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4年離開報社轉任教職,當時報社還處在榮景。這十幾年下來,好像一年不如一年。這幾年對我很大的刺激是,我許多老同事和學生都陸續被裁員、優退。我逐漸意識到,被迫離開報社的人可能比留在報社的還多。我們現在談扶助報業,不能變成只扶助還沒被裁員的,忽略更多已經被裁員的新聞人才。
我過去的思考一直在如何振興報業、重回光榮時代。這幾年看了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基地三部曲》之後,思考方向整個改變。
《基地三部曲》描述的是三萬年後,人類統治二千五百萬個星球,建立偉大的銀河帝國。在銀河帝國最強盛的時候,有人發展出心理史學,心理史學無法預測個人的行為,但是可以預測人類的總體走向。就在銀河帝國最強盛之時,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必然崩解,而且已經開始崩解,這種崩解趨勢無可挽回;崩解之後,會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期,文明會倒退,人類會回到蠻荒時代。
心理史學無法挽救銀河帝國的崩解,但心理史學經過複雜的運算之後,發現只要建立兩個基地,第一基地保留既有文明,第二基地發展新的文明,藉由兩個基地的交互運作,就能讓銀河帝國崩解後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期急遽縮小到一千年;一千年後,人類就可以建立更美好的第二銀河帝國。
這帶給我的啟示是,承認大眾媒體帝國必然崩解,而且崩解的趨勢無可挽回,挽救當前報業帝國的努力恐將徒勞無功,我們的焦點也許應該從拯救第一媒體帝國轉向建立第二媒體帝國。而要建立第二媒體帝國,我們也需要建構兩個基地,第一基地保留既有的新聞專業文明,第二基地發展新的傳播文明。
現在,台灣大眾媒體顯然已經進入帝國崩解、文明倒退的階段。最明顯的問題是置入行銷、出賣新聞,嚴重背棄新聞專業精神。這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出賣靈魂的媒體還算媒體嗎?還值得救嗎?
我們要致力救助的,應該是能夠堅持新聞專業、可以作為第一基地的媒體。我想到的有三類,一是公共媒體和以公益法人型態經營的媒體,例如《國語日報》;二是社區媒體,例如曾獲社會公器獎的《山城週刊》;三是能夠抗拒置入行銷的商業媒體。
要延續新聞專業文明,政府除了應該扶助上述幾類媒體外,還應該協助研發,讓新聞專業能夠與時俱進。台灣新聞界,除了公共電視之外,幾乎都沒有研發部門;沒有研發,導致媒體面臨產業巨變時,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很危險的。
美國報業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這幾年一直在推動Newspaper Next計畫,探索報業救亡圖存之道,它的第一階段結論認為報業必須進行破壞式創新,第二階段的結論更具體指出,報業要有未來,必須成為社區資訊中心;如果它的結論可以適用台灣,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驚人危機,因為不做研發的台灣媒體這幾年大規模裁減地方記者,減少地方的、社區的資訊報導,等於在扼殺自己的未來。
政府若能資助成立類似美國報業協會這樣的研發組織,幫台灣媒體探索出路,可以避免個別媒體胡亂衝撞、誤入歧途。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在資訊產業上研發出許多產品和營運模式,移轉民營,帶動產業發展;我們期待這個模式也能適用到新聞傳播產業來,以政府資助的研發機構,帶動台灣媒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研發,對於延續、發揚新聞專業文明至關重要。
至於發展新的新聞文明,也就是建立第二基地,網路圈已經悄悄進行。最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新聞的蓬勃發展,最近廣受關注的苗栗大埔農民反對強制徵地事件,就是公視《PeoPo》公民記者大暴龍率先揭露,網路圈熱議,大眾媒體才跟進報導;此外,一九九七年創刊的《苦勞網》已經發展成台灣社運資訊集散中心、二○○○年創辦的《環境資訊中心》成為環保新聞重鎮,二○○四年發行的《小地方新聞網》深耕農村議題,二○○九年上線的《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監督救災重建,它們以非營利型態經營,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非營利的公民記者和公民媒體之外,也有越來越多自願或非自願離開大眾媒體的記者,以個人工作者或小型工作室的形態繼續從事新聞工作。然而,現行法令和媒體環境不僅沒有鼓勵、保障他們的權益,反倒變相懲罰和剝削他們。他們接受大眾媒體和各類組織委託採寫新聞,按件計酬,委託者願意付多少錢,他們就拿多少錢,幾乎沒有議價空間;他們無法組織工會爭取集體權益,甚至無法以自由寫手身分申請勞工保險。
未來的新聞產業結構,一定不會只有大眾媒體,而會包括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自由寫手、公民媒體。新的新聞產業可能類似台灣的中小企業,由許多小公司匯聚成一個產業鏈;也可能像電腦產業,有人做品牌、有人做代工。例如:新聞事業分成品牌媒體和新聞供應社兩大類,品牌媒體只自製一小部分新聞,其餘的影劇新聞向A供應社採購、體育新聞向B供應社採購;而新聞供應社則可藉由供應多家媒體,甚至同時供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媒體來獲利。在這樣的結構下,自由寫手、公民媒體作為新聞供應社,將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品牌媒體和新聞供應社相互依存的產業結構會不會實現,我不敢確定,但這是值得研究的議題。政府若能資助類似工研院的媒體產業研發機構,來研究、規劃未來的產業型態,進而修改法令讓新型態的媒體和工作形式能夠成長、茁壯,例如讓自由寫手能夠組織工會、自行投保、集體議價,對於建立新的產業結構、發展新的新聞文明,一定會有助益。
政府也可以獎助新興媒體,鼓勵更多個人和機構創新。只是,獎助的方式必須慎重,若由新聞局等官方機構直接撥款,爭議會很大;若能成立一個超然機構來分配資源、統籌獎助,可以降低爭議、提升公信力。
又:
網路媒體現階段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還不足以開創新的媒體盛世。若繼續借用《基地三部曲》的隱喻,第一帝國崩解後,需要兩個基地的交互運作,才能建立第二帝國。今天,傳統媒體快速衰微,我們若想加速開創下一個媒體盛世,應該加速發展開創新文明的網路媒體(第二基地),並且促使延續專業的大眾媒體(第一基地)與網路媒體密切合作,兩者相輔相成、共創未來。
目前,網路公民新聞質量越來越高。我連續五年參與「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評審和籌備作業,這個獎每年少則三千多、多則一萬多個部落格參賽,它們的內容之好、呈現手法之新,年年讓我讚嘆。我覺得這些部落格的總體質量,不僅比任何一個大眾媒體好,甚至比大眾媒體的總和還要好;可是,這些部落格散居網路各地,很難被有系統的一次看盡,而且,部分部落格的質量並不穩定,有時寫出讓人歎為觀止的好文,有時只寫個人生活瑣事。
網路公民新聞如何建立好的篩選、交流、聚合機制會很重要。日本有個《47news》網站,聚集日本四十七州府道縣五十二家地方媒體,每個媒體自成一個獨立頻道,不同地方的同類新聞則呈現在共同首頁上,此外,總部還會針對跨區域的重要議題進行深度報導,這樣的作法,既能維持個別媒體的主體性、又能進行跨區域的對話,很適合用來匯聚網路媒體。
像《47news》這種Hyperlocal媒體,在台灣還未出現。不過,如前所述,《苦勞網》在社運議題、《環境資訊中心》在環保議題、《小地方新聞網》在農村議題、《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在重建議題上,都發展成介於部落格和大眾媒體之間的中型媒體,未來,若能一面發展更多領域的中型媒體,一面整合各個中型媒體發展成一個由下而上的資訊交流平台,相信可以分進合擊,壯大公民新聞力量。
至於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合作,我覺得可以粗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利用網民勞力,二是吸收群眾智慧。
商業媒體大多只是利用網民勞力,它們延續既有追逐八卦、醜聞、趣聞的新聞取向,上網挑選網民免費貢獻的內容來播報;然而,大眾媒體每下愈況,很大原因就是新聞取向出問題,不檢討新聞取向、只榨取網民免費勞力,恐難突破困境。
能夠做到吸收群眾智慧的,最主要是公共電視,公視新聞部辦網聚聽取網民意見、開設「PeoPo公民新聞報」節目選播網民優質報導、「我們的島」節目和部落客朱淑娟合作製作專題,「有話好說」節目從選材、找來賓、提問都會網民對話,如此,才有機會超越傳統窠臼、走出新聞新路。
又:
自由寫手通常按件計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若能成立互助組織,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英國的全國記者聯合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就架設網站,讓自由寫手了解不同媒體的稿費行情、價碼,並且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幫自由寫手爭取合理的合約、酬勞、保險,以此增進他們的勞動權益;美國的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也提供類似的服務。
今天的台灣,在報社外部的資深記者可能比報社內部多,這些資深記者大多以自由寫手的身分在工作,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和挽救報業一樣重要。因為,挽救報業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確保公眾能夠取得足夠的、優質的資訊,來促進民主、繁榮社會。而優質的資訊不僅來自報社內部記者,也來自外部的自由寫手。
政府不適合直接扶助自由寫手,但至少要在法令上鬆綁,讓自由寫手能夠有更寬闊的發揮空間。
傳統記者與自由寫手若能相輔相成、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若能共同成長,就像《基地三部曲》的第一和第二基地攜手並進,我們就能加速度過傳統媒體崩解的黑暗期,早日開創下一個媒體盛世。
——本發言稿收錄於羅世宏、胡元輝主編《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頁216-241。
我過去的思考一直在如何振興報業、重回光榮時代。這幾年看了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基地三部曲》之後,思考方向整個改變。
《基地三部曲》描述的是三萬年後,人類統治二千五百萬個星球,建立偉大的銀河帝國。在銀河帝國最強盛的時候,有人發展出心理史學,心理史學無法預測個人的行為,但是可以預測人類的總體走向。就在銀河帝國最強盛之時,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必然崩解,而且已經開始崩解,這種崩解趨勢無可挽回;崩解之後,會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期,文明會倒退,人類會回到蠻荒時代。
心理史學無法挽救銀河帝國的崩解,但心理史學經過複雜的運算之後,發現只要建立兩個基地,第一基地保留既有文明,第二基地發展新的文明,藉由兩個基地的交互運作,就能讓銀河帝國崩解後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期急遽縮小到一千年;一千年後,人類就可以建立更美好的第二銀河帝國。
這帶給我的啟示是,承認大眾媒體帝國必然崩解,而且崩解的趨勢無可挽回,挽救當前報業帝國的努力恐將徒勞無功,我們的焦點也許應該從拯救第一媒體帝國轉向建立第二媒體帝國。而要建立第二媒體帝國,我們也需要建構兩個基地,第一基地保留既有的新聞專業文明,第二基地發展新的傳播文明。
現在,台灣大眾媒體顯然已經進入帝國崩解、文明倒退的階段。最明顯的問題是置入行銷、出賣新聞,嚴重背棄新聞專業精神。這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出賣靈魂的媒體還算媒體嗎?還值得救嗎?
我們要致力救助的,應該是能夠堅持新聞專業、可以作為第一基地的媒體。我想到的有三類,一是公共媒體和以公益法人型態經營的媒體,例如《國語日報》;二是社區媒體,例如曾獲社會公器獎的《山城週刊》;三是能夠抗拒置入行銷的商業媒體。
要延續新聞專業文明,政府除了應該扶助上述幾類媒體外,還應該協助研發,讓新聞專業能夠與時俱進。台灣新聞界,除了公共電視之外,幾乎都沒有研發部門;沒有研發,導致媒體面臨產業巨變時,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很危險的。
美國報業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這幾年一直在推動Newspaper Next計畫,探索報業救亡圖存之道,它的第一階段結論認為報業必須進行破壞式創新,第二階段的結論更具體指出,報業要有未來,必須成為社區資訊中心;如果它的結論可以適用台灣,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驚人危機,因為不做研發的台灣媒體這幾年大規模裁減地方記者,減少地方的、社區的資訊報導,等於在扼殺自己的未來。
政府若能資助成立類似美國報業協會這樣的研發組織,幫台灣媒體探索出路,可以避免個別媒體胡亂衝撞、誤入歧途。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在資訊產業上研發出許多產品和營運模式,移轉民營,帶動產業發展;我們期待這個模式也能適用到新聞傳播產業來,以政府資助的研發機構,帶動台灣媒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研發,對於延續、發揚新聞專業文明至關重要。
至於發展新的新聞文明,也就是建立第二基地,網路圈已經悄悄進行。最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新聞的蓬勃發展,最近廣受關注的苗栗大埔農民反對強制徵地事件,就是公視《PeoPo》公民記者大暴龍率先揭露,網路圈熱議,大眾媒體才跟進報導;此外,一九九七年創刊的《苦勞網》已經發展成台灣社運資訊集散中心、二○○○年創辦的《環境資訊中心》成為環保新聞重鎮,二○○四年發行的《小地方新聞網》深耕農村議題,二○○九年上線的《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監督救災重建,它們以非營利型態經營,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非營利的公民記者和公民媒體之外,也有越來越多自願或非自願離開大眾媒體的記者,以個人工作者或小型工作室的形態繼續從事新聞工作。然而,現行法令和媒體環境不僅沒有鼓勵、保障他們的權益,反倒變相懲罰和剝削他們。他們接受大眾媒體和各類組織委託採寫新聞,按件計酬,委託者願意付多少錢,他們就拿多少錢,幾乎沒有議價空間;他們無法組織工會爭取集體權益,甚至無法以自由寫手身分申請勞工保險。
未來的新聞產業結構,一定不會只有大眾媒體,而會包括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自由寫手、公民媒體。新的新聞產業可能類似台灣的中小企業,由許多小公司匯聚成一個產業鏈;也可能像電腦產業,有人做品牌、有人做代工。例如:新聞事業分成品牌媒體和新聞供應社兩大類,品牌媒體只自製一小部分新聞,其餘的影劇新聞向A供應社採購、體育新聞向B供應社採購;而新聞供應社則可藉由供應多家媒體,甚至同時供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媒體來獲利。在這樣的結構下,自由寫手、公民媒體作為新聞供應社,將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品牌媒體和新聞供應社相互依存的產業結構會不會實現,我不敢確定,但這是值得研究的議題。政府若能資助類似工研院的媒體產業研發機構,來研究、規劃未來的產業型態,進而修改法令讓新型態的媒體和工作形式能夠成長、茁壯,例如讓自由寫手能夠組織工會、自行投保、集體議價,對於建立新的產業結構、發展新的新聞文明,一定會有助益。
政府也可以獎助新興媒體,鼓勵更多個人和機構創新。只是,獎助的方式必須慎重,若由新聞局等官方機構直接撥款,爭議會很大;若能成立一個超然機構來分配資源、統籌獎助,可以降低爭議、提升公信力。
又:
網路媒體現階段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還不足以開創新的媒體盛世。若繼續借用《基地三部曲》的隱喻,第一帝國崩解後,需要兩個基地的交互運作,才能建立第二帝國。今天,傳統媒體快速衰微,我們若想加速開創下一個媒體盛世,應該加速發展開創新文明的網路媒體(第二基地),並且促使延續專業的大眾媒體(第一基地)與網路媒體密切合作,兩者相輔相成、共創未來。
目前,網路公民新聞質量越來越高。我連續五年參與「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評審和籌備作業,這個獎每年少則三千多、多則一萬多個部落格參賽,它們的內容之好、呈現手法之新,年年讓我讚嘆。我覺得這些部落格的總體質量,不僅比任何一個大眾媒體好,甚至比大眾媒體的總和還要好;可是,這些部落格散居網路各地,很難被有系統的一次看盡,而且,部分部落格的質量並不穩定,有時寫出讓人歎為觀止的好文,有時只寫個人生活瑣事。
網路公民新聞如何建立好的篩選、交流、聚合機制會很重要。日本有個《47news》網站,聚集日本四十七州府道縣五十二家地方媒體,每個媒體自成一個獨立頻道,不同地方的同類新聞則呈現在共同首頁上,此外,總部還會針對跨區域的重要議題進行深度報導,這樣的作法,既能維持個別媒體的主體性、又能進行跨區域的對話,很適合用來匯聚網路媒體。
像《47news》這種Hyperlocal媒體,在台灣還未出現。不過,如前所述,《苦勞網》在社運議題、《環境資訊中心》在環保議題、《小地方新聞網》在農村議題、《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在重建議題上,都發展成介於部落格和大眾媒體之間的中型媒體,未來,若能一面發展更多領域的中型媒體,一面整合各個中型媒體發展成一個由下而上的資訊交流平台,相信可以分進合擊,壯大公民新聞力量。
至於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合作,我覺得可以粗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利用網民勞力,二是吸收群眾智慧。
商業媒體大多只是利用網民勞力,它們延續既有追逐八卦、醜聞、趣聞的新聞取向,上網挑選網民免費貢獻的內容來播報;然而,大眾媒體每下愈況,很大原因就是新聞取向出問題,不檢討新聞取向、只榨取網民免費勞力,恐難突破困境。
能夠做到吸收群眾智慧的,最主要是公共電視,公視新聞部辦網聚聽取網民意見、開設「PeoPo公民新聞報」節目選播網民優質報導、「我們的島」節目和部落客朱淑娟合作製作專題,「有話好說」節目從選材、找來賓、提問都會網民對話,如此,才有機會超越傳統窠臼、走出新聞新路。
又:
自由寫手通常按件計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若能成立互助組織,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英國的全國記者聯合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就架設網站,讓自由寫手了解不同媒體的稿費行情、價碼,並且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幫自由寫手爭取合理的合約、酬勞、保險,以此增進他們的勞動權益;美國的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也提供類似的服務。
今天的台灣,在報社外部的資深記者可能比報社內部多,這些資深記者大多以自由寫手的身分在工作,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和挽救報業一樣重要。因為,挽救報業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確保公眾能夠取得足夠的、優質的資訊,來促進民主、繁榮社會。而優質的資訊不僅來自報社內部記者,也來自外部的自由寫手。
政府不適合直接扶助自由寫手,但至少要在法令上鬆綁,讓自由寫手能夠有更寬闊的發揮空間。
傳統記者與自由寫手若能相輔相成、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若能共同成長,就像《基地三部曲》的第一和第二基地攜手並進,我們就能加速度過傳統媒體崩解的黑暗期,早日開創下一個媒體盛世。
——本發言稿收錄於羅世宏、胡元輝主編《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頁216-241。
from 阿孝札記 http://www.ashaw.org/2013/02/blog-post_24.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