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地溝油 (食物安全).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地溝油 (食物安全).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2 July 2025

中国多地爆出“自来污水” 民众质疑政府失职

来源: 
大纪元

继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自来水出现粪水异味,引发大批居民取水潮后,过去三天,中国多地网民陆续在社交平台曝出自来水变质现象,受影响地区包括广东、重庆、湖北、安徽、贵州、广西等地,民众反映自来水呈黄色或黑色,夹杂油味、异物,甚至有人形容其“如柴油”“似咖啡”。有评论直言:“天天喊日本核废水,自己家的自来水却没人敢反抗。”

尽管杭州官方多次通报称水质“符合标准”,但舆情并未平息。7月21日傍晚,多段视频显示,居民在下班后自带水桶、饮水机水壶等器具,前往郊区各处水源点排队取水。有网民质疑:“通报谁信啊?一开水龙头就是一股粪水味。”

浙江大学生物科学系毕业生章琪(化名)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官方对自来水异味的解释“牵强”,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自然现象:“官方称是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硫醚类物质导致异味,但藻类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为什么今年会有粪水味?自来水厂理应有一套完整的应对藻类污染工艺,怎么会突然失效?为何遮遮掩掩?”

他还表示,“按理说,自来水在出厂前要经过几十项指标检测,标准比矿泉水、蒸馏水还严格。但现实是,自来水出了问题,官方不仅未能有效应对,反而像甘肃血铅事件一样,选择隐瞒。”

除杭州外,过去三天内,广东阳江市那龙镇村民反映,当地那龙河支流水质严重污染,“牛马饮的水连狗都不喝”。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居民家中自来水呈黄色。一位博主自7月19日至21日连续发布视频,多次拨打中共中央巡视组举报电话,均未获回应。

重庆垫江县裴兴镇也出现类似情形。7月19日一段视频显示,当地居民打开水龙头涌出黑色液体,持续数分钟。该居民表示,这种异味水质困扰村民多年,却始终无人回应。

此外,湖北随县殷店镇、安徽亳州、福建多地、贵州以及广西宾阳等地,也陆续传出自来水发黄、发浑、带强烈异味的情况。有居民无奈形容:“像柴油”“连沟水都不如”“根本不能喝”,纷纷要求自来水公司或地方政府官员作出解释。

独立环境研究者黄桐(化名)指出,中国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水源地缺乏有效隔离带的问题,“雨季时,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甚至生活垃圾可能渗入水体,加之净水工艺水平普遍偏低,污染最终直接进入居民家庭”。

黄桐表示,这类事件并非偶发,是“积累已久的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他对大纪元记者说:“很多自来水公司由地方财政供养,面对设备老化、药剂成本上升、管网年久失修的问题时,地方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员工欠薪,哪还有能力保障百姓喝上干净水?”

他进一步指出,地方官员长期对水厂管理状况不闻不问,面对企业偷排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网民拍视频举报,也常遭漠视。这不是简单的水管破损问题,而是制度性失管的缩影。”

目前,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中国国内社交平台上,相关视频频遭压缩或下架,舆论空间受限。更多网民转向海外平台X及Telegram等社群媒体表达不满与忧虑。有留言写道:“自来咖啡人人有份。”还有人讽刺:“为啥政府不着急?因为他们喝的是特供水,根本不是一个水源。”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507/%E4%B8%AD%E5%9B%BD%E5%A4%9A%E5%9C%B0%E7%88%86%E5%87%BA%E2%80%9C%E8%87%AA%E6%9D%A5%E6%B1%A1%E6%B0%B4%E2%80%9D%7C%E6%B0%91%E4%BC%97%E8%B4%A8%E7%96%91%E6%94%BF%E5%BA%9C%E5%A4%B1%E8%81%8C.html


Monday, 2 September 2024

甘肅工業硫磺燻製「毒枸杞」 記者採訪呼吸困難淚流不止

枸杞有降血糖、抗脂肪肝等養生功效,但青海格爾木市與甘肅靖遠縣的枸杞卻被揭發在生產過程中,違法加工來增加色澤,格爾木市的枸杞添加了焦亞硫酸鈉,從靖遠縣出產的枸杞則驗出二氧化硫超標。

靖遠縣的枸杞種植面積約28萬畝(約1.87萬公頃),遍布全縣14個鄉鎮,可是不少業者用硫磺燻製枸杞使顏色更鮮艷,惟卻對人體有害。有業內人士指出,枸杞在採摘後,如遇到雨天或陽光不足等情況,品質會下降,這時便會用到硫磺。

《央視》節目「財經調查」指出,部分無良商家為節省成本竟選用工業硫磺,然而工業硫磺除了不能用作食品加工,還內含具有毒性的砷,食用後可能損害腎功能,甚至造成腎衰竭、多發性神經炎等傷害;《央視》記者一踏入偷偷搭建的燻製棚,即吸到大量刺激性氣體,呼吸困難且淚流不止。

11個樣本二氧化硫都不符合規定

這些用工業硫磺燻製的枸杞會被銷往大小食肆、藥材舖或被製成茶包、枸杞酒等產品。寧夏國際枸杞交易中心品質檢測站對11個靖遠縣的枸杞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的二氧化硫項目都不符合規定。

靖遠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周一(2日)發布通報稱已成立聯合調查小組,徹查枸杞違法加工的問題,將嚴懲違法人員,並在全縣調查枸杞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情況,結果會向社會公布。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池煥衡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china-wolfberry-sodium-metabisulfite-09022024081303.html


Monday, 15 July 2024

《新京报》遭围攻

来源:
自由亚洲

(粤语组制图)

中国《新京报》早前独家揭发油罐车运送煤油后“不洗罐”,直接“混运”食用油的食安问题,引起舆论哗然,官方介入调查,然而报道的调查记者韩福涛,其微博帐号却在事件引发关注后被注销,不少网民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新京报》前记者褚朝新周日(14日)发表题为“没有良心的人”的文章,直言《新京报》遭到围攻,令人心寒。

公开资料显示,褚朝新曾于《新京报》及《南方周末》担任记者,并两度成为南方报业集团“年度记者”。褚朝新透过微信发文称,《新京报》揭发油罐车混装煤油和食用油后,遭到了“一些天良丧尽的坏东西的围攻,让人心寒”。

文章表示,在中国如今的舆论环境,媒体关注民生、食品安全问题,是为了千万民众,“但这千万的民众中有无数的‘蠢货’,居然要来质疑曝光的媒体和记者”,这些人污蔑和攻击媒体的常用伎俩是“境外势力操纵”、“选择性曝光”等,而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明白,若媒体被境外势力操纵,早就被强制关门,相关人员被捕;选择性曝光是因为“媒体能监督敢监督的领域非常有限”,能批评揭发几个企业就很让人觉得了不起,但在二三十年前并不是这样。

过去10多年调查记者数目大减

褚朝新写道,《新京报》曝光污油问题,保护所有普通民众,包括相当一部分有份围攻《新京报》的人,“这就是让人心寒的现实:《新京报》试图保护你,你却在陷害《新京报》”。

今年6月褚朝新也有类似遭遇,他透露写了故乡出现工业污染问题,当局却下达指令,动员公职人员对他的文章进行举报,说他造谣。

在中国言论环境10多年来持续恶化下,媒体内原本一度存在的调查记者数目大幅下降,不少记者退出调查行列。一份2017年发表的报告指出,中国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仅剩175人,如今人数相信更加少。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7/%E3%80%8A%E6%96%B0%E4%BA%AC%E6%8A%A5%E3%80%8B%E9%81%AD%E5%9B%B4%E6%94%BB.html


Friday, 12 July 2024

【人棄我取】 網民呼籲來港搶油 港人反到中國吃喝玩樂

近日中國《新京報》報導指很多運油車在運送食用油和化工油之間不會清洗油罐,《央視》指「這種行為無異於投毒」。事件一爆出,中國網民就在微博、小紅書等表示要來香港買油。事實上,這當然不是中國第一次被爆出有食品安全問題,過去中國人就曾來港搶奶粉、酒等食品,甚至安全套。但與此同時,卻有不少香港人在淘寶、山姆超市購買日用品甚至食物,又或者到中國消費,享受價廉「物美」的服務,實行人棄我取。

早於 2003 年就有最著名的「大頭奶粉」事件在安徽省阜陽市曝光,不少嬰兒因食用沒有營養的劣質奶粉而導致頭大、嘴小、浮腫、低燒等營養不良症狀。然而,當初阜陽市市長雖被行政處分,卻於兩年間就升任安徽環保局局長。2008 年,中國又有「三聚氰胺」奶粉導致嬰兒有腎結石的事件,奶粉、奶製品及麵粉製品都被驗出有加入三聚氰胺。香港就一直成為中國人搶奶粉的地點之一,亦因此在新界北如上水、粉嶺等地才會有大量藥房出售奶粉。而搶奶粉潮後來更漫延至其他國家,澳洲、加拿大等有大量中國移民的地方的超市都有限購奶粉的措施。

除了奶粉,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還有「蘇丹紅雞蛋」、以洗衣粉漂白麵粉、以工業用甲醇製造假酒、餐廳排放至水溝中的膏狀廢油提煉成「食用地溝油」、以石蠟代替麻辣火鍋湯底中的牛油、出售病死豬肉、以老鼠頭代替鴨頸等等。在中國嚴格控制新聞媒體的情況下,歷年來仍有不少食品安全問題成功浮出水面,相信這些能夠讓大眾知情的事件實屬冰山一角。

香港過去憑嚴格的品質控制、可信的化驗、監察而甚少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亦成為外界的信心保證。雖然部分香港人除了政治表態外,亦因品質考慮而不用中國製產品。然而,近年愈來愈多中國品牌進駐香港,由過去的海底撈,到今日的蜜雪冰城、木屋燒烤等都大受歡迎;而同一時間亦有不少香港人以到中國消費為樂,甚至在淘寶、山姆超市等購買來路不明、未經香港驗證、連中國人都未必相信的產品。未知準備來港搶油的中國人,來香港後見到林立的中國品牌和產品會有何感想?



from 同文 Commons https://commonshk.com/2024/07/12/%e3%80%90%e4%ba%ba%e6%a3%84%e6%88%91%e5%8f%96%e3%80%91-%e7%b6%b2%e6%b0%91%e5%91%bc%e7%b1%b2%e4%be%86%e6%b8%af%e6%90%b6%e6%b2%b9-%e6%b8%af%e4%ba%ba%e5%8f%8d%e5%88%b0%e4%b8%ad%e5%9c%8b%e5%90%83/


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乱象 公众舆论从愤怒到无感

中国爆发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的丑闻后,原本提供查询油罐车轨迹的开源平台在近日遭到临时下架,再度引发公众对中国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质疑,甚至出现了放弃关注的漠视心理。

7月2日,《新京报》报道中储粮、汇福等粮油集团不仅未使用专车运送食用油,还在未清洗的状态下与煤制油混装,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反弹。 7月9日,中国国务院食安办宣布开展调查,承诺要依法严惩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

据《第一财经》报道,金龙鱼、西王食品、鲁花集团等多家食用油公司纷纷出面澄清其产品不止专车专用,且历经严格的查验、清洗等措施。

事发之后,民间也有许多人透过媒合货主和司机的开源平台“发货帮” 梳理出多家涉事企业。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上述查找货车轨迹的功能在7月10日被紧急下架。而该篇新闻也已被消失,呈现“由于无法控制的原因,该页面已神秘失踪”的信息。目前,本台记者仅能透过新浪财经、禁闻网等转载平台浏览原新闻内容。

中国出现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的乱象引发众怒、网络热议。本台查访时更发现,也有不少民众感到相当气馁,甚而因为听闻太多类似事件而感到麻木。

居住在北京的30岁苏姓男子告诉本台,他之所以不关注这类消息是因为“我是否关注都改变不了结局,何必浪费时间”。他还说,“当官吃的是特供食品,普通人才吃这些”。在成都的一名客服经理也说这是国家监管问题,任何人都会遇到,所以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70后的成都刘姓居民也对本台表示,这是系统性问题,即便出厂时和自来水一样达标,甚至生产技术高超、去除了多种毒素,但这次是运输,下次还可能是采购等其他问题。他认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会出现食安问题,但关键在于“有没有第三方社会力量在进行一个平衡”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舆论或是媒体也好,还有政府是怎么来处理的”。他说,“世界上有些政府不是由人民意志选出来的,不需要为人民负责,所以这个问题就无解”。

对刘先生来说,此次事件就像另一起三鹿“毒奶粉”事件。 2008年,三鹿集团奶粉被发现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氢胺”,导致许多家长对国产奶粉信心崩塌,而纷纷前往或托人到香港抢购进口奶粉。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小红书等社群平台近日也对“去香港买油”的话题热烈讨论。

针对食用油可能遭残留化学物污染,攸关全民身体健康,总部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养老机构运营商水印中国负责人汪勇,以文字回覆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承担国家粮食和食用油收储、轮换等任务的央企,都能出现食用油脂运输质量安全问题,大家对食品安全更多的担心是明显的。我自己也开始检查厨房里面的食用油品牌是否是中储粮旗下品牌之一,据了解中储粮拥有九个食用油品牌,分别是金鼎、鼎皇、华鼎、汉鼎、中鼎、惠鼎、俏厨、淳口香、聚味美。水印养老(Watermark Senior Living)也对在中国管理合作的养家社区和机构的食用油进行了调查,确保使用的品牌不在负面清单上,从而保障社区和机构居民和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汪勇进而表示,“中国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民生大事,但是在2024年,一家超大型央企签约的油罐车因为从业人员为了逐利不顾良心变投毒车,市场监管严重失职,这些令人非常震惊。”他建议,“体制内的市场监管如果达不到让老百姓放心的情况下,政府应考虑鼓励体制外的新闻调查”,比如让政府和有实力的企业家设立“毒食品曝光见义勇为大奖”,“让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甚至老百姓更有动力、更有意识发现类似的不法行为,监督和改变部分冷漠的良知,让良心回归社会”。

记者:乔琴恩.      责编:李亚千.     网编:伍檫愙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huanjing/lu-china-cooking-oil-07122024152224.html


混装油事件持续发酵 民众抢购自营食用油 家用榨油机热销



中国“毒油”事件引发民众对食用油安全的担忧和恐慌。郑州超市出现民众排队抢购自营食用油热潮。在电商平台,家庭用榨油机突然热销,民众开始自己“炼油”保安全。而率先披露油罐车混运的《新京报》记者传失联,微博被注销。

    中国粮油运输乱象 美中两国行规比较
    预制菜监管新规出台 食品安全争议是否就此消停?
    揭中国食品黑科技 抖音博主受压封号

近期,中国工业和食品“油罐车混装”事件被媒体揭发后,引发各地民众恐慌。人们纷纷抢购自营油和原装进口油。7月10日,多位河南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不少顾客到河南胖东来超市抢购。一位胖东来代购说,胖东来的花生油已经断货了。胖东来许昌时代广场店超市客服表示:花生油已卖空,葵花籽油仅够售卖几小时,预计将断货一周。视频所见,众多顾客在胖东来门口大排长龙,等待抢购自营食用油。

一位视频拍摄者说:“胖东来排队中,抢购胖东来‘压榨食用油’。抢到货了,这个是胖东来的‘压榨花生油’,这个是胖东来的‘葵花籽油’。”

郑州居民刘丽本周五(12日)告诉本台,“毒油”事件发生后,许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食用油和其它食品一样带有致病风险。她说:“现在留在灶台上的油像塑胶一样,以前没有这种情况。以前住老房子,没有抽油烟机,油滴下来是成油形的,现在不是。现在都是糊状、胶状。现在小作坊做的油反而很卫生、环保。”

在一家超市,民众抢购私营企业生产的食用油。(截图自社交平台/记者乾朗提供)
在一家超市,民众抢购私营企业生产的食用油。(截图自社交平台/记者乾朗提供)

民众考量个人健康 买榨油机自己“炼油”

也有民众购买家用榨油机,自制食用油。电商平台显示,过去24小时,多款七百多元一台的榨油机均超过一百人下单购买。据时代财经网站报道,在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针对食用油安全问题发帖,其中部分选择购买进口食用油,也有部分消费者开始自己炼油。在小红书平台,家用榨油机的笔记超过1600篇。

中国“油罐车混装”事件引发民众对食用油安全性的担忧,电商平台家用榨油机日销逾百台。(截图自社交平台/记者乾朗提供)
中国“油罐车混装”事件引发民众对食用油安全性的担忧,电商平台家用榨油机日销逾百台。(截图自社交平台/记者乾朗提供)

东莞居民麦女士接受本台采访时说,有毒食用油后患无穷,她说尤其担心老人的健康:“肯定担心,谁不担心啊!我这里有很多老人。我看到新闻,好多人在议论。人家说用油炒菜热了以后冒火就是有煤油。”

某进口油淘宝旗舰店的客服对时代财经透露,混装油的事情发酵以来,店铺销量直线上升,“尤其是这两天猛增,差不多几天卖完了一个月的货,现在店里库存已经不多了。”

涉“混装油罐”食用油受冷落

目前,京东、淘宝等平台已经搜索不到涉及“混装油罐”事件的“汇福”和中储粮旗下食用油品牌“金鼎”产品。据多家媒体报道,7月8日,金鼎淘宝旗舰店内,包括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食用油产品均已下架,而截至7月10日,该旗舰店已无在售产品。

毒奶粉事件受害患儿父亲郭利接受本台采访时说:“类似食品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这犹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一样,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中国食用油市场,国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益海嘉里品牌金龙鱼、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和山东鲁花,2022年的市占率合计超60%。近期,《新京报》曝光一些油罐车在装载过工业用油后,未经清洗又直接装载食用油事件引发舆论谴责。

另据本台粤语组报道,中国《新京报》日前独家披露油罐车业者卸完煤油直接换装食用油“混运”后,进行调查报道的《新京报》首席记者韩福涛却传出失联,其个人“微博”帐号被注销。

记者:乾朗    责编:陈美华、梒青   网编:瑞哲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huanjing/ql-china-cooking-oil-07122024000442.html


Thursday, 12 October 2023

中国一大学食堂"指鼠为牛"

江西高校的学生餐厅约莫4个月前爆发“指鼠为鸭”的食安风波,近期华北理工大学学生也是在学生餐厅的菜肴里发现疑似老鼠头的异物,但店家坚持这是牛肉,被嘲讽这是“指鼠为牛”接棒。 

据中央社今天引述中国官方多媒体潮新闻,网友10日在群组发截图说,华北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学生餐厅供应的菜肴里,发现夹杂几根毛的深色肉块非常像老鼠头,但业者坚称这是牛肉,双方各说各话。

当晚校方发公告说,宁波市江徽美食餐饮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27日经营华北理工大学学生餐厅,但10月10日因违反食品卫生规定,决定解除委托的经营合约并追究责任。消息指出,目前当地市监局也已介入调查。但江西“指鼠为鸭”渐平息才4个月,又爆发学生餐厅的菜肴混杂疑似老鼠头,差别在于这次是“指鼠为牛”,虽然校方明快与业者解约,但仍有疑点没说清楚。

首先是按校方声明只提及“存在食品卫生问题”,却没有说清楚这个异物到底是不是鼠头,如果真是老鼠头,那鼠身又在哪里?还有就是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状况如何,有没有其他学生也吃出问题?学校应当第一时间说清楚,而不是模棱两可遮遮掩掩,指鼠为牛若不能公开透明化处理,把真相和问题公之于众,那信任危机才刚开始。

据潮新闻指出,这已经是自指鼠为鸭以来,今年中国媒体报道的第3起“老鼠”事件,并引述小说家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名言:“如果你看到一只蟑螂出没,代表有成千上万只蟑螂在埋伏。”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31012-%E4%B8%AD%E5%9B%BD%E4%B8%80%E5%A4%A7%E5%AD%A6%E9%A3%9F%E5%A0%82-%E6%8C%87%E9%BC%A0%E4%B8%BA%E7%89%9B


Sunday, 9 October 2022

中国人,都逃不过海天酱油

来源:
大猫财经

最近,海天味业火了。

要说这个时间点也很凑巧,上个月,有一个‌‌“科普达人‌‌”辛吉飞在全网旋起一阵风,拍的视频全是食品造假揭秘,还和中国食品报互怼,然后他发布了一段跟抖音客服讲电话的视频,宣布了注销账户。

正当大家正在怀念这位‌‌“食品吹哨人‌‌”的时候,有一个身在日本的网友,将在日本销售的酱油和在国内销售的酱油作了对比:

卖到日本的海天味业老抽配料表上写着‌‌“水、大豆、食盐、砂糖、小麦‌‌”,而国内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除了大豆、水、食盐等成分外,还有‌‌“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多种添加剂。

有人就说了,这不是海克斯科技吗?

需要解释一下这些成分,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都是增鲜剂,苯甲酸钠是防腐剂,三氯蔗糖是甜味剂。

争议最大的是那个防腐剂苯甲酸钠,因为理论上来说,苯甲酸钠摄入多了以后,和人体内的胃酸可能会发生反应,进而生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是有一定毒性的。

这件事,引来很多人大呼海天味业黑心:

对于那位在日网友的爆料,以及评论区的说法,海天味业进行了‌‌“严正声明‌‌”:

部‍分短视频账号借‌‌“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话题,利用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在网络上制造并且散播谣言,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安全,为了博取流量,甚至将‌‌“酱油致癌‌‌”‌‌“吃酱油掉头发‌‌”‌‌“坑害国人‌‌”等标签直接扣在海天产品身上,严重损害公司品牌形象,其言行已构成对公司名誉权的严重侵害。

更关键的是:

海天所有的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并且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检查。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海天味业还表示:

针对在事件中恶意造谣中伤海天品牌的短视频账号,公司已委派专业律师团队调查取证,必将恶意造谣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追查到底。

这下好了,按照他这说法,只要质疑食品添加剂,就成了造谣和黑化中国食品安全的罪人,难怪辛吉飞被吓得退网了。

面对这种回应,网友更不高兴了,有很多留言说,要抵制海天味业。

问题来了,真的抵制得了吗?

不好意思,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海天味业为什么在资本市场外号‌‌“酱油茅‌‌”?因为人家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真的是遥遥领先。

我们来看一看海天味业2021 年的年报:

海天酱油产销量连续二十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并遥遥领先。总产量达到265 万吨,品种覆盖高中低各个层次、各种口味和多种烹调用途。

海天蚝油历史悠久,技术领先,销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继酱油之后的第二大单品,总产量达96 万吨。

海天调味酱处于领先地位,总产量达30 万吨,公司持续将强调味酱研发,继黄豆酱之后,陆续推出了招牌拌饭酱、香菇酱等产品。

三样加起来,已经391 万吨了。

这么多的酱油、蚝油、调味酱,都卖去了哪里呢?直接走超市小卖部卖给老百姓的是小头,超过六成卖的是餐饮渠道,尤其是添加剂重灾区的低价产品,都去了餐饮店的后厨。

不用辩解说什么‌‌“我们没有用科技‌‌”,海天自己就是厨师最爱用的科技(滑动查看全部):

看这份量,20 口之家也不至于这么买,不用怀疑,这几款全都是商用的。

可是海天是怎样占领整个餐饮行业的呢?就要从它的历史讲起了。

1955 年,广东佛山对当地的25 家酱园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革,成立了佛山珠江酱油厂,以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海天酱园‌‌”为名,这就是海天味业的前身——海天酱油厂。

从此,海天酱油成为广东地区的知名品牌。

在1971 年,海天味业成功研发了第一台国产酱油真空注瓶机,同年也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第一条酱油自动包装流水线。

90 年代初,很多国企都成了包袱,但是海天酱油厂很受佛山当地的重视,在市政府支持下,海天酱油厂改制,成了佛山市海天调味品食品公司,庞康被任命为总经理,海天味业大发展的时候到了。

在庞康的坚持下,海天公司花了3000 多万,引进了一整套国外的生产线,90 年代的3000 万,很多企业全部身价都没这么多钱。这还没完,2003 年,海天又继续引进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速度达到2.4 万瓶/小时。2008 年,海天又从德国引进了10 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产量的提升那叫飞跃。

光产量提高不够,销量也同步跟上。

从1992 年开始,海天酱油就申请了商标专利,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营销团队。

1999 年,海天酱油高价拍下了央视《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的广告,一下就火遍全国。

两年后,海天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 亿元。

不过,营销是‌‌“海陆空‌‌”三位一体全面出击的,电视里的广告是空军,但是真要拿下土地,还得看陆军。

2003 年,海天制定了‌‌“全面开发县份市场,启动农村销售‌‌”的策略。培养了超过1000 人的地推团队,打入了全国300 多个地级市,以及1000 多个县城中。

在农贸批发市场、城乡便利店、农村小卖部都能看到海天酱油。

这还不算啥,更牛的就是海军,直接淹没你。

海天找到了新东方,不是已经转型直播带货的那个新东方,而是教厨师的新东方。一般的合作模式,也就是给学校非常优惠的价格,出厂价,走个量,够狠吧。

庞康是什么人?

和他同年代的张瑞敏,为了树立海尔的品牌形象,能花8 年时间砸6000 万拍个动画片来培养未来的客户。

庞康也一样,看得很远,你这些学生,都是未来的厨师,那全部都是我的用户,必须拿下,直接免费给新东方用。

这谁扛得住啊?

不管是酱油蚝油,还是别的调味品,不同品牌的,咸度、甜度、口感等方面都会有差异。而厨师学的时候用什么牌子哪个款,什么配比,以后轻易不会改变的。所以新东方的学生一直用海天酱油,毕业以后到餐馆工作,也会继续用海天酱油。何况,海天的商用大包装款,价格本来就便宜,换其他牌子,味道变了不说,成本还上来了。

根据新东方烹饪学校的统计,目前学校已经培养除了超过60 万名厨师。这些厨师一年用掉的酱油、蚝油、烹肉酱、黄豆酱,那真的是天文数字。

就这样,海天一步步做大成了调味品的巨头,到2009 年的时候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50 亿。

2012 年,海天味业在天猫开了官方旗舰店,开启了线上销售。同一年,海天味业发布了招股说明书。

2014 年,海天味业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以庞康为首的海天味业高层,成了海天味业的共同控制人,通过直接与间接合计持有公司49.25%的股份。

其中,庞康一人便拥有海天味业27.4%的股份。

在上市当天,海天味业的股价涨幅近30%,市值接近500 亿元,庞康对应的财富也达到了136 亿元。

这些年,海天味业的业绩与股价一路长牛,海天的净利润去年创出新高达到66.7 亿,庞康的身价也在2022 年达到了1450 亿,胡润财富榜中位列第67 位。

做到这样大的品牌,一点添加剂风波,恐怕是难以撼动的。

做到这样大的市场占有率,就算有网友铁了心要抵制,坚决不买回家用,出门吃饭也一定会吃到海天的。

中国人,逃不过海天酱油。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10/%E4%B8%AD%E5%9B%BD%E4%BA%BA%EF%BC%8C%E9%83%BD%E9%80%83%E4%B8%8D%E8%BF%87%E6%B5%B7%E5%A4%A9%E9%85%B1%E6%B2%B9.html


Friday, 7 October 2022

揭中国食品黑科技 抖音博主受压封号

中国的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焦点话题。继日前有酱油品牌被揭发把优质产品销往海外,在国内销售附有添加剂的货品后,近日,有影音平台博主则因为曝光了中国的食品黑科技,而成为网红。不过,拥有数百万粉丝支持的他,却疑似因为压力太大而主动销号。

牛肉丸里不只有牛肉、燕窝里可能有鱼胶、蜂蜜还可能不是蜜蜂采集的。

这是近来成为舆论焦点的抖音博主“辛吉飞”透过短视频介绍的内容,中国市面上各种常见食品,有许多可能是以添加剂“加料”制作而成。譬如所谓的“燕窝”可以是鱼胶粉、奶精和糖浆的混合物;“牛肉粒”原来是碎肉混合边角料;“蜂蜜”则与蜜蜂扯不上关系,主要成分是麦芽糖、香精和砂糖的组合。

辛吉飞揭露食品添加剂内幕被“泼冷水”

这一系列食安短视频据说让“辛吉飞”的粉丝激增至接近900万,但同一时间,他却被影音平台“泼冷水”。

影音平台客服主任:“我们平台的话,也是想跟您去做一个提醒,不是说您这个创作这个作品是错的。因为在讲这个食品添加剂的过程当中,可能就是存在这种一概而论的,比如说具体用到了那些添加剂。”

辛吉飞:“这个作品是违规违法了?还是违背道德了?整个行业的就是这么做的。我在食品厂上班,我知道这东西怎么做,就是这么做的。”

官媒《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也加入围剿“辛吉飞”的阵营,指责他贩卖焦虑、宣扬低价有罪论、传播犯罪手法。

“辛吉飞”最终主动要求注销账号。大批粉丝在社交平台为他发声,赞扬他凭借一己之力揭露中国食品行业的现象,让更多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近日,中国酱油品牌“海天”被网民揭发把好货卖到国外,例如在日本出售的酱油只有水和大豆等基础材料,却在国内销售含添加剂的酱油。“海天”回应说,它们使用的添加剂都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强调有人恶意造谣中伤。

谁为中国食品行业撑腰?

观察人士林生亮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难以解决是由于涉及官商勾结。

林生亮:“各种化学添加剂、防腐剂等在(中国)食品行业是‘不公开的秘密’,受到中共在法律框架下所默许,地方政府部门更支持食品企业利益最大化,往往(企业)出事后,给予非常轻微的职务调整的处罚,这不是鼓励官员和企业漠视食品安全问题吗?”


林生亮认为,“辛吉飞”成为网红以及受到打击都有其必然性。

林生亮:“中国人民是伴随着有毒食品成长的。现在终于有人把食品制作过程勇敢的在平台上发布,作为老百姓,似乎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封杀令的话,我估计,几千万的粉丝都有可能,甚至超越胡锡进在微博上的粉丝。辛吉飞揭露食品安全的声音,动了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奶酪,而且得罪了这个潜规则后面强大的产业链上的企业。他必然会被有关部门和食品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排挤和打击。”

悉尼科技大学中国学副教授冯崇义认为,中国当局一直忽略食品安全这个民生重要环节。

冯崇义:“这个国家一直都是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维持治安、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等在当局眼里是次要的。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中国的法律系统有了些改进,就是要保护国民的权益,但是主体还是维稳和巩固政权以及打压政治反对派。”

2019年年底,武汉眼科医生李文亮因为率先揭露疫情而被公安指责造谣。他其后确诊新冠肺炎去世。冯崇义说,当年中国当局也是基于相同思维打压李文亮。


记者:高锋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 郑崇生    网编:瑞哲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huanjing/gf-10062022110140.html


Sunday, 2 October 2022

热销的俄罗斯奶粉里没有奶

来源: 
科学星球
奶粉方便携带,营养丰富,很多人喜欢选择奶粉作为奶制品来源。

近期,许多网络购物平台,直播平台上有太多的俄罗斯老式奶粉铺天盖地,卖得十分火热。很多商家都在售卖,便宜的只要10来块钱一斤。由于价格便宜销量大吸引众多网友购买,在某购物平台上这类商品已累计销售过百万。

要知道,在俄罗斯的网站上搜奶粉,最便宜的也要37.5元一斤。而且任何一款俄罗斯奶粉进口到中国还要缴纳关税,还要运费啥的,价格怎么可能只有10来块钱?这俄罗斯奶粉在中国卖的比俄罗斯都便宜,不免让人怀疑,这网络上的俄罗斯进口奶粉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网上的俄罗斯老式奶粉是真是假?

俄罗斯草场辽阔,又有历史久远的草原文化,畜牧业较为发达,是一个盛产牛奶的国家,俄罗斯的牛奶、牛肉都非常便宜。

在俄罗斯除了婴幼儿以外,本地的成人其实是很少饮用奶粉的,有鲜奶喝,谁还会去喝冲泡的奶粉!在俄罗斯超市的货架上那些印着milk字眼和奶牛图案包装的产品,要么是鲜牛奶,要么是一些咖啡伴侣、制作面包甜点用的食品添加剂,并非纯奶粉。

在俄罗斯当地极少卖奶粉的,销售量也是相当小。

然而现在在咱们国家的网络平台上却充斥着太多的俄罗斯奶粉,俄罗斯本土极少有卖的,这些中国市场上的俄罗斯奶粉到底从哪儿来的?难道是专门为我们中国人生产销售的?

根据一些购买的网友反馈,收到的俄罗斯奶粉味道不佳,多位网友称冲出来的奶粉很稀,水很清,味道怪怪的,完全没有奶香味,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俄罗斯老奶粉真实性。有网友更是晒出俄罗斯奶粉的发货地址,竟然很多都是河南或黑龙江等地发货!

俄罗斯奶粉实测揭示真相

为了搞清真相,有网友特意从网上购买了热销的简装大包俄罗斯老式奶粉,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这种便宜的简装俄罗斯老式奶粉,不但没有检测到牛的DNA,而且也没鉴定到任何动物物种。这说明这奶粉里根本就没有奶,简直太离谱了!

那么假奶粉究竟是什么制成的?有哪些成分?

这几款奶粉的配料表中,都只有单一的乳或乳粉,这一描述显然并不准确。而这假奶粉具体包含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看到很多购买评价里都在说可能是植脂末、麦芽糊精、香精等一些成分加工而成的。

麦芽糊精其实是一种植物的香精,它没有任何营养,只是用来增加奶粉中的奶香味,调节奶粉的口感,好的奶粉是不需要添加麦芽糊精增香的。

植脂末是植物合成的,它的形态以及冲水之后的产物都跟奶粉很像,也被称为‌‌‌‌“奶精‌‌‌‌”,速溶性好,富有奶味,在食品加工中可以代替奶粉,含有较高热量,对人体没啥好处。植脂末中有些都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身体难以代谢或消耗,易导致肥胖。这种假俄罗斯奶粉,不仅没营养,还有害健康,如果有中招的网友,建议就不要再喝了!

俄罗斯也有好奶粉,但是一定要走正规渠道购买。如果真的是俄罗斯进口的商品,首先条形编码的开头应该是460-469。

目前市面上,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内的奶粉,都有很多假奶粉在售,而网上热销的俄罗斯奶粉,有些却是国内生产的假奶粉,有些奶粉连纯奶粉都不是!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真假?什么样的奶粉才是好奶粉呢?

什么样的奶粉才是好奶粉呢?

奶粉就是以牛(羊)奶为原料,用冷冻或加热的方法,去除水分干燥后,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冲调食品,一般需要7~8斤的牛奶才能够出一斤奶粉。市面上成人喝的奶粉主要分为纯奶粉和调制乳粉两种。

纯奶粉的配料表很‌‌‌‌“纯净‌‌‌‌”,就只有生牛乳,没有其他任何成分。

调制乳粉是在生牛乳的基础上,添加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矿物质,营养更为全面,可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纯奶粉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它的蛋白质和钙的含量,蛋白质和钙含量越高的奶粉品质越好,也就越贵。如果是全脂奶粉,还和脂肪含量有关,脂肪含量越高,也就越香。全脂奶粉适合于中青年消费者。而脱脂奶粉适于中老年、肥胖和不适于摄入脂肪、身材管理的人群。

那如何鉴别好奶粉?

1.看颜色:好奶粉颜色略黄。

因为奶粉里营养成分大多是黄色或橙黄色的,比如叶黄素、维生素B1、β-胡萝卜素等等。太白的奶粉一般来说不是什么好奶粉。

2.闻气味:好奶粉可闻到一股天然的乳香味。

如果是劣质奶粉乳香甚微,或者香气过于甜腻,很可能是加了过多的添加剂(麦芽糖精)。

3.看粉质,试手感。

好奶粉的制作工艺更先进,粉的质地更细腻

用手指捏一捏,它的颗粒大小都是一样的。而不好的奶粉由于掺有绵白糖、葡萄糖等成分,颗粒较粗且不均匀。

4.看奶皮和挂壁

奶粉用热水冲泡后,静置片刻,可观察到表面上通常能结出奶皮,而且挂壁现象明显。

5.舔一舔,好奶粉易粘在舌头上,这是因为奶粉中的奶脂是难溶于水的,所以发黏。而不好的奶粉放入口中很快就溶解掉,不粘牙。

网络平台上售卖的奶粉有真有假,健康无小事,入口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慎重一点,不要去买来历不明的东西,也不要图一时低价而冲动购买,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不要上当受骗!为了防止买到以次充好的假货,建议大家尽可能选择有保障的正规渠道购买,尽量购买大品牌,以免危害自身健康。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10/%E7%83%AD%E9%94%80%E7%9A%84%E4%BF%84%E7%BD%97%E6%96%AF%E5%A5%B6%E7%B2%89%E9%87%8C%E6%B2%A1%E6%9C%89%E5%A5%B6.html


Friday, 1 July 2022

中国又出食安问题 纯牛奶被检出丙二醇

来源:
自由亚洲

中国近日再次曝出乳制品安全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中国质量新闻网周三发布消息说,麦趣尔集团公司生产的两批纯牛奶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丙二醇。

据悉,丙二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是无臭、透明的油状液体。由于其黏性和吸湿性好,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等产业中。但如果长期过量食用丙二醇,可能会引发肾脏障碍,进而影响神经系统,造成心率降低、失去意识等症状。

相关话题周四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首。有人问道,中国食品安全什么时候才能和防疫措施一样严格?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2年的麦趣尔公司是新疆昌吉的一家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乳制品、烘焙食品和速冻食品等等。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07/%E4%B8%AD%E5%9B%BD%E5%8F%88%E5%87%BA%E9%A3%9F%E5%AE%89%E9%97%AE%E9%A2%98%7C%E7%BA%AF%E7%89%9B%E5%A5%B6%E8%A2%AB%E6%A3%80%E5%87%BA%E4%B8%99%E4%BA%8C%E9%86%87.html


Wednesday, 16 March 2022

"老坛酸菜"登热搜 中国食安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日前,中国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老坛酸菜” 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严重食品卫生问题。“老坛酸菜”随即登上网民热议的微博热搜榜,而与之相关的康师傅、统一等品牌企业也随即股价大跌。中国的食品安全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3月15日这一天是中国的所谓“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除曝光翡翠直播卖假、水军操纵口碑、软件下载陷阱等诸多消费行业乱象外,其中“老坛酸菜”也被推上微博热搜第一名,成为海内外网友纷纷吐槽的对象。

“老坛酸菜以后再也不敢吃了。3·15曝光老坛酸菜竟然是土坑腌制,工人们有的穿着拖鞋,有的甚至光脚踩,有的甚至一边抽烟一边干活,抽完的烟头竟然直接扔到酸菜里,真的让人浑身不舒服啊。这样的产品以后就别生产了吧!”  这是名为esthermii_yunniee的博主在Tiktok上的评论。

在国内微博及海外的推特等社交平台上,网民们发表了大量相关的跟帖:“以前觉得老坛酸菜泡面加个双汇火腿肠就算高配了,以后再也不敢吃了”;“想想就反胃了!永别了……。”

名为“澳门美少女-小余”的网友在视频中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敢吃酸菜鱼、酸辣粉了。你们跟我都一样吗?古语有一句话说得真对啊,眼不见为净。可是经过今晚的‘315’晚会之后,我真的很难当没看见。”

央视“老坛酸菜”的视频曝光了包括湖南插旗菜业、锦瑞食品和君山区雅园酱菜、海霞酱菜、坛坛俏食品等五家企业,涉及收购卫生状况恶劣的“土坑酸菜”,并为肯德基、康师傅、统一、麦当劳等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甚至这些劣质的“土坑酸菜”也被卖到国外。

一位美国华人网友(jamesmeng120062)在Tiktok视频中说,海外华人超市也有老坛酸菜面,且价格不菲。他早就发现,其中的佐料包常有股很奇怪的味道。

“我就说老坛酸菜有问题,结果真有问题。这些黑心商人,不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眼里啊。你把人当畜生啊?!既然是这种假冒伪劣产品就不要拿出国去丢人现眼,太丢人了!这种黑心商人就应该拉出去枪毙的!”他气愤地表示。

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网上一份《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的列表,列举了自2003年安徽阜阳“大头奶粉”事件爆发后,媒体揭发、曝光假冒伪劣食品的部分典型事件,其中包括:2005年的假鸡蛋,2006年苏丹红鸡蛋和鸭蛋,2007年大便臭豆腐,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还有黑心面粉、毒水饺,2009年农药馒头、药水豆芽,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黑心染色馒头,2014年的过期肉类,2016年的罂粟调料,以及2019年的霉变食品事件等等。

据维权平台黑猫投诉发布的《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在过去一年,微博平台关于“食品安全”相关维权信息超过405万次。华莱士、星巴克、奈雪的茶等知名大品牌,均被爆出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食安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中国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光,但大多是首先经由消费者透过微博等社交平台网络爆料,随后才引起政府监管部门的所谓重视和行政处理,其中原因何在?时事评论员唐靖远认为,这其中的过程体现出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完全缺位。

他说:“这种缺位的背后并不是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失误、偶尔疏漏,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很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这些企业,它在当地都是属于明星企业,还是利税大户。他们与当地的监管部门、政府形成了一种不同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2018年,中国广州医生谭秦东因在网上发帖,批评鸿茅药酒“有毒”,而在广州市天河区,被生产厂家内蒙古鸿茅国药公司所在的内蒙凉城县公安机关千里跨省抓捕,舆论对此哗然。

这次老坛酸菜事件中的湖南插旗菜业公司,也曾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食品安全百家示范单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官方荣誉。

唐靖远表示,官方机构的这种虚假监管已成为企业大搞假模伪劣行为的一个保护伞,这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就是一种巨额的、官商共享的经济利益:“各地政府都把自己的GDP视为是唯一的政绩衡量指标,也就是把这个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唐靖远认为,中国各地行政部门的这种只重经济利益而漠视人权的治理模式,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方式不改变,更多的“土坑酸菜”只会屡禁不绝。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凯迪华盛顿报道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huanjing/kw-03162022114643.html


Tuesday, 30 March 2021

饮料冒充假奶粉再现 中国幼童智力受损

中国又发生假冒奶粉事件。一名女婴幼儿连续食用假奶粉20个月后,发育严重迟缓,至今3岁半仍无法走路说话,被鉴定为智力残疾2级。

据重庆一名黄先生向媒体透露,致残幼儿就是他的女儿,食用的假奶粉是青岛金大洋公司生产的。目前这一假奶粉案已登上新浪微博的热搜排行榜。患儿父亲已向法院控告金大洋公司及齐经销商,并求赔偿人民币156万元,法院已经受理立案。

中央社指出由于中国屡屡发生假奶粉、毒奶粉事件,类似案例总能吸引众人关注。

据网易上周五报道,黄先生称,女儿2017年出生后被确诊患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出院时,医嘱需要食用“深度水解奶粉”。经寻找比较后,他购买了金大洋公司生产的「奶粉」,持续让女儿食用。但使用的20多个月时间里,女儿逐渐出现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的情况,2019年,经重庆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评估,女儿已被列为中国官方订定的「智力残疾二级」。后经他人建议更换服用奶粉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智力和语言依旧比不上同龄的孩子。2020年5月黄先生赫然发现,金大洋公司生产的根本不是奶粉,只是一种“固体饮料”。

重庆假奶粉事件曝光后,引起网友强烈不满,一致要求法院及行政单位严惩金大洋公司,并指这家公司「唯利是图、伤天害理」。也有网友认为,除了金大洋公司外,经销商也有问题,把明明不是奶粉的饮料卖给家长,涉嫌欺瞒,也应一并严惩。还有网友认为索赔款项过低。

另外,在广州也出现过类似事件;据报道广州多家医院将冒充特医奶粉的“贝儿呔”固体饮料推荐给消费者食用,导致新生儿出现发育迟缓。涉事企业被当局处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等行政处罚。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10329-%E9%A5%AE%E6%96%99%E5%86%92%E5%85%85%E5%81%87%E5%A5%B6%E7%B2%89%E5%86%8D%E7%8E%B0-%E4%B8%AD%E5%9B%BD%E5%B9%BC%E7%AB%A5%E6%99%BA%E5%8A%9B%E5%8F%97%E6%8D%9F


Tuesday, 19 January 2021

婴儿产品无设防?又传婴儿霜致娃娃多毛大脸

福建一家公司生产的婴儿抑菌霜日前被查出含强效类固醇遭下架停产,今天又爆出另一个广东生产的“婴亲霜”也有问题,多名婴儿使用后出现脸部肿大、多毛等“大脸娃娃”症状。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中国又有婴儿霜遭检举,使用后变大脸娃娃。该报道引述澎湃新闻消息,多名家长反映,自家婴儿在使用“戒之馆”品牌婴亲霜后出现脸部肿大、多毛、发育迟缓等“大脸娃娃”症状。

据澎湃新闻说,多名家长反映,自家婴儿在使用“戒之馆”品牌婴亲霜后出现脸部肿大、多毛、发育迟缓等“大脸娃娃”症状。广东卫生监督所责令涉事企业暂停生产、销售涉事产品。这款“戒之馆”婴亲霜的网上产品说明显示,其作用是治疗婴儿湿疹,“针对宝宝湿疹、红疹、止痒、痱子等,可用于脸部、四肢、臀部、腹股沟的皮肤红痒使用”,产品标榜“纯植物提取、不添加任何激素和有害物质、成分天然”。

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接到检举后到生产现场调查,确认“戒之馆”婴亲霜由广州慕肤护肤品有限公司委托广州恒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目前产品已送第三方机构检测,但尚未出检测结果,监管单位已责令暂停生产和销售此产品。

在这次检举事件之前,福建漳州市卫健委17日通报,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clobetasol propionate),也就是含强效类固醇激素,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问题曝光后,该品牌曾坚称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激素产品。

中央社说,警方对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涉嫌犯罪立案侦查,该公司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10118-%E5%A9%B4%E5%84%BF%E4%BA%A7%E5%93%81%E6%97%A0%E8%AE%BE%E9%98%B2-%E5%8F%88%E4%BC%A0%E5%A9%B4%E5%84%BF%E9%9C%9C%E8%87%B4%E5%A8%83%E5%A8%83%E5%A4%9A%E6%AF%9B%E5%A4%A7%E8%84%B8


Saturday, 9 January 2021

剥洋葱people | 4个月宝宝疑抹抑菌霜变“大头娃娃”,母婴店“爆款”背后隐患重重

南京市儿童医院出具的一张疾病诊断证明书上,解答了柚子异于常人的原因——类库欣综合征。主治医生公开表示,柚子短期内突然肥胖明显,经检查是接触了外源性的激素导致。

文 | 新京报记者王瑞文 实习生 谢婧雯 毕卿
编辑 | 甘浩 校对 | 李项玲

脸出奇的胖,这是很多人看到女婴柚子第一眼的感受,尽管她才7个月大。

最胖时的柚子,五官被脸上的肉挤到变形,额头面部的细密绒毛黑乎乎连成一片,她的四肢,更像是现实版的米其林轮胎人,肉一圈套一圈。

2020年11月10日,南京市儿童医院出具的一张疾病诊断证明书上,解答了柚子异于常人的原因——类库欣综合征。主治医生公开表示,柚子短期内突然肥胖明显,经检查是接触了外源性的激素导致。

这次诊断,也让柚子爸妈怀疑起母婴店推荐的一款名为“益芙灵”的多效特护抑菌霜(下称益芙灵)。而当月送检的“益芙灵”样品的检测报告显示,参照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四十一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

氯倍他索丙酸酯,正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有专业医师认为,柚子病症与使用含有激素的面霜有关系,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产品只能添加到药物中,作为处方药由医生开具,“氯倍他索丙酸酯不能给婴幼儿使用,并且副作用会让幼儿出现满月脸,多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和激素症状相同”。

针对“益芙灵”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涉事企业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所在的福建漳州市卫健部门表示,涉事的两款产品共1200瓶,分别销往江苏宿迁和连云港,目前正召回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大头娃娃”:
突如其来的肥胖与多毛症

柚子第一次接触“益芙灵”时,她才两个月大。

去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徐女士,常带着女儿柚子去家附近的金宝贝母婴生活馆洗澡,由于宝宝微胖,脖子发红,该母婴店员工看见之后,便向其推销了一款专门治疗宝宝湿疹、发红、发痛的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

“她就说特别好用,店里卖得很好。”当天,徐女士就把“益芙灵”给柚子涂在了皮肤发红的地方,第二天就见效了,“后来店员说这个可以全身护理,我就经常给宝宝用”。

但用了两个星期后,到了9月中旬,徐女士发现,柚子的体重增长过快,眉毛额头的汗毛也很多,并开始发黑。肉肉堆积的地方更容易红肿,徐女士和柚子奶奶就轮流帮她护理——涂抹益芙灵,很快,那些红肿的地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缝隙间长长的汗毛,连着皮肤黑乎乎的一片。

察觉出不对劲,身边的亲人也开始提醒徐女士,孩子这么胖,是不是有问题?

徐女士去做了母乳检查,没有问题,又带了孩子去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依然显示宝宝一切正常,“当时医生说喂多了”,徐女士听从医生建议,开始节食喂养宝宝。

徐女士注意到,平时夜里柚子只醒两三次,但用了“益芙灵”后,柚子夜里会醒五六次,“用霜以前喝完奶就睡,用霜之后喝完奶也不睡,宝宝感觉很兴奋,食欲也大。”但为了遵医嘱,柚子爸妈决定,还是要让宝宝节食减肥,并拍摄短视频记录宝宝减肥。这些短视频被柚子爸妈发在了抖音、快手上。

但节食后,柚子的体重还是一个月就胖了3斤。

因面部脂肪堆积,柚子的脸颊过重,耷拉在两侧,从她这时的照片能明显地看出来,脸颊两侧的宽度已经超过头围,像个“大头娃娃”。

这时的柚子,眼睛已经被面部脂肪挤压成一条缝,满月时的双眼皮早已消失不见,她还新学会一个动作,向外拱嘴,“观察到宝宝经常做这个动作,我才发现,是因为只有这样拱嘴,她才能睁开眼睛”。

一些视频上热门之后,许多网友开始揣测宝宝父母是否为了流量而故意恶性喂养孩子,因此导致柚子肥胖。

评论中也有善意的提醒,怀疑是激素问题,让去大医院检查。

2020年11月4日,徐女士和丈夫在南京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给柚子挂了专家号。据南京儿童医院出具的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与营养评价报告单显示:柚子身高正常,体重当前肥胖,头围正常。

在医生建议下,11月5日,柚子因疑似库欣综合征入院治疗。做了全身检查后,医生告诉徐女士,宝宝身体没有问题,并考虑是外源性激素引发疾病。“当时检查医生就问是不是用了紫草膏,说之前就有四五个类似的宝宝送过来。”

徐女士发现,“益芙灵”的包装上写明:这一产品的主要成分中就有紫草提取物。她推测,这应该就是医护们口中和“紫草膏”类似的产品,它们都含有激素。

停用“益芙灵”后,宝宝情况开始有所好转,没以前那么胖了。

11月10日,柚子出院了,在其病历中的出院小结上写道:出院诊断为“类库欣综合征”,宝宝出院时神志清,精神反应可,满月脸,水牛背,额面部、颈部、背部明显多毛。

2周后,柚子在南京儿童医院复诊。复诊结果显示:停用外用药膏后,情况开始好转。复诊检查结果依旧是“类库欣综合征”。

激素疑云:
结论“不同”的检测报告

停用“益芙灵”后,柚子逐渐恢复健康,徐女士和丈夫开始怀疑,可能是宝宝使用的“益芙灵”含有激素,导致柚子成为“大头娃娃”和“长毛宝宝”,夫妻俩决定将“益芙灵”拿去检测。

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委托,柚子爸妈在网上求助“老爸评测”,希望能对这种抑菌霜进行检测。

据该检测机构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检测报告显示,11月30日送检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参照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采用LC-MS-MS进行分析得出,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很少在产品测出,这个含量非常高”。

11月30日送检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12月9日送检的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含量为27.6mg/kg。

然而,2019年3月27日,“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生产厂家——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份由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于2019年3月19日到3月26日对“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进行41种糖皮质激素检测,检测方法为GB/T 24800.2-2009,结果显示该产品并不含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显示未检出。

2021年1月8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这份产品检测报告内容真实,确实由他们出具,并且,该公司于2020年12月将该产品又进行送检,但具体检测项目工作人员不能透露。

新京报记者获取的一份该企业2020年12月8日的检测报告,但在这份检测报告中只检测了6项糖皮质激素,并非此前的41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检测报告中,不含“老爸评测”检查出的问题检测项目——氯倍他索丙酸酯。

医学上,氯倍他索丙酸酯是婴儿及儿童不宜使用的。

一技术专家介绍,氯倍他索丙酸酯就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在化妆品中是不允许添加的,但这款“益芙灵”抑菌霜的卫生许可证参照的却是卫消证字号,“消字号产品不分大人小孩,看产品主要看备案号,不管是化妆品还是消字号产品都是不允许加激素的。”

皮肤科专家:
婴儿状况和外用产品有对应关系

得到激素超标的检测结果后,2020年12月,第三方检测机构曾前往连云港调查具体情况,并对当地母婴店售卖情况进行暗访。

据其提供的视频素材显示,连云港市内,10个母婴店里有8个都在卖这些产品,“益芙灵”都被摆在货架C位上,是明星产品。在推荐这款产品时,母婴店店员通过介绍这款产品能解决宝宝身上的湿疹、皮肤问题或者过敏等,来吸引家长购买。此外,在线上购物平台中,该产品售价约80元每罐。

上述专家认为,这款产品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存在漏洞,产品成本低,利益很大。此外,该产品见效快,“上午涂了,下午就见效,效果很好”,店员给家长介绍这款产品时一般都会说可以当面霜使用。

曾为柚子诊治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顾威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孩子突然在短期内肥胖明显,从医学上来看属于病理性的胖,经过系列检查,最后发现是接触了外源性的激素导致的,“体内刺激就是皮质激素。”

针对柚子的情况,并综合病例来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谭帅告诉新京报记者,氯倍他索丙酸酯属于强效糖皮质激素,婴儿如果长期涂抹含有此类激素的抑菌霜在皮肤上,药物会透皮吸收,扰乱人体系统的激素水平,造成相应副作用。

谭帅认为,如果婴儿没有基础疾病和内分泌系统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造成激素水平异常,那就表示婴儿内源性激素没有问题,主要是外源性的激素导致婴儿身体出现相关问题。并且目前检测外用产品本身含有违禁成分,所以,婴儿身体出现问题首先归因在外用产品上。

谭帅表示,婴儿现已经被诊断为“类库欣综合征”,而药膏里的确含有激素,再加上长时间大面积的使用,那么现在的状况和外用产品肯定有对应关系。

此外,谭帅还提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糖皮质激素不应该添加在消字号产品中,加入了属于药物,应该要按药字号产品审批。二是母婴店能不能销售消字号产品?“这类产品应该在药房里销售,并且药房的售卖资格也需要有相应审批。”

谭帅介绍,如果婴儿的皮肤疾病确实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从药物的角度来讲,给婴儿使用的激素种类也应该是弱效、短期内使用的,不会使用强效激素。

监管介入:
涉事企业被责令停产待查

“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底部使用说明上显示,该产品为消字号产品。

据公开资料显示,消字号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化妆品的要求,不可以出现各种处方药成分,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禁用物质。

针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问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专家董亚蕾等,曾筛查了网络销售41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中的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最终,在34批“妆”字号产品中检出2批样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和地索奈德,检出率为5.9%。在7批“消”字号产品中检出4批样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醋酸酯、倍他米松、倍他米松醋酸酯,检出率为57.1%。

董亚蕾等专家在论文中写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细胞浸润,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抗增生等作用,显效速度非常快。因此,一些不法化妆品生产厂家将糖皮质激素非法掺入嫩肤、美白、祛痘类化妆品中。然而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会导致皮肤出现干燥脱皮、红血丝、色素沉着等现象,甚至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给消费者带来精神和身体的严重伤害。

福州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吴波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介绍,消字号产品主要检测消毒效果,如果只是检测消毒效果的话,一般不会去检测激素,“因为消字号的产品,没必要做那么复杂的检测,所以在很多审查中,消字号产品相对比较简单。这类产品本身也带有很多擦边球的成分。”

吴波认为,行业监管其实也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没有根据真正的用途来判定是否消字号产品。“益芙灵”作为化妆品使用,不应该算消字号产品,“氯倍他索丙酸酯本身就是一种激素类的药物,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这就相当于企业钻了漏洞,加了药品进去,达到相应疗效。因为,如果要批为外用药的话,审批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针对“益芙灵”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1月8日,福建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告称,漳州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前往涉事企业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现场调查,目前,卫健部门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在检查现场查见的留样样品、产品包装材料等进行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新京报记者在查询天眼查时发现,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5日,经营范围主要是卫生用品【抗(抑)菌制剂(液体、膏剂、凝胶、粉剂)(净化)】的生产、销售;发用类、护肤类、香水类、美容修饰类化妆品的生产、销售;化妆品、日用品百货、一类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销售;中药饮片的研发、生产、销售。旗下品牌有“嗳婴树”与“开心森林”,“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是“嗳婴树”品牌下的产品。

2021年1月7日,新京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下单该款“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显示下单成功。1月8日,该产品显示已经下架,不能再进行购买,已经下单的产品显示无法发货。

柚子父母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给大家提个醒,同时,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对涉事母婴店及产品生产厂家进行调查、查处。

2021年1月8日,新京报记者走访连云港多家母婴店发现,“益芙灵”牌抑菌霜多已不见踪影,但母婴店里,其他品牌的抑菌霜仍占据货架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成为店内明星产品,售价不菲,并且均为消字号产品。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同类产品是否添加激素,仍未可知。

The post 剥洋葱people | 4个月宝宝疑抹抑菌霜变“大头娃娃”,母婴店“爆款”背后隐患重重 appeared first on 中国数字时代.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1/01/%e5%89%a5%e6%b4%8b%e8%91%b1people-4%e4%b8%aa%e6%9c%88%e5%ae%9d%e5%ae%9d%e7%96%91%e6%8a%b9%e6%8a%91%e8%8f%8c%e9%9c%9c%e5%8f%98%e5%a4%a7%e5%a4%b4%e5%a8%83%e5%a8%83%ef%bc%8c%e6%af%8d/


Tuesday, 6 October 2020

中国粮食又出事 2500吨毒镉米入藏广东

中国广东省阳江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近日被踢爆混入2500多吨镉超标稻谷,时间长达2至3年。根据中国法院判决书显示,共有4人涉案,分别被判处1年至5年徒刑。对此,中国民众相当不满,认为处罚根本过轻,到时候保外就医、狱中表现良好提早出狱,这件事就“相忘于江湖”。消息没有提及数千吨镉超标稻谷的下落。

据联合新闻网今天报道说,中国粮食频出事,2500吨毒镉稻米藏广东。

根据中国法院判决书显示,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4名被告多次购入湖南攸县的镉超标稻谷,并将其运送至广东阳江市东城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两年间,被告共向广东阳江市东城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运送了上万吨稻谷,其中大约2597吨镉超标。法院以“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4人处以1年至5年徒刑。消息被媒体揭露后,有许多中国网友感叹“处罚轻了吧?”、“人间地狱,在正常人眼中的重罪基本轻判,轻罪基本重判。”、“保外就医,狱内表现良好减刑提前出院,相忘于江湖”。

据该报道,除了镉超标稻谷,中国今年4月也爆出镉超标毒大米事件,涉及7家湖南省益阳市的企业。该事件曝光后,已经有大量毒大米制成米腺流向云南等多地,剩余的镉超标毒大米数量大约为99.42吨。根据医学界专家的警告,长期食用镉含量高的食物,可能损害肾脏。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01006-%E4%B8%AD%E5%9B%BD%E7%B2%AE%E9%A3%9F%E5%8F%88%E5%87%BA%E4%BA%8B-2500%E5%90%A8%E6%AF%92%E9%95%89%E7%B1%B3%E5%85%A5%E8%97%8F%E5%B9%BF%E4%B8%9C 


Wednesday, 13 May 2020

湖南再现“大头娃娃” 固体饮料冒充特配粉牵出行业乱象

  用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疗用途奶粉出售,宝宝食用后被确诊为佝偻病,悲剧再次发生。近日湖南卫视《经视焦点》栏目报道,郴州市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以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进行销售欺骗消费者,目前永兴县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5月13日,永兴县宣传部门向经济观察网记者确认了该事件并表示调查还在进行中。据了解,爱婴坊母婴店向家长销售倍氨敏品牌的蛋白固体饮料,在销售中销售人员将产品误导为可以用于治疗或缓解孩子过敏的特殊医疗用途配方奶粉。多位儿童食用后出现类似“大头娃娃”症状,并确诊为佝偻病。

  根据调查,倍氨敏的生产商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向媒体称产品已停产;而出售倍氨敏的爱婴坊工作人员则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坚称,销售中并未误导。该事件也牵出了真假特配粉的市场乱象。

再现“大头娃娃”悲剧

  湖南卫视近日播出的一则新闻报道称,湖南省郴州永兴县多名患者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很像“大头娃娃”,还有莫名原因敲打自己头部等症状。经过调查,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认为“佝偻病”,而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均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但是实际情况则是,倍氨敏并非特医奶粉,而是一种固体饮料。

  在视频中,维权家长在强调:“当时我们在购买奶粉时,没有人跟我们说这是固体饮料,都说是奶粉”。可是永兴县一家连锁母婴店爱婴坊销售人员的说法前后不一,在未得知孩子食用后已患佝偻病的情况前,还在推销称,这是店里卖的最好的奶粉,过敏宝宝都在食用;而在获悉已影响孩子健康后则改口称,这款产品并非奶粉,而是一款特殊粉,不适合长期饮用。

  特殊粉、蛋白固体饮料、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家长对这些概念还傻傻分不清时,销售人员以销售为目的将蛋白固体饮料当作特殊医疗配方奶粉出售给了家长,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事件一经媒体报道,永兴县市场监管局已就相关事件做出决定,要求立即成立调查专班,并立案进行调查。

固体饮料冒充特配粉

  在该事件中,家长们共同购买的这款“倍氨敏”产品,罐身上注有“深度水解蛋白&无乳糖配方粉(二合一)”“蛋白固体饮料”的产品说明。但是在销售人员口中,这款固体蛋白饮料被说成了是一款“特殊粉”。

  “特殊粉”到底是什么?视频显示,这些幼儿在体检时被诊断为牛奶过敏,医生因此建议家长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孩子食用。家长们随后去爱婴坊母婴店买奶粉,经导购员推销,最终购买了“倍氨敏”这款产品。

  但是事实上医嘱中所提到的“氨基酸奶粉”应属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其中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也俗称“特医奶粉”,也就是销售人员口中的“特殊粉”,它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一样,特医食品首先要获得注册。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实施注册管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先后于2016年3月、6月颁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并陆续发布相关配套文件,2017年4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成立了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两大类特殊食品的注册管理制正式拉开帷幕。

  而该事件中出现的倍氨敏的品种明细为蛋白固体饮料,并不属于销售人员所介绍的“特殊粉”的领域,也不在医学用途范围。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混淆给了销售人员趁虚而入的机会,在现实中,固体饮料冒充特医粉的案例也常有发生。2019年5月,因媒体曝光,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通报,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标签违规,被责令停产假冒特医食品并召回违规产品;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宣布召回违规产品,涉及6款产品。

  据监管部门调查,这两家公司在实际销售中,都有打着特医食品的名义向消费者出售产品的现象。例如,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通报,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食品许可类别是蛋白质固体饮料,但是在实际销售中,却宣传为专门为儿童的“特医食品”,且主要在母婴店和医院渠道销售。

到底是谁的误导?

  此次事件中,被母婴店销售人员当作特配粉销售的倍氨敏又是什么来头?

  根据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委宣传部通报,倍氨敏的生产厂家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启信宝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时间为2015年2月,经营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的销售等。股东为四人,实际控制人为肖诗弧,占股67.9%。2019年的年报显示,该公司年度销售总额达到1405.47万元。

  记者拨打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工商注册电话、旗下公司客服热线,但均未接通。新京报从客服处了解到,涉事产品“倍氨敏”已于去年停产,目前公司已介入事件调查。

  在湖南卫视的报道中,家长们认为销售倍氨敏的连锁母婴店爱乐坊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有误导性,从而让家长们将这款蛋白饮料当作可以缓解宝宝过敏反应的特医粉购买。这是母婴店的误导,还是背后也有生产厂家的宣传推广因素?

  大众点评信息显示,永兴县共有5家爱婴坊母婴连锁店。记者拨通该连锁母婴店电话,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销售人员从未说过倍氨敏是奶粉,产品标注的是固体饮料。该人士表示这是家长们主动选择,而非销售人员误导。

  但这与有关部门的调查并不符合。记者从永兴县宣传部门了解到,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从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先后购进“倍氨敏”法国进口深度水解乳清蛋白(蛋白固体饮料)47件,2019年10月前全部售出。在有食用普通奶粉过敏的宝宝家长咨询时,推销人员就推荐这款“倍氨敏”蛋白固体饮料产品让其宝宝食用。目前已有5名家长向该县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据永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成立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健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对爱婴坊母婴店依法依规进行全面调查,该县纪检监察机关已密切关注该事件的处置情况。

假“特配粉”乱象

  根据新京报报道,永兴县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暂未发现有医院和医生参与事件过程。这也意味着作为特配粉另一个重要渠道的医院,目前并未被发现参与其中。

  由于特配粉医学用途的特殊性,医院也是其重要渠道之一。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在国家命令禁止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在医院进行奶粉促销,更严禁医护人员参与其中。但是在医疗系统内,由于患者相关知识欠缺,医生在没有个人利益捆绑的前提下向患者建议特配粉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这个情况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拿来利用,从而引发了假特配粉的乱象。该人士介绍,一些固体饮料企业会去重点公关医务渠道,希望能够通过医生的建议或者推荐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有些医生也会从中受益。

  除了医务渠道外,母婴店也是这些企业重点关注的渠道。相比医务渠道,母婴店进入门槛相对更低。行业人士介绍,在下沉市场由于家长缺乏相关认知,以固体饮料冒充特配粉现象并不罕见。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未经配方注册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得在我国生产销售。根据国家监管部门公开信息,目前拿到特医食品注册的配方总共有54个。

(责任编辑:DF527)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from 东方财富网 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5131484220788.html


Tuesday, 29 March 2016

疫苗案未了 毒食品再起波澜 假食盐流入多地市场

来源:
自由亚洲电台

犯罪嫌疑人从2014年开始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销往河北、内蒙古等地市场。(public domain)

中国的问题疫苗案尚未了,又冒出有毒工业盐流向食品市场的事件。内蒙古赤峰市警方和盐务管理局近日破获了一起贩卖假盐案,犯罪嫌疑人从2014年开始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销往河北、内蒙古等地市场。另有报道说,去年天津有近一半的食盐来路不明。

山东问题疫苗案尚未查清,近期又传出工业盐流入民间餐桌案件,令人防不胜防。3月2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称,近日,内蒙古赤峰市警方、盐务管理局破获了一起贩卖假盐案,约80吨私盐和假盐堆满了库房。报道说,犯罪嫌疑人从2014年开始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产品销往河北、内蒙古等地,而警方正在调查假食盐具体流向和数量,有关的嫌疑人目前仍然在逃。

据报,在这之前的2015年7月,媒体也爆出了一起特大假盐案。据北青网报道,当时警方披露,该团伙已制售假劣食用盐2万余吨,案值2000余万元。假盐主要流入包括江苏、北京在内的7个省市。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盐业产品质量监测站检测,该“食盐”中碘含量为“零”,并且检测出亚硝酸盐。经盐政执法部门进一步检验确认,此盐系工业盐。

上述消息引起民众恐慌。网民“龙可多”对此评论说,“不能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不能称之为‘合法政府’的”。网民“聚缘寺”写道,“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健康、繁衍生息,必须将食盐、药品(疫苗)、转基因等经营权收回国营。否则人民的生死存亡将受到极其严重威胁。人民没了,或一群病人,只剩下官员,统治权还有意义吗”?还有网民称,没活路了,什么都让老百姓自辨,那养着这帮直管猪们何用?

上海市民毛恒凤28日对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表示,民众平时购物要非常小心:

“盐是每一个人的必需品,不法商贩为了赚钱,所以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一般都到超市去购物,现在小店都不去了,太恐怖了。这些东西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如果不监督管理,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天津的《今晚报》报道,天津市疾控中心估算:普通市民每人每年的进盐量约为4公斤。据此推算,天津全市食盐供应量约为每年6万吨。而在过去的2015年,天津市官方专营的盐业有限公司的实际销量仅占市场总量的52%。也就是说,天津人吃的盐近一半来路不明,恐怕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虽然剩下的48%并不都是有食用风险的假盐,但确有大量假盐混杂其中,主要是无碘盐和工业盐。

据介绍,工业盐除含有氯化钠之外,还有超标的亚硝酸钠以及重金属。而亚硝酸钠是一种有毒的慢性致癌物,人体摄入0.2克到0.5克的亚硝酸钠,即可引起中毒,摄入量过多(一次性误食超过3克),就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亚硝酸钠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是禁止食用的。如流入食用领域,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全身无力等症状。

山东大学退休教师孙文广28日对本台表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除了最近山东发生问题疫苗案,以及之前还曾发生过三聚氰胺奶粉案等等,突显政府监管不力:

“这些事情有的是他们盲目追求GDP造成的,有的就是不负责任。这个食品是有毒的,你怎么能让他在市场上去卖。像这些情况,中国的这些官员,他们所关心的可能就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发财,贪污,捞取钱财,再一个就是升官。当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升官才能发财”。

中国食品科技网28日报道,辽宁省葫芦岛市一名盐业稽查员利用职务便利,从外地购进工业用散装盐后,直接雇人私自分装后冒充含碘盐对外销售。一个月内就生产灌装18吨无碘盐,售出8吨,分别卖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两地。该制假售假违法犯罪的三个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不少网民认为,在中国食品犯罪成本不高,导致相关案件猖獗。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7%96%AB%E8%8B%97%E6%A1%88%E6%9C%AA%E4%BA%86%7C%E6%AF%92%E9%A3%9F%E5%93%81%E5%86%8D%E8%B5%B7%E6%B3%A2%E6%BE%9C%7C%E5%81%87%E9%A3%9F%E7%9B%90%E6%B5%81%E5%85%A5%E5%A4%9A%E5%9C%B0%E5%B8%82%E5%9C%BA.html

Friday, 22 January 2016

中國多家餐館非法使用罌粟粉被罰或被查

中國35家餐館,其中包括北京一家受歡迎的知名火鍋連鎖店被發現非法使用罌粟鴉片提取物作食品調料。
其中5家飯店已經被公安機關查處,另外30家正在接受調查,這些餐館遍布全國各地,包括上海的餃子館、重慶的麵館等。
據悉,這些餐飲服務單位經營的食品中含有罌粟鹼、嗎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罌粟殼成分,存在涉嫌違法添加行為。
一些知名的品牌,例如周黑鴨榜上有名,此外還有多家火鍋店上榜。
據信,火鍋、麻辣燙、炸雞、拉麵等屬於添加罌粟殼「重災區」。
中國新華網報道,已被移送公安機關並提起公訴的5家餐飲業包括安徽省宿州市周黑鴨宿蒙路口店、宿州市埇橋區慧鵬周黑鴨經營店;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老鐵烤魚;重慶市合川區小沔鎮有名麵館、合川區小沔鎮天下第一粉。
此外,受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共20家,其中多數為火鍋店;而受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調查的有10家,主要為小吃店、炸雞店、火鍋店。
北京簋街胡大麵館的總經理胡玲周五(22日)證實,該公司正在接受調查。
據信,在中國西部市場上60美元就可以買到一公斤罌粟粉。
業主通常把罌粟粉與辣椒油和以及其他粉面和在一起,除非在實驗室裏檢測,否則根本查不出來。
其實,在食品中加罌粟粉在中國食品行業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尤其是在海鮮、湯等調料中。
2004年,貴州的215家餐館、2012寧夏的7家餐館以及2014年陝西的一家餐館由於使用罌粟粉被關閉。
根據中國的食品衛生規定,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或罌粟粉等違反了食品安全法,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中國食品衛生監督部門表示,消費者如發現餐飲服務單位涉嫌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罌粟粉等非食品原料的,可以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或12331熱線投訴舉報。
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遠比添加罌粟粉更嚴重,一直以來中國有毒食品,包括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兒奶粉、還有瘦肉精的豬肉、假雞蛋等不時被媒體曝光。

(編譯:凱露 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1/160122_china_restaurants_poppy

Saturday, 28 November 2015

台灣頂新劣油案獲判無罪引起嘩然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康師父集團在台灣的頂新集團劣油案,被彰化地方法院一審判決公司高層全部無罪,此一宣判引起台灣輿論嘩然。
橫跨兩岸的康師父集團是由魏家兄弟共同主導,而被起訴的魏家兄弟之一魏應充,原先被檢方求處重刑並一度被收押,但他在此一無罪判決前已獲交保。
魏應充及其它公司高層被檢方起訴的理由是其販賣的食用油原料是越南進口飼料油,但法官的判決則說檢方無法證明其進口原料是回收地溝油或病死豬油,而判決其無罪。
法官在該案審判上相信的專家證人說這樣的油脂在精煉後可去除對健康有害成份,不過此前學者及醫師對這樣說法存疑,並指出只進行有限的檢驗項目不見得能得知所有的可能有害成份。
有研究食安的台灣學者指出,這種以罪證不足理由來輕縱,將使得此前修改食安法將罰則大幅提高的作法,對黑心食品起不到阻嚇作用。
此一無罪判決就如同魏應充此前獲交保一樣,引起了台灣民間輿論嘩然,且官方的衛福部及檢方都表示要持續上訴。
作出此一判決的彰化地院法官受到了許多網民指責,該法官此前也參與判決另一起以低價油混充高價油販賣的富味鄉公司案,而其判決該公司董事長緩刑,也曾引起批判。
不過對司法的指責除了針對法官外,也有另一部份批判是針對檢方,這樣的說法認為這是因檢方的起訴及舉證草率,才造成法官不得不依法作出無罪判決。
在網絡上對這樣判決的另一種聲音則稱這不令人意外,因這符合了"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潛規則。
康師父集團在兩岸都被指出有著良好"政商關係",而作為台灣最富家族之一的魏家此前遭到的另一指控,是其通過給馬英九巨額政治獻金取得政治靠山,並得到包括土地變更、豪宅超額貸款等特權對待。
但這樣的指控並無司法審判過程,該案在幾個月前已由特偵組以"查無不法"理由簽結。
該集團未受司法追訴的另一起案件則是比此一劣質豬油早一年爆發的植物油混油造假案,相對於大統公司負責人因而遭判十二年徒刑,頂新魏家則未被起訴,當時也曾引起人們對司法的質疑。
(責編:蕭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28_taiwan_food_scan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