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8 August 2025
高端酒店进入“摆摊”行列:生存是最重要的 面子不值钱
法广
综合路透社发自北京与新加波电稿指出,每到傍晚,北京北园大酒店的员工就会搭起街边摊位,售卖新鲜烹制的美食。他们试图以此弥补因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削减差旅、会议和宴会开支而导致的室内营收下滑。
据该酒店销售总监徐安文(音译)对路透社表示,她需要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她解释道:“如今,不是你降价或打折,人们就会来——他们根本就不来了。”
按照这些酒店的社交媒体和中国新闻网站的信息,北园大酒店只是近几周来全国范围内至少15家高端酒店在户外“摆摊”卖餐食中的一员。酒店员工表示,它们的销售额受到了消费者需求疲软、企业和官方差旅预算削减以及宴会预订不足的冲击。
徐安文说,北京今年早些时候为加强公职人员和党员的节俭和纪律而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大型聚餐和限制饮酒,也损害了酒店业务。
路透社援引分析师表示,酒店“摆摊”是又一个迹象,表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压力有固化的风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制造业和出口,而非消费。
7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同比持平。
路透社续引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施何灵表示:“这些高端餐饮场所,特别是五星级酒店,正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以求生存。”
“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整体经济形势目前正面临相当显著的通货紧缩风险。”
分析师还提到,3元人民币(约合0.40美元)的早餐和超市提供的限时抢购也是通缩的迹象。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6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9%,低于5月的5.9%。根据政府数据,2025年上半年,北京住宿业利润同比下降92.9%。
北京大都会酒店(Grand Metropark Hotel)的员工郑伟表示,酒店的餐饮业务“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这家酒店从7月10日开始在街边卖餐食。郑伟补充说:“许多酒店都采取了户外销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他指出,酒店每天靠卖红烧鸭、炖鱼和小龙虾等,可以额外赚取数千元。
北园大酒店的徐安文说,他们户外最畅销的是酒店的招牌菜脆皮烤乳鸽,每只售价38元人民币(约合5.29美元),而在室内菜单上则为58元。
自7月28日开业以来,这个摊位每天能卖出约130只乳鸽,而之前每天大约卖80只。
徐安文说,在短短几个月内,私人包间的使用率已从爆满降至约三分之一,室内人均消费也减半至100-150元左右。
她补充说,户外摊位的利润率为10%至15%,她表示这比普通餐饮商家的利润率要好,但仍不足以完全弥补室内业务的下滑。
“犹豫不决”的消费者
研究咨询公司 ApertureChina 的创始人蒋雅玲(音译)表示,在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持续追求性价比和新奇”,但在高端消费方面则“犹豫不决”。
一位购买了叉烧肉的顾客陈七(音译)表示,他理解北园大酒店的举措,并补充说,他自己也比过去更少入住高档酒店。
这位在附近从事金融工作、名叫陈七的顾客说:“主要原因是人们收入不够。”
根据社交媒体账户显示,其他采取街头小吃策略的酒店还包括重庆JW万豪酒店和武汉富力希尔顿酒店。富力希尔顿酒店对此未予置评,而万豪酒店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酒店从下午5点到6点在户外销售菜品,但没有提供更多细节。
重庆的五星级酒店“丽笙酒店”(River & Holiday Hotel)表示,自上个月在其停车场设立餐车后,其日收入从几千元激增至6万元。该酒店的营销和销售经理沈秋雅(音译)驳斥了网上关于这种做法会损害品牌价值的批评。
沈秋雅说:“今年每个行业都面临困难。生存是最重要的。面子不值钱。”
from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9%AB%98%E7%AB%AF%E9%85%92%E5%BA%97%E8%BF%9B%E5%85%A5%E2%80%9C%E6%91%86%E6%91%8A%E2%80%9D%E8%A1%8C%E5%88%97%EF%BC%9A%E7%94%9F%E5%AD%98%E6%98%AF%E6%9C%80%E9%87%8D%E8%A6%81%E7%9A%84%7C%E9%9D%A2%E5%AD%90%E4%B8%8D%E5%80%BC%E9%92%B1.html
Sunday, 17 August 2025
中国宏观杠杆率首破300%的背后
大纪元
近日各界热议“中国宏观杠杆率首破300%”。宏观杠杆率指一国非金融实体部门债务规模占该国当年GDP的比率,是衡量全社会债务负担的核心经济学指标。300%这一数据出自7月30日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已远超美国,在国际比较中都属高水平了。
其实,中国宏观杠杆率还有两个版本,分别出自中共央行每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时滞较长)和国际清算银行(BIS,按季公布)。三个版本的中国宏观杠杆率各有不同。但NIFD被习近平上台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年钦定为官方唯一的金融专业智库,具有某种程度的官方色彩。因此,本文的讨论以NIFD数据为基础,酌情参考另两个版本及其它数据。
一、中国宏观杠杆率飙升源自当局的错误政策
根据NIFD数据,中国宏观杠杆率的快速攀升主要发生在2008年之后。1993年底至2008年底,该指标仅由107.8%上升至141.2%,年均上升2.1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风暴,中共当局力推的“4万亿救市”及相关政策,严重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态势。其中包括,从2008年底至2024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由141.2%飙升至290.6%,年均上升9.3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它国家不同,中国宏观杠杆率之飙升,属政策驱动型。举例而言,在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底之间,当局“去杠杆”政策,中国宏观杠杆率大致保持水平状态。
2020年疫情暴起、肆虐世界,中国和各国都大行举债以刺激经济。不过,2021年后疫情转型,各国积极调整防疫政策和经济政策,宏观杠杆率开启下降模式(见图1),到2024年末回落至与2019年末大体相当水平。例如,根据BIS数据,2019年末,中、德、日、美四国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分别为239.5%、202%、382.9%、256.3%,到2024年末,四国宏观杠杆率依次为286.5%、198.6%、387%、249.3%,德、日、美的轨迹都表现为“急升-回落”,只有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总体上却稳步上升。
为什么呢?第一,当局仍死守极端的、变态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导致“上海封城”、中国经济大盘动摇。第二,2022年底虽然被迫放弃“动态清零”,但无实质政策推动消费和经济复苏,仍在走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大基建—大投资—大负债”),自知在饮鸩止渴,却难以自拔。
图1中、德、日、美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
数据来源:BIS,中泰国际;转摘自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第二,中国宏观杠杆率飙升的直接原因:债务增速>名义GDP增速
NIFD《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指出:2020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首次超过250%,经历12个季度达到275%以上,此后由于名义GDP增速下降快于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仅用9个季度就快速突破300%。也就是说,宏观杠杆率之所以被动快速上升,是因为名义GDP增长继续放缓。(就国际比较而言,从名义经济增速看,中国2022-2024年持续慢于美国,2022-2023年慢于德国,2023年慢于日本。)
所谓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GDP;而实际GDP则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后,以基期价格计算的GDP。一般来说,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名义GDP增速大于实际GDP增速。但是,中国经济近年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名义GDP增速持续放缓(例如2025年二季度仅为3.9%,创2023年以来新低;而同期实际GDP则被宣布高达5.2%)。自2023年二季度起,中国的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公式为名义GDP /实际GDP *100)连续九个季度为负,且进一步扩大至-1.3%(见下图)。
NIFD《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截图
而问题是,名义GDP增速下降,债务却在增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宏观杠杆率飙升。反言之,如果名义GDP增速>债务增速,宏观杠杆率就下降,这才是“降杠杆”的根本之策。
由此进一步分析,问题的症结就出来了:中国经济的更大问题,不是中国宏观杠杆率飙升,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枯竭了,宏观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GDP增速越来越低,越来越难以借债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总量已经进入加速阶段,整个社会层面进入了以贷养贷的阶段,债务经济走到尽头了。
三、中共政府税收水平回到2019年,财政风险越来越大
宏观杠杆率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的债务余额与GDP之比。
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NIFD报告指,2025年二季度为61.1%,比一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中国的消费乏力。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早被透支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居民杠杆率从20%升到60%,美国用了40年(1949-1989)、日本用了24年(1964-1988),中国只用了11年(2009-2020),速度最快。在楼市泡沫破灭和经济大盘动摇的背景下,中国人宁可存钱、也不愿扩大消费。居民部门杠杆率的上升空间几乎没有了。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飙升,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和国企(民企在稳步去杠杆)。NIFD报告中的政府部门杠杆率,没有包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NIFD报告中的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其中也没有区分国企和民企。如果计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国企债务,则真实的政府部门杠杆率会大幅增加。(根据NIFD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43.7%,远高于新兴经济体不到190%的平均杠杆率;其中,政府部门如果算上隐性债务,其杠杆率超过90%;国企加政府部门的公共部门杠杆率达140%,远超私人部门103.9%的杠杆率,属世界罕见现象。然而,2020年疫情以来,政府部门债务骤升,国企2022年后又开启一轮加杠杆,两者的杠杆率飙升。)
然而,与此相对立的,则是中共政府的税收水平已回落到2019年了。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税收收入92915亿元,同比下降1.2%。这是个什么水平呢?回到2019年。该年1-6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92424亿元,同比增长0.9%。
但请注意,2019年上半年中国GDP只有450933亿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已经高达660536亿元了。为什么GDP增长了46%,而税收收入却原地打转呢?难道是中共的税收监管能力下降了吗?当然不是。随着“金税工程4”的实施,中共税收能力大幅增强。当局吗?问题出在哪呢?主要是税基减少了(当局所称的“减税降费”所占比例很小)。换言之,如“知乎”上一位网友所说:真实的社会产品和服务交换已经回到了2019年水平,即这几年GDP其实是萎缩的。
一方面是政府和国企加杠杆,另一方面中共政府税收水平明显回落,债务风险大大增加。
结语
中国宏观杠杆率高达300%,意味着一旦长期基准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那么中国需要多支付的利率水平就相当于GDP的3%。这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越来越低,债务违约的风险越来越高。中国的债务经济已难以为继。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4%B8%AD%E5%9B%BD%E5%AE%8F%E8%A7%82%E6%9D%A0%E6%9D%86%E7%8E%87%E9%A6%96%E7%A0%B4300%E7%9A%84%E8%83%8C%E5%90%8E.html
德外长:中国在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日具侵略性的行为也对欧洲产生影响
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周日在出访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前,批评了中方在台湾海峡等地的“侵略性行为”,并强调“致力于建立一个以法律力量和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瓦德富尔在准备登机时对记者赞扬了日本在乌克兰问题上与欧洲团结一致,并强调日本和印尼这两个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的重要性和经济潜力。
瓦德富尔还在德国外交部周日就其前往日本和印尼访问的声明中表示:“在印度-太平洋,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一样与我们拥有如此多的共同点。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也面临着同样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挑战着我们的自由生活方式”。
瓦德富尔补充说:“中国和朝鲜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非法侵略战争,表明我们的安全紧密相连。尤其是最近欧美为和平所作出的密集努力,现在必须促成公正的和平,以维护乌克兰和欧洲的根本安全利益”。
瓦德富尔指出,“我非常感谢日本在乌克兰抵御普京侵略战争的防御斗争中给予的持续支持。为了维护我们的自由,德国和日本必须并且愿意加大对自身安全的投入”。
瓦德富尔续称,“中国在台湾海峡以及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日益具有侵略性的行为也对我们欧洲产生了影响:我们全球共存的基本原则正面临危机。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以法律力量和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从而共同反对这种现象”。
电邮新闻
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订阅
瓦德富尔表示:“印度-太平洋在决定海上航线自由、全球供应链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安全程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对德国和日本等大型出口经济体至关重要,而且对印尼等东盟地区的新兴合作伙伴也同样重要”。
瓦德富尔亦指,“在经济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正以不公平和扭曲市场的贸易行为挑战我们的经济。美国的关税政策令欧洲和亚洲的企业感到不安。只有那些实力雄厚、韧性强、依赖多元化原材料合作伙伴和供应渠道的企业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瓦德富尔补充道:“因此,德国与日本和印尼等主要合作伙伴共同倡导建立在自由贸易、竞争和公平基础上的经济关系。欧盟与印尼的自由贸易协定即将进入最后阶段,这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可以向全球先驱日本学习很多东西,尤其是在经济安全方面”。
瓦德富尔强调称,“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繁荣、我们的安全——这些是我作为外长所追求的目标——并非仅仅由欧洲决定,也需要与世界各地强大伙伴的合作来决定”。
瓦德富尔此番在进行亚洲访问前对中方的批评正值德国总理默茨(Friedrich Merz)等欧洲领导人准备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于周一在华盛顿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际。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50817-%E5%BE%B7%E5%A4%96%E9%95%BF-%E4%B8%AD%E5%9B%BD%E5%9C%A8%E5%8F%B0%E6%B9%BE%E6%B5%B7%E5%B3%A1-%E4%B8%9C%E6%B5%B7%E5%92%8C%E5%8D%97%E6%B5%B7%E6%97%A5%E5%85%B7%E4%BE%B5%E7%95%A5%E6%80%A7%E7%9A%84%E8%A1%8C%E4%B8%BA%E4%B9%9F%E5%AF%B9%E6%AC%A7%E6%B4%B2%E4%BA%A7%E7%94%9F%E5%BD%B1%E5%93%8D
Saturday, 16 August 2025
科学家成功造出陨石钻石 或成最硬天然材料
来源:
大纪元
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合成一种罕见的“陨石钻石”(meteorite diamond),又称“六方钻石”(lonsdaleite),其硬度被预测可能比地球常见的立方钻石高出约五成。这项突破不仅解开长期存在的争议,也为工业与高科技领域带来潜在应用前景。
这种特殊钻石最早是在亚利桑那州“魔鬼峡谷陨石”(Canyon Diablo meteorite)碎片中被发现的,那颗陨石约在5万年前坠落地球。与立方结构的普通钻石不同,它的碳原子呈六方排列,导致晶格更紧密、更坚固。然而,过去只能在陨石碎片中找到微量样本,且常混杂石墨、普通钻石或无定形碳,让学界一度怀疑其是否真正存在。
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藉助“钻石砧压机”在极端高压高温下重现陨石撞击的条件。他们以纯石墨为起始材料,将其缓慢压缩至20万倍大气压,并以雷射加热至摄氏1400度以上,使碳原子层在极端环境中滑移、重组,最终固定为六方结构。随后逐步释放压力,成功获得稳定的六方钻石晶体。
研究人员通过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绕射确认了这种新结构,清楚显示其两层(AB)原子排列方式。虽然样本中仍含有少量普通钻石,但证据足以证明实验取得突破。
外部学者对此表示赞赏。英国卡地夫大学物理学家苏门·曼德尔(Soumen Mandal)向生活科学网(Live Science)表示,这是至关重要的“首次验证”,但未来仍需获得更纯净、更大体积的样本,才能进一步测试其物理、热传导及电子特性。
目前,这些六方钻石的尺寸仅为微米级,尚不足以进行全面硬度测试。不过初步证据显示,其强度至少不逊于在地球上硬度称霸的普通钻石。随着后续实验的改进,科学家期望能制造出足够大、品质稳定的样本,最终应用于精密机械、电子元件、量子科技与散热系统等领域。
研究人员表示,六方钻石的工业化仍可能需要十年以上,但这一突破为实现目标打下关键基础。未来若能量产,这种比传统钻石更坚硬的材料,或将彻底改变人类使用超硬材料的方式。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7%A7%91%E5%AD%A6%E5%AE%B6%E6%88%90%E5%8A%9F%E9%80%A0%E5%87%BA%E9%99%A8%E7%9F%B3%E9%92%BB%E7%9F%B3%7C%E6%88%96%E6%88%90%E6%9C%80%E7%A1%AC%E5%A4%A9%E7%84%B6%E6%9D%90%E6%96%99.html
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 : 特朗普支持普京提议要乌克兰离开顿巴斯
美国 – 什么是特朗普所说的能够结束战争的和平协议 ? 一位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俄罗斯提出的一项提议,即莫斯科全面控制乌克兰两个地区,并冻结莫斯科仅部分控制的另外两个地区的前线。
知情人士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事实上要求乌克兰撤出顿巴斯地区”。顿巴斯地区由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组成。
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倾向于支持这一提议。”
特朗普周六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讨论了他周五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谈。
消息人士称 “乌克兰总统拒绝离开顿巴斯”。 泽连斯基拒绝任何领土让步,称他受乌克兰宪法约束。但他并没有排除在与特朗普和普京的三边会谈中讨论这一问题。
《纽约时报》援引两位欧洲高级官员的话称,特朗普支持普京的计划,就是“通过将未征服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侵略者来结束乌克兰战争,而不是试图停火”。
《金融时报》报道称,普京曾告诉特朗普,“如果他的核心要求得到满足,他可以冻结其他的前线”,特朗普在周六的通话中直接传达了这一信息。
法新社的消息人士称,美国官员曾表示,如果俄罗斯的要求得到满足,“普京将不会继续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发动攻势,因此那里将处于某种冻结状态”。
消息人士称: “但事实上,这一切都取决于普京的诺。”
入侵乌克兰几月后,俄罗斯于2022年9月宣称已兼并了乌克兰全部四个地区,尽管俄罗斯军队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控制其中任何一个地区。
俄罗斯军队目前几乎占领了卢甘斯克地区的全部领土和顿涅茨克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这些地区的首府。
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这两个地区的主要枢纽仍在乌克兰的控制之下。
之前,俄罗斯于2014年从乌克兰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50816-%E6%B6%88%E6%81%AF%E4%BA%BA%E5%A3%AB%E5%91%8A%E8%AF%89%E6%B3%95%E6%96%B0%E7%A4%BE-%E7%89%B9%E6%9C%97%E6%99%AE%E6%94%AF%E6%8C%81%E6%99%AE%E4%BA%AC%E6%8F%90%E8%AE%AE%E8%A6%81%E4%B9%8C%E5%85%8B%E5%85%B0%E7%A6%BB%E5%BC%80%E9%A1%BF%E5%B7%B4%E6%96%AF
"双普会"内容沉淀:特朗普愿给乌克兰"安全保障"?
周五“双普会”把欧洲念兹在兹的“停火”要求换成了普京提出的虚无缥缈的“和平协议”,更淹没了特朗普要“制裁俄罗斯”威胁之声。经过一天一夜的消化沉淀,这个会议的主要结果显现的更加清楚。
上周三,德国总理召集欧洲和乌克兰领导人会议希望说服特朗普能从普京那里得到“停火”的承诺,毕竟是他发动的侵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
但特朗普周五回到华盛顿大笔一挥就把欧洲5条红线中最主要的“停火”一条判了死刑。他在自家的社交媒体上写道:所有人都认为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直接达成和平协议,而不是简单的“停火”协议,因为经常做不到。
这当然是普京的一大胜利,他的军队最近在乌东有新的挺进,因此“停火”对俄罗斯不利。而就在周五夜间双普会的同时,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射了85架无人机和一颗导弹。周六,俄罗斯骄傲地宣布:他们在夜间又攻下了乌克兰东部的两个地点。
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会见普京后告诉福克斯新闻台:周五到期的对俄罗斯最后通牒不再作数了。而欧洲领导人周六宣布:继续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直到获得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乌克兰目前的重大问题是:要在法律上或事实上进行领土割让给俄罗斯。 除了2014年,俄罗斯军队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克里米亚,在南部和东部四个地区(顿涅茨克、洛甘斯克、赫尔松、扎波里吉亚)的 20% 地区也被俄罗斯军队占领。
普京和特朗普在对新闻界发表的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及乌克兰要进行“领土割让”,但美国总统是否已经承认了这一点?在美俄所说的达成一致的很少内容里,是不是就有乌克兰要进行“领土割让”呢?总之,“领土割让”的讨论已经成为周六国际媒体关注的要点。
乌克兰向欧洲人提出了在敌对行动停止后要获得“安全保证”的要求,以防备俄罗斯今后再入侵乌克兰。这是普京断然拒绝的一点,在特朗普周五会后的四分钟发言里没有直接提及。但据报道,在特朗普回华盛顿专机上,他与泽连斯基和几位欧洲领导人都提到给予乌克兰“安全保证”。这大概是少有的对乌克兰有利的一点,还需要泽连斯基下周一与特朗普进一步讨论和明确,因为但凡特朗普夸下的海口,都需要打个问号。
德国总理梅尔茨周六乐观地表示,美方已准备好成为乌克兰“安全保证”的一环。他说:“好消息是,美国已准备好参与(给予乌克兰的)这类安全保证,而非让欧洲单打独斗。” 他认为:“如果成功,这将比停火更具价值。”
梅尔茨还建议,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美俄乌三方峰会构想可在欧洲举行,目标是达成和平协议。
与此同时,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8国领导人周六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和瑞典的领导人表示,俄乌之间要实现和平,需要停火并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声明写道:我们乐见总统特朗普有关美国准备参与安全保障的声明。乌克兰武装部队以及乌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5%88%86%E6%9E%90/20250816-%E5%8F%8C%E6%99%AE%E4%BC%9A-%E5%86%85%E5%AE%B9%E6%B2%89%E6%B7%80-%E7%89%B9%E6%9C%97%E6%99%AE%E6%84%BF%E7%BB%99%E4%B9%8C%E5%85%8B%E5%85%B0-%E5%AE%89%E5%85%A8%E4%BF%9D%E9%9A%9C
共产党跟你想的不一样(三)
来源:
大纪元
目前台湾政局纷乱,有专家分析指出,今天,无论以武力、特务还是利益收买(统战),或者多管齐下,中共消灭中华民国的历史正在台湾重演。七十多年前,中共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窃夺了神州大地,给中华民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成为全球红祸的大本营。
现在中共拟好了夺取台湾的五个步骤,已有网红公开说,要在台湾掀起一场革命,“把台湾人变成中(共)国人”,言论触目惊心。
真心希望红祸不要在台湾上演。为了制止中共渗透,唯有揭露共产党的本质,让更多人知道,中共不是一个普通的政权,而是仿冒成国家的黑社会邪教组织。
举例来说,台湾人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但在中共治下,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遭受各种谎言与仇恨的洗脑宣传,造成大多数年轻人长大后变成“小粉红”与战狼。下面我们就直接从几个实例来谈谈,在中共治下,人们面对的真实情况。
“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的系统洗脑
《九评共产党》一书揭示,“在一个正常的国家里,你说你不信哪个宗教,你可以不看那个宗教的书、不听那个宗教的理,照样能活得好。但是生活在中国大陆,你就不能不学习共产党的邪教教义、不得不听邪教宣传,因为共产党夺取了政权,把共产邪教变做了国教。”
“共产党灌输其政治说教,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以后的升学晋级总脱不了政治考试(核),而那些政治考试题,根本就不容学生独立思考,必须靠死记硬背共产党标准答案才能及格。”
具体来说,小朋友的课本中写道,要热爱中国共产党,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朋友刚上学,还在学怎么拼音识字,就先来一段政治宣誓:“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花儿喜欢太阳,鸟儿喜欢蓝天,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
孩子们从小就要纪念中共党烈士,学习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政治洗脑不只是说说而已,近年中国多地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始让孩子背着道具“炸药包”,带着“手榴弹”上学,要学习为共产党牺牲的精神。网友批评,这不是和恐怖主义份子训练自杀炸弹客一样吗?
一位网友分享,疫情期间他在北京,楼下小学要求居家上课的孩子每天必须录一段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内容是对着镜头说“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我是某某,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得录。
他不只一次在电梯里听邻居抱怨,说这“简直有病,六七岁的孩子强什么国,连社区大门都出不去。”
这位网友本来从国外回到中国创业,这些瞬间让他彻底下定决心,又跑回国外:“今后绝不能让我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
课堂之外看电影接受仇恨宣传
除了学校系统正式的洗脑教育之外,连休闲时间的娱乐活动,中共也不放过。最近一部官方力挺的“爱国仇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中国上映,票房火热,许多孩子看了电影后出现仇日情绪,造成很负面的影响。
在网上的短影片中,有个安徽孩子用各种工具猛砸日本地图,妈妈称仅仅给孩子看了点《南京照相馆》的片段。一个小女孩在看完电影后哭着说,“要把日本人都杀了。”还有河南一个9岁男孩沉默地看完电影之后,愤而撕毁长期珍藏的日本动漫卡片。
有网民在社群上发帖说,“看了几个小孩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之后哭泣、咬牙切齿或想杀光日本人的视频,哎,心中感到悲凉。并不否认日本侵华是巨大的罪行,不仅仅是它,任何侵略和屠戮都应该被痛恨和谴责。但被他们(中共)一代又一代地愚弄着,难道不能从自己这一代断开吗?!”
香港学生上台歌颂《港版国安法》
值得台湾人借鉴的还有香港的现况。2019年香港爆发的大规模“反送中运动”引发国际关注,但在中共控制下,逾万人遭逮捕,《香港国安法》于2020年6月30日强行通过,从此香港的“一国两制”消亡,行政、立法、司法制度不再自主。
今年6月底港府举办国安法论坛,香港特首李家超致词时提起2019年在香港发生的反送中运动,宣称当时是“暴徒肆虐”“港独猖獗”“反中乱港分子颠覆主权分裂国家”,“所幸中央政府在香港危急关头果断出手,公布实施《港版国安法》,止暴制乱立竿见影……”
在活动中还安排香港学生用RAP歌颂《港版国安法》,引发热议。舞台上共有四个男女学生,分别以粤语和中文唱跳RAP,歌词是“香港国安法是希望之光”“有善法加持,香港更兴旺”“有法如春风,花开满香港”等歌词,整段表演十分尴尬。
据《自由时报》报导,网友纷纷表示,“听了有够恶心”“稚子何辜?被逼来唱这种烂歌”“尴尬到看不下去”“悲哀啊,人无耻便无敌”“香港新一代连批判思考都慢慢失去”“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香港R.A.P”“RAP是外国文化啊,应该要唱京剧”“数来宝你给我说这是RAP?”
作家颜择雅24日转发该影片,慨叹“如果哪天中(共)国并吞台湾,届时不管多少台湾人必须流亡,成为难民,或被消失,被自杀,被共同富裕,我们下一代都会以唱歌跳舞的方式歌颂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这就像长期被绑匪洗脑控制、被强暴殴打,甚至被消失自杀,还要唱歌跳舞表达感谢,歌颂暴政!我们绝不能让下一代活成这样。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5%85%B1%E4%BA%A7%E5%85%9A%E8%B7%9F%E4%BD%A0%E6%83%B3%E7%9A%84%E4%B8%8D%E4%B8%80%E6%A0%B7%EF%BC%88%E4%B8%89%EF%BC%89.html
顏純鈎:未曾開戰先折兵,大國軍威成笑柄——閒談中菲黃岩島烏龍海戰
作者臉書
https://youtu.be/3fa-tQEJzSE?si=mTrVYwZr-Nt_iWnO
日前,中國軍艦桂林號及海警船3104號,與菲國一艘海警船,在黃岩島附近爆發一場衝突,雖然沒有開火,中方海警船卻撞上自家軍艦。菲方視頻所見,3104號在菲海警船後窮追不捨,此時桂林號從右側斜穿過來,竟然從菲船與3104號中間切入,結果便是菲船毫髮無傷揚長而去,而3104號船首,重重撞在桂林號船身上。
另一視頻所見,3104號船首原有四五個人影,發生碰撞後整個船頭都撞飛了,露出一個七零八落的船身,海面上隱約可見幾個落水的人影。而桂林號則船側嚴重擦傷凹陷,看來也要回廠大修了。
很明顯,災難是桂林艦艦長一手造成,與3104號關係不大。桂林艦原本應該是想打斜切入菲海警船頭,逼迫菲船改變航道,但桂林艦船長在方向與航速上完全判斷失誤,結果桂林艦切入位置變成在菲船船後與3104號之前,自己做成夾心,讓後來的3104吃悶頭一棍。
這不是什麼複雜的戰術,一般漁民都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可見桂林號船長之笨拙與衝動,也證明中共海軍平素缺乏足夠的訓練,連最基本的海上航行常識都不具備,經驗不足,臨場慌亂,以至釀成大禍。如此的海軍軍官,真的打起仗來,豈不死得人多?
視頻所見,3104號海警船在追逐間船頭激烈起伏搖擺,反而菲海警船被人追趕,船身卻相當平穩,菲方的現場錄影鏡頭相當穩定。3104號在菲船後水炮長開,炮口固定,一條水龍在海面上舞來舞去,顯然水炮並沒有瞄準校定方向,可能因為船身搖晃激烈,水兵站立不穩,索性固定水炮位置,至於是否射中菲船,根本就無所謂。
中方如果只是志在「驅離」,本應氣定神閒,按步就班,成竹在胸,但看中方兩艦的動作,似乎氣急敗壞,手忙腳亂,連海上航行基本法則都忘了,如此反常表現,令人懷疑其中另有緣故。
在國內經濟衰敗﹑國際強敵環伺的不利形勢下,又恰逢九月三日大閱兵近在眼前,中共或許有意在南海搞一點事,製造一個軍事上的亮點,來為大閱兵增慶。這一次黃岩島遭遇,很可能高層事先下令加強攻擊性,製造一場意外事故,甚至撞沉菲方海警船,達到一種轟動效應。
高層凌辱菲方心切,兩艘中方船艦急於搶功,便比平日更加「狼胎」,在攔截追逐中更莽撞失理性,動作更粗魯。也就更容易出事。
以二敵一,打得如此狼狽,足見中國海軍平日的訓練相當不足,指揮官缺乏實戰經驗,去到現場未能指揮若定,反而漏洞百出,搞到大水沖了龍王廟,相當狼狽。一場非正式的遭遇戰,打得如此低能失策,真叫「冇眼睇」。
此番遭遇始終是近距離追逐,船速不可能太高,中方海警船不堪一撞,竟整個撞爛了船首,船首不是塌陷進去,而是整個撞飛了,如此不堪一擊的海警船,顯然也是豆腐渣工程。連軍艦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日後真刀真槍打起來,又如何經得起?
中共軍隊的腐敗天下聞名,每一級軍官升遷都有明碼實價需上下打點,海軍將官大概也不能免俗。如果海警船船長與軍艦艦長都是用錢買來,那麼他們疏於訓練,現場慌張指揮失當,那都屬於正常現象了。
更攪笑的是,菲方海警船不但安然衝出重圍,事發後竟然還施施然回到現場,用高音喇叭向中方喊話,表示他們可以幫忙救人,他們船上有醫務人員。這個回馬槍殺得夠及時,既表現人道主義,更擺明了羞辱中方,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菲海警船全船官兵,已經即時得到嘉獎,船長日後一定升遷,此次不戰而屈人之兵,必將載入菲律賓史冊。畢竟不費一兵一卒,把號稱世界第二強國的中國海軍玩弄於股掌之上,大滅中國志氣,大長菲律賓威風。
事件發生後,中國官方不置一詞,禁止消息在大陸傳播,只是在一個軍方網站上,很低調地放上三支蠟燭,再加一個流淚的圖標,暗示有三個水兵犧牲。在九三大閱兵的前夕,鬧出這一個烏龍事件,又被菲律賓當面羞辱,事情在國際上傳開,叫習近平的那張胖臉往哪裡放?看起來,中國海軍和武警方面,難免有高官要「孭鑊」。
外間不免會問,這樣的軍隊如何打過海峽去解放台灣?中國軍隊貪腐成風,又訓練不足,到時滿海峽登陸艦,海峽風浪又大,互相之間又要爭功,只怕未靠岸軍艦已經在海上撞成一團。台灣人看到這一幕固然掩嘴笑,大陸人得知這件事,也要為自己的子弟兵擔心了。
這件事發生後,中共在南海一帶的軍事活動,是會更猖獗,還是會收歛?要是收歛,此後不再張揚軍力,那豈不是讓菲律賓更肆無忌憚?讓中共黨政軍民吞不下這口氣?要是更猖狂,那就真的要開火了,但菲律賓與美國簽有安保條約,中共對菲律賓動武,也被視同對美國開火,美國不能不介入,那是否意味著中美要在南海開戰了?
事發幾天後,美軍兩艘驅逐艦即開到黃岩島附近巡航,擺明了向中方示威,看來美國對南海這一仗,也擺出寸步不讓的姿態。
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烏龍遭遇,但在這敏感時期,很可能會進一步發酵,釀成一次大戰禍。南海自此多事,中美之間舊恨新仇,幽幽難解,暗湧頻起,遲早都有一戰。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31.html
Friday, 15 August 2025
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前 希望与担忧
在特朗普与普京周五(8月15号)在阿拉斯加峰会前最后一刻,俄乌双方都在努力寻求巩固各自的地位:俄罗斯继续在前线推进,基辅和欧洲通过外交渠道加大压力,要求结束乌克兰战争,并试图在美俄领导人安克雷奇会晤前表明自己的立场,维护自身地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积极寻求盟友支持,周二在柏林与欧美领导人举行向上会议后,周四上午在伦敦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举行会谈。
“一对一会谈”
对于特朗普一月份重新执政以来两位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克里姆林宫周四宣布,安克雷奇会议“议程将主要集中在解决乌克兰危机上,也谈到“和平”与“安全”、“重要国际问题”以及“双边合作”等主题。峰会将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晚上7:30左右开始,之后将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普京的外交顾问尤里·乌沙科夫说,峰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决定性阶段”。
据莫斯科,谈判将首先由普京和特朗普进行一对一会谈,随后,双方代表团将在午餐时间继续进行谈判,届时将有专家出席。 “之后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评估进展,” 据俄罗斯总统顾问称,谈判尚未设定最后期限。“代表团将在会谈结束后立即返回俄罗斯。”
欧洲为特朗普性格量身打造的心理战
此次峰会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攻势三年半后举行,人们对此次峰会寄予厚望,但也担心会对乌克兰的利益带来不利。因此,在与普京会谈前,特朗普周三应邀参加了由德国主办,有包括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内的欧洲领导人的电话会议,他们试图在峰会前就结束乌克兰战争设定红线。泽连斯基表示,他警告特朗普,俄罗斯领导人想要结束战争只是“虚张声势”。德国媒体透露,周三的会议由总理默茨临时筹划,起因是特朗普上周在与部分欧洲领袖通话时透露,俄罗斯可能愿意停火,但条件是乌克兰割让部分领土。此构想引发欧洲高度警觉,担心特朗普为“快速交易”而动摇欧洲安全基础。会议更是精心设计发言节奏与叙事结构,力阻美俄在谈判中牺牲乌克兰与欧洲利益。德媒形容,这是一场针对特朗普性格量身打造的心理战。试图影响这位反复无常的领导人唐纳德·特朗普对待此次会晤的态度。
明镜周刊指出,默茨与幕僚精心设计会议流程与欧方发言的叙事结构,深知特朗普注意力有限且不喜欢冗长发言,因此要求每位与会领袖简短表态、立场一致,避免即兴长篇大论。会前,默茨特别提醒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保持冷静”,严格遵守欧方事前商定的“5点谈判原则”,避免重蹈今年2月在白宫与特朗普发生口角的覆辙。
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在会中扮演关键角色,他指出,若乌东顿巴斯(Donbas)的土地被交换出去,就等于为俄军打开通往基辅的“高速公路”,再无屏障阻止蒲亭的军队攻占乌克兰首都。报导分析,这种直白、具象的说法符合特朗普的思维习惯。据与会者转述,特朗普当场说不打算就领土割让进行谈判,并在会后称对与欧方的视讯会议“十分满意”。
英国、法国和德国是所谓的“自愿联盟”的共同主席,他们在周三的网络会议后发表的声明中阐述了他们对乌克兰停火途径的立场。周三线上会议的评论和结果可能会为基辅峰会前夕带来鼓励。
特朗普将如何面对普京?
在大洋彼岸,周五即将举行的至关重要的会晤正在积极筹备,为了允许俄罗斯代表团访问,美国财政部周五决定暂时中止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对普京及多名高级官员实施的制裁。
俄罗斯代表团成员包括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国防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国际经济事务特使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等。
对于周五的俄美高峰会,泽连斯基“希望周五会晤的核心议题是立即停火。” 他担心俄美两国总统的峰会会更进一步,勾勒出长期解决冲突的方案,这将损害乌克兰的利益。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谈到了停火的“真正”可能性。
路透社周四报道回顾称,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就任时,这位共和党总统试图恢复其第一任期内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普京在世界上的孤立地位表示同情,并誓言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显然这个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他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俄罗斯不愿通过谈判结束乌克兰战争感到不耐烦,并对俄罗斯对乌克兰城市的导弹袭击感到愤怒。
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看看出现在安克雷奇的究竟是更强硬的特朗普,还是曾经试图讨好狡猾的前克格勃特工的房地产大亨。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对欧洲领导人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担心,如果允许俄罗斯吞并乌克兰部分地区,俄罗斯将对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俄罗斯附近的北约盟友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达成协议的诱惑力很大
这对于乌克兰来说更为重要,经过三年半的艰苦战斗,乌克兰已逐渐败给俄罗斯军队。
特朗普周三表示,他和普京的会谈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如果会晤进展顺利,将“几乎立即”促成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与他本人举行三方会晤,以结束这场由俄罗斯入侵于2022年2月引发的战争。但如果他自2019年以来首次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面对面会晤不顺利,将不会举行“第二次会晤”来结束这场自二战以来欧洲最血腥的冲突。特朗普随后威胁说,如果普京不同意乌克兰和平,他将面临“严重后果”。尽管他没有具体说明后果是什么。特朗普定于周四在椭圆形办公室就白宫未透露的话题发表讲话。目前尚不知是否与此话题有关。
周一,特朗普表示,他应该在两分钟内就能知道普京是否愿意做出让步。“我可能会说,祝你好运。继续战斗。或者我可能会说,我们可以达成协议,”。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渴望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举行一场高调的峰会,达成协议的诱惑力很大。他今年公开竞选诺贝尔和平奖,并强调自己取得了外交胜利,同时他渴望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这让美国盟友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这可能会鼓舞普京。
据法新社报道,普京周四赞扬美国为结束敌对行动、解决危机并达成令各方满意的协议做出的“相当积极和真诚的努力”。
IFX援引克里姆林宫消息称,预测俄美高层谈判结果将是一个重大错误。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8%A7%A3%E8%AF%B4/20250814-%E7%BE%8E%E4%BF%84%E9%98%BF%E6%8B%89%E6%96%AF%E5%8A%A0%E5%B3%B0%E4%BC%9A%E5%89%8D-%E5%B8%8C%E6%9C%9B%E4%B8%8E%E6%8B%85%E5%BF%A7%E5%B9%B6%E5%AD%98
菲外长:菲律宾不对中国舰船相撞事件负责,再次要求中方就去年6月登船事件赔偿
来源:
法广
菲律宾外交部周五表示,菲政府对本周稍早时两艘中国舰船在斯卡伯勒礁(中方称黄岩岛、菲方称马辛洛克浅滩)相撞事件不负任何责任。
本周一,中国海军桂林舰和一艘中国海警船在试图驱赶一艘较小的菲律宾海警船时在当地发生碰撞,这一公海事故被视频记录下来,引起多个西方和亚洲国家的警觉。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称,这起碰撞事件导致中国海警3104号舰艏严重受损,使其不适航。
菲律宾外交部长拉扎罗(Theresa Lazaro)周五通过菲总统府发表的声明称:“菲律宾对这艘中国海军舰艇与这艘中国海警舰在马辛洛克浅滩相撞事件不负任何责任。这是一个不幸的结果,但并非由我们的行为造成”。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埃斯卡洛纳(Angelica Escalona)指出,中国政府尚未就该事件提出任何赔偿要求。
北京方面,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在周五举行的8月中旬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该事件表示,“8月11日,菲方多艘海警船、公务船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船依法采取跟监外逼、拦阻管制等措施予以驱离”。
蒋斌补充道,“其间,菲海警船频繁采取高速冲闯、大角度转向穿越中方舰艏等危险动作,制造海上复杂紧迫局面,严重侵犯中方主权和权益,严重危及中方舰艇人员安全,严重破坏南海和平稳定。我们要求菲方立即停止侵权挑衅言行。中方将保留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权利,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马尼拉方面,菲律宾军方周四表示,尽管中方继续在该地区部署包括战斗机在内的军事资产,但菲律宾武装部队仍将根据国际法,继续在西菲律宾海(菲方对南中国海菲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称呼)的马辛洛克浅滩(黄岩岛)维护菲律宾的主权。
当被问及中国部署战机是否与周一发生的撞船事件有关时,菲军方发言人帕迪拉(Francel Margareth Padilla)发表上述评论。周二,一架中国歼-15战机对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一架在斯卡伯勒礁上空进行海域感知飞行的轻型飞机实施了拦截。报导称,这架中国战机距离菲律宾飞机近至200英尺(约61米),并在其上空进行了危险机动。
帕迪拉对该事件表示,“我们不会揣测外国军事力量行动背后的意图。重要的是,菲律宾武装部队与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等伙伴机构一道,坚定不移地履行保护我国人民和维护我国主权的职责”。她续称,“正如小马科斯总统最近强调的那样,我们将继续按照国际法,以坚定而负责的态度维护我们的立场,确保我们海域的和平与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菲政府周五还再次要求中方赔偿2024年6月中国海警仁爱礁(西方文献称第二托马斯浅滩、菲方称阿云津礁)登船事件中,中方对菲律宾资产造成的损害。
拉扎罗亦通过菲总统府发表的声明称,“菲律宾重申要求中国赔偿2024年6月17日对菲律宾船只和设备造成的损害,并归还当天非法扣押的菲律宾枪支、装备和人员个人物品”。
菲军方此前曾表示,将向中方索赔6000万菲律宾比索(约合754万元人民币)。去年,在签署就仁爱礁局势的临时性安排之前,中方在其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拒绝了菲律宾武装部队的要求。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8%8F%B2%E5%A4%96%E9%95%BF%EF%BC%9A%E8%8F%B2%E5%BE%8B%E5%AE%BE%E4%B8%8D%E5%AF%B9%E4%B8%AD%E5%9B%BD%E8%88%B0%E8%88%B9%E7%9B%B8%E6%92%9E%E4%BA%8B%E4%BB%B6%E8%B4%9F%E8%B4%A3%EF%BC%8C%E5%86%8D%E6%AC%A1%E8%A6%81%E6%B1%82%E4%B8%AD%E6%96%B9%E5%B0%B1%E5%8E%BB%E5%B9%B46%E6%9C%88%E7%99%BB%E8%88%B9%E4%BA%8B%E4%BB%B6%E8%B5%94%E5%81%BF.html
特朗普称将由乌方决定领土交换问题 泽连斯基:俄须采取适当措施结束战争
特朗普在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说:“这些问题会得到讨论,但我必须让乌克兰自己做决定,而且我认为他们会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我来这里不是为乌克兰谈判的,而是为了让他们(俄乌)坐到谈判桌前”。
特朗普的上述言论可能会给乌方带来一些安慰,乌克兰担心美俄会谈可能会以牺牲其利益为代价冻结这场已持续三年半的战争。特朗普提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势很可能是为了增强普京在任何结束战争的谈判中的筹码。
特朗普说:“我认为他们正在试图谈判。他(普京)正在试图创造条件。在他看来,这有助于他达成更好的协议。这实际上对他不利,但在他看来,如果他们(俄方)能继续杀戮,这反而有助于他(普京)达成更好的协议”。
特朗普称,鉴于事关重大且俄罗斯经济疲软,预计稍后与普京的会晤将取得成果。这位美国总统说道:“他(普京)是个聪明人,做这个工作已经很久了,但我也是······我们相处得很好,双方都很尊重,我想,你知道,一定会有结果的”。
特朗普表示,普京带着俄罗斯商界高管来访是一个好兆头,但他说,在俄乌战争平息之前,美俄之间不会达成任何协议。特朗普谈到,“我喜欢这种说法,因为他们(俄方)想做生意,但在我们解决战争之前,他们不会得到生意”。
基辅方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周五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美俄峰会开辟了通往“公正和平”的道路,并有助于促成乌美俄领导人之间实质性的三方会谈,这一点至关重要。
泽连斯基在社媒平台“电报”上发帖称:“我期待今天收到一份关于俄方当前意图及其阿拉斯加会谈准备情况的情报报告。事关重大。最重要的是,这次会谈将开辟一条通往公正和平的真正道路,并开启乌克兰、美国和俄方三方领导人之间实质性对话的可能性”。
泽连斯基补充道,“现在是结束战争的时候了,俄罗斯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希望美国能使其做到。我们一如既往,随时准备尽可能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本周,泽连斯基与欧洲多国领导人举行了在线会晤,并于周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意在美俄峰会后举行会谈。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50815-%E7%89%B9%E6%9C%97%E6%99%AE%E7%A7%B0%E5%B0%86%E7%94%B1%E4%B9%8C%E6%96%B9%E5%86%B3%E5%AE%9A%E9%A2%86%E5%9C%9F%E4%BA%A4%E6%8D%A2%E9%97%AE%E9%A2%98
複利從不告訴你的事
這條法則常被用來粗略估算在特定報酬率下,資產需要多久才能翻倍。比方說,如果你的年收益率是10%,那麼7.2年後資產就能成長一倍,再過7.2年就是兩倍的兩倍,即14.4年後資產變成原來的四倍,以此類推。
這套說法出自於複利的計算邏輯,所有投資專家都在告訴你:只要每年收益率有X%,那麼X年內資產就能翻上X倍。你可能會發現,說的人往往表現得很專業,不煽動情緒也不會畫大餅,語氣平靜、數字精準,甚至打開Excel即時計算給你看。
這類說法通常伴隨一種客觀的論述:只要夠早開始,持續紀律,就可以輕易財務自由,也就是所謂「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的神話不止被推廣在投資理財上,還被廣泛套用在企業管理、職涯規劃、個人成長、學習方法,乃至整套現代人生觀,圍繞此主題出現了無數的暢銷書籍和文章,單單一本《原子習慣》,全球銷量已超過2000萬冊。
這已不是一套投資建議,更像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未來的預期方式。這套說辭確實很難讓人拒絕,看起來不貪婪、不誇張,顯得很合理,再配上無數的過去實例(例如台灣房價或Tesla股價),給予人們一種安全感、秩序感與確定感。
現實是平滑的嗎?
跳過所有推斷和計算,我直接說結論:複利效應,在理論上一點錯也沒有,愛因斯坦曾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我有甚麼資格提出質疑呢?
只是,現實和理論,總是有差距的。
只要你真的做過一點投資,你就會發現一件事:年回報不是連續的,甚至不是有規律的。你可能某一年表現很好,下一年卻莫名其妙地一敗塗地,市場完全無視你的邏輯,那些連續正報酬的出現,有時更像是一場巧合。
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現實本身就帶有高度的隨機性。很多人說複利是「時間的魔法」,但很少人會問:你未來投入的這段時間,真的可以那麼穩定嗎?Excel圖表內的回報率可以設定為年年一樣,但真實的世界裡,每一年都不會相同,甚至每一週、每一天的變數,都足以改寫結局。
複利神話的背後,其實預設了一種理想的連續性,除了時局的整體趨勢不能變動外,你的策略要能長期穩定執行,你的心理狀態要能不受波動影響,你的資源不能中斷,你的運氣更不能太差。只要其中一項接不上,整段增長就會中止,甚至歸零。
你以為偶爾失敗一次,最多只阻慢了進程,現實可能發生的是,你捱不住中間的挫折,不得不退出——不是你不想繼續,而是現金流、生活壓力、或市場崩盤壓垮了你的信心,導致你無法繼續,結果整條複利路徑從此斷裂,再也接不上。
J.P. Morgan研究顯示,2002-2022年間,錯過S&P 500前10大上漲日,年化回報從9.52%降至5.33%,若錯過更多關鍵交易日,回報可能低至2%甚至更少。
這不是單一例外,而是一種常態——回報往往集中在極少數日子或事件之中。這導致很多人的投資不是慢慢累積,而是長時間不動,然後突然爆發。你可能守了5年沒結果,卻在第6年的某個月裡一次到位。問題是,很多人撐不到那時,也未必認得那一刻,複利神話讓你以為收益會平均分布在時間裡,但現實卻不是每一分努力,都有對應的結果。
不止是投資,傳統教育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每天進步0.01,一年下來實力會成長37倍」……複利神話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形塑了我們對成長的期待。
但現實中的回報,多半不是線性地隨著努力增加,而是集中爆發,或毫無反應。你可能讀了10本書毫無突破,第11本才突然讓你開竅;你可能拍了100條短影片沒人理會,第101條卻意外爆紅;更可能的是,你讀到第10本書或拍第100條短影片前,已經放棄。你做的那些努力,和你最後得到的結果,很少能用一條直線連起來。
複利神話最大的誤導,就是它看起來像一條向上的直線,但非線性卻是現實的規則而不是例外。複利的計算方式讓人誤以為,只要你不斷加碼、持續累積,結果終將出現,但在現實中報酬和損失的結構並不對稱——當資產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到原點。
不對稱的現實,使風險管理比報酬追求更為關鍵。這也是為甚麼市場裡真正能「持續滾雪球」的人,從來不是最進取的那批,而是最懂得控制風險的那批。
令我更感興趣的,是人類對這種複利神話的狂熱信奉。
我們實際追求的是安全感
複利理論沒有錯,錯的,可能是我們太過信奉人生可以按照它的節奏前進。
我們相信複利,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強的數學基礎,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慰藉:日子雖然艱難,但只要我現在做對了些什麼,未來一定會回報我。
這其實是一種安全感,一種看似理性但實際上非常情緒性的慰藉。它不是出於數學上的信任,而是來自對秩序的渴望,尤其在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時代,「穩定複利」這四個字,比任何財報和圖表都更像一種信仰。
某程度上也有賴於金融業的成功行銷,例如基金公司強調長期投資的穩定回報。
如果你有留意,你會發現這套想像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整個社會,都在販售一種線性可預測的未來:努力有回報、投資有回報、婚姻有回報、時間有回報。但你我都知道,有些努力注定沒有結果,有些堅持換來的是沉沒成本,而不是複利回報。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這話本身沒錯,但很多人卻錯誤地理解為,只要我夠努力、夠紀律、夠早開始,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
這,其實是複利神話的另一種變形。
我們被訓練去相信,把簡單的事重複做,就能變得厲害;把正確的事堅持做,就能等來回報。但現實不是這樣運作的,你可能真的做對了所有該做的事,選對了策略、守住了紀律,最後卻輸給了一場系統性事件、一輪產業淘汰,甚至一段無法控制的人生插曲。
你很努力,但真正讓你翻身的,很可能不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而是一次機緣,例如香港沙士期間你剛好需要買樓——那不是你事先規劃出來的,只是剛好讓你碰撞上了。
人當然需要努力,但努力從來不是保證,只是一種賭注。甚至有時,努力本身也會把你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越堅持,離成功走得越遠。
複利神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畫出一條可以「一直加上去」的路——不論是資產、知識、能力,甚至人際關係,只要你不間斷地投入,成果就會越滾越大。
但在現實中,人生中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純靠積累而來的。知識會過時、技能會被淘汰、人脈會冷卻、信任會崩解,連資產也可能變成負累。很多你以為是「資產」的東西,其實都有時效性,甚至是耗損性的。
想想那些曾經風光無限、也強調長期價值投資的企業,例如GE或柯達,很多人持有幾十年,最後等到的不是複利報酬,而是產業結構的崩塌。
又或者那些努力深耕一門技術卻錯失市場轉型時機的工程師,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整條賽道忽然消失。
有些技能曾經讓你脫穎而出,但放在另一個環境反而成為包袱;有些關係曾經是優勢,但維持得太久投入太多,反而變成壓力來源。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在某個信念上投入太深、堅持太久,沉沒成本愈高,就愈難以捨棄。你以為自己在積累,結果可能是,在拖延一次又一次本應該做出的止損。
複利的迷思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複利是窮人唯一可以用的魔法」。這句話乍聽很動人,實際上又是另一種誤導。
因為在現實裡,真正能持續使用複利槓桿的人,往往不是資源稀缺的一方,而是資源過剩的一方。
對資本充足的人而言,複利是一套效率系統——可以長期投資、可以在低谷加碼、可以在別人撤退時從容布局,即俗稱的「本大終勝」。對他們來說,時間確實是朋友,他們不是特別有耐心,只是特別有條件,特別有底氣去等待。
但對資源有限的人來說,現實更常出現的狀況是:中間出現資金缺口,生活忽然需要用錢,市場波動又讓你心驚膽跳,被迫提早賣出,或乾脆放棄原本的投資計劃。他們不是不想長期持有,而是根本撐不到那麼久。
不是不相信複利,而是無法承受複利真正需要的條件:穩定投入、足夠餘裕、不怕短期虧損、不受現實干擾。
真正能享受複利效應的,靠的不是紀律,而是結構。他們本來就有空間犯錯、有資源補倉、有選擇權可以慢慢等。你以為複利是窮人的逆襲工具,其實它更像是有錢人的資產放大器。
更諷刺的是,哪怕你真的擁有了複利所需的一切條件——穩定的資金流、強大的心理素質、能穿越波動的紀律——你也未必能等到回報。
因為有一個更大的陷阱。例如,我們看到一檔基金近五年平均年化報酬率15%,以為未來也會一樣;或看到一個領域正在起飛,以為之後還能繼續增長。我們總直覺地認為,過去的績效可以複製延續——其實只是另一種對「確定性」的幻想。
有沒有那麼一種可能性,從一開始,你就選錯了路?
複利效應,經常被人比喻為滾雪球,但如果你真的看過雪球滾大的過程,就知道關鍵從來不是你有多努力在滾雪球,而是天氣夠不夠冷、道夠不夠長、坡夠不夠斜。你可以很努力地反覆推著一顆雪球,但如果你選的那條雪道沒坡度、陽光直曬、在融雪,雪球只會愈滾愈小。
複利的典型迷思就是,它讓人誤以為「選擇」不那麼重要,「變動」不那麼重要,只要開始夠早、堅持夠久,甚麼都能變大。
那該怎麼辦?
沒有怎麼辦,我們必須拋棄那種追求安全感、秩序感、確定感的幻想。只有當我們接受現實的非線性,真正的「複利」——或者說,一種更符合現實的成長模式——才可能被我們把握。
我們不是不再追求增長,而是不應該再期待一條線性穩定的增長曲線。現實中的成長,大多數時候是斷裂的、不規律的,有時還是倒退的。不是因為你沒有規劃,而是這世界本來就不會照著你的劇本走。
問題從來不在「該不該努力」,而在於「怎麼努力」。真正有效的努力,不是盲目堅持或機械重複,而是能夠辨識時機、不斷修正方向的努力。
換句話說,努力的重點不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而是能否在局勢變動時調整節奏、在混亂中重新定位。真正能走遠的,也許不是那種追求年年穩賺10%的人,而是能夠在0%、-20%、+5%、+30%這種亂流中,持續修正步伐、不偏離大方向的人。
這世界從來不獎勵完美執行計劃的人,而是獎勵那些不輕易放棄方向感之餘,願意一邊走一邊修正、不斷檢討反省的人。
成長,從來不是練就一套公式。
而是練就一種能力:
辨識風向的感知力,能應對變局的應變力,以及承認世界不確定卻仍能堅持前進的勇氣。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
想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
from 單親爸爸撞牆記@懶系投資法 http://laxinves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html
二战终战80周年 赖清德:牢记教训,让侵略无法得逞,自由民主长存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总统赖清德在脸书贴文表示,二战是历史浩劫,少数独裁者的霸权野心,以及以为妥协能换来和平也让侵略者有机可乘,许多国家卷入无情战火,因此当威权主义再次集结扩张,大家一定要牢记二战教训,团结一致让侵略无法得逞,让自由民主长存。
周四是第2次世界大战终战80周年,赖清德在脸书指出,80年前的今天,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在同盟国齐心协力的奋战下宣告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让世人深刻明白:和平无价,战争没有赢家。
赖清德强调,二战是历史的浩劫,只因为少数独裁者个人的霸权野心、极端意识型态与军国扩张,就让横跨几大洲的许多国家,都卷入无情的战火;为了抵抗侵略,牺牲了数以千万计的宝贵生命。在如今大家对自由民主、对和平与繁荣,就像呼吸一样习以为常的同时,更应该省思这段惨痛的历史,从中记取教训,并指“二战最宝贵的教训是:团结必胜、侵略必败”。
赖清德表示,无论任何借口或理由,没有一个政权有权利去侵略、剥夺另一块土地上人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热爱自由、珍视和平的国家更必须团结起来,以无可挑战的决心和实力,挫折任何扩张、侵略的野心。
赖清德指出,因为二战的全面爆发,除是侵略者的一意孤行,对于侵略野心的缺乏警觉,甚至以为某种妥协就可以换来和平的一厢情愿,让发动战争的侵略者有机可乘、食髓知味,才让战事一发不可收拾。
赖清德表示,“八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轴心国家,现在都已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奉行市场经济与法治人权,并在战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繁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敬。这些国家战后的发展历程,更证明了自由民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健康形式,更是国际社会奠定永久和平与繁荣的共同基础,而只有放下对立、建立互信,才能迎向共同的未来”。
赖清德还提及,当年在二战结束后,一架载著美国、澳洲、荷兰等盟军被释放战俘的军机,因台风坠毁在嘉明湖一带,全员丧生,当时前往救援者包括日本宪兵与警察,原住民以及包含闽南、客家族群在内的台湾人,却因恶劣天气也不幸罹难,这场灾难被称为“三叉山事件”,当时没有人区分彼此是同盟国或轴心国,而是即便冒著危险,也要抢救宝贵的生命。
此外,台湾驻日代表李逸洋日前首度获邀参加广岛、长崎的和平纪念典礼,赖清德则就此表示,“即使是经过惨烈作战才击败侵略者的同盟国,与当初的交战国,在八十年后,一起以民主友盟之姿,肩并肩坐在一起,展现对和平的珍视与渴求,更展现了民主国家的友谊、尊敬与团结”。
赖清德说,上述两个事件都值得省思,并指“唯有对侵略野心的随时警惕和团结,才能保卫我们的日常生活;唯有合作,才能让自由民主的价值历久弥坚。面对任何威胁与挑战,我们必须并肩而立、相互支援,民主国家间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守护我们珍惜的自由与和平”。
赖清德最后呼吁道:“自由民主,是历史上无数人牺牲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警惕。当威权主义再次集结扩张,我们一定要牢记二战的教训,坚定信念、团结一致,让侵略无法得逞,让自由民主长存”。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6%94%BF%E6%B2%BB/20250815-%E4%BA%8C%E6%88%98%E7%BB%88%E6%88%9880%E5%91%A8%E5%B9%B4-%E8%B5%96%E6%B8%85%E5%BE%B7-%E7%89%A2%E8%AE%B0%E6%95%99%E8%AE%AD%EF%BC%8C%E8%AE%A9%E4%BE%B5%E7%95%A5%E6%97%A0%E6%B3%95%E5%BE%97%E9%80%9E%EF%BC%8C%E8%87%AA%E7%94%B1%E6%B0%91%E4%B8%BB%E9%95%BF%E5%AD%98
Thursday, 14 August 2025
长和:港口交易难在年内完成交割
法广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排除了今年完成向贝莱德支持的财团出售其全球港口这一备受争议的交易的可能性,但在邀请中国大陆投资者加入后,对该交易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
长和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Frank Sixt)在周四发布中期业绩后的分析师简报会上表示,即使假设今年内达成具约束力的交易协议,因应交易复杂性,亦难以在年内完成交割,或要明年或之后才能完成交易。
陆法兰指出,这笔交易涉及长和旗下43个港口,其中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上的两个港口。如果交易完成,这家由亿万富翁李嘉诚创立的企业集团将获得超过190亿美元的现金。
陆法兰说道:“我们的交易正处于一个新阶段,正如我们所说的,其中包括与中国一家主要战略投资者进行讨论,我相信这些讨论很有可能达成一项对各方都有利的协议,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最重要的是,这项协议将能够获得所有相关部门的批准”。
上述言论发表之际,这笔充满地缘政治风险的交易前景不明朗,已成为美中竞争的象征之一。长和已错失在7月底与收购财团进行独家谈判的窗口期到期前签署最终协议的机会。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企、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通过谈判为自己争取一个强有力的角色,作为加入上述收购财团的条件,该财团还包括意大利亿万富翁阿庞特(Gianluigi Aponte)旗下的码头投资有限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td.)。
陆法兰表示,尽管谈判耗时比预期要长,但长和并不认为这特别麻烦,因为今年港口运营表现良好。该公司公布,今年上半年港口及相关服务业务收入增长9%,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增长10%,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大陆、亚洲、中东、墨西哥和欧洲等地区的吞吐量和仓储收入增长。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9%95%BF%E5%92%8C%EF%BC%9A%E6%B8%AF%E5%8F%A3%E4%BA%A4%E6%98%93%E9%9A%BE%E5%9C%A8%E5%B9%B4%E5%86%85%E5%AE%8C%E6%88%90%E4%BA%A4%E5%89%B2.html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二季度抛售了其持有的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法广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在第二季度抛售了其持有的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标志着该基金从中概股市场果断撤退,此举正值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南华早报》报导指,根据桥水基金周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13F持仓文件,该基金已退出16只中国股票的仓位,总价值达14.1亿美元。这其中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京东和拼多多控股、搜索引擎运营商百度、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旅游服务提供商携程集团以及餐饮连锁企业百胜中国。
此次抛售还包括好未来教育集团、华住酒店集团、贝壳控股和汽车之家,导致桥水基金多年来首次完全抹去其对在美上市中国股票的直接持仓。
此前,桥水基金近几个季度大幅削减了对美股的持仓,并大举买入中概股,引发了媒体关注。今年第一季度,桥水基金大幅增持了阿里巴巴,持股比例从2024年底的2160万美元增至7.484亿美元,增幅超过3360%。
这一逆转恰逢市场波动加剧以及投资者谨慎迹象。第二季度,美中两国之间再次出现的关税冲击引发了两个市场的大幅回调。
桥水基金由资深投资者达利欧(Ray Dalio)创立,他长期以来一直将中国视为其多元化全球投资组合的战略组成部分。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下,桥水基金似乎重新评估了其风险敞口。
桥水基金将重心转向美国大型科技股。该基金将英伟达的持股比例提升了154%,达到其投资组合的4.61%,同时大幅增持了微软的持股比例(112%)、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持股比例(84%)和Meta Platforms的持股比例(90%)。
截至6月30日,桥水基金披露其持有585只公开上市股票,总价值约248亿美元,高于三个月前的约216亿美元,这部分资产构成其1365亿美元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一部分。
文件显示,桥水基金还通过退出iShares MSCI China
ETF和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等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结束了对中国股票的间接投资,这表明桥水基金正更广泛地进行从中国撤资的战略性重新配置。
摩根士丹利上周五发布的报告显示,7月份单向作多基金向中国股市注入了27亿美元,高于6月份12亿美元的净流入。报告称,尽管一些专注于日本以外亚洲地区的大型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减持了中国股票,但仍出现了这种情况。
摩根士丹利的评估与中国官方公布的外资买入数据相吻合。外汇监管机构上月表示,上半年海外投资者共计购买了101亿美元的在岸股票和共同基金,开始扭转过去两年的外逃趋势。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5%85%A8%E7%90%83%E6%9C%80%E5%A4%A7%E5%AF%B9%E5%86%B2%E5%9F%BA%E9%87%91%E6%A1%A5%E6%B0%B4%E4%BA%8C%E5%AD%A3%E5%BA%A6%E6%8A%9B%E5%94%AE%E4%BA%86%E5%85%B6%E6%8C%81%E6%9C%89%E7%9A%84%E6%89%80%E6%9C%89%E5%9C%A8%E7%BE%8E%E4%B8%8A%E5%B8%82%E7%9A%84%E4%B8%AD%E6%A6%82%E8%82%A1.html
赵晓:邮轮抢饭与制度经济学
云上迦南 20250813
有时候,生活中一件看似琐碎的事,就是一堂生动的经济学课。
宏伟弟兄今晨发来一段旧闻:"MSC荣耀号"(MSC Bellissima)邮轮疫情后的2024年中国首航,结果成了一场"饭灾"。豪华配置、欧洲风格、千人剧院、水晶楼梯,原本移动的五星级假期,却像极了一部"海上抢劫片":用餐时间一到,人潮涌动,推搡混乱,晚去一步就可能饿肚子。有人抱怨,花八千块给父母买票,回来反被骂——说这趟海上之旅简直是"活受罪"。
船方很冤枉。他们早就考虑到中国乘客的胃口会更大,为此特意准备了 150% 的食物储备。在他们的经验中,这足以应付全球各地的任何客流。结果,到了中国航线,却依然出现了抢食的混乱——而且不是第一次,有人说,过去在中国运营的邮轮里,也有项目"被吃倒闭"。
宏伟在和儿子的交流中,将此归结为"丛林法则"(Law of the Jungle)下的民众反应结果。但我更愿用经济学来作分析:资源短缺,未必是因为总量不足;更多时候,是因为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失灵。
一、"稀缺感"(Perceived Scarcity),不一定来自"真实的稀缺"(Real Scarcity)
荣耀号的混乱,并不是绝对意义以及真实意义上的物资短缺,而是"稀缺感"失控。餐厅采取自助制,没有分时段,没有限量,结果就是——人人预期别人会多拿,于是自己先多拿;即便眼前不饿,也要囤几个馒头、切几块蛋糕,以免下一轮没得吃。
"稀缺感"的背后是"个体的不安全感"(Individual Insecurity)或者说"社会信任感缺失"(Lack of Social Trust),反映出经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如果大家都自觉取刚好够吃的量,所有人都能享用到高质量的体验;
但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下,个体最优策略是"多拿为安",结果集体陷入最差状态——食物被浪费,秩序被破坏,体验感坠入谷底。
经济学里,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名字——"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草场够用,但牧民都想多放几只羊,结果草被啃光,羊也饿死。邮轮餐厅的自助台,就是一个海上公地。
二、行为模式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有人问:为什么只有中国乘客有这个问题,这些中国乘客是不是经济条件差、穷才会抢?答案恰恰相反。能花八千坐船、还有时间度假的,这些中国人是已经富起来的人,应该不差钱。因此,真正的解释,来自文化与心理——即便多数人没经历过真正的饥荒,但那套"多占才安全"的"灾民逻辑"(Disaster Victim Mentality),早已刻进了家庭习惯和社会经验里。
行为经济学称之为"路径依赖":一个群体的历史经验,会固化为潜意识中的决策模式(Decision-Making Pattern);哪怕物质环境早已改善,这个模式也可能在压力情境下被唤醒。
更麻烦的是,制度与行为会互相"匹配":一个缺乏公共信任的群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并维持那种"强人管制"式的分配制度;而这种制度又会削弱个人自由、自我约束能力,反过来强化不信任。
三、管理者的制度困境(Institutional Dilemma)
如果我是船长,该怎么办?
软约束(靠自觉):尊重感强,体验好,但对高密度、低信任的群体常常失效。
硬约束(强制分配):秩序瞬间回归,但顾客会觉得被当成犯人对待。
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的"三难选择"(Trilemma)——效率、体验、公平,三者很难兼得。
更优的办法,是用机制设计改变激励。譬如:
发放食物卡(Meal Card),对节制者给予奖励,比如饮品券、积分;
按房卡分时段就餐(Staggered Dining by Cabin),削峰填谷;
先点餐后上菜(Pre-Order Service),减少浪费……
这就是所谓"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考虑受众的文化与心理,让个体在追求自利时,自然做出对集体有益的行为。
四、从邮轮看国家
邮轮餐厅的混乱,不只是一次服务业事故。它更像是一面小小的镜子,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宏观缩影。
你看,那一桌桌食物,数量其实足够,就像一个GDP充裕的国家——产出并不低,仓库里也有货。但因为分配环节设计不当,一端浪费,一端匮乏,于是抱怨与冲突同时发生。经济学告诉我们,财富不等于幸福(Wealth ≠ Well-being),分配效率才是关键。
再看抢先冲到自助台前的乘客,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多拿一点,就比别人多得一点。可这种心态放大开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资源争夺——企业抢先圈地、个人占用公共福利,最后演变成公地悲剧:草地被啃光,海域被捞空,餐桌上剩下的不是丰盛,而是残羹。中国社会的"内卷",就与此心态有关。
而背后的推手,是中国人彼此之间社会信任的匮乏。每个人都怀疑下一刻资源会被别人拿走,所以提前防范、提前占有。市场上也是这样,当信用薄弱、规则不稳,交易成本就会飙升。原本一句口头承诺、一张签字合同就能完成的事,必须加上繁复的担保、押金和审计,才能让人放心——这就是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所揭示的:交易成本,源于制度与信任的缺口。
至于船方的两难,其实也是国家管理者的两难:到底是严格管制、集权专制,让秩序立刻恢复,却让人抱怨"不自由";还是尊重个人自由,放手让市场自发调节,却可能眼睁睁看着秩序崩坏?经济学上,这是一道经典的治理选择题——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秩序,永远需要在成本、效果与民众接受度之间寻找平衡。
所以,一艘邮轮上的抢饭戏码,不过是把国家的宏观问题压缩到了一个封闭与微观的空间,速度更快、对比更强,让人一眼看穿其中的逻辑。邮轮是船,国家是舟;船上的规则,何尝不是岸上的制度?
五、经济学的结论
这起"抢饭"事件告诉我们几点——
1、制度先于道德:制度是约束,信任是润滑剂,没有规则的环境,很难靠自觉维持秩序。
2、信任是公共品: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市场和社会运行的基石。如何构建社会信任,是中国文明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
3、行为惯性顽固:历史塑造的稀缺心态,即使在富足中,也可能在一瞬间复活。
4、真正的稀缺,是高质量的秩序:资源可以买来,但稳定的秩序,需要长期的制度与文化积累。
然而,制度与文化的积累,并非凭空生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源泉(Shared Value Source)与真理信仰(Faith in Truth),制度容易沦为空壳,文化也容易被短期利益和权力交易侵蚀。
中国当下的文明转型,可以说正卡在这一瓶颈: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信任体系依旧脆弱;
制度设计不断改革,却难以形成自发遵守的规则共识;
公共生活看似繁荣,实则处处弥漫着防范与算计。
这种状态下,再多的财富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文明资本。因为信任的重建,不是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人心根基的问题。没有内在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认同,再精巧的制度都会被人性灰暗面蚕食。
荣耀号上的水晶楼梯和施华洛世奇水晶,象征的只是外在奢华;
真正的"荣耀",是一个群体在面对公共资源时,依然能保持的自律、信任与从容。
这种从容,不是靠威慑维持的表面秩序,而是来自心灵的自由——"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出路,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三轨并行(Three-Track Approach):
制度轨(Institutional Track):让规则成为守法者的护盾,而非特权者的工具;
文化轨(Cultural Track):让互信与契约精神成为社会本能,而非稀罕品;
精神轨(Spiritual Track):必须有能校正制度与文化的更高真理,否则一切会在权力与利益的旋涡中沉没。
这才是经济学里最昂贵、最稀缺的"资本"——社会资本;而在文明史上,它的最深源泉,正在于真理的信仰之中!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46.html
Wednesday, 13 August 2025
中国海军海警舰船互撞后 美国向事发海域部署了两艘军舰
法广
据美联社报导,美国周三在南中国海的一个争议浅滩部署了两艘军舰;两天前,中国海军桂林舰和一艘中国海警船在试图驱赶一艘较小的菲律宾海警船时在当地发生碰撞,这一公海事故被视频记录下来,引起多个西方和亚洲国家的警觉。
中菲两国都宣称对南中国海的斯卡伯勒礁(中方称黄岩岛)和其他礁石拥有主权。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台湾也对这片争议海域的相应地区提出了重叠的主权主张。
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希金斯”号和濒海战斗舰“辛辛那提”号在距斯卡伯勒礁约30海里(55公里)处航行时,遭到一艘中国海军舰艇的跟踪。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准将塔列拉(Jay Tarriela)援引美国官员和菲律宾侦察飞行提供的信息称,目前尚未接到任何意外事件的报告。
多年来,美军一直在南中国海进行“航行和飞越自由”行动,挑战中方在其宣称拥有主权的几乎整个南中国海的限制和进入通知的要求。
此次部署是在美国驻菲大使卡尔森(MaryKay Carlson)周二谴责中国在斯卡伯勒礁“针对菲律宾船只的最新鲁莽行动”之后进行的。近年来,菲律宾西北部富饶的渔业环礁一直是中菲两国的海警、渔船和其他船只之间日益紧张的对抗场所。
菲律宾是美国在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条约盟友。华盛顿曾多次警告,如果菲律宾武装部队、公务船只或飞机遭遇武装攻击,包括在南中国海,美国有义务依照《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保卫菲律宾。
就周一(11日)发生的中国海警船与中国海军舰艇相撞事故,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周三对导致这一繁忙海域发生碰撞事故的危险操作表示担忧。
日本驻菲大使远藤和在X平台上发帖称:“日本坚持法治,反对任何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我们对在南中国海反复发生的行动表示关切”。
澳大利亚驻菲大使馆对“中国船只在斯卡伯勒礁附近对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采取的危险和不专业行为”表示关切”,并在一份声明中称,此次事件“凸显了缓和局势、保持克制和尊重国际法的必要性”。
塔列拉在马尼拉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来说是一次学习经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醒他们停止危险操作,停止危险阻挡,遵守(防)碰撞规定,因为如果出现误判的可能性非常高,就会发生这种碰撞事件”。
塔列拉发表讲话的几个小时前,一架中国战斗机周三在斯卡伯勒礁上空飞行,距离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飞机152米,试图驱离一架当时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菲海岸警卫队飞机,当时飞机上载有受邀记者。塔列拉称,中国战机进行了约20分钟的危险机动,其中包括在这架菲方小型飞机上空约61米处飞行。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4%B8%AD%E5%9B%BD%E6%B5%B7%E5%86%9B%E6%B5%B7%E8%AD%A6%E8%88%B0%E8%88%B9%E4%BA%92%E6%92%9E%E5%90%8E%7C%E7%BE%8E%E5%9B%BD%E5%90%91%E4%BA%8B%E5%8F%91%E6%B5%B7%E5%9F%9F%E9%83%A8%E7%BD%B2%E4%BA%86%E4%B8%A4%E8%89%98%E5%86%9B%E8%88%B0.html
对华政策前后矛盾,特朗普政府真的制定了对华战略?
法国世界报周二发表社论,强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前后矛盾。社论表示,美国总统缺乏明确的对华战略,特别是在贸易问题上。这让华盛顿的合作伙伴感到困惑,感到不解,但却正中北京的下怀。
5月2日,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罗伯特·阿姆斯特朗(Robert Armstrong)创造了一个如今广为流传的词--TACO,来形容特朗普总统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复无常。TACO是个英文短句的缩写,意思是“特朗普总是胆怯”。三个月后,TACO这个词恐怕也适用于美国元首的对华政策。
法国世界报的社论表示,特朗普摇摆不定,一会儿说要对北京实施贸易制裁措施,一会儿又对习近平展现友好姿态。特朗普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不断推迟他自己所设定的最后期限,他所做出的决定与华盛顿各方此前达成共识的坚定立场相矛盾。
前所未有的举措
8月11日星期一发生的两件事就充分体现了特朗普的摇摆不定。美国总统这一天宣布了前所未有的举措,与美国最大的、市值最高的微处理器公司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达成了协议,同意该公司向中国出口H20芯片;作为交换,英伟达将把如此获得的利润的15%上交给美国财政部。这一协议也同样适用于另一家微处理器公司AMD。
对出口中国的芯片征税,这一史无前例的措施,其合宪性、是否符合美国宪法,存在疑问。另外,这一措施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此外,这一措施也反映了华盛顿在向中国出售半导体这个问题上,立场转变了。
特朗普做出让步
今年4月份,特朗普对全球发起关税进攻,向中国出售先进半导体是事实上被禁止的。为了应对特朗普的关税进攻,北京限制了稀土产品的出口,尤其是磁铁。磁铁是多个行业里的电子元件的必需品,中国拥有实际上的垄断地位。中美这两个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互对对方施加压力:中国拥有稀土武器,而美国则拥有北京尚未掌握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
特朗普允许英伟达对中国出口其H2O芯片,这意味着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这引发了华盛顿强硬派们的担忧。华盛顿的强硬派们担心特朗普日后可能会在向中国出口最先的进芯片方面做出让步,从而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北京着眼长远
法国世界报的社论继续写道,特朗普周一宣布的另一项对中国的让步是将和中国的关税谈判再延长90天。所有这些举动显然都是为了迎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朗普正急于和习近平举行峰会,以达成他梦寐以求的贸易“交易”。
但是,问题是,白宫的对华政策绝对地令人费解。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有理由怀疑,特朗普政府是否真的为应对中国制定了战略,或者是,特朗普这位共和党总统是否只是在走到哪算到哪,跟着他的情绪走,跟着他的商业利益走,跟着到过白宫椭圆办公室里的那些总裁们的意愿走。特朗普的这种不确定性非但没有给习近平制造麻烦,反而正中北京的下怀,因为北京着眼于长远发展。特朗普的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和安全利益攸关方摸不着头脑。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6%B3%95%E5%9B%BD%E4%B8%96%E7%95%8C%E6%8A%A5/20250813-%E5%AF%B9%E5%8D%8E%E6%94%BF%E7%AD%96%E5%89%8D%E5%90%8E%E7%9F%9B%E7%9B%BE%EF%BC%8C%E7%89%B9%E6%9C%97%E6%99%AE%E6%94%BF%E5%BA%9C%E7%9C%9F%E7%9A%84%E5%88%B6%E5%AE%9A%E4%BA%86%E5%AF%B9%E5%8D%8E%E6%88%98%E7%95%A5
中国审查长臂伸至泰国艺术展 作品被撤、名字被涂黑的艺术家心声
泰国曼谷艺术文化中心此前应中国大使馆要求,撤下有关维吾尔、西藏少数民族和香港的展览作品。中国外交部周一(8月11日)指责上述展览组织者歪曲西藏、新疆和香港政策。据来自缅甸的共同策展人扎伊尔(Sai)则反击:“审查,从来不是那些对自身理念的强度有信心的人,所使用的武器”。
据路透社报道,这项展览名为“共谋星座:全球威权主义团结机制的视觉呈现”,于7月24日开幕。
8月初一些之前宣传和拍摄的作品被撤下,其中包括一名西藏艺术家创作的多媒体装置;其他作品被修改,“香港”“西藏”和“维吾尔”等字样以及艺术家名字被隐去。
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此前表示,应北京的要求,一些艺术作品被移除或更改。
本周一,中国外交部回应相关问题时说,上述展览歪曲了中国的政策,“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政治尊严”。但未明确确认或否认中国大使馆是移除和更改作品的幕后推手。
中国外交部补充说,相关国家采取及时措施的事实恰恰表明,“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和“香港独立”等谬论的宣传在国际上没有市场,不受欢迎。
此前,举办画展的画廊7月30日曾回应媒体说:“由于中国大使馆通过外交部,尤其是我们的主要支持者曼谷市政府施加压力,我们被警告,展览可能引发中泰两国之间的外交紧张。”
画廊方面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作出某些调整”,包括隐去香港、西藏和维吾尔艺术家的姓名。”
对此,来自缅甸的共同策展人扎伊尔(Sai)痛陈,中国的反应显示其正“在其国界之外,从事系统性的政治操弄”。
他强调,如果北京对其民族政策的说法为真,就根本无需派官员“进入泰国的艺廊,无需涂黑艺术家的名字,也无需威胁机构使其屈服”。
扎伊尔发表了一句强而有力的评论作为反击:“审查,从来不是那些对自身理念的强度有信心的人,所使用的武器”。
据以香港新闻为主总部设在台湾的《光传媒》周二(8月12日)登出标题「泰国艺术展 北京施压 涂黑香港、西藏、维吾尔艺术家名字 撤藏族旗」的深度报道说,参展艺术家之一张嘉莉向该传媒指出,这次展览触动中共神经,是因为海外反抗极权的群体连结在一起,对方就会很害怕。
西藏艺术家Tenzin Mingyur Paldron则认为其作品、名字和藏旗本身不会造成外交紧张,「当你透过杀戮、消灭语言或生活方式来抹除一个民族时,才造成真正的紧张」。
《光传媒》这篇报道说,香港艺术团队C&G Artpartment的参展作品,是一幅15米长、名为「Anti-Spy Spy Club」的油画,成员张嘉莉(Clara)和郑怡敏(阿金)的名字,以及「香港」二字在艺术家介绍中被涂黑。作品概念为「『反间谍』间谍会」,以幽默手法表达近年在英国发生的间谍事件,Clara表示,「若有留意跟香港相关的英国新闻,都会立刻看到作品中的『密码』,中共怎样去做渗透间谍工作,例如以HKETO(香港驻英国经贸办)有系统地做」。
所有作品均没有直接政治宣言
当得悉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派官员向中心施压,Clara她觉得非常惊讶,纵观所有参展作品,没有任何直接的政治宣言,也没有任何政府标语、口号。即使被撤下的维吾尔族艺术家录像作品,也只是一部关于流亡的影片,述说流亡者在海外如何保存文化,「是非常poetic的一部作品」。
该展览策展人是缅甸和平博物馆的创办人,策展人跟Clara说当时中国大使馆官员要求把香港、西藏和维吾尔艺术家的作品全撤下,中心努力争取谈判,最后把部分作品撤下,以及将艺术家的名字涂黑。被问及是否担心自己的作品最终不敌压力被撤下,Clara说暂时没有进一步压力,却提到一张被撤下的明信片。
那张明信片,让她非常深刻,是一张描绘中国如何以帝国主义的方式,操控不同地区,包括以色列、非洲等。讽刺的是,明信片被抽起了,但跨越国境的帝国主义长臂,却因此而再次得到体现和实证。然而,艺术家的族群为何让政权如此惧怕?经过媒体连日报道,中国大使馆昨(11日)回复《路透社》,指该展览「歪曲」其在西藏、新疆和香港的政策,「宣传所谓『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与『香港独立』的谬论」,并且「歪曲了中国的政策,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政治尊严」。
中国想要将藏旗从地球上抹去
报道接着提到第二位见证,西藏艺术家Tenzin Mingyur Paldron坦言,初时抱有希望,觉得泰国政府不会轻易受中国施压,无奈中国的长臂已伸得很远,这件事让他想起从西藏逃到越南寻求庇护的藏传佛教高僧红格尔多吉仁波切,今年4月被越南警方和中国情报人员拘捕后,在羁留期间去世。当局拒绝让人瞻仰遗容,并迅速将其火化,「这是一次暗杀,延续中国对不同阶层藏人因不愿屈服于汉人至上与权力,而进行的长期镇压与杀戮」。
他的名字和「西藏」字样在展览中被涂黑,而策展人在中国大使馆官员要求取消展览后逃离泰国,他替策展人感到忧虑。然而,展览中的藏旗被撤下了,他觉得中国想要将藏旗从地球上抹去,就如其他强权想抹去被压迫民族的旗帜。作品中,藏旗与另外13个受压迫民族的旗帜并列,包括海地、苏丹、罗兴亚、维吾尔族、库尔德斯坦等。
报道指出,被涂黑的,不只是艺术家的名字和地区,还有Tenzin作品中的「达赖喇嘛」名字,他分析指,中国非常恐惧,表现得很懦弱,认为达赖喇嘛是一位流亡超过65年的难民领袖,承受世上独一无二的重担。
对于作品被撤下,他不认为中心跟中国有直接关系,反而是泰国外交部在没有捍卫泰国主权或公民及艺术家基本权利的情况下,合理化中共的要求和政治审查,而曼谷巿政府亦未能捍卫其辖下公共文化空间的自主性。中心很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公众应将焦点放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外交部身上。
人身威胁映照出更多的真相
Tenzin展出的作品名为《地球有声》,作为一名跨性别藏人,他以作品哀悼为摆脱中国殖民而自焚的藏人,去年他曾与其他LGBTQ+藏人在纽约进行两个小时的长跪顶礼,举起藏旗和其他受压迫民族的旗帜,象征尊重、安全和感恩的藏族织物。
然而,长跪顶礼影片和藏旗,乃至于他的身份认同,为何会造成「外交紧张」?令中国当局施压、泰国外交部只能服从?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名字和藏旗本身不会造成外交紧张,「当你透过杀戮、消灭语言或生活方式来抹除一个民族时……这才是真正的紧张与问题」。
跨性别者、流亡藏人,多重身份让Tenzin在很多地方都会受到安全威胁,参展让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造成影响,但正是这份痛苦,映照出更大的痛苦和真相,藏人被排除在家园之外,或被迫留在西藏境内的痛苦;被分隔于境内外的痛苦。他更指出,超过90万名藏族儿童被强迫送进殖民寄宿学校,被教导要为自己的语言和身份感到差耻。
他透露,策展人逃离泰国的那一晚,一个冒充他前配偶的机器人账号扫描了自己的账号。「既令人不安,也有些荒谬。不过,我想这正是威权主义的缩影」。
被打压群体的团结 挑起中共神经
报道最后引述Tenzin认为,中共打压艺术作品所传递的讯息是:全球被边缘化群体的团结,会令权势者感到恐惧,「所以我们更要团结!」Clara同样觉得,这次展览触动中共神经,是因为海外反抗中共的群体连结在一起,就会很害怕,「不希望我们团结,想打散我们,这个很明显的」。
这次针对艺术展的跨境镇压,Clara认为正好成一个实例,证明中共利用其大使馆,进行监控、打压反对政权的声音,同时对应中国计划在英国伦敦建「超级大使馆」一事,「很多本地人问大使馆距离自己家那么远,有甚么关系,这件事证明,英国和泰国政府以为跟中共友好,之后一切都会很顺畅,最后中共只会无止境地、逐步压迫下来,并非一个对等、友善的外交关系」。
自己的名字和「香港」二字被删去,她当然感到愤怒,但事后不少泰国艺术家把事情用其他渠道发布出去,「反而可能令『奶茶联盟』的精神再回来呢!证明民间的团结是不会轻易被拆散的」。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50812-%E4%B8%AD%E5%9B%BD%E5%AE%A1%E6%9F%A5%E9%95%BF%E8%87%82%E4%BC%B8%E8%87%B3%E6%B3%B0%E5%9B%BD%E8%89%BA%E6%9C%AF%E5%B1%95-%E4%BD%9C%E5%93%81%E8%A2%AB%E6%92%A4-%E5%90%8D%E5%AD%97%E8%A2%AB%E6%B6%82%E9%BB%91%E7%9A%84%E8%89%BA%E6%9C%AF%E5%AE%B6%E5%BF%83%E5%A3%B0
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照相馆
——从"南京照相馆"到无数被封存被遗忘的照相馆血影
作者: 草头将军 蒋大公子
20250809蒋大仁勇的博客
在中国的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说法——"南京照相馆"。
这并不是一家真正的影楼,而是一种隐喻:指代1937年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几十万平民在短短数周内被屠戮殆尽,尸横遍野。
然而,中共在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和宣传中,却故意忽略一个事实:【在它自己建立和执政的岁月里,中国本土也出现了无数的"照相馆":一次次大规模的恐怖与死亡,只是名字不同、背景不同。】
中共希望年轻人只知道南京照相馆,却不让他们知道,不让他们记得:
长春照相馆,
北京照相馆,
唐山照相馆、
驻马店照相馆、
汶川照相馆、
拉萨照相馆……
更不让他们知道:
那些因为饥荒、清洗、镇压、事故掩盖而死去的同胞。
中共大力宣传,强迫人们甚至年幼的学童观看"南京照相馆",其目的只有一个:转移视线,把公众的愤怒,仇恨引向与当年屠杀毫无关关系的当代日本人,
而最搞笑的是中共鼻祖毛泽东本人曾在1956年公开说过:"日本侵略中国,好处很多,没有日本皇军,就没有我今天的政权。"
一、【中共的宣传策略:选择性记忆】
"南京照相馆"被无限放大,因为它的主角是外国侵略者,可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转移人们对现实矛盾的注意力。
而那些由中共自己造成的大规模死亡,则被彻底压制、淡化、篡改,甚至完全抹去。
历史在中共的教科书中是这样分层的:
1,有利于政权合法性的事件——高调宣传、纪念馆林立
2,暴露政权罪行的事件——全面封锁、言论禁区
这种记忆操控,让一代代中国人对"外部仇恨"耳熟能详,牢记在心。却对"内部灾难"严密封杀,一无所知。
二、【被遗忘的"照相馆"年表】
以下事件,都是中国本土的"照相馆"——数以万计甚至千万计平民死于非命:
1,1937.12。南京
南京大屠杀
战争屠杀型
0约 30 万
日军屠杀
2,1948.5–10。长春
长春围困
战争饥饿型
12–16 万
共军围城断粮
3,1958–1962
全国大饥荒
人为饥荒型
1500–4500 万
大跃进政策+封锁信息
4,1966–1976广西、内蒙古等
文革屠杀政治镇压型数十万
清洗与派系武斗
5 ,1975.8.8.河南驻马店
水库溃坝灾难事故掩盖型
约 23 万
水库群溃坝+瞒报
6,1976.7唐山大地震
灾难事故掩盖型官方 24 万+,
民间估 40–65 万延误救援
7,1989.6.3–4北京天安门
屠杀政治镇压型几百–数千
军队坦克实弹清场
8,2008.5汶川
豆腐渣校舍灾难事故掩盖型
8.7 万
+建筑质量+阻止追责
9,2014–2017新疆再教育营民族/宗教镇压型数十万被拘押、失踪系统性关押
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共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不断扩建"照相馆"的历史。
三、五种"照相馆"模式
1,战争屠杀型:直接的武力杀戮(如长春围困、南京大屠杀)。
2,人为饥荒型:政策与封锁制造的饿殍遍地(大饥荒)。
3,政治镇压型:用枪口和坦克消灭反对声音(天安门、文革屠杀)。
4,灾难事故掩盖型:本可避免或减轻的天灾人祸,却因瞒报与失职变成惨剧(驻马店、唐山、汶川)。
5,民族/宗教镇压型:用暴力重压对待少数民族与宗教群体(西藏、新疆)。
6.【文革照相馆】
文革是中国"照相馆"里时间跨度最长
文革照相馆(1966–1976)
它不是一次单点事件,而是长达十年的全国性灾难:
? 时间:1966–1976
? 地点:全国(尤其广西、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
? 死亡人数估计:至少数两百万__一千万(官方至今未给出全面数字)
? 事件性质:政治迫害、派系武斗、屠杀、活埋、酷刑、甚至广西"吃人"事件
? 特殊性: 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筹划,亲自发动,亲自参与,亲自指挥,亲自领导。
? 国家机器与民间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系统性暴力
? 广西(尤其武宣、道县等,包含"吃人"事件)
? 内蒙古("内人党"冤案大清洗)
? 云南(大理、楚雄等地派系武斗与屠杀)
? 湖南(道县大屠杀)
? 北京(红卫兵平,联动,包括习近平也亲自参加。清洗知识分子、抄家迫害致死几千教师和知识分子死亡)
四、【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照相馆】
这些事件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中国不是只有"南京照相馆",而是一个布满"照相馆"的国家。
每一个地点,都是一帧血色底片;每一桩事件,都是一个历史证据。
当一个政权只允许人们记住对它有利的死亡,却竭力抹去它亲手制造的死亡,它就在同时扮演摄影师和暗房师——拍摄、冲洗、选择性曝光。
它把真相锁进暗房,却把虚构的影像挂在展厅。
而历史不会永远沉默。真正的照相馆,并不只属于南京,它也属于长春、北京、唐山、汶川……还有中共刚刚在四川江油建立的照相馆,属于那些被中共隐藏,封杀,埋葬、却迟早会冲洗出来的底片。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10.html
王丹:強制社保反映中共統治困境
8月1日,中國最高法院丟下一顆不大不小的炸彈──正式宣佈,員工和雇主之間那種「不繳社保」的私下協議一律作廢,9月1日起全面實施。意思很簡單:只要你是用人單位,就必須給員工交社保,否則就得補、得罰,還可能被員工要求賠錢走人。
乍一聽,這是保護勞動者的好事,跟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強制社保差不多。但在中國社交平台上,反響卻不怎麼正面──有人抱怨這是「割最後一刀」,有人調侃「等來的不是全民雙休,而是全民社保」。為什麼本應保障權益的制度,落到現實中卻變成了許多人眼中的負擔?答案要從中國的社保結構、高昂費率,以及當下的經濟處境說起。
中國的「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再加上住房公積金──在全球範圍內費率算是高的。企業要交、員工要交,加起來占工資總額 35%甚至40%以上,這對大企業還能撐,但對小公司、夫妻店、初創團隊,幾乎就是生死線。更扎心的是,高費率並不等於高回報:養老金計算公式決定了普通職工將來領到的金額有限。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不僅繳費基數高、年限穩定,還有額外的職業年金保障。浙江大學的研究估算,全國每月領超過1萬元養老金的人有600到700萬,其中六七成是公職人員。普通人這邊,可能交了一輩子,退休後每月拿到的還不夠一線城市的房租。
如果把鏡頭拉近,看看一個普通打工人的處境,你就能理解這次司法解釋為什麼惹反感:一個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輕人,工資可能每月7000到8000元。交完社保和公積金,實發就少了1500到2000 元。對他來說,這筆錢能付房租、能買生活必需品,是活生生的生活空間。靈活就業的人更慘──比如外賣員、網約車司機,他們的收入不穩定,繳社保要自己承擔全部費用,一個月幾百甚至上千。這時候,交不交社保已經不是「長遠保障」的問題,而是「明天吃不吃得起飯」的問題。再加上中國的養老金制度信任度不高,很多年輕人擔心等自己退休時制度已經撐不住,那現在繳的錢不就是白白被扣走?在這種心理下,強制性反而會被當成搶錢。
對企業來說,社保繳費是剛性成本,不能砍,不能拖。當經濟形勢好時,企業可能咬牙交了,但現在訂單下滑、利潤被擠,這筆錢立刻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中小企業主在網上抱怨:「全額交社保,就等於多養了一群人,但收入卻在跌,還不如裁員」。結果就是──用工(聘僱勞工)轉向短期合同、非正式用工甚至地下用工市場,反而讓正式崗位(職務)更少。換句話說,司法解釋的初衷是讓更多人享受社保保障,但落到現實中,很可能導致正規崗位減少、靈活就業比例上升,社保基金反而收不上來。
在經濟向上的時候收緊社保徵收,社會反應可能不會太大,因為收入增長能抵消一部分負擔。但現在,中國的經濟正在面臨幾個麻煩:GDP 增速放緩,就業市場低迷;房地產行業衰退,居民財富縮水;青年失業率升高,靈活就業成為常態;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投資意願低。在這種時候,全面堵住「不繳社保」的漏洞,就像對一個正在喘氣的人再壓一塊石頭。政策制定者的考慮可能是「基金缺口太大,必須擴大覆蓋面」,但社會感受到的卻是「你不幫我過難關,還來搜刮我的口袋」。
總之,這場關於社保的爭論,不只是經濟技術問題,更折射出中共統治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高齡化與財政壓力;分配不公與社會情緒;成長模式的轉型困難。這三點如果不解決,單靠司法解釋去「硬推」社保,只會讓反感情緒累積,並進一步侵蝕社會信任。中共推這項政策,是為了維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續性,也是在守住它的社會穩定底線。但問題在於,沒有公平與彈性,沒有信任與透明,這個底線可能守得越來越艱難。強制可以讓基金短期回血,但長期的穩定,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的硬度,更是制度的公信力──而這,正是當下最稀缺的東西。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60.html
【译丛】为什么美国惩罚印度而不是中国,只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
来源:外交家(The Diplomat)2025年8月12日
作者:杨建利
翻译:Fred
2022年2月22日,俄罗斯坦克开进乌克兰,世界不仅面临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也面临全球石油流向的重大变化。随着华盛顿及其盟友实施旨在削弱莫斯科战争资金的全面制裁,两大亚洲经济强国——印度和中国——崛起,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生命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成为美国近期外交政策中最令人费解的事件之一:特朗普政府因印度扩大购买俄罗斯原油而对其进行严厉惩罚——最终对部分出口产品征收50%的关税——同时却允许中国——俄罗斯原油的更大消费国——免受类似的直接惩罚。
这种差距如此显著,值得深入研究。这不能仅仅用石油产量来解释,也不是国际法如何应用的简单问题。相反,它反映了冷酷的政治算计、相对的经济影响力,以及美国政策制定者对印度和中国之间微妙但重要的差异。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特朗普政府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战略态势——即中国可能在促成乌克兰战争结束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印度在乌克兰战争后转向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规模和速度都非同寻常。战前,俄罗斯原油占印度石油进口量的不到2%。一年后,俄罗斯供应量接近40%,创下历史新高,并持续到2025年。按绝对值计算,印度在2025财年进口了8800万吨俄罗斯原油,而印度的原油总进口量为2.45亿吨——日均进口量超过170万桶,仅三年就增长了20倍。印度炼油商利用战时大幅折扣,改造了设备以应对这波原油涌入。这些原油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被提炼成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正式禁止购买俄罗斯原油的西方市场。
中国在莫斯科能源生存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更大,尽管不那么引人注目。到2025年中期,中国炼油厂购买了俄罗斯近一半的原油出口,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在很多月份里,北京占据了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总收入的近40%。然而,中国的采购往往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中间商,与其他货物混合,而且宣传的力度远不如印度。
对华盛顿来说,选择印度而不是中国作为目标,首先是筹码的问题。尽管印度在世界舞台上日益自信,但它仍然严重依赖西方市场、技术和投资。美国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也是高科技合作的重要来源。因此,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他们可以在经济上对印度施压,而不必冒着与中国直接对抗后可能出现的那种系统性混乱的风险。
相比之下,中国则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多年的贸易战、科技制裁和地缘政治争端使中美关系变得脆弱,但也揭示了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度。美国对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发起大规模关税攻势,几乎肯定会引发报复,其规模之大可能破坏全球供应链,引发通胀冲击,并以政治代价高昂的方式损害美国经济。此外,中国能源贸易高度不透明,使其更难被精准打击,这使得中国能够以印度(其石油交易公开且记录详实)无法做到的方式转移公众指责。
“牟取暴利”的论调也使新德里成为华盛顿的靶子。美国官员指责印度炼油商利用俄罗斯低价原油不仅为自身经济提供动力,还将成品油转口到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 2023年,印度出口了超过860亿美元的成品油,这令美国感到沮丧,因为一个战略伙伴在受益于西方的同盟的同时,也破坏了美国的制裁。中国也参与了类似的活动,但行事更加谨慎,从而避免了同样的公开谴责。
在这些关于制裁和贸易的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具争议性的理由,即华盛顿对中国保持克制:相信北京能够帮助乌克兰冲突通过谈判结束。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将自己塑造成唯一能够促成结束战争的“协议”的人物。在他的盘算中,习近平主席不仅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还是一个潜在的王位影响人,他的默许支持可以为基辅和莫斯科之间的任何和解提供合法性。中国领导人一直小心翼翼地让外界这种认知,方法是提出措辞模糊的和平建议,在主要外交论坛上以中立召集人的身份出现,并发出支持对话的信号——尽管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正因如此,美国对待印度和中国的分歧进一步加深。对特朗普团队而言,印度对普京几乎没有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可以放心地采取惩罚措施,从而巩固美国制裁政策的可信度。相比之下,中国被认为非常重要,不容疏远,因为假定的谈判渠道仍然畅通。北京有朝一日可能会迫使莫斯科妥协,这种可能性——无论多么渺茫——都为战略耐心而非对抗提供了理由。
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项政策陷入了危险的幻想。指望中国充当诚实的和平调解人,实际上与北京自身的利益相悖。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中国有利。它分散了美国和欧洲对印太地区的战略重心,使北京有更大的空间在该地区展现自己的影响力。它使俄罗斯陷入经济依赖的境地,迫使莫斯科以大幅折扣出售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从而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它还加剧了北约和欧盟内部的疲惫、经济压力和政治分歧,从而削弱了西方的团结和领导力。
北京官方或许呼吁谈判并宣称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未对普京施压,迫使其达成和解——反而通过贸易、合作项目和外交掩护等多种方式扩大了对俄罗斯的支持。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就越能在全球南方国家面前展现出平衡西方的力量,同时加强对受制裁束缚的俄罗斯的控制。
这使得特朗普政府的盘算——即现在的纵容将来可能换来中国的合作——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在战略上也适得其反。这让北京获得了对美国及其盟友本应掌控的欧洲安全危机的筹码,也让习近平有充分的理由延长华盛顿希望解决的冲突。
其结果是,制裁机制在实施上不均衡,且充斥着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如此强硬地针对印度,美国冒着疏远其最重要的新兴合作伙伴之一的风险——而此时此刻,印度恰恰最需要与美国在技术、国防和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通过放任中国,华盛顿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违反制裁制度的国家过于重要——或者令人畏惧——以至于无法惩罚,那么大规模违反制裁制度的行为将被容忍。这强化了一种令人愤慨的看法,即美国的政策并非由原则决定,而是由权力算计决定。
如果要吸取一个教训,那就是在地缘政治利益如此深厚的情况下,仅靠制裁和关税无法迫使对方服从。现实主义要求我们承认,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态度是由自身利益决定的——而这种自身利益指向的是延长冲突,而不是按照西方的意愿解决冲突。继续抱有相反的希望只会削弱华盛顿的地位,损害其在合作伙伴中的信誉,并为北京提供另一个利用西方分裂的机会。
美国的政策要想有效,就必须摒弃一厢情愿的想法,正视这种平衡的真相。印度的能源选择对制裁机制构成了合理的挑战,但长期战略威胁在于中国能够规避压力,同时把冲突的态势变成自己可以从中渔利。除非华盛顿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行动,否则其对印度和中国的应对仍将保持被动、前后矛盾,并且容易受到其本来试图影响的势力的反噬。
杨建利 杨建利博士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员。他也是“公民力量”的创始人兼主席,著有《为了我们,活着的人:照亮真理的旅程》和《是时候建立一个基于价值观的‘经济北约’了》。
【译丛】为什么美国惩罚印度而不是中国,只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最先出现在议报。
from 议报 https://yibaochina.com/?p=256365
香港警察有特权? 警司危险驾驶不用判监 警员「冲红灯」亦可能获判社服令
继一名警务人员因为「冲红灯」而导致一名女途人需要截肢但获法官改变主意去考虑判处不须坐牢的社会服务令後,再有一位警司在袭击下属和危险驾驶罪成後,被法官以被告品格良好等因素为由,判被告为社会服务 240小时和停牌半年。一而再的警员可能或实质轻判事件,引发社会就警察是否有特权的讨论和关注。
有关警司陆振中的控罪,是指现年 45岁的他,于2022年7月担任沙头角分区指挥官期间,出席一个饭局后醉酒驾驶,以及袭击尝试阻止他驾车的下属。有关他同年6月在一个熟食中心残厕三度强迫女下属口交的三项非礼控罪,则罪名不成立。
香港区域法院暂委法官劳洁仪昨(12日)判刑时表示,辩方呈交多封求情信显示,被告为人慷慨正直,品格良好,年轻时曾做义工和捐血33次,给法庭留有好印象。她又说,被告过去是谨慎的驾驶者,本案亦无造成伤亡,相信是单一事件,考虑陆振中是初犯,休班警不应成为加刑因素,以及被告有可能因此案失去工作及关联的利益等因素作减刑考虑,作出非囚禁式惩罚,判被告接受240小时社会服务令、停牌6个月及须自费完成驾驶改进课程。
陆振中的案件原於7月判刑,但被告提交33去求情信,法官於是改在昨日判刑,以索取社会服务令报告,再作判刑,意味法庭有可能判处毋须监禁的社会服务令。根据香港法律,普通袭击罪的最高刑罚是判监一年。
在陆振中判刑前夕,另一宗涉及警务人员姚新燊因违反交通规例冲红灯,而导致一名车祸中的女途人需要截肢的案件发生同样情况。原本在案件於7月审理时认为案情严重,不会考虑判处社会服务令和缓刑的暂委法官黄国辉,前(11日)天拟判刑时,在接获辩方呈上警务处助理处长等多名警队高层的联署求情信後,有改变初衷的可能,要求索取社会服务令报告,并将案件押後至下月判刑。
警队高层在联署求情信中指出,被告曾参与处理2019年社会事件等高危险性工作,称被告在車禍後受到的良知谴责已超出法庭的惩戒,若被判监会断送警察生涯,认为社会需要热心幫助市民的警察,望能让被告将功抵过。
陆振中案的判刑结果和法庭就姚新燊案重新考虑判处社会服务令的可能等处理,引发社会讨论,警察是否有特权成为网上热话。有网民指,以往警察知法犯法是罪加一等,如今警察打人和醉驾也不用被判监,完成社会服务令后还可以复职,质疑香港的法治只是用来针对市民和穷人。另有网民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香港是法治社会等说法已沦为笑话。更有网民讽刺道,事件反映:犯法就是犯法,除非你是警察。
前民阵副召集人陈浩桓亦在网台节目批评,以往法庭判案必须要收阻吓作用,但陆振中案的判决,显然不能收到同样效果。资深传媒人李锦洪亦表示,陆振中案判决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法庭的判决有违公众期望。
另一位资深媒体人吴志森则引述多宗职业车司机的危险驾驶案例指出,多名涉事者认罪获减刑后,仍被判监禁。现时虽然未知最后判决,但在姚新燊一案中,涉案警员犯案后不认罪,理应不能获减刑,但在辩方呈交警队高层求情信后,法官改变不会考虑判处社会服务令及缓刑的态度,如此转变,让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犯相同罪行,但市民在认罪后仍需判监6至15个月,警员不认罪仍可考虑判处社会服务令?若被告日后真的获判不用监禁,必定会引发警察有特权和「同人不同命」的质疑。
翻查资料,近年多宗涉及警员危险驾驶的案件,被告大多毋须入狱。今年5月,29岁督察王昶然因驾车途中使用电话导致三人受伤,被判接受社会服务令200小时和停牌两年。去年11月,退休警员姜知勇允许其休班男警儿子姜淇杰无牌驾驶,以及酒后驾驶和危险驾驶等24宗罪,姜知勇被判接受160小时社会服务令,罚款1.25万港元,停牌两年,其儿子则需入狱半年。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50813-%E9%A6%99%E6%B8%AF%E8%AD%A6%E5%AF%9F%E6%9C%89%E7%89%B9%E6%9D%83-%E8%AD%A6%E5%8F%B8%E5%8D%B1%E9%99%A9%E9%A9%BE%E9%A9%B6%E4%B8%8D%E7%94%A8%E5%88%A4%E7%9B%91-%E8%AD%A6%E5%91%98-%E5%86%B2%E7%BA%A2%E7%81%AF-%E4%BA%A6%E5%8F%AF%E8%83%BD%E8%8E%B7%E5%88%A4%E7%A4%BE%E6%9C%8D%E4%BB%A4
美国年度报告:港府利用新国安法律实施跨国镇压和侵犯人权
美国国务院周二(12日)发布《2024年各国人权报告》,形容香港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香港的政治自由和自治权日益被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瓦解,又指港府透过两条国家安全法律对《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等民主派人士进行任意拘捕和拘留丶长期单独囚禁,又拒绝被捕民主派人士保释,是对政治犯施加法外惩罚,严重侵犯港人的人权和言论等自由。
这次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国务院发表的首份各国人权报告,有关香港部份约有22页。报告指出,港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惩治侵犯人权的官员,更在去年实施定义模糊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又称基本法23条),大幅提高煽动和勾结外部势力等罪行的刑期,使国安警察能利用多条有关国安的法律,进行任意逮捕和拘留,例子包括被迫解散的支联会前副主席邹幸彤,以及民主派初选案(又称47人案)被告;另又对海外港人实施跨国镇压。
报告列出多宗事例佐证港府以不同的国安法律针对民主派人士和海外的情况,包括于去年5月首次引用《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拘捕八名纪念「六四事件」人士;自2023年起,先后向19名海外的港人倡议者,发出百万港元的悬红通缉,再利用該条例禁止港人与被列为逃犯人士提供财政支持,並拘捕最少四名因透过订阅支持他们的港人等。同时,报告亦提及香港驻伦敦经贸办行政经理袁松彪等三人,因涉嫌为港府收集在英港人情报而被英国警方以违反英国国安法遭拘捕和起诉,以此显示港府以不同方法对海外港人实施跨国镇压。
报告亦表示,香港新闻自由正在下降,除已停运的《苹果日报》的前高层和编采人员被控串谋煽动颠覆,以及已停运的《立场新闻》前总编辑钟沛权和时任总编辑林绍桐被裁定发布煽动性刊物罪成之外,另有十名记者被拘留,而香港记者因报道受到政权恐吓,亦显示当地独立媒体的运作空间进一步收缩。报告亦关注自2018年以来,已有最少七家外国新闻媒体记者签证申请遭拒绝的问题,认为是港府加强对外国记者签证申请的审查。另外,在中国的部份亦提到,英文《南华早报》资深记者陈敏莉(Minnie Chan)在北京采访香山论坛后失踪的事件。
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亦关注,澳门亲民主派前议员区锦新的政治专栏被停刑等为例子,显示澳门政府要求媒体与政府立场保持一致,是侵犯言论自由;报告又指,当地国安法等法律对破坏社会和谐丶危害国家或公共利益言论的定义过于广泛,可能会导致任意执法,产生寒蝉效应。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A%BA%E6%9D%83/20250813-%E7%BE%8E%E5%9B%BD%E5%B9%B4%E5%BA%A6%E6%8A%A5%E5%91%8A-%E6%B8%AF%E5%BA%9C%E5%88%A9%E7%94%A8%E6%96%B0%E5%9B%BD%E5%AE%89%E6%B3%95%E5%BE%8B%E5%AE%9E%E6%96%BD%E8%B7%A8%E5%9B%BD%E9%95%87%E5%8E%8B%E5%92%8C%E4%BE%B5%E7%8A%AF%E4%BA%BA%E6%9D%83
馮睎乾:韭菜又有新割法
9月1日,中国將全面執行「強制社保」,這是一種竭澤而漁的割韭菜新招嗎?昨天我看到中国前律師陳秋實在社交平台發布的一條抖音片,似乎戲劇性地說明了「強制社保」對某些階層人士的嚴重影響。
片中有個自稱法學畢業的女生,哽咽訴說自己實習期間,每月工資本來有2500元(人民幣),但扣除強制繳納的社保後,僅剩約700元,再扣掉交通餐飲費,基本上沒錢可用,甚至要「倒貼錢上班」。影片連結如下:
https://x.com/chenqiushi404/status/1953290090165535028
這位女生的「慘劇」是真的嗎?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国社保制度。社保包括俗稱的「五險」,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及生育保險,加上根據行政法規必須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合稱「五險一金」。社保由勞資雙方共同負擔,加起來不是小數目,佔僱員收入15至23%左右,僱主也要額外繳付員工薪水的三四成。
向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勞資雙方本可靈活協商,彈性處理。例如僱主補貼某金額給員工,大家就協定不供社保,一家便宜兩家着。但9月1日起,你想跟老闆約定不繳社保?別做夢了。所有「自願放棄社保」的協議都直接變廢紙。企業或職工不繳付,罰款馬上臨門,躲都躲不掉。
在「強制社保」下,許多中小企跟員工的負擔勢必大幅加劇,甚至於入不敷出,那是毫無疑問的,但像上述那「法學畢業生」的哭訴,我就覺得有點誇大。2500元怎麼扣剩700元呢?中国各地的社保繳納比例都有不同,被扣掉的1800元是怎樣算出來,我看不透。
以上海北京為例,僱主要為養老保險繳納員工月薪16%,員工則負擔8%;醫療保險,上海僱主負擔10%,北京僱主負擔9.8%,兩地員工負擔2%;住房公積金差距較大,北京勞資雙方各須繳付12%,上海則各繳7%。按以上比例來算,2500元工資怎樣也扣不到1800元那麼多。
然而計算社保,還得考慮各地的「繳費基數」。今年上海繳費基數下限為7384元,北京是6821元。「基數下限」的意思:若你工資低於下限,社保繳納比例也要按下限來算,以防你刻意「躺平」,導致国家社保收入不足。換言之,你工資就算只有2500元,扣除社保的比例也要按「下限」來算。
因此,假如片中女生住北京,她就可能要繳交大約1534元的「五險一金」;若住上海,就要交1292元。根據兩大城市的基數下限計算,都扣不到1800元那麼多。該影片的內容,我是有點懷疑的——也許我計錯,歡迎更了解中国社保計法的讀者指正。
無論影片女生是否做戲,中国「強制社保」的鐵拳都是實實在在的。你可能說,外國也有強制社保,怎麼中国就不行?因為中国的問題不在強制,而在繳納比例過高。以養老保險為例,中国僱主繳16%,員工8%,合計24%,是加拿大(合計11.9%)和美國(合計12.4%)的兩倍。再加上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總繳費比例可接近甚至超過薪酬的50%。
更大問題是,中国特色的社保有多個類別,階級色彩鮮明:體制內外與城鄉差異,可導致福利差天共地。體制內員工(像公務員)的退休金,可達退休前工資七八成(所謂「替代率」有70%至80%),體制外領取的退休金就低得多。現在中国面對的困境是:隨着人口老化,在職年輕人繳納的社保金,都被用來支付上一代(尤其是體制內)的退休金了。
今年中国網上有句流傳甚廣的話:「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生無可戀的中年人。」9月1日後,許多表面在上班、實際是「救国」的人,就算不吸依托咪酯(即「太空油」),恐怕都要像喪屍一樣存在了——從樂觀的角度看,當然也有另一群人的生命力大大旺盛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from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13.html
Tuesday, 12 August 2025
阿拉斯加双普会 如何避开陷阱
欧洲人早就看穿了普京的把戏,普京知道特朗普亲俄,他也知道特朗普希望看到战争快速终结,使其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平使者。他也知道特朗普易怒,当俄罗斯轰炸基辅幼儿园的场面呈现在他的眼前,特朗普才发现自己的威胁无效,他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但普京不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只会说大话吓人,逼得特朗普派出两艘潜舰震慑。特朗普盛怒之下,把之前的期限50天缩减为10天,普京选择了沉默。他在等待机会,果然,特朗普在通牒令最后限期派遣特使威特科夫前往克里姆林宫,普京抓住了这个机会,他避免在特朗普特使面前把他的要求最大化,不谈乌克兰“去纳粹化”,不谈乌克兰“非军事化”,“仅仅”局限在领土诉求。这似乎让特朗普感到了某种“善意”,于是决定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举行峰会。
法国世界报的分析认为,“如果说美国人上当了,欧洲人对此看得一清二楚,不会上当”。但是,现在剩下还不到三天,欧洲希望说服华盛顿,只有坚持强硬路线施加强大的压力,才有可能让普京开始真正的谈判,能否躲开陷阱,制造机会,关键的时刻来到了。
不愿意让强人宰割本国命运的泽连斯基总统周二表示,普京与特朗普见面,这是俄罗斯强人“个人的胜利”,他的国家正面对凶险的局势,在俄罗斯企望永远占为己有的乌东,俄军周二试图在顿涅茨克前线取得突破,尽管泽连斯基认为不过是“小股渗透”,但他表示,显然,俄罗斯趁着双普会即将来临的区间,争取扩大占领的地盘。因为特朗普在决定与普京举行峰会后表示,双方的谈判可能涉及“一些土地的交换”,欧盟同意泽连斯基的判断,普京在利用双普会前夕的时机给俄罗斯制造优势。
泽连斯基对媒体解释说,被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俄罗斯领袖普京,将与特朗普在美国土地上会面,当然是特朗普的个人胜利。的确,普京有几个理由对 2018 年以来首次俄美双边峰会的前景感到高兴:他正在摆脱因国际刑事法院以战争罪发出逮捕令而陷入的外交孤立;他将被当作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与美国平起平坐;他暂时成功地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排挤到了一边;而且,多亏这次峰会,特朗普对俄罗斯发出的最后通牒及其附带的新制裁威胁得以解除。克里姆林宫首脑对特朗普急于在乌克兰实现停火清楚无比,他显然以为如果他操作得当,将有机会通过外交手段实现他在军事上仍未能实现的目标:至少部分控制乌克兰。就像特朗普所说,进行“一些土地的交换”。
欧洲人知道乌克兰的前途与欧洲的安全不可分离,而且,与拜登政府时期不同,现在,欧洲人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部分财政和军事援助,他们必须站出来维护乌克兰的利益。假如乌克兰的边界被迫更动,欧洲 的整体安全将遭到威胁。正如欧盟成员国波罗的海三国领袖所言,普京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星期二,除了匈牙利总理奥尔班以外,欧洲26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用武力来改变边界。当然,欧洲人仍然把特朗普当作盟友看待,他们称赞“特朗普总统为终结俄罗斯侵乌所作的一切努力”,但他们强调,真正的和平谈判“只能在停火”的先决条件下才能进行,“国家之间的边界绝对不能通过武力来改变。”
欧盟为避免出现“最坏时刻”展开马拉松外交,周三,在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以及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下将通过视讯方式举行“自愿者同盟”会议,自愿者成员都是准备好在乌克兰一旦停火即可部署军事力量保障乌克兰安全的国家。会议第二阶段还将与美国副总统万斯对谈,强调欧盟的立场,但不能保证引起特朗普足够的重视,后者周一对泽连斯基拒绝割土求和感到“不满”,使得乌克兰人和欧洲人都感到更加困惑。
欧盟领袖重申:“没有乌克兰参与,何以开辟和平之路 !”在乌克兰前途问题上,欧洲人曾相信美国打算至少能够 部分地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一致,但自从特朗普宣布与普京在美国举行峰会,并认可 “领土交换 ”的想法后,欧洲领袖开始紧张起来,担心会出现以乌克兰为代价的出卖性质的协议。波兰总理图斯克概括了这种双重性,他承认自己现在在“恐惧与希望 ”之间徘徊。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50812-%E9%98%BF%E6%8B%89%E6%96%AF%E5%8A%A0%E5%8F%8C%E6%99%AE%E4%BC%9A-%E5%A6%82%E4%BD%95%E9%81%BF%E5%BC%80%E9%99%B7%E9%98%B1
中国大外宣改变手法:雇用“白猴子”营造“西方也看好”的叙事观
法广
中央社布拉格消息,捷克媒体报道指出,中国正在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转而雇用中国网红或资助捷克本地网红访问中国,以改善其在海外(特别是中欧)的形象。此举旨在对外与对内营造一种“连欧洲人都为中国的进步感到兴奋”的叙事观,从而巩固中共政权的合法性。
据布拉格国际广播电台(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近期报导,中国摆脱过去颂扬政治体制的传统宣传形式,如今开始雇用社群网红与博主,以改善在海外的形象。
中国在中欧的媒体策略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在V4国家(捷克、匈牙利、波兰与斯洛伐克)中开设捷克语服务。随后,此机构与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等也纷纷设立社群媒体账号。
然而,这些新闻机构与政府联系相对明显。根据「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的说法,中国利用新冠疫情期间社群媒体的迅速成长,在封城期间推出针对性强、具备当地语言能力的网红。
中央社指出,捷克是中国在中欧社群媒体重点关注的国家。据中欧亚洲研究中心调查,目前有2位已知的由中国政府资助的博主。
博主亲切风格宣扬中国文化 试图影响捷克观感
2021年,2位新博主登上捷克社群媒体舞台,分别是Lada Wang和Pepa Zhang,他们在Instagram上共累积逾4万名追踪者。他们的自我介绍几乎相同,用捷语写“嗨!我是Lada/Pepa,现在住在北京,我想与你们分享我的有趣生活”。
两人皆受雇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但他们以更亲切的语气与追踪者沟通,主题涵盖文化、历史、经济与科技,也经常以部落客风格展示中国的旅游景点。
中欧亚洲研究中心成员内梅奇科娃(Kara Němečková)指出,他们看似只是旅游部落客,内容比官方媒体更“自然可信”。大多数追踪者可能不晓得他们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员工,因他们并未揭露这层关联。
在这些社群上,显性的政治内容被刻意省略,潜藏讯息常试图淡化中国政府在法律与政治上的争议,例如新疆议题。在社群影片中,新疆常被描绘为和平的旅游胜地,几乎未提及当地穆斯林文化与社群。
内梅奇科娃表示,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捷克受访者对中国在新疆的政策持正面观感,显现中国试图影响公众对新疆观感尚未成功。但需注意,高达53.9%的受访者对此议题持中立态度,这意着未来仍有可能被中国影响。
中国“白猴子”策略 专家指为政权反向合法手法
中国的社群策略不仅止于博客。去年11月,捷克知名网红米哈雷克(Jan Michálek)受中国电视台邀请,参加一场由中方全额赞助的中国探索之旅。米哈雷克事后划清界线,声称自己不知道这趟旅程涉及宣传活动。
捷克中国问题专家卡拉斯蔻娃(Ivana Karásková)指出,在中国西方网红常被贬称为“白猴子”(White Monkey),这已成为一种宣传策略,目的在于改善中国对内与对外的形象。
卡拉斯蔻娃说:“除了对外宣传,也有内部宣传,针对中国国内观众,想要呈现出‘连欧洲人、白人都为中国进步感到兴奋’的形象,藉此暗示中共表现良好。这被视为对中共政权的反向合法化的手法。”
捷克并非是唯一拥有“专属”的中国网红的V4国家。据调查,波兰也有一名博主负责当地观众,而中共对匈牙利与斯洛伐克尚未有此计划。
研究指出,在V4国家中,捷克对中国的怀疑态度最为强烈,主要争议点集中在中国对西藏、香港与台湾的态度,这些地区与捷克拥有相对密切的联系。
卡拉斯蔻娃说:“捷克人普遍不认同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价值观,也不相信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性。”
不过,中欧亚洲研究中心也指出,捷克人对中国对外经济政策抱持较乐观的看法。报道引述研究指出,中立受访者比例“正在增加”,显示中国在调整策略后,仍可能影响捷克公众观感,中国仍有机会改变舆论情势。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4%B8%AD%E5%9B%BD%E5%A4%A7%E5%A4%96%E5%AE%A3%E6%94%B9%E5%8F%98%E6%89%8B%E6%B3%95%EF%BC%9A%E9%9B%87%E7%94%A8%E2%80%9C%E7%99%BD%E7%8C%B4%E5%AD%90%E2%80%9D%E8%90%A5%E9%80%A0%E2%80%9C%E8%A5%BF%E6%96%B9%E4%B9%9F%E7%9C%8B%E5%A5%BD%E2%80%9D%E7%9A%84%E5%8F%99%E4%BA%8B%E8%A7%82.html
韓儒伯:美台關係的警訊
◎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20250810
在二○二五年,人們很容易相信,台灣在全球國家利益的各種評估中,一直扮演核心要角。然而,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台灣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所享有的國際支持,其實是相對近期才出現,而且極為脆弱,隨時可能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小布希因應反恐 美台關係開高走低
二○○○年代初期,布希政府曾計畫提升美台雙邊關係,並強化台灣的防禦部署。美國將台灣視為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並於二○○一年提出一項重大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台灣爭取已久的潛艦。然而,隨著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美國的注意力大幅轉向中東。當時,雖然與台灣維持良好關係仍是選項之一,但由於國民黨強烈抵制國防預算,以及時任總統陳水扁推動修憲,美台關係迅速惡化。到了二○○五年,美台關係更上一層樓的契機已經消失,台灣在美國官員眼中已經不再享有主動權,華府的政策重心轉向反恐戰爭,以及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談判。最終,美台自由貿易協定與八艘美製潛艦的可能性,都化為雲煙。
歐巴馬主政聚焦北京 美台交流停滯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他的執政團隊對強化美台關係興趣缺缺,美中關係成為政策焦點,只要有助於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幾乎不會放過任何壓縮美台互動的機會。這種心態產生的結果,就是政府層級的互動受限、雙邊貿易裹足不前,還有長達將近五年的軍售凍結,造成當前台海兩岸安全失衡的局面。歐巴馬政府將與台灣的關係,視為實現其對北京重大目標的障礙,並竭力限縮美台互動。他們相信,如果美國在與台灣交往時自我審查,就能促使中國展現對美國更有利的姿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向來對自身利益寸步不讓,總是對美方的善意欣然接受,卻不會給予任何回報。此外,中國還不斷推動各種層面的對話平台,將雙邊關係淹沒在繁瑣的程序與過程之中。正如印太安全研究所(IIPS)主席薛瑞福(Randy Schriver)所指出的,這是一種「行事曆暴政」(tyranny of the calendar),美國政府官員由於美中會議行程繁重,只能淡化與台灣的關係,因為似乎永遠沒有適當時機與台灣交流。雙邊往來陷入停滯。
首屆川普政府 美中、美台關係並進
川普首次當選總統,象徵美台關係出現巨變,並伴隨著美中關係的重大轉折。首屆川普政府認知到,中國顯然企圖侵蝕美國的全球利益,並利用美國市場獲取資金,推動中國的民用與軍事科技現代化。川普政府也重新檢視台灣的防禦需求,恢復美國對台軍售的開放政策,提供台灣武裝部隊現代化所需要的平台與系統。
當時,川普當選後接聽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引發外界強烈批評。他批准對台出售F-16戰機,許多人預言此舉將使美中關係陷入危機,但事實上並未發生。川普還派遣高層政務官員訪台,包括時任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美中關係也沒有因此而破裂。川普將美國在對台關係中的利益置於優先地位,與外界鋪天蓋地的批評相反,中國並未斷絕與美國的關係。他證明了美國既能與台灣保持強健關係,也能維繫與中國的交往。這顯示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難題。事實上,穩固的對台關係反而為美中關係注入重要的可信度。
「不使情勢升溫」 拜登壓縮美台互動
拜登政府大致延續川普時期的政策,但其「不使情勢升溫」(non-escalatory)的策略,最終壓縮了美台之間的互動。拜登政府再度陷入只要減少與台灣互動,便有助於改善對中關係的迷思。在拜登總統任內,幾乎沒有派遣政務官訪台,顯著降低川普政府高層官員對台交流的頻率,以免影響對中關係。同時,美方雖然維持軍售節奏,但嚴格限制出售武器種類,部分原因在於側重所謂「不對稱作戰」戰略,以應對類似諾曼第登陸(D-Day)的攻擊,另一個原因則是試圖降低每筆軍售的價值與曝光率,認為這些交易在政治上具有挑釁意味,因此不受歡迎。可是,這種對自身利益設限、未能全面強化台灣防禦能力的作法,對美中關係並未帶來明顯好處。在美國停止協助台灣提升多領域嚇阻方針之際,中國卻趁勢擴大對台威脅,轉向納入封鎖與隔離等戰情想定。
拜登確實先後四次做出重要表態,明確表示若中國共產黨入侵台灣,美國將出兵協防。雖然白宮團隊三度予以澄清,但這種坦率依然廣受歡迎。除了台灣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美國現在正需要對所有情境下的意圖展現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立場。
歷屆美國政府的人事組成,對決定美中與美台關係的政策走向,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所採取的方針,歸根究柢取決於美國在多大程度上認為,美台關係是應該支持與培養的正資產,抑或美國與北京交往的障礙,應該予以邊緣化,甚至中止。
自二○○一年以來,美國按理已經記取這些教訓,但美台關係在最近幾週又面臨沈重壓力,令人為之扼腕。
首先,我們看到有關台灣總統過境的議題。數十年來,過境外交(Transit diplomacy)一直是美台互動的重要工具,但爭議可以溯及一九九四年,時任總統李登輝過境夏威夷,由於柯林頓政府拒絕其入境停留,李登輝以拒絕下機表達不滿。兩年後,李登輝在國會支持下獲准訪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說。然而,當年這種試圖安撫北京的作法適得其反,導致美方原本希望避免的事態發生。北京察覺到柯林頓政府的軟弱,遂於一九九六年對台灣周邊發射飛彈,釀成第三次台海飛彈危機。
拒賴過境紐約 川普2.0傳遞錯誤訊號
台灣現任總統賴清德申請今年八月四日過境紐約,前往中南美洲友邦訪問。台灣總統過境紐約早有先例,包括前總統蔡英文也曾在二○一九年過境。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談判正在瑞典進行,第二屆川普政府擔心此舉可能破壞與中國的談判,竟依循歐巴馬政府的作法,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如果美國想要在談判進行中維持可信度,就不應該向中國傳遞這種錯誤訊號。如果美國想要避免下次核准台灣總統過境時,重演一九九六年李登輝事件般的更嚴重後果,就不能讓中國以為,美方在考量自身利益時,願意如此重視北京的敏感立場。國務卿魯比歐及其國務院同僚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而在如此經驗豐富的決策者掌舵下,美國竟然還犯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錯誤,著實令人費解。
其次,我們看到關於關稅貿易協議的談判,未能在二○二五年八月一日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儘管美台雙方顯然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完成技術性磋商方面,但正式協議尚未公布,仍然對美台關係造成傷害。非技術性承諾,包括對美投資及增加國防開支,似乎尚未敲定。由於半導體產業生態系攸關台灣經濟,美方依據《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對半導體啟動調查,又使談判變得更為複雜。
目前,台灣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已經從卅二%降為廿%,賴政府聲稱,談判結束後稅率可望進一步下降。然而,這場談判必須盡快完成,進一步延宕將會增加美台雙邊關係付出政治代價的風險。當台灣在一九九八年完成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時,卻因中國尚未完成談判而被迫延後入會。當然,當前的情況並非如此。不過,台灣應該採取日本與南韓、而非中國的模式,來推動這項工作。台灣有能力影響談判進度,並且應該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台若力挺美整體目標 情勢仍屬可控
歷來,台灣能夠憑藉美國國會跨黨派的強力支持,平衡行政部門反覆無常或具懲罰性的態度。台灣在二○一二年啟動的F-16戰機升級計畫,就是在歐巴馬政府反對的情況下,由德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柯寧(Cornyn)主導推動的成果。如今,國會山莊依舊力挺台灣,但川普總統對共和黨的強勢掌控,意味著兩國關係將完全取決於白宮的態度。台灣認清這個現實至關重要。目前看來,台灣在雙邊關係中最能期待的,就是對美方在貿易、投資及防務方面提出的要求,做出果斷的回應。
川普總統已經明確表示,與中國的關係是他的優先要務。倘若台灣能夠在經濟與安全議題方面,支持美國的整體目標,情勢仍屬可控。然而,如果台灣不循此途,美台關係很可能會惡化。結果將使台灣陷入困境,唯一的贏家將是北京。
(作者韓儒伯為美台商業協會會長,同時也是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董事會成員、非營利組織「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成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23.html
共产党跟你想的不一样(二)
来源:
大纪元
(接上文)目前台湾政局纷乱,有专家分析指出,今天,无论以武力、特务还是利益收买(统战),或者多管齐下,中共消灭中华民国的历史正在台湾重演。七十多年前,中共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窃夺了神州大地,给中华民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成为全球红祸的大本营。
现在中共拟好了夺取台湾的五个步骤,已有网红公开说,要在台湾掀起一场革命,“把台湾人变成中(共)国人”,言论触目惊心。
真心希望红祸不要在台湾上演。为了制止中共渗透,唯有揭露共产党的本质,让更多人知道,中共不是一个普通的政权,而是仿冒成国家的黑社会组织。
举例来说,台湾人聪明勤奋,很在意经商环境,然而,中共绝无法治精神,白纸黑字的法律与契约都只是摆设。下面我们就直接从几个实例来谈谈,在中共治下,人们面对的真实情况。
带着钱逃命的中国企业家
《端》传媒曾采访一些从中国“润”到日本的企业家,徐旭昇是其中之一。他在北京时,曾经营青少年户外运动活动的公司。营地位于北京东五环的一个城中村,使用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经商,只有在政府征收土地后,其性质才能转变为城市建设商业用地,之后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一切商业经营才合法。
但早在十年前,北京市朝阳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就联合一家国企、共同开发这块土地,当时土地性质仍是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完成后政府部门将项目拆分、高价转给了包括徐旭昇的公司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政府承诺后续会解决因土地性质带来的一切遗留问题。
结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政府承诺跳票。徐旭昇表示:“这么多年土地问题从来没有解决,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政府联合国企精心打造的一个骗局。”
直到2022年,地块所属的街道张贴公告,告知包括徐旭昇在内的民业企业:他们的经营行为非法,并且涉嫌私自强占农村集体土地。而先前承诺会解决后续问题的朝阳区政府部门和国企则直接隐身,并以相关领导已调离原岗位为由,拒绝跟徐旭昇他们沟通。
民企起诉后,法院直接裁定地块上的户外体育公司均为违法经营,地面建筑物被强拆,各公司还要支付地块所属街道一定的金钱赔偿,同时将追缴这些民营企业的部分所得。
根据判决结果,徐旭昇需要付260万人民币。他怒斥这是“明抢”,第一时间表示会上诉。但一位知名的投资者及时出面阻止了他,该投资者告诫他,不要再尝试与中共当局进行对抗,当下最好的选择是乖乖认缴罚款,然后赶紧出国走人。
“那位老大哥告诉我,现在的中国(中共)官场、法律领域是一片道德的洼地,现有的社会秩序中不再具备任何可以制衡‘恶’的力量。现在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钱,然后逃命。”徐旭昇说。
在徐旭昇看来,过去中国营企业的成功更像是“时代的红利”。“营商自由与营商环境的打造在政府看来就是一个‘我可以施舍给你,但我也可以随时拿走’的赏赐,现在到了要将赏赐收回的时候了。”
另一位商人王庆东已申请到日本永久居留权,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一年,他在日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达到了个人收入的45%,逾一亿元人民币,是日本个人所得比例中的最高值。
但王庆东认为这是“保命钱”:“相信我,这笔钱花得绝对超值”。
他的太太也完全赞成:“在国内每天的情绪都在恐惧和生气之间切换,在那种环境下,没人会不崩溃。来到国外,身心愉悦,我们起码可以活得久点,还不担心牢狱之灾。”
西进中国淘金 台湾股市名嘴遭牢狱之灾
陈雨农(现名陈玠儒)是台湾知名财经名嘴,在2014到2018年是曝光率最高的分析师之一。2018年,因为看好中国市场,虽然刚新婚儿子出生、家人反对,他还是决定西进大陆,加入由股市名人廖英强创办的上海仟和亿教育培训公司,当投资讲师。
在上海的生活紧绷高压,陈雨农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2点,制作课程、与粉丝直播互动,下班之后还要去应酬,一周七天没有间断,几乎没有什么休息。
然而,事与愿违,这么拚命的工作却没有带来高收入。2017年中国股市走势长空,沪深两市成交量较2015年高峰缩水90%,当然也影响了他的事业。
陈雨农结算后发现,在上海的收入比在台湾还少,同时他与公司职场文化格格不入,又跟家人两地分离,于是他决定,一年合约期满就回台湾。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准备回台湾之前,2019年7月,仟和亿负责人廖英强因为涉嫌炒作个股、坑杀投资人被刑事拘留。
陈雨农当时认为公司不会有问题,“上海教育局颁发的金融教育资质证明还贴在门口,公司还跟新华社合作,以我们在台湾的经验来讲,这样的一间公司你不会觉得它有问题。但在中国不是这样……”
陈雨农认为自己没有犯罪,本来以为做完笔录就能回家,结果竟然也被刑拘!
之后他回想牢狱生活:“我觉得最痛苦的,从我进到看守所的那一刻起,我根本不晓得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来到上海将近一年的时间,每天兢兢业业制作教育培训资料及授课,我没有骗、没有偷、没有抢,在这边赚的每一分钱也都合法缴税(45%),在我所受过的教育与生长环境下,我的认知是坐牢就是杀人放火,或是坑蒙拐骗危害社会大众的人才需到受到的惩罚与改造,但我却进来了。”
更严重的是,人身自由是人民最重要的权益,但中共当局任意执法,完全不依照刑事诉讼法律程序就任意拘禁,而且连刑期多久都不知道!“就连进来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去,一开始公安告诉我3天就能出去,到30天、3个月,之后疫情爆发,一年、两年过去了,像是被世界遗忘一样,未知的等待。”他说。
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事业与家庭都破碎了,陈雨农一度崩溃,他甚至想到自尽,最后是想着可爱的孩子,才撑了下去。
结语
台湾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说到中国的法治环境,那真是惨不忍睹,关键原因是中共压根就不想“依法治国”。它是极权政权,最看重的就是统治权力,当权者想要为所欲为,绝对不想受到法律规范。毛泽东就直接说了:“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近年来,中共倾举国之力迫害法轮功,法院就说出了许多“名句”。例如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法院的女法官就对律师说:“不要跟我讲法律。”律师很诧异:“不讲法律,难道讲笑话吗?”江苏省苏州市中级法院庭长顾迎庆呛声:“你跟我讲法律干什么,我跟你讲政治。”四川省西昌市政法委副书记刘某公然对律师称:“不要跟我讲法律,我们不讲法律。”
这些“不讲法律”的法院绝对不仅仅针对法轮功,中国的法院是中共统治机关,执行的是政治任务。所以我们看到了,当今在大陆发生的许多事件,如四川江油霸凌案、“亮证姐”、六名大学生参观央企中金矿业死亡、杭州粪水案、天水幼儿园铅中毒案等,基本上不可能透过法律管道解决。
中国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在微博发布帖文:“中国社会充满戾气,我们要思考问题根源在哪里。当公平公正变得可望不可及,解决问题没有正常管道,官官相护,做人的尊严被剥夺殆尽,社会就变成了把好人变成坏人的社会。”
诚哉斯言。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5%85%B1%E4%BA%A7%E5%85%9A%E8%B7%9F%E4%BD%A0%E6%83%B3%E7%9A%84%E4%B8%8D%E4%B8%80%E6%A0%B7%EF%BC%88%E4%BA%8C%EF%BC%89.html
Monday, 11 August 2025
日美关税协议没有书面合约乱象横生
担任与美方进行关税谈判的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经过8次访美,才勉强达成这一口头协定。赤泽亮正在7月26日晚的NHK电视节目中表示,为了加快与美国达成的将汽车关税等降至15%的协议的实施,不打算要求通过书面文件来确认协议内容。他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以起草文件为由推迟关税下调。此外,他还预测了如果强求美方出具协议文件可能导致的反应,他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说了‘请制作一份联合文件’之类的要求,对方可能会说,‘那就等文件做出来之后再降关税吧?’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管文件有无,彻底地要求他们尽快发布总统令、下调关税。”
他于日本时间8月4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集中审议中就日美关税协议表示:“该协议并不具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承诺性质。”“(该协议)目前只是双方意见一致而已”,并表示这只是“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议”。
为此立宪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对日美之间没有合约文件表示担忧。
他说:“美方会不会对协议进行扩大解释,得寸进尺对日本进行敲诈呢?”
对此,石破首相针对特朗普指出:“对方不是普通人,而是会改变规则的人。比起达成合意,执行更为困难。”主张应优先推进具体的关税下调,而不是着眼于文件的制作。
但是这样的口头协议,使日美关税协定乱象横生。
首先就是出现与协议相悖的政府行为。美国根据7月31日签署的总统令,于日本时间8月7日下午1点多起,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适用新的“对等关税”税率。根据日美的关税协定,美国将日本商品的进口关税设定为15%,现行关税不足15%提至15%,超过15%的降至15%,但总统令和《联邦政府公报》中明确提到此类措施适用于欧盟,却没有涉及日本,日本被列为在原税率基础上直接再加征15%的范围,导致实际征收的税率高于双方的协议,为此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与美方紧急会谈,美方上层承认总统令有误,答应修改。
第二,协定发动的日期无法确定。美国的关税措施,对日本最主要的出口产业汽车产业打击巨大,由于美国的关税措施影响,各汽车制造商今年4月至6月的财报中,营业利润合计被拉低了7830亿日元。处于经营重建中的日产汽车以及在美国销售占比超过三成的马自达,双双转为最终亏损,分别出现了1158亿日元和421亿日元的净亏损。
在7月22日达成的协议中,美国把整车关税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从现在的27.5%下调到15%,但是由于没有书面合约,汽车关税究竟什么时候下调不得而知,总统令何时签署仍在五里云雾中。
第三,双方对达成的协议的具体认识相去甚远,无法取得一致。这次日美关税达成协议,美国答应下调关税,是由于日本答应对美国进行5500亿美元的投资,美国宣称,这5500亿投资得到了利益,有90%归美国,而关于总额为5500亿美元(约81万亿日元)的对美投资计划,赤泽亮正在7月26日的NHK电视节目中表示,在这5500亿美元中,日本方面的出资比例大约为1~2%,其余部分将由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或贷款担保方式提供。所谓“美方将获得90%的利益”,是指出资这一部分。关于由出资带来的收益分配问题,虽然日本最初提出的是5:5,但最终采用了特朗普坚持的1:9分配方案。对此,赤泽强调:“虽然我们因配分改变而失去的最多也不过是几百亿日元的‘尾数’,但通过关税下调所避免的损失可能高达10万亿日元。”
在这里,出资和贷款在金融上的意义完全不同,出资是不需要偿还的,出资者只收取一部分由于出资带来的股价上升等利益,分得股票红利,而贷款是需要偿还的,而且在多数的情况下要连本带利偿还。
但是美方的说法却大相径庭,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5日在接受 CNBC 电视台电话采访时,就日美达成的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一事解释称:“这就像棒球选手收到的签约奖金一样”。他强调说:“那是我们的资金,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投资。”
怎样解决这些日美的没有书面合约的状况下达成的协议之中产生的乱象呢?日本真是束手无策。
立宪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8月8日在国会内举行例行记者会,就围绕日美相互关税负担减轻措施的混乱再次指出:“没有制作书面合意文件,难道不是一次误判吗,我强烈这样认为。”
他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至今石破首相与特朗普总统仍没有会谈(包括电话会谈),这本身就很奇怪。”他表示:“(赤泽)大臣回国后,必须在国会休会期间举行审查,听取解释。”他还强调,赤泽并没有说明总统令具体的修改时间,批评“没有消除前景的不透明感”,要求召开预算委员会等的休会期审查。
国民民主党代表玉木雄一郎则于8月8日在自己的X(原推特)上发文称,目前美方相关阁僚并没有就总统令的修改发出信息,他说:截至目前,牛肉被征收41.4%的关税,汽车被征收27.5%的关税,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每天都在产生负面影响。所谓总统令发布的“适当时机”究竟是什么时候?是以天为单位?是以周为单位?还是以月为单位?完全不清楚,更何况,承诺是否会再次变成“口头承诺”,这种不安依然存在。
目前尚未确认到美国方面(白宫、特朗普总统的社交媒体、卢特尼克部长的社交媒体、贝森特部长的社交媒体等)有任何信息能够印证赤泽大臣的发言。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4%B8%9C%E4%BA%AC%E4%B8%93%E6%A0%8F/20250811-%E6%97%A5%E7%BE%8E%E5%85%B3%E7%A8%8E%E5%8D%8F%E8%AE%AE%E6%B2%A1%E6%9C%89%E4%B9%A6%E9%9D%A2%E5%92%8C%E7%BA%A6%E4%B9%B1%E8%B1%A1%E6%A8%AA%E7%94%9F
Sunday, 10 August 2025
江油反校园霸凌示威遭野蛮镇压引爆网络
近日,四川江油校园霸凌事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民众示威抗议。8月4日,大批江油市民进入市政府,对着江油官员齐声高喊“下台”!由于当局出动特警暴力镇压民众抗议,将原本只针对校园霸凌的抗议升级为一场警民冲突,相关视屏全网广传引发热议。
网友@Alex8282019发帖说:一个并不复杂的校园霸凌事件,四川江油硬生生搞成了全民暴起。不先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种祖传维稳手段引发黑天鹅其实并不奇怪,这也是中国每一个王朝末端统治失能的典型症状。镇压民意的成本越来越高,终究会有石人一出天下反的时候。
网友@Minokakay泰补色诺发帖说:江油的领导脑子进屎了吗?校园霸凌这么容易处理的事情能拖到群众上街要说法,群众上街了不去先把几个霸凌者抓起来再说,而是召集几百个警察抓人打人激起民愤,然后让全中国都知道中国的警察已完全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这是最失败的维稳案例,什么时候国内领导才能意识到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网友@Lynn King发帖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崩塌可能还要几十年,也可能就在明天。历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哪个专制独裁政权可以永远执政,最终必然过渡到多党民主体制,换成不流血的几年一次的政权和平更迭。
网友@Henry Gao发帖说:这次江油事件,很多人觉得当地政府反应过度、小题大做。但这恰恰揭示了中共体制的吊诡之处:一个全世界最强大的维稳机器,在缺乏制衡与问责的条件下,几乎可以被任何一级官吏随意启用。而一旦动用则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仿佛游戏中开启了外挂。这种“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的巨大诱惑,很少有人能抗拒。
网友@解戎发帖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们反对的是随处可⻅的校园霸凌么? 人们痛恨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么? 人们真的那么愚昧不懂法律么? 这几年各种魔幻层出不穷,信誉倒塌如碎屑,傲慢敷衍的处理结果,胡编乱造的通报。遇到不公投诉无⻔,遇到危险自求多福。你们已经忘了自己是怎么来的!信誉很重要,尤其你要用的时候。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权力之威,在仁不在惧。
网友@LukeWWW发帖说:枫桥经验,用调解率去考核基层,但这种一味下压责任的做法就造成了基层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压。而目前版本的枫桥经验还要考核投诉率,一旦投诉到上级也会影响考核,导致各级机关进一步强化压制。江油的事与周口医生自杀事件一样,都是一味躲事或捂盖子导致了小事闹大最终难以收场。枫桥经验再好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东⻄,现在是21世纪了,要是还抱着那一套,还会闹出更多更大的。
网友@九天箭神发帖说:非常危险的信号,以前也不是没有群体性事件,但基本都是群体利益受损导致,比如远一点的江⻄老表取消了农业税,近一点的那三年的末期,武汉汉正街推倒围挡大散步,全国也有很多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政策大转向。但现在这事却是因个体而激起群体,而地方反应过激行为失当,与之前完全不同,这说明群体心理已经改变,不满在蔓延。叙利亚伊朗前几年都发生过这种个体事件演变为群体性反应的事。
一位知乎网友发帖说:“四川人民从来不缺乏古道热肠。我是八零后,九十年代经常听到有人炸派出所,炸乡政府,真的用雷管炸。那时候人太多没事做,窝在乡里,整个社会都像挤满了鱼的小鱼缸,每个人都很烦躁,暗流涌动,到处都是丐版黑社会。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的?沿海工厂大量招人,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了,鱼缸里的鱼少了,大家不用拥挤,又开始安定下来了。而今年,大规模返乡潮早就开始了,沿海很多厂裁员,很多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家,回家也没事做,大家看视频会发现怎么那么多中年人。这就是失业回去的人。基层政府没有预见性,没有敏感度,一颗火星就能燃起来。基层政府这十多年充满了二代婆罗门,这些人没能力没经验,全是天价耳环这群二代。以往中西部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被他们随便揉捏,今年不一样,以前经历过社会动荡见识过流血的中年人回来了,”
网友@佛瑞德里希4th发帖说:很快统治者就会开始缅怀江油事件里民众展现的残存理性了。因为这点理性,在未来同类事件里将不复存在。底层积压的情绪会一次次爆发,人们的宣泄会从针对特定对象到不再有明确对象,从有口号到没口号,从有可抓的人到没可抓的人,从挨打之后偃旗息鼓到越打越兴奋。抗争是有理性的,是需要组织的。 但宣泄不需要组织也没有理性。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看不到未来的焦虑,正在煎熬着那么多人的心灵。每场骚乱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在不断消耗维稳经费的同时,在个体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同时,社会情绪会不断积压,酝酿出下一场宣泄。没有后路的人没办法顾忌后果。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5%BE%AE%E8%A8%80%E5%BE%AE%E8%AF%AD/20250810-%E6%B1%9F%E6%B2%B9%E5%8F%8D%E6%A0%A1%E5%9B%AD%E9%9C%B8%E5%87%8C%E7%A4%BA%E5%A8%81%E9%81%AD%E9%87%8E%E8%9B%AE%E9%95%87%E5%8E%8B%E5%BC%95%E7%88%86%E7%BD%91%E7%BB%9C
王维洛 | 谈中共对灾情信息的封杀
从板桥溃坝到沙兰乡小学被淹再到太师屯镇养老中心被淹
【前言】
1975年8月8日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发生溃坝,造成24万人死亡,到今年8月8日正好五十周年。板桥溃坝事故造成巨大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共封锁了关于即将发生溃坝的所有信息。1994年中国国务院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魏廷琤在马来西亚被当地NGO组织负责人问及此事时回答:“不记得具体死亡人数,但不会超过一万人,如果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必然会有报道。”这位NGO组织负责人正是读了笔者发表在香港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才提出这个问题的。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乡遭受洪水和泥石流,淹没了一所地处低洼处的小学。黑龙江省政府认为是两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加上小学地势低洼。笔者研究了村民、国家气象局、黑龙江官员的证词,认为山洪和泥石流单凭大雨无法产生,支持了村民认为是上游水库泄洪的说法。
2025年7月29日笔者接受法国广播电台记者杨眉的采访,谈了北京密云水库与北京洪水的关系,当时得到的来自中国官方的消息,暴雨与洪水已经造成北京三十人死亡,死伤人数最多是在密云水库的周边地区。7月31日又传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死亡的消息。《财新网》刚刚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强降雨致44死9失联一养老中心31人遇难》的报道已经被404,报道中墙上有老人泥巴手掌印的照片已遭下架。
德国著名的诗人海涅曾写道:焚书的地方,最后也会焚人。
封杀洪水和水库泄洪信息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尊重生命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凡是有关于“天灾”的信息被封杀,那背后真实的原因必然是人祸。
图1:郊区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院)有31名老人因未被疏散而遇难。北京洪水减退后,记者进入涉事的密云太师屯镇养老中心内,发现洪水留下的水位线,高度超过了房间内的衣柜,约有两米多高。在房间里面的墙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人留下的泥掌印,疑是遇难者生前最后挣扎留下的痕迹,此照片已经被封杀,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2: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乡遭受洪水和泥石流,淹没了一所地处低洼处的小学。这是小学生们在墙上留下的最后的手印,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图3:1975年8月8日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发生溃坝,图为受溃坝洪水冲击后的下游地区受灾景象,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一、板桥溃坝事故被中共封杀30余年
1975年8月8日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共62座水库大坝相续发生溃坝,造成24万人死亡(本文中简称板桥溃坝事故),到今年8月8日正好五十年。
中共宣传部门把板桥溃坝事故成为是天灾,引发溃坝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特大暴雨,由1975年3号台风妮娜带来的暴雨,几项暴雨强度的指标至今依然是排名第一;
第二:大气环流的影响十分不利;
第三:河南西部山区地形东低西高,水汽沿山坡抬升,有利于降雨的形成。
板桥溃坝事故是天灾,中共政府就没有责任。但是逻辑思维一番,如果真是天灾,那么中共宣传部门就没有任何必要去封锁和封杀关于板桥溃坝的信息。造成24万人死亡的是老天,无法把责任推给中共各级政府的负责人。
但是关于板桥溃坝事故的新闻,被中共整整封杀了三十年,这正好说明,它不是天灾。
从1975年8月8日到2005年11月25日,一共11,068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没有公开发表过关于板桥溃坝事故的新闻。起码在政府公开数据查询平台上可以查询从1949年10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每一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这一时间段内没有1975年8月8日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发生溃坝,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消息。
2005年11月2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30年后,世界最大水库垮坝惨剧真相大白》[1]的报道,这应该是新华社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板桥溃坝事件的报道。报道中称,超过2.6万人死难。如这篇报道题目所揭示的,这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被隐瞒了整整30年,而且对真实的死亡人数还是继续掩盖。
那么是谁揭露了板桥溃坝事故呢?
是八位全国政协委员,其中有几位是全国政协常委。他们的名字是:孙越崎、林华、徐驰、王兴让、千家驹、乔培新和陆钦侃,他们在关于要不要建设三峡大坝的争论中将此事公开。
孙越崎是全国政协常委,是全国政协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相当于现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长;
林华是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千家驹为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
王兴让是原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
徐驰为原冶金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
雷天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乔培新为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全国政协委员;
陆钦侃是水利部副总工程师、长远规划处副处长,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3月25日至4月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因为得知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三峡工程(150米方案),并在1986年动工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们大闹政协大会,指出国务院的决定违反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原则。特别是原交通部副部长彭德跳上大会主席台发表从长江航运来分析、反对建设三峡大坝的意见。彭德说,他是冒着被开除党籍的风险到大会发言的。全国政协决定成立三峡工程专题小组调查三峡工程相关问题。孙越崎出任组长,林华、徐驰、王兴让出任副组长。
八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撰写了《三峡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压下,祸国殃民》的文章,文章在论述三峡大坝工程的防洪效益与大坝安全时写道:“建这样一个大坝,他们是不是不知道这中间存在着重严重问题呢?不是的!他们很清楚……(二)1954年长江大水死人3万。淮河上游河南舞阳县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库容只有6亿立方米,1975年8月失事,猛冲下去,死人23万左右。这个对比很清楚,1954年长江大水死人数反而成了个零头……[2]
文章发表在公开发表的1987年8月第7卷第4期的《水土保持通报》上。《水土保持通报》是国家级的学术刊物,级别高、专业性强,但是阅读者少。很多读者还不知道,在1984年到1998年之间,在中国的刊物、报纸上发表一篇反对三峡工程的文章有多难,很多编辑是想发而不敢发,就是文章的作者是全国政协常委也一样。因为李鹏作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组组长向中央做过一个提议:不准公开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这个建议。
笔者以为这是由陆钦侃先生提供。陆钦侃先生学术成就很高,人品极佳,是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防洪组的顾问,没有在论证报告上签字。陆钦侃曾为笔者提供了许多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包括三峡工程移民淹没范围。关于陆钦侃先生请看笔者撰写的《两位水利学家追悼会的对比》和《说真话的代价——缅怀陆钦侃先生》[3]。
当时笔者收集了许多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包括八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撰写的这篇文章。笔者回忆起在南京大学上学时学习气象课程,看过一个名叫《暴雨》的内部科教片,影片没有说明暴雨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只有一些暴雨强度、洪水流量、洪水流速等的数据以及发生灾害的情景,如铁轨扭曲,路基被冲垮。对照陆钦侃先生等撰写的文章,可以断定《暴雨》内部科教片记录的是板桥溃坝的过程。笔者对溃坝洪水的流量、流速这些数据感兴趣,经过计算得到的结论是,板桥水库溃坝洪水的流量超过了长江宜昌站实际测到的历史最大洪水量[4]。
笔者把文章寄给国内的媒体,无人敢用。赵世龙当时在南方都市报系工作,看到笔者的投稿,接受了文章中的观点,在其后来的文章中有所提及。既然国内媒体不敢用,只好找海外媒体。十分庆幸的是得到许多主编的支持,如香港《90年代》杂志的李怡先生,香港《争鸣》杂志的温煇夫妇,香港《动向》杂志的张伟国先生,美国《民主中国》的苏晓康先生、美国《现代中国研究》的程晓农先生、美国《观察》网站的廖天琪女士和其他许多人,无法一一提及,在此深表感谢。
笔者对板桥水库溃坝死人的数字进行了研究。现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字条中提到的文献,如1989年7月骆承政主编、原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上)》内部发行版,以及1992年的第二版,孟昭华和彭传荣编写的《中国灾荒史》,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的文章和中国科学院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的书籍等等,都是当时笔者家中已经有的藏书和收藏资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板桥溃坝事故造成2.6万人死亡,仅仅是指板桥一座水库溃坝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而板桥溃坝事故是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发生溃坝事故的简称,不是指板桥一座水库溃坝,而是指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发生溃坝。
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矢口否认板桥水库溃坝遇难人数
199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魏庭琤(职务是副部长级)在马来西亚访问,为中国公司帮助马来西亚在沙捞越建设巴贡水库大坝工程做准备。在一次向当地媒体和民众做工程解释时,被问及1975年的板桥等62座水库溃坝一事。这位提问者名叫黄猛岞(音),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是沙捞越一个关注原住民的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他在香港的杂志上看到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文章,其中有陆钦侃等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或全国政协常委指出,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62座水库溃坝造成23万人死亡。黄猛岞想问魏庭琤证实此事。没有料到,魏庭琤回答说:不记得具体死亡人数,但不会超过一万人。接着魏庭琤反问道:为什么媒体没有报道?如果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必然会有报导。
是啊!死23万人怎么可能没有报道呢?中共的媒体不报,还有国际媒体。国际媒体必然会有报导。
魏庭琤生于1926年,江苏盐城人。1949年前在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参加中共地下党。1950年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曾一度改名为长江流域办公室)工作,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1984年起担任接替林一山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1980年7月邓小平乘船从重庆到武汉视察三峡地区,魏庭琤全程陪同,向邓小平汇报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关于三峡工程蓄水位海拔150米的低坝方案。在汇报三峡工程的移民、投资额方面,魏庭琤汇报的内容是来自150米方案。在汇报三峡工程的发电、航运效益时,魏庭琤汇报的内容是来自200米方案。具体的例证就是,邓小平听完魏庭琤的汇报后,表示支持三峡工程的低坝方案,平均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并对三峡工程可以使万吨轮船从上海直达重庆大为赞赏。魏庭琤的汇报,对邓小平支持三峡工程的上马决策起了重要作用。可是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是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的方案,比邓小平赞同的150米方案要高25米,至于发电量,全国人大批准时上报的发电量是840亿千瓦时(发电装机是2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后来再增加了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地下电站)和两台5万千瓦的发电机,总发电装机2250万千瓦,号称平均年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现在上马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都以三峡工程年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为出发点。1980年邓小平听取魏庭琤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后表态支持三峡工程低坝方案,是上当受骗。
顺便说一句,当年笔者使用的软件中没有魏庭琤的琤字,注明是王加争,有的编辑改用铮字,因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技术负责人叫潘家铮。这个错误一直还保留着。
为什么媒体没有报道?为什么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也没有报道?请问,1975年时在北京有多少外国媒体的记者?他们是否可以自由在中国报道?他们离开北京后到中国各地去采访报道,是否会有生命危险?1972年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受江青和毛泽东夫妇的邀请,在文革期间访问中国。他应邀拍摄纪录片《中国》,里面有红旗渠的内容。但此后这部纪录片却被某些人以“反华”与“反共”的理由受到严厉谴责,电影上映遭禁。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上[5]。
2005年5月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终极十大》将板桥溃坝事件评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The Ultimate 10 Technological Disasters)的第一名,超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6]。报道指出,死亡人数为24万。
电视片的传播力很强,中共再也无法封杀板桥溃坝事件,但是现在仍在死亡人数上遮遮掩掩,对死亡人数的描述改为超过2.6万人死亡(笔者注:超过2.6万人死亡,>=26000人,没有上限。但是,26000人与240000人是等级差别)。
如今发生溃坝的板桥、石漫滩水库都早就得以重建,溃坝灾难的痕迹被抹去得干干净净。板桥溃坝事件导致24万人死亡,只是一个数,没有死者名字,没有记录事实的墓碑。
图4:1993年8月板桥水库复建庆典,图片来源:快懂百科
图5:重建后的板桥水库,图片来源:快懂百科
三、北京强降雨致数十人遇难的报道已经被删除
2025年7月29日笔者接受法国广播电台记者杨眉的采访,谈了北京密云水库与北京洪水的关系,当时得到的来自中国官方的消息,暴雨与洪水已经造成北京30人死亡,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本轮强降雨以来,截至7月28日24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怀柔东峪,26日22时至26日23时降水95.3毫米。北京全市累计转移80332人,转移人员数量最多的三个区为密云、怀柔和房山。密云区19个乡镇转移16934人,怀柔区15个乡镇转移10464人,房山区21个乡镇转移9904人。
7月31日又传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死亡的消息。《财新网》刚刚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强降雨致44死9失联一养老中心31人遇难》的报道已经被404,报道中墙上有老人泥巴手掌印的照片已遭下架。
图6::《北京强降雨致44死9失联一养老中心31人遇难》的报道已经被404,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但是在谷歌搜索网页上,《财新网》的这篇文章还是留下了记录。
图7::谷歌搜索的结果,《财新》报道,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31人,图片来源:谷歌搜索的截屏
网络时代是有记忆的,并不是中共政府想封杀就能够封杀的了的。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的墙上,留下了疑是老人们挣扎求生的泥掌印,和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乡小学墙上的小学生们最后的手印非常类似。
图8: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被淹,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纵观北京市政府在这一场暴雨洪水过程中,一共只召开一次关于暴雨洪水的新闻发布会,时间是2025年7月31日下午,出现的最高官员是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7]。与2023年7月底8月初的京津冀暴雨暴雨洪水过程相比,新闻发布会的次数明显减少。而2023年京津冀暴雨暴雨洪水过程中的新闻发布会的次数,又明显少于2021年郑州洪水期间的新闻发布会的次数。显然中共政府是有目的地减少向公众发布关于暴雨洪水的新闻发布会,减少公开发布暴雨洪水的信息,避免无意中透露了导致灾害发生的真正原因。
图9:封杀暴雨洪灾灾情的目的之一,也许这张讽刺画回答了魏庭琤的反问:为什么媒体没有报道?如果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国际新闻界必然会有报导,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图10:新华网上刊文要《谨防汛期谣言成“隐形洪水”》,文章陈:汛期谣言如同“隐形洪水”,既干扰防汛大局,又容易制造公众恐慌情绪,严重者更会触碰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其实中共封杀暴雨洪水资讯才是“隐形洪水”,是导致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死亡的“隐形洪水”,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四、结束语
德国著名的诗人海涅曾写道:焚书的地方,最后也会焚人(笔者注:当时希特勒还没有上台,也没有发生焚书的事件)。
封杀洪水和水库泄洪信息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尊重生命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凡是有关于“天灾”的信息被封杀,那背后真实的原因必然是人祸。
注释
[1]30年后,世界最大水库垮坝惨剧真相大白,新华社,2005年11月26日,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071037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26/content_3838722.htm
[2]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陆钦侃、乔培新:三峡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压下,祸国殃民,水土保持通报,198708,(1987年8月第7卷第4期),第 16页至24页
[3]王维洛:两位水利学家追悼会的对比,2011年7月1日,CND,https://hx.cnd.org/2011/07/01/%E7%8E%8B%E7%BB%B4%E6%B4%9B%EF%BC%9A%E4%B8%A4%E4%BD%8D%E6%B0%B4%E5%88%A9%E5%AD%A6%E5%AE%B6%E8%BF%BD%E6%82%BC%E4%BC%9A%E7%9A%84%E5%AF%B9%E6%AF%94/;王维洛:说真话的代价(一)——缅怀陆钦侃先生,2011年4月26日,民主中国,https://minzhuzhongguo.org/?p=20160
[4]苏晓康:亚细亚的洪水与制度,2023年8月8日,光传媒,https://ipkmedia.com/232977/
[5]维基百科: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B1%B3%E5%BC%80%E6%9C%97%E5%9F%BA%E7%BD%97%C2%B7%E5%AE%89%E4%B8%9C%E5%B0%BC%E5%A5%A5%E5%B0%BC#
[6]维基百科:河南“75·8”水库溃坝,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B2%B3%E5%8D%97%E2%80%9C75%C2%B78%E2%80%9D%E6%B0%B4%E5%BA%93%E6%BA%83%E5%9D%9D#cite_note-48
[7]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举行本次洪涝灾害造成30余万人受灾,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8月1日,刊登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网,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508/t20250801_4163942.html
全区约11.3万群众受灾北京密云通报太师屯镇养老中心受灾救援情况,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7月31日,刊登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网,https://www.beijing.gov.cn/ywdt/yaowen/202507/t20250731_4163753.html
王维洛 | 谈中共对灾情信息的封杀最先出现在议报。
from 议报 https://yibaochina.com/?p=256331
Saturday, 9 August 2025
曹興誠:民主一旦喪失,是「撿」不回來的
曹興誠 八不居士 臉書
民主和主權「讓」了,以後是「撿」不回來的。
昨晚参加了北七選區罷團的餐會(見圖),大家都歷經傷痛,彌漫著同甘共苦之後的深厚感情。
晚上回家聽了方識欽醫師對大罷免失敗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
方醫師指出,這24名面臨罷免的立委加高虹安的得票,2024年是257萬,而這次反對罷免的票數,也是257萬,只差了幾百票!
方醫師分析,國民黨這個將近100%的催票率,絕非每人發放一萬元可以解釋。
方醫師認爲,因為罷團以「抗共保台」為訴求,等於進行了一場「抗共或親共」的民調;結果證明,國民黨支持者都堅決反對「抗共」,根本不在意他們的立委如何違法作假,顛倒黑白,如何言行卑劣,違反程序正義。
方醫師沒有分析,民進黨一些黨員為什麼沒有全力支持大罷免?
我們看見民進黨一些「大老」,現在圍剿民進黨「小弟」沈伯洋,要沈伯洋負起所謂「戰犯」的責任。顯然他們很不喜歡在「抗共」上表態;大罷免「逼」他們在抗共和不抗共之間明確表態,讓他們尷尬,因此惱羞成怒。
這些不願表態抗共的民進黨員,可能認為「反共」或「抗共」太過激烈、極端。他們認為,只要不斷加強民主,自然就會讓民眾反對專制,達到抗共的效果。
這些人可能太天真了。
依據「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結果顯示,2020年台灣全體民眾有53.1%認同民主體制,但在2024年,已經下降至49.2%。
民進黨支持者對民主體制的支持率,近年都維持在七成左右。
民眾黨支持者在2020年有61.8%認同民主體制,然而至2024年,認同民主體制的比例降為43.6%,認同威權體制(即中共)的比例則升為36.6%。且認為「沒差」的比例也大幅增加。
最近館長加入「中國人」陣營以後,民眾黨認同中共的比例,又會增加許多。
國民黨支持民主者2008年為44.6%,2024年則降至37.0%。
所以,民進黨內這些「理性温和派」退出了「反共」論述和認知的戰場,讓中共文宣大肆攻城掠地,使認同中共專制的台灣人數逐年增加。
這次大罷免的失敗,應該讓民進黨警覺,台灣主權和民主面臨了喪失的巨大危機。如果民進黨還要溫良恭「讓」,主權、民主一旦喪失,是「撿」不回來的。
我勸民進黨不要遺忘初衷,盡快開始推動「正名制憲」,為台灣的獨立奠定永世不移的基礎。
民進黨如果還要「溫和理性」下去,請問「正名制憲」要等到什麼時候?或許民進黨還希望,會有一群傻傻的「志工」來推動「正名制憲」?成了,民進黨來收割;不成,就讓志工去當「戰犯」,罵他們惹事生非?
民進黨有人認為,只要是總統大選,遇到國家認同,民進黨一定會贏。2028年真會如此嗎?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86.html
中国取消西藏高考必考科目藏语
来源:
法广
本台法语部报道,从2026年开始,藏语将不再是西藏自治区全国统一高考的必考科目。中国官方称此举是为了使大学入学考试更加现代化和统一,但藏语保护者认为这只是北京推行“强制汉化”的又一步。
藏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将有所下降。西藏自治区主席已确认,从2026年起,对于该自治区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藏语将不再是全国统一高考的必考科目。尽管藏语仍是义务教育的科目,但这仍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变。只有那些希望报考藏语文学等特定专业的学生,才可以在高考中继续选择考藏语。
“公平”?
北京方面表示,这项改革将使西藏自治区的高考内容与中国其他地区保持一致,即主要围绕语文、数学和一门外语进行,以增强“公平性”并改善年轻藏族人的职业前景。官方还保证,藏语仍将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教学要求不变。此外,还将为希望继续用藏语深造的学生组织一次专门的地区性考试。
汉化
然而,在藏语保护者看来,这一决定可能会减少藏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中。他们认为这是北京推行“汉化”政策的新一步,此前该政策已影响到中国的其他语言少数民族。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4%B8%AD%E5%9B%BD%E5%8F%96%E6%B6%88%E8%A5%BF%E8%97%8F%E9%AB%98%E8%80%83%E5%BF%85%E8%80%83%E7%A7%91%E7%9B%AE%E8%97%8F%E8%AF%AD.html
共产党跟你想的不一样
来源:
大纪元
2024年4月,中华民国(台湾)立法院党团17名立委于26日前往中国北京访问,会见中共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与中共达成包括中国大陆启动30个主要城市与台湾直航、4大直辖市等20个人口密集都市开放上网申请入台证等“丰硕成果”。台湾的民意代表竟然如此公开的和中共当局合作,引发争议。
而目前,在台湾许多人还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认识不清楚,甚至对中共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有专家分析指出,今天,无论以武力、特务还是利益收买(统战),或者多管齐下,中共消灭中华民国的历史正在台湾重演。七十多年前,中共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窃夺了神州大地,给中华民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成为全球红祸的大本营。
现在中共拟好了夺取台湾的五个步骤,已有网红公开说,要在台湾掀起一场革命,“把台湾人变成中(共)国人”,言论触目惊心。
真心希望红祸不要在台湾上演。为了制止中共渗透,唯有揭露共产党的本质,让更多人知道,中共不是一个普通的政权,而是仿冒成国家的黑社会组织。
举例来说,我们一般人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财产,然而在中共体制下,私人财产得不到保障,面临“被共产”的风险。下面我们就直接从几个实例来谈谈,在中共治下,人们面对的真实情况。
共产党治下,你的钱不归你管
经济分析评论作者兼网路名人印和阗近日在社群媒体分享他们夫妻2009年在上海的一段经历。当时他们在台北买房,要到中国的一家大型国营银行办理款项汇出,结果竟然遇到困难。
印和阗拿着当初汇款的单据到银行,结果出示证明之后,银行居然不让他汇款,原因是“之前从香港汇进中国的钱不能汇出中国!”太太反应“真是太夸张了!可是当初不是说汇多少钱进中国就可以汇多少钱出中国吗?很有可能是你的问题,人家可不是二三线的小银行,是全国性的国营银行呢!怎么可能会有错呢?”
结果两夫妻上网看银行的相关规定,没有错啊,于是他们列印了银行条款,隔天再次上银行。承办人员看到他们,皱眉转眼向后看,一位显然更资深的女士一脸厌烦地边走边喊:“昨天就跟你说不行,今天还来!”
太太递出列印的条款“不好意思,可是你们银行页面写的是……”“改了!改了!”资深女士打断了她的话。“什么?”两夫妻同时喊出声。
“就是因为你昨天在这吵,特别为你增加了一个条款!”资深女士一脸胜利地用食指指着他们。当他们还蒙在原地时,资深女士接过另一银行员拿来的文件递到眼前,“你看!”资深女士得意地说,“昨天特别为你开会增加的,这里……你们转进来的钱从我们银行转走就不适用那个同等汇出金额的条件啦!”
结果,两夫妻被魔幻的现实打败,决定手牵手去吃大餐。“真是太夸张了!”“居然有银行为我们量身订制了条款!怎么可以不去庆祝新成就解锁呢!‘尊荣量身订制条款礼遇,只在中国的银行。’”
网友留言也很精彩:“我也遇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要我提供十几年前的汇款单据才让我汇钱出去,还好剩下的钱不多境外提款很快搞定。”“没有私人财产保障的国家,就要有被国家吃钱的心理准备。”“你看,中(共)国多进步,说改就改。”
在中国大陆,提款困难不是个别现象。据新唐人报导,2024年6月,吉林省一银行曾要求客户在提取高于2万元的存款时,还要经过辖区派出所的审核;青岛一男子因银行柜员要求提供资金来源证明而无法取款;沈阳一女子欲取5,000元,却被要求其丈夫到场,冲上热搜;邢台一女子因为丈夫住院,拿丈夫的银行卡取2.5万交医药费,被银行长时间盘查而受阻。
这种种奇怪现状,显示在中共体制下,整个社会普遍非常缺乏法治精神与契约精神。这不是一般生活在民主国家的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存款消失,人也被消失
取款难的事情不是最离谱的。我们一般人把血汗钱存在银行,只求资金安全且有稳定的利息,然而有一天,你竟然发现存款被冻结、领不出来,更糟的是,极可能拿不回一毛钱,上街抗议还惨遭警方和不明人士殴打!
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在2022年中国河南真实上演!
2022年4月,河南至少4家村镇银行发生储户无法提款的事件。这些银行以较高利率吸引储户存款,许多其它省的民众也将毕生积蓄存在这些村镇银行;至少40万名储户受害,涉及金额达人民币400亿元(约新台币1782亿)。路透社指出,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银行弊案之一。
一位化名Peter的企业家说,他真的快要崩溃了,600万美元(约合新台币1.8亿元)财产直接被打回零元。
据商周报导,河南村镇银行冻结存款的起因是“村镇银行”弊案连环爆,他们的大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
存款户一开始寻求普通管道救济,但政府好几个月没有回应民众抗议诉求。2022年,河南民众出门上街抗议前,甚至发现防疫健康玛“由绿转红”,被强制隔离、不得外出,还遭到河南政府严密监控,民怨四起。
一位受害储户李先生说:“储户在来了郑州以后,只要住在酒店里面,他们就可以找到。先是劝你,跟他们去青龙山庄,还有一些别的分散的地方,就把你控制起来。”
至今三年了,仍有50万人民币以上的大额储户存款在“处理中”、无法讨回,非常可能就此蒸发。
比存款消失更糟的是,人也被消失了。截至2024年,仍有维权的存款户“被消失”。据路透社报导,39岁的欧扬运(音译,Ou Yangyun)是长沙一名小商人,存在河南村镇银行的数万存款被冻结。他2024年2月到郑州维权,家人以为他两天后就会回家一起过年,但他和另两名存款人被警方抓走,不见踪影。
结语
这些恐怖的经历,在台湾生长的人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但中共的本质就是超越你想象的恐怖与邪恶。中国民众形容共产党的统治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
包括一些亲北京的台湾政治人物与网红,也真心希望你们不要为一时的名利所迷惑,那是中共的糖衣毒药。在历史上与现实中已经多次证明,共产党翻脸不认人,那是毫不犹豫的,今天你是盟友,明天你就是往死里打的对手。它可不来什么“温良恭俭让”,这个政权没有任何底线与道德原则,一招就封喉毙命,不然就是要你慢性中毒,余生都后悔不已。
要保全幸福安康,唯有远离共产党。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8/%E5%85%B1%E4%BA%A7%E5%85%9A%E8%B7%9F%E4%BD%A0%E6%83%B3%E7%9A%84%E4%B8%8D%E4%B8%80%E6%A0%B7.html
Friday, 8 August 2025
安理会将紧急商讨以色列接管加沙城 各方齐声谴责
联合国安理会将于本周六(8月9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宣布的接管加沙城计划。该计划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谴责,并促使多国要求召开会议,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对此表示欢迎。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占领与强迫迁徙。
综合法新社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六通过发言人警告称,以色列的举动可能导致“危险升级”,并“加剧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灾难性的处境”。他指出,该计划可能引发“更多强迫迁徙、屠杀和大规模破坏,进一步加重加沙民众的苦难”。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福尔克·蒂尔克(Volker Türk)呼吁,以色列政府的计划“必须立即停止”。
以色列接管加沙计划引发全球谴责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日前下令军方接管加沙城,以“铲除”哈马斯,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德国宣布暂停一切可能在加沙地带使用的武器出口,中国批评以方采取“危险行动”,多国均对该计划表示反对。
法国:坚决反对占领与强迫迁徙
法国外交部周六发表声明称,该计划将使和平进程陷入绝境,并重申“坚决反对任何占领加沙地带和强迫迁徙的计划”。法国外交部长巴罗(Jean-Noël Barrot)表示,全面接管加沙城只会“加剧已经陷入灾难的局势”,且无法实现释放哈马斯扣押人质、解除武装或促使其投降的目标。
欧盟:要求立即停火并重新评估关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敦促以色列政府撤回延长军事行动的决定,并强调“必须立即实现停火”。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则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该决定应对欧以关系产生“影响”,并指出“加沙局势依然严峻,以色列的决定只会令局势恶化”。
英国:警告军事升级是“错误”
英国首相斯塔默批评称,以色列政府决定加大在加沙的军事攻势是一个“错误”,并敦促以方立即撤回该决定。他指出,此举“无助于结束冲突或促成人质获释,只会带来更多屠杀”。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50808-%E5%AE%89%E7%90%86%E4%BC%9A%E5%B0%86%E7%B4%A7%E6%80%A5%E5%95%86%E8%AE%A8%E4%BB%A5%E8%89%B2%E5%88%97%E6%8E%A5%E7%AE%A1%E5%8A%A0%E6%B2%99%E5%9F%8E-%E5%90%84%E6%96%B9%E9%BD%90%E5%A3%B0%E8%B0%B4%E8%B4%A3
「八炯」納粹言行爭議:台灣政治圈為何頻觸國際紅線?
李澄欣
Role, BBC中文記者
2025年8月8日
台灣綠營發動的「大罷免」失利後,反共網紅「八炯」被揭發曾私下透露「研究納粹如何操控群眾反共」、設立「納粹衝鋒隊」以「發起革命」等言論。德國在台協會譴責有關行為,八炯隨後道歉。
事件引發社會譁然,多位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這次大罷免中,綠營默許讓側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若政治繼續極端化,恐導致社會出現更多激烈或偏差舉動,對台灣民主並非好事。
除了八炯,近月台灣政壇多次出現納粹相關爭議。分析指出,這反映出台灣歷史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大眾對世界史認識淺薄,與國際社會存在明顯落差。
台灣歷史學者李峙皞說:「如果發生在西方社會,那些人的政治生命絕對會結束,但對台灣來說,納粹是一段陌生的歷史。」
「八炯」納粹風波始末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現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公民團體及泛綠陣營以「反共」為訴求,希望罷免多名在野中國國民黨立委。「八炯」溫子渝和「閩南狼」陳柏源等「反共」網紅帶頭宣傳和動員,成為運動領銜人物。
7月26日大罷免首輪投票以25:0大敗後,綠營內部出現裂痕,「閩南狼」於8月3日發佈影片,指控「八炯」曾私下研究納粹如何群眾動員「反共」,甚至想發明「新的手勢」、「把部分人當成猶太人」以及建立「納粹衝鋒隊」。
納粹政權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又譯希特拉)於1933年崛起,他奉行法西斯主義(fascism),推動以極端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為核心的政策,「雅利安人」(Aryan)被塑造成「純正德國民族」的理想象徵。二戰期間,近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遇害,其他少數群體也被迫害,包括吉普賽人(Gypsy)、同性戀者、共產黨人等政治異見者。
納粹衝鋒隊(Sturmabteilung, SA)是納粹黨的凖軍事組織,參與監控社會和政治鬥爭,用恐嚇和暴力手段對付被納粹黨譴責的對手。
影片還提及,「八炯」曾在4月19日的罷免集會上使用「納粹老鷹」的視覺符號,相關標誌在罷免運動中多次出現。
事件震驚台灣各界,國民黨批評大罷免與政治極端主義連結,並指4月19日造勢活動上,沈伯洋、王義川等多名執政民進黨立委「站在納粹符號前聲嘶力竭的操弄仇恨」。德國在台協會發文,譴責任何「納粹手勢與符號的使用與標示」。
「八炯」隨後拍影片道歉,稱這是因他開始「反共」以來,常被在野藍白陣營貼上「納粹」標籤,心情低落時私下和朋友自嘲才講出有關言論,但被提醒這種玩笑連自嘲都不行,已深刻反省並意識到說法不妥。
民進黨在8月4日表態,發言人吳崢表示該黨與世界各國一樣,認為納粹對人類近代歷史上造成巨大傷痛,包括戰爭、種族滅絕,「民進黨的態度非常一致,讉責任何消費、運用納粹符號的行為」。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分析,民進黨雖然與「八炯」切割,但難以改變一般選民的負面觀感。
翁履中說:「在大罷免中,綠營默許讓側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讓主流政黨應該有的主控權交給激進路線,這導致政黨形象受損,罷免的正當性也被質疑。」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也表示,「八炯」和「閩南狼」都是知名親綠網紅,被外界認為是「民進黨網軍」,事件曝光後,中間選民會覺得「原來在社交媒體看到的,是被操作出來的民粹」,這將進一步影響大罷免「823」第二輪投票。
31歲的「八炯」經營YouTube頻道「攝徒日記」,追蹤人數超過百萬,他早期多介紹花蓮旅遊等生活內容,後來轉型為「反共」政治評論,以直接、嘲諷及煽動風格吸引粉絲。26歲的「閩南狼」則是饒舌歌手及網紅,原本在中國大陸開公司,2024年被大陸網民貼上「台獨」標籤後返台。
兩人去年底製作《中國統戰紀錄片》,指控中國共產黨「利誘、收買」台灣特定網紅「舔共」,影片上、下集有超過500萬點閱。他們也成為大罷免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多次現身台中、花蓮、桃園等地的集會。
曾為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兩人,卻在數個月後決裂。「閩南狼」稱,他揭發事件是為了幫反共運動「止損」,認為不能變成極端崇拜,「這條路已經偏離了我們原本要走的方向」。
事件引起台灣猶太社群強烈不滿,美籍律師、「台灣可巴德猶太協會」創會理事長方恩格(Ross Feingold)對BBC中文表示,相信事件並非出於反猶主義(antisemitism),而是因為無知,但已冒犯在台灣居住的500至1000名猶太人。
「他不知道這些言行有多誇張和嚴重。他們說大罷免是為了反對極權、保護民主,另一方面卻誇讚和崇拜推翻民主的納粹,是什麼道理?」
歷年「納粹說」破壞國際形象?
事實上,台灣公眾人物引發納粹爭議並非首次。方恩格說在台定居30年,見證著類似事件不斷發生,「我們已經習慣了」。
他表示,台灣社會部分人認為希特勒雖罪行累累,但很有領袖魅力,政治上很會動員群眾,也救德國經濟脫離大蕭條;部分人則將納粹作為政治比喻,攻擊政敵。
方恩格說:「這兩種通通都很不對,台灣已經民主化近40年,應該要更成熟。」
今年5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將總統賴清德比喻為希特勒,意指民進黨以民主為名打壓異己,遭德國在台協會與以色列在台辦事處嚴厲譴責。朱立倫之後澄清,強調希特勒是最凶狠的獨裁、全人類共同譴責唾棄,有關比喻屬對歷史的警示,指民主政治也可能產生法西斯和獨裁,他至今未為言論道歉。
回溯到更早,2004年國民黨也曾在報章廣告,把時任總統陳水扁比作希特勒,該黨其後為此向猶太人社群道歉。而在2001年,民進黨於電視廣告將希特勒與美國總統甘迺迪等民主領袖並列,引發國際抗議後,才加註「獨裁造成災難」等字句。
而在民間層面,2016年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曾在校慶扮演納粹軍隊、製作德軍戰車,模仿德軍親衛隊受校閱之場景,事件引發總統府及國際社群強烈譴責,校長致歉及引咎辭職。
2018年新竹一間美髮沙龍店使用納粹標誌作為店標,還寫上「柏林」字樣,德國在台協會譴責該行為是對大屠殺受難者的不敬,要求立刻移除。店方回應稱只是剃刀造型,並不是納粹的標誌。
這些納粹言論可以在台灣道歉了事,卻是觸碰了國際社會的紅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對BBC中文說,把納粹歷史輕率用作比喻或模仿,將影響台灣的國際形象。
「若是台灣一方面是亞洲性別多元文化的表率,政治上也是女性國會參政名列前茅的開明社會,二方面卻在國際社會大忌的重量級議題上『舉重若輕』,缺乏面對沉重歷史應有的份量感,會帶來台灣國際形象的混亂。」
翁履中教授指出,台灣人向來很在意西方如何看台灣,「但問題是出在,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照照鏡子」。他認為,這一連串事件或將促使更多西方人看到「包裝過的外表下,台灣的負面現實」。
為何世界歷史知識淺薄?
台灣頻繁出現不當的納粹言論,被指是源於社會長期重理工輕人文,忽略歷史教育。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郭容吟對BBC中文說,台灣年輕人不會拿「二二八」或「廣島原爆」的受難者開玩笑,也不會把「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當作效法對象,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但他們輕率發表納粹言論,正反映出台灣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要是他們有在學校接受紮實的歷史教育,並孕育深厚的人文素養,那麼他們應該就會知道,模仿納粹就如同模仿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殘暴行徑。」
郭容吟教授專項研究歐洲史,她指出,近年歐洲因為經濟問題、難民危機等等因素的衝擊之下,極右派勢力快速崛起,但不代表歐洲人可以容忍納粹歷史重演。
「歐洲極右翼勢力高漲,主要是源自於經濟社會的問題,然而在台灣發生的幾件年輕人的納粹爭議,卻是由於無知。台灣學生對世界歷史的知識相當淺薄,而台灣的新聞媒體也極少關注國際新聞。」
「我不責怪這些年輕人,該深刻反省的是整個早已僵化、充滿形式主義的教育體系。」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李峙皞指出,過去30年台灣的史學運動,希望擺脫國民黨威權時代的「大中國史觀」,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思維,歷史教育的主軸是以台灣為「同心圓」的中心,由內而外一圈一圈地認識台灣、中國大陸、東亞,最後是世界。
「我不反對同心圓史觀,但在這個框架下,世界史教學長期處在學校教育的邊緣,導致學生的世界觀很片面,會用台灣歷史觀去想像世界,但其實台灣只是世界史的外圍。」
他解釋,現行國中(初中)課綱,世界史的課程有一年,但每周只有一節45分鐘的課;到了高中,歷史必修課也只有一學期上世界史,内容涵蓋古文明、中世紀到全球化的世界史,以納粹歷史為例,教師只能用一堂課的時間來解說,課文也可能不到一頁。
「其他國家的老師,會有很多時間討論什麼是法西斯、工業革命、共產主義,但台灣的老師沒有時間。我們的歷史教育不足以讓學生充分了解20世紀以來,主宰當代的眾多全球性力量,以及主流進步價值背後的歷史脈絡。」
翁履中教授也說,台灣歷史課和公民課的考核模式都是選擇題、填充題,而非申論題,他曾到高中演講,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邏輯和批判思維。
「整個教育淺碟化,除了幾個重點國立大學之外,學生真的沒有在學歷史,而好學生都是從家境好的家庭出來,是另一種的貧富差距。」
台灣要警惕極右抬頭嗎?
「八炯」言行被公開後,部分網上支持者力挺他,稱其「用意也還是反共」、「研究(納粹)何錯之有」、「不覺得這樣叫極端,反過來問中間選民有國家安全意識嗎」。
但也有網民批評,「那是納粹欸,不是為了反中共就可以使用的,而且納粹反的共產跟中國的共產黨是兩個差異甚大的概念」,「可以研究,但是是拿來防範的,不是拿來用的」,「真的別亂扯這種敏感議題」。
對於台灣是否有納粹或極右翼勢力抬頭,受訪的學者一致認為,有關極端言論在台灣社會甚至綠營內部都沒有代表性,而台灣作為移民社會,並沒有滋長訴諸純正民族的極右翼思想土壤。
「台灣人無法用膚色、語言等認知捷徑去劃分敵我,就無法有效區分種族,如果要分只能細細去問、給街上每個人做宣傳。這種認知門檻太高的極右主義,不可能成氣候的。」宋文笛說。
歷史學者郭容吟也表示,台灣族群融合已經成熟,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原住民、新住民的血統,很難在台灣年輕的一代身上看到族群區分的痕跡,「族群對立這張牌對某些政黨而言早已失靈」。
她續指,儘管台灣有統獨對立的政治問題,但以極端的保守主義來說,台灣在性別平等方面相對紮實,並沒有極右翼反同、性別歧視的問題;經濟上,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極右翼的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很難發芽;移民方面,台灣也沒有一批龐大的、被視為是「搶奪工作機會」的外來移民,目前看不到像極右翼的那種排外問題。
不過,郭容吟警告長遠還須提防民粹主義在台灣抬頭,特別是政治運動期間各方在塑造共同敵人,以團結和動員群眾。
「要煽動群氓,沒有什麼比『仇恨』這種工具更立竿見影了,職場霸凌如此,政黨惡鬥亦如此;納粹之於猶太人如此,川普(Donald Trump;特朗普)反中亦如此。」
她表示,台灣作為民主社會,如果「要時時刻刻擔心自己是會被清洗的『雜質』的話,那麼我們或許要戒慎恐懼獨裁的到來」,但只要保障多元思想和言論自由,就不必過度擔憂少數極端人士的興風作浪。
政治學者劉嘉薇也指,民粹的特質是有魅力型領袖,高舉人民最大、超脫制度,與講求制度的民主政治不同。
「這次只是網上圈子的討論,極端言論是為了穩住基本盤,對主流社會未算很危險。最重要是現在大家看在眼內,就會加以防範。」
歷史學者李峙皞則認為,這次納粹言論風波引起社會熱議,反而是讓台灣民眾認識歷史的契機。
「納粹不是台灣人歷史經驗的一部分,有些台灣人可能是第一次了解這些歷史脈絡,從歷史教育的角度,也許是一件好事。」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7075rr0908o/trad
Thursday, 7 August 2025
红色信息战: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网络统战系统性制造对立与欺骗全球华人
一.前文: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当你在漫游看似自由的中国互联网时,你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我所看到的,究竟是自由世界的互联网,还是一个被精密操控的幻象?
这些平台似乎"宽容"地允许你偶尔批评政府,甚至讽刺共产党,却又充斥着对共产党歌功颂德的舆论洪流——这一切到底是真实的多元,还是虚假的幻象?
当你身处这样一个真假难辨的舆论漩涡之中,迟早会感到困惑和割裂,为什么我在一边感觉中国政府腐败横行?一边却彰显着国泰民安?这一切背后,是否存在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悄然操控着亿万中国人的认知与情绪?
(一)全方位的渗透
在当今的文化空间中,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海外的主流舆论环境、文艺创作、游戏产品、社交平台,对中国共产党的系统性批判几乎已经完全消失。
无论是一部文学作品、一款商业游戏、一篇新闻报道,还是一个社交平台,几乎都见不到对中华民国抗战的正面呈现,对中共本质的深入揭露,或对其如何迫害和压迫中国人民的系统性描述。
与此同时,任何试图还原中华民国抗战历史、批判共产党、展现非主流叙事的内容,往往都会遭遇一群高度组织化、文革大字报式的围剿者。
他们通常使用极其低俗、肮脏的语言,进行大规模攻击与人格抹黑,蓄意颠倒黑白,使相关内容被迅速湮没、边缘化、污名化,最终胎死腹中,或被迫沦为"有限传播"的边角信息。
不仅如此,这些所谓的"反革命内容",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主流舆论场中,不仅被压制,甚至被彻底无视。它们不再由主流机构主动制作,只剩下少数个人创作者在边缘地带孤立发声。
这难道是因为这些内容真的"没有受众"?是因为市场毫无需求?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已将其影响力,渗透进了全球文化产业与资本结构的方方面面?
难道真的是全世界的资本集团、媒体机构和内容平台,一致认定反共题材与宣扬国民党抗战"没有市场价值"?
这背后,究竟是中共无孔不入的信息战成果,还是整个世界早已在中共的阴影下形成了下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中,我们将以系统的、科学的、基于现实材料的方法,逐一揭露这场信息战的机制与真相——揭开那些至今被压下去的、不能说的、被悄悄消音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大规模协同作战及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占坑"策略
每当中国正在爆发,或即将爆发某种重大舆论浪潮时,海内外往往会同步出现一批人。他们口径高度一致,以密集重复的方式,践行着戈培尔式的宣传逻辑——即通过不断重复谎言,将其制造为"真理"。
这些人并非自发,而是依循着一种系统化的、组织严密的路线运作。他们的目标不是讨论事件真相,而是对那些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导人民群众走向真实方向的人——进行集体性的漫骂与污蔑。
被攻击的对象甚至包括某些长期活跃于海外的"民主人士"、"大V"。这说明:这一切绝非普通舆论现象,而更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暗中推动和操控着这些攻击潮流。
我们不过是无数个体中松散的一份子,怎么可能具备这种跨国同步、高强度出击、精准定向打击的能力?
结合上文,这些所谓的"民主人士"与"大V",也往往在关键的舆论节点上,主动或被动地传播中国共产党希望扩散、正在推动的思想与内容。
例如知名 YouTube 博主"二大爷",曾公开制作视频,系统性地抹黑孙中山。而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他发布这些内容的同一时期,中国大陆的主流舆论场也正同步爆发一轮"抹黑孙中山"的舆论浪潮。
如此高度一致的叙事节奏,让人很难相信这仅仅是"巧合"。反之,它更像是一场"协同作战"的典型操作——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整条统一战线的舆论资源,确保海内外在关键议题上的高度同调。
这些反动的改良派人士,其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抢占坑位"来阻断真正革命者的舆论上升通道。他们以"温和反共"甚至"伪异议"的面孔,霸占话语权,使那些真正揭露共产党本质、呼吁根本性反抗的声音,被彻底边缘化,甚至消声。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红色江山千秋万代"的一项关键战略部署。
我们将在本文的正文部分,系统揭示这一协同作战的结构、抢占坑位的机制,以及背后隐藏的信息战策略与认知操控工程。
(三)中国共产党基层宣传执行人员的高强度欺骗与混淆性
如果你读完了前文的(一)全方位的渗透,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反共作品几乎完全消失,甚至极为罕见,那剩下的,难道不就是在为共产党唱赞歌了吗?
答案正是如此:是的。
而且更具欺骗性的是,这些作品往往并不是以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名义制作和传播的,而是以一种"民间自发"的姿态出现。它们看似独立创作、自由表达,但却在关键问题上"站队"明确——例如故意咒骂习近平,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共产党间谍";又或者干脆回避立场,用"不站队"来取得观众的信任。
这种伪装极强的操作,成功欺骗了全球大量华人,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真实的舆论潮流",而非共产党主导的信息战作品。这种温和而潜移默化的策略,正如温水煮青蛙,悄悄毒害着全球华人的思想与精神世界。
结合上文提到的"民主人士"与"大V"群体,他们同样具备极强的欺骗性。他们往往在言论中执行类似的验证机制,相互攻击、主动分裂、划山头,表面上彼此对立,实则在所有关键议题上都表达过共产党希望他们说的那一套话术。
你若没有读到本报告,能察觉出这种运作方式吗?不能!
与此同时,所谓的"民意"也呈现出一种高度一致、组织化、排他性的面貌:不允许质疑,拒绝多元,千篇一律,或故意制造混乱、变脸无数,将混淆与误导做到极致。
我们将在本文的正文部分,系统揭示他们是如何组织欺骗、如何包装自己、如何一步步诱导认知的,并深挖背后那套隐藏极深、心机极重的套路与用心险恶的"小秘密"。
(四)系统性地鼓动族群分裂:制造对立、放大差异、资助并操控相关组织
中国共产党不仅依靠官方宣传、网络评论员、"大V"等传统舆论工具,还在社会各阶层中系统性地制造对立、放大差异、割裂族群,以确保中国社会永远无法形成真正的团结——永远无法成为一块铁板。
例如,你甚至可以在中国大陆的抖音、B站等主流平台上公开看到有人鼓动"东北独立",这些行为往往组织化明显、叙事统一、话术精准,甚至冒充民间自发、代表"舆论潮流",背后却是经过系统包装的引导舆论。
与此同时,宣传机构大肆抹黑孙中山、污蔑国民党抗战历史,甚至出现了极其荒谬的叙述——如"国民党军队抗战了,但国民党政府不抗战"。这种逻辑荒谬至极,却频频出现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和网络讨论中。
除此之外,中国官方系统性地允许女性特权的存在与扩张,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打造一个"新型特权群体",用来转移阶级矛盾、稀释反抗意志、重组族群对立面。
这一切,都极具欺骗性——只要你亲自到任何一个国内主流平台上稍作调查,便能发现类似组织化的污蔑、抹黑、造谣与制造族群仇恨的内容层出不穷,几乎没有被禁止,反而似乎得到了默许甚至纵容。
尤其是"东北独立"这一极端议题,在一个号称"维稳铁桶"的体制中,竟能堂而皇之地反复出现,难道真的只是"个别人表达意见"那么简单?
我们将在本文的正文部分,系统揭示这些制造分裂的舆论机制、如何放大差异、如何扶持并操控"类似组织",以及背后那套隐藏极深、精心设计、用心极险的"分裂策略"与政治动机"。
(五)作者对于前文的一些话
如果你认真、系统地读完了这份报告的前文,我们由衷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你的阅读,正是让这份调查报告有可能被广泛传播的力量来源。
我们将在未来三至六个月内,继续撰写并发布一份总字数达二十万至五十万字的深度调查报告,逐步揭露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国内外系统性地制造对立、操控舆论、实施统战、误导华人社群。
这份报告将坚持以事实为基础,并结合我们长期的观察、分析与调研,力求呈现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72.html
趙曉慧:一旦兩岸開戰,比亞迪都可能變身為第五縱隊
比亞迪想要進軍台灣,絕對不安好心,它不是一部智慧電動車那麼簡單,國際社會已將之視為潛在電子特洛伊木馬。進入台灣之後,無疑成為「汽車界抖音」。
從市場規模來看,台灣對比亞迪來說只是「小池塘」,每年新車銷量約 40 萬輛,其中電動車(EV)佔約 10% 以上,根本無法與中國本土每年新車銷售量超過 2000 萬輛相比,台灣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
國安疑慮
在美國或歐洲眼中,比亞迪不完全是「純民用企業」,而是中共「軍民融合」戰略的一環。
❶ 它的車輛搭載大量感測器、攝影鏡頭與聯網系統,能收集下列資訊回傳中國境內伺服器:
車輛位置、行駛軌跡
影音監控影像、駕駛行為
車主個資、藍牙連線資料
周邊環境掃描數據(如駐車場、公共建設、軍事設施周邊)
美國智庫 CSIS、德國 BfV(憲法保護局)、英國 GCHQ 等皆曾針對中國電動車廠提出類似警示。
❷ 比亞迪採用 OTA(Over-the-Air)遠端軟體更新機制,若被中共控制,可在特定時間點「癱瘓車輛、干擾交通秩序」,屬於非傳統型「數位戰爭」武器。
❸ 比亞迪是民營企業,但有與中國軍工單位合作紀錄,包括:製造軍用車輛與電池,與解放軍關係密切的供應鏈交集,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研發合作。
❹ 部分歐洲國家發現,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接近機場、軍港、政府設施等區域有高密度銷售與部署。這引發國安的憂慮並進行調查:比亞迪是否有系統性佈局、監控目的?
比亞迪在國際市場不受歡迎
比亞迪的「國安疑慮」並非單純商業競爭抹黑,而是地緣政治下對中資科技的系統性不信任,導致歐盟、美國、澳洲近期對中國車廠加徵關稅或限制進口。
以美國為例,2024 年起大幅提高中國電動車關稅,從 25% 提高至 100%。《通訊與數據保護法》限制外國製智慧車輛資料傳輸,禁止聯邦政府機構購買中國品牌車輛,比亞迪就被點名為「高風險供應商」。
美國的國安單位審查比亞迪與美國供應鏈或營運點的合作關係,如試圖進駐美國建廠者。
日本雖然尚未公開抵制比亞迪,但透過政策資助扶植 Toyota、Honda、Nissan 等擴大電動車布局。此外,國安學者已多次警告中國智慧車為「行動監控裝置」,呼籲立法防範。
低價傾銷,車市血流成河
被比亞迪染指的汽車市場,通常「血流成河」。
❶ 中共對電動車製造、電池模組、出口物流給予高額補貼,讓比亞迪有能力「賠本打市佔」。
❷ 自產刀片電池,擁有電池成本優勢,壓縮競爭者利潤空間。
❸ 初期以低價擠壓本地車廠,拿到市占之後再提高售價,強化售後鎖定。
立法院成為比亞迪破口
目前經濟部並未開放中國整車進口,比亞迪企圖以「第三地」生產全車進口台灣,但未能得逞。
根據《鏡週刊》獨家直擊,2025 年 7 月 28 日,太古汽車(比亞迪台灣代理商)在北市米其林餐廳「山海樓」宴請立法院高層,包括正副院長韓國瑜、江啟臣辦公室幕僚與立法院總務處長廖炯志等官員,整場餐敘超過 3 小時。
在大罷免 726 投票之後,比亞迪透過藍白修法、施壓經濟部的意圖不言可喻。
簡言之,比亞迪的每一場出征,都像是一場「價格戰+技術統戰」的混合攻勢。
如果台灣開放比亞迪整車進口,不只會讓台灣車市血流成河,一旦兩岸開戰,比亞迪都可能變身為第五縱隊,在街頭巷尾橫行無阻。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89.html
西方制裁漏洞:俄炸弹工厂通过中国中间商购买西门子技术设备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要求莫斯科方面在周五之前同意在乌克兰停火,否则将面临进一步制裁。但据路透社查阅的海关数据和国家采购记录显示,德国西门子公司通过一家俄罗斯中间商向位于西伯利亚南部的比斯克石油工厂(BOZ)提供了其所需的机械自动化设备,而该俄罗斯中间商是从中国批发商和经销商那里采购工业技术的。此次采购表明,俄罗斯军工企业能够轻松避开西方制裁,从而提高产量。
BOZ 的母公司为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亚·米·斯维尔德洛夫工厂,已经因协助俄罗斯的战争努力而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制裁。采购记录显示,BOZ于2022年10月签署了一项协议,从俄罗斯中间商Techpribor手中收购西门子设备。海关数据显示,在140天的设备交付期限即将到期之际,Techpribor收到了一家名为惠州方泰克的中国工业设备供应商的一批货物,该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
通过将西门子产品代码与海关代码进行比对,并审查文件中的描述,路透社确定惠州方泰供应的两台西门子电力调节器设备与BOZ订购的型号相同。
路透社说: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西门子知道其设备被出售给了俄罗斯炸药制造商。这家德国跨国工程公司的发言人表示,西门子严格遵守国际制裁,并要求其客户也这样做,但他补充说,一些货物可能会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抵达俄罗斯。
Techpribor, BOZ 及其母公司都尚未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路透社报道说:尽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俄罗斯国防制造商从中国采购西方技术,但路透社还是追踪了设备的路径,以显示俄罗斯国防公司如何以最小的困难获得西方设备。
自从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城市比斯克的BOZ工厂一直在扩张。路透社的一项调查发现,该工厂正在建造一座新设施,用于生产另一种名为RDX的高爆炸药。
路透社介绍:购置自动化机床对于俄罗斯国防部门提高弹药产量至关重要。英国国防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和开源中心(一个利用开放数据研究冲突、腐败和犯罪的组织)于2024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自动化机床能够以更少的工人实现更高的生产率,鉴于该部门正面临劳动力短缺,这一点至关重要。俄罗斯在生产自动化机床方面经验有限,国防制造商经常需要进口。
路透社引述波兰罗尚军事咨询公司主管康拉德·穆兹卡的话说:持续向俄罗斯运送西方制造的机械设备将助长莫斯科的重整军备运动,从而延长战争。“这些高精度部件在先进制造工艺中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包括导弹生产、无人机组装和坦克翻新。如果没有它们,俄罗斯维持或扩大战争规模的能力将更加耗时、昂贵,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大的负担。”
俄罗斯中间人
俄罗斯国家采购数据库中的招标文件显示,BOZ母公司在2022年和2023年购买了三套西门子工业自动化设备,并明确表示将用于在比斯克的工厂。这些电子设备属于西门子Simatic子品牌,可以接入工业机械,实现自动化和远程监控。
招标文件确定了赢得部分设备供应合同的公司为:Techpribor Company LLC,该公司在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注册。
路透社审查了机密税务服务数据,证实其与 BOZ 的母公司有业务往来。
通过检查俄罗斯海关数据,路透社发现,Techpribor 在 2023 年 2 月至 11 月期间从中国公司进口了西门子设备。
Techpribor 同时从中国广东的惠州丰泰克(Huizhou Funn Tek)购买了几批货物,该公司自称是一家工业自动化设备贸易商。这些货物包括两台与 BOZ 订单相匹配的西门子电力调节器。
路透社审查的数据不足以证明海关文件中的电力调节器就是交付给BOZ的。不过,数据显示,它们是同一型号的西门子设备。
惠州方泰克在其网站上将西门子列为“合作伙伴”公司。惠州方泰克电子的一位陈女士说,该公司可以直接从西门子采购。“他们不问最终用户是谁。”
该公司的一位陈先生表示,尽管惠州方泰克有许多俄罗斯客户,但它不会将货物运送给可能将其用于军事目的的实体。
制裁漏洞
2023年下半年,俄罗斯中间人公司Techpribor从另一家中国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东南部城市厦门的新源自动化有限公司——进口了更多批西门子设备。这些设备与供应给BOZ的设备属于同一产品类别,但缺乏足够的数据进行精确匹配。
新源自动化公司一位自称瑞安·吴(Ryan Wu)的经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证实,该公司确实向俄罗斯中间人公司Techpribor供应设备。他还表示,该公司可以根据需要从西门子采购任意数量的产品,而且西门子不会询问最终用户是谁。
惠州方泰克和新源自动化公司均未回应路透社的书面置评请求。
西门子公司的说法
西门子发言人表示,公司要求所有客户遵守西方制裁规定,但并未直接回应惠州工厂是否是其合作伙伴的问题。他表示,西门子将立即调查任何违反制裁的迹象,并联系相关部门。
中国向俄罗斯供应德国西门子设备凸显了欧洲政策制定者所说的帮助俄罗斯维持对乌克兰战争的重大漏洞。
欧盟和美国的制裁禁止其管辖范围内的公司向俄罗斯提供可能有助于其战争努力的商品或服务。俄罗斯国防制造商通过从中国批发商和经销商来采购西方制造的设备,从而避免了这种情况。
欧盟领导人已采取行动填补这一漏洞。2024年12月,欧盟首次对向俄罗斯国防企业供应零部件的中国实体实施全面制裁。7月18日,又有7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公司被列入制裁名单。欧盟首席外交官卡娅·卡拉斯今年2月表示,中国的商品出口助长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并呼吁北京予以制止。
俄罗斯工业贸易部未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俄罗斯国防部未回应关于BOZ工厂为军方提供哪些服务的问题。中国商务部也未回应置评请求。
俄罗斯炸弹的炸药
据工厂发布的营销视频,BOZ生产的是TNT和HMX炸药。虽然这些炸药确实有民用用途,但据地区行政机构网站显示,BOZ的母公司是一家俄罗斯国有的国防制造商,BOZ负责执行俄罗斯国防部的国防订单。而BOZ工厂的扩建是俄罗斯国防部门扩大炸药产量的更广泛举措的一部分。
乌克兰情报官员和西方国防分析人士表示,材料短缺是阻碍俄罗斯生产炮弹、迫击炮弹和空投炸弹的瓶颈之一,这迫使俄罗斯转而从盟友朝鲜和伊朗采购弹药。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5%88%86%E6%9E%90/20250807-%E8%A5%BF%E6%96%B9%E5%88%B6%E8%A3%81%E6%BC%8F%E6%B4%9E-%E4%BF%84%E7%BD%97%E6%96%AF%E7%82%B8%E5%BC%B9%E5%B7%A5%E5%8E%82%E9%80%9A%E8%BF%87%E4%B8%AD%E5%9B%BD%E4%B8%AD%E9%97%B4%E5%95%86%E8%B4%AD%E4%B9%B0%E8%A5%BF%E9%97%A8%E5%AD%90%E6%8A%80%E6%9C%AF%E8%AE%BE%E5%A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