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September 2011
沈旭暉:《建黨偉業》的史實加工(一)反帝制篇
沈旭暉:《建黨偉業》的史實加工(一)反帝制篇
以戲論戲﹐而不談其文宣背景﹐《建黨偉業》其實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只要細心觀看﹐更會發現若干翻案的佈局。當然﹐「微調」歷史內容以配合國共兩黨的「應有」形象﹐還是免不了的﹐這裡先談電影的民國與真相的若干出入。
根據劇情交代﹐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偉業」直接催生於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群眾的愛國熱情﹐又與民國成立八年來出現的兩次帝制復辟有關﹐因此﹐「反帝制」涉及中共道統﹐必須被重點交代。但客觀事實是﹐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最大失敗原因﹐並非單是民心向背﹐當時國民對「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差異確實理解有限﹐北洋派系的內部矛盾﹐才是民國得以延續下去的關鍵。但是在電影﹐幾乎沒有交代袁世凱的北洋親信段祺瑞如何乘機逼宮﹐沒頭提及大小軍閥如何消極鎮壓反復辟陣營以以保存實力﹐也沒有交代段祺瑞如何設局讓張勛搞復辟而成為「再造共和」的功臣。我們用今天的常識﹐自然假定帝制極不受歡迎﹐並且是因為沒有民意才被推翻。至於當時真心相信君主立憲能救國的聲音﹐則被按下不表﹐並且淹沒在政治正確的洪流中。
護國軍總司令唐繼堯被一筆抹煞
在交代袁世凱帝制失敗的部份﹐一如教科書﹐護國戰爭的出現自然被列為主因﹐而蔡鍔也被嘉許為護國元勛。但事實上﹐護國軍總司令並非蔡鍔﹐而是云南督軍唐繼堯﹐蔡鍔是唐任命的第一司令官。雖說唐繼堯是蔡鍔所提拔、並向袁世凱舉薦以代替自己﹐但要是沒有唐的官方地位﹐以及其本土云南人的身份﹐也許護國軍連舉旗也成問題。在《建黨偉業》﹐卻完全沒有唐繼堯的身影出現﹐一來自然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蔡鍔﹐但似乎更重要的原因是唐繼堯後來以反共著稱﹐也是積極支持搞「聯省自治」的南方軍閥﹐最終背叛孫中山﹐一度在孫死後出兵攻擊廣州國民政府。假如唐繼堯成了護國戰爭的主角﹐電影要解釋共產黨繼承護國戰爭的正義傳承﹐未免要多費唇舌﹐自不妨輕輕放下。
突出蔡鍔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介紹後來的紅軍總司令朱德出場。朱德的前半生確實是個小軍閥﹐自稱蔡鍔對他影響深遠﹐他早年向陳獨秀提出加入共產黨時﹐就因為「軍閥氣息太濃」被拒(電影自然沒有交代)﹐但畢竟在護國戰爭期間﹐並非一個重要角色。朱德在《建黨偉業》英雄主義地單槍匹馬衝鋒陷陣﹐明顯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創作﹐當然他在此役表現出色是有記載的﹐但我們卻很難如電影所言﹐認為蔡鍔軍「戰勝」了北洋軍的吳佩孚。事實上﹐吳佩孚是北洋集團的最傑出人物﹐前半生猶如戰神﹐在二十年代的中國聲望甚高﹐他力勸上司曹輥不要全力支持袁世凱稱帝﹐也不要虛耗兵力和護國軍硬碰﹐認為做做樣子就是﹐這才讓朱德所在的蔡鍔軍維持了局面。這些自然也沒有被納入劇情。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