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0 October 2021

【特寫】西方頻繁議論台海開戰 原因為何?結局如何?

10 月始,台灣局勢走入國際政治討論焦點。大媒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外交政策》、BBC 等紛紛發長篇文章議論台灣。論題是,台海會否開戰,而若開戰,結局如何。


為何台灣成為焦點?── 中國篇

因為無論中國與美國,近日都在台灣問題上有所行動。

最新是昨日(9 日),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會」,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辭時引述孫中山指「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習近平又稱「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

「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然後是解放軍機擾台。解放軍自本月 1 日起,連續 5 日派大批戰機進入台灣空域,累計 150 架次,其中在 10 月 4 日單日更多達 56 架次。台灣防長形容之為近 40 年最嚴重的挑釁。今日雙十節之際,再有解放軍軍機進入台灣空域。

台灣國防部數字,中國在 2020 年有 380 架次戰機進入台灣,而 2021 年,數字增加到 600 架次。

此外,國際安全及東亞問題專家郭泓均 (Raymond Kuo) 指,過往進入台灣空域的解放軍機,多是偵察機,但現在卻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電子作戰飛機(用於進行空中電子戰),反映中國想展現對台發動大規模襲擊的能力。

    註﹕須注意的是,有傳媒和論者形容「解放軍機進入台灣領空」,其實並不正確。「防空識別區」或稱「空域」,是為空防需要劃定的區域,比實際領空大。事實上,台灣防空識別區甚至有一部份在中國陸地。當然現時指所指解放軍機進入台灣空域,仍是指軍機疑似刻意飛到較近台灣的海上區域。

    BBC 引述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指,「防空識別區」實無國際法效力,中國解放軍機進入的地方仍屬國際領空。

再之前,還有 8 月,解放軍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是歷年來最大軍演之一,動用多艘戰艦、反潛機、殲擊機。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聲稱,軍演是「根據當前台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也是對「外部勢力」和「台獨」勢力的回應。

過往中國軍演,經常會避免明言台灣是假想目標,然而今次一反其道而行,甚至未軍演已先公開。
為何台灣成為焦點?── 美國篇

另一方面,美國在台的軍事活動亦豐。

早前《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稱,約 20 多位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一直在台灣秘密行動,以訓練台灣軍事力量,為期已有至少一年時間。美國防部未有否認此報道,僅指不評論個別行動。

此舉反映美國態度轉變,因為去年 11 月另一類似報道,曾被國防部指為「不準確」。

許多人低估這事件的重要性。關鍵在中美建交的起點之一,1972 年的「上海公報」曾指,美國「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美國若重新派兵到台灣,雖不能算違反協議,但亦明顯與兩國對話內容有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明言,「撤軍」是其中一個中美建交的前提。「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

事實上,美國派軍駐台的消息曾有「前科」,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 John Cornyn 8 月曾於 Twitter 列舉美國在全球各地的駐軍數量,指在台灣有 3 萬美軍。內地官媒《環球時報》隨即發文指若說法屬實,是突破底線的「超級嚴重事態」,要求美軍立即無條件撤出和公開道歉,否則相信「全面的台海戰爭將迅速爆發」,解放軍會「消滅驅逐美軍,解放台灣省,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

此外,今年首 8 個月,美國已 8 度派遣艦隻駛經台灣海峽;8 月亦同意向台售 7.5 億美元(約 58.4 億港元)武器。

「即將開戰」論調甚囂塵上

上述原因,致中、美、台即將開戰的言論,甚囂塵上。美軍海軍上將 Philip S. Davidson 今年 3 月向美國國會預期,中國可在未來 6 年內試圖武力攻台;海軍少將 Michael Studeman 指攻台只是時間問題。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警告,北京可在 2025 年具備以最低成本攻台的能力。

台灣雖小,但在國際社會,她已成為要角。在奧巴馬時代曾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 Evan Medeiros 指,台灣問題不是狹隘的小事,而是中美競爭的主要戲碼。郭泓均分析指,中國「周邊許多國家,大概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等」,都以台灣試水溫,觀察中國有多獨斷獨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付出又有多少。

今年稍早,拜登分別與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和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峰會,兩場會議上均有提及台灣,而那是日美之間 52 年來首次談及台灣,也可能是與韓國的首次。

郭泓均指,中國對台態度趨強硬,是由去年開始。一部份原因是回應美國,包括去年特朗普政權對華的強硬取態,以及今年美國聯同盟友應對中國的多項行動。以上月為例,美英澳宣布組成三邊安全聯盟「AUKUS」,分享先進防禦技術,以抗衡中國的威脅及保障其在印太地區的利益,聯盟更會協助澳洲建立核動力潛艇。

郭泓均指,中國對台灣朝思暮想,除與意識型態原因有關外,亦含經濟原因。根據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1 年調查,台灣 GDP 是世界第 21 位。郭泓均認為,台灣的經濟專注於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企業發展,若中國能取之,配合中國固有的生產力,可獲大利。此外,郭泓均亦指,取得台灣,對中央集權的習近平有政治利益。

台灣長榮大學名譽教授李憲榮則指,習近平近期需要「做點甚麼」紓緩國內問題,比如無電。
中國缺電危機急速擴大,限電範圍更從南方的經濟重鎮一路往東北擴延。

實際上會否打仗?

雖然開戰之風猛吹,但縱觀論者分析,普遍仍認為開戰的可能性目前不高。《紐約時報》指,不多人認為打仗會成真,原因之一是開戰將令中國外交與經濟陷入大困局。

北卡羅萊納戴維森學院 (Davidson College) 台灣問題專家 Shelley Rigger 亦認為,雖然解放軍機緊密行動,但不表示戰爭將臨。不過她的憂慮是﹕台方軍機攔截時,可能擦槍走火。

擦槍走火是不少論者的憂慮。《經濟學人》文章便提及,若有意外導致任何機師死亡,雙方都「未有足夠準備 (ill-equipped)」保持局勢受控。
 

若打,美軍有可能會輸

現時西方輿論與許多香港讀者印象的最大差異之一,相信就是﹕若中美開戰,美軍有可能輸。

如果有香港讀者覺得美軍一定贏,這並非毫無道理。《紐時》亦指,美國一直都相信自己可以約束中國對外擴張。1996 年,台灣海峽曾爆發著名的「飛彈危機」。當時被視為「台獨教父」的已故前總統李登輝於台灣總統選舉尋求連任。中國欲阻止,遂進行台海軍演(與最近相似),解放軍更向台灣外海射飛彈。作為應對,美國調動「第七艦隊」進入台海,最後解放軍後退,李登輝當選連任。

曾指揮第七艦隊的前副海軍上將 Robert L. Thomas 表示,他在 2015 年見過中國海軍上將,對方跟他說,對 1996 年的衝突記憶猶新。

然而,Thomas 說﹕「很明顯他們不會再樣讓自己在台灣海峽危機遭遇尷尬局面。」

中國今時不同往日。現時(2020 年數字),美國國防預算是 7,780 億美元,中國 2,520 億美元,全球第二。

雖然預算差仍然巨大,但台灣畢竟近中國而遠離美國,戰時中國將有巨大優勢。去年,美國防部模擬約 2030 年與中國開戰,發現就算假設美軍到時已有構想中的最新飛機和武器,面對解放軍仍遭遇困難。該模擬戰假設中國向美軍基地和船艦發射飛彈,並向台灣進行海空攻擊。美國防部結論是,就算有美軍支撐,台灣的防衛兩三天內也會崩潰。

一份美國防部 2020 年的報告指,中國部份軍事能力已超越美國,包括造船、傳統彈道及巡航導彈,以及綜合防空系統。這些涉海空軍的項目均是台海軍事行動的關鍵。

《紐時》更引述一份台灣國防部評估解訪軍的文件指,中國已發展出破壞台灣通訊的能力,可以影響美國增援到場參戰。

當然這處推論好似無視了台灣軍隊,但台灣軍方在中美參戰的情況下,確實意義相對細小──台灣軍費是 122 億美元,是美國的百分之 1.6。

也就別說,台灣軍事實力則被指陷入衰落。《紐時》提到,台灣在 2018 年取消全義務役徵兵政策,是衰落原因之一。報道亦引述前台灣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指,「訓練沒有以前緊密」,因為數十年的富裕,帶來台灣不再需要在軍事上警惕的印象。

論者質疑美軍會否派兵衛台

此仗難打,一旦開戰,有論者質疑美國是否真的願意派兵衛台。前第七艦隊司令 Robert L. Thomas 直言,「我不知道美國是否願意見到美國的年輕人為防衛台灣,被放入屍體袋送回來」。

大西洋理事會 Scowcroft 策略與國防中心學者 Emma Ashford 亦認為,台灣對美國的策略性價值,不足以讓美國與中國開戰。Ashford 認為,如果是日本和南韓,還有打的理由,但防衛台灣,難度過高而利益太小。


外交仍是解決問題主要手段

總結以上,一旦開戰,台灣當然有巨大損失,美國未必能贏,中國就算獲勝,外交與經濟肯定嚴重受傷。可料目前所見,雙方可能仍試圖避免戰爭。而與此同時,美國不能在取態上不強硬堅持衛台立場。因為中國會否行動,幾乎全看美國如何應對。如大西洋理事會 Scowcroft 策略與國防中心副總監 Matthew Kroenig 指,讓美國明確宣稱捍衛台灣,加強對台防衛力量,可讓中國避免幻想他們能夠進攻台灣同時避免與美衝突。

沒這幻想,中國實際動武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美國總統拜登稍早前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台灣議題交談,雙方同意遵守「台灣協議 (Taiwan agreement)」。拜登未詳細說明何謂「台灣協議」。路透社指,這似乎指的是華盛頓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台灣關係法》,包括規範以和平方法決定台灣未來。

布林肯在會面數小時後就事件發表評論﹕「任何人都不要採取單邊行動以武力改變現狀,這點非常重要。中國要停止這些行為。」

日前(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Jake Sullivan) 在蘇黎世會面,雙方均用「建設性」一詞形容會談。

然而翌日蘇利文形容,儘管會面成功避免針鋒相對,但台海問題仍然交流「困難」。蘇利文說﹕「我們將台灣看造一個活躍的經濟體、活躍的民主體. . . 我們非常專注與這個地方在多個層面擁有深刻與持久的關係。」


解放軍機停入台空域 習近平指要「和平」統一

而中國,似乎在近日亦有退後一步的跡象。習近平昨日的演說,連續強調「和平」這兩個字。

    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不少外媒如《衛報》、CNBC、npr,都在報道中視今次習近平言論的「和平」元素為焦點。上述取態變化在國慶若一周後發生,可能與「賀國慶」後,不再那麼需要訴諸民族情緒有關。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協同研究員尹麗喬 (George Yin) 形容,今次演說討論台灣的部份「溫和 (moderate)」,甚至「單調 (mundane)」。

尹認為,習最終不願見到台海局勢失控。


from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 全部文章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E7%89%B9%E5%AF%AB%E8%A5%BF%E6%96%B9%E9%A0%BB%E7%B9%81%E8%AD%B0%E8%AB%96%E5%8F%B0%E6%B5%B7%E9%96%8B%E6%88%B0-%E5%8E%9F%E5%9B%A0%E7%82%BA%E4%BD%95%E7%B5%90%E5%B1%80%E5%A6%82%E4%BD%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