鞏固一己權力、掠奪一時私利,不惜欺壓基層大眾、犧牲全民長遠利益;抗議者的行動也傳承千百年不變的精神:和基層民眾站在一起,爭取自由人權、捍衛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抗議者的工具越來越新穎強大、策略越來越靈活有力,能夠激發出越來越大的社會運動能量。
網路普及前的社會運動,要進行組織決策,需要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長途跋涉開會,要動員支持者,需要奔走各地宣揚理念、串連同志,要和社會大眾對話,得設法爭取大眾媒體報導,但卻常被大眾媒體封殺或扭曲,即使自辦媒體也難和大眾媒體抗衡;網路普及後,散居各地的成員可以隨時上網交換訊息、溝通協調、討論決策,也可以藉由網路連署、社群網站凝聚和動員支持者,更可以用部落格、微網誌、BBS、網路影音來宣傳理念,更快更廣地傳播運動訊息,掀起風潮,迫使大眾媒體跟進報導。
質言之,網路工具加快社會運動的組織動員效益。北非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和許多地區的抗爭行動,因此被許多人稱作「臉書(Facebook)革命」、「推特(twitter)革命」、「網路社運」,這樣的稱呼或許有科技決定論之嫌,但相當精準反映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特色:追求古老理想的抗議者,運用最新的網路科技,突破地理阻隔、降低傳播成本,有效提昇社會運動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的效益,進而壯大社運能量、提高社運勝算。
筆者從這個角度看待全青盟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的角色和貢獻。他們和一九八○年代參與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五二○農民運動、野百合學運的知識青年一樣「走入民間」,但他們擁有的網路傳播工具遠比當年的印刷品更強而有力;他們和二十一世紀搶救樂生療養院、野草莓運動、白玫瑰運動的知識青年一樣擅長網路傳播——他們之中許多人曾關注、支持、參與這些運動,但他們在這些運動的基礎上,持續改良科技運用和行動方式,發展出更新、更有效的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策略。
本文將先分析台灣抗議者用網路社會動員的科技基礎、再闡述其策略演化歷程,然後探討全青盟反國光石化運動的在網路社會動員史上的定位、成就、侷限,最後討論網路社會動員可能的走向和面臨的挑戰。由於林樂昕等人〈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串聯〉一文偏重講述線下實踐,較少討論線上行動,本文另從盧沛樺(2012)〈鄉民全都「讚」出來:初探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網路實踐〉、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兩篇論文中,發掘全青盟的線上行動資料,納入本文論述之中。
貳、網路社會動員的科技基礎
社會運動是有意識、有組織的集體行為,目的在推動或抗拒社會秩序的重大改變(Wilson, 1973;林鶴玲與陸政霖,2001);社會運動由抗議者發動,爭取社會大眾支持,向抗議對象——如政府、財團——施壓(Tilly, 2004/ 胡利均譯,2009:5);社運運動需要組織決策:讓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能夠有效聯繫、溝通、協調、議決,也需要同志動員:爭取大眾支持,並將支持者凝聚起來、共同行動,還需要社會對話:快速、廣泛地傳播訴求、回應質疑。無論組織決策、同志動員還是社會對話都需要傳播媒體。然而,大眾媒體往往站在既得利益的一方,淡化、封鎖或扭曲社會運動訊息,抗議者因此必須打造自己的媒體。
抗議者打造的媒體,通常被稱作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地下媒體(underground media)、基進媒體(radical media)或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它們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不同時代抗議者選用當時的簡便工具,會打造出不一樣的媒體形態。網路普及前,常用的媒體是報刊、傳單、錄音帶、錄影帶,這些媒體需要有人實地發送給社會大眾,傳播的廣度、速度無法和大眾媒體相比;等到網路普及、數位傳播工具蓬勃,抗爭訊息能夠跨越地理疆域,即時傳送到每一個電腦使用者面前,抗議者開始擁有能夠和大眾媒體、和既得利益者抗衡的媒體。
社會運動者經常使用的網路工具包括: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
一、BBS:一九九二年,中山大學建構台灣第一個全中文BBS《美麗之島》,目前以台大《批踢踢》規模最大,包括PTT和PTT2兩站,註冊總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擁有超過兩萬個不同主題的看板,每日有上萬篇的新文章被發表以及閱讀,尖峰時段兩站容納超過十五萬名使用者同時上線(批踢踢實業坊,2012年1月9日),《批踢踢》不僅是個巨大的傳播平台,上面的熱門訊息也常被大眾媒體引用。
二、電郵群組:一九九五年,高雄醫學院學生陳豐偉創辦《南方》電子報,用電郵群組(mailing list)系統開放網友訂閱,掀起人文電子報浪潮;後來,「Google網上論壇」問世,既可以開放網友訂閱,作為發行電子報之用,也可以封閉、隱密,供核心成員協調、決策之用,許多組織、團隊、社群競相採用。
三、部落格:二○○二年十月,網路社群「藝立協」開始台灣推廣部落格,幾年之間吸引數百萬人投入部落格書寫。許多人用部落格作為個人媒體,如《環境報導》朱淑娟、《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胡慕情、《龜去來嘻》鄭國威;也有一群群志同道合的人用部落格創辦公民媒體,如《環境資訊中心》、《小地方新聞網》;老牌電子報也紛紛改用部落格平台,如《南方》、《苦勞網》;此外,公共電視在二○○七年推出PeoPo公民新聞平台,接受公民和非營利組織註冊架站發聲,發展成重要的社會人文部落格聚落。
四、共享書籤:二○○五年底開始,共享書籤HEMiDEMi、MyShare、FunP接連問世,網友藉由分享好文認識同好、交流觀點,甚至結成社群、共同行動,風行一時,HEMiDEMi先後出現「媒體觀察站」、「永續台灣」、「社會運動新聞」、「台東杉原海灘關懷聯盟」、「樂生療養院」等群組,但當微網誌、社群網站興起後,共享書籤快速退燒。
五、微網誌:二○○六年誕生的推特(twitter)、二○○八年問世的噗浪(Plurk),一則訊息最多只能書寫一四○字,但簡單、快速、高互動,能夠聚合好友,既能交流工作和生活訊息,也能相約參與社會行動,很快取代共享書籤,成為網民相互交流、串連的平台。
六、社群網站:二○○四年問世、○八年推出中文版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迅速在台灣崛起,到了二○一一年,註冊人數超過一千萬人,台灣將近半數人口在臉書上活動(Facebook中文部落格,2011年1月24日)。臉書讓散居各地的用戶能夠輕易地聯絡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分享訊息、交換意見、組織活動,甚至發起社會運動。
七、網路影音: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讓大家可以簡單的上傳影片,相互分享、快速傳佈;網路直播軟體Y!Live、Justin.tv、Ustream則允許人們用電腦或手機視訊鏡頭、加上無線網卡,就可以像電視SNG一樣將現場畫面直播上網、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見。這些分享平台和直播軟體的畫面,還可鑲嵌到部落格裡。
此外,還有Flickr、Picasa等相片分享平台,Google協作平台、PBworks等wiki架站系統,StickerAction等串連貼紙製造機,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和Google表單等線上連署機制,也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爭取大眾青睞、滿足各種需要。
這些工具全都簡單好用,而且免費,全台灣有超過千萬人使用其中一項或多項工具來分享訊息、交流觀點、聯繫同好。長久以來被動接收大眾媒體訊息的閱聽人,自此轉型為可以一面收訊一面傳訊、一面使用資訊一面創作資訊的創用者(prosumer,producer和consumer之縮合,亦即參與產品製造的消費者、參與資訊創作的使用者)(Tapscott & Williams,2007/ 王怡文譯,2007)。
![]()
創用者利用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來發佈訊息、交流觀點、創辦媒體,已經開創出一個公民傳播體系;公民傳播體系和大眾傳播體系有三大差異:一是眾人參與:發送訊息觀點不再是媒體老闆、記者編輯和社會精英的專利,而是每個能用電腦上網者都能參與的全民運動;二是相互連結:地理疆域不再分隔彼此,公眾藉由網路可以相互認識、聯繫、串連、聚合,形成一個個互有重疊、隨意聚散的群體;三是高度互動:公眾不再只是各自被動接收資訊,而會一起發掘、採集、彙整、查核、傳遞資訊,並與發送訊息的媒體、個人、社群互動,即時回應、補充、監督、論辯。

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過程中,會激盪出群眾智慧、集體力量。群眾智慧是指公眾各自的知識、見解在網路交流過程中互補有無、相輔相成,激盪出比任何個人、甚至個體總和還高的知能,也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放大版(Surowiecki, 2004 / 楊玉齡譯,2005);集體力量是指公眾各自的人脈、資源,在網路上協調整合、相加相乘、分進合擊,能夠以「群」的力量抗衡「大」的勢力。
公民傳播體系就在群眾智慧和集體力量加持下,不斷演化、持續壯大,漸漸能與大眾傳播體系相互補充、監督、抗衡。抗議者能夠利用公民傳播體系裡的各項媒體進行有效的內部組織、同志串連、社會對話,進而引導輿論、設定大眾傳播體系的議題,促使大眾媒體跟進報導,讓抗爭訊息更快、更廣的傳播。
全青盟和網路時代的知識青年就是在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社會情境中,在公民傳播與大眾傳播既競爭又合作的媒介生態下,登上社運舞台,使用新而強大的科技、進行古老且恆久的抗爭。
青年抗議者使用網路工具又翻新網路工具用法、借助公民傳播體系又豐富公民傳播體系、延續前人社運策略又改良社運策略。
台灣青年利用網路工具進行抗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代。一九九三年,交通大學學生抗議學校餐廳伙食不佳,透過BBS 發起「便當社」,數百人集結在校門口吃便當,吃完便當,又因校方未解決機車管理問題,繼續阻塞校門交通,成為台灣第一起從網路發起的抗爭事件(Inertia, 2006年4月30日)。
部落格崛起後,抗議媒體事件此起彼落。二○○五年三月,《中國時報》把網友在BBS恨板宣稱女友劈腿引起的騷動,當成頭版頭條新聞報導,三千多人在網路連署要求道歉,網民還發動一次快閃示威,主辦和參與三場座談會聲討中時(陳順孝,2005年3月4日);同年十月,中時體育組主管在特稿中捏造美國職棒球評的談話,網友用電郵向美國球評查證後發動抗議,製作「我不看中國時報」網路貼紙,相互張貼串連(終極邊疆,2005年12月9日);隔年二月,《聯合新聞網》出現醜化精神病患的標題,部落客鄭國威發起「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行動,數十個網友發文串連響應,精神病友團體和媒體改革組織也到報社抗議(鄭國威,2006年2月24日)。
二○○七年的搶救樂生院運動,掀起網路社會動員的高潮。
○七年三月五日,政府限令還住在樂生療養院舊院區的漢生病(俗稱痲瘋病)病友在十三日前搬離,以便原址改建捷運機廠,否則將強制執行;病友和聲援團體抗爭無效,部落客挺身聲援。
三月九日,部落客瓦礫發起「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活動,一百八十多個部落格連署響應;接著,豬小草、HOW訪問學者討論各種保留樂生方案,製作成Podcasting上網;十四日,Wenli和HOW手繪出樂生院保留四十一%(政府的規劃)與保留九十%(院民的訴求)的比較圖;十五日,董福興透過共享書籤HEMiDEMi募款,一天募得四百多人捐獻的二十萬元,在《蘋果日報》刊登半版廣告,廣告文案由散居各地的部落客遠距協作完成,引用Wenli和HOW手繪圖,訴求「保留九十%樂生能讓捷運與新莊更好」(黃哲斌,2008)。
部落客的積極行動,加上病友和聲援團體的持續抗爭,終於引起主流媒體和政治人物的重視,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朝向保留九十%方向努力(王貝林等,2007年4月12日)。部落客為確保政府兌現承諾,又藉由HEMiDEMi動員參與四月十五日的「捍衛樂生」大遊行,並持續關注事件發展,進行相關報導、論述和行動。
二○○八年的野草莓運動,進一步強化網路社會動員的模式。
○八年十一月,中國海協會代表團來台簽署協定,警方維持治安時對抗議者進行盤查、禁制、沒收、拉扯、驅離,甚至拘捕,台大教授李明璁憤而在PTT2個人版號召抗爭,十一月六日,數百名學生、教師、社會人士前往行政院門口靜坐,抗議國家暴力、要求修改集會遊行法,演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野草莓運動」。
六日晚上,部落客Wenli到場關心學生靜坐情況,為了讓更多網友了解現場情況,他用網路直播軟體Y!Live,透過筆記型電腦視訊鏡頭和無線網卡,將靜坐實況即時播送上網,宛如社運SNG,直播行動很快吸引數百名網友觀看,包括外國人,Wenli用中文解說現場情況、徵求一位英文流利的抗議學生用英文解說,就這樣通宵直播;天亮後,Wenli要去上班,學生接手直播工作,到了傍晚,鎮暴警察到場抬離學生時,有兩千三百多位網友透過直播觀看抬離實況(陳順孝,2008年12月9日)。
學生被抬離後,轉往自由廣場集結,開始建立組織,特別設立主播組、成立《野草莓電視台》,將網路直播常態化。在此同時,台南、高雄、嘉義、台中、新竹的學生也就地集結抗議,並且同樣採行網路直播,一來向社會大眾宣傳訴求,二來進行跨地協調和決策,例如「野草莓」這個名稱就是六地學生透過網路連線會議選定的。
直播之外,野草莓學生用Google網上論壇建立內部決策群組、用部落格建立運動主體網站,積極到《批踢踢》傳播訊息和對話,並且發動網路連署、進行網路貼紙串連、開放訂閱電子報,同時還將活動影片上傳YouTube宣傳,網民小海還創作「野莓之聲」作為運動主題曲上網傳播;這些,形成一個分進合擊的傳播體系,將在此之前眾多社運所用的網路工具和行動策略整合在一起。
在此之後的社運,幾乎都沿用野草莓彙整的網路工具和行動策略,並持續改良創新。二○○九年五月,反對「農村再生條例」的台灣農村陣線和立委合辦公聽會,《野草莓電視台》、《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等網站同步直播現場實況,將直播推進到聯播;二○一○年八月,民眾不滿法官輕判數起性侵幼童案,發起白玫瑰運動,改用新興的臉書作為運動基地,發起「開除恐龍法官」連署,超過廿八萬人參與,發起大遊行,也有近三萬人走上街頭響應。
這一波波的社會運動,培養出一群又一群善用網路的抗議者,抗議者不斷在前人基礎上翻新網路抗爭形式:使用的工具從BBS、部落格、微網誌、直播軟體到社群網站,行動的方式從貼紙串連、網路連署、線上募款、參與遊行、長期監督到社運美學(如創作「野莓之聲」歌曲);進而發展出先行動後組織、平等參與、開放決策、自營媒體、遠距協作、分進合擊的社運模式。
這些作法,讓社運訊息能在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社會網絡裡流傳,在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構成的公民傳播體系裡發酵,流傳、發酵讓訊息不斷加溫、社運能量不斷增強,迫使大眾媒體一次又一次從遺漏、忽視,轉向大幅報導,讓社運訊息借助大眾媒體的威力,傳送給更多人。

議題設定理論指出,大眾媒體會設定公民討論的話題、大型媒體會設定小型媒體報導的方向(翁秀琪,1992);上述社運則證明,公民傳播體系也能反向設定大眾媒體議題,更具體的說,公民討論的話題、抗議者探討的議題,藉由網民相互分享、快速傳播,能夠廣為人知、形成輿論焦點,迫使原本漠視的大眾媒體跟進報導。這種訊息從公民媒體流向大眾媒體的現象,與德國學者所發現的:反對議題由另類媒體流動到建制媒體的議題漫溢(spill-over)效應若合符節(Mathes & Pfetsch, 1991),而且速度更快、頻率更密集。
反國光石化運動,就是在網路科技普及、公民傳播體系蓬勃發展、網路社運策略日漸純熟的情況下登場。
肆、反國光石化的網路社會動員
國光石化設廠計畫,早在二○○五年就提出,設廠地點幾經變更,二○○八年六月決定轉往彰化芳苑和大城建廠。部落客朱淑娟早在二○○八年二月開始報導此事,胡慕情也密切追蹤,彰化環保聯盟轉寄她們的報導爭取社會關注。到了二○一○年四月,環保團體發起「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號召大眾集資將國光石化預定地、白海豚必經之地——濁水溪口海埔地交付公益信託,短短三個月,三萬人響應認股,贏得廣泛注意(環境信託,2010)。
到了二○一○年夏天,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的學生,實地走訪彰化芳苑、大城溼地後,在九月投入反國光石化運動、成立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這些青年,多數是大學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人曾參與搶救樂生院和野草莓運動,他們在實地訪調、參與遊行、校園宣講、監督環評的同時,也有效延續先前運動的科技運用和行動策略,並且加以改良創新。
首先,全青盟快速建立分進合擊社運傳播網絡。他們以Google網上論壇作為內部溝通協調機制,用部落格建立網站,他們還建立臉書社團作為核心成員和支持者分享訊息、相互討論、聯絡感情之用;他們並且到《批踢踢》最熱門的八卦版去散播運動訊息、製作宣導影片放上YouTube傳播,以此吸引大眾媒體引用報導;他們同時開放電子報訂閱,用Google協作平台建構反國光石化資料庫。
其次,全青盟改良先前運動的科技和行動策略,最具代表性的是網路直播的運用。在野草莓運動中,網路直播主要是傳播現場學生的抗議行動和演說,但也形成網民監看現場靜坐學生的現象,增加現場學生壓力;反國光石化團體將直播鏡頭轉向抗議對象,將環評會議的實況直播上網,號召網友共同監督,讓參與決策過程的環評委員面對群眾壓力(盧沛樺,2012: 55-57;莊豐嘉,2011:122)。
![]()
![]()
第三,全青盟將文化干擾融入社會運動之中。文化干擾是藉由模仿、改寫手法,將抗爭訊息植入抗爭對象的宣傳文本中,它既是一種反宣傳策略,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全青盟的文化干擾包括:將電影「阿凡達」中納美人捍衛家園的劇情、混搭彰化在地漁民與溼地影像,改編為「納美人出動 11/13環保救國大遊行」動員影片上網傳播;發行四大蚵報,仿照四大報形式,用批踢踢式的戲謔語言預言國光石化撤案,標題包括:「好里卡在有選舉!白海豚不轉政府轉」、「感動媽祖 反對國光BoBee BoBee」、「白海豚駁斥轉彎說,阿豚:我不會轉彎」(朱淑娟,2011年4月19)。這些,不僅在網路圈、公民傳播體系裡廣為流傳,也吸引大眾媒體引用報導,讓社運訊息擴大播送。
不過,就在全青盟加入反國光石化陣營的同時,國光石化陣營也動員部落客助陣。二○一○年十二月,經濟部工業局透過行銷公司邀請廿四位部落客參觀中油高雄煉油廠和奇美南科石化廠,給予五千元車馬費,但要求撰寫一千五百字體驗文回饋,文章上網,幾乎一面倒肯定石化廠乾淨、環保;工業局強調此事與國光石化無關,環保團體則痛批此舉是拿公帑為國光石化護航,網民也群起質疑政府收買寫手。
全青盟的行動,加上學界連署質疑、藝文界公開批判、在野黨表態反對,以及公視推出石化週討論,《商業周刊》和《天下雜誌》推出專題報導質疑,終於影響輿論、形成壓力,迫使馬英九總統在二○一一年四月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到彰化建廠,反國光石化運動贏得勝利。
伍、結論
總之,公眾運用網路工具開創出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社會網絡,也用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建構出公民傳播體系,和大眾傳播體系相互補充、監督、抗衡;在這樣的社會網絡和傳播生態下,知識青年參與社會運動,用他們熟悉的網路工具進行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與實體社會行動相輔相成,壯大社會運動能量,並且不斷在前次社運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讓科技運用、社運策略不斷推陳出新,社運能量不斷成長茁壯。
網路青年有時是社會運動的發動者,如野草莓運動、白玫瑰運動;更多時候是社會運動加盟團隊,如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在反國光運動中,參與團隊包括在地的彰化環保聯盟、環境資訊協會等全國性環保團體、學界串連團隊、藝文界串連團隊、獨立記者和公民媒體等等,全青盟只是眾多團隊之一。
無論是發動者還是加盟者,網路青年的參與都為社運注入活水:首先,他們的純潔形象、創新行動,有助於吸引大眾媒體報導,增進社運能見度;其次,他們能將硬梆梆的社運訴求「翻譯」成簡單易懂、生猛有力的網路語言,爭取更多年輕人支持(盧沛樺,2012);第三,他們的參與,有助於連結線上和線下的力量,讓實地抗爭和網路串連的能量相加相乘,壯大社會運動、增加成功機率。
全青盟參與反國光運動,是台灣網路青年參與社運最新的一頁,全青盟既是這幾年網路社會動員經驗的繼承者,也是未來網路社會動員模式的開創者;更具體地說,全青盟和一波波網路青年實踐、延續、改良、創新的社運模式,就是「無組織的組織」的運動策略。
「無組織的組織」根據網路觀察者薛基(Clay Shirky)的分析,是「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和成員可接受的協議的成功融合」,成員基於共同相信的承諾(如公平正義)投入社運,使用可供聯繫的工具(如網路)來協調行動,並遵守有形無形的社運工作協議,執行負責的任務、追求目標的實現(Shirky, 2009 / 胡泳、沈滿琳譯,2009:11)。全青盟和參與上述一波波社運青年團隊,正是這種「無組織的組織」。
「無組織的組織」的崛起,讓社會運動在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三大面向上,都出現巨大變化。
一、組織決策,分進合擊:首先,社運不一定要先組織再行動,而可以先有人行動、再凝聚成組織;其次,社運組織不一定要經常見面開會,而可以藉由網路群組(如Google網上論壇、臉書社團)來進行協調和決策;第三,社運組織不再是內外分明的團隊,而是分進合擊的聯盟,參與者自由來去甚至自主決策,對社運做出貢獻時(如製作動員影片)就算是內部成員,暫停貢獻時就是外部民眾,沒有清楚的內外界線,全青盟被詢問成員有多少人時,就回答道:「我們不是組織,我們都只是網友」(盧沛樺,2012:73)。
二、同志動員,各盡所能:動員同志的目標,不再偏重要求支持者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而可以促請支持者更彈性地貢獻心力,例如撰寫聲援文章、製作動員影片來強化社運論述,或者線上連署、按「讚」、推文、分享、轉寄來傳播社運訊息。按「讚」、連署,常被譏為懶人行動主義,以滑鼠按鍵替代雙腳行動,演變成「萬人按『讚』、一人到場」的現象;不過,按「讚」連署並非全不可取,這些簡單動作有助於社運訊息的擴散、網路青年的啟蒙,盧沛樺(2012:69)的研究就發現,全青盟成員中有人曾是用滑鼠參與社運的「懶人」,經過長時間啟蒙,終於在野草莓運動時開始起而行,從線上走到線下參與實體行動。
三、社會對話,議題漫溢:要宣傳理念、澄清疑慮,不一定要直接爭取大眾媒體青睞,而可以改採「網路包圍傳媒」策略:首先,打造自己的媒體,如部落格、臉書社團、電子報,訴請支持者響應;其次,爭取獨立記者(如朱淑娟)和獨立媒體(如《苦勞網》)相助,在社會運動、公民新聞領域擴散訊息;第三,到影音平台(如YouTube)、BBS(如《批踢踢》)上傳社運影片和訊息,吸引網路鄉民、社會大眾注意。這些作法,有助於社運議題的擴散、加溫、發酵,進而形成風潮,引導大眾媒體跟進報導,進一步擴大傳播,像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一樣形成議題漫溢效應。
不過,儘管知識青年用網路為社運注入活水,但網路社會動員仍然存在偏愛短打、欠缺深耕等問題,有待持續努力、突破。
一、偏愛短打、偏重搶救:網路青年似乎偏愛投入議題激動人心、有時效時限、有高能見度行動的社運,而忽略需要長期耕耘的運動。例如,網民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以搶救白海豚之外,在莫拉克風災剛發生時也積極協助救災,但當莫拉克救災告一段落、進入漫長的重建階段時,網民的熱情就快速消退,即使有《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持續揭露政府和大型慈善團體重建作為的爭議,也難以得到網民奧援(陳順孝,2010)。如何促使網路青年更全面、更深入、更長期的參與社運,是未來社運的重大課題。
二、欠缺深耕、欠缺積累: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中,網路青年雖能吸取先前運動經驗、持續改良策略,但仍未能將先前運動資源有效轉移到當前和未來的運動中。例如,每一波的社會運動幾乎都進行網路連署、每個社運團隊幾乎都開放網友訂閱電子報,但每次的連署、訂閱都得從零開始、費時費力;國外早已出現以網路為主體的社運組織,例如美國的MoveOn.org(張鐵志,2008年9月26日),他們將連署和訂戶的電郵名單當作持續經營的資源,例如從野草莓運動的連署名單中找出住彰化的人,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優先動員他們捍衛家鄉。未來,台灣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網路社運組織,更專業地發展網路社運策略,值得關注和期待。
此外,工業局動員部落客為石化業美言一事顯示,台灣近幾年「抗議者+網路媒體」對抗「被抗議者+大眾媒體」的社運形態已經出現變化,網路不再是抗議者的專利,被抗議者——如政府、財團——在大眾媒體之外,也越來越積極使用網路工具、動用網路資源;面對「被抗議者+大眾媒體+網路媒體」的新形勢,抗議者如何更靈活、更有效地運用網路來突圍,來達成社運目標、實現社運理想,是至關重要又無可迴避的挑戰。
王貝林、曾德峰、項程鎮、林志青(2007年4月12日)。〈蘇揆:16日不拆樂生 力保90%〉,《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2/today-life4.htm
王怡文譯(2007)。《維基經濟學:改變人類世界的集體協作模式》第五章〈生產性消費者〉,頁 176-209。台北:商智。(原書Tapscott, D. & Williams, A. [2006].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 Everything. New York : Portfolio )
朱淑娟(2011年4月19)。〈四大蚵報:否決國光石化!〉。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9.html
批踢踢實業坊(2012年1月9日)。〈What is Ptt?〉。上網日期: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www.ptt.cc/index.html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運的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 2001, 25期。
胡利均譯(2009)。《社會運動:1768-200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Tilly, C. [2004]. 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 Paradigm Publisher, LLC.
胡泳、沈滿琳譯(2009)。《未來是濕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Shirky, C. (2009).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Penguin Group USA)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十章〈議題設定理論〉,頁139-148。台北:三民。
張鐵志(2008年9月26日)。〈MoveOn十年,Web 2.0的政治實踐〉。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7248463.html
終極邊疆(2005年12月9日)。〈砍掉不用重練最快:看吳清和報導作假事件〉。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blog.serv.idv.tw/2005/11/09/354/
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5年3月4日)。〈劈腿事件與劈腿媒體〉。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iedit.tw/2005/03/blog-post_04.html
陳順孝(2008年12月9日)。〈野草莓運動的傳播分析(草稿)〉。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iedit.tw/2008/12/blog-post_08.html
陳順孝(2010)。〈遠距協力 為災民發聲:88news的實踐經驗及其反映的網路傳播能量〉。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Panel宣讀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黃哲斌(2008)。〈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玉齡譯(2005)。〈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台北:遠流。(原書Surowiecki, J. [2004].The wisdom of crowds :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economies, societies, and nations. New York : Doubleday. )
鄭國威(2006年2月24日)。〈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有事相求,拜託大家!)〉。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1465.html
盧沛樺(2012)。〈鄉民全都「讚」出來:初探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網路實踐〉。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口試本)。
環境信託(2010)。〈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et.e-info.org.tw/node/119
謝文華、陳永吉、高嘉和(2011年1月11日)。〈粉飾國光石化 政府置入行銷 伸進部落格〉,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1/today-p4.htm
Facebook中文部落格(2011年1月24日)。〈Facebook註冊人數台灣已破1千萬人〉。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facebook.22ace.com/2011/01/facebook-taiwan-user-20110123.html
Inertia(2006年4月30日)。〈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wiki.heterotopias.org/index.php?title=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
Mathes, R., & Pfetsch, B. (1991). Th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press in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Spill-over effects and media opinion leader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 (1), 33-62.
Stengel, R.(2011, December 14). Person of the year introduction . Time Magazine. Retrieved January 14, 2012, from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2101745_2102139,00.html
Wilson, J. (197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
本文發表於《傳播研究與實踐》第二卷第一期,頁19-34,2012年1月出版。
陳順孝,「網路社會動員的繼往開來: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的社會科技基礎和行動策略演化」,傳播研究與實踐,第2卷,第1期,2012年01月,頁 19-34
用新樂器重彈古老的曲調、用新科技進行古老的抗爭,反映台灣和全球抗議行動的共同特色。抗議者面對的是千百年不變的情境:掌握政經資源的人為了鞏固一己權力、掠奪一時私利,不惜欺壓基層大眾、犧牲全民長遠利益;抗議者的行動也傳承千百年不變的精神:和基層民眾站在一起,爭取自由人權、捍衛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抗議者的工具越來越新穎強大、策略越來越靈活有力,能夠激發出越來越大的社會運動能量。
網路普及前的社會運動,要進行組織決策,需要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長途跋涉開會,要動員支持者,需要奔走各地宣揚理念、串連同志,要和社會大眾對話,得設法爭取大眾媒體報導,但卻常被大眾媒體封殺或扭曲,即使自辦媒體也難和大眾媒體抗衡;網路普及後,散居各地的成員可以隨時上網交換訊息、溝通協調、討論決策,也可以藉由網路連署、社群網站凝聚和動員支持者,更可以用部落格、微網誌、BBS、網路影音來宣傳理念,更快更廣地傳播運動訊息,掀起風潮,迫使大眾媒體跟進報導。
質言之,網路工具加快社會運動的組織動員效益。北非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和許多地區的抗爭行動,因此被許多人稱作「臉書(Facebook)革命」、「推特(twitter)革命」、「網路社運」,這樣的稱呼或許有科技決定論之嫌,但相當精準反映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特色:追求古老理想的抗議者,運用最新的網路科技,突破地理阻隔、降低傳播成本,有效提昇社會運動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的效益,進而壯大社運能量、提高社運勝算。
筆者從這個角度看待全青盟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的角色和貢獻。他們和一九八○年代參與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五二○農民運動、野百合學運的知識青年一樣「走入民間」,但他們擁有的網路傳播工具遠比當年的印刷品更強而有力;他們和二十一世紀搶救樂生療養院、野草莓運動、白玫瑰運動的知識青年一樣擅長網路傳播——他們之中許多人曾關注、支持、參與這些運動,但他們在這些運動的基礎上,持續改良科技運用和行動方式,發展出更新、更有效的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策略。
本文將先分析台灣抗議者用網路社會動員的科技基礎、再闡述其策略演化歷程,然後探討全青盟反國光石化運動的在網路社會動員史上的定位、成就、侷限,最後討論網路社會動員可能的走向和面臨的挑戰。由於林樂昕等人〈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串聯〉一文偏重講述線下實踐,較少討論線上行動,本文另從盧沛樺(2012)〈鄉民全都「讚」出來:初探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網路實踐〉、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兩篇論文中,發掘全青盟的線上行動資料,納入本文論述之中。
貳、網路社會動員的科技基礎
社會運動是有意識、有組織的集體行為,目的在推動或抗拒社會秩序的重大改變(Wilson, 1973;林鶴玲與陸政霖,2001);社會運動由抗議者發動,爭取社會大眾支持,向抗議對象——如政府、財團——施壓(Tilly, 2004/ 胡利均譯,2009:5);社運運動需要組織決策:讓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能夠有效聯繫、溝通、協調、議決,也需要同志動員:爭取大眾支持,並將支持者凝聚起來、共同行動,還需要社會對話:快速、廣泛地傳播訴求、回應質疑。無論組織決策、同志動員還是社會對話都需要傳播媒體。然而,大眾媒體往往站在既得利益的一方,淡化、封鎖或扭曲社會運動訊息,抗議者因此必須打造自己的媒體。
抗議者打造的媒體,通常被稱作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地下媒體(underground media)、基進媒體(radical media)或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它們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不同時代抗議者選用當時的簡便工具,會打造出不一樣的媒體形態。網路普及前,常用的媒體是報刊、傳單、錄音帶、錄影帶,這些媒體需要有人實地發送給社會大眾,傳播的廣度、速度無法和大眾媒體相比;等到網路普及、數位傳播工具蓬勃,抗爭訊息能夠跨越地理疆域,即時傳送到每一個電腦使用者面前,抗議者開始擁有能夠和大眾媒體、和既得利益者抗衡的媒體。
社會運動者經常使用的網路工具包括: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
一、BBS:一九九二年,中山大學建構台灣第一個全中文BBS《美麗之島》,目前以台大《批踢踢》規模最大,包括PTT和PTT2兩站,註冊總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擁有超過兩萬個不同主題的看板,每日有上萬篇的新文章被發表以及閱讀,尖峰時段兩站容納超過十五萬名使用者同時上線(批踢踢實業坊,2012年1月9日),《批踢踢》不僅是個巨大的傳播平台,上面的熱門訊息也常被大眾媒體引用。
二、電郵群組:一九九五年,高雄醫學院學生陳豐偉創辦《南方》電子報,用電郵群組(mailing list)系統開放網友訂閱,掀起人文電子報浪潮;後來,「Google網上論壇」問世,既可以開放網友訂閱,作為發行電子報之用,也可以封閉、隱密,供核心成員協調、決策之用,許多組織、團隊、社群競相採用。
三、部落格:二○○二年十月,網路社群「藝立協」開始台灣推廣部落格,幾年之間吸引數百萬人投入部落格書寫。許多人用部落格作為個人媒體,如《環境報導》朱淑娟、《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胡慕情、《龜去來嘻》鄭國威;也有一群群志同道合的人用部落格創辦公民媒體,如《環境資訊中心》、《小地方新聞網》;老牌電子報也紛紛改用部落格平台,如《南方》、《苦勞網》;此外,公共電視在二○○七年推出PeoPo公民新聞平台,接受公民和非營利組織註冊架站發聲,發展成重要的社會人文部落格聚落。
四、共享書籤:二○○五年底開始,共享書籤HEMiDEMi、MyShare、FunP接連問世,網友藉由分享好文認識同好、交流觀點,甚至結成社群、共同行動,風行一時,HEMiDEMi先後出現「媒體觀察站」、「永續台灣」、「社會運動新聞」、「台東杉原海灘關懷聯盟」、「樂生療養院」等群組,但當微網誌、社群網站興起後,共享書籤快速退燒。
五、微網誌:二○○六年誕生的推特(twitter)、二○○八年問世的噗浪(Plurk),一則訊息最多只能書寫一四○字,但簡單、快速、高互動,能夠聚合好友,既能交流工作和生活訊息,也能相約參與社會行動,很快取代共享書籤,成為網民相互交流、串連的平台。
六、社群網站:二○○四年問世、○八年推出中文版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迅速在台灣崛起,到了二○一一年,註冊人數超過一千萬人,台灣將近半數人口在臉書上活動(Facebook中文部落格,2011年1月24日)。臉書讓散居各地的用戶能夠輕易地聯絡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分享訊息、交換意見、組織活動,甚至發起社會運動。
七、網路影音: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讓大家可以簡單的上傳影片,相互分享、快速傳佈;網路直播軟體Y!Live、Justin.tv、Ustream則允許人們用電腦或手機視訊鏡頭、加上無線網卡,就可以像電視SNG一樣將現場畫面直播上網、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見。這些分享平台和直播軟體的畫面,還可鑲嵌到部落格裡。
此外,還有Flickr、Picasa等相片分享平台,Google協作平台、PBworks等wiki架站系統,StickerAction等串連貼紙製造機,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和Google表單等線上連署機制,也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爭取大眾青睞、滿足各種需要。
這些工具全都簡單好用,而且免費,全台灣有超過千萬人使用其中一項或多項工具來分享訊息、交流觀點、聯繫同好。長久以來被動接收大眾媒體訊息的閱聽人,自此轉型為可以一面收訊一面傳訊、一面使用資訊一面創作資訊的創用者(prosumer,producer和consumer之縮合,亦即參與產品製造的消費者、參與資訊創作的使用者)(Tapscott & Williams,2007/ 王怡文譯,2007)。

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過程中,會激盪出群眾智慧、集體力量。群眾智慧是指公眾各自的知識、見解在網路交流過程中互補有無、相輔相成,激盪出比任何個人、甚至個體總和還高的知能,也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放大版(Surowiecki, 2004 / 楊玉齡譯,2005);集體力量是指公眾各自的人脈、資源,在網路上協調整合、相加相乘、分進合擊,能夠以「群」的力量抗衡「大」的勢力。
公民傳播體系就在群眾智慧和集體力量加持下,不斷演化、持續壯大,漸漸能與大眾傳播體系相互補充、監督、抗衡。抗議者能夠利用公民傳播體系裡的各項媒體進行有效的內部組織、同志串連、社會對話,進而引導輿論、設定大眾傳播體系的議題,促使大眾媒體跟進報導,讓抗爭訊息更快、更廣的傳播。
全青盟和網路時代的知識青年就是在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社會情境中,在公民傳播與大眾傳播既競爭又合作的媒介生態下,登上社運舞台,使用新而強大的科技、進行古老且恆久的抗爭。
參、網路社會動員的策略演化
青年抗議者使用網路工具又翻新網路工具用法、借助公民傳播體系又豐富公民傳播體系、延續前人社運策略又改良社運策略。
台灣青年利用網路工具進行抗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代。一九九三年,交通大學學生抗議學校餐廳伙食不佳,透過BBS 發起「便當社」,數百人集結在校門口吃便當,吃完便當,又因校方未解決機車管理問題,繼續阻塞校門交通,成為台灣第一起從網路發起的抗爭事件(Inertia, 2006年4月30日)。
部落格崛起後,抗議媒體事件此起彼落。二○○五年三月,《中國時報》把網友在BBS恨板宣稱女友劈腿引起的騷動,當成頭版頭條新聞報導,三千多人在網路連署要求道歉,網民還發動一次快閃示威,主辦和參與三場座談會聲討中時(陳順孝,2005年3月4日);同年十月,中時體育組主管在特稿中捏造美國職棒球評的談話,網友用電郵向美國球評查證後發動抗議,製作「我不看中國時報」網路貼紙,相互張貼串連(終極邊疆,2005年12月9日);隔年二月,《聯合新聞網》出現醜化精神病患的標題,部落客鄭國威發起「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行動,數十個網友發文串連響應,精神病友團體和媒體改革組織也到報社抗議(鄭國威,2006年2月24日)。
二○○七年的搶救樂生院運動,掀起網路社會動員的高潮。
○七年三月五日,政府限令還住在樂生療養院舊院區的漢生病(俗稱痲瘋病)病友在十三日前搬離,以便原址改建捷運機廠,否則將強制執行;病友和聲援團體抗爭無效,部落客挺身聲援。
三月九日,部落客瓦礫發起「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活動,一百八十多個部落格連署響應;接著,豬小草、HOW訪問學者討論各種保留樂生方案,製作成Podcasting上網;十四日,Wenli和HOW手繪出樂生院保留四十一%(政府的規劃)與保留九十%(院民的訴求)的比較圖;十五日,董福興透過共享書籤HEMiDEMi募款,一天募得四百多人捐獻的二十萬元,在《蘋果日報》刊登半版廣告,廣告文案由散居各地的部落客遠距協作完成,引用Wenli和HOW手繪圖,訴求「保留九十%樂生能讓捷運與新莊更好」(黃哲斌,2008)。
部落客的積極行動,加上病友和聲援團體的持續抗爭,終於引起主流媒體和政治人物的重視,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朝向保留九十%方向努力(王貝林等,2007年4月12日)。部落客為確保政府兌現承諾,又藉由HEMiDEMi動員參與四月十五日的「捍衛樂生」大遊行,並持續關注事件發展,進行相關報導、論述和行動。
二○○八年的野草莓運動,進一步強化網路社會動員的模式。
○八年十一月,中國海協會代表團來台簽署協定,警方維持治安時對抗議者進行盤查、禁制、沒收、拉扯、驅離,甚至拘捕,台大教授李明璁憤而在PTT2個人版號召抗爭,十一月六日,數百名學生、教師、社會人士前往行政院門口靜坐,抗議國家暴力、要求修改集會遊行法,演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野草莓運動」。
六日晚上,部落客Wenli到場關心學生靜坐情況,為了讓更多網友了解現場情況,他用網路直播軟體Y!Live,透過筆記型電腦視訊鏡頭和無線網卡,將靜坐實況即時播送上網,宛如社運SNG,直播行動很快吸引數百名網友觀看,包括外國人,Wenli用中文解說現場情況、徵求一位英文流利的抗議學生用英文解說,就這樣通宵直播;天亮後,Wenli要去上班,學生接手直播工作,到了傍晚,鎮暴警察到場抬離學生時,有兩千三百多位網友透過直播觀看抬離實況(陳順孝,2008年12月9日)。
學生被抬離後,轉往自由廣場集結,開始建立組織,特別設立主播組、成立《野草莓電視台》,將網路直播常態化。在此同時,台南、高雄、嘉義、台中、新竹的學生也就地集結抗議,並且同樣採行網路直播,一來向社會大眾宣傳訴求,二來進行跨地協調和決策,例如「野草莓」這個名稱就是六地學生透過網路連線會議選定的。
直播之外,野草莓學生用Google網上論壇建立內部決策群組、用部落格建立運動主體網站,積極到《批踢踢》傳播訊息和對話,並且發動網路連署、進行網路貼紙串連、開放訂閱電子報,同時還將活動影片上傳YouTube宣傳,網民小海還創作「野莓之聲」作為運動主題曲上網傳播;這些,形成一個分進合擊的傳播體系,將在此之前眾多社運所用的網路工具和行動策略整合在一起。
在此之後的社運,幾乎都沿用野草莓彙整的網路工具和行動策略,並持續改良創新。二○○九年五月,反對「農村再生條例」的台灣農村陣線和立委合辦公聽會,《野草莓電視台》、《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等網站同步直播現場實況,將直播推進到聯播;二○一○年八月,民眾不滿法官輕判數起性侵幼童案,發起白玫瑰運動,改用新興的臉書作為運動基地,發起「開除恐龍法官」連署,超過廿八萬人參與,發起大遊行,也有近三萬人走上街頭響應。

議題設定理論指出,大眾媒體會設定公民討論的話題、大型媒體會設定小型媒體報導的方向(翁秀琪,1992);上述社運則證明,公民傳播體系也能反向設定大眾媒體議題,更具體的說,公民討論的話題、抗議者探討的議題,藉由網民相互分享、快速傳播,能夠廣為人知、形成輿論焦點,迫使原本漠視的大眾媒體跟進報導。這種訊息從公民媒體流向大眾媒體的現象,與德國學者所發現的:反對議題由另類媒體流動到建制媒體的議題漫溢(spill-over)效應若合符節(Mathes & Pfetsch, 1991),而且速度更快、頻率更密集。
反國光石化運動,就是在網路科技普及、公民傳播體系蓬勃發展、網路社運策略日漸純熟的情況下登場。
肆、反國光石化的網路社會動員
國光石化設廠計畫,早在二○○五年就提出,設廠地點幾經變更,二○○八年六月決定轉往彰化芳苑和大城建廠。部落客朱淑娟早在二○○八年二月開始報導此事,胡慕情也密切追蹤,彰化環保聯盟轉寄她們的報導爭取社會關注。到了二○一○年四月,環保團體發起「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號召大眾集資將國光石化預定地、白海豚必經之地——濁水溪口海埔地交付公益信託,短短三個月,三萬人響應認股,贏得廣泛注意(環境信託,2010)。
到了二○一○年夏天,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的學生,實地走訪彰化芳苑、大城溼地後,在九月投入反國光石化運動、成立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這些青年,多數是大學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人曾參與搶救樂生院和野草莓運動,他們在實地訪調、參與遊行、校園宣講、監督環評的同時,也有效延續先前運動的科技運用和行動策略,並且加以改良創新。
首先,全青盟快速建立分進合擊社運傳播網絡。他們以Google網上論壇作為內部溝通協調機制,用部落格建立網站,他們還建立臉書社團作為核心成員和支持者分享訊息、相互討論、聯絡感情之用;他們並且到《批踢踢》最熱門的八卦版去散播運動訊息、製作宣導影片放上YouTube傳播,以此吸引大眾媒體引用報導;他們同時開放電子報訂閱,用Google協作平台建構反國光石化資料庫。
其次,全青盟改良先前運動的科技和行動策略,最具代表性的是網路直播的運用。在野草莓運動中,網路直播主要是傳播現場學生的抗議行動和演說,但也形成網民監看現場靜坐學生的現象,增加現場學生壓力;反國光石化團體將直播鏡頭轉向抗議對象,將環評會議的實況直播上網,號召網友共同監督,讓參與決策過程的環評委員面對群眾壓力(盧沛樺,2012: 55-57;莊豐嘉,2011:122)。
不過,就在全青盟加入反國光石化陣營的同時,國光石化陣營也動員部落客助陣。二○一○年十二月,經濟部工業局透過行銷公司邀請廿四位部落客參觀中油高雄煉油廠和奇美南科石化廠,給予五千元車馬費,但要求撰寫一千五百字體驗文回饋,文章上網,幾乎一面倒肯定石化廠乾淨、環保;工業局強調此事與國光石化無關,環保團體則痛批此舉是拿公帑為國光石化護航,網民也群起質疑政府收買寫手。
全青盟的行動,加上學界連署質疑、藝文界公開批判、在野黨表態反對,以及公視推出石化週討論,《商業周刊》和《天下雜誌》推出專題報導質疑,終於影響輿論、形成壓力,迫使馬英九總統在二○一一年四月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到彰化建廠,反國光石化運動贏得勝利。
伍、結論
總之,公眾運用網路工具開創出眾人參與、相互連結、高度互動的社會網絡,也用BBS、電郵群組、部落格、共享書籤、微網誌、社群網站、網路影音建構出公民傳播體系,和大眾傳播體系相互補充、監督、抗衡;在這樣的社會網絡和傳播生態下,知識青年參與社會運動,用他們熟悉的網路工具進行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與實體社會行動相輔相成,壯大社會運動能量,並且不斷在前次社運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讓科技運用、社運策略不斷推陳出新,社運能量不斷成長茁壯。
網路青年有時是社會運動的發動者,如野草莓運動、白玫瑰運動;更多時候是社會運動加盟團隊,如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在反國光運動中,參與團隊包括在地的彰化環保聯盟、環境資訊協會等全國性環保團體、學界串連團隊、藝文界串連團隊、獨立記者和公民媒體等等,全青盟只是眾多團隊之一。
無論是發動者還是加盟者,網路青年的參與都為社運注入活水:首先,他們的純潔形象、創新行動,有助於吸引大眾媒體報導,增進社運能見度;其次,他們能將硬梆梆的社運訴求「翻譯」成簡單易懂、生猛有力的網路語言,爭取更多年輕人支持(盧沛樺,2012);第三,他們的參與,有助於連結線上和線下的力量,讓實地抗爭和網路串連的能量相加相乘,壯大社會運動、增加成功機率。
全青盟參與反國光運動,是台灣網路青年參與社運最新的一頁,全青盟既是這幾年網路社會動員經驗的繼承者,也是未來網路社會動員模式的開創者;更具體地說,全青盟和一波波網路青年實踐、延續、改良、創新的社運模式,就是「無組織的組織」的運動策略。
「無組織的組織」根據網路觀察者薛基(Clay Shirky)的分析,是「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和成員可接受的協議的成功融合」,成員基於共同相信的承諾(如公平正義)投入社運,使用可供聯繫的工具(如網路)來協調行動,並遵守有形無形的社運工作協議,執行負責的任務、追求目標的實現(Shirky, 2009 / 胡泳、沈滿琳譯,2009:11)。全青盟和參與上述一波波社運青年團隊,正是這種「無組織的組織」。
「無組織的組織」的崛起,讓社會運動在組織決策、同志動員、社會對話三大面向上,都出現巨大變化。
一、組織決策,分進合擊:首先,社運不一定要先組織再行動,而可以先有人行動、再凝聚成組織;其次,社運組織不一定要經常見面開會,而可以藉由網路群組(如Google網上論壇、臉書社團)來進行協調和決策;第三,社運組織不再是內外分明的團隊,而是分進合擊的聯盟,參與者自由來去甚至自主決策,對社運做出貢獻時(如製作動員影片)就算是內部成員,暫停貢獻時就是外部民眾,沒有清楚的內外界線,全青盟被詢問成員有多少人時,就回答道:「我們不是組織,我們都只是網友」(盧沛樺,2012:73)。
二、同志動員,各盡所能:動員同志的目標,不再偏重要求支持者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而可以促請支持者更彈性地貢獻心力,例如撰寫聲援文章、製作動員影片來強化社運論述,或者線上連署、按「讚」、推文、分享、轉寄來傳播社運訊息。按「讚」、連署,常被譏為懶人行動主義,以滑鼠按鍵替代雙腳行動,演變成「萬人按『讚』、一人到場」的現象;不過,按「讚」連署並非全不可取,這些簡單動作有助於社運訊息的擴散、網路青年的啟蒙,盧沛樺(2012:69)的研究就發現,全青盟成員中有人曾是用滑鼠參與社運的「懶人」,經過長時間啟蒙,終於在野草莓運動時開始起而行,從線上走到線下參與實體行動。
三、社會對話,議題漫溢:要宣傳理念、澄清疑慮,不一定要直接爭取大眾媒體青睞,而可以改採「網路包圍傳媒」策略:首先,打造自己的媒體,如部落格、臉書社團、電子報,訴請支持者響應;其次,爭取獨立記者(如朱淑娟)和獨立媒體(如《苦勞網》)相助,在社會運動、公民新聞領域擴散訊息;第三,到影音平台(如YouTube)、BBS(如《批踢踢》)上傳社運影片和訊息,吸引網路鄉民、社會大眾注意。這些作法,有助於社運議題的擴散、加溫、發酵,進而形成風潮,引導大眾媒體跟進報導,進一步擴大傳播,像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一樣形成議題漫溢效應。
不過,儘管知識青年用網路為社運注入活水,但網路社會動員仍然存在偏愛短打、欠缺深耕等問題,有待持續努力、突破。
一、偏愛短打、偏重搶救:網路青年似乎偏愛投入議題激動人心、有時效時限、有高能見度行動的社運,而忽略需要長期耕耘的運動。例如,網民搶救樂生院、反國光石化以搶救白海豚之外,在莫拉克風災剛發生時也積極協助救災,但當莫拉克救災告一段落、進入漫長的重建階段時,網民的熱情就快速消退,即使有《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持續揭露政府和大型慈善團體重建作為的爭議,也難以得到網民奧援(陳順孝,2010)。如何促使網路青年更全面、更深入、更長期的參與社運,是未來社運的重大課題。
二、欠缺深耕、欠缺積累: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中,網路青年雖能吸取先前運動經驗、持續改良策略,但仍未能將先前運動資源有效轉移到當前和未來的運動中。例如,每一波的社會運動幾乎都進行網路連署、每個社運團隊幾乎都開放網友訂閱電子報,但每次的連署、訂閱都得從零開始、費時費力;國外早已出現以網路為主體的社運組織,例如美國的MoveOn.org(張鐵志,2008年9月26日),他們將連署和訂戶的電郵名單當作持續經營的資源,例如從野草莓運動的連署名單中找出住彰化的人,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優先動員他們捍衛家鄉。未來,台灣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網路社運組織,更專業地發展網路社運策略,值得關注和期待。
此外,工業局動員部落客為石化業美言一事顯示,台灣近幾年「抗議者+網路媒體」對抗「被抗議者+大眾媒體」的社運形態已經出現變化,網路不再是抗議者的專利,被抗議者——如政府、財團——在大眾媒體之外,也越來越積極使用網路工具、動用網路資源;面對「被抗議者+大眾媒體+網路媒體」的新形勢,抗議者如何更靈活、更有效地運用網路來突圍,來達成社運目標、實現社運理想,是至關重要又無可迴避的挑戰。
參考書目
王貝林、曾德峰、項程鎮、林志青(2007年4月12日)。〈蘇揆:16日不拆樂生 力保90%〉,《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2/today-life4.htm
王怡文譯(2007)。《維基經濟學:改變人類世界的集體協作模式》第五章〈生產性消費者〉,頁 176-209。台北:商智。(原書Tapscott, D. & Williams, A. [2006].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 Everything. New York : Portfolio )
朱淑娟(2011年4月19)。〈四大蚵報:否決國光石化!〉。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9.html
批踢踢實業坊(2012年1月9日)。〈What is Ptt?〉。上網日期: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www.ptt.cc/index.html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運的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 2001, 25期。
胡利均譯(2009)。《社會運動:1768-200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Tilly, C. [2004]. 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 Paradigm Publisher, LLC.
胡泳、沈滿琳譯(2009)。《未來是濕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Shirky, C. (2009).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Penguin Group USA)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十章〈議題設定理論〉,頁139-148。台北:三民。
張鐵志(2008年9月26日)。〈MoveOn十年,Web 2.0的政治實踐〉。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7248463.html
終極邊疆(2005年12月9日)。〈砍掉不用重練最快:看吳清和報導作假事件〉。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blog.serv.idv.tw/2005/11/09/354/
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5年3月4日)。〈劈腿事件與劈腿媒體〉。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iedit.tw/2005/03/blog-post_04.html
陳順孝(2008年12月9日)。〈野草莓運動的傳播分析(草稿)〉。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iedit.tw/2008/12/blog-post_08.html
陳順孝(2010)。〈遠距協力 為災民發聲:88news的實踐經驗及其反映的網路傳播能量〉。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Panel宣讀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黃哲斌(2008)。〈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玉齡譯(2005)。〈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台北:遠流。(原書Surowiecki, J. [2004].The wisdom of crowds :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economies, societies, and nations. New York : Doubleday. )
鄭國威(2006年2月24日)。〈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有事相求,拜託大家!)〉。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1465.html
盧沛樺(2012)。〈鄉民全都「讚」出來:初探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網路實踐〉。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口試本)。
環境信託(2010)。〈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et.e-info.org.tw/node/119
謝文華、陳永吉、高嘉和(2011年1月11日)。〈粉飾國光石化 政府置入行銷 伸進部落格〉,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1/today-p4.htm
Facebook中文部落格(2011年1月24日)。〈Facebook註冊人數台灣已破1千萬人〉。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facebook.22ace.com/2011/01/facebook-taiwan-user-20110123.html
Inertia(2006年4月30日)。〈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上網日期:2012年1月15日,取自http://wiki.heterotopias.org/index.php?title=青年文化十年記:網路文化
Mathes, R., & Pfetsch, B. (1991). Th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press in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Spill-over effects and media opinion leader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 (1), 33-62.
Stengel, R.(2011, December 14). Person of the year introduction . Time Magazine. Retrieved January 14, 2012, from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2101745_2102139,00.html
Wilson, J. (197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
本文發表於《傳播研究與實踐》第二卷第一期,頁19-34,2012年1月出版。
陳順孝,「網路社會動員的繼往開來: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的社會科技基礎和行動策略演化」,傳播研究與實踐,第2卷,第1期,2012年01月,頁 19-34
from 阿孝札記 http://www.ashaw.org/2012/01/blog-post.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