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August 2021

唯色RFA博客:在冈仁波齐遇到的行脚僧,及圣山南面的藏人与流亡的精神领袖(十四)

Limi地区的年轻藏人。(图片来自instagram)

 在冈仁波齐遇到的行脚僧,及圣山南面的藏人与流亡的精神领袖(十四)

唯色


17、Limi人的身份认同



我们固然不能夸大"西藏之外的西藏"这一说法。就Limi地区而言,首先,面积不大,依傍河流和地势而分布的三个村庄共约1500人,靠近普兰的梯村与另一头的藏村的村民更善于经商,但正如人类学家梅·戈尔斯坦Melvyn Goldstein)所观察到的:"随着1959年的事变,旧的贸易类型遭到实质性的改变"[1],而新的商业贸易方式受到国与国之间跨境流动的影响,其实并不容易进行。出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有不少户人家迁移到加德满都甚至更远的纽约,也有不少户人家去往边界另一边的普兰经商或打工,位于中间地带的瓦尔兹村迁移出去的很少,家家户户仍延续着传统,一年四季的许多活动都以仁钦林寺为中心。


从Limi边界看见的圣山冈仁波齐。(图片来自instagram)

其次,Limi地区划归尼泊尔已半个世纪,历史上也与尼泊尔有较多的接触,不可能没有受到尼泊尔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我在Limi青年的社交媒体上,虽然看到更多的是当地人所展示的图伯特成分,但在欢度新年的聚会上,他们也会随着尼泊尔的音乐自如地跳起尼泊尔舞蹈。第三,毕竟这里是村庄,缺乏教育的提高,地理条件也比较单一,也因此只能作为"西藏"的某个很小的局部而存在,毕竟有着广泛意义的多卫康及更多藏地,是不可能被小而又小的Limi代表的。并且我也相信,Limi人自己从未有过"代表"或"象征"的想法,他们更多的是归从与归属,并带着亲密的感情。


据森给滇真仁波切介绍,Limi地区的方言与边界另一边的普兰地区的方言基本相同,两边的人相互沟通,毫无障碍。"比较而言,普兰地方因为过早开发的缘故,传统已经比较淡化;Limi地方可以说至今保持着标准的、以前的藏人的状态。"森给滇真仁波切的声音爽朗,藏语基本是卫藏方言,汉语带有台湾汉语腔调,应该是受到了他众多的台湾弟子的感染。


Limi地区的年轻藏人在跳传统舞蹈。(图片来自instagram)

我与几位Limi青年有过文字交流和语音聊天。他们都会英文和藏文,甚而至于他们说的藏语比境内不少地区如安多和康的藏人说的藏语更易懂,是标准的卫藏方言,还带敬语。这能看出他们所受的教育,据知在直贡绛衮澈赞法王的安排下,Limi不少孩童在尊者达赖喇嘛的妹妹,被尊称为"阿妈啦"的吉尊白玛(Jetsun Pema)负责的西藏儿童村就学。这几位Limi青年都是当地精英,来自有名的家族,他们都对身为藏人的身份认同毫不犹豫,完全接受,这也是当地人的一致认同。本地人自己的认同才是最重要的,包括民族认同、信仰认同、语言认同、饮食认同等等,而绝不能以他者的评判为准。尽管在当今,因为诡谲多变的时局的影响,对身份的认同或有可能趋于复杂化。


在我看来,Limi人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与信仰有关:这体现在他们所信奉的直贡噶举教派及诸多仁波切,如直贡绛衮澈赞法王、努巴仁波切、森给滇真仁波切;也与他们本土的喇嘛有关,如与我在冈仁波齐有一面之缘的达琼喇嘛,如当地仍遵守家庭若有三子或二子即送一子出家的传统,可谓家家户户都有为僧之人。存在于此地无数世代的古老寺院和静修洞穴等,更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布满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所有这些都编织成一条非常结实的纽带,把当地人民与西藏/图伯特的精神紧紧地系在一起,哪怕他们走到再远的地方,就像澈赞法王讲述的,有个Limi人过去为僧后来还俗经商,如今在纽约生活,拥有优渥的生活,却觉得精神上远不如过去富足,因而更紧密地依恋家乡。


在古老的仁钦林寺,直贡绛衮澈赞法王主持法会。(Limi藏人提供)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必须一再重复:无论圣山以北,还是圣山以南,无与伦比的冈仁波齐矗立在那里,以一种突出的、美丽的也是最重要的地理标记,即以本尊胜乐金刚的身刹土成为藏传佛教徒的精神故乡,以魂山的本质成为雍仲苯教信仰者的精神故乡,这种触及灵魂和轮回来世的地理景观而形成的神圣景观,在漫长岁月中实际上是边界两边众生的共同身份。住在纽约的Limi青年仁钦啦发给我的一首流传当地的古老宣歌[2]正是这一表达: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诸圣地;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冈仁波齐。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诸圣地;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玛旁雍措。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诸圣地;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朝拜科迦银身三怙主。


有意思的是,我从Instagram看到一个小视频,是几个Limi藏人在普兰县某座新房上画画,他们一边画着藏式图案一边哼着西藏民歌,这个场景就像拉萨或其他藏地所常见的,这时传来一个过路者的汉语,四川话,很大声,房子上也出现了中文,于是某种违和感陡然强烈。


注释:

[1]利米半农半牧的藏族语群对喜马拉雅山区的适应策略,作者梅·戈尔斯坦,译者坚赞才旦中国西藏网

http://www.tibet.cn/cn/cloud/xszqkk/xzyj/2002/3/201712/t20171221_5281161.html


[2]这首宣歌原文:

༡༽མ་ཤི་མ་ཆད་ན་། གནས་ཆེན་བཟང་པོ་ལོས་ཀྱི་མཇལ།

མ་ཤི་མ་ཆད་ན། གངས་དཀར་ཏི་སེ་ལོས་ཀྱི་མཇལ།

༢༽  མ་ཤི་མ་ཆད་ན། གནས་ཆེན་བཟང་པོ་ལོས་ཀྱི་མཇལ།

མ་ཤི་མ་ཆད་ན། གཡུ་མཚོ་མ་ཕམ་ལོས་ཀྱི་མཇལ་། 

༣༽

མ་ཤི་མ་ཆད་ན། གནས་ཆེན་བཟང་པོ་ལོས་ཀྱི་མཇལ།

མ་ཤི་མ་ཆད་ན།དངུལ་སྐུ་མཆེད་གསུམ་ལོས་ཀྱིས་མཇལ།


(原文发表于RFA唯色博客: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weiseblog/ws-08182021104501.html



from 看不见的西藏~唯色 https://ift.tt/2WtxB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