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0 November 2024

特朗普对华2.0版:美中新冷战时代到来?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周二(11月19日)宣布,将由华尔街亿万富豪卢特尼克出任新内阁的商务部长,并领导美国的关税和贸易议程。伴随新政府的经济班底逐渐出炉,特朗普的对华关税2.0版的战略图也日渐清晰。那么,这将与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的美中贸易战有何不同?

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周二提名其过渡团队联系主席、金融服务公司“建达”首席执行官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任商务部长。这也意味着又一名大将加入特朗普的对华鹰派“梦之队”。特朗普在提名声明中说:“他(卢特尼克)将领导我们的关税和贸易议程,并直接负责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特朗普内阁成型:对华贸易战2.0版渐清晰

身为华尔街富豪的卢特尼克一直坚定支持特朗普的经济主张,积极倡导对外广泛征收关税,也是一名对华强硬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时任商务部长罗斯就曾深度参与了第一次美中贸易战。此外,商务部也主管敏感技术的出口管制。不过,据外媒报道,特朗普的过渡团队没有回应关于卢特尼克是否也会兼任美国贸易代表的问题。传统上,贸易代表才是主掌美国贸易政策的最高官员。

目前,外界也在关注谁将出任新政府的财政部长一职。财长负责美国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相对商务部长更为重要。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现在已经扩大了遴选范围。其中,对冲基金经理贝森特(Scott Bessent)被视为有力竞争者。他也视关税为谈判工具,并主张针对特定国家征收高额关税。此外,美国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Bob Lighthizer)也是候选人之一。他是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关税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包括在2020年1月与中国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其他的财长人选还包括:曾任小布什总统经济政策顾问、美联储理事会前成员的凯文·沃什(Kevin Warsh),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罗文(Marc Rowan),以及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他们也都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支持者。

专家:将对中国威胁更大

特朗普曾称自己为“关税人”。他在竞选中曾誓言,当选后将对外国商品征收高达20%的关税,并将对所有中国进口产品加征60%的关税。一场比第一任期内更加猛烈的关税战似乎无可避免。

上周六(11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会晤时表示:“中国已准备好与美国新政府保持沟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他还提到,美中在经贸、农业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合作”。这被视为是向特朗普新政府发出了北京愿意谈判的明确信号。

美国律师、作家、保守派评论人士章家敦告诉本台: “四年前,中国经济比现在强大得多。如今,习近平已经放弃了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这意味着他拯救中国脱离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出口。现在,特朗普的关税对中国构成了重大威胁,因为它们可以封锁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对中国征收关税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鼓舞作用,让它们也采取同样行动。因此,习近平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关税形势。”

针对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战2.0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PIIE) 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利(Mary Lovely)在11月20日举行的一场美中贸易的研讨会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将专注于减少美国与中国的经济互动:“我用‘国家经济互动’这个词,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将在多个不同阶段看到这种强制脱钩。”

特朗普对华关税2.0版将如何实施?

洛夫利分析,特朗普承诺对华征收60%的关税、甚至更高,但实际能够达到何种水平尚难预料。她预计特朗普可能会靠最初发动贸易战所动用的301条款下的权力,以便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其次是投资流动,包括接受内向流动审查和外向流动审查,可以预见相关审查或限制未来会增加。特朗普的团队成员还建议对资本流入征税,这显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洛夫利还预计,特朗普政府将会对中国公司实施更多制裁,包括出口管制。同时,他们还会对第三国施压,要求它们减少来自中国的带附加值产品。她说:“我认为,我们肯定会在他们明年开始的美墨加贸易协议审议中看到这一点。协议需要在 2026 年之前进行审查和更新。”

针对特朗普的提高关税计划,中国外交部曾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瑞银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这就是中国的基本看法。根据瑞银所做的首席财务官调查,汪涛说:“基本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如果特朗普当选,超过90%的公司预计关税税率会提高。”

美媒:莱特希泽团队已在为特朗普的新关税铺路

美国媒体《政客》(Politico)日前报道,美国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及其盟友已在为特朗普的大规模新关税铺路。莱特希泽的团队已开始准备内部备忘录,以争取立法者和公众对这一政策的支持。他们还在与关键国会议员和工作人员讨论以立法实施关税。

报道还说,团队预计在特朗普上任后第一天即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采取关税行动。未来几个月,还可能启动联邦机构调查,为关税行动提供依据。团队还在研究如何通过众议院规则调整,允许用关税收入抵消因税改导致的财政收入损失,从而兑现特朗普的竞选承诺。

华盛顿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威廉·芮恩施(William Reinsch)告诉本台,“他可以再次使用(第301)这一条款,因为有一条法律称为第307条,规定如果一个国家不履行其承诺,那么总统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报复措施。因此总统必须认定中国没有遵守第一阶段协议,而事实确实如此。”

但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是否会很快到位,学者洛夫利表示,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划,因为这还涉及财政方面的措施,即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当涉及到美国与外部经济的关系时,他们已经创造了整体的替代经济方案。所以,要说什么会先发生很难,但我们认为,至少对中国的关税和税收改革都将从明年开始。”

中国将如何应对特朗普的关税计划?

目前,外界尚不清楚中国是否已有一套应对特朗普关税的计划。但汪涛指出,这将是一场长期博弈,中国显然有不同的选项:“一是针锋相对,正如我们在 2018 年看到的那样;第二,当然是寻求其他市场。事实上,这就是企业的做法,是中国公司的首选。” 她提到,中国公司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其他市场,并转移供应链,这还会继续加速。

中国的另外选项是让货币贬值,以及刺激国内需求。汪涛分析:“与第一次相比,中国不会采取那么多或那么激进的报复措施。因为我认为中国明白,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但中国的利益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融合,报复对此没有太大帮助。但我确信他们可能会针对某些目标产品进行报复,例如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飞机等。”

汪涛预计,中国不会主动地大幅让人民币贬值,但会允许略有贬值。他们将主要依靠刺激国内需求,来应对这场关税冲击。她说: “我们确实认为,对中国的关税可能会很快宣布,而实施可能需要分阶段进行。因此,我们目前的预测是分几个阶段实施,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然后到2026年等等。因此,政策应对措施将在2025年开始或准备好实施。”

专家:"冷战框架"将全面改写美中经贸关系

面对可能即将上演的美中关税战,本台特约评论员、旅美经济学者程晓农告诉本台:“这个问题是有两种基本的认知框架,一种是非冷战框架,也就是把特朗普第二任期等同于第一任期。第二种是冷战框架。那就是这两个任期完全不一样,因为美中关系已经进入冷战状态。如果是这样思考的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程晓农认为,中国当局已经自己点燃了美中“新冷战”。他指出,上一轮的贸易战,特朗普是以贸易战为手段,想要逼迫北京停止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其目标就是“防盗”。但现在美中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变,中国企图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他说:“拜登做的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把美中关系定位到了真实的冷战。”

今年九月,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在国会听证中明确警告,中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挑战。与中国带来的多方面挑战相比,冷战显得微不足道。中国构成的挑战不仅在军事方面,而是全方位的。程晓农认为,这显示美国现在实际已把中共作为战略敌人,这也让关税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关税问题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是单纯的贸易战问题、科技保卫战问题,是科技保卫战的贸易手段。现在关税不是了。关税变成了冷战手段。” 程晓农说,冷战之下,关税问题不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它的目标变成怎样有效地去压迫对方,让对方不至于对美国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或者至少减弱其威胁。“所以它这个目标就完全是非贸易的。”

程晓农强调,现在的美中贸易谈判已不是贸易代表个人所能决定的事情,因为这不再只是贸易问题,而是冷战问题。

美国国会支持撤销与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周二(11月19日)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指出,中国不顾他国质疑,持续以制造业为发展重心,迫使其他国家吸纳其过剩产能。而美中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将决定21世纪全球权力的格局,因此美国应完善其贸易政策,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该委员会向国会提出30多项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废除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取消中国与其他美国盟友相同的贸易待遇。委员会成员赫尔伯格(Jacob Helberg)表示, 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并不会自动调升对华关税,但将赋予总统权力,重新调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我认为应该要给予总统足够的空间,重新调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上周,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约穆勒纳尔也提出一项法案,要求终止实施了二十多年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政策。

洛夫利认为,由于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 特朗普政府可以让法案通过。同时,这也是两党共同支持的。汪涛则指出,如果法案生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可能会更高,但不可能高于百分之六十的额外关税税率。而长远来看,负面影响更大。她说“取消中国的永久最惠国地位需要立法。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将会困难得多。所以这是一个长期问题,会继续损害贸易关系。”

责编:安克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kw-trump-trade-policy-11182024123746.html


黎智英案庭审重启在即 二十四国百多位议员联署促放人

香港传媒大亨黎智英被控违反《港区国安法》一案的庭审将于周三(11月20日)重启。多达24个国家的118位议员就此联署公开信,要求中港当局立即无条件放人。而被港府列为案件"共谋者"的美国原驻港总领事郭明瀚表示,黎智英早已被"未审先判"。他对香港法院的审讯不抱乐观,而把希望寄托在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及其新班子上。

联署信由英国保守党下议院议员凯恩斯(Alicia Kearns)牵头,来自英、加、澳、欧洲多国及欧洲议会的议员参与。联署信谴责针对英国公民黎智英的“持续任意拘留及不公平审讯”,指出77岁的他在香港最高设防的监狱被单独囚禁已近四年,其健康正在恶化,并因其人权民主倡议及新闻工作而被当局以“莫须有”罪名审判:“审判本身就充满了不公义,由精心挑选的法官负责,以据报透过酷刑获得的证据来对付他,而且审讯被长期拖延。”

全球过百议员:让黎智英回家

联署者要求中港当局立即无条件释放黎智英,“在为时已晚前,让他回到英国的家”,并引述联合国任意拘留问题工作组上周五发表的相关意见。该意见认为,黎智英是因为合法行使言论、集会及结社自由而遭拘捕羁押,此举违反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公约》。联合国工作组认为,黎智英不应该受审,并对他长时间被单独囚禁表示震惊,呼吁港府放人并进行全面独立调查。

而在开庭前一周,黎智英的友人、美国原驻港总领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以“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CFHK)主席的身份,在英国为营救黎智英而到处奔走。黎智英被控《港区国安法》下的“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等罪名,案件在年初开审时,控方曾点名郭明瀚为“共谋者”之一。预计案件于周三续审后,黎智英将打破沉默、出庭自辩。

香港法院能否还黎智英清白?

郭明瀚日前在伦敦总结行程时表示,黎智英早已被“未审先判”:“审讯的结果毫无悬念,这是一场'作秀审判',就像对'47 人'的审判一样。有些'47人案'的人认罪而不用受审,但'作秀审判'就是一切都早已决定,没有方法作出有效的法律抗辩。事实上,黎智英早已被中国媒体贴上罪犯标签。”

由于对香港法治彻底失望,郭明瀚选择把希望寄托在曾承诺拯救黎智英的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及其新班子上:“即将成为美国国务卿的参议员鲁比奥一直是香港及其民主自由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在华府的辩论和讨论,研究保护香港自由、确保政治犯获释的美国政策。我希望并期望他任国务卿时会延续,我们也期待和特朗普政府就此合作。”

不过郭明瀚强调,黎智英是英国公民,而英国作为《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国,对黎智英负有主要责任。他认为,英国政府可以采取两项行动,包括由首相争取让英国外相或驻华大使等高层官员探望黎智英,而非现时所提出的“领事探访”。

郭明瀚指出  ,“领事探访”只限于领事馆职员接触被囚者并提供协助的层面,然而这项要求已被港府拒绝,因此英方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政治要求。他还认为,英方应争取结束对黎智英的单独囚禁,批评近四年的单独囚禁如同“扣押人质”,也是对七旬老人的“野蛮待遇”。

中国曾因京奥开放   习近平治下却彻底改变

曾于2005年至2008年任美国驻港总领事的郭明瀚曾见证中国为北京奥运大兴土木,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及外国投资,并向西方展示其文化,成功走进国际舞台。而当时的香港,正是中国最自由的城市。他忆述当年国际社会在“恐惧与希望交织中”,期望中国会信守对香港“50年不变”的承诺,并渴望看到香港和中国共同成长和发展,结果却事与愿违。

郭明瀚说:“我相信你还记得,那个时期的香港以'亚洲国际都会'自居,是中国的对外形象。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习近平对中国或香港的愿景。习近平把国家带向一个……我在想该用哪个词……在与西方接触上,他把中国带向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方向。”

郭明瀚批评习近平治下的中国挑战国际规范、企图主导亚洲和南海,并加强对中国人民的高压管治、推翻香港的“一国两制”。他欣见西方国家近年意识到中国的问题所在,并制定相应对华政策。他指出,中国若想和西方建立良好关系,香港问题就是最大障碍,而中方只要结束对香港的高压,就可以轻松移除这个障碍,重新和西方社会接触。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jimmy-lai-case-retrial-11192024150931.html


Monday, 18 November 2024

"四十七人案"判刑前夕港府严阵以待 海外港人为在囚者发声

香港民主派"四十七人案"将于周二(11月19日)开庭审理。此案备受国际关注,港府也严阵以待,提早派出装甲车到法院外佈防,并选择在判刑日举办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有转移焦点之嫌。多个海外港人团体用不同方法为"四十七人案"被关押的香港政治犯发声,争取国际声援。

因参与2020年香港民主派初选,其中45名被裁定“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的香港民主派代表,将于本周二(11月19日)在香港西九龙裁判法院判刑。“四十七人案"另外两人之前被判無罪。这次案件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首宗颠覆国家政权罪案件、也是涉及《国安法》被告人数最多的一宗,港府严阵以待,早在周末已在法院外的人行道架设大量铁栏和铁马,周日开始派出在2019年反送中示威期间,曾多次出动镇压示威的“剑齿虎”装甲车戒备。

香港警方在“47人案”前的周末起,已在法院外加强警力。(陈子非提供)
香港警方在“47人案”前的周末起,已在法院外加强警力。(陈子非提供)

出动象征镇压的装甲车佈防 港府欲收震慑之效

有参与民主派初选的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峯表示,此刻的心情十分凝重,担心昔日战友不知要面对多长的刑期,也担心他们家人。他表示,“四十七人案”是最重要和最受国际关案的政治案件,港府以高姿态在法院外严防死守,不是根据风险评估作出的行动,而是要打压港人的反抗意志。

警方在法院外的行人路划为禁止停留区。(陈子非提供)
警方在法院外的行人路划为禁止停留区。(陈子非提供)

许智峯说:“四十七人案是在《国安法》和《基本法》23条通过后,香港在暴政管治下最重要的案件,是对民意代表进行审判。装甲车是港府可以对人民使用的最高武力和武器之一,是铁幕和镇压的象徵,以及用很高的围栏把法院围封,相信不是港府收到什麽风险评估,而是要用最高姿态震慑社会,让全社会知道政府的控制力没有瑕疵,不要妄想可以做什麽的行动反抗,是要港人放弃反抗。”

他表示,“四十七人案”中不认罪的被告吴政亨是澳大利亚人,已去信澳大利亚外长要求关注判刑,他会与国际对华政策联盟在澳大利亚举行活动,要求澳方就“四十七人案”向港府施压。

在美港人吁美政府和国会通过法案 回应港府升级打压民主

在美的港人团体香港民主委员会执行总监郭凤仪表示,全球各地的港人团体已积极游说当地政府和国会,在“四十七人案”判刑后要作出强烈表态,已确认美国政府会就“四十七人案”作出回应,他们也同时争取在美国国会会期结束前,能通过《香港经贸办认证法》,作为美国对港府升级人权打压的实际回应。

郭凤仪说:“在过去三至四年,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一条新的香港法案,这次如果能通过《香港经贸办认证法》法案,显示美国国会没有遗忘香港人,随着港府的行动升级,美国的国会和政府也会用升级的行动,回应香港每况愈下的人权打压。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希望国会在余下的一个月会期能通过此法案,也是国会作为大力回应四十七人案判刑的表态。”

港府在法院外架起张张的铁栏作封锁线,防止民众追囚车。(陈子非提供)
港府在法院外架起张张的铁栏作封锁线,防止民众追囚车。(陈子非提供)

郭凤仪表示,早前与香港监察(Hong Kong Watch)和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CFHK)发出联合声明,呼吁各国的金融领袖不要出席与“四十七人案”判刑同日在香港举办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以示不会与威权政府站在一起。

在台港人设连侬牆声援港政治犯 示警台湾社会莫信中共谎言

在台港人和在台的港人团体周末(11月16日)也在台北市中心,用“四十七人案”被告的画像制作巨型横幅建临时流动连侬墙,收集公众对在囚者的关心。

发起行动的香港抗争者赴汤表示,中共和港府利用《国安法》扼杀港人的普选权和香港的民主制度,希望透过声援“四十七人案”和政治犯的行动,示警台湾社会。

在台港人和团体周末在西门町设连侬牆收集声援港政治犯的心声。 (陈子非摄)
在台港人和团体周末在西门町设连侬牆收集声援港政治犯的心声。 (陈子非摄)

赴汤说:“这个审判不单只是审判他们,也是审判我们六十万去(初选)投票的人。我们投票的人和当选的人都变成是罪犯,这个对民主国家尤其是台湾有很大的启示,如果他们相信中国的‘一国两制’,慢慢会变成如香港一样的民主大倒退。”

在台的港人团体边城青年秘书长冯诏天表示,除了街头行动外,也会向台湾的国会连线和行政部门进行倡议,呼吁声援“四十人案”和关注其他等候审判的香港政治犯,同时提高对在台港人的协助。

中港政府借"四十七人案"判刑向美新政府投石问路

时事评论员桑普表示,“四十七人案”的判刑已拖延多时,香港法院选择在美国总统选举出炉,新政府还未上任的时间判刑,是有外交和政治的考虑。

桑普说:“看到特朗普来临,一定是来势汹汹。中国跟美国关系,有关税、有科技贸易,香港人权是其中一个,中国已经没牌可打,它就利用这个机会跟美国摊牌,投石问路,试探一下未来美国怎么对待中国和对待香港。所以大家都会关注的戴耀廷和黄之锋等,他们的判刑如何?”

对于港府安排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与“四十七人案”同日举行,桑普表示,港府想要用峰会对冲和稀释“四十七人案”判刑对香港国际形象的坏影响,试图营造新香港经济繁荣的假象,为港府侵犯人权的行为洗白,相信港府只能在内宣看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不能够把国际对案件的关注度压下去。

责编:陈美华、嘉远    网编:瑞哲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ec-hk-47-democrats-trial-45-sentence-11182024031827.html


拜习会习近平再提四条红线 提前向特朗普亮了底牌?

上周六(11月16日),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单独会晤时,再次提出了中美关系的四条红线。习近平为何要在此时提出四条红线?这对美国下一届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会产生何种影响?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习近平在与拜登会晤时总结了过去四年中美关系七个方面的经验;其中在第四个方面,习近平强调,“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的四条红线,不容挑战;这些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防护栏和安全网。”

四条红线的提法相比于之前中国政府主要把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的核心红线,在内容上有所扩展,这引发了外界对习近平此举意图的猜测。外界也多认为,习近平作出这种表述,主要是向明年一月将上任的新一届美国总统特朗普喊话,这可能给近年来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增添变数。

需要一个传递信息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表述的四条红线中,除了台湾问题外,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等,在近些年中美关系领域,也是中方常常强调不容侵犯的原则。

海外政论刊物《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社长李伟东对本台记者指出,类似“四条红线”的说法早已有之,“历次跟拜登见面,包括跟特朗普见面,这些问题都说过,常常的说法都是说台湾问题是底线中的底线,不能逾越的红线,还有不要用民主、人权这套话语来打压中国、污蔑中国,中国的道路和制度是共产党、人民自己选择的,不可干预,”他补充说,加上“发展权利”是近六七年习近平提出来的。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今年8月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并与中方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沟通期间,中方就提出了“四条红线”。当时的说法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可挑战,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不可剥夺,触碰这些底线红线,中美关系就兜不住底,“护栏”也会形同虚设。

华盛顿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对记者分析说,本质上,“四条红线”确实并不是新的提法,但习近平需要在这个场合提出红线问题,“我认为习近平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渠道来向即将就任的特朗普政府传递信息。”她提到,特朗普第一次当选的时候,中方的人曾与特朗普女婿库什纳见面,从他那里了解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倾向,并试图理解特朗普到底想要什么。

葛来仪指出,习近平这次强调四条红线,目的就是为了给下一届美国政府一个提醒,“就是不要干涉中国内政,我想这是指的民主、人权等问题,中国对民主和人权有自己的定义,他们不接受美国的定义,他们就是不想美国来批评中国的政策,比如新疆、西藏等地方。”

2024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秘鲁利马交谈。(POOL / AFP)
2024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秘鲁利马交谈。(POOL / AFP)

超长的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就这次拜习会发布的声明超过两千四百字,超出以往类似声明的长度。

葛来仪也提到了这一点,她说,“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很坦率的提法,甚至表达了习近平对拜登治下美国政策的不满,这些都是信号,显示出中方对特朗普政府的期望。”

从这份声明可以看到,习近平总结了中美关系七个方面的经验,还提出了中美双方达成的七点共识;在具体内容上,习近平还多次提到禁毒、气候变化、南海等等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

外界还注意到,习近平讲话中提及了赖清德的名字。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报道中指出,这次习近平首度点名赖清德,要求美国认清其“台独”本性;而在赖清德上台前,习近平过去八年从未公开点名批判台湾时任总统蔡英文。

但葛来仪对记者分析说,在赖清德上台前,北京方面就经常提及他的名字,这已经显示出,北京更顾虑赖,而不是蔡;习近平在这里提及赖清德的名字,道理也是相似的,“这表明中国顾虑赖的目的,顾虑在他们看来赖在台湾海峡引发不稳定的可能性;......在这里提及赖的名字就是想强调他们的顾虑。”

图穷匕首见?

李伟东认为,习近平在这次会晤中的讲话,相当于提供了中国政府未来四年面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全景式路线图,并且态度很强硬,“这等于是习近平首次如此强硬地直接表达,就觉得是反正拜登也要下台了,这个话说了也就说了,找个机会说了,说了之后好留给下一任团队听。”

李伟东说,这就相当于是打明牌了,“打明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习的自信到了一个地步,就是说我不怕你了,我打明牌我也不怕你,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你愿意怎么来怎么来,这是习上台以后的一个重大变化。”他说,这显示出了习近平的强势和傲慢,但这样中方的回旋余地就小了,因为这相当于亮了底牌。他以台湾问题为例,说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时期的国务卿蓬佩奥曾提及台湾一直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特朗普团队再上任后还是这套路线的话,那习近平的做法就会是,你跟我打贸易战,我就打台湾,就会变成这样。”

“四条红线”的说法在周六传出后,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团队目前还没有发表正式的回应。李伟东说,特朗普团队可能会把习近平的这些说法拿出来讨论,但他们仍然会按照既定方针实施其对华政策。葛来仪则拒绝猜测特朗普团队对此的反应。

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则有人说,特朗普和其提名的国务卿人选马克·卢比奥可能对习的说法视而不见。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wy-xi-jinping-draws-red-lines-of-sino-american-relations-11182024103607.html


Sunday, 17 November 2024

外媒记者在华风险高 中国新闻“红线”激增 采访频遭打压

来源:
美国之音

英国和日本外媒记者在中国珠海市体育中心外就恶意驾车撞人事件进行现场报道时,先后遭遇阻挠甚至暴力对待,并被警察要求删除拍摄影像。这凸显外媒在中国的新闻工作环境日益严峻。国际新闻组织指出,中国官方已将外籍记者视为首要阻挠目标,试图通过严格控制外媒报道来防止任何社会现象演变为政治事件。中国警方还有系统地针对和逮捕当地的独立记者和外媒,并剥夺进行独立调查的可能性。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视频,当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11月11日在珠海体育中心外报道与拍摄汽车冲撞造成35人死亡的事件时,一名穿便服的不明身份的男子从后方走上前试图用手阻挡镜头,并推开麦笛文要求“不要拍”。在麦笛文要求该男子不要阻止采访后,该男子反呛“我是中国公民,你在中国拍摄,有没有记者证”,继续干扰拍摄工作。

麦笛文11月13日以《当恐怖的事情发生,中国的第一直觉是封锁它》一文描述个人经历。他提到,安保人员接到指令对记者进行监视,不仅拍摄记者的照片,还通过电话实时汇报并同步跟踪其行为。最终,安保人员以强硬态度干扰了现场的新闻报道。

麦笛文在文章中说:“当这样的敏感事件在中国发生时,地方官员会组织一批干部假扮愤怒的当地人,他们的职责是针对外国记者并阻止任何报道。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叫停报道,只会让中国看起来很糟糕。”

无独有偶,日本TBS驻中国记者室谷阳太也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指出,11月12日在体育中心现场拍摄期间,遭自称是当地市民的人包围且报警。警方将其带至警局问话,并逼迫删除所有拍摄的影片。

外媒在中国采访难度高

一名位于北京、因议题敏感不愿透露本名的外媒工作者陈苇(化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中国的新闻工作环境“不太好”,一是受疫情封控影响,二是官方对外媒的管控更严格。

陈苇在新闻现场采访时常被警察查验证件,确认采访证和护照,只有合法授权,且现场并非管控区域,没有潜在“危险”才会放行拍摄,否则即使有合法采访证仍会被禁止拍摄。

陈苇表示,尤其在北京的采访难度越来越高,很多活动不开放外媒参与,像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的外国元首国事访问,外籍记者按过去惯例可以报名采访本国元首访问中国,但现在仅设置“外媒资源库”提供新闻制作的画面和材料。

更严峻的是,一般中国民众对外媒的认知也发生变化,多数人认为“外媒“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报道充满偏见且不客观,因此不愿配合媒体采访需求。

中共视外媒为“政权稳定的威胁”

无国界记者组织台北东亚办事处倡议专员白奥兰(Aleksandra Bielakowska)指出,在中国的记者报道“红线”禁忌话题数量激增,记者近年不仅必须遵循敏感话题的官方论述,甚至自然灾害、车祸或其他公共利益议题都受到当局的审查。

白奥兰对美国之音说:“外国记者不受欢迎,面临来自当局越来越大的压力。外媒记者每天都受到警方的骚扰、监视、跟踪和监控,使得剩下的记者越来越难以开展工作,报道也变得几乎不可能。”

因为警方经常阻挠他们,禁止他们进入事件现场,不允许他们参加特定活动并前往敏感省份,且消息来源也受到威胁,不得与记者分享任何资讯。中国政府使用签证“武器化”政策以限制外国记者的入境,特别是敢于报道政权认为敏感话题的记者。

她表示,中共当局将独立新闻视为“政权稳定的威胁”,使用各种手段限制外媒记者的采访,包括骚扰、监视和签证政策的“武器化”,且消息来源也受到威胁,不得与记者分享任何信息。由于北京当局正竭尽全力掩盖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的事件,并确保不让任何证据曝光,记者只能报道已被当局控制或操纵的事件。

白奥兰认为,自中共领导人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新闻自由受到了空前打压。她直言,中国正在恢复毛泽东时代的媒体控制模式,自由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权利被视为犯罪。2024年无国界记者组织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显示,中国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72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记者监狱”,目前关押124名独立记者。

但白奥兰强调,驻中国的外媒记者扮演着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做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国际社会不允许中国官方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

白奥兰呼吁民主国家应该继续向北京施加压力,停止对外媒及其消息来源的干扰,中国才不会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朝鲜,即新闻业成为国家宣传的代名词。

记者在中国是高风险工作

美国人权组织自由之家《异言网》(China Dissident Monitor)负责人史凯文(Kevin Slaten)直言,在中国担任记者是有高风险的工作。因为每次现场报道须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且不清楚中国政府是否会将事件定调为社会不稳定事件,采访存在不确定性,难以正常工作。

史凯文指出,发生被中共认为有危害社会稳定或潜在政治风险的事件时,会发动各种维稳机制,包括派出公安人员到现场、控制参与者或受害者亲属、网上审查不符合官方论述的言论。

而其中一个机制是阻止记者调查事件背后或后续情况,让民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外媒记者的现场报导往往会遇到包括警察或便衣警察阻挠、骚扰、跟踪和威吓,甚至遭到官方暴力,比如2022年BBC记者报道上海街头抗议时曾遭警察殴打与拘留。

中共的“维稳”机制旨在防止社会事件的政治化,阻止记者调查事件的深层原因,目的是防止公民把社会事件背后的政治因素连结,讨论政府政策或决定跟事件的因果关系。相比开放国家,民众要讨论重大事件的政治因素,记者工作起到重要作用,让事件更加透明。

而中国政府对新闻的管控也影响民众对外媒的态度。史凯文告诉美国之音:“中国民众不信任外国记者,从中国政府推动的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其他国家要阻碍中国的发展与崛起,而民族主义者可能会错误地相信国外记者是其他国家政府的延申。”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中国公民对党国信息与论述控制的害怕,许多中国人接受外媒采访后,公安会找上门,中国缺乏法治之下,恐因“讲太多”而任意拘留并起诉。

FCCC报告:逾八成驻中记者曾被干预

针对外媒记者采访遭阻,位于北京的外国驻华记者协会(FCCC)婉拒美国之音采访请求,但提供针对外媒在中国采访工作遭遇干扰的公开声明及调查报告。

今年2月27日,荷兰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NOS)驻中国记者达斯(Sjoerd den Daas)前往四川成都采访投资人对四川信托的示威抗议行动时,他本人和摄影师遭便衣和警察暴力对待,且被强行押上警车并没收手机和照相机。

驻华外国记者协会3月1日对此事件发表声明,呼吁中国当局信守中国法律承诺,保障外国记者有权不受限制地在中国境内采访报道。

外国驻华记者协会4月8日以《摘下了口罩,障碍仍然存在》为题发布了2023年中国媒体环境报告,显示外媒在中国采访频繁受骚扰,逾半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被警察或其他官员阻拦,45%经历过被不知名人士阻拦,37%因受官员压力而取消采访行程。

调查指出81%驻中国记者曾被干预、骚扰、暴力对待,报告显示“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过程中没有遇到问题,才是例外”,近全数外媒认为中国的采访条件从未达到国际水准。

目前,中国社媒微博搜寻不到外媒采访遭阻挠的相关信息,但在BBC播放新闻片段的YouTube频道上,位于香港的网民“uuanimetemporary”回应“我是大陆人,相信我,这货绝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他居然知道‘采访证’这个东西。无疑是警察或者公关部门的人,甚至连阻隔的话术都很清楚。”

网民“different think”也指出“从该男子很熟练地干涉采访的动作(遮挡摄像机镜头)、语言(询问采访证和喊“赶紧走”)这些中国大陆执法人员常用手段来判断,他并不仅仅是被雇佣来的人员,更不会是普通中国公民,他就是便衣执法人员。”

与外媒记者采访工作遭干预的消息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媒体对此类事件几无披露。然而,《潇湘晨报》11月14日报道,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的两名记者在调查高铁工程偷工减料问题时遭遇袭击,“两名调查记者采访时遇袭手机被抢”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第二名,累计阅读量超过2500万。同日,中国记协发表声明,强调将维护记者正当采访的合法权益。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11/%E5%A4%96%E5%AA%92%E8%AE%B0%E8%80%85%E5%9C%A8%E5%8D%8E%E9%A3%8E%E9%99%A9%E9%AB%98%7C%E4%B8%AD%E5%9B%BD%E6%96%B0%E9%97%BB%E2%80%9C%E7%BA%A2%E7%BA%BF%E2%80%9D%E6%BF%80%E5%A2%9E%7C%E9%87%87%E8%AE%BF%E9%A2%91%E9%81%AD%E6%89%93%E5%8E%8B.html


习近平画美中关系“红线” 台湾:坚定捍卫主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秘鲁首都利马与即将离任的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后,中国官方新华社本周日发布习近平在会晤中的谈话内容,其中有关习近平提出美中关系4条“红线”的表态引发舆论关注。

报道说,习近平向拜登表示,“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的4条红线,不容挑战。”他并警告说,“‘台独’分裂行径同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习近平还要求美方“必须恪守” 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本台此前报道,本次“拜习会”距离拜登卸任、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就职只有大约两个月。习近平在致辞中对拜登表示,美国刚刚结束大选,中方致力于发展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的目标没有改变。他说:“中国已准备好与美国新政府保持沟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平稳过渡,造福两国人民。”但习近平的上述表态,并没有出现在新华社周日的新闻稿中。

根据白宫发表的会后声明,拜登与习近平周六就一系列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进行了“坦诚、建设性”的讨论。拜登谴责朝鲜向俄罗斯派遣数千名士兵,对中国继续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表示深切关注,并强调美国致力于维护国际法和飞航自由,以及南海和东海的和平与稳定。关于台湾问题,拜登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保持不变,并以《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导。他重申,美国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期待两岸分歧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海和平与稳定符合世界利益。他呼吁中国停止在台湾周边破坏稳定的军事活动。

11月17日,台湾的外交部就此声明表示,“中方就本次会晤发布的新闻稿中,再度针对台湾及台美关系发表种种颠倒是非的谬论。外交部再次重申,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外交部也强调,正如美国等各方多次指出,中国持续在台湾周边进行军事挑衅行径,才是破坏区域和平稳定的最大祸源与对全球经济繁荣的重大威胁。”

另据台湾中央社周日报道,台湾的陆委会当天也针对习近平所谓台湾问题“不容挑战”的说法作出回应。陆委会呼吁中方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并强调“面对中共对台持续文攻武吓,我方将站稳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不卑不亢,维持现状,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尊严,致力维护台海及区域和平稳定”。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jz1-taiwan-red-line-xi-biden-11172024100937.html


Saturday, 16 November 2024

中国新能源车产量超一千万辆 产业思路显明制度缺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周四(11月14日 )宣布,中国新能源汽车本年度已实现一千万辆的产量,并称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外界不少声音质疑中国新能源车产能已经过剩,同时还面临欧美高关税的抵制。在多种限制条件下,中国为何仍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这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一千万辆,中国媒体上一片欢腾。《经济观察报》在报道中引用了业内专家的说法,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短短十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如今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

但主流媒体的乐观情绪无法抵消质疑的声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隐患,让外界担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大量产能被淘汰,给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重创。

产能过剩问题

在官方媒体宣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一千万辆的消息中,并没有区分中国车企和外资车企的比例。但据《第一财经》报道,2023年,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中国车企占据了85%的份额,外资车企则只有不到15%。

据总部位于英国的气候问题专业组织“碳简报”(Carbon Brief)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额(包括特斯拉等外国品牌)增长了160倍,这早已引发外界对“产能过剩”的担忧。

长期跟踪中国电动车产业状况的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 Wong)对本台记者分析说,“按照正常的国际标准,一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80%已经是产能过剩了,目前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是60-70%,这已经是接近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红线了,这个大家都知道。”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在57%至76%之间。其中,厂商蔚来和广州小鹏的产能(实际“产量”与“产能”之比)利用率低于50%,而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等少数领先品牌的产能利用效率超过90%。这一数据也被中国储能网转载。

但“碳简报”在其报告中指出,也有中国专业人士认为,“产能过剩争论”是由西方对中国在清洁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的担忧所推动的;产能过剩只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已经停不下来了”

在对产能过剩有担忧的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也引发了贸易纠纷。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临时性反补贴关税已经在10月底生效,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更早已在9月底生效。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电动车发展同时面临着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国际出口限制的难题。但从中国政府的反应看,仍然意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

今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与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进行三方会晤时提到,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在内的“新三样”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在今年6月底的一次研讨会上也坚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在80%,不存在产能过剩。

前鸡西市副市长李传良认为,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所有汽车制造产业、组装产业和改装产业是严格由国家发改委来管理和批准,他是不允许你因为有能力、有技术、有标准和有材料就能去干的。”他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实际上是整个产业经济的缩影。

综合大陆媒体的报道,中国电动车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补贴、产业规划和双积分制度(CAFC和NEV积分)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李传良认为,在种种产业政策的加持下,“它已经停不下来了,因为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不一样,由于这种管理体制的不科学,很多东西都是大而全,正是这种大而全它不容易适应市场。”

黄大卫则指出,目前中国的一些新能源车制造商实际上是依托了国有企业,要转变也不容易,“现在一些所谓的造车新势力,真正去造车的实际是以前的国企那些老厂,要把它们关停下来的确有困难;比如像小米,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去造车,他们其实只是套个牌去造车,真正做车的还是国企老厂。”

据界面新闻报道,目前蔚来、小鹏、新特等电动车公司都选择由传统车企进行代工生产,比如蔚来的代工厂是江淮汽车,小鹏选择海马汽车,新特、博郡选择一汽,零跑选择长江汽车等。

政治控制的驱动

但黄大卫认为,中国对电动汽车的大力推动还有超越经济的动机,“电动车在社会监控、信息收集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就像华为手机一样,它可以收集大数据。这方面来说,他(中国政府)也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和情报需求。”

据中国官媒《光明日报》2018年的一篇报道,中国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建设和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到当年7月5日为止,已经接入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实时信息,其中包括车辆运行里程、车辆运行轨迹、充电热力图、公交车能耗监测图等。报道说,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数据时代真正拉开帷幕。

对这种做法,国际社会一致保持警惕。人权观察中国研究员王松莲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希望随时了解人们在做什么,跟踪车辆是他们大量监控的重点。

2020年底,中国国务院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七章第三节提到,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应用服务创新。

李传良认为,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中国政府通过电动车收集隐私信息的做法可能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清楚这种行为是否存在于中国出口的电动车上,“这种情况也可能不存在,但我要建议性地呼吁,中国电动车出来,不应该带有这些东西,要高度防范。”但他说,中国的电动车发展是处在中国政府政治控制的影响下,这就很难说了。

李传良分析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除了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外,实际上还带有超越计划经济的政治控制色彩,“从经济指标看,你出口创汇,出口带动供应链配件产业,出口带动现在的工人就业等,这实际上都是政治控制的要求。”

李传良认为,中国电动车向外发展,依然无法摆脱政治控制的逻辑,“就像中国建立‘一带一路’机制,你看他对一些国家的债务,对一些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他肯定存在经济行为、资本行为、资金行为,但你看他都是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控制。”他说,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排除中国政府有政治控制的要求,受到战略控制,“经济角度是控制市场,战略角度是要控制其在全球的地位。”他补充到,电动车发展和出口还能带动下游石墨的开采和加工、以及电池的生产和出口,这些都是战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一个"共享单车"?

对于目前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车的发展,黄大卫并不乐观,他对记者说,“最终的结果肯定就像共享单车一样,大批量淘汰和烂尾。”他指出,电动车早期发展是受到中国政府的鼓动,以及补贴的刺激,市场上现在也还有热点。但现在已经高度同质化,并且已经产能过剩,继续发展下去,结局不会乐观。

李传良则认为,从电动车的企业主体来说,他们还会继续做,也有竞争力,“他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市场的发展等多种因素,这种状态下,肯定还会继续出口、出海,到海外设厂,”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也会推动电动车继续出口,因为这可以带动汽车零配件,以及电池的出口。

但他指出,这些都只是解决短期内的经济问题。长期看,由于产能过剩等问题,三五年内,这个产业可能会走下坡路,对中国经济整体以及就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wy-china-ev-productivity-11142024154414.html


俄乌战争1000天,七国集团重申挺乌挺到底要俄罗斯付出沉重代价

来源:
美国之音

七大工业国集团(G7)领导人星期六(11月16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将继续通过制裁、出口管制和其他措施让俄罗斯为其发动的侵乌战争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无论持续多久都会坚定支持乌克兰到底。

七国集团领导人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第1000日之际发表这一声明的。

“俄罗斯仍然是实现公正持久和平的唯一障碍,”七国集团的联合声明说,而发表这一声明“就是要在俄罗斯对乌克兰侵略战争第1000日来临之际表达对基辅的支持”。

七国集团的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而意大利是今年的轮值主席国。

“七国集团重申其通过制裁、出口管制和其他有效措施让俄罗斯付出沉重代价的承诺。我们与乌克兰团结一致站在一起,”路透社援引七国集团的声明说。

意大利安莎通讯社(ANSA)指出,七国集团在声明中重申“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需要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

“我们在(乌克兰)为其主权、自由、独立、领土完整和重建的斗争提供援助方面团结一致,”安莎社援引七国集团的声明说。

“战争持续千日之后,我们看到了乌克兰人民忍受的巨大痛苦,”声明说。“尽管遭遇这些苦难,乌克兰人表现出了无以伦比的韧性和保卫自己的领土、自己的文化和自己人民的决心。”

在七国集团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千日发表联合声明之前,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曾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通了电话,这也是两人自2022年12月以来的将近两年时间里首次通话。

根据德国总理发言人的说法,朔尔茨在通话时敦促普京将部队撤出乌克兰,并且与基辅就实现“公正持久和平”开启谈判。

克里姆林宫表示,此次通话是应德方要求进行的,而且普京在通话时告诉朔尔茨,任何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协议都必须反映“新的领土现实”。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对朔尔茨与普京通话作出了愤怒的回应,声称这次通话“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并且“削弱”了对俄罗斯的孤立。

泽连斯基还表示,乌克兰必须确保明年通过外交结束与俄罗斯的战争。

俄罗斯媒体星期六援引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称,俄军在乌东顿巴斯前线又从乌军手中夺取了两个村庄。其中一个村庄马卡里夫卡(Makarivka)位于顿涅茨克市以西100多公里处,而另一座村庄 赫里霍里夫卡(Hryhorivka)则位于被俄军上个月占领的塞利多韦镇(Selydove)以西的位置。

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指出,俄军目前正在乌东顿巴斯前线加强攻势,而夺取上述两个村庄似乎是俄军最新的战果。

乌军今年八月初曾出动一支突击部队越境攻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并且占领了俄罗斯一大片领土。俄军一直试图将这支乌军歼灭或赶回乌克兰境内,但是始终难以如愿。

泽连斯基透露,俄军目前组织了五万兵力正在与当地乌军进行激战,而乌克兰军方表示,俄军连续两天都在战场上遭受了重大伤亡。

据报道,朝鲜援助俄罗斯的上万名部队也被部署在库尔斯克州地区。这支部队将会对俄乌战局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11/%E4%BF%84%E4%B9%8C%E6%88%98%E4%BA%891000%E5%A4%A9%EF%BC%8C%E4%B8%83%E5%9B%BD%E9%9B%86%E5%9B%A2%E9%87%8D%E7%94%B3%E6%8C%BA%E4%B9%8C%E6%8C%BA%E5%88%B0%E5%BA%95%E8%A6%81%E4%BF%84%E7%BD%97%E6%96%AF%E4%BB%98%E5%87%BA%E6%B2%89%E9%87%8D%E4%BB%A3%E4%BB%B7.html


"从钱凯到上海" 习近平参与秘鲁开港仪式引担忧

习近平11月14日出访秘鲁,以视频方式参加位于太平洋沿岸的钱凯港开港仪式,并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将实现"从钱凯到上海"的"繁荣之路"。钱凯港被中国称为是在拉丁美洲发展"一带一路"的标志项目,那么,它对美中和秘鲁意味着什么?

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秘鲁总统博卢阿尔特视频出席了钱凯港的开港仪式。

中国一位有超过五百万粉丝的电视评论员用“釜底抽薪”、直接深入美国“后院”形容钱凯港的开港,同时表示:中国和秘鲁做了一个榜样,告诉他们,美国的霸权主义没法只手遮天,中国和南美洲国家的合作,美国没有资格干预,华盛顿管不着!从这点意义上说,钱凯港项目的推进,吹响了南美洲的反霸权号角。

美国总统拜登也即将于本周末前往秘鲁参加APEC会议。美国大西洋学会发表文章认为,习近平此举会使拜登在秘鲁的影响力“黯然失色”。

以钱凯港为起点

习近平此行目的明显不只是钱凯港。在与他随行的队伍中,有一百多位中国企业界人士同行,包含投资秘鲁钱凯港的中远海运高层,以及控制秘鲁特罗莫克铜矿矿山的中国铝业集团代表。

中国外交部14日发布习近平在《秘鲁人报》(El Peruano)的署名文章,文中写道:“钱凯港的建成有助于秘鲁构建从沿海到内陆、从秘鲁到拉美和加勒比其他国家的立体、多元、高效互联互通格局,打造以钱凯港为起点的‘新时代的印加古道’。”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杰克·D·戈登公共政策研究所国家安全政策副主任利兰·拉扎勒斯邮件回复自由亚洲电台说:“钱凯港有可能彻底改变中国和南美洲之间的海上航线。正式落成后,钱凯港将成为南美最大的大型港口之一,也将使从秘鲁到中国的航线至少缩短十天,绕过通常通过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港或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的航线。”

利兰·拉扎勒斯认为这个航线可以使双方受益:“通过这条更高效的航线,秘鲁将能够直接向中国出口铜,中国电动汽车的电池和人工智能培训数据中心需要这些铜;而中国将能够直接向南美市场出口其‘新三样’: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

拜登即将于本周末前往秘鲁出席APEC论坛,随后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并与习近平会面。大西洋基金会在今天早些时候发表评论说:“毫无疑问,这两位领导人的国家中哪一个会在该地区占据优势。”

不过,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政治和地理学教授乔恩·泰勒在邮件回复自由亚洲电台的采访时说:“鉴于秘鲁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友好,以及博卢阿尔特总统 7 月访问北京,美国本应预料到这一点。如果他们没有预料到这一点,那么美国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叶耀元认为,也不必过于悲观。他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表示:“秘鲁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美国也没有办法干预他们的决定。事实上中南美洲多数国家的态度都差不多,就是如果美国想要干预我和中国的决定,你拿一样的钱来跟我换,但这就会变成一个无限的循环。”

秘鲁外交部长哈维尔·冈萨雷斯·奥莱切亚就曾公开表示:如果美国忧心于中国在秘鲁日益扩大的存在,那么美国就应该加强自己的投资。“美国几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许多项目,但在拉丁美洲却没有那么多,美国就像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很少花时间和我们在一起的朋友。”

但叶耀元认为,拉美地区虽然属于“美国的后花园”,而且目前已有中国和美国正在该区域竞争的态势,但美国也并不需要过于担心,“这些国家其实就是左右逢源,拿了很多中国资源,又盖了港口,让中国在这边做大,是想用这种方式跟美国做一定程度的抗衡,想要两边的资源,然后尽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就最终来说,这些国家多数在经济上都仰赖墨西哥,而墨西哥又仰赖美国的经济,所以最后真的和美国经济脱钩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中国在海外运营着一百多座港口 成潜在威胁

除了贸易,美国专家更担心军事上的安全。

中国国有企业中远海运(Cosco Shipping Ports)在钱凯港第一期项目投资了13亿美元,目前拥有约60%的股份,掌控了该港口独家运营权。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秘鲁甚至修改了法律。

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估计,中国公司在全球拥有或经营着129个港口。利兰·拉扎勒斯对此说:“钱凯港只是最新的例子。中国控制的许多港口位于巴拿马运河或加勒比海等战略水道上。这些行动可能会给美国军方带来问题。

他举例说:“如果台湾海峡或南中国海爆发冲突,导致海军需要通过巴拿马运河或麦哲伦海峡将船只从大西洋迅速转移到太平洋,如果中国公司愿意,他们就有能力使美国的海军推迟抵达。因为根据中国2017年颁布的《国家安全法》,中国公司被要求支持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这意味着中共可以要求中国的港口管理和航运公司为国家服务。”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周一(11日)发表社论,称所谓“军事用途论”是“抹黑”,“门罗主义执念令一些华盛顿政客对钱凯港抱有偏见……(钱凯港)是中拉务实合作的桥梁纽带,绝非地缘政治竞争的工具。”

但乔恩·泰勒认为形势其实非常紧迫,“仅在西半球,中国就拥有联合运营或全资运营的八个港口——全部位于加勒比海、墨西哥或南美洲,另有三个港口正在计划中。美国应该以开发港口的提议作为回应,迫切需要加强经济发展联系,改善外交关系,并探索扩大军事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或经营的港口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停靠过中国海军舰船,中远海运与中国军队在也门、利比亚的非战斗撤离任务都有合作。《华盛顿邮报》引述华府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美洲专家伯格( Ryan Berg)的观点说:“中方未必想在那里展开大动作驻扎军舰,但会希望保留这个选项。”

特朗普政府将如何应对?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与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竞争态势是否会有所改变?

叶耀元认为,未来的美国政府“烫手山芋”很多,从俄乌战争,到中东冲突,再到台海议题,但美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太可能为了和中国竞争,把资源都转移到中南美洲。因此,未来大概率会保持目前的态势。

但他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依然是有保证的。“这些国家大幅度也不敢真的去做(让中国军舰停靠),做了也可能会导致美国的报复。”

他还分析,以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也许会用关税谈判的办法。“要叫这些国家不拿中国的钱,我觉得有点困难,但是他可能把所有事情都通通拉在一起谈,比如你如果拿中国的钱,那关税给你加到30%或40%,这样美国手上筹码就多了。只是这样子对于整个全球生产链的破坏性也很大。”

责编: 梒青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j-china-funds-peru-port-construction-1115202409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