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3 February 2013

當中聯辦從虛君變成實君

中聯辦全名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如名稱所示,應只作各方聯絡之用。在「一國兩制」的理想操作之下,中國僅為香港之虛君,統而不治,才可以進退有度。港府之失政,可無損中共之權威。因此在零三年之前,即使香港在老董治下天怒人怨,港人對中國之歸屬感仍然高企、中國運動員來港仍能獲得歡呼和關注。

「一國兩制」本來就是虛靜消極的虛君政治。因為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大國,實不可能有效管治一個極為西化和現代化的第一世界城市。小學生難以替中學生補習,中國亦不可能令香港政通人和,因此中共不如虛位以待,在帷幕之後作其虛君,有權而不使,方為保全權威之策。這是鄧小平的設計,也是現實主義政治之極限,但他不可能控制其身後的人事。零三年之後,本來虛靜守中的中聯辦轉為「大有為」,高度介入香港本土政治,「兩條統治梯隊論」,儼然表示中聯辦是中國派駐香港的「統監府」。虛君一旦用權,「一國兩制」的前設就不存在了。香港即由理想之中兩制之其一,變成實際上被中國統治的殖民地。

中聯辦好,港澳辦也好,一旦「有為」,就是將中共管治一般中國地方的「兩軌制」搬到了香港。即在一般黨國體制之下,一市之「市委書記」,直屬於黨,由黨任命,統率以「市長」為首的政治組織。在香港,則特首是市長;而中聯辦主任則為黨委書記。市長管民生,書記管政治;市長辦理小事,書記統籌全局。這種模式,見於梁振英小修小補的區議員施政風格;也見於南丫島海難時李剛全程站於梁振英之前發表演說。中共大力介入香港內政,是因為信心不足,害怕失去香港(雖然事實上已然失去)、害怕她變成「顛覆基地」。

鄧小平時代的中國,百廢待舉,是亂中有序,無事可輸,自有山野氣的自信;今天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黨內人人發財,都要借香港轉移資產、上市集資、以及處理各種見不得光的金融事務。因此他們比起廿年前的中共黨官,色更厲而內更荏,有更大意欲親自調度香港人事,以確保其資產及地位安全。

然而,中港兩地,最終還是兩個不同發展程度的社會。中共在港一旦用權,局即破。多年來,中共借「有效統治中國」的政治現實、經營多年的主權合法性,終毀於一旦。一切政治壓力、萬民離心離德之孽報,也全數在中共身上了。現在人們要示威靜座堵路,都到中聯辦去。

張曉明以四十九歲盛年執掌中聯辦,加上新官上任三把火、更要為日後仕途累積資本,對港政策必有緊無馳,與早年老黨官執事之局面,必大有不同。中共落手管治香港,必自喪其法統,將香港和中國推向衝突動亂之局面。《老子》談論政府之於人民,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政府,人民不在意其存在,此即零三年之前中港關係之最佳寫照。茲後中共由虛君變成實君,港人先是「畏之」,再到現在是「侮之」。



from 無待堂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2/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