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8 February 2013

知乎上的一篇有关「人物」杂志袁厉害专题的分析—-回到专业层面,李海鹏和这本杂志丧失的是新闻伦理

早上开会时在手机上看完,仅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1、稿件预设立场迹象明显
  多年来,当地政府与媒体将她打造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高尚、善良、无私、贫穷而生活悲惨,秉持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道德标准,并不惜牺牲自己。
  但经过《人物》记者7天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我们得到许多与此前描述互相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事实。
  ——“对,没错,我们就是要告诉你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出发点是否合理,我们暂不讨论,但一篇新闻稿件开篇就如此鲜明的把立场写在牌子上戳到地上昭告天下,这个不妥。

2、记者主观痕迹明显
  一方面,这个农村妇女缺少教育(小学一年级辍学),性格急躁、泼辣,有着朴素与善良的动机,另一方面,她精明、警惕、狡猾、心思缜密,自我保护欲望强烈。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甚至是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多数时候都能取得采访者信任,达成自身目的,并巧妙隐藏秘密。
  “他们照样不收!”袁厉害恨恨地说。
  ——每个记者在接受《新闻写作》教学第一节课时,就应该注意到老师会反复强调这个观点:对于新闻稿来说,形容词是天敌。特别对于一些话题敏感的稿件而言,堆砌形容词是危险的。
  另外,稿件选取的照片有明显的丑化袁厉害个人形象的动机。

3、行文表述不严谨,言论前后矛盾
  他们患有重度脑瘫、重度小儿麻痹症或者重度白化病,连续多年住在兰考县人民医院附近一处名为“花园”的棚屋里,直到“花园”因为侵占他人土地被拆除。
  ——这是在1月初就被其他媒体挖出来并且报道过的事实,与记者“7天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无关。
  为了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她不得不事先做出判断:最好的孩子藏起来,最孬的孩子可以随时送走,不好不孬的孩子最好能够留下,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也只好送走。
  ——当记者初次提到袁厉害对孩子的分类管理时,不满和鄙夷的情绪溢于笔端;而在追溯往事时,又使用“不得不”这个词。记者将“本我”作为一个主体代入稿件写作本来就是一个危险的行为,而当这个“本我”又在表述的过程中传达出立场摇摆不定的迹象时,稿件的可信度便随之急剧下降。

4、采访信源明显偏少、可信度差
  ——稿件中所有的实名、直接的采访对象为:袁厉害、养女盼乐、袁的小儿子杜鸣、杜鸣的养母(未提及姓名,很奇怪,直接采访到了为什么不写名字?文中没有解释)、兰考计生办主任王丽兰、“地皮主人和另外两名男性合伙人”。大儿子杜鹏、弟弟袁九星等人,未见直接采访的证据。除此以外,文中更多见到的表述是这样的:
  曾多次到“花园”采访的前《大河报》记者林远(化名)说……
  百度贴吧网友“可米秋”曾经见过……
  摄影师卢广目睹过……
  一名曾经送月饼给孩子的记者看到……
  一位与袁家关系亲密的知情人称……
  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称……
  对于一篇调查类稿件来说,信源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本篇稿件中匿名信息源、间接信息源的大量出现——并且都出现在“揭开你们不知道的袁厉害”的文字情绪下——不得不说,太损伤稿件的质感。稿件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袁厉害与福利院的往事,全文却没有一个字是对福利院工作人员的直接采访。7天的调查中接触不到一个福利院的人?接触不到你也应该写下来这个过程。

5、小结
  ——《人物》杂志的魏玲、习宜豪两位记者,怀着一颗扒粪的心,立志作出“与众不同”的“决定性”稿件。但记者本身的采访水平、写作功底和新闻基本价值观有问题,造成这篇不合格的作品诞生。
  通篇读下来,这篇稿件的立意不是“告诉读者一个立体、完整的袁厉害的形象”,而是“我们就是要把袁厉害从神坛上扯下来”。采访、写作的不严谨,造成“并通过多信源交叉印证,有完整证据链支撑”一句完全未能从稿件本身的硬度上得到印证,更像是自己给自己打气的安慰话。
  同时,经过一个月各家媒体的密集采访和报道,袁厉害这个人,早就已经不在神坛上了。袁厉害以及她收养的孤儿组成的大家庭,就是一个制度漏洞下的畸形产物。她的善心与私心,她的挣扎与生存,她在各级部门、机构之间的腾挪转移,早已经曝光在各个媒体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物》的这篇稿子炒了冷饭,虽然事情才过去一个月而已,但对于新媒体时代而言,这已经足够远。
  再次,这篇稿子或许是用功了,但是用错了方向。对于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严肃媒体而言,袁厉害的事情过后,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推进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领养收养制度等问题上,而不是对这个人死挖不放。袁厉害确实“神通广大”,但她无法改变这个体系。袁厉害确实“神通广大”,但对于媒体而言,搞臭一个人容易,还是推动一个制度的变革容易?
  投机取巧、捏软柿子,试图刻意的走差异化报道来为自己制造话题,魏玲、习宜豪两位记者的报道手法、《人物》杂志的处理方式,令人不齿。
  最后补充一句,这篇稿件放在大学的新闻写作课上,大概也是个不及格的货色。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573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