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January 2024

印外长:我们不应害怕北京 印度有能力与中国竞争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1月31日在受访时表示,印度不必害怕中国,其有能力和信心与中国竞争。苏杰生周三在接受新德里电视台就广泛话题的专访中表示,就互联互通项目、人员流动、社会和知识领域、贸易以及其他所有衡量标准而言,印度在周边地区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与此同时,苏杰生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印度不应认为中国不会试图影响其邻国。苏杰生称:“他们一直在这样做”。当被问道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外国投资者撤离以及中国面临的其他困难使印度自满的可能性,苏杰生回答说:“他们也会有起伏。但我是从外交对外政策竞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印度必须学会竞争。我们必须与中国竞争,但不仅仅是他们。可能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的利益和想法可能与我们不同”。

苏杰生谈道:“外交就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局势。如果你我在某些问题上意见相左,你会希望按照你的方式行事,而我则希望按照我的方式行事。这种竞争是很自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用体育来打比方。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人会指望另一支球队会对你手下留情。每个人都想赢。这就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心态”。他指出,印度和中国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因此两国之间的竞争自然会更加激烈。

当被问及“中国+”的概念以及印度如何建立自己的经济实力时,苏杰生说,这个词似乎暗示着印度的重点只是让企业走出这个更大的邻国,进入本国。苏杰生表示:“事实是,新产业正在进入印度。纳伦德拉·莫迪总理启动了一项半导体任务。一些芯片制造商正在印度投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离开中国来到印度。这也可能意味着它们正试图建立自己的生产能力”。

苏杰生提到,半导体行业并不是一个新行业,但其重要性正在上升,因为芯片的使用越来越多,而且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以数据为驱动力,并注重人工智能。他提及,半导体行业正在寻求扩张,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向这些公司招手。

苏杰生说:“我在《巴拉特为何重要》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建立深厚的国家实力。在印度拥有技术实力之前,我们不可能成为领先的大国。为此,我们必须参与竞争。但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如此多的工程师和如此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的重点是利用这一优势”。

此外,苏杰生周二在印度管理学院(孟买)与学生交流时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帮助邻国的必要性。苏杰生告诉学生们说:“我们不应该害怕北京。我们必须欢迎竞争,并努力做得比他们更好”。他承认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并指德里不应惧怕北京的策略,而应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强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

苏杰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一直在努力加强与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关系,“它是印度的邻国,并将以‘中国的方式’部署资源和塑造南亚地缘政治局势”。

苏杰生强调在困难情况下帮助邻国的必要性。他说:“我们是第一个在斯里兰卡危机中提供帮助的国家”。苏杰生进一步说,印度的回应是“让我做得更好”,而不是抱怨中方的行为。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40131-%E5%8D%B0%E5%A4%96%E9%95%BF-%E6%88%91%E4%BB%AC%E4%B8%8D%E5%BA%94%E5%AE%B3%E6%80%95%E5%8C%97%E4%BA%AC%EF%BC%8C%E5%8D%B0%E5%BA%A6%E6%9C%89%E8%83%BD%E5%8A%9B%E4%B8%8E%E4%B8%AD%E5%9B%BD%E7%AB%9E%E4%BA%89


江蘇民企不堪監管騷擾  懸賞百萬徵官員違法線索

中國竟然出現民告官?江蘇一家民營企業指控一名市場監管官員不斷濫權騷擾,近日懸賞100萬元人民幣,公開徵集其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等違法犯罪線索。

據《澎湃新聞》、《新京報》、《第一財經》等報道,江蘇遠通波紋管有限公司指在當地一個工程中標後被競爭對手投訴,並遭到福建福州市長樂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執法大隊長陳曦調查逾50次。

懸賞公告稱,陳曦在明知產品不存在品質問題,同時也完全符合採購方合約規定的情況下,「仍然無休止、無底線地瞎折騰」,濫用職權發出20多份函件騷擾與產品有關的單位,並對業主、施工、監理等各方展開超過50次的調查,「徇私舞弊將我司的商業秘密洩露給競爭對手宏鑫公司。」

遠通公司表示,若線索經權威部門查證屬實,並導致陳曦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將給予線人1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資助;若導致陳曦被降級降職、開除公職等處分,也將給予線人不少於5萬元人民幣。

去年福建省關於表揚2023年全省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成績突出集體和個人的通報,陳曦作為「成績突出個人」位列其中。長樂市監局發通告稱,關於江蘇某公司被投訴舉報涉嫌專利侵權糾紛及產品品質問題等事宜,是「兩家企業市場競爭行為所致」,目前正在依法依規審理調查。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officer-01312024001358.html


Tuesday, 30 January 2024

新国安法较旧版更广更复杂 惟谘询期只及旧版三分一:缘何匆匆

香港政府今天起就涉及国家安全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进行谘询,为期一个月,只及当年就同一条文立法时所作谘询期的三分之一。不过,新文本不单涉及更多新罪行,范围更扩及所有外国组织在港分支及所有本地团体及组织,而且还为各罪行新增域外效力,需要特别向外国使领馆和商会组织解说。社会学者锺剑华指出,当局此举是希望「快刀斩乱麻」,匆匆让由建制派组成的立法会通过,但预料执行时必然会出现诸多「甩漏」,惹起更多风波。 

新法涉 5条新例

港府在长达 88页的「维护国家安全: 《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公众谘询文件中,新增五条新的罪行,分别是「叛乱」罪丶与间谍行为相关的「参加或支援境外情报组织或接受境外情报组织的利益等」罪丶「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罪丶「在没有合法权限下就电脑或电子系统作出危害国家安全作为」罪,以及「境外干预」罪。另外又大幅扩大现行条例的规管范围,令更多人可以跌入法网;其次更为不同罪行增添域外效力,影响十分广泛。

与 2002年9月24日推出丶长 62页的「实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谘询文件相比,现时的立法谘询文本更长,合理推断,新文件涉及的罪行更多。事实上,翻查资料可见,旧文本的建议是以尽量少变动为主,受影响对象亦没有增加太多,例如旧文本就域外效力方面,基本建议沿用条文中已具域外效力的范围。

其次,当局亦有在文件文代各项变动的思路,再以域外效力为例,当年对各罪涉及的域外效力是否作出变动均会作出解释,而不是像现政府般,以罪行订立後再检视,市民无法再表达意见,只能倚靠被指民意代表性大缩水的立法会议员提出。

22年前立例三个月谘询 仍以失败告终

当年变动较少丶文件更短的谘询文件以三个月为期进行公众谘询,也被批评为太短,但现在的谘询更只有一个月。而当年被指太急的立法谘询,当局还采纳以法律条文写就的「蓝纸草案」谘询,再被轰不用没有既定立场的「白纸」谘询;及至港府於2003年2月向立法会提交《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引起反弹和质疑,民间团体组成联盟反对,并催生了2003年7月1日的大游行,七百多万名市民中,有一成上街抗议,迫得港府於当年9月撤回草案,搁置立法至今。

特首李家超今(30日)早被问及谘询期短是否在「走过场」时辩说,谘询期适中,因为社会普遍对23条立法已有共识,认为应尽快完成工作,这可以在上周立法会交流答问会上的议员反应可见一斑。

不过,李家超没有说的是,现时的立法会经民主成分大倒退的选举方法产生,投票率只有30.2%,较之前一届选举大跌约28个百分点,投票率为历届最低。结果,近九十名议员中,只有狄志远是早年出身传统民主党派而又成功晋身议会的,其馀均为建制派人士。

李指出,在下月28日谘询期结束前,政府会举行多场讲解,各政策局会向有联系的团体进行解说,包括针对外国领事和商会等群体,确保他们明白立法将为香港带来安全和稳定,对整体社会以至营商环境均属有利。他强调,谘询工作认真,确保会充分考虑市民提出的意见。

锺剑华料解说无效

不过,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前助理教授锺剑华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二十二年前的三个月谘询已被人骂是太短,遑论现在只有一个月;加上现在的立法会一定会通过政府的草案,当局毋须担心,故匆匆通过应是希望「快刀斩乱麻」,避免面对国际社会告媒体的诘问,因为相关立法会触发相当多的争议,特别是海外的。

他又说,谘询期没有因应问题的争议性和重要性而延长,反而缩短,亦显示现任政府没有自信能办好谘询。他以时任政务司长林郑月娥在2015年12月推出全民退休保障公众谘询为例,当时林郑仍愿意把谘询期延长至六个月,并举办三场大型公众谘询会,就是有一份自信,但现届官员似乎已没了这份自信,为免在谘询时自曝其短,不如匆匆「走过场」。他更预料,所谓向不同持分者解说必然无效,因为现届官员的形象和能力均有不足,难孚众望。

他估计,以如此仓卒的方式谘询,虽然能获由建制派组成的立法会通过,但执行时必然会出现诸多「甩漏」,惹起更多风波。他举落实日期一推再推的垃圾徵费为例指出,条例由立法会於2021年8月通过,但漏洞多多,结果落实时便出现诸多问题,要一拖再拖。

垃圾徵费原订去年底实施,但当局突然以业界要求和新年前後会有大量垃圾为由,推迟至今年4月落实收费,当时官员声言不会再捱迟,但日前在众多实际问题提出後又突然表示,会推迟至8月生效,重申不会推迟。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6%B8%AF%E6%BE%B3%E5%8F%B0/20240130-%E6%96%B0%E5%9B%BD%E5%AE%89%E6%B3%95%E8%BE%83%E6%97%A7%E7%89%88%E6%9B%B4%E5%B9%BF%E6%9B%B4%E5%A4%8D%E6%9D%82-%E6%83%9F%E8%B0%98%E8%AF%A2%E6%9C%9F%E5%8F%AA%E5%8F%8A%E6%97%A7%E7%89%88%E4%B8%89%E5%88%86%E4%B8%80-%E7%BC%98%E4%BD%95%E5%8C%86%E5%8C%86


香港拟立新例维国安 新增「境外干预罪」 国际及本地组织全可「被停运」

在备受民主国家批评为严苛的《港区国安法》之上,港府打算再就当地小宪法第23条有关国安罪类进行立法,主要针对间谍和境外人士,包括立例禁止任何人配合境外势力干预中港事务丶禁止本地政治性团体与外国或台湾的政治组织有联系等,而其他修订或新增罪行亦会加添域外效力,令身处香港境外人士亦同样有可能被检控。 

用叛乱罪打击类似2019年抗争运动

港府亦针对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的大型游行和冲击,称现行的暴动罪(riot)不足以反映问题的严重性,须立「叛乱」罪以禁止。根据建议,凡意图(或罔顾是否会)危害中国的主权丶统一或领土完整或香港整体的公共安全,而在香港作出暴力作为,便算触犯「叛乱」罪;相应而言,现行煽动罪的罚则亦应加重。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30日)早召开记者会,宣布就《基本法》第23条禁止的七类涉及国家安全的罪行进行本地立法。当局指,有关禁止分裂国家和颠覆中央人民政府的罪行已包括在《国安法》中,毋须包含在新例中。这意味新例需立法禁止叛国丶煽动叛乱丶窃取国家机密丶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以及禁止香港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等五类罪行。

谘询文件共计有九章,保安局长邓炳强表示,大部分的立法建议都是「完善」现行法例,包括删改有关殖民时期的提述。但细看文件,可见不少是影响范围甚广的新罪名,特别是针对境外人士的。

失实陈述 影响履职或选举 均骚「干预」

当中,港府建议订立新的「境外干预罪」,禁止任何人配合「境外势力」丶以「不当手段」干预中港事务,即属违法,而所谓的干预效果是指影响中港行政丶立法及司法等机关履行职能;干预香港选举;以及损害中港或中港与外国的关系。至於「不当手段」,则包括「明知而作出关键失实陈述」丶威胁使用暴力丶使人精神受创伤或过分受压,以及威胁令人声誉或财政受损等。

邓炳强又说,会透过「完善」现行《社团条例》,禁止政治性团体和「外国或台湾」的政治组织有联系。但文件实质上包括的范围甚广,由现行条例只监管注册社团扩大至所有在港组织,连本地的校董会和业主立案法团丶以至外国在港组织均受规管,只要保安局局长「合理地相信」,禁止该等组织在香港运作,「是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要

者」,便可在刊登宪报後禁止其运作。

新例拟断港亡港人组织 域外效力因罪而异

另外,为针对部分港人流亡海外後成立组织,接受港人资助或向港人提供援助,并继续针对香港,港府建议禁止这些与香港有关联的「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组织」在香港运作。一旦被禁,任何人都不应在香港代表该组织进行活动或向其提供任何形式 的援助。

当局又建议就新例涵盖的五大类罪行订立「域外效力」,但文件未有说明具体的域外效力范围,而是会在拟定各项罪行後再厘订。港府声称,此举是要确保每项罪类的域外效力与有关罪类的性质相配合及相称。

当被问及有关建议如何令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国际组织的在港分部安心时,特首李家超只是表示,所有非政府组织和商界均希望在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环境中生活,而这正是今次23条立法的目的。港府强调,建议会确保有利於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不受影响,让正当的国际交流活动继续在香港顺利进行,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亦「应属非常有限」。

禁窃「国家秘密」 按中国标准

至於在中国境内亦被指滥用及吓跑外资的间谍罪,则与禁止「窃取国家机密」罪一并处理。邓炳强指出,会新增条例禁止现代间谍活动。根据文件,意图(或罔顾是否会)危害国安而勾结「境外势力」向公众发布虚假或误导的陈述,以干扰香港特区事务,即属违法。另外,参加或支援境外情报组织或接受境外情报组织的利益,亦属犯罪。

至於所谓国家机密,当局订明,会「充分考虑」中国法例法规中对「国家秘密」的定义来在港立法。不过,中国的国家秘密定义早已被指过分含糊和广泛。

电邮新闻
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订阅

根据谘询文件,凡与中国有关的「密级」资料,在没有合法权限下披露便相当可能会危害国安,故均属「国家秘密」,范围有七大类,当中不单止包括一般可以想像的国防和外交,还包括可以无所不包的中港事务之「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丶中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秘密丶中港科技发展或科学技术的秘密丶维护国安或香港侦查罪行的秘密,以至中港关系的秘密等。

文件没有谈及何谓重大决策,但中国官媒惯性把领导人讲话称为「重要讲话」。

港府更特别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而新辟章节应对,邓炳强指出,建议新增透过电脑或电子系统危害国安的法例,并在现行「不诚实使用电脑」基础上引入新罪行。

除了立新例,当局亦建议扩大涉罪元素以作规管的,例如在有关「煽动叛乱」罪方面,条例建议把煽惑叛离的对象,由针对警员扩阔至包括针对制定及执行公共政策的政府公职人员,而煽惑有关人员擅离职守亦属违法。

李家超强调,23条立法的原则是落实「一国两制」方针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遵行法治,坚持积极预防和依法惩治危害国安的行为和活动。他重申,23条立法是香港回归26年来仍未履行的宪制责任,必须尽快做,尤其是经历 2019年「港版颜色革命」後,众人均明白国安的重要性,强调相关风险严重丶真实和可以突如其来,早一日修补短版,风险便少一日。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6%B8%AF%E6%BE%B3%E5%8F%B0/20240130-%E9%A6%99%E6%B8%AF%E6%8B%9F%E7%AB%8B%E6%96%B0%E4%BE%8B%E7%BB%B4%E5%9B%BD%E5%AE%89-%E6%96%B0%E5%A2%9E-%E5%A2%83%E5%A4%96%E5%B9%B2%E9%A2%84%E7%BD%AA-%E5%9B%BD%E9%99%85%E5%8F%8A%E6%9C%AC%E5%9C%B0%E7%BB%84%E7%BB%87%E5%85%A8%E5%8F%AF-%E8%A2%AB%E5%81%9C%E8%BF%90


23條比預期嚴苛 分析:為國際金融中心劃上完美「句號」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展開,在港股疲弱、外資不斷撤離的環境下,國際社會關注立法對香港經濟有何影響。有財經評論員在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分析,23條立法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劃上完美「句號」 ,並可能令外商進一步撤資。

23條立法諮詢同一日 恒指一度跌逾400點

港府周二(30日)展開《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的同一日,港股再度跌穿16,000點,恒生指數最多跌逾400點,收市報15703點,跌373點,跌幅2.32%。對於如何評估整個立法工作對經濟影響,特首李家超強調,「股票市場涉及許多因素,23條對香港必然有利。」

2024年,港股延續下跌趨勢。早在一星期前,恒生指數上周一(22日)跌穿15,000點,收報14,961點,是自2022年11月首次突破此心理關口。同日,香港股市總市值(約4.29萬億美元)被印度股市(約4.33萬億美元)超越,失去全球第四大股票市場的地位。

貨櫃吞吐量現跌幅 外資撤離香港

綜合股市、貿易、外資數目等數據反映,香港經濟表現近年備受壓力。據香港海運港口局公布最新公布,香港去年港口貨櫃吞吐量總額達1434.5萬TEU(標準貨櫃),跌14%,為2009年以來最大跌幅;單按吞吐量則是1996年以來最低水平(當年全年吞吐量為1331萬個TEU)。

近年外資紛紛撤離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境外母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數字只有1,336家,較2019年減少13.3%,也是自2012年來數目最少的一年,創11年新低。

評論:為國際金融中心劃上完美「句號」

外界關注,在港股疲弱、外資撤離的環境下,《基本法》23條立法對香港經濟有何影響?財經評論員顏寶剛周二在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提到,23條諮詢文件參照中國國家機密定義,涵蓋範圍深遠無邊界,包括中港關係、經濟及社會發展都成為「機密」,在資訊缺乏透明度下,恐危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顏寶剛說:「揭露了香港航運中心地位其實在衰退,在哪些人眼中會否涉及國家金融安全?我們經常發現中國的出口被誇大,這些報道、數據、資料搜集在未來日子,會否被政權定義為國家機密、國家秘密?這其實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我覺得是相當危險,真的是一個完美句號。」

評論:外商進一步撤資機會大

對於《基本法》23條涵蓋「網絡電腦活動」,顏寶剛擔心會出現「灰犀牛」效應,例如Facebook、 Youtube等網上平台,有機會面臨政治風險而撤出香港。

顏寶剛說:「機構都很擔心員工的安全,會否有一天因23條立法後,因為這些網絡活動,令他們考慮退出香港?這不單影響他們能否看一條片,或者在帖文留言,而是關乎整個商界經營環境,可能有翻天覆地變化,大型企業真的撤出香港,香港營商環境可能有徹徹底底的破壞。」

香港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同日在本台節目指出,《基本法》23條立法是確實了香港「一國兩制」的終結,《國安法》下很多機構都在調整營運模式,再加上23條立法,形容是「捏死了香港」。

錢志健說:「商業社會是用腳投票,哪裡營商環境合理?法治健全,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普通法,我想(港府)會與商會討論,美國、加拿大、歐盟,但是否很有說服力呢?每人都有底線,我覺得再撤資的機會是很大。」

錢志健相信除了與大陸做生意的公司,其他企業都將香港當成後勤辦公室,而將重心轉移新加坡或者日本。



記者:董舒悅 編輯:溫曉平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hk-econ-01302024134913.html


23條諮詢文件頻提「境外、外國、間諜」 倡提高國安囚犯假釋門檻

【獨媒報導】 政府今早公布《基本法》23條立法公眾諮詢,諮詢文件有88頁,出現最多的字眼,撇除「國家安全(469次)」及「香港(438次)」外,分別是「境外(144次)」、「外國(112次)」及「間諜(75次)」。因為諮詢文件不時比較英美現有的國家安全法例,兩國的名稱合計亦在文件出現了108次。特首今早否認視英美為敵對概念,表示23條立法旨在「保護自己」。

擴大《社團條例》 法團危國安可取締

政府早前表明,向外國總使館及商會解說將成為今次立法工作重點之一。其中一個關注點是外國組織或NGO在23條立法後,將如何處理。諮詢文件表明,決定不會引入類似英國和新加坡的境外影響力登記制,繼續沿用《社團條例》,並舉例2018年禁止「香港民族黨」的經驗。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下午在立法會補充,擬擴大《社團條例》規管範圍,至法團、華人廟宇團體等,目的是防止有危害國家安全的團體「刻意有其他方法登記」。

在諮詢文件的第9章,提及「被判有罪的人的服刑安排」。文件指根據《監獄規則》,服刑中的囚犯如實際刑期超過一個月,可因勤奮及行為良好而獲得三分一扣減,而《條例》亦容許囚犯在受監管情況下提早獲釋(坊間稱假釋)。政府指過去曾發生因犯危害國家安全罪行而被定罪的囚犯,在提早獲釋的監管期間潛逃或繼續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假釋門檻提高至「充分理由相信不再構成國安風險」

政府表示,留意到英國收緊就恐怖主義案件被定罪人士獲「假釋」的門檻,政府建議可以考慮引入類似規定,舉例有關當局「必須有充分理由相信囚犯不再構成國安風險,方可考慮提早釋放囚犯」。

新增罪行 禁非法披露「看來屬機密」資料

就新增的非法獲取、管有及披露「國家秘密」罪行而言,當局在諮詢文件提及,現行《官方機密條例》未有禁止公務人員或政府承辦商發布或透露據稱憑藉其身分而獲得的機密資料。當局舉例,部份人發布「所謂內部消息誤導公眾」,引發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憎恨,認為有需要訂立針對性的條文。

另外在「非法披露國家秘密」之上,當局建議訂立「非法披露看來屬機密事項的資料」的罪行,禁止任何公職人員或政府承辦商,披露憑藉其上述身分而管有的機密資料,建議資料不只限於國家秘密,而是涵蓋「任何在沒有合法權限下披露便會損害中央或特區政府的利益的機密資料」。


from 獨立媒體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6%94%BF%E7%B6%93/23%E6%A2%9D%E8%AB%AE%E8%A9%A2%E6%96%87%E4%BB%B6%E9%A0%BB%E6%8F%90%E3%80%8C%E5%A2%83%E5%A4%96%E3%80%81%E5%A4%96%E5%9C%8B%E3%80%81%E9%96%93%E8%AB%9C%E3%80%8D-%E5%80%A1%E6%8F%90%E9%AB%98%E5%9C%8B%E5%AE%89%E5%9B%9A%E7%8A%AF%E5%81%87%E9%87%8B%E9%96%80%E6%AA%BB


Monday, 29 January 2024

恒大被送去了废品场,恒大地震的余震还没有完

香港法院法官陈静芬周一向负债累累的房地产集团恒大发出了清盘令,下令对恒大集团进行清算。陈静芬法官1月29日宣布,鉴于恒大集团“在提出可行的重组计划方面明显缺乏进展,(……)我认为法院对该公司作出清算判决是适当的,这就是我的命令。”

清算令仅适用于恒大香港公司

法国世界报上海通讯员勒普拉特表示,陈静芬法官说出了众多债权人们的心声。陈静芬法官的决定为出售恒大的资产以收回部分债务铺平了道路。外国投资者持有恒大230亿美元的债务,恒大的债务总额达3080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是欠中国小银行和分包商的钱。

法国世界报上海通讯员还表示,很有象征意义的是,法院任命的清算人是安迈(Alvarez&Marsal,A&M)律师事务所。当年,负责清算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雷曼兄弟银行的,也是这家律师事务所。德勤公司估计,如果清算的话,该集团的债务中,只有3.4%可以被收回。

总部位于深圳的恒大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肖恩(Shawn Siu)称法院的判决“令人遗憾”。他表示,恒大香港公司和恒大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在中国大陆的恒大集团“将尽一切可能维护其中国业务和运营的稳定”。

清算人安迈公司(A&M)在一份声明中也确认,清算令仅适用于恒大香港公司,而不会对恒大集团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恒大集团90%的资产都在中国大陆。

恒大集团被送去了废品场

法国《世界报》经济评论员菲利普·埃斯坎德(Philippe Escande)周一也就恒大被下令清算一事发表了专栏文章。他在专栏中质疑,这一决定是否能够让引爆中国主要经济领域房地产衰落的已经持续了两年的金融暴跌结束呢?

埃斯坎德写道,香港法院的法官陈静芬(Linda Chan)没有胆怯。她周一下令对中国房地产巨头恒大进行清算,将中国最大企业之一的恒大集团送去了废品场。

埃斯坎德表示,目前还不能够确定这一决定是否能够让引爆中国房地产衰落的已经持续了两年的金融暴跌结束,因为香港离北京很远。但是,香港法官周一的决定至少是关键的一步。恒大集团于1997年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当时它通过拍卖购买了位于广州主要大道之一附近的一家前杀虫剂工厂的土地。恒大的楼盘“金碧花园”当时只是纸上谈兵,但是不到两个小时,所有公寓就被销售一空了。当时,买房子的人日夜排队,只是为了有机会拿到一套房子的承诺。

2018年,在其鼎盛时期,恒大集团被评为全国最具实力的房地产集团。它的老板许家印已经从村里的杂货店老板变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还拥有最著名的足球俱乐部。许家印还在中国共产党的机构里往上爬,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伦敦购买了一栋价值超过2.2亿美元的别墅。恒大集团还涉足汽车制造、旅游、健康、影视等领域。

纸牌城堡

不管怎样,恒大集团是个纸牌城堡。

当政府因为担心房地产投机而决定限制银行发放信贷的时候,一场卫生危机就足以让恒大这个纸牌城堡倒塌了。2021年,市场下跌了30%,恒大首次出现债务违约。许家印本人也涉嫌诈骗。随后,其他巨头也趴在地上了。

能否任命清算人来负责出售恒大在中国大陆的资产,这将是对曾经拥有最高权力的香港司法系统的独立性和权力的考验,恒大集团子公司所在地的地方司法可能会试图扭转这一过程。但是,这对香港金融中心来说是一个信号,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香港金融中心现在已经被外国投资者抛弃。恒大地震的余震还没有结束。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6%B3%95%E5%9B%BD%E4%B8%96%E7%95%8C%E6%8A%A5/20240129-%E6%81%92%E5%A4%A7%E8%A2%AB%E9%80%81%E5%8E%BB%E4%BA%86%E5%BA%9F%E5%93%81%E5%9C%BA%EF%BC%8C%E6%81%92%E5%A4%A7%E5%9C%B0%E9%9C%87%E7%9A%84%E4%BD%99%E9%9C%87%E8%BF%98%E6%B2%A1%E6%9C%89%E5%AE%8C


学者:中共要封锁台海有困难 台湾隐忧是灰色地带侵扰和认知作战

美国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一项报告显示,过半美国和台湾专家认为,2024年可能爆发台海危机。尽管多数专家指出,中国缺乏对台发动有效两栖入侵的能力,但有能力对台实施封锁。 

台湾作为一个海岛国家,对于中国有可能在台湾海峡周边进行封锁,一直是沈重的阴影。在新旧政府交替之际,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深受关切。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网路安全与决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员詹祥威受访指出,台海周边是重要的繁忙水道,中国不论由解放军或海警,对台海进行隔离、封锁,有实质上的困难。尽管他们可借由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初步辨识船舶注册国、营运单位、目的地、船只类别,对台湾做能源运补的船只进行封锁。由于这些船旗国涉及第3国,因此封锁行动势必对第3国造成影响。况且这些船只可能是行经台湾,继续航行到他国。

詹祥威说,因此,中国势必要和第3国进行谈判,台湾也可透过外交管道斡旋谈判;而美国、日本可采联合巡航的方式,封锁即可轻易突破。以中国目前军力、技术成熟度,执行封锁有很大问题。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中国实施区域性隔离,这将直接影响船只保险费。隔离属于有限度的封锁,针对的是商业活动。假设宣告隔离一个月,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忍受长达一个月的干扰和成本增加?至于封锁,对所有船只逐一拦查,一定会影响到第3国。而台湾会选择在哪个时间点、以及如何反制,可能让双方发生摩擦,随时可转变为小型战役,小战役再转变为战争。所以如果中国执行封锁、隔离的前提是不轻易对台发动战争,但台湾为了突破封锁,对中国船只进行攻击、反制,极有可能转为战争,那么封锁显然无法达成原本设定的目的。

另外,包括德国、英国、澳洲和美国、加拿大等越来越多国家明确表示,台海稳定是全球和平繁荣的重要基石,这有一层意义即是对封锁形成吓阻。台海周遭进行重大经济活动的航道如果受到干扰,不论是封锁、或军事演习,势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各国开始重视印太战略,詹祥威表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台湾海峡,符合所有国家利益。各国以经济利益为重,不定期在这个海域进行自由航行,反制中国把台湾海峡当成内水、内海。

然而台湾仍须严正看待中国操作灰色地带手段,派军机、军舰频繁扰台,侵蚀台湾军力的平日训练和资源耗损。中共并持续发动认知作战,拉拢民众对中国抱持正面的看法,甚至影响台湾人民对民主自由的信心。另外,詹祥威指出,类似美国前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后,中共发动环台军演的行动不会消失。中国在软硬之间的操作,手法越来越细腻。

习近平2017年提出十年全面军改,力图加强提升解放军整体作战力。詹祥威说,习近平设定解放军战力可望在2027年超越美国,中国可透过加强对美国、日本的威胁,甚至威胁动用核武,使得美、日防卫台湾的态度松动,台湾被迫上谈判桌,中国不必动一刀一枪,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然而台湾不容悲观,2027国际情势会是如何,届时,台湾和其他民主国家的联盟、和全球经济态势,以及美国、日本、中国内部政治等等各方现实,都会是习近平决定是否对台动武要综合考量的因素。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81%9A%E7%84%A6%E5%8F%B0%E6%B5%B7/20240129-%E5%AD%A6%E8%80%85-%E4%B8%AD%E5%85%B1%E8%A6%81%E5%B0%81%E9%94%81%E5%8F%B0%E6%B5%B7%E6%9C%89%E5%9B%B0%E9%9A%BE-%E5%8F%B0%E6%B9%BE%E9%9A%90%E5%BF%A7%E6%98%AF%E7%81%B0%E8%89%B2%E5%9C%B0%E5%B8%A6%E4%BE%B5%E6%89%B0%E5%92%8C%E8%AE%A4%E7%9F%A5%E4%BD%9C%E6%88%98


中港互相执行民商事裁决 评论忧滋生更多贪污

中国内地与香港今(29日)起可按规定互相执行民商事裁决,而毋须另行在执行地作出裁决,当中包括部分知识产权案的裁决,包括侵权裁决;另外,破产案亦不包括在上述安排中。港府认为,有关安排可减省当事人重覆诉讼所需的时间和金钱,便利营商和普通市民追讨涉及中国的争议;不过,安排引发港人疑虑,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关键是港人和商界对中国司法独立和香港法院是否敢於对内地说不的信心,更忧虑会打开更阔的贪污途径,甚至蔓延香港。 

已签订五年的《关於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今日起落实生效,而香港则透过《内地民商事判决(相互强制执行)条例》予以实施。自此,债权人可以用简单的程序,向本地法院登记在内地或香港法院获得的裁决,而债务人也可以在时限内向相关法庭申请废除登记,而申请废除的理由,如属中国裁决,则是该裁决未有按例传召被告人作出丶以欺诈手段获取;以及不合法律程序等。

根据法例,要求强制在港执行的裁决必须是「民商事」性质,故司法覆核便不包括在内;另外,裁决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或由下级法院作出的不可上诉裁决;但婚姻丶遗产丶破产或债阞重组的案件则不包括在强制执行范围中。

至於《海牙判决公约》完全排除的知识产权案判决,新例则包括就知识产权的合约争议和侵权索偿所作判决;不过,就侵权案中有关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的判决,以及香港有关标准利和短期专利侵权的判决则不包括在内。

高院:九成民商事将可在中港互认或执行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民今早在两地裁决互认的研讨会上指出,条例生效後,加上之前已签署的九项司法协作,相信九成以上的民商事案件可以在两地互认及执行,对商界和普通民众在生活中的小事也可得到便利解决。

不过,不少网民近日就上述安排及条例提出疑虑,包括有些人可以将案件安排到内地并透过「关系」让判决对自己有利。港府负责检控的律政司司长林家国在同一研讨会上不点名回应,指条例已订明废除申请的理由,确保无论香港还是内地的判决,到对方法院去申请执行时,有关判决都是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拿到的。

然而,律政司和司长连日的澄清仍未能平息坊间忧虑。有不愿具名的社会学教授向本台表示,中国的司法独立能否经受共产党领导的挑战,实属疑问;即使是条例订明另一方可在香港法院废除申请登记及理由,香港法院又能否向内地法院说不?

而林定国接受亲中传媒《大公报》访问时表明,只要判决符合一定条件,比如是某些法庭作出的丶也没有应该废除的理由,「我们(港方)就会接受。并不会重新检视到底为什麽这麽判,或者谁对谁错」。

评论:内地贪污之风可能蔓延香港

另外,熟悉中港两地法律事宜的法律界人士向本台指出,强制执行两地法院安排最大问题是扩阔贪污的威胁。他说,撇除涉及政治的案件,民商事案件透过贿赂得到有利已方裁决的事情确实存在,甚至有案例是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表明,若获得比低级法院经受贿所作裁决涉及赔偿额较低的金额,便可作出有利上诉人的裁决,结果是诉讼双方均付出巨额金钱,但事件则还原基本步。

他续称,过往各方计算付出或索取的代价只涉及在内地执行,日後若可在香港执行,金额相信会更大。而更令人忧虑的是,新安排可能会令内地的贪污之风在香港蔓延,届时,涉事人可能「要两边畀钱」,所付出的代价会更重。

他估计,新例下最受影响的,是数千万元的案件中人,即上中产至富豪下限之间的港人。他解释,大富豪的案件已属政治案件,不会以这类贪污手法角力;至於数十万元的「细案」,在明知可能拿到香港执行的,内地法院亦不会因为「少少钱」便冒上风险。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9%A6%99%E6%B8%AF/20240129-%E4%B8%AD%E6%B8%AF%E4%BA%92%E7%9B%B8%E6%89%A7%E8%A1%8C%E6%B0%91%E5%95%86%E4%BA%8B%E8%A3%81%E5%86%B3-%E8%AF%84%E8%AE%BA%E5%BF%A7%E6%BB%8B%E7%94%9F%E6%9B%B4%E5%A4%9A%E8%B4%AA%E6%B1%A1


龙头房企遭清盘 恒大悲剧敲响中国经济警钟

历经两年多违约、重组等债务危机的龙头房企恒大集团,本周一终于迎来法院的清盘裁决。那么,恒大在地产行业的谢幕给中国经济敲响了什么样的警钟呢?有学者认为,恒大遭清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

本周一(1月29日),香港法院向中国恒大集团下达了清盘令。在当天的香港股市上,中国恒大、恒大企业、恒大物业等均被停牌。有消息显示,恒大管理层也将受此影响,面临更多人事更替。

爆雷多次延期重组无望 恒大遭清盘

回顾恒大债务危机,自2022年6月恒大债权人向香港法院提请清盘以来,恒大集团为争取重组方案获准,曾八次申请清盘聆讯延期;去年三月,恒大公布境外债务重组初步方案,但随着以许家印为首的恒大高管纷纷被中国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相关重组方案也戛然而止。

上述清盘令一出,恒大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周一暴跌超过两成后,被迫暂停交易。

但旅美经济学者郑旭光告诉本台,目前从港股市场的反应来看,恒大清盘对金融市场冲击不大。他说:“冲击很大但都已经冲击过了。从香港股市上看,似乎恒大破产清算的负面消息已经被充分吸收了。今天恒生指数还上涨了不到一个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恒大集团的债权人在过去的周末还在积极推进重组方案,但最终并未就此达成协议。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陈静芬(Linda Chan)表示,自去年底恒大获准延期清盘聆讯以提出新的重组协议,但直至今日尚未兑现任何切实可行的措施。

陈静芬表示:“我想以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本庭说到此为止的时候了。”

恒大集团推进境外债务重组迄今已两年有余,然而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销售状况不如预期,恒大的财务危机仍在持续恶化。

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香港法院最终裁定恒大清盘,其背后获得了北京的支持。中国当局意识到,恒大暴露的问题已经无法再拖延下去了。

他说:“恒大(危机)已经经过几年了,等于说法院支持它,还给它机会重组,现在恒大已经完全无望了。”

图为广州恒大中心;恒大集团的海外债权人未能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的最后时刻就重组达成协议。(路透社图片)
图为广州恒大中心;恒大集团的海外债权人未能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的最后时刻就重组达成协议。(路透社图片)

恒大被清算恐引起行业连锁效应

《华尔街日报》还指,恒大的违约影响波及中国整体经济和金融局势。自恒大爆出违约丑闻后,中国房地产行业随即显现流动性危机。自那时起,50多家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也爆出违约消息,从而引发行业震荡,大量业内人员失业。

此外,李恒青分析说,恒大清盘会为其他债权人提供范本,以向碧桂园等也存在违约问题的中国房企追债,从而可能成为压倒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房地产项目连带着47个产业,包括银行。更重要的是那些按揭买房,但买的是期房、拿不到房子的人,还有拆迁因为烂尾而无法回迁的人。”

海外债权人何去何从?

美国《纽约时报》则指出,恒大的清盘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由于恒大的业务结构错综复杂,且在中国大陆拥有数以千计的子公司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香港投资者可能难以获取这些资产。据香港与北京2021年签署的互认协议,中国大陆法院将承认香港法院指定的清算人,并允许债权人控制恒大的大陆资产。但截至目前,中国大陆法院只批准了相关五类请求中的一项。因此,这场清盘最终可能成为北京如何处置房地产公司海外债权人的实践检验。

而早前恒大爆出违约时曾有消息传出,中国当局要求恒大将“保交楼”作为处理海外投资者的更优先事项。

郑旭光认为:“恒大清算的利空消息已经被充分吸纳了,现在就看在清算过程中能不能够依国际惯例、依法行事。如果处理恒大资产中再出现长官意志或者丑闻,可能对投资者的信心会有打击。”



记者:经纬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jw-01292024101130.html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光环哪里去了?

来源:
法广

2020年7月,港版国安法上路曾令国际金融界担心香港作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可能受到影响。三年半后的今天,这种担心似乎正变成现实。自2022年起,新加坡就取而代之,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2023年底,港府驳斥香港已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论述话音刚落,香港似乎又被印度股市超车,在全球股市总市值排名中落于孟买之后。

虽然不同机构的评比标准不尽相同,结果也会有所出入,但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光环正在消退的趋势却是难以置疑的。2023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最新报告,再次确认新加坡作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最大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在伦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2024年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的排行榜上,新加坡位居第三,而香港则已跌至第六名,与日本并列。

2023年的确也是香港股市惨淡低迷的一年,全年累计下跌超过14%,是印太地区跌落最惨的市场。而这已经是香港股市连续第四年下跌。据彭博社报道,香港股市市值自2021年达到顛峰以來已下跌超过6兆美元,也不再是亚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重镇。2024年新年伊始,恒生指数一度竟跌至19年来的最低水平。

香港股市的低迷不振与亚洲周边市场的蓬勃上扬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香港当前的困境。2023年,东京股市日经指数持续攀升,全年上扬接近28%,是最近33年来的最佳表现,也是这一年亚洲股市的最大赢家。仅次于东京的是台北股市。台北加权指数年底收盘时,涨幅达到26.8%,台股总市值也成长28.4%,是10年前水平的1.3倍。更令香港相形见绌的另一个消息是,加权指数在2023年11月底一度超越香港恒生指数,实现自1992年恒生指数超越台股以来,台股与港股的首次反向交叉。对于几年来持续面对北京当局军事压力以及经济和外交胁迫的台湾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至于印度,其股市2023年创下了连续八年上涨的纪录,主要指数NIFTY 50全年成长超过20%。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该基准指数2024年仍会继续上扬。而且,从股市规模来看,2023年12月,印度股票总市值也首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四大股票市场。

香港股市持续四年的颓势引来一些网友的冷嘲热讽。2023年底,中国网络上开始有人将香港称作是“国际中心遗址“。有网友引述一名”财经博主“的评论,认为香港股市已经”进入1997的区间……“。1997年是香港主权正式移交给中国的时刻。

虽然有专家指出,衡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要素不只有股市,但股市表现无疑是经济运行情况及市场信心高低的一个晴雨表。

香港在英国治下奠定了跃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的中国内地经济快速成长更让这座国际城市在«中英联合声明»承诺的“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如虎添翼。但随着2020年7月港版国安法实施,空间早已不断缩小的“一国两制“已名存实亡,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控制越来越强,言论自由、信息流通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小,司法独立日益面对挑战,香港正失去它曾赖以成功的独特性。而政治打压也逼迫不少香港人出走,令香港专业人才大幅流失。

政治上的控制更强化了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经济的联动性。多年来,内地企业竞相来香港上市,在香港股市市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香港是中国经济与世界互动的独特窗口,是外资进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内地资金外流的通道。但此时中国的经济成长正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下的地缘政治格局中,随不断强化的政治控制而陷入瓶颈,难以走出受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的重创;曾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的房地产业深陷危机,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潜力蒙上阴影,政策的种种不确定性最终推动外资加速撤离中国。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周边股市的成长。2023年日本股市总市值以美元计算的增加额几乎是中国的两倍,甚至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股民脱离不断处于保卫战的国内股市。

越来越像中国内地的一座普通城市的香港是否还能找回曾经的光环?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9%A6%99%E6%B8%AF%E5%9B%BD%E9%99%85%E9%87%91%E8%9E%8D%E4%B8%AD%E5%BF%83%E7%9A%84%E5%85%89%E7%8E%AF%E5%93%AA%E9%87%8C%E5%8E%BB%E4%BA%86%EF%BC%9F.html


Sunday, 28 January 2024

香港的“离港潮”是真实存在的

来源:
snowy

我用我身边的事情来说吧。香港的“离港潮”是真实存在的事情,所以香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叫金融中心的香港了,现在管香港叫“遗址”或者“废墟”更合适一些。

现在香港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年龄介乎于十八岁至三十八岁之间的青年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考虑离开香港,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已经离开了香港。我周围的朋友邻居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差不多已经走光了。甚至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异常好,属于“别人家孩子”那种水平,竟然放弃了在香港考学,跑到加拿大上了一个两年制专科,就是为了能尽快换加拿大身份。那孩子虽然年轻,但很有主见,对我说,她是在“逃难”,所以逃难的人就不能挑三拣四,她要尽快在那边扎根站稳,然后将父母再接出去养老。总之,在离港这件事上,这个孩子认为尽快去加拿大拿身份,比在香港读四年制的大学更重要。而且我可以说,香港大多数的年轻人,在离港这件事情上,都是与这个孩子类似的心思,所以即便是出去从事了比较低级的工作,也是心甘情愿。

香港虽然有750万人口,但也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介乎于十八岁至三十八岁的人口能有多少?最多一百五十万吧。香港大约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能考上本地大学,即便加上去外国留学的年轻人,香港具有正经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也不会超过半数。也就是说,顶多七十万香港年轻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据说差不多有三十万年轻人离开了香港,而香港具备能力离开的年轻人也就是这七十万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你说现在都走掉了三十万这算不算是离港潮呢?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属于百分百能考上香港三大的那一种。在小孩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说过志向是金融行业。现在上高中选科了,却放弃了金融方向,转而选科学习物化了。问这孩子怎么想的,孩子说准备学计算机科学,因为计算机科学更容易移民。呵呵,香港的小孩子如果都是这种想法,你说香港的离港潮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香港最聪明的孩子都跑掉了,你说留下的香港算是什么?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9%A6%99%E6%B8%AF%E7%9A%84%E2%80%9C%E7%A6%BB%E6%B8%AF%E6%BD%AE%E2%80%9D%E6%98%AF%E7%9C%9F%E5%AE%9E%E5%AD%98%E5%9C%A8%E7%9A%84.html


如何看当前的经济形势,听听网民的回答

新年开年不到一个月,中国经济已处于危机爆发边缘,尽管统计局用造假数据迎合党中央的经济光明论,但人们肉眼所见亲身所感却使中共的自欺欺人不攻自破。看到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怎么看目前的中国经济?”,有网友回答说:一艘巨轮,差不多95%的动力都花在汽笛轰鸣上了。另有网友回答说:前几年可以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现在嘛,秘不发丧。越来越多的网民公开批评习近平不懂装懂,政治挂帅,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搞砸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建成他自吹的小康社会,反而正在使全体国民返贫。 

近日,财新网刊登一组来自著名房地产咨询机构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数据,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的空置率为20.4%,为近年来首次“破2”。

中关村写字楼空置率20%以上;望京35%以上;金融街30%以上;国贸25%以上;亦庄30%以上;租金下降40%-50%。

网友@平克大大发帖说:以我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经历来看,对照在多个城市工作旅行的阅历,可以负责任的说,北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萧条过。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高度闭塞,萧条,严重缺乏活力的状态。以前天安门广场上是不设护栏的,人民大会堂可以近距离拍照,现在全部拦起来了。北京的很多地方都被人为分割起来了,学校曾经是开放的代名词,清华北大,大学中学小学,现在全都不能随便进了。三里屯以前是全北京甚至是中国的时尚中心,早些年是美女如云,摄影的大爷跟着美女屁股后头跑,现在美女全都见不到了。三里屯红街以及各种各样的餐厅里,以前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饭局酒局,资本大佬带着美女在包厢应酬,明星和剧组一块团建,现在也见不到了。三里屯现在连表面的繁荣都没有。五线县城的农贸市场都比三里屯人多。外国人少了,以前的亮马桥简直是租界,每天一堆白人围着亮马河旁边跑步,跟塞纳河差不多。现在北京的外国人明显少了。北京还有个变化是现在街上人气不行,尤其一到晚上就没有人了,街头没有摆摊的,卖东西的,摄影的,卖唱的,啥人都没有。北京的经济曾经很强,好几条腿一起跑步,一个叫科技,代表就是互联网,区域在海淀,但互联网的情况这些年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叫金融,区域在西城,金融现在是强监管,这个领域已经死了,毫无活力。一个叫教育,区域也在海淀,教育的下场说是所有行业最惨不为过。一个叫文化,区域在朝阳,就是影视音乐艺术传媒行业,社会不景气,文化就没有活力,北京的文化产业现在就只剩半口气。其实还有一个是外资,区域也在朝阳,但外资这些年的情况大家也知道。最后一个隐形的是旅游,属于全北京,但现在大家都喜欢去哈尔滨,去淄博,不爱来北京了。北京现在还有啥?曾经四条腿一起跑,手里还有俩登山杖,现在6条腿断了4个,能不难吗?当然,如果一看北京的经济数据还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北京还有大量大型国企央企。他们拿的是全国性的收入,都算到北京来了。但那些真正养活了普通北京市民的工作机会,科技,教育,金融,文化,外资,旅游行业,他们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真的应该引起大家关注了。

网友@十木发帖说:11月底,跟着制片人去拉赞助,广州有家外贸公司,他们主要面向中东市场,现在不好做了。以色列的订单全退了,就因为我们支持哈马斯。我说以色列退了不还有阿拉伯国家吗?客户说,阿拉伯国家的订单也退订了。人家告诉我,他们是阿拉伯人但不是脑残,哈马斯袭击的是音乐节的平民,你们却在支持这样一个恐怖组织。没有底线的公司他们是不会合作的。突然想起23年年初跟一个浙江老板聊天,他们的日韩客户也丢失了,他问客户是不是因为中美冲突的原因。客户说不是,仅仅因为我们支持俄罗斯。俄乌是侵略战争,伤亡的是平民百姓,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结果常识问题我们也选错了。

网友@薛船长在LA发帖说:有朋友最近去泰国帮人建厂,感叹泰国是个大工地,承接的都是国内转移过去的工厂,他为国家走到今天这地步悲哀。我觉得很正常,搞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都没有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而保护私有财产观念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寻找安全处所是必然的。这些资产是要讲话的,而且必然会取得政治地位。网友@头铁金融汪发帖说:越南、柬埔寨到处都是中国人的厂子了,中美贸易战,让很多中国老板不得不把厂子迁移,把商品出口国变成中国的邻国。现在,也有更多中国人到墨西哥建厂了,没办法,美国的消费能力太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墨西哥变成美国的后花园(生产基地)。网友@Jason11750发帖说:确实如此,近两年泰国建厂非常火爆,我是建筑师在曼谷的建筑公司,找我们施工的客户络绎不绝。网友@殷天慰发帖说:从我接触的群体来看,制造业转移似乎是短期内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5%BE%AE%E8%A8%80%E5%BE%AE%E8%AF%AD/20240128-%E5%A6%82%E4%BD%95%E7%9C%8B%E5%BD%93%E5%89%8D%E7%9A%84%E7%BB%8F%E6%B5%8E%E5%BD%A2%E5%8A%BF%EF%BC%8C%E5%90%AC%E5%90%AC%E7%BD%91%E6%B0%91%E7%9A%84%E5%9B%9E%E7%AD%94


RFA【杜耀明評論】撥亂反正評級升等外資重臨 口號治港戰狼上身香港窮途

《港區國安法》實施三年半有餘,特區當局早已大權在握,施政隨心所欲,只是經濟狀況日走下坡,說好的「由治及興」無法找數。不過,儘管特區高官束手無策,但只要振振有詞,說好香港故事,不失「愛國」立場,能否走出經濟低迷,看來大可一切隨風。

三年疫情過後,香港復甦情況與中國大陸同樣遠遜於預期。股市樓市表現不濟,零售物流貿易等行業紛紛下滑,2023年整體經濟增長估計只有3.3%,總產值比2018年還有不如。換言之,轉眼之間,香港失落了五年。

同樣無法否定的,香港已被新加坡拋離了。國際輿論近年的共識是,不論經濟表現、管治效能、言論自由等,新加坡都領先香港。1997年,兩地人均年度收入十分接近(香港領先新加坡不到4%),但至2023年中,新加坡的收入已超過香港七成。

疫情期間,特區當局緊跟大陸,推行以嚴防人口流動為主的清零政策,但新加坡防疫措施則以注射先進疫苗為主,更特別針對長者,結果疫情死亡率遠低於香港(約三分一而已),更顯得新加坡處事手法靈活變通。甚至在言論自由方面,新加坡近年稍稍放鬆公民自由權利,例如勞動節,有數百人集會為外勞爭取權益,反觀香港卻與昔日的新加坡換位,變成和諧至上,鴉雀無聲。

簡單說,新加坡與香港之別,是前者的價值、政策、制度較接近西方國家,自然可讓這些國家的企業、投資者以至專業人士較易適應。反觀香港,隨着《國安法》的實施,中港兩地制度拉近,香港與西方國家的距離擴闊,美國甚至對香港實施高科技貿易禁運,因此新加坡對外國企業及人員的吸引力,也就比香港優勝。

其實新港兩地能否吸引外資 ,不在乎兩地政府怎樣說好自己的故事,更重要是西方智庫組織的定期評估,通過他們系統地比較各地的各項自由和權利,讓人作出投資和就業的決定。例如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發表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過去20多年一直名列榜首,基金會的報告等於免費宣揚香港的市場自由全球第一,是尋找經濟機會的好地方。但到了2021年,《國安法》實施八個月後,傳統基金會從評級對象之中剔除香港,因為香港與中國制度差異不大,沒需要分開評級,兩者合計即可,也就變相宣告「一國兩制」正式結束,去大陸和香港投資的風險同級。

其他取態較溫和的智庫,亦指出香港已經出現重大的變化。如去年底,加拿大菲沙(Fraser)研究所及美國加圖(Cato)研究所發表「人類自由指數」排名,便指香港跌至46位,比2022年再跌12位。同時,香港雖然在經濟自由一項排第二(新加坡第一),但法治及言論自由分數均下跌,人身自由排名跌至82位,集會及結社自由更降至第146位(全部165個地方)。再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按照「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和「基礎建設」等四方面分析競爭力,結果香港由前年全球第5位跌至第7位,落後於新加坡及台灣。

香港當局若真的在意挽回昔日的光輝,便不能沒有西方資金、投資者及專業人才的參與,也因此必須以這些智庫表現評估的標準為工作指標,具體改善每項要求,謀求評估機構的認同,再贏取外資回心轉意。

相反,面對困局或劣評,特區高官不是嘴炮唱好,就是戰狼反噬,但同樣無補於事。例如香港金融業不振,股市低迷疲軟,上市生意淡薄,特首無疑努力大聲唱好,左一句香港有國家支持又有「一國兩制」,將繼續是中國的及國際的金融中心,「為亞洲及全球企業創造機遇」,右一句「香港是國際金融市場間不可或缺的資本橋樑」,「擔當超級連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聯繫東西」,必定作出貢獻云云,但口號連篇有助改變困局嗎?既然一向如此,又何來眼下的淒迷狀況?

同樣,戰狼上身,如政務司長痛罵評級機構穆迪,直斥其抹黑香港,更指是美國不斷尋找機會,透過香港,企圖壓制內地發展,只因為穆迪下調香港評級展望至「負面」,並指《國安法》和選舉制度「完善」後,降低香港對跨國企業的吸引力。不錯,破口大罵,便可避過穆迪提出那些投資者難以釋疑的問題,但看過官員的七情上面,跨國企業最後會相信穆迪的評級,還是官員的罵街?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1252024084018.html


Saturday, 27 January 2024

法国学者看台湾大选

2024年台湾总统和立法选举与1月13号举行,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当选总统,打破台湾选举政党轮替的“八年魔咒”,实现政党连任,但民进党未能实现国会过半,国民党以微弱多数胜出。这次选举呈现出的新“三足鼎立”局面可能将占据台湾今后四年的政治舞台,民进党和国民党势必要与仅成立四年但却获得绝大多数年轻人支持的民众党竞争。 

在选举当天1月13号选举结果甫出炉,法广有幸采访到了正在台湾观选的法国塞尔奇-巴黎大学的教授张伦,他谈了对这次选举结果的现场观察和分析。

张伦:我们首先还是要祝福台湾的人民又完成了一次民主的选举,台湾能够在二三十年之内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历史,在这点上是华人社会值得骄傲的一个成就,也证明华人文化不能实现民主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次我们看到整场选举已经基本上非常成熟了,当然有一些互相的攻击,但是以往那些恶质的东西,这次还是少了很多,可看出台湾民主的成熟。你看到人们非常自然地去踊跃投票,然后去吃饭,晚上聚会,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败选了,也要表示认可,失败者还向对方胜利者表示祝贺其当选,然后各自回家,喝酒聊天,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很成熟的反应,民主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巩固阶段的状态。

这次我多年来再次来台湾观选,参加的是一个海外学者的观选团,到了各党派的党部,相关的智库,包括到些竞选总部去做一些拜访,了解一些情况。近30年来,我对台湾民主的发展,选举的形态和行为、组织和宣传方式都有一些切身的现场观察。这次选举可能是近30年来又一次非常激烈的选战,有些类似于2000年发生政党轮替,也就是陈水扁当选的那次大选,是一场台湾称为“三脚督”即三角混战的选战。但按照台湾选举历史的视角来观察说,大体上这又是一场相对冷的选举,可是突然间在最后几天又热起来了,除了民众党柯文哲在台北凯道造势活动异常火热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英九先生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了“相信习近平的话”这样一个表述。其实这次大选当中,民进党打击国民党的选战上,还是按照以往惯例的做法,打“抗中保台”的牌,也把国民党和北京做一些牵连,按台湾的话讲,抹红国民党,但是侯友宜和赵少康成功地破解了一些对手的策略,所以这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发酵,但最后,马英九先生的这个采访重新加热了这个议题,还是影响了一些选票,但是在我看来没有太大的影响。

您如何看这次大选在三党对立的情况下呈现出来的状况 ?

张伦:我在元旦后到台湾前,就基本认为这次对绿营民进党是“虽胜犹败”,蓝营是“虽败犹荣”,当时就与朋友提及过。只有在关于白营民众党的层面,还有些看不清楚,现在可以归纳为“虽败尤胜”。

也就是说,民进党尽管赢得了总统大选,得票率大概是在40 %多一点点,基本上跟当年陈水扁赢得大选的那次得票比例差不多,得票率跌回到了二十四年之前,更不可能与四年前蔡英文得到超过57%, 817万票相比,——当然这其中一部分也属正常,因为在民主国家,执政者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跌到这样一个程度,我想即便这次赢了总统大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进党也带有败的味道,更何况台湾的选举制类似于法国的选举,带双首长制的味道,但是他没有法国总统和立法委员的两轮选举制。在这种情况下,现在选出的总统从现代选举理论来看有很大的合法性问题,因为他(赖清德)是弱势总统,只有40%的得票率,但是根据台湾现行的选举法律,以相对多数当选的,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少数总统。更何况这次在野的蓝白两党诉求的一个重点就是要“下架”民进党,到最后封关的民调都显示出至少有60%上下的台湾民众都希望政党轮替,特别是我们看到几百万的年轻选票都流到了柯文哲那边,只是因为这一次因为没有实现“蓝白合”,蓝白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候选人来完成这个人政党轮替,所以造成了在野阵营的分裂,没有完成政党轮替,但是如果看这蓝白两党票数的相加,确实就是60%的民众是不赞成民进党赖清德的,这也恰恰是民调大选前就反映出来的一个比例,z这也是我说民进党“虽胜犹败”的一个原因。我想今后这几年赖清德的执政,对外面对与中共打交道,对内进行共识构建施政,许多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是需要民进党进行深刻检讨的地方。

至于我说国民党“虽败犹荣”是说这次国民党是败北了,而且是第三次在争取总统宝座,执政权上败北,这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国民党的不分区和地方立委加起来有52席,加上倾向于国民党的无党籍立委两席,国民党在立法院成为最大的党,民进党上次有超过六十席立委,这次的三党都不过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局面就是蓝白在立法院的某些合作,将来白营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立性,可能会在不同的议题上跟国民党及民进党合作,但现在在立法院的最初的院长选举上应该不会跟民进党合作,否则他会遭受极大的批评国民党还是获得重大的斩获。同时,我认为国民党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包括两年前地方选举的大胜,是因为这几年其展现出一些改革精神——特别是在朱立伦的领导下,推出一些年轻人,部分改变了人们对国民党老旧的印象,比如我们在看台中看到国民党提名的七位候选人中有四个三十岁上下的年轻立委候选人,这次三个选上了。虽然没有彻底完成,还没有到民众把权力完全交到他们手上的程度,但是可以看出国民党改革还是有成效的。所以我曾说国民党“改革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我认为民众党“虽败尤胜”,对于一个仅成立四年,缺乏资源,缺乏地方组织的这样一个政党,如果此次选不好,甚至很可能会立刻面临泡沫化的这样一个政党,这次得到了三百六十多万票,能够分到八个不分区立委席位,至少这个局面是让民众党能够稳定下来了。四年之后会怎么样?我觉得还有很重大的挑战,长远看会不会泡沫还需要观察,但至少在台湾今后几年的政坛上会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声音,他会扮演关键少数,左右一些立法院重要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民众党是虽败尤胜。

法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张伦:蓝白不合之后双方就是在拼基本盘,这是台湾选举的一个特质,这个基本盘随着世代交替,在蓝和绿的对比中,绿盘现在要大过蓝盘,如果不加中间选民和年轻选民的话,那绿盘要大过蓝盘,但加上中间选民,在野阵营的要大于绿。在侯友宜选了赵少康做搭档之后,蓝营基本归队,这也是刚才所讲的国民党“虽败犹荣“的另外一个原因。

我还有另外一个观察,两三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是,是否因为台湾的特殊的政治,也就是认同的问题及蓝绿对立,加上和大陆的特殊关系问题,台湾是否发展出了另外一种政治格局? 就是把民众把中央政权交给民进党比较放心,地方上权力反而要交给国民党,更相信国民党在管理上的理性运作能力,所以可以看到台湾地方上的首脑大部分都是在国民党手里,两年之后县市长的选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还不清楚,但是至少现在看台湾是这样一个局势,即中央有绿营执政,地方由蓝营执政这样一个结构,台湾式的两党政党运作结构,这是要进一步观察的。

法广:如何观察台海局势的发展?

张伦:我对赖清德当选后台海未来几年关系如何发展并不乐观,因为我看不出有任何乐观的理由,在过去蔡英文的八年执政期间,两岸都如此的僵固,中断了交流。赖赖清在就台湾主体性的表述上,光谱上是比蔡英文还要强硬的,我看不出来北京怎么可能会愿意主动地向台湾表现出更多的善意,我看不出这样做的逻辑和理由,如果那样做了,北京跟自己人也没有办法交代,因为在蔡英文时代就如此强硬了,怎么在赖清德执政的时期,他反而会对台更加友善,那它会以什么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来说服社会,向国际展示它就认可了这样的一种局面?以对我对中共的了解和北京在此问题上的逻辑看,我认为局势不会那么简单,北京政权从来都有他非常现实主义的和非常功利的一面,但也有其意识型态和符合权力逻辑的强硬一面,所以在这一点上看,两岸今后几年的发展上,至少我现在并不感到乐观。

非常感谢张伦教授接受法广专访。

台湾立法院将于2月1号选出新的立法院长,副院长,虽国民党在席位数上有优势,但民众党选票最后走向将决定未来台湾立法院的格局,投票过程势必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台湾总统交接仪式则将于5月20号举行,届时,执政八年的蔡英文卸任,被北京认为是“台独分子“的赖清德就职演说中如何阐述台湾的未来和与中国的关系将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台海局势如何发展影响全球的稳定,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1月26和27号在泰国举行会谈时,强调了美中虽存在竞争,但须防止竞争演变成冲突或对抗,并重申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5%9B%BD%E9%99%85%E7%BA%B5%E6%A8%AA/20240127-%E4%B8%93%E8%AE%BF%E6%B3%95%E5%9B%BD%E5%AD%A6%E8%80%85%E7%9C%8B%E5%8F%B0%E6%B9%BE%E5%A4%A7%E9%80%89


图瓦卢亲台湾总理在大选中失利 外交是否转向受关注

根据周六(1月27号)公布的选举结果,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亲台湾的总理在议会选举中落败,这引发了这个国家未来政府可能做出外交转向的猜测。 

法新社报道,自2019年9月以来一直领导图瓦卢的卡萨-纳塔诺(Kausea Natano)未能在主岛富纳富提(Funafuti)选区赢得议员连任,因此将不得不下台。

虽然纳塔诺先生宣称自己是台湾的坚定支持者,但他的一些竞争对手,如前总理埃内尔-索波阿加(Enele Sopoaga)和财政部长塞维-帕伊纽(Seve Paeniu),并没有排除在当选后重新考虑图瓦卢立场的想法。索波阿加(Enele Sopoaga)对与澳大利亚签订的新安全条约表示担忧,这表明他可能倾向于与北京和解。

在这约12000人口,图瓦卢议会中没有政党,八个岛屿选区各选出两名议员共12名,其中一人将被选为总理,负责组建政府。图瓦卢选举专员图富阿·帕纳帕 (Tufoua Panapa) 表示,新议员将于下周开会投票选举总理,具体时间由总督通知。该国总理的遴选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据介绍,其中一个原因是需要将当选议员从外岛带到首都岛。乘船旅程可能需要长达 27 小时。

自太平洋上的另一个岛国瑙鲁于 1 月中旬断绝与台北的关系,与北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图瓦卢是最后承认台湾的 12 个国家之一。也是台湾仅存的三个太平洋盟友之一。除图瓦卢外,太平洋地区只有帕劳和马绍尔群岛仍承认台湾。在瑙鲁之前,北京已于 2019 年获得了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的外交承认。

在中国与台湾在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战不断,中国与美国在印太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次选举被是在中国,美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的高度关注之下进行的。

法新社称,中国正在太平洋地区大力拉拢台湾的盟友,以期在外交上孤立台湾,并声称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路透社报道,台湾外交部表示,据其了解,大多数当选者“支持维护两国之间的友谊”。

台湾外交部表示将密切关注选举后事态发展,继续深化与新当选议员的友谊与合作,确保关系稳定。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表示期待与图瓦卢新政府合作。她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澳大利亚和图瓦卢是长期的朋友,在建设一个更强大、更有弹性和更和平的太平洋地区有着共同的利益。”

纳塔诺于11月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一项内容广泛的协议,允许堪培拉审查图瓦卢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关系以及港口和电信项目,以换取国防保证并允许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公民移民。

该交易被视为遏制中国作为太平洋岛屿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努力,但遭到一些图瓦卢立法者的批评。

索波阿加表示,他希望澳大利亚的协议被废除,因为它侵犯了图瓦卢的主权。周六,他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置评请求。

帕伊纽表示,他将遵守与澳大利亚的协议。

图瓦卢前外交部长西蒙·科菲 (Simon Kofe) 于 2021 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发表演讲,强调这个地势低洼国家的困境,吸引了全球头条新闻,他这次保留了富纳富提在议会的席位。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40127-%E5%9B%BE%E7%93%A6%E5%8D%A2%E4%BA%B2%E5%8F%B0%E6%B9%BE%E6%80%BB%E7%90%86%E5%9C%A8%E5%A4%A7%E9%80%89%E4%B8%AD%E5%A4%B1%E5%88%A9-%E5%A4%96%E4%BA%A4%E8%BD%AC%E5%90%91%E5%8F%97%E5%85%B3%E6%B3%A8


中国海警船接近日本渔船 日本将投入最新锐巡逻舰防卫钓鱼岛

来源:
法广

27日上午11时55分左右,两艘中国海警船相继进入钓鱼岛周边日本认为是“领海”的海域。 据总部位于冲绳县那霸市的第11管区海上保安本部称,这两艘船当时正在跟踪一艘日本渔船,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舰向中国海警船发出警告,要求海警船离开日本认为是“领海”的水域,以确保日本渔船的安全。 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周边日本认为是“领海”的区域,今年以来是第三次,1月11日,中国船海警船今年首次进入鱼岛周边日本认为是“领海”的海域。

第11管区海上保安本部称:27日上午11时50分刚过,两艘中国海警船侵入尖阁诸岛、鱼钓岛、南小岛周边日本领海,两艘海警船分别是“海警1301号”和“海警1401号”。一艘载有两名船员的日本渔船正在附近航行。

第11管区海上保安厅本部指出:另外两艘中国政府船只也被证实出现在日本领海以外的毗连区,其中一艘似乎搭载了机关炮。 这是中国当局船只连续第37天在日本领海及毗邻区航行。

另据报道:第11管区海上保安本部本部长岛谷博邦在1月25日的记者会上宣布,第11管区海上保安本部从2月22日起,为了加强尖阁诸岛的警备,将投入两艘最新锐巡逻舰“八重山”号(约3500吨)和“波照间”号(约1500吨),这两艘巡逻舰上配备有直升机起降甲板、机关炮和远程离水炮等。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4%B8%AD%E5%9B%BD%E6%B5%B7%E8%AD%A6%E8%88%B9%E6%8E%A5%E8%BF%91%E6%97%A5%E6%9C%AC%E6%B8%94%E8%88%B9%7C%E6%97%A5%E6%9C%AC%E5%B0%86%E6%8A%95%E5%85%A5%E6%9C%80%E6%96%B0%E9%94%90%E5%B7%A1%E9%80%BB%E8%88%B0%E9%98%B2%E5%8D%AB%E9%92%93%E9%B1%BC%E5%B2%9B.html


南华早报前总编批评香港高官只知讨好北京让香港丧失了优势

香港南华早报前总编辑王向伟批评香港官员都在“躺平”,认为国安法实施后北京全面管治香港,只管听从北京。而一些政治精英只顾讨好北京,学大陆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使得香港失去了优势。

根据中央社报道,王向伟现在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副教授,日前接受民主党前主席刘慧卿主持的网络节目访问时谈及是什么让香港失去优势时表示,主要责任不在北京,因为从香港主权移交以来,北京都没想到要将香港变成另外一个中国大陆城市,因为这会失去香港对中国大陆的作用。

香港曾被视为“东方明珠”,但是在北京2020年在香港实施国安法后,大批民主人士或逃港,或被囚,香港的自治和法制受到严重损害,加之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香港的荣景不在,北京当年承诺的“一国两制”形同空话。

王向伟则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2020年香港实施国安法后,香港官员都在“躺平”,“香港的官员就想,国安法之后你中央说全面管治香港,那我听你的,但这样想法非常错误,因为北京的人是不可能知道如何管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他表示,香港现在的政治精英,包括政府内外的一些人,都没有想清楚香港应该怎样走下去,只是在猜北京怎样想,“所以香港很多官员组织学习班,到国内学习”。

他批评香港政治精英从大陆学到的东西都是错的,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使得吃喝玩乐的风气“愈演愈烈”,他举例说,此前欢送黄大仙民政事务专员黄智华到北京深造,有地区人士设宴40多桌邀请500多人出席。

王向伟认为,北京官员如何想管好香港,一定要学习普通法,才知道普通法对香港的重要性,但现在北京官员只学习国安法及基本法,没有认真学普通法。

他说,“香港政治精英老是讨好北京,所以北京的感觉是什么?香港是自己人,就会拿国内的法律来适用一下。”

对于香港政府常说香港已“由治及兴”,王向伟表示,看不到有任何措施可以让香港转成兴旺。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40128-%E5%8D%97%E5%8D%8E%E6%97%A9%E6%8A%A5%E5%89%8D%E6%80%BB%E7%BC%96%E6%89%B9%E8%AF%84%E9%A6%99%E6%B8%AF%E9%AB%98%E5%AE%98%E5%8F%AA%E7%9F%A5%E8%AE%A8%E5%A5%BD%E5%8C%97%E4%BA%AC%E8%AE%A9%E9%A6%99%E6%B8%AF%E4%B8%A7%E5%A4%B1%E4%BA%86%E4%BC%98%E5%8A%BF


稳定求不到、习思想学不完:中年职场人士感受煎熬

来源:
美国之音

在中国广州工作的杨女士马上40岁了。龙年将至,她告诉美国之音记者,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待,比以前要强烈很多。

这种合同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一家公司连续工作十年的劳动者,将不会被用人单位单方面强制解雇。在教培行业工作的杨女士,目前没有办法得到这份合同。

对职场护身符的期待,印证了对失业的惶恐情绪。1月24日,中国官方发布信息,指全国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多位中国一线、二线城市的中年职场人士告诉美国之音,“总体稳定”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表达方式,普通人特别是他们这样的中年人,求的是现实的稳定。

然而,稳定难求。中国经济复苏呈现出诸多不确定性,光明论和巅峰论正激烈交锋,职场中年危机较以往来得更强烈一些。

等不到的护身符

在广州工作的两位女性告诉美国之音,眼见着经济不景气,她们不会跳槽。

杨女士目前在一家培训机构教授钢琴、电子琴,工作对她来说是头痛的话题:“我的初始学历是中专,这么多年工作换了不少,我爸爸以前可没少骂我。生二娃后才发现自己也是奔四了,美女小杨都变杨姨了。年轻一点儿时,离职多是自己的原因,说不干就不干。年纪大些,比较踏实了,一心想着一份工作连干10年,就可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算是有个护身符。但培训机构也不好做,竞争激烈、政策限制多,公司倒闭或者换老板的情况很频繁,所以龙年希望自己别分分钟失业。”

40岁出头的贺梅女士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在拥有三家报业集团的广州,她算是所跑条线的老人了:“房地产红火的时候,好几位跑地产的记者、编辑被挖走做营销,年薪高的有五十万。我没跑过地产,也没那个能力,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把记者做好。单位现在年轻人多,原来有很多老员工,后来被劝退,签保密协议拿钱走人,所以无固定期限合同也没啥意义。”

贺梅介绍,传统媒体步履维艰,借助互联网转型融媒体之后有所好转,但中年记者、编辑处境尴尬:“我们单位十年没涨薪水了,现在普通记者每月收入不到一万元人民币。不怕你笑话,我们这一行,去外面采访拿到手的红包、车马费都是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生意不好做,找你写关系稿的企业减少,另一方面人人都是自媒体,不少机构找个平台开个账号宣传自己,偶尔也出爆款,那找记者干什么?”

十几年前,在广州楼市均价破万的时候,贺梅和丈夫买入一套市价不到7成的法拍房作婚房。尝到甜头的夫妻俩,多次买卖换大房:“目前家里自住一套,房贷还得七七八八,还有一套放租,就希望租金高一点,少还一点房贷。”

根据中国房地产报的信息,广州房价2023年持续下跌,当地官方推出了大量救市措施,包括打响了一线城市放松住房限购的第一枪,多番举措的结果之一是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大涨31.7%。二手房进入租赁市场的减少,或许让何梅对租金有了更多期待。

到延安去

在广州工作的赵女士,是一家商业银行支行副行长,她说自己应该是遭遇过典型的40后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前刚满40岁时,想动一动的冲动特别强烈,因为在同一家单位呆了快20年,但苦于寻不到机会:“去外资银行的话,信心确实不够;一度想到高校做行政,托人去问了,行情早已和我本科毕业时不同,博士进广州高校都不一定能分配到教师岗。”

赵女士2023年被提拔为支行副行长,仍要跑业务、拉存款,但心态平和了不少:“分行行长也就比我大几岁,直接管我的支行行长比我还年轻,人家都在干,我一个支行副行长也没理由不干。2023年见了很多客户,他们对行情普遍悲观,这也更让我打消了走人的念头。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冲一冲哪一家支行行长的位置,实在不行就朝50岁退休努力了。”

赵女士提到了政治学习带来的压力:“党建任务很多。去韶山、延安学习红色基因,回来后还要写心得、开座谈会。我们银行系统一周工作6天基本上是常态,还要搞很多党建,有时确实力不从心。目前这一阶段,银行系统反腐败抓得很严,总行高管和地方分行行长都有被查的,听说抑郁的也不少,然后到我们这边就是开会学习思想、念紧箍咒。”

在媒体工作的贺梅女士也提到了政治学习:“报社其实一直重视讲政治,但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这种风气越来越盛。有时候在外面采访,办公室也会打电话叫人回去开会听精神传达。这是我们红色的烦恼。报社可能还好一点,我了解到的广州一些高校,习近平主题教育一波接一波,老师们疲于应对。”

东莞:想干到60岁的城市

快满40岁的孙展称东莞是一座让他想干到60岁的城市。他在东莞一家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工作了十年,刚成为机长不久:“机长,可以简单理解为技术总监。只要能贴的东西,方便面盒子上的代言、冰箱上的品牌等等,我们都可以生产。机长要把关标签材料的选择、是否和粘合剂匹配等等,既要和客户沟通,也要管理生产流程。我从普通工人做起,到技术员、副机长,一直到机长,现在每月拿到手上的收入刚好过万。”

孙展之所以想一直干下去,是因为他觉得老板对他不薄:“我比较爱干净,在东莞也没买房,所以成了副机长之后,老板就已经安排我一个人住一间宿舍。年终奖最多时拿过三万,今年应该会突破这个纪录。老板娘平时常说把我当哥哥看待,所以虽只是打工,我的幸福指数还是挺高。”

孙展的中年危机来自家庭。他离婚后,把孩子送回了湖北老家由孩子的奶奶照顾,而孩子就要上初三,孙展的母亲一直催他赶紧辞工回去:“孩子大了,管不住了,在家手机不离手,社会上朋友也多,心思不在学习上。如果孩子到时候学坏了,你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孙展告诉美国之音,在知道家人催他辞职后,老板奉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刚成为机长,干这么多年才拿到这么高的收入,你就走,不是有病吗?而且湖北的一个县城,哪里还会有那么高收入的岗位?退一万步,就算有好单位,你出来这么多年了,当地没有什么社会关系,怎么轮得到你?”

东莞产业工人的数量,高峰时期稳定在500万人左右,而孙展这样的高技能人才不到15%。留下去干到60岁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孩子没人管、老人也需要照顾,孙展面临选择:“一直没在东莞买房,开始时是不懂,等有概念的时候,房价是8000元一平米,也买不起了。所以也谈不上遗憾。我早就用打工收入在老家宅基地建了三层小楼,手里也有一些存款,回去是迟早的事情。”

“有些人天天是危机”

曾在深圳工作多年、目前回到河南郑州,在混凝土行业子承父业的一位年轻企业家告诉美国之音,二三线内地城市的中年综合症少很多:“在北上广深,也加上长三角、珠三角不少城市,很多从业者都是外乡人,虽说现在落户相对简单了,但房价太贵,多数人最后会返乡。而河南郑州、洛阳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三四十岁的很多,早上一碗羊肉汤10块钱、或者吃碗胡辣汤4块钱,中午就在单位食堂吃,象征性地出个几块钱,所以一个月虽然拿三四千块,日子也还是很滋润。”

这位企业家表示:“人在职场干到中年,是不是有危机,除了地域,当然也要看行业。IT或者纯粹用脑的行业,年龄大一点后比较烧脑。但在我们这样的行业,不管你是做生产、营销还是研发,经验累积起来了、一个一个项目办成了,三四十岁其实都不是问题,反而更受欢迎。包括生产一线的工人,现在很多是机械作业,身体不太差都能应付。”

谈到经济不景气对员工的影响,这位企业家介绍:“我们能挺住,员工就能挺住。三年新冠疫情,我们生意受到影响,但也没有出现裁员的情况,一直都是100多人的规模。房地产市场不好对我们当然不利,我父亲给到的思路是,销售团队多跑项目,研发团队增加产品附加值着眼中长远,目前总体稳定。我们和员工是一体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会把员工照顾到,比如说哪个部门下了班聚餐喝酒,牵头的都可以去办公室免费拿几支酒。”

这位30岁出头的企业家告诉美国之音:“我不知道中国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失业率是真是假。但我想说的的是,职场人要是天天看老板不顺眼,干工作挑三拣四,那你天天是危机,根本不用等到40岁。”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7%A8%B3%E5%AE%9A%E6%B1%82%E4%B8%8D%E5%88%B0%E3%80%81%E4%B9%A0%E6%80%9D%E6%83%B3%E5%AD%A6%E4%B8%8D%E5%AE%8C%EF%BC%9A%E4%B8%AD%E5%B9%B4%E8%81%8C%E5%9C%BA%E4%BA%BA%E5%A3%AB%E6%84%9F%E5%8F%97%E7%85%8E%E7%86%AC.html


中国“更好看”的青年失业率数据背后,这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来源:
美国之音

在消失数月后,中国的月度青年失业率数据在新年“完美”复出了。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经统计方法的”调整完善“后,去年12月的中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4.9%,比消失前的数据大幅下降。

去年,在经历青年(16-24岁)失业率逐月创新高并在6月一度飙至21.3%之后,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宣布暂停发布该数据。官方理由是统计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新数据立刻引发争议,经济学家质疑新统计方法的准确性,也有评论认为官方这么做仅为数据更好看。广东独立人口学家何亚夫告诉《纽约时报》,改变统计方法帮助降低失业率数字,但他认为失业青年数量并没减少。《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一些经济学家对于新数字”仍然摸不着头脑“,认为这可能对”驱散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空的阴霾“帮助不大。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对该报表示,这个时候调整测算方式,可能加剧公众对官方数据的不信任。

数据发布之际,正值北京想方设法提振市场信心、驱散”阴霾“之时。此前诸多媒体报道称北京严控”唱衰“中国经济的信息,中国国安部甚至将此类悲观言论升至”危害国家安全“的高度。中国官方持续表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对于青年失业率,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新数据发布当天表示,中国2024年的就业形势”压力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他说。

中国青年失业率的新统计方法做了哪些调整?为何存在争议?中国青年为何就业难?中国政府出台什么措施促进青年就业?美国之音带您简要了解一下。

做何调整和为何调整?

剔除寻找兼职工作的在校学生,仅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寻找全职工作的青年为统计对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6到24岁城镇人口共9600多万人。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剔除在校学生后,新数据只需关注占比3成多,约3400万的非在校青年的情况。

增发一个新年龄组--25-29岁劳动力--的失业率。该年龄组此前被纳入25-59岁的更大年龄区间中。以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每月只发布不包含在校学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年龄组失业率分别为14.9%、6.1%和3.9%。

为何剔除在校学生:中国官方的说法是西方国家学生兼职十分普遍,相对而言,中国在校生兼职的人数较少。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把在校学生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业失业情况。“他认为,分开后,更有利于为这毕业后寻找工作的年轻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制定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为何新增25-29年龄组(同样不包含在校生):官方的说法,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在高校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25岁到29岁其实是年轻人刚走出校门和毕业一段时间后,就业不太稳定”择业“阶段。”我国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成,多数青年24岁时刚毕业不久,尚处于择业期,一些人未就业或就业不稳定,至29岁时绝大多数已度过择业期,就业情况趋向稳定,“康义说。

争议何在?

中国官方没有公布新统计方法的完整细节。比如,到底哪些人算作失业人群仍模糊不清。早在去年6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公布5月份青年失业率时就似乎暗示并没有把在校学生统计在内。他说,中国16-24岁青年人口约9600多万,当中大多是未真正进入劳动市场的在校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当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约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目前来看,青年人当中失业的共600多万。“

新统计方法之下,官方仅公布去年12月一个月的数据,而没有重新计算此前的青年失业率,公众和外界无法将之与历史数据做对比,因而难以判断青年失业率是升高还是降低了。

将在校学生完全排除在青年失业率统计范围外的做法与国际惯例不同。国际劳工组织的一名发言人对《华尔街日报》说,将学生排除在失业率统计范围之外与该组织制定的衡量标准不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率为失业人口与劳动活跃人口之比,其中劳动活跃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其中失业人口是指当前没有工作,但当前有意愿且能够工作,且过去一个月内一直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华尔街日报》以美国为例报道说,在美国,如果学生在过去一个月内一直在找工作,并能够在两周内开始工作,他们即被纳入失业青年人口,即使他们是全日制高中生或大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没有在找工作,他们就不被归为劳动活跃人口。(注:联合国和美国对青年的定义是15-24岁,世界各国定义各有差异)

形势多严峻?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2024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创纪录的1179万人,是2004年的四倍。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自1998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通缩,《华尔街日报》援引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报道说。通缩之下,人们对经济前景信心低落,消费减少,内需疲软,投资萎缩,企业不景气,创造岗位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恢复持续缓慢,阻力重重,连去年5.2%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都受到外界质疑。

经济低迷的同时,教育培训、游戏、房地产、互联网平台等曾为青年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领域近年中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厉整顿或打压,这进一步冲击了青年人的就业空间。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在去年发表于财新网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剧青年人失业。”而AI技术暴露度高的职业主要集中在财务、银行、翻译和销售等白领工作,对高学历冲击更大,“她写道。

张丹丹另外指出,”就业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会选择观望、等待,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通常被失业率统计忽略,导致对劳动力整体情况的误判。“众多媒体报道中国正出现越来越多”躺平“或”啃老“的青年人,因此中国青年的实际失业状况可能比官方数字严峻得多。

政府出台哪些应对措施?

中国共产党党刊《学习时报》去年5月发文称”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去年11月16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号召”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实施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开始施行“。

去年9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教育部、中国共青团中央印发《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当中称要”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个方面发力,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去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4月,人社部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

去年4月,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稳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等,引导鼓励更多2023届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

2022年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其中提到《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清单》。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4%B8%AD%E5%9B%BD%E2%80%9C%E6%9B%B4%E5%A5%BD%E7%9C%8B%E2%80%9D%E7%9A%84%E9%9D%92%E5%B9%B4%E5%A4%B1%E4%B8%9A%E7%8E%87%E6%95%B0%E6%8D%AE%E8%83%8C%E5%90%8E%EF%BC%8C%E8%BF%99%E5%87%A0%E4%B8%AA%E9%97%AE%E9%A2%98%E5%80%BC%E5%BE%97%E5%85%B3%E6%B3%A8.html


调查显示:中国供应链"有风险",印度是美国公司青睐的目的地

来源:
法广

市场研究机构OnePoll对500名美国高管进行了调查,61% 的人表示,如果印度和中国都能生产同样的材料,他们会选择印度而不是中国。

据NBC新闻网1月25日更新的消息,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中国视为其供应链的一个风险赌注。随着公司寻求向其他地方扩张,邻国印度将从中受益。

在接受英国市场调研公司“OnePoll”调查的500名美国高管中,61%的人表示,如果印度和中国能生产同样的材料,他们会选择印度而不是中国;56% 的人认为,在未来5年内,印度比中国更适合满足他们的供应链需求。

受访者认为从中国采购材料“有些风险”或“非常风险”的占比59%,而印度这一比例为39%。

据印度市场指数(Marketplace India Index)去年12月委托进行的独立第三方调查,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高管目前既不从中国,也不从印度进口产品。

在美国总统乔·拜登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带领下,美印关系不断升温,而前者旨在鼓励美国公司实现多元化、远离中国的“友好外包”政策也使印度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随着莫迪去年六月对白宫进行国是访问,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篇章,签署了一系列有关国防,技术和供应链多元化方面大型合作的协议。

据印度指数首席执行官卡帕迪亚说,“美国和中国继续处于寒冷气氛中。而美国和印度之间却在循环往复、交谈、对话和达成协议"。近来,有关投资印度的消息层出不穷。

本月早些时候,马鲁蒂铃木(Maruti Susuki)公司宣布将投资42亿美元在印度建设第二家工厂。越南电动汽车制造商 VinFast 也在 1 月份表示,计划斥资约20 亿美元在印度建厂。

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乐观,美国公司对印度的供应链能力仍持谨慎态度。55%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在印度设厂,质量保证是他们可能面临的"中等风险"。

今年9 月,苹果供应商 Pegatron 位于钦奈附近的工厂发生火灾,不得不暂时停止运营。

此外,交付风险(48%)和知识产权被盗风险(48%)也是美国公司对印度的担忧。

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高级研究员兼贸易与经济研究负责人阿米坦杜-帕利特(Amitendu Palit)警告说,其他希望将供应链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印度的公司可能无法复制苹果公司在印度的快速发展。

他在接受CNBC Zoom 采访时说:苹果公司所做的一切,其他许多公司都无法立即和迅速做到。"苹果有能力比其他公司更快地创建一个生态系统,因此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

帕利特和卡帕迪亚都认为,将供应链完全从中国转移出去是不可能的。卡帕迪亚说:"我不认为中国会被排除在外。"现实情况是,中国将永远是美国供应链战略的基石。"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区主席 Raymund Chao(音译赵雷蒙)表示,对中国的投资仍然强劲,中国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选择"。

下一个最佳选择是越南?

与印度类似,越南也是投资者在采取"中国加一 "战略时的首选。越南市场的乐观情绪使得去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激增了14%以上。根据 LSEG 的数据,去年1月至11月,越南获得了 290 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承诺。

卡帕迪亚指出,越南无法实现印度所能实现的目标,他解释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拥有"非常庞大的客户群,这是越南所不具备的"。

他说,公司做出这些决定并不是为了成本套利。他们做出这些决定是为了节约成本和进入市场。他补充说:"如果只是转移到越南,你不会看到同样的好处。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8%B0%83%E6%9F%A5%E6%98%BE%E7%A4%BA%EF%BC%9A%E4%B8%AD%E5%9B%BD%E4%BE%9B%E5%BA%94%E9%93%BE%E6%9C%89%E9%A3%8E%E9%99%A9%EF%BC%8C%E5%8D%B0%E5%BA%A6%E6%98%AF%E7%BE%8E%E5%9B%BD%E5%85%AC%E5%8F%B8%E9%9D%92%E7%9D%90%E7%9A%84%E7%9B%AE%E7%9A%84%E5%9C%B0.html


英国前情报官员:中国间谍活动风险超越俄罗斯

来源:
自由亚洲

英国对外情报机关军情六处(MI6)前行动与情报总监奈杰尔·英克斯特(Nigel Inkster),在接受英国i News专访时指出,中国间谍活动对英国构成的长期风险,比俄罗斯相关活动造成的要大。

他说,英国情报界缺乏足以对抗相关风险的中国事务人才,无论是就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或是中文语言能力而言。

英克斯特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英国政府曾推动的英中关系“黄金时代”。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下,很难期待政府积极关注中国的秘密活动。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8%8B%B1%E5%9B%BD%E5%89%8D%E6%83%85%E6%8A%A5%E5%AE%98%E5%91%98%EF%BC%9A%E4%B8%AD%E5%9B%BD%E9%97%B4%E8%B0%8D%E6%B4%BB%E5%8A%A8%E9%A3%8E%E9%99%A9%E8%B6%85%E8%B6%8A%E4%BF%84%E7%BD%97%E6%96%AF.html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12雇员被控参加哈马斯恐袭以色列后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暂停资助

联合国近东难民救济工程处(Unrwa)的12名雇员被以色列指控参加了哈马斯10月7日的恐怖袭击后,美国立即宣布暂停对该机构的资助,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也宣布采取相同措施。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负责人菲利普-拉扎里尼(Philippe Lazzarini)周五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为了保护这个机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我决定立即终止这些工作人员的合同”,“并展开调查”。 他还说,"任何参与恐怖主义行为的员工都将被追究责任,包括被起诉”。

美国

几分钟后,华盛顿做出严厉回应,表示美国“暂停向联合国这个机构提供任何额外资金”。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对12名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雇员可能参与袭击的指控(......)极为关切"。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通了电话,"强调有必要对此事进行迅速彻底的调查"。

澳大利亚

今天周六,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表示,她对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员工受到的指控"深表关切"。她并称:"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商谈,将暂停支付最近的资助"。

加拿大

加拿大国际发展部长胡森(Ahmed Hussen)则于周五宣布,"加拿大在对这些指控进行彻底调查期间,已暂停向联合国这个机构 提供资金"。

意大利

意大利外长安东尼奥-塔贾尼(Antonio Tajani)今天周六宣布,在以色列当局指控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雇员可能参与了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残暴袭击后,意大利已暂停对该机构的援助。他在X上写道,我们致力于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保护以色列的安全"。

以色列

以色列外交部要求联合国近东救济和工程处在其内部对"对哈马斯和其他恐怖组织的活动进行彻底的审查"。

据法新社1月27日耶路撒冷消息,在指控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员工参与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后,以色列外长伊斯雷尔-卡茨(Katz)表示,以色列希望这个联合国机构不再在加沙发挥任何作用。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以色列政府希望"确保"在以哈战争结束后,"联合国这个机构不会成为"解决巴勒斯坦领土问题的一部分,并希望"停止"该机构的所有活动。

哈马斯

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呼吁"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不要屈服于以色列的威胁和讹诈",指责以色列想要 "切断资金并剥夺"加沙居民的所有国际援助。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40127-%E8%81%94%E5%90%88%E5%9B%BD%E8%BF%91%E4%B8%9C%E6%95%91%E6%B5%8E%E5%B7%A5%E7%A8%8B%E5%A4%8412%E9%9B%87%E5%91%98%E8%A2%AB%E6%8E%A7%E5%8F%82%E5%8A%A0%E5%93%88%E9%A9%AC%E6%96%AF%E6%81%90%E8%A2%AD%E4%BB%A5%E8%89%B2%E5%88%97%E5%90%8E-%E7%BE%8E%E5%9B%BD%E5%8A%A0%E6%8B%BF%E5%A4%A7%E6%BE%B3%E5%A4%A7%E5%88%A9%E4%BA%9A%E6%84%8F%E5%A4%A7%E5%88%A9%E6%9A%82%E5%81%9C%E8%B5%84%E5%8A%A9


Friday, 26 January 2024

【译丛】随着中国私营军事公司“走出阴影”,北京更加咄咄逼人



来源: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作者:Paul Goble

译者:撒母耳

1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使用自己的私营军事公司(PMC,这里的私营private是指在外国注册为私营公司,其出资人实际上是中共政府——编者注)保卫中国在海外的设施,宁愿使用它们,也不愿依赖当地公司或其他国家的私营军事公司的保护。有时,中国政府也会利用私营军事公司向其他国家的政府施压(参见《欧亚每日观察》Eurasia Daily Monitor,2021 年 3 月 25 日)。迄今为止,中国一直都是在不事张扬的情况下这样做的。中国官员通常否认私营军事公司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中国利益。中国政府经常选择用各种其他名称来称呼这些实体,以掩盖其真实性质(《欧亚之窗》Window on Eurasia,2022 年 8 月 25 日,2023 年 12 月 28 日)。这种做法导致西方分析家强调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的有限性和防御性,而他们和其他人都承认俄罗斯和美国私营安保公司的行动规模更大、更具战略性(《美国之音》,2023 年 3 月 31 日;Sukhankin:《中国私营安保承包行业剖析》[An Anatomy of the Chinese Private Security Contracting Industry],2023 年 1 月 3 日)。用一位莫斯科评论员的话说,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已经“走出阴影”。这位分析家提到了最近于 2023 年 12 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中国外交部官员和多家中国安保公司的官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的讨论暗示,这些准军事部队在全球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态方面,扮演了更广泛的角色。(Fondsk.ru,2023 年 12 月 25 日)。

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上,一些发言者宣称,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在世界各地部署更多的私营军事公司。他们断言,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目前在大约 190 个国家有 47000 多家中国公司,雇用了 410 万人,其中包括 160 万中国公民。会后,《南华早报》(SCMP)发表了一篇文章,可谓是对中国私营军事公司的纲领性讨论。文章称,中国政府计划扩大对私营军事公司的使用,以实现更广泛的政治目标(《南华早报》,2023 年 12 月 24 日)。这一公开立场表明,由于中国海外实力的增长以及俄罗斯和美国影响力的下降,中国认为现在可以更公开地使用私营军事公司。这反过来又表明,中国官员将比过去更频繁、更广泛地部署这些实体,使中国政府能够保护其在外国领土上的基础设施,并对其他国家施加额外的政治压力。

这些发展引起了中亚国家的注意,它们可能成为中国政府更广泛使用私营军事公司的目标(Inbusiness.kz,2023 年 12 月 25 日)。莫斯科也在密切关注,因为过去它一直将中国的私营军事公司视为盟友和帮手。现在,克里姆林宫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可能性,即这些中国实体正在成为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的竞争对手,甚至是积极的敌手(TASS; Kommersant, 2023 年 12 月 24 日;Vedomosti, 2023 年 12 月 25 日)。

中国最近的活动和其他大国的反应是过去五年发展的结果。北京方面的“任务蔓延”(Mission creep)越来越侧重于保护经济利益,导致那些为实现相关目标而部署的实体更多地介入政治问题。这加剧了外部势力对中国越来越愿意炫耀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的担忧。(关于这些趋势的出现,请参阅《中国简报》[China Brief],2020 年 5 月 15 日)。 迄今为止,美国的反应有限。鉴于华盛顿和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美国担心中国的私营军事公司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合作伙伴,以及美国越来越想知道中国的强硬态度会如何破坏北京与莫斯科的合作,美国的反应几乎肯定会在未来几周内加剧。

中亚和非洲是中国私营军事公司在短期内扩大作用最快的两个地区(Sukhankin:《中国私营安保公司:成就、前景和未来努力》[ “Chinese PSCs: Achievements, Prospects, and Future Endeavors],2023 年 11 月 20 日)。在这两个地区,一些政府力量薄弱。像私营军事公司这样的外部组织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幕后黑手得以掩人耳目。(关于中国在中亚的行动,请参阅 EDM,2021 年 12 月 7 日,以及《欧亚之窗》[Window on Eurasia],2022 年 2 月 15 日;关于中国政府在非洲的类似行动,见 Sukhankin,《俄罗斯雇佣军、私营军事公司 和非正规军在莫斯科争夺非洲中的“混合”角色》[The ‘Hybrid’ Role of Russian Mercenaries, PMCs and Irregulars in Moscow’s Scramble for Africa],2020 年 1 月 10 日,以及 EDM,2021 年 6 月 29 日)。正如 12 月会议所强调的那样,鉴于中国在全球的参与范围之广,中国政府也可能在其他地方以类似的方式使用其私营军事公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它感觉到东道国政府或其西方支持者的弱点。

过去,俄罗斯观察家曾表示相信,中国在利用私营军事公司实现任何更广泛的政治目标时都会谨慎行事,尽管他们对中国的此类行动可能会通过制造大范围混乱而使莫斯科受益的想法持开放态度(Ia-centr.ru,2021 年 3 月 25 日)。西方专家紧随其后,认为当中国有理由相信历史正在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时,它总是会着眼长远,不会冒险。这种观点与俄罗斯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领导人由于在阿富汗或乌克兰等地的过度扩张而卷入了无数麻烦之中(美国之音,2023 年 3 月 31 日)。尽管如此,中国在过去一个月里就私营军事公司发表的言论,以及中国政府在当地采取的行动表明,中国已决定改变方针,并认为现在是推进和使用私营军事公司的适当时机,而仅在几年前,专家们还认为私营军事公司将在遥远的未来出现(Current Time TV,2019年2月2日)。

如果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那么在西方甚至鲜为人知的中国私营军事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取代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成为地缘政治的主要关注对象。中国政府行动的公开性质表明,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这些实体可能比俄罗斯的私营军事公司更加危险,特别是因为中国私营军事公司的崛起和扩大使用,直到现在还经常被低估。

原文链接:https://jamestown.org/program/beijing-grows-assertive-as-chinese-private-military-companies-come-out-of-the-shadows/

【译丛】随着中国私营军事公司“走出阴影”,北京更加咄咄逼人最先出现在议报。

from 议报 https://yibaochina.com/?p=252264


加沙冲突持续 哈马斯为何使用大量中国武器?

自去年10月哈马斯-以色列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当局拒绝选边站队,但指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行动是“过度自卫”。然而,以色列军方近期发现哈马斯获得并且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制造武器,以色列也正对哈马斯突破武器禁运获取装备的途径展开调查。那么,这些中国武器是如何出现在哈以冲突当中的呢?

以色列对哈马斯获得中国武器的途径启动调查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本月初消息,以色列国防军(IDF)发现哈马斯在加沙地带使用大量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包括M16突击步枪及子弹、自动榴弹发射器、远距离瞄准镜和通讯装备等。报道援引一名以方情报人员表示:“这是哈马斯之前没有的顶级武器和通信技术,还配备了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先进炸药,尤其是规模如此之大。”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本周四(1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此回应表示,除食品、医疗等紧急援助,中方从未向冲突地区提供任何武器装备。吴谦说:“中国在军品出口方面一向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循军品出口三原则:即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干涉接受国内政。”

这是自哈马斯-以色列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官方首次否认为哈马斯提供武器援助的指控。此前中国拒绝选边站队,多次敦促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指责以方行动是“过度自卫”。
2024-01-25T192353Z_905715663_RC2YO5AVWJYX_RTRMADP_3_ISRAEL-PALESTINIANS.JPG
此前中国拒绝选边站队,多次敦促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指责以方行动是“过度自卫”。(路透社图片)

美联社此前通过分析哈以冲突现场获得的照片和视频发现,哈马斯武装组织已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多样化的武器储备,其中大部分武器是由伊朗、前苏联和中国所制造。而哈马斯方面拒绝向美联社透露武器来源,及其进入加沙的途径。

专家:中方否认直接军备出口  但走私、转售均有可能

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军备研究服务中心(Armament Research Services ,ARES)主任詹森-琼斯(N.R. Jenzen-Jones)告诉本台,目前他并未看到中国政府直接向哈马斯及其他加沙武装组织提供武器的证据。

但他表示:“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在几十年前向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提供了武器,与哈马斯和其他组织手中看到的一些中国制造的武器的年份大致相符,大约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生产,可能与这些供应有关。”

詹森-琼斯进一步分析指出,巴勒斯坦武装组织获取中国武器的一个更重要途径得益于中国向伊朗、黎巴嫩和埃及等该地区其他国家大规模、广泛地出售武器,且中国还向以色列出口大量武器。

他说:“总体而言,中国在武器出口方面的限制似乎比大多数西方国家要少,并且近年来大幅增加了对中东的武器出口。”

据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高级国家安全研究员科特·温鲍姆(Weinbaum)及其团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除政府层面外,中国还向私人安保承包商(PSC)出售武器装备。调查发现,自2018至2021年间,中国已向48个国家和私人军火商销售和出口武器,其中从官方和私人渠道均获得过中国武器的接收方涉及14个国家。但这一调查更多是对主要武器系统进行追踪,而非小型军用常规武器。
2024-01-25T192427Z_1290552809_RC2WO5AQH1V6_RTRMADP_3_ISRAEL-PALESTINIANS.JPG
一项调查显示,除政府层面外,中国还向私人安保承包商(PSC)出售武器装备。(路透社图片)

温鲍姆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追踪武器转让并非易事,因此大多数监测武器转让的工作都集中在大型武器系统上。哈马斯的绝大多数武器都是小型武器,更不易受到跨越国际边界的追踪,并且小型武器在生产40年后仍可以正常使用。

“中国不承认向哈马斯转让任何武器,这可能是事实。因为哈马斯的目标对贸易和国际关系造成不稳定影响,这也损害了中国。”她说:“然而,对于中国确实出售武器的国家,中国不会监控或限制这些武器的转售或再转让。因此,这些武器更可能是通过其他买家才到哈马斯手中的,而不是直接出口。”

兰德公司政策助理研究员Weilong Kong经研究数据发现,2010年前,中国向埃及、黎巴嫩、卡塔尔和伊朗均出口过小型武器。但由于联合国武器禁运的相关决议,自2010年以来,中国与伊朗就没有进行任何公开的武器交易。2006年至2015年间,中国向伊朗交付的武器系统均为2010年前达成的订单。此外,相关数据还显示,中国对阿联酋和埃及的军售装备主要是无人机及无人机用导弹等。

温鲍姆与Weilong Kong都认为,中国为自身及最亲密的贸易伙伴保留了一些最高质量、最先进的武器系统,而这些不太可能出现在哈马斯的武器库存中。

两位专家还共同分析指出,对哈马斯谋求的武器系统来说,质量及复杂程度并非必需,但哈马斯可能会优先考虑成本、走私渠道、可转移性和可操作性。中国并没有严格监控武器交付给客户后的处理情况,包括是否将其转售给与中国没有军售业务往来的买家。此外,如果中国出售更先进武器,买家可能会更新升级库存,而陈旧的、过时的武器系统可能会被出售,从而落入哈马斯手中。

记者:经纬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w-01252024153410.html


中国"军队政治工作"在非洲(一)

来源:
法广

最近,也门胡塞武装频繁在红海挑起战端,对海上贸易构成威胁,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人们甚至注意到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毕业于中国石家庄陆军学院,是中共培养的军事人才。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许多非洲国家的总统和军队指挥官毕业于中国军校。这是中共用军队政治工作推广治理模式的手段之一,而且这种手段并非始于习近平政权。

不久前,美国非洲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南图亚(Paul Nantulya)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在非洲的军队政治工作》的长文,对中国以扩大影响力为目标的军队政治工作在非洲的布局和成果进行的梳理,文章指出:中国将非洲的专业军事训练视为推广其治理模式、同时加强与非洲执政党关系的契机。培训外国军官是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已成为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一个关键领域。 “军队政治工作”旨在打造公民环境,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设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目标。 具体工作包括军队内部的政治和思想教育、通过“统一战线战略”动员党外支持,参与公共事务,对目标人群进行专业军事训练。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解放军教官每年在中​​国军事和政治院校培训约两千名非洲军官。另外五百名非洲军官正在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加培训课程。2018年至2021年,约两千名非洲警察和执法人员在中国武警学校接受了培训。与军校一样,武警学校也由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

疫情爆发前,中国每三年向非洲记者群体提供约10万个奖学金名额,或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向非洲国家地方领导人发出培训邀请。中非论坛(FMP)4%至6%的捐款用于中方举办的培训项目,规模之大与其他国际伙伴不可同日而语。

人民解放军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 中共毫不讳言,这就是它自1949年以来维持政权的方式。解放军并不是大多数非洲宪法描述的那种国家军队。 它是一支“政治军队”,是中共的骨干力量。身穿军服的党员效忠的是党及其价值观,而不是宪法、政府或国家。中共是凌驾于这三个要素之上的存在。

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主浪潮中,非洲国家(包括那些传统上具有党指挥枪并展开过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都进行了民主改革,采用了新的治理模式,将军队从政党政治中剔除,将效忠政党转向效忠宪法。然而,许多执政党仍然认为党卫军模式具有吸引力,特别是那些主要致力于捍卫政权的政党。他们可能会利用与中国的接触来“重新学习”中共维持权力和控制军队的技巧,以确保其永久的统治地位。强化这种模式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到过去十年非洲民主在逐渐衰落,其特点是选举舞弊、操纵宪法以及政变和军事接管的卷土重来。 这些事件破坏了政府、军队和公民之间的信任,最终导致了非洲的不稳定。非洲联盟官员一再表示,邀请军队干预政治或使其效忠于执政党是不明智的。然而,这些干预措施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军事院校是每个国家战略文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托管所。在中国军事院校就读的非洲学生接触到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解放军的战略思想、中共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与中国军队互动和控制他们。外国军官对解放军国防大学前非洲和亚洲学员做出了几点观察:

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传达了中共关于中国国内政策、意识形态以及“一带一路”等外交政策倡议的信息。 他们指出了中国的国内政策如何在他们的国家进行复制,他们在中国的长期停留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

中国34所军官学校及其下属士官学校大部分都有非洲学生就读。 解放军训练体系体现党卫军模式,涵盖军官、后勤、装备、技术军官及包括文职干部在内的政治军官五个职业板块。 非洲军官在大连海军学院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多所学校接受培训,后者是中国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IMEEC)所在地。 南京陆军高等指挥学院因其在非洲独立运动形成过程中曾经发挥的作用而特别受到非洲国家的赞赏。这所学校的非洲校友包括:来自非洲国家的10名参谋长;8位国防部长;前任总统包括:刚果(金)前总统卡比拉;几内亚比绍前总统维埃拉;纳米比亚前总统努乔马;坦桑尼亚前总统基奎特;以及若干现任总统:如厄立特里亚现总统阿费沃基;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九十四名莫桑比克高级军官曾在南京陆军高等指挥学校学习,包括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谋长利迪莫将军,以及来自安哥拉、喀麦隆、加纳、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同行。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4%B8%AD%E5%9B%BD%E2%80%9C%E5%86%9B%E9%98%9F%E6%94%BF%E6%B2%BB%E5%B7%A5%E4%BD%9C%E2%80%9D%E5%9C%A8%E9%9D%9E%E6%B4%B2%EF%BC%88%E4%B8%80%EF%BC%89.html


超過8成德企認為中國經濟下滑 離開或考慮撤走數字上升



中國德國商會(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公布「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調查發現過去4年,德國企業退出或考慮退出中國市場的比例增加逾一倍,達到9%。商會指調查顯示德國企業在華經營面對一系列挑戰,包括來自當地企業的競爭加劇、不平等的市場准入、經濟逆風和地緣政治風險。

《路透社》報道,中國德國商會華南及大西南地區主席萊因哈特(Ulf Reinhardt)表示,對在中國經營的德國企業來說,去年要面對現實。調查在去年9月5日至10月6日進行,訪問了566家公司,當中約2%表示正在出售在中國的業務,7%正在考慮退出中國巿場。而在2020年,只有4%的德國企業表示退出或考慮退出中國巿場。

法律不確定性是主要挑戰

報告指出,33%在中國的德國企業認為「法律不確定性」是面對監管的主要挑戰之一,22%表示與當地競爭對手相比遭到不公平待遇,特別是在公共採購方面,53%遇到諸如缺乏透明度,以及「購買中國貨」等政策障礙。

不少德企正在加強風險管理,44%已經採取措施應對在中國經營可能出現的風險,其中,83%認為風險源於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應對措施有建立獨立於中國的供應鏈(45%),在中國境外設立額外的業務(40%),同時亦包括研發本地化(34%)。

報告指出,雖然86%受訪德企認為中國經濟呈下降趨勢,但大多相信是暫時的經濟放緩,並預計未來1至3年內將會反彈,54%德企還打算增加投資以保持競爭力。同時,42%德企預計今年行業發展將呈現積極態勢,去年僅21%持有此觀點。

記者:李向陽 編輯:溫曉平 網編:江復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german-01262024001300.html


香港23条立法不采用白纸草案被斥假谘询

港府表明今年内就有关国家安全作出指引的《基本法》23条完成立法。据了解,当局计划最快在春节前展开公众谘询,不会采用没有官方既定立场的“白纸草案”,而是改用已定框架的“蓝纸草案”。香港亲北京阵营和反对派人士对此反应两极。

《基本法》23条立法已提交今年的立法议程。香港多家媒体本周引述消息说,当局预计最快春节前会就立法展开公众咨询,到时会采用已订出立法框架的“蓝纸草案”,而不是没有官方既定立场的“白纸草案”。

香港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许智峰比较两种草案,认为“白纸草案”更能反映民意。

许智峰:“白纸草案里面,虽然政府有立法意向,可是立法的内容、具体的条文并没有写出来。‘白纸’的意思就是政府要听取公众意见才开始撰写具体的草案内容,那是比较公平、客观,更能反映社会民意的。‘蓝纸’的意思就是,政府要立法了,法案已经写好了,有具体条文可以让议会审议了,是比较快,但是反映民意的作用还是没那么大。”

港府一直强调,23条立法越快越好。连日来,亲北京阵营发动舆论攻势,强调“蓝纸草案”胜在有“效率”。

许智峰:“港共政权要强调效率、要快,目的就是要避开民意,因为政府深知23条立法不得民心,所以要用速度来避开尖锐的批评,避开国际的目光。”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前助理教授钟剑华则认为,无论公众支持还是反对,23条立法通过已成定局。

钟剑华:“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咨询与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做戏给人家看的,不会是真的咨询。现在(反对派)政党几乎已消失,立法会里也没有真正的民意代表, 大家可以想象,到头来必然是立法会一致举手赞成通过。这次咨询只是演一台戏给大家看而已。”

学者料23条条文笼统空泛 与《国安法》如出一辙

《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必须自行立法禁止包括叛国、分裂国家等七种行为,但没有说明需要于何时完成立法。

2019年香港爆发“反送中”浪潮后,翌年中国全国人大主动为香港制定《港版国安法》,规管了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四类危害国家安全罪行。特区政府要按《基本法》23条的规定,自行立法处理余下叛国、窃取机密等罪行。

有评论担心,《基本法》23条立法后, 港府会“以法治港”, 进一步钳制港人自由,包括新闻自由,日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会受到重创。 亲北京阵营人士刘兆佳则预料,有关条文不会写得太仔细,认为概括性的条文可应对瞬息万变。

钟剑华:“23条作为政治控制工具必然会采取《港版国安法》同一形式:内容空洞、没有客观的行为准则,条文越不具体越容易任人宰割。”

2003年, 港府曾以“蓝纸草案”就23条进行本地立法,触发社会争议,民主派更发起号称有50万人上街的游行,迫使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放弃立法。

香港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认为,时移势易,如今港府再无后顾之忧。

许智峰:“比起当年,港共政权是豁出去了。它们在国际上被公认是独裁政权,所以现在它们不怕了,现在有《国安法》,现在可以拉(抓)大量反对者去坐牢。港人对于现在这个烂政权已没有期望了,对于很多港人来说,(23条立法与否)都无所谓了,他们死心了。”

记者:高锋    责编:许书婷 梒青    网编:瑞哲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gf1-01262024072406.html


任剑涛: 国家的怨恨性崛起与全球失序



(作者任剑涛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本文原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摘要: 一个国家实力陡增,并成功突破既定国际秩序且发挥出重大国际影响,是为国家崛起。国家崛起可以区分为顺应性崛起与怨恨性崛起两类。前者依赖于国家缓慢而长久的发展,其间伴有起伏、波折乃至战争,但主要是以经年累月的发展积累竟功。后者仰仗国家巨大的雪耻决心、实力的陡然增长、骤然改变国际秩序、诉诸战争的决绝和进入理想社会的煽动。英、美两国是前一类崛起的代表性国家。德、日与苏联是后一类崛起的标志性国家。国家的怨恨性崛起一定会导致既定国际秩序的颠覆。但在怨恨中崛起的国家,因其在意的仅仅是国家自身能力的强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实力提升,因此无力提供新的国际秩序。怨恨性崛起的国家或在战争中失败,丧失忽然获得的崛起国地位;或在和平的国家间竞争中败下阵来,无从发挥崛起国所意图的国际领导权。

在所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塑就的现代国际体系中,国家间总是处于紧张的竞争状态之中。处在竞争中的国家,就会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在这一国际体系中,竞争的有得有成者,尤其是成功程度很高的国家,便有机会发挥国际领导权。但竞争中获得不多、成功不显,或者失去甚多、陷于失败的国家,并不总是服服帖帖、甘拜下风,甘于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总会出现一些国家挑战既定国际秩序,它们一旦通过卧薪尝胆、奋力追赶以追求强盛,就会在历史与现实因素所催生的怨恨动力机制中迅速崛起。随之崛起国便必然会挑战既定的国际秩序,倘若国际社会能够维持既定秩序,那么崛起国就会被强行压制下去,而无以改变国际秩序;倘若崛起国以强力改变国际秩序,国际社会就会陷入失序危机:国际政治茫无头绪、世界经济失去平衡、文化发展丧失主导理念。如果国际社会无力改变崛起国对国际秩序的挑战,抑或崛起国本身对既定国际秩序不再信守,进而试图建构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那么,新旧秩序的代表者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尖锐冲突,甚至诉诸战争。切近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历史余波显现出来的国际秩序态势,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一、国家崛起二型

民族国家时代,肇源于帝国内部不同教派的三十年战争,成于帝国崩溃和王国各自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运行在民族国家间的激烈竞争进程中。由于民族国家终结了帝国提供给各个王国的政治秩序,因此在民族国家之间,便缺乏能够刚性调节相互关系的国际秩序。民族国家时代的国际社会,被公认处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国家间不能不遵循一定的秩序,否则国家间关系就无法被适时且有效地调整。在国际无政府与国家竞争的双重动力推进下,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国或多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这样的秩序,是由实力强大且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一强"或"几强"来主导或领导国际社会。这一国或几国,便成为超级大国(super powers)。超级大国不是仅仅只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秩序发挥作用,它会同时对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发挥引领作用。因此,超级大国风光无限,令其他国家艳羡;同时,它还会推动形成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成为一个为国际社会垂范的国度。对任何具有领导国际社会雄心的国家来讲,成为超级大国,寻求国家发挥国际领导权的大国地位,都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情。但是,民族国家时代的国家间竞争,并无常势可言。换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曾经是超级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保持常胜不败的国际地位;而一些看似并不起眼的中小国家,倒可能因为其发愤图强,取得国际社会的领导权。不过,尽管国家间的竞争不会处在常胜常败的定势之中,但处在一个阶段的胜败既定处境中的国家,肯定不会是瞬间体验胜败的状态。一个国家,倘若在国家间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并且发挥出国际领导权,它就会在一定时限内维持这一地位;相应地,其他尝试取而代之,登上发挥国际领导权位置的国家,必须经历一个从寻求发展、快速崛起到领导国际社会的演变过程。在国际领导权交替的过程中,占据既定国际秩序领导权的国家,会千方百计地维持国家的霸主地位。而试图取代正在行使国际领导权地位的新兴国家,则试图乘国家崛起之势,李代桃僵,发挥自己对国际社会的领导权力。于是,国家崛起便与国际领导权的行使交互而在。在两者交相互动的过程中,必然会显著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态势,重塑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在一定的国际秩序中,寻求国家崛起并发挥国际领导权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借助国家顺应性的崛起,仰仗日益增强的国力以及国际规则而发挥国际领导权;二是凭借国家怨恨性的崛起,依靠迅速强化的军事力量强制改变国际秩序,寻求成为国际强权。这是两种鲜明不同的国家崛起类型,也是两种极为不同的发挥国际领导权的类别。所谓国家常态化的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在既定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从名不见经传、或从不被看好、抑或从未发挥过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状态,跃升为国家实力强大,国际社会侧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引人瞩目的影响力或领导力的国家。但在国家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内政治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起伏跌宕,国际政治也没有因此出现曲折离奇之事。其间,也许会有国内的局部动荡,但总体上不改国家顺应性崛起的态势;或许也会有国家间的摩擦,但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国家的怨恨性崛起则与之显著不同。这类崛起国家,在致力寻求国家崛起的政治心理上,是以对先前提供国际秩序的领袖型国家的满腹怨恨奠立其精神基础的,在国家发展模式上寻求一条超常规的进路,在国内的社会动员上诉诸非常方式,想方设法地激越民众人心,以一种极为强势的国家主义理念,推动政治经济的强力刺激性跃升,并展现出无视既定国际秩序,以自己的国家意志重塑国际秩序的强大意愿与行动。而且在国家理念方面,会全力凸显一套有利于扩展自己国家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控制力的奇崛理论主张。

民族国家时代的国家崛起,并不总是可以清晰明确地归属于这两种崛起模式。这与崛起国的崛起情形与国际定位具有密切关系。一些国家的崛起,并不具有改变国际社会秩序的意图与结果,因此,这些国家的崛起,并未改变既定的国际秩序,或者说,并未凸显新的国际秩序,它的崛起或不曾崛起,对世界历史进程都不发挥大的影响。只有那些在国家崛起的同时改变国际秩序的国度,才具有明确归属于两种崛起模式中一种模式的理由。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在民族国家时代曾经崛起过,但并未突破性地提供给其他国家以发展进路,它就基本上是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事情。这些国家,可能在国家构成要素的某个方面(或政治、或经济)对其他民族国家有所示范。但从总体上讲,它们对常态化或怨恨性国家崛起而言,都不足以成为代表性个案。因此,也就缺乏让人们重点关注的理由。

在民族国家时代激烈的国家间竞争中,对国家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且发挥国际领导权真正具有类型学意义的事件,当属英美两国的崛起。英美两国的崛起,都属于顺应性的崛起模式。如前所述,所谓顺应性崛起,就是不借助国家政治经济的腾飞奇迹、不通过一场战争改变国际秩序以求支配国际社会,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渐进性发展,仰仗国家秩序的修正性调整,逐渐登上国家竞争的最高位置,并发挥出相应的国际领导权。就20世纪以前五百年的现代世界史来看,英国的顺应性崛起,是偿付漫长的时间代价、经历不断的试错而逐渐实现的国家发展目标。从时长上看,英国建构民族国家,在形式上呈现为成熟的民族国家结构,在实质上建构成功立宪民主政体,起自1215年贵族与约翰王签订的《大宪章》,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耗时长达470余年。这是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中其他所有国家不曾偿付过、或不愿偿付过的时间代价。这中间,在英国国内,固然经历过贵族与国王的尖锐对峙、英国国教与天主教世界教会的对峙、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旧的经济秩序的磨合,在国际上固然曾经艰难地挣扎于英法百年战争、英德之间的争锋,并且在建立殖民体系的过程中也曾给其他国家带来痛苦的经历,但英国最终以国内的宪政秩序建构、国际社会的规则体系的寻求、以及殖民体系解体时的现代制度遗赠,在未曾给世界带来巨大震荡和重大战争灾难的情况下,成为称霸世界长达三个世纪的超级大国。

美国顺应时势的崛起,也是令人瞩目的国家崛起经典案例。直到19世纪晚期,美国才脱离农业国队伍,进入现代化工业大国行列。在对非工业化地区进行市场拓展、经济掠夺的西方国家的国际行动中,美国是一个后来者。但一加入这个队伍,美国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算计能力。在此之前,美国可以说一直在练"内功"。也就是说,美国几乎专注于国内事务的处置。美国建国之初,也经历过任何后发国家都不可避免会经历的犹豫和迟疑:国家究竟是走英国道路还是法国道路,在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争执中久决不下。幸运的是,美国建国之初在尖锐的政治争论中确立了稳定的立宪民主政体,并以联邦党人发挥主导权而确立了稳定的中央分权制衡体系,从而为国内提供了非常稳定的政治秩序。当美国按照汉密尔顿的设计走上现代工商业轨道之后,国家的发展轨道就算是稳定地铺设下来了。在美国的"内功"练就,需要对外扩张的时候,这个国家又表现出了相当成熟或精于算计的、老练的国际政治手段。美国在19世纪末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稳居全球第一。但此时介入国际事务的美国,一方面逐渐走出了此前所定的门罗主义国策,另一方面则与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要求相吻合,提出诸如"门户开放"这类不算激进的国际主张,以便为美国进入国际社会、主导国际事务拓展空间。即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提出的国际联盟方案,因为美国国内政治力量意见不一,竟然退出自己设想的国际组织。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称奇的、可进可退的国际策略。直到1944年夏天,已经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稳稳占据世界经济实力第一位置的美国,借助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协商的机会,才推动英国霸权转向美国霸权。这使美国展现了一个民族国家寻求国际领导权的十分理性成熟的进路。总之,英美寻求国家崛起的基本特征是,埋首做好自己国家的事务,而不是以指责别国对己不公来聚集发展动力,从而能够以解决好国内事务,为理性处置国际事务奠定坚实基础。

至于怨恨性崛起的国家,从类型学意义上讲,德国、日本与苏俄堪称这类崛起国家的典型案例。但三个国家的怨恨性崛起方式又相当不同,从而形成这类崛起国家的亚类型。首先看德国的怨恨性崛起。德国习惯上已经被视为西方国家,这是一个误解。德国的自我定位是不同于"西方"(西欧)的欧洲国家。在西欧已经进入成熟现代国家,即稳定建立起工商经济、立宪政体的国家结构的时候,德国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家。而且国家沉浸在帝国的迷梦中未曾苏醒。直到拿破仑横扫德国,将之强力推向现代境地,德国才真正开启了转向现代国家的历程。即便如此,德国的崛起从根本上不同于英美两国。它三次陷入殖民地与准殖民地窘境,一直徘徊在帝国与民族国家的边缘,国家常怀遭受屈辱的怨恨心理,因此总试图超越压制德国的世界霸主,让德国显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时刻"。这使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为之提出了相应的政治理论,让国家崛起的进程与国家崛起论说紧密联系在一起。德国人的极度自负与德国国家处境的极度不利,让德国处在一个国家的自我期待与国际礼遇极不相称的状态,这让德国人称雄世界的意愿更加强烈。由此,德国的崛起始终打上或明或暗的"法西斯主义"烙印。甚至人们把德国主导的欧洲联盟,也命名为"德意志第四帝国"。这类断定,自然对德国是不太公正的。但德国的崛起史让人们有理由做此想象。

其次,俄国的怨恨性崛起是另一种亚类型。俄国同样是欧洲的后发现代国家。在彼得一世亲率大臣前往西欧学习,谋求俄罗斯现代转型的情况下,国家的现代转变才拉开历史大幕。但这种急起直追的后发现代转变,不仅是应付国内杂乱无章的政事需要,而且也是应付俄罗斯恶化的外部环境需要。因此,它对国家造成的压抑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彼得一世的务实主义与幻想家品质,让俄罗斯在改革中萌生了赶超西欧的理想。这种理想,与后来的列宁-斯大林主义相扣合,便将之改铸为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开辟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整套国家-国际社会理念。可见,在俄罗斯的民族国家历史上,由于将西欧视为学习、超越的对象,经历了一个从发奋模仿到全力颠覆的根本转变过程,其怨恨性崛起的社会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日本的怨恨性崛起又是一种不同的亚类型。日本的历史,清晰明确地划分为古代与现代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的日本文明,都被称之为模仿性文明:古代阶段以模仿中国文明发展出自己的文明形态,现代阶段以模仿西方文明而创造性发展出现代日本文明。一种处在低位的学习性文明,造成日本长期的忍辱负重感。所谓日本文明的耻感文化属性,便由此而生。相比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而言,"真正的耻感文化中做善行依靠的是外部的强制力。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靠在内心反映的罪恶感来做善行的。一个人感到羞耻,是由于他被公开批评、讥笑、排斥。羞耻感是一股强而有效的力量。不过,在有外人在场或者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的时候,羞耻感才会发挥作用"。西方这个强大的外部力量,正是日本现代发愤图强的强大动力。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常常以抗击西方、战胜西方的冲动去学习西方。这真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悖谬的态势。归纳起来讲,三个怨恨性崛起国基本上都存在一种将国家发展迟滞归结为外因,并以愤愤然的心态努力聚集相关怨恨动力,借此推动国家发展与强势崛起的现象。

二、怨恨驱动国运

英美的顺应性崛起与德、俄、日的怨恨性崛起,属于两类完全不同形态的崛起方式。从总体上讲,顺应性崛起不会对崛起国造成国内巨大震荡,也不会对世界政治带来巨大灾难。而怨恨性崛起则大不相同。这一国家崛起类型,在国内政局方面会浮现强烈震荡,而对全球秩序会造成巨大冲击,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怨恨性崛起也是国家崛起的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类型。相比于顺应性崛起的可遇不可求来讲,怨恨性崛起甚至可以说是后发现代国家寻求迅速崛起的另类常态。这与怨恨性崛起的国家处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所有后发现代国家来讲,只要愿意以追赶的态度开启现代转变的历程,它们就必然处在一种心理上被先行或典范的现代化国家所塑造的压抑状态,就不能不表现出种种压迫感、敌意性的心理状态,诸如心有不甘、不愿示弱、卧薪尝胆、知难而进、困兽犹斗、不屈不挠、发愤图强、奋勇争先、鱼死网破等等。试想,一个个后发现代国家,倘若缺少这些心理动力,因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宁为人后,那么民族国家时代的国际局势岂不是如一潭死水?当然,如此评价国家的怨恨性崛起,绝不意味着肯定这类国家崛起之际出现的政治颠踬和人道灾难。相反,从道德的视角看,怨恨性崛起的国家给人类带来的创痛,是必须承受长久的严厉批判与严肃反思的。但如果这种批判只是一味指责,那么,就反倒会促使后发现代国家趋之若鹜地寻求怨恨性崛起。因为这些国家会将这样的指责看成是对怨恨性崛起国的妒恨而已。怨恨性崛起何以成为后发国家、尤其是像前述三国的崛起进路的呢?探寻其因果关系,凸显其成败得失,才是引导后发国家努力实现顺应性崛起的必由之路。在这里,国家的怨恨性崛起,并不是一种批评性、更不是一种否定性的归类,而首先是一种分析性类型。国家的怨恨性崛起,主旨是对这类崛起国的特殊发展状态做出一个概要性归纳。这类国家,一般具备强烈的国家雄心,但在国际社会中,其国家雄心总是受挫。因此,国家的屈辱记忆,让它们久久不能释怀,从而卧薪尝胆、勉力而为、陡然崛起、骤然强大,迅疾改变地缘政治局面,一时称雄国际社会。德、俄、日三国呈现的国家怨恨性崛起模式,无疑具有相似度很高的共性。具体一点讲,这样的共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毫无疑问,三国在怨恨性崛起之前,都是相对弱小的国家,都受过他们心中的"西方"国家的欺凌,在国家心理中都郁积了强烈的羡慕、嫉妒、怨恨。其国家心理定式或伦理情结,完全可以用对"西方"的敌视来概观。另一方面,三个国家在遭受"西方"国家欺凌之后,都没有及时或立马采取报复行动,而是将之内化为国家发展的、阴郁性的心理动力,并转换为战胜对手的实力自强行动。因此,国家总是处在一种为报复西方国家而发愤图强的亢奋状态。一种旨在激越民众心理的赶超理念、霸主欲求,引导着整个社会心理,塑造着国家心态。再一方面,三个国家都在对反动、腐朽、没落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以后,浮现出一种战胜"西方"国家的国家自豪感。当其时,报复感与惩罚感消失殆尽,领袖感与豪迈心油然而生。在怨恨性崛起国的命运终局以前,由于其所蓄积力量的爆发性呈现,一时会体会到国家崛起后在国际社会的颐指气使、心气快活与领袖群伦。但怨恨性崛起国的终局并不令人鼓舞:在国内,由于只是追求国家权力引爆经济能量,展现极为快速呈现给世人的经济奇迹。因此,国内复杂的治理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得不到必要的资源,当然也就得不到适当的解决。三个国家在崛起时段都未能建构起规范的现代政体,可以印证这一点。而在国际社会,因为怨恨性崛起国追求的是报复行使领导权的国际霸权,于是必然会以一种报复心态颠覆国际秩序,以图建立由自己支配的国际新秩序。因此,怨恨性崛起国无法真正引领国际社会,保证国际秩序,维护国际法治。相反,在或热战或冷战的改变国际秩序的尝试中,怨恨性崛起国必然走向最终的败局。从三个怨恨性崛起国家的国内状况来看,它们承受的外部压力、甚至说源自外部的屈辱,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讲,三个国家之走上怨恨性崛起之路,都是因为面对外部无法直接报复的屈辱经历,让它们转而向内,依靠国家权力意志,快速蓄积力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惊人变化:经济的疾速发展,使这三个国家从落后国家快速转变成高度或中等程度的发达国家。三个国家在怨恨性崛起的过程中,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政治上对地缘政治版图的迅速改变,使这三个国家非常快速地成为地区大国,进而成为全球性大国,并显著重塑国际秩序。在国家理念上的重大改变,让这三个国家展现了具有惊人的社会动员能量的政治观念,同时让这些政治观念跨出国界,变成对相类国家富有吸引力的观念,并在相同国家处境中不断发挥出它的深层的、持续的影响力。

这可以具体地从三个角度分析。其一,怨恨性崛起国家总是在经济发展上表现耀眼,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迅猛增长。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驱动下,德国实现了统一。国家的形式结构,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德意志帝国。帝国对自己的经济使命似乎了然于心,那就是推动德国成为一个工业国家。一战后,德国的工业区被法国占领,而且必须偿付给战胜国巨额赔款,一时德国经济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但纳粹德国重启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就是一种仰赖国家权力体系催生经济奇迹的做派。纳粹德国并没有对宿敌法国采取直接的报复措施,而是全力启动国家机器,将高速工业化发展计划与刺激就业结合起来,并以经济的军事化谋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经济军事化的进路,既使德国呈现出一时的繁荣,也使德国致力寻求对一战后秩序的报复与颠覆。但直到纳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它都仅仅是以一战战胜国为竞争对手来谋划经济发展,蓄积报复实力。

实现现代转变之前的俄国,一直是欧洲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彼得一世的改革将俄罗斯扭转到工业化的轨道上来了。十月革命催生了一个强势国家权力体系。它致力以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发展。这催生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怨恨性模式:苏俄一方面坚决拒绝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并将之作为自己必须消灭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苏俄将自认的公有制经济作为刚性的国家主控型经济模式,并以为这将为他们彻底战胜资本主义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怨恨性的经济模式,乃是一种完全凭借国家暴力以追求经济繁荣与"弯道超车"的机制。为了实现超过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奇迹,苏俄不惜以血腥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增长。由此凸显了苏俄经济模式的两大特点,一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道路"。二者,"在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模式"。确实,苏俄确实凭借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常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转型,崛起为一个经济大国。

日本也是被迫开始现代转轨的。它对西方国家的紧逼,自然是深怀怨恨的。这种怨恨的蓄积,一方面体现为日本人对西方列强的艳羡与妒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日本模仿西方国家,但也主要是动员国家力量猛力发展经济。就前者看,在日本与西方的关系上,有一个转变过程。"黑船来航"是打开日本国门的重要一举。由于当时日本不得不屈从西方国家的力量,因此谈不上即刻的报复,而只能模仿西方国家,奋力发展经济,建构立宪政制。明治维新就正是这一努力的标志性事件。就后者论,日本发展经济的国家主义或军国主义模式,与德国、苏俄高度相似。日本的经济发展动力是由企业与国家二元供给的,但相比而言,国家的军国主义政策动力更为强大。"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主要的工业产出掌握在企业家手中,但政府也在一些战略领域充当了领导角色"。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按照国家意志快速增长。

其二,怨恨性崛起国家基本上都会出现国内政制的骤然改变,大都会以报复为导向来建立国家权力机制并确立其运作目的。对德国来讲,由于它基本上运转在帝国体制的轨道上,因此,民族国家的建构对其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事务。它的国家底色可以说就是帝国。因此,在德国遭遇民族国家建构的强大压力的时候,它对源自"西方"的这一国家形态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德国以帝国的政治思维应对民族国家建构的事务,可以说是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基本思路。德意志帝国是在西欧已经出现成熟的民族国家之后,由俾斯麦依靠铁血手段建立起来的、颇有些让人感到古怪的国家。俾斯麦为后来德国的政治确立了基调。这是一种抵抗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民主政体的制度决断。由此一贯而下,成为第三帝国社会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举国对希特勒的崇拜、纳粹党对权力的垄断、党卫军以军事力量对纳粹一党专政的全力维护、战时机制对日常治理的颠覆,都体现了纳粹当政者的专制主义政治倾向。纳粹是一个以政治有机体命名的、高度专断的独裁政权,它将国家塑造成为一个抽象集合体,个人价值消失殆尽。德国对专制的偏好,对民主的仇视,既是对内部成员权利的忽略,也是对外部敌人深怀怨恨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德国才能抗拒内外部敌人对国家的瓦解,以专制来维持国家的存在。

苏俄也以自认的政治创造,表现出他们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深沉敌意。但因为缺乏直接报复这一制度的实力,因此,它将敌意转变为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制的动力。如果说这一敌意性的制度建构,在俄罗斯帝国时代表现为以沙皇专制抗拒民主政制的话,那么,在苏联时期则表现为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全方位超越资本主义的苏式共产主义体系。苏联那种完全不顾自己处在泛化的西方体系中的低发展阶段的事实,而执意跳过必要的经济发展阶段,以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为超越他们心中所指的"西方"国家的落后制度,建成世间最为完美的政经体系。在这里,苏联的实际政治制度如何已经不用具体描述了,这些体现其制度精神的理念,已经足以表明建立在敌意基础上对两种制度所做的总结与展望的宗旨之所在。至于新制度是否具备完全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品格,也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那是制度后果的呈现,不影响人们把握设计这一制度的初衷。

日本的政治制度同样表现出对西方现代制度的敌视,但日本人内心对西方制度所具有强大内力的艳羡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因素让日本的国家建构出现左右互搏的矛盾:一方面努力接引心中不满的西方现代制度,另一方面坚决捍卫日本固有的政治传统。于是,日本成为一个志在挑战西方霸权的怨恨性崛起国。这可以从日本第一次崛起的明治时代政治特征上看出,"明治时期的日本一方面是一个近代化的法治国家,拥有能够调动国民积极性的巨大的国家组织,另一方面,其中中枢部门又是少数领导者构成,他们因有自明治时期以来一直共同工作的经历而紧密团结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日本才能够在帝国主义时代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渡过难关。在不幸的不得不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由于明治天皇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并调动了响应其号召的国民的积极性,日本才能两次都一反世界的预料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然而,明治的国家体制毕竟是用来度过非常时局的例外体制,无法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这个体制是因为有圣明的天皇,以及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牢固地团结起来的元老们的存在,才能发挥它的机能而未产生弊病"。论断者为日本明治体制曲意辩护的意图是明显可见的。但透过这一意念看背后的东西,依然可以辨析出日本以对帝国主义的怨恨来建构自认胜于帝国主义的政治体制的念想。

其三,怨恨性崛起国在深怀怨恨、寻求崛起之际,总是会出现政治思想的主题巨变。政治思想,并不是政治思想家书斋苦思的结果,常常是对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政策需求所做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在怨恨性崛起的国度中,政治思想常常扮演着一种颠覆常识性政治观念,以出奇之思为怨恨鸣锣开道,从而为这些国家构想出人意表的政治理念。在这方面,德国思想家的进路,是最令人称奇的。还是在德国被拿破仑入侵之际,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就表现出一种将国家实际的政治悲壮处境理念化的强大能力。尽管德国古典哲学家如康德,大致符合现代常识地确立起自由、理性的世间权威,而像黑格尔那样的国家主义者也承诺了宪政法治。但从总体上讲,德国的国家主义与历史主义、浪漫主义合流,生成了自觉而强烈的挑战英国主流现代方案的政治思想:以国家驾驭市民社会、以权力控制公众、以权威引导国家走向、以军事赢得国际承认,是为德国政治思想的主流。

苏俄的政治思想并不具有一贯的观念逻辑。在俄罗斯帝国阶段,寻求强国的权力冲动与启蒙的现代政治思想曾经并肩而行,这是一种让人心生违和感的思想拼装。两者的目的自然是不同的,前者与掌控国家权力的群体、尤其是与沙皇的政治意愿联系在一起,他们本质上对后者是敌视的;后者由启蒙思想家群体表述,它总体上倾向于控制国家权力。但以自由主义主导的"西方"政治理念,在"东方"欧洲的俄罗斯那里遭遇了空气稀薄的环境,一直就发育不良。到了苏联时期,整个国家建立在仇恨、敌视"西方"资本主义这个不能确切定义的心态的基础上。因此,如前所述的列宁毫不动摇地认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政治理念,就成为主导苏俄的新兴政治思想。而其精神脉络,则是贯通俄国与苏联的。

日本的政治思想则是传统的天皇观念、神道、武士道精神与现代的立宪政制等等的混生物。尽管日本思想界出现过像福泽谕吉所阐述的"脱亚入欧"与"文明"征服论说,但加藤弘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井上哲次郎的国家主义才体现出现代早期的日本政治精神取向。即便是福泽谕吉的政治思想,虽然认同现代政治主流取向,但其内涵的被迫接受西方文明的怨恨性,也是可以明显辨认出来的。循此思路,就不难理解日本何以在二战时期采取残酷的战争手段以求解决国家的"新生"问题。

需要承认怨恨在国家崛起中发挥的动力性作用。不管是德国、苏俄还是日本,对"西欧"的怨恨、对资本主义的怨恨、对"西方"的怨恨,构成了这三个国家蓄积国家发展动能的趋同性怨恨动力机制。怨恨性崛起国总是需要设定一个由羡慕、嫉妒、仇恨等复杂情态构成的怨恨对象,尽管这个对象实际上处在一个意象上清楚、指向上模糊的混杂状态。但它对三个国家来讲,似乎难以确指的"西方",却不容置疑地构成了他们怨恨的对象。因此,挣脱西方的强权、控制与压迫,便成为他们在国内以军事模式动员公众加入国家迅即崛起的运动型发展进程的托词,以求使国家以弯道超车的方式一跃而为强大国家、领袖国家。德国在一战、二战时期,均以这样的动员方式寻求实现强国目标的进路;苏联更是一直以对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仇恨,作为推动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先设条件;日本一向以对西方列强的反抗,并自以为代表东方落后国家抗击西方国家,以此为国内采取的专制政治、极权经济模式,国际上表现出的强烈侵略性张目。不能说怨恨性崛起模式没有效果:德、日之跻身第二批工业强国,苏俄之快速转型为工业国家,都与这一模式具有密切关系。

三、怨恨颠覆国际秩序

从三个国家的崛起来看,他们的怨恨性崛起因为设置了怨恨对象,因此乃是一种由外到内展开国家崛起过程的动员机制。为了能够疾速激活国内的社会政治资源,让公众尽快统一到国家的发展意志上来,三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怨恨对象设定为先发的现代国家,也就是西欧、美国这类国家。借此在国内激发一种同仇敌忾、勠力同心的公众情态,以极为高亢的热情支持国家的高度统一化、专断化政策,将怨恨的社会心理转化为整齐划一的反对、对抗、超越与战胜"西方"国家、战胜资本主义的国家心态。于是,整个国家在这种怨恨心理驱动下,以国家权力的统一调拨、统一指挥与统一配置资源,在一种军事化的经济政治行动过程中,将一个国家经历长期积累才可能具备的国家发展动能短时间、戏剧化激发出来,从而生成国家疾速崛起的奇迹。为此,怨恨性崛起国必须制造整个国家公众心理上两种严重的不满或愤懑:一是对现行国内秩序的极端不满,二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强烈愤慨。两种不满之间具有相互激化的作用。挑起人们对国内秩序的不满,是为了以国内现行掌权者是国外势力代理者的理由以夺取国内权力的掌控权,同时有利于挑激者将这种不满转移到国外势力身上;而挑起人们对国际秩序的不满,是为了激化国内人群对国内夺取所谓国外势力代理者权力的正当性认同,进而推动人们认取并投入怨恨性崛起国发动改变"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的行动。可以说,怨恨性崛起国家在全力改变国内秩序的同时,必然同时花费巨大精力去改变国际秩序。由此,浮现了三个高度关联的问题:一是以国内秩序的不正当,全力拒斥既定的国内政制安排;二是以国际秩序的不公正,全力颠覆现行的国际秩序;三是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将自己认定的"公正"秩序强加给别的国家或国际社会。首先,怨恨性崛起国家会在谋求怨恨性崛起之际,大力抨击国内秩序的不公正,怂恿公众认定国内秩序的当下供给者是国外势力的代理者,或者诱导公众认定国内的当下体制既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赢得国际地位与尊重,由此销行自己的怨恨性国家崛起方案。纳粹德国之针对魏玛德国的软弱无力,实际上就是要以帝国重建推翻共和国建制。但后者是其表现怨恨的隐蔽方式,前者则是表现其怨恨心理的直接进路。魏玛德国兴起于一战后德国的恐惧与仇恨的社会土壤中,社会民主党人如艾伯特在执掌政权的时候,常常为了统合不同政治主张,而实行缺乏原则的折中。担任总统职位的兴登堡,尽管忠实执行魏玛宪法,但年迈体弱的他无力持续维护帝国时代遗留下的、徒有其名的宪政秩序。因此,捍卫民主成为这个并不信仰民主的总统完全无法完成的沉重任务。根基不稳的魏玛共和国,实在无力在乱世局面中实现德国重整秩序、复苏强国的目标。这就成为纳粹崛起之际,据以攻击魏玛共和、挑起国内怨恨情绪的口实。一个涣散无力、竟然支持自己敌人的魏玛民主制度,受到纳粹党无情嘲笑。如果戈培尔还只是在嘲笑民主制度的无能的话,那么希特勒对魏玛民主的蔑视则是全面彻底的:它对第三帝国的每一个展望,都是对魏玛共和的同一个归咎。在戈培尔的煽动性宣传、希特勒的咆哮式演讲的渲染中,这些旨在掀起社会公众怨恨情绪的断言,会让公众陷入多么猛烈的情绪失控,可想而知。

苏联对二月革命以后临时政府无能的全方位抨击,就更是掀动公众郁闷、纠结、愤懑与仇恨的情感。临时政府本来就缺乏权力与权威,而且根本没有看到国家处在灾难境况之中,对民众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误判,在国内施政确属不当,在国际上没有跟民主国家结盟,结果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在这一局面中,列宁适时抓住机会,猛烈抨击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本质属性,呼吁已经具有强烈自由民主认同的社会公众建立自己的政权。"俄国现在的政权只能从古契柯夫、李沃夫等人的手里转到这些苏维埃的手里"。在一个大众已经具有自由、权利意识的情况下,指出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且为自己谋利的事实,是多么容易激起公众的愤怒、不满与嫉恨,这是毋庸多言的事情。

二战前的日本,国内公众、尤其是下级军官对国家权力高层的愤懑与不满日增,他们谴责"高级领导人、军事派系、那些官僚和政客",认定他们的政策"蚕食了天皇的权威,导致了人民的极度痛苦,使得一些外国羞辱我们国家"。他们甚至为之发动军事政变,要求改变时局。这种由社会下层偏激性支持的、偏信军事动作的主张,将日本社会情绪引向一个普遍不满的极端。在某种意义上,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军国主义时风,便与这种对国内掌权者的普遍不满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怨恨性崛起国必然对现行的国际秩序进行自认为有利于自己的多方挑衅。这样的挑衅,自然有转移国内不满情绪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将公众对国外欺凌的怨恨转变为国内重聚人心、统合民众、整合政治、统一政策的社会心理资源,以免源自国内因素的怨恨反噬国家权力体系。舍勒所谓的怨恨一定有一个外部的刺激因素,在民族国家及其相互之间的维度上,可以做双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一国之内的当权者对谋权者转嫁的公众不满、仇视,反之亦然;也可以理解为一国当政者对外国(一国或多国)势力转嫁的怨恨、敌意,如果台面上不存在这些代理者,那么就必须制造出这类代理者。从民族国家时代的复杂化国际政治来看,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之间的竞争常常是白热化的,是一种零和性的游戏,因此,怨恨性崛起国将国内公众的愤懑情绪转向国外,乃是一种有助于自己出场整合国内政治秩序的简单有效做法。

德国在一战后有比较明确的转嫁怨恨对象,那就是在一战战后秩序建构之际,对德国采取极为冷漠态度的法国、英国与美国等国家,它们成为德国掌权者接力式打造的、德国人必须怨恨的对象。这类怨恨,直接针对的具体国家与实际事务,并不是太确定和清晰的。但对他们施加给德国人的切肤之痛,则毫无疑问受到德国当权者与公众的一致恼恨。这是纳粹得以进行极端民族主义的公众动员所依托的深厚社会心理基础。一种纳粹德国才让德国一雪前耻的、敌视西欧国家的氛围,由此可见一斑。至于纳粹德国对苏联出自意识形态的敌意,就更是将之归结为威胁德国安全的一大因素,在此就毋庸多言了。

苏俄以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自己秉持的社会主义的对立性定见,作为自己处理国际关系的依据。苏联最熟稔于心的外交手法是,将国内出现的任何困难,要么归结于地主资产阶级的捣乱,要么归结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亡我之心不死。因此,苏联一直营造着一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灭亡自己国家的危机氛围,让苏联公众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怨恨情态。但苏联国家权力方面,则在这种氛围中采取机巧的政策:为了在国际行动中不显得孤立,又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合谋消灭苏联,它会与西方国家组成临时联盟。一种基于意识形态与民族国家立意的、旨在抵抗西方的混合型理念,主导着苏联崛起阶段的外交方针。

日本以对抗整个西方世界为基调来整合国内秩序。他们高度警惕地认定,"代表西方物质力量的那些黑船已经离开了,但思想的黑船在一百年后仍然威胁着我们"。因此,将西方作为物质上、精神上的仇敌,对日本的立国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基于此,日本对民众全力宣扬的爱国主义政治观念,其宗旨就在建构一种拒斥西方国家,维护日本国家利益的精神防波坝。

再次,怨恨性崛起国之所以在怨恨中谋求国家的崛起,自然不仅是为了限定在国家范围内的繁荣强盛,一定具有超出国界、甚至面向世界的称霸雄心。因此,这类迅速崛起的国家,一定会试图将自己认定的国际秩序强加给国际社会。这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在政治观念的表现上,德国、苏俄和日本都展现了一种以自己国家为领导核心的国际新秩序。

德国在纳粹崛起时全心打造的国际新秩序是一种雅利安化的秩序。这是一种建立在种族主义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其排斥性极强不说,而且动用的手段也非常残忍。对内来讲,为了"纯洁"德国的种族,纳粹德国不仅试图对残障人士进行肉体消灭,而且对犹太人实施了大规模的、所谓"最后解决方案"的种族灭绝。对外来讲,一方面,纳粹德国不仅自认自己为德国人民出了凡尔赛和约的"恶气",而且通过德国在东西线的同时作战以及短时间得到的胜利,获取了德国民众对纳粹加于欧洲的战争灾难的认可。试想,纳粹德国甩掉凡尔赛和约、退出国联、萨尔斯公投、莱茵河地区再军事化、吞并奥地利、强取苏台德地区、收回梅默尔、接收但泽,是一种何等让德国人扬眉吐气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纳粹德国还给世人勾画了一幅德国克服一切"反动腐朽"力量而锻造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国际新秩序。为此,它炮制出必须予以毁灭性打击的犹太教-基督教-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性联盟,同时展望纳粹德国必将为世界带来的无限活力。"是的,我们是蛮族!我们期望成为蛮族!这是个光荣的称号,我们将让这个世界恢复活力"!

苏俄对自己将要建构的国际秩序必然取代腐朽、没落与垂死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充满信心。这不仅是它的立国基础,也是它在崛起过程中努力印证的国家理念。一方面,苏俄认定资本主义国际秩序没有未来。如前引述,"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因此,另一方面,只有苏联代表的新型国际秩序才有光明未来和远大前景。因为苏联在国际政策上坚定地用国际主义取代民族主义,以一种似乎完全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新秩序,也就是一种"环球同此凉热"的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取代"西方"的自私秩序。

相比而言,日本对国际新秩序的构想比德国和苏俄要保守很多。这与日本对自己势力范围的理解,对国际秩序重建实力的估计,以及对日本具有实力实施的国际新秩序的设想是相吻合的。日本对国际新秩序的展望,尽管采用了"世界革命"的修辞,但其目光仍局限于亚洲。不过,以怨恨心理试图埋葬西方国家给定日本的国际秩序,重建符合日本国家意志的国际新秩序,则是日本在怨恨性崛起时念兹在兹的事情。

二是从三国重塑国际秩序的手段启用上看,三个国家为了确立自己所认定的国际秩序,都动用了常规的政治经济手段,以及非常规的战争手段,这是重塑国际秩序必须借助的两种基本手段。一者,德国、苏俄与日本都运用过常规的政治手段,诸如在国际处境相对不利的情况下,与比自己实力更强的国家订约;而在自己实力增强的情况下,与此前不得不让渡国家利益的强国重新订约或修约等等。二者,三国也都动用过战争的非常规方式。可见,在怨恨性崛起的三国历史上,为了实现国家的崛起,他们都不惜破坏既定的国际秩序,直至以战争手段彻底颠覆国际秩序。就此而言,这三个国家的国家心理都有一个恨意升级的运行轨迹:一是从怨恨到仇恨的升级,二是从诉诸和平手段到战争方式的升级。可以肯定地讲,对于三国改变不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的手段,和平不是其真心依靠的手段,战争才是其葬送既定秩序并建构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的首选手段。三国据以建构国际新秩序的战争手段,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至少三国展开战争,呈现为三种方式:局部战争、全面战争、代理人战争。而对苏俄来讲,还与美国一起发明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战争形式,那便是冷战。冷战可谓苏俄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无可奈何之际,采取的一种特殊对抗方式。由此形成了有利于苏俄国家利益的二元性国际秩序——以苏俄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半个世界的国际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另半个世界的国际秩序。而苏俄以彻底埋葬资本主义的怨恨情结,号召所有有着类似怨恨境遇的后发国家一起建构起以苏联为轴心的、自认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国际社会新秩序。

在怨恨性崛起国致力改变不利于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之际,必然导致全球失序。所谓全球失序,一是让通行全球的现代基本价值丧失整合国际社会的感染力,让崛起国阐发的一套旨在激越人心的替代性价值观念颠覆性入场;二是让双方或多方签订的国际条约不再具有跨国效力,从而使国际社会陷入彻底的无政府状态,堕入丛林规则,陷入无序乃至于战争状态;三是让国际社会陷入战争或准战争状态,使人们习惯于以你死我活的战争思维考虑国际政治的未来,考虑国际冲突的解决方式,而对和平与持久和平完全丧失信心。三个怨恨性崛起国在其崛起的历史环境中,都以诉诸战争的方式,彻底葬送了那一时段的国际条约与国际体系,让人类或局部或全盘地陷入完全无序的战争状态。必须承认的是,怨恨性崛起国所致力打破的国际秩序并不都是公正公平的秩序,譬如德国对一战的战后秩序安排,俄国对"十月革命"之后的一些特殊国际条约,日本诉诸日俄战争而致力解体的国际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怨恨性崛起国之所以浮现普遍怨恨的国家心态,确实客观存在着催生怨恨的国际不公。但是否必须经过国内公众心理的怨恨性搅动,并以对国际不公的不满挑激公众支持国家彻底颠覆国际秩序的方式,才能重塑国际秩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某一个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总是会在国际竞争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被重塑。但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主导权,完全可以实现和平交替。

不过,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和平交接,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先后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都不是怨恨性崛起的国家,因此不会诉诸怨恨发泄,不顾后果地颠覆既定国际秩序。即便后起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对先前通行的国际秩序也很是不满,但仍然愿意诉诸和平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国际领导权。二是试图夺取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国家,能控制自己对他国、国际社会的怨恨情绪,在将怨恨转换为国家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将怨恨转换为冷静理智地寻求符合自己国家利益、但同时也符合相关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建构。这是两个很难同时满足的、理性建构国际新秩序的前提条件。原因很简单:要么非怨恨性崛起国家在交接国际社会主导权时,会遭遇怨恨性崛起国家的狙击与抵抗,因此让交接变得扑朔迷离;要么怨恨性崛起国在消化怨恨时既不成功,因此必然将怨恨转移到国际社会,于是会想方设法、不计后果地颠覆国际秩序,让国际社会陷入完全的无政府状态。那么,是否就此可以断定,在怨恨性崛起成为后发国家崛起的普遍方式的情况下,国际秩序的颠覆就是一种必不可避的"选择"呢?如果这么说,那也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怨恨性崛起国确实可以重塑相关国家都能接受的国际新秩序。但这无疑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四、因势利导与国际易序

在民族国家时代,国家间竞争一定会改变和重塑国际秩序。尽管需要强调,所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断言,其实是一个有条件的断言。因为,国际社会从来就是按照国际条约体系建构起来的政治机制,而不是完全无规则可寻的丛林社会:从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society)的正式降临来看,它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直接产儿;从国际体系的维持来看,订约、修约、废约这些围绕国际条约体系的建构与重建,构成国际体系延续的基本事务;从国际社会的存亡上看,存在一个哪怕是强权强加的国际条约体系,那么国际社会就存在,假如国际条约体系受到彻底破坏,那么国际社会就陷入真正的无政府或战争状态。就此可以说,国际社会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政府社会。当然必须紧接着指出,自17世纪中叶落定的国际体系,尽管迅速坐实了民族国家时代,但维持这一体系的国际条约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则制定与维护的。签署国际条约的基本状态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签约各方都无法实现国际领导权、或者说都无法取得绝对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坐上谈判桌,签署大家都勉强可以接受的国际条约。在国际法意义上启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是这样的条约。如果签约各方中有一方取得明显优势,那么条约的重新厘定与签署就势不可免。另一类是在签约诸国中明显分出胜负两方的情况下,强势一方主导条约制定,而弱势一方只好委曲求全地签署自己不得不接受的条约。一旦强弱形势改变,由弱变强、或强弱易位的国家,就会强求制定与签订完全不同旨趣的国际条约。这样的情形,直到一战结束,几乎都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条约体系的定势。这无形中鼓励那些具有雄心壮志的国家破坏国际条约体系,以求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条约机制。而这些国家中,怨恨性崛起国肯定是最具有行动积极性的。无疑,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状态有利于怨恨性崛起国家。何以如此呢?因为,只要国际条约体系不是签约各方处在无可奈何情境中的临时性结果,而主要是签约各国对自己所处国际地位的选择性接受产物,那么,自认受到既定国际条约体系不公待遇、或有意追求更为公正的国际条约机制的国家,就会急起直追、发愤图强,以求让国际条约体系或国际社会接受自己发挥领导权的企图。这正是德国、苏俄与日本走上怨恨性崛起道路的动力所在。怨恨性崛起国依靠怨恨激发国内公众的斗志,仰仗怨恨迅速动员其国家崛起所需要的巨量资源,依凭怨恨及其国际社会对其不利处境的同情和对其崛起奇迹的认同,依据怨恨的历史记忆发狠改写国际规则。这正是前此笔者肯定怨恨不能被视为民族国家时代单纯消极因素的缘故,也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民族国家体系永远不可能免除怨恨动力的理由,更是需要一再重申的国际体系必须慎防的国家行为原则。但无论怎么说,怨恨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它确定无疑会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在既定国际体系中相对弱小,自认受到不公待遇,但又发愿改变自己国际处境的国度,总是会千方百计地以怨恨的历史记忆激发国内士气,刺激国际动荡,以求改变国际规则与国际遭遇。一种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好胜心,是怨恨心理导向行为时的基本态势。而这又无疑会反过来激发怨恨性崛起国的斗志,成为一种双向激化的国家飞跃与国际主导结局。

德国是一个富有雄心的国家,这与它的帝国记忆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它在走上规范的民族国家道路之前的屡次振兴尝试,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德国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帝国史,民族国家史不过是帝国史的点缀。帝国的广袤土地、似乎任由挥洒的帝王专制、民族统领的骄傲历史,都让德国人自认是天选之子。从《日耳曼尼亚志》相沿以下的德国优越性想象,结合德国古典哲学总结性人物黑格尔对普鲁士终结历史的论断,复加纳粹德国对雅利安纯种的强烈期待,德国从来不缺少精神文化上自我魅惑的东西。

苏联对颠覆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自我期许很高,因为它设定了一个全方位超越建立在剥削、压迫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高度公正体系,并且这一国际体系必将导向一个压迫性政治建制,也就是国家消亡的美好结局。因此,苏联才挑头起来,建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与经济上明显强势的资本主义阵营正面对垒,并不惜借助代理人战争、冷战等多种方式,力求驱使国际体系按照自己的国家意志运转。只可惜,苏联对自己的国家实力出现严重错误的估计,最终葬送了国家的前程。苏东的终局证明了国家在现行国际体系中必须避免战略误判,切忌过高估计自己在战略上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应当力避战略冒进,即不顾国家实力地与强盛大国展开正面对垒,空耗国家元气而断送国家未来;自然,也必须避免战略透支,让国家无法支付战略冒进所付出的代价,最终倒在自己设定的过于宏大的国际竞争目标面前。

日本是一个受西方列强逼迫而开启现代转轨的亚洲国家,但这丝毫也不降低日本谋求怨恨性崛起的国家雄心。这使它的怨恨性崛起始终有一种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悲壮性。对日本崛起为重要国家来讲,有两次重要战争体现了日本旨在塑造一种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的意志。一次是日俄战争,另一次是太平洋战争。日俄战争的取胜,无疑鼓舞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另一次展现其国际霸权企图的重大战事。但这场战事却成为日本二战满盘皆输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珍珠港袭击事件确实反映了日本怨恨性崛起战略中的冒险性质。

比较而言,德国、苏俄与日本的怨恨性崛起特点,各有不同。除前面述及的以外,下述具体特点值得重视:其一,从国家怨恨的指向上讲,有一个逐渐扩展范围的差异:德国主要指向西欧,日本主要指向欧美的亚洲势力,而俄罗斯指向的则是整个西方,以及西方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二,从国家怨恨的时限上讲,有一个三者相比时间显著拉长的差异:日本怨恨的是近距离的美欧对日本、亚洲的控制,德国怨恨的则是其他种族对雅利安纯种的压制、对德国利益的侵犯,苏联怨恨的是欧美国家安于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而致力以完美而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取而代之。其三,从国家怨恨的表现方式上讲,德国诉诸战争的方式最为直截了当,而且不惜竭尽国力,两次发动世界大战。苏俄诉诸战争的企图相对较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被拖入战争泥淖的,但苏俄绝不拒斥战争,甚至认为战争是其实现最远期的国家之国际领导权的必须。日本对战争手段的动用具有更为明显的限制性,基本限制在亚太地区。这与前述日本怨恨性崛起的势力谋求所具有的区域化特点是相适应的。其四,从国家怨恨的发泄目的性上讲,德国人的种族主义目的既非常外显,也最令人痛恨;日本为自己打上了武装亚洲,抗衡欧美的代言弱者的虚伪正义烙印;相比而言,苏联更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深谋远虑,它寻求的是一个克服了民族国家所有弊端的理想社会目标。其五,从国家怨恨的蓄积方式讲,德国是以实现国家崛起为目的,渲染那些压制德国的国家对德国所具有的威胁性,进而以地缘政治理由为战争制造借口;苏联则以世界革命是为进入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严重缺陷进行批判和抨击,促使人们对现实世界心怀严重不满,对国际流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怀怨仇,必欲除之而后快。总而言之,怨恨心理在三个国家的崛起过程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动力作用。

郁积在心中的怨恨是否有消除的可能呢?是有可能的。正如舍勒所指出的那样,心怀怨恨的人,心存强弱程度不等的报复心理,但在报复实施之后,报复感就消失了;同时,心中的怨气驱使他们寻找机会惩罚施加怨恨的对象,一旦报复的对象受到惩罚,惩罚感就消失了。国家的怨恨也可以像人的怨恨一样,以这种方式消失无踪。国家怨恨在成为国家崛起动力之后的消逝情形,可以区分为两种相应的情况:一是怨恨者成功报复了怨恨对象,心中块垒即破,怨恨烟消云散。二是怨恨者被怨恨对象彻底征服,因此在一种心悦诚服的情况下,怨恨消散殆尽。前一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怨恨性崛起国诉诸战争,并获得胜利的那段特殊时间。如德国在东西战线获胜的当下,就有一种志得意满的快感。而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成功的一刻,额手称庆,认为有效打击了美国。二战后一段时间,苏联引领了全球的社会主义浪潮,让他觉得自己具备了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群伦的实力,以至于急急忙忙宣称自己国家秉持的意识形态是无可阻挡的。但由于战争报复或一时的战略取胜很难长久地维持短暂的无怨心境,随着战败的到来,或者反对性意识形态在长程的竞争中取胜,曾经消逝的怨恨又会郁积起来。今日失落的俄罗斯在某种意义上就证实了这一点。

后一种情况对人们理解二战后德、日的走向具有重要作用。在德日两国彻底输掉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际审判将轴心国置于种族灭绝、肆意屠杀、背弃人道的不正义位置上,且将同盟国置于反对侵略、阻止屠杀、恢复人道的正义位置,人类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所谓正义、仅是利益之争的道德困窘,从而让德、日两国无法为自己基于怨恨而发动的战争罪责辩护。二战后的两种定势: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正义与非正义的位势,以及同盟国对轴心国进行的民主秩序重建,让人类免除了不断以战争手段来解决此前战争造成的敌意与仇恨的恶性循环。循此路径,德国与日本终于走上了顺应性崛起之路,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来年时间里,终于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大国。

但毕竟诉诸战争胜败来解除国家怨恨,终归是一件悲剧性的事情。国家怨恨是否可能不以战争方式来化解,并促使国际社会的领导权发生理性而和平的转移呢?从国际政治的一般理论视角看,存在这一可能性。而从民族国家时代的国际关系史来看,也有这样的经验记载。就前者论,国际社会不存在永久发挥效用的国际秩序。不过从应然的角度讲,既定国际秩序与新生国际秩序之间的交替,不应被简单视为一个强制过程的产物,而应当看作是一个因势利导转变的结果。在最终结局上,则是新旧国际秩序的代表性国家顺势而变的结果。就后者论,现代早期开始称雄全球的英国霸权,在1940年代交接给新生世界霸权美国,就不是诉诸战争手段完成的过程。英美国际领导权的交替,是一个和平转移国际领导权的经典案例。这符合民族国家竞争体系中此消彼长的长程竞争法则。一方面,只要将民族国家的国内规则挪移来处理国际事务,国际社会就不会陷入一个无望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确实充满了不讲信义、背弃原则、毁弃道义的非规则现象。"然而,另一些时候,各国确实通过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实现目标。尽管缺乏任何最终的国际权威,各国政府往往约束自己去遵循互利的行动方针。而且,虽然没有任何国际主权者存在,随时准备强行贯彻协议条款,但是各国能够通过默契式合作、双边和多边正式谈判及国际体制的创设去实现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一个志在维持国际秩序的超级大国或霸权国家,不应只是一个只知自利的国家,起码应当遵循自己承诺的国际规则,谨守国际法、国际条约与通行的国际规范。如此,这样的国家之间,就可以理性转移国际领导权。自然,从旧的国际霸权转向新的国际霸权,一定伴随着此起彼落的国家实力变化。但这样的变化,不是诉诸战争手段阻止或推进就可以如其所愿的。不过仍然需要确认,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在发挥国际领导权的时候,总免不了动用一些有违国际规则的手段。这些手段,可能是台底施加的、也可能是台面强行的,甚至也会诉诸战争方式。但英美霸权有一个共性,就是不以怨恨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底,不将系统性、毁灭性的报复别国作为行使国际领导权的强力手段。而在交接国际领导权的时候,不是以粗暴的强求方式,逼使旧霸权退场,由新霸权清场。为此,人们对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拒斥,即对老的世界第一强国与新生的世界第二强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诉诸战争来解决霸权争夺难题的批判,便显示出无论东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和平理性相处的国际关系的殷殷期待。

英美霸权的和平交接表明,一个意欲行使国际领导权的新兴强国,必须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由此,才能真正成为比较稳定地发挥国际领导权的国家。而这也会促成一种趋近合作而非叫嚣战争的国际秩序。凡是违逆形势处境,在国家实力并不足够时,仅仅依据怨恨蓄积的不满、敌视、仇恨激发的爆发性社会力量,并一时穷尽性地动用国家资源、讹诈性地求取国家腾飞奇迹,以之为据去强求国际社会的领导权,甚至不惜动用残酷的战争手段来实现领导或支配国际社会的图谋,最终,只会以失败终场。而且,愈是对国家郁积的怨恨心结不解,就愈是会强化怨恨性崛起国与国际社会的对抗心态,也就愈是会导致其谋求国际霸权图谋的一再败局,最终会彻底输掉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取胜希望。如今的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标志。在二战以后,德国与日本不再以怨恨心理作为国家崛起的心理动力,转而以常态化的国家崛起谋求国际社会的尊重,则成为维护国际秩序的良性力量。这是不同于今日俄罗斯的国际处境的另类案例。它们都足值重视,启发人理性思考国家崛起与全球秩序问题。

——网友推荐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4/01/blog-post_347.html


RFA评论|王丹:王志安现象彰显了中国与文明世界的差距

旅日中国媒体人王志安在台湾观察大选期间,上脱口秀节目的时候批评台湾的选举像“作秀”,还模仿身障人士陈俊翰律师的动作,在台湾引起舆论公愤,他自己也受到处罚。虽然王志安指控是民进党打压他,但台湾另外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和柯文哲的民众党,也都在第一时间公开谴责,而绝大多数台湾的公共舆论都一致指责他,这就显然不是民进党一党的问题了。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王志安的错误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王志安犯下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他对台湾其实很不了解,他号称最好的调查记者,但在来台湾之前,显然没有做好功课。王志安的支持者为他辩护,说他在舞台上的表现是为了批评民进党,不是要嘲讽身障人士,因此很为他抱委屈。但是,在台湾这样的文明社会,你当然可以批评任何政党,但是你的批评的方式和手法必须遵守这个社会的文明底线。而在台湾,对于保护弱势群体是极为重视的。就算王志安的目的的确就是要批判民进党,但他哪怕是不经意间做出了模仿身障人士的动作,都是踩了台湾社会的道德红线。王志安自己可能觉得委屈,但是这说明他对台湾的社会生态完全不了解。在台湾,即使你是无意的,但你毕竟做出了这样不文明的举动,就是这个社会不能容许的行为。

因此,说到底,王志安的问题,不在于他的政治态度,而在于文明差异的问题。王志安过去生活的中国,或许模仿身障人士不是一个问题,有他的支持者还举出很多包括春晚在内的节目中都有类似的模仿动作来为他辩护。但是他们忘了,在中国这种现象不足为奇,这正是中国离开文明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原因。尊重身障人士,不管你要说什么,都不能模仿身障人士的动作,这在台湾,在文明国家都已经是基本的常识。王志安至今不认为自己有错,说明他自己还是没有从中国过去的不文明环境中走出来。他的行为之所以给中国人丢脸,就是因为他的一个举动和之后的回应,再次彰显了中国与文明社会的差距。

他犯下的第二个重大错误,就是对台湾的民主选举的嘲讽。台湾的选举的确有很多作秀的成分,的确会在竞选场合载歌载舞。但是,这在王志安看来是作秀,这点就极为荒谬了。这说明在王志安看来,选举就应当像中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会议一样,庄严肃穆,一板一眼。这说明,即使是像王志安这样的,被认为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对中国的极权主义政治也有所批判,甚至被台湾的自媒体“百灵果”认为是“自由派”的人,对于民主的认识还是非常的浅薄,甚至是无知。

民主选举即使有作秀的成分,那也是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也是选举的方式之一,为什么不可以?即使美国的选举,如果王志安认真去看看,也有很多表演式的竞选活动,这本身就是民主选举,自由开放,以及多元化的价值的体现。王志安看不惯这些所谓的“作秀”,说明他的确是来自一个从来没有选举的国家。他的批评,充分表现了中国很多人,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事务,不仅不愿去了解,而且还自以为是的不谦逊的态度,似乎一个从来没有选举过的人,会比已经选举了几十年的台湾人还更懂什么是民主,什么是选举,还要给台湾人当教师爷。这种“中国式狂妄”或者“大国式狂妄”,是王志安引起舆论一致鞭挞的主要原因。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wangdan/wd-01262024102140.html


中國新加坡互免簽 當地人憂引入犯罪及被急速赤化

農曆除夕起,中國和新加坡將實施互免簽證。有當地華人擔憂新協議下引入犯罪,也有學者認為在香港成為金融廢墟後,中共權貴欲透過新加坡洗錢走資,更可能令新加坡遭滲透,急速步入「香港化」。

周四(25日),中國和新加坡簽署免簽協議,雙方持普通護照人員屆時可免簽入境從事旅遊、探親、商務等私人事務,停留不超過30天;入境從事工作、新聞報道等須事先批准的活動及擬停留超過30日,則須在入境前辦妥相應簽證。新協定將於2月9日(農歷除夕)正式生效。

在此之前新加坡人赴華可享有15天免簽入境,但中國公民赴新加坡則須辦理簽證。

在新加坡生活近20年的華人Wendy Sun擔憂大批中國人湧入,會帶來物價飛漲和類似在東南亞的中國詐騙集團成員進入。

Wendy Sun說:「對我自己來說,很刷好感的是這個日期(協定實施)剛好是除夕夜,新加坡政府還是很了解中國的文化的;然後我的親友也很開心,因為這樣以後他們來新加坡探親、旅遊,無需再提前準備簽證。我比較擔憂物價也會迎來新一波上漲,特別是持中國護照很多人在東南亞從事一些違法活動,那麼未來會不會有一些不法分子藉由這個機會來新加坡?」

中國媒體大肆宣傳兩國互免簽證消息,稱新加坡酒店搜索量較新協定發布前增長4倍,而新加坡旅客入境中國的熱情也被點燃。但新加坡的輿論則顯得悲觀,甚至認為該協定可能會使新加坡急速「中國化」、「香港化」。

台灣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認為,新協定的通過不排除是中共故意放行,因為當前中國經濟急速下滑,利益集團需要一條安全轉出資金的通道。但他擔憂,當中資和中國人在新加坡的比重越來越大後,會擠壓本土和外資空間。屆時會加速新加坡外資的撤離,也會改變美國在亞洲的政策。

楊憲宏說:「當然也許是紅二代跟官二代他們能夠到新加坡去洗錢,安排的一條路徑。尤其最近中國內部經濟一直往下崩壞。香港已經變廢墟了,所以如果能夠把錢洗的話,新加坡就變成了這個操作場這一次新加坡這樣做,是已經向中國傾斜,這個未來會改變整個美國的亞洲政策,新加坡選中國這一邊,對新加坡來說可能會進一步的垮掉,它會變香港第二。」

德國台灣裔時評人成世光認為,新加坡當局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遠被中國滲透等負面影響。

成世光說:「這個免簽的協議事實上對新加坡沒有太多的好處,因為新加坡公民本來就是15天可以免簽到中國去的。新加坡為了吞下這口含有毒藥的肉,看到好處,但是它忘了長期會有的問題,中國的滲透是排山倒海而來的。」

成世光舉例,中共去年對6個國家單方面免簽,但包括德國等國家早就看清中共,並未回報以同等的免簽政策。

成世光說:「我們都知道疫情、還有習近平倒行逆施的做法,讓全世界對中國失去興趣。去年中共單方面開放6個國家免簽,欣慰的是這些國家並不傻,沒有上這個當。」

去年中國宣布對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國實施單方面15天免簽入境。但實施首日,這些國家中,僅有180多人入境中國。

記者:吳亦桐/程文 編輯/網編:畢子默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visa-01262024111727.html


亚马逊新剧重现“雨伞运动” 香港看不了

美国物流平台亚马逊(Amazon)周五在全球推出一部由好莱坞女星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的新剧,该剧部分内容在香港拍摄,却疑因重现“雨伞运动”画面而导致在香港当地无法观看。有分析认为,这很可能又是一桩企业自我审查的案例。下面请听本台记者徐薇婷的报道

亚马逊26日推出名为《外派人员》(Expats)的影集,剧情是以一部2016年小说作为背景,诉说三位住在香港的美国女性的故事,其中包括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玛格丽特(Margaret)。该剧是由北京出生、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所制作。

法新社披露,《外派人员》已推出前两集,但在部分内容拍摄地的香港却无法收看。本台记者利用VPN实测,若把位置设在香港,确实出现"您目前的所在地区无法观赏这部影片"(This video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to watch in your location)的提示文字。

针对香港地区为何看不到这部影集,截至发稿为止,亚马逊与香港政府皆尚未回复本台置评请求。法新社披露,该影集预定2月16日播出倒数第二集,其中包含重现香港2014年争取真普选、为期79天的“占中运动”(又称雨伞运动)的画面。该事件引发外界揣测,这部剧集在香港无法观看可能又是一桩企业自我审查,抑或是港府施压的事件。

事实上,《外派人员》2021年在拍摄过程就曾引发争议。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港府规定,来自高风险国家旅客必须在饭店隔离21天;低风险国家则需隔离7天,再进行7天自我监控。但妮可•基德曼与剧组人员却以"执行指定专业工作"为由,获准入境香港后不须隔离,只在抵达两周内进行了三次筛检。

美国港人组织“香港民主委员会”(HKDC)研究员王乐知向本台表示,这几年港区政府的审查肯定有所加强,所以观众无法观看《外派人员》的原因当然可能是与政治有关,且这"很可能是自我审查的一个例子"。

王乐知认为,港府允许妮可•基德曼为了拍摄影集规避香港检疫法,所以没有理由相信港府不赞成此部电视剧:"不过,我不想排除政府审查的可能性。在独裁制度下,政策可能会迅速改变,尤其是在言论自由方面。"

中国当局于2020年7月在香港正式实施港区国安法,2021年10月进一步通过新的电影审查条例,禁止播放被认为"鼓动、美化或支持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此举被舆论认为严重钳制香港的文化、艺术自由,导致电影人纷纷出走。

2021年11月就曾有类似消息传出,迪士尼在香港首度推出Disney+视频服务时,曾因美国动画情境喜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其中一集提到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而被移除;去年2月,再度发生另一集因提及新疆“强迫劳动营”遭移除。

王乐知指出,近期西洋天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许多音乐家一样,决定在亚洲巡回演唱会中不去香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她决定不去是因为香港没有合适场地,而不是因为政治局势或审查制度。

虽然不知道泰勒·斯威夫特为什么这样决定,但他强调:"如果《外派人员》确实受到审查,我认为这将向娱乐界人士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香港不是一个好的商业环境。"

在华府的香港倡议人士信文(化名)则指出,他认为《外派人员》如果已经在其他地方播放,甚至让导演在香港拍了这些部分场景却不能播出,很有可能是港府给压力,有跟亚马逊"沟通过"。


谈到是否认为香港国安法管制范围越扩越广的问题,信文表示,香港政府越来越像中共管制方式,也想把做法迁移到世界去,不只是香港本地电影。至于他会不会抵制拒看《外派人员》,信文表示,自己还是会看。

他说:"最后我们(港人)的挫折还是要指向香港政府,或者是中国政府。虽然经常会对迪士尼或亚马逊失望,就是这么大的公司都要叩头,但最重要的还是港府跟中国政府如何去抵制、审查别人。"



记者 徐薇婷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sh-01262024152044.html


1841年1月26日 香港正式開埠

183年前的1 月,香港島原住民陳群帶著登陸的英軍,由赤柱走到香港島北部的金鐘、灣仔、中環一帶,英軍於1月26日舉行升旗儀式,香港正式開埠,並於一百多年後進化成國際城市。

據港英政府文獻及歐洲記者記載,1841年1月24日,鴉片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曾兩度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的英國伯麥准將(或稱寶馬)(Commodore James John Gordon Bremer)聯同測量軍艦硫磺號(HMS Sulphur)的船長卑路乍(Edward Belcher)由澳門來到大嶼山附近水域。隨後,負責和談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率領英軍登陸香港島南部的赤柱,再在香港原居民帶領下,控制整個香港島。

在原住民陳群帶領下,英軍途經香港村的時候,英軍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陳氏以客家話回答英兵的提問。英兵得知「Heong Kong」的發音,並將之記載在香港政府的憲報。「Heong Kong」後來簡略為「Hong Kong」,成為全島的名稱。香港自此正式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1月26日,英軍主力部隊登陸水坑口,他以維多利亞女皇之名命名這片土地。剛上岸的英軍在附近高地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升旗儀式,當英國旗升到最高點時,皇家海軍作嗚槍禮,一艘皇家軍艦在海上放禮砲。這就是香港的成立儀式。



編輯:溫曉平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hk-history-01262024134818.html


美国国会将禁止中国最大基因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

来源:
法广

美国情报官员警告说,中国正在攫取美国的基因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来制造有针对性的生物武器,这些武器可以只对一个群体有效,而对另一个群体无效。

NBC新闻网1月25日报道,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周四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将有效禁止中国最大的基因组学公司,北京华大基因 (BGI) 在美国开展业务。

美国情报官员警告说,中国正在攫取美国的基因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被用于制造有针对性的生物武器,而这种武器只对一个群体有效,对另一个群体则无效。

这些法案得到了众议院中共问题特别委员会和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领导人的支持,目标是北京华大基因(BGI),其前身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该公司于2021年被五角大楼列为中国军事公司黑名单。其五家附属公司也受到美国商务部的制裁,商务部指控其中至少两家不当使用针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基因信息。

赶出美国市场

在接受 NBC 新闻独家采访时,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 (Mike Gallagher) 和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那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 )表示,他们的立法将禁止北京华大基因或任何使用其技术的公司参与美国联邦合同。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举将“把北京华大基因赶出美国市场”。

加拉格尔说,北京华大基因“仍是美国市场上基因测序设备的领先供应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坏主意。所以我们试图终止这个情况”。

同时,美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民主党-密歇根州)和比尔-哈格蒂(Bill Hagerty,共和党-田纳西州)也在参议院提出了类似法案。在两党和两院的支持下,这些法案的支持者认为它们很有可能获得通过。

加里-彼得斯对NBC新闻说:“这项法案将保护美国人的个人健康和基因信息不受外国对手的侵害,这些对手有能力也有动机利用这些信息破坏我们的国家安全。

北京华大基因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完全支持保护个人数据,但这项将有效地把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赶出美国市场的立法将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反而会限制竞争、提高医疗成本并限制享受技术”。

与解放军合作

北京华大基因表示,它“不经营临床实验室,不收集病人样本,也无法获取个人或基因数据”,而且“北京华大基因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受中国政府或军方控制,或与之有任何关联”。

对于上述辩解,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莫尔蒂说,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他说,北京华大基因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广泛的合作“。”他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合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因此,这种经常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民融合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尤其是当他们要收集数据,有可能是收集美国人的数据,然后用于解放军的研究时。

据名为“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团体提供的数据,2023年,北京华大基因及其子公司在美国的游说支出为42万美元。该团体的业务是监视“游说”支出的情况。

全球基因

据路透社 2021 年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华大基因著名的产前检测是与中国军方合作开发的,该公司利用它来收集基因数据,全球(不包括美国)有数百万孕妇都在使用这种检测。

美国国家反情报与安全中心针对路透社的报道警告说:“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销售的无创产前检测试剂盒具有重要的医疗功能,但它们也可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另一种收集全球基因和基因组数据的机制。

反情报中心在2021年2月发布的一份公告警告说,中国”多年来一直能够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渠道获取美国的医疗保健数据,包括基因组数据“。公告还说,这种收集”不仅对美国人的隐私,也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同样严重的风险”。

比尔-埃瓦尼纳(Bill Evanina)作为美国政府最高反间谍官员于2021年退休,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敲响北京华大基因和其他中国公司收集基因数据的警钟。他将北京华大基因比作因间谍风险而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5G电信巨头。

他说:“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北京华大基因和华为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家合法企业,也在掩盖出于邪恶目的收集情报的活动”。

比尔-埃瓦尼纳还说,基因组学和DNA是新的石油。这是一个价值4万亿美元的产业。

生物武器

埃瓦尼纳和加拉格尔说,还有一种担忧,那就是,中国可能利用基因数据制造有针对性的生物武器,这种武器对一类人有效,但对另一类人无效。

埃瓦尼纳和加拉格尔说:“这也涉及到定制生物武器的威胁,这种武器可能针对某个人,也可能针对某类人。”加拉格尔说:“你们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是科幻小说或遥远未来的内容,其实不然。我们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很想完善的一项技术。”

医学伦理

还有人担心,并未普遍接受西方医学伦理的中国可能会寻求利用遗传学来提高人类能力,包括用于军事目的。

比尔-埃瓦尼纳指出,有报道称,中国研究了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的人的基因信息,目的是要为必须在高海拔地区作战的中国士兵进行“能力建设”。

另一个担忧是,基因信息可能会被用来针对弱势美国人招募间谍。

埃瓦尼纳说,“让我们假设,他们有能力说,‘哦,看看比尔·埃瓦尼纳。 好吧,我们刚刚从所有这些数据泄露中发现,他拖欠了抵押贷款。 他丢了工作。 他有两个孩子在上大学’。”

“哦,他有一个基因测序标记,显示他容易患肝炎,或者你知道的,帕金森氏症。 他非常脆弱。”

埃瓦尼纳说,这种威胁并不是理论上的。“美国间谍机构已经收集了中国在遗传材料方面恶意意图的证据”。

他说,“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我们秘密地从他们那里收集这些数据”。 “这不是虚构的东西。 我们也秘密收集他们的意图和能力”。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7%BE%8E%E5%9B%BD%E5%9B%BD%E4%BC%9A%E5%B0%86%E7%A6%81%E6%AD%A2%E4%B8%AD%E5%9B%BD%E6%9C%80%E5%A4%A7%E5%9F%BA%E5%9B%A0%E5%85%AC%E5%8F%B8%E5%9C%A8%E7%BE%8E%E5%9B%BD%E5%BC%80%E5%B1%95%E4%B8%9A%E5%8A%A1.html


香港监狱接连被揭有少年犯被性侵 一人致永久伤害

香港监狱接连被揭发生少年犯肛门被袭事件,其中一宗涉及一名惩教署职员和四名囚犯的案件已排期审讯,另一宗怀疑涉及「强奸非法肛交」的个案则因警方声称「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当案件被狱中囚友揭发後,惩教署更指有关说法是「抹黑」,被囚友质问是否要把抹黑罪名冠在求真者头上。

在上周五(19日)於观塘裁判法院提堂的案件,发生於去年12月26日,18岁姓赵的男还柙犯疑因在囚仓玩乐期间不慎弄到其中一名被告,引发争执。包括惩教职员在内的各名被告把事主带往没有闭路电视覆盖的梯间位置,要求事主脱裤并把他按在地面後,有人涉嫌用木棍多次戳向事主的肛门,历时半分钟,导致事主肛门严重受伤和流血。事主事後被送到其他楼层,其家人知悉事件後报警,而医生报告显示,事主肛门撕裂及直肠穿孔,须进行直肠手术和安装人口造口,其伤害属永久性。

案中五名被告包括33岁的二级惩教助理谭力翀及四名19至20岁的少年犯,他们被控当日在壁屋惩教所B座1楼B3-A活动室外楼梯,有意图而伤害赵姓事主。控方要求将案件押後以便调查,法庭将案件押後至4月22日再讯。

牙刷捅肛门 屙血送医 惟警方指证据不足

案件触发至少两名曾在专门囚禁14至20岁少年犯的壁屋惩教所服刑人士在社交媒体披露狱中发生「诸多滥暴与性侵事件」,当中,因承认串谋煽动颠覆国政权罪而被判囚36个月的前贤学思政召集人王逸战在其个人脸书上揭发他在囚期间获悉的个案。

根据王逸战所述,院所内有一个专门用於施暴丶没有闭路电视的房间,房内的少年犯会被要求蹲着行路或被职员以暴力袭击;另外,一名15岁少年犯更曾被另一少年犯强奸:「2021年冬天,在我身处的期数有一名15岁的少年犯被另外一名少年犯用冬青膏搽龟头,以牙刷捅肛门,甚至强奸非法肛交,那名15岁的少年在威逼下不敢将此事告诉家属,直到他不断屙血送医,惩教职员才报警处理⋯⋯」。

在传媒查问下,惩教署本周初回应指,有关言论「全无事实根据」丶「意图抹黑惩教工作」,惩教署予以严厉谴责。该署又重申,绝不姑息任何人的违法违纪行为。

电邮新闻
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订阅

王逸战获悉惩教署回应後,自言「那种愤怒让我不断颤抖,为何我所说均为事实反被指意图抹黑」,於是四处搜证,披露更多详情,包括当日报案後由那个警署人员负责。

至此,警方终在昨(25日)天向传媒证实,曾接获相关部门转介一宗「求警协助」案件,以涉嫌「向年龄在16岁以下儿童作出猥亵行为」及「未经同意下作出的肛交」拘捕一名19岁男子,经调查及徵询法律意见後,没有足够证据对该名男子作出检控。惩教署则继续否认。

王在帖文指,少年犯入狱已受到相应惩罚,「为什麽惩教职员仍要用不同方式侮辱甚至以暴力相待,连最基本的人权与尊严都被剥削,身心灵严重受创」,质问惩教署还谈什麽惩罚与教育并重。

他强调,选择将事件公开并非为了抹黑惩教署,只是希望当局彻查事件,防止未来再有同类事件发生。

事件亦令他想到,「若然没有人选择将真相公诸於众,那麽这些在黑暗中的欺压是否并不存在,未来,惩教署是否也能继续将抹黑之名冠在每一个追求真相的人身上。」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6%B8%AF%E6%BE%B3%E5%8F%B0/20240126-%E9%A6%99%E6%B8%AF%E7%9B%91%E7%8B%B1%E6%8E%A5%E8%BF%9E%E8%A2%AB%E6%8F%AD%E6%9C%89%E5%B0%91%E5%B9%B4%E7%8A%AF%E8%A2%AB%E6%80%A7%E4%BE%B5-%E4%B8%80%E4%BA%BA%E8%87%B4%E6%B0%B8%E4%B9%85%E4%BC%A4%E5%AE%B3








Thursday, 25 January 2024

中南海弥漫恐慌气氛,2万亿能保证救市成功?

来源:
法广

中国经济的坏消息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据报道,北京当局设立了2万亿元人民币的应急基金来支持股市。勒普拉特表示,这一计划尚未得到确认,但似乎是毫无希望的:北京不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还是无法保证成功的。

法国世界报上海通讯员西蒙·勒普拉特(Simon Leplâtre)就中国试图平息股市的恐慌发表文章。

勒普拉特写道,中国的权力中心、北京的中南海弥漫着恐慌的气氛。在中国股市新一轮暴跌后,总理李强于1月22日星期一紧急召开了国务院会议,呼吁采取“有力的措施”。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此次会议可能决定了设立一项2万亿元人民币的紧急基金,以支持中国股市。这笔钱将从国有企业的外汇储备中抽取。勒普拉特表示,这一计划尚未得到确认,但似乎是毫无希望的:北京不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还是无法保证成功的。2015年,在投机泡沫破灭后也曾经设立过类似的基金,但并没有避免市场的长时期的矫正。

1月24日星期三,中国央行也宣布,降低法定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流动性。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已下跌了7%,让东京成为了亚洲第一大证券交易所;而香港证券交易所则下跌了12%,让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给超过了,这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一片的讽刺的言论。

勒普拉特写道,中国股市大幅下跌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自2022年底新冠清零战略结束、中国重新开放以来,人们所希望的经济复苏一直没有实现。出口下降、消费停滞、国家陷入通货紧缩,持续两年的房地产危机正在削弱家庭、投资者和地方政府的信心。2023年,官方的数字是经济增长率为5.2%,这是三十多年来最糟糕的数字之一。

缺乏信心

除了经济成绩,中国当局的回应不能让人信服也加剧了投资者的不信任。尽管采取了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措施,但新公寓2023年的销量仍下降了34%。1月16日,当李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宣布中国经济增长率为5.2%的时候,李强强调,中国是在“避免重大刺激”措施的情况下达到这一水平的。勒普拉特表示,李强的话足以浇灭那些仍在等待2024年中国会对经济活动强劲支持的投资者们的希望。独立经济学家、中国事务专家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分析说,“我认为,人们感到有点不安的是:从政治上来说,中国政府似乎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是,还没有准备好采取有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案。”

勒普拉特指出,虽然5.2%的经济增长率是相当过得去的,但是,这一数字的真实性却受到广泛的质疑。实际的经济情况是,2023年,大多数行业面临的都是停滞或者是营业额下降的局面。美国研究中心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计算结果是:2023年中国的经济估计只增长了1.5%。马格努斯先生补充说,“人们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和市值估值没有信心,这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决策的过程缺乏信心”。

对于企业来说,在极端而又混乱的新冠清零战略结束后,在对科技行业进行长时间的监管运动并导致该行业损失数十亿人民币之后,政治风险继续让人恐惧。中国当局可能会在金融业进行同样的监管运动。1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宣称,金融业要“安全可控”,习近平还补充说,“金融监管必须有齿有刺,要坚决打击腐败,严格防范道德风险。”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不断加强控制,这无法让人放心。

2023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负值,这是二十五年多来的第一次。与此同时,国际投资基金大幅减少了对中国资产的暴露。北京当局希望至少能阻止中国金融机构效仿国际投资基金,所以,几周以来,各大银行都接到命令:不得出售股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家们则被要求避免做悲观的分析。中国股市的下跌,显示中共宣传的效果是有限的。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4%B8%AD%E5%8D%97%E6%B5%B7%E5%BC%A5%E6%BC%AB%E6%81%90%E6%85%8C%E6%B0%94%E6%B0%9B%EF%BC%8C2%E4%B8%87%E4%BA%BF%E8%83%BD%E4%BF%9D%E8%AF%81%E6%95%91%E5%B8%82%E6%88%90%E5%8A%9F%EF%BC%9F.html


“后中华民国”的“台湾想象”

来源:
自由时报

诺鲁与“中华民国”断交,美国国务院表示是其主权决定,但这依旧令人失望。接着,吐瓦鲁又传出风声。而与诺鲁、吐瓦鲁关系密切的澳洲,其外交部长则表示,如果吐瓦鲁也步上诺鲁后尘,澳洲不会干涉,因为这是它的主权决定。二〇一六以来,习近平专攻太平洋岛国,不无对台舞剑、意在美国之用心。所以说,这不单是施压蔡英文、赖清德,而是美中全球争霸战、民主国家连线的共同威胁。

当然,台湾不能假装没事,北京挖邦交国不遗余力,已非纯粹是“中国代表权”之争,而是铺陈并吞台湾的法理战。美中的世纪马拉松,台湾也不是局外人,是否东升西降,对台湾具有决定性影响。故而,今年底的美国大选,拜登与川普的第二回合,对台湾的意义不下于本国大选。有些“西式判读”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问题重重,行将冷却或减缓习近平的野心。这样的观点,是把习当正常人,于是按常理推测。但,习近平早已向西方证明,他不是按照这种牌理出牌的人。中国综合国力,过了拋物线的顶点,提醒习近平的与其说是韬光养晦,不如说是把握国力滑向更低之前大干一场。对台湾,也不脱类似思考模式。

从蔡英文到赖清德,习近平对台军事、外交四面包抄。不时“收买”邦交国,其实经济代价昂贵(诈骗成分也高),引起国际批评的形象成本更高,招致强国梦的敌视目光。尤其是,一九四九以来的金陵残照一旦终结,台湾主权地位势必水落石出。一九七一的二七五八号决议,“台湾”根本是局外人,依旧处于“旧金山和约”(一九五二)状态:台湾地位未定论。尼克森以来的美国政府,其所谓的战略模糊,不外乎介于“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认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之间。其实,北京也一直不敢掀开底牌,逼使华府从战略模糊走到战略清晰,冒着丧失法理战灰色空间的风险。

“中华民国”与“台湾”,并存于二三〇〇万人的生活空间。其实,“并存”不等于“同一”。从内部政治来看,“中华民国”与“台湾”,似乎是同一物件的不同称呼,可以交替使用。尽管如此,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定义”,“一个中国便是中华民国”,包括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啻戳破“并存”与“同一”的表象。尤其是,就外部而言,问题更为复杂,甚至是“中华民国”到底“存在”或“不存在”、“台湾主权”归属“台湾人民”或“中国人民”的极端对立。这就形成一种吊诡,“中华民国”在国际逐渐消失,而“台湾”的国家角色在国际尚未出现。如今,“台湾想象”越来越被推往“后中华民国”,如何因应挑战与掌握机会,二三〇〇万人命运与共,朝野必须未雨绸缪,迎向巨变中的地缘剧场。

犹记大选期间,柯文哲曾表示:邦交国是迷思,他不在意邦交国数量,比较注重实质,毕竟台湾跟日、美也没有邦交,但是关系不错。他还认为,若邦交国归零,也没什么关系,实质关系比较重要,且中国在国际上打压,就是因为两岸关系不好。马英九也深信:在我担任总统期间,那八年两岸间是如此和平,所以很大程度是民进党的错,因为他们鼓吹台独,这是大陆绝对不能接受的事。马,柯,不知有意或无意,完全把“中华民国”与“台湾”混为一谈。既然如此,当然逃不出“一中原则”的手掌心,只能在北京的游戏规则里面自得其乐。华府的“一中政策”,北京的“一中原则”,也是“并存”而非“同一”,但“一中政策”加上“不支持台湾独立”,令北京更坚持自订的游戏规则,且乐于扮演恐怖情人,不断情绪勒索华府。

二〇一六以来,八年十国断交,“中华民国”剩下十二个邦交国。两岸关系不好,民进党鼓吹台独,蓝白一律究责民选政府,他们为何跟北京一般见识,目无台湾头家?独裁者霸凌台湾,华府一句“不支持台湾独立”,岂只帮习近平壮胆而已?试想,万一这次大选,蓝白合作无间,中国岂不是赢得台湾?印太战略,第一岛链,悉皆出现破口。赖清德四成选票当选,北京称:民进党不能代表台湾主流民意;华府称:台湾展现了民主体制的力量。除了本土政权,依中国介选程度之深,台湾人民若选出其它领袖,会跟中国或美国合作?答案恐怕跟华府想的不一样。美国的“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独”,“不反对统一”,“反对片面、武力改变现状”,这种在两岸明显不平衡的政策,已经跟不上台湾的民主活力了!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2%80%9C%E5%90%8E%E4%B8%AD%E5%8D%8E%E6%B0%91%E5%9B%BD%E2%80%9D%E7%9A%84%E2%80%9C%E5%8F%B0%E6%B9%BE%E6%83%B3%E8%B1%A1%E2%80%9D.html


港终审法院推翻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的无罪判决

来源:
美国之音

香港终审法院周四(1月25日)推翻了高等法院此前对香港前支联会副主席、人权律师邹幸彤作出的无罪判决,那项罪名是她煽动他人参加未经授权的守夜活动,以纪念中国1989年天安门广场遭镇压的受害者。终审法院决议恢复其定罪后,将此案发回高等法院法官,处理后续刑期上诉。

2022年12月,邹幸彤在高等法院赢得了上诉,成功推翻了她因参与2021年被禁止的烛光悼念活动而被判有罪和判刑的案件。“维园六四烛光晚会”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六四事件悼念活动,由香港支联会发起,1990年至2019年期间每年于维多利亚公园的硬地足球场举行,不过2020年之后,香港警方以疫情、安全等各种理由禁止了活动。

然而,周四包括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常任法官李义、霍兆刚、林文瀚以及非常任法官纪立信(Anthony Gleeson)在内的五名法官,一致裁定支持原判法官和检方的意见。

张举能指出,被告不可在刑事审讯中,挑战警方禁止集会决定的合法性,他认为相关法例已明确规定公众集会及游行上诉委员会的裁定为“最终”决定。张举能表示,若被告可以在刑事程序中挑战禁令的合法性,必然会削弱禁令的权威,进而损害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

法官李义虽裁定邹幸彤可对禁令提出质疑,但认为邹幸彤提出的相关挑战均不成立。李义认为,警务处处长享有广泛酌情权,在确保疫情下的安全,发出集会禁令是合理做法。

尽管此前高等法院撤销了邹幸彤煽惑他人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的指控,但她仍被拒绝保释,并因面临的另一项国家安全指控而继续被羁押在狱中。

邹幸彤于2021年9月8日被捕,被控“煽动他人颠覆国家政权”、“煽惑他人明知而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等罪名,自那时以来,她就一直被关押在一所高度戒备的女子监狱中。2022年1月4日,邹幸彤被法官裁定“煽惑他人明知而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罪名成立,判刑15个月,邹幸彤不服上诉,直到2022年上诉得直,如今又再度被推翻。

而邹幸彤和支联会另外两名被拘留候审的领导人李卓人和何俊仁所被控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法官表示本案预料2024下半年正式开审。

北京于2020年对香港实施了国家安全法,对涉犯“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尽管西方政府和人权组织对这项国安法的强烈批评,但香港和中国政府均表示,在2019年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之后,这是恢复稳定所必要的。

(此文参考了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报道。)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6%B8%AF%E7%BB%88%E5%AE%A1%E6%B3%95%E9%99%A2%E6%8E%A8%E7%BF%BB%E5%89%8D%E6%94%AF%E8%81%94%E4%BC%9A%E5%89%AF%E4%B8%BB%E5%B8%AD%E9%82%B9%E5%B9%B8%E5%BD%A4%E7%9A%84%E6%97%A0%E7%BD%AA%E5%88%A4%E5%86%B3.html


中国对台发动法律战 国安人士:意图改变现状

中国在台湾的总统大选后对台发动外交攻势,并将联合国2758号决议、《开罗宣言》、《菠次坦宣言》等解读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国安人士就此指出,这是中国有意重塑国际秩序,意图改变台海现状。

中国外长王毅日前在开罗与埃及外长苏克里(Sameh Shoukry)会晤时,援引《开罗宣言》的条文精神宣称,其中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归还中国,《波茨坦宣言》规定《开罗宣言》条款必将实施。王毅表示,这是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历史与法理基础。

太平洋岛国瑙鲁日前也宣布,基于“一中原则”和联合国2758号决议与台湾断交。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罗森柏格曾公开就此回应表示,“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并没有决定台湾的地位,没有排除任何国家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也没有排除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

“中国利用其国际外交影响力,塑造一个国际新现实、新标准,这才是问题所在。”台湾的国安人士在一场内部简报会指出,对于联合国2758决议文的扭曲是中国塑造国际新标准的一个重要案例,一旦中国成功达成,在其他议题上中国也会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他举例说,“中国曾试图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安全倡议’(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和‘一带一路’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放在联合国文件,变成国际秩序新标准。”

中国重塑国际新标准三步骤

这名国安人士分析指出,以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为例,该文件根本没有处理台湾问题,但中国不断重述所谓的“一中原则”,试图形成规范。下一步,中国有意将规范转换成国际标准,在双边关系上成为压迫其他国家的强制外交(coercive diplomacy )工具。而中方的另一层用意就是,要改变台海现状,“不仅影响台湾,还涉及台海附近海空域自由航行的重新定义,这牵动全球最繁忙的商业通道国际法地位。”也因此,去年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G7)共同声明重申,“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对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

这名国安人士还指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曾在20大报告中,对台不承诺放弃武力,宣称这是要排除所谓的“外力介入”:“它现在为排除外力干预,提供国际法基础。”不过,这位国安人士认为,这并非指的是“中国正在为侵犯台湾做准备,而是一旦把这国际法基础打开,中国就有可操作空间。”

学者:中国试图为赖清德胜选定调

台湾的成功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蒙志成对本台表示,中国对有关台湾定位采取法律战行动,不必然是为准备攻台“出师表”。而是这次台湾的总统选举结果,国际媒体并非以政党轮替与否的概念理解,而是解读成亲中或亲美路线之争。当民进党再度取得执政权,标志着台湾仍在民主阵营,并没有走上亲中路线。赖清德的胜选感言也强调,“在民主和威权之间,台湾选择站在民主这一边。”再加上,罗森伯格也曾表示,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没有处理台湾问题”。

蒙志成认为,中国试图为赖清德的胜选定调:“王毅的谈话试图要再重新定调:台湾的选举结果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地方选举,并不影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结构。”

何澄辉:中国重塑国际规则 为其扩张行动铺垫合法基础

台湾安保协会副秘书长何澄辉接受本台访问时分析,中国传统的“三战”其中之一就是法律战,包含重塑规则和秩序,是典型修正主义的做法:“中国试图改变既有的国际现状与秩序,重塑有利于它的规则与秩序,透过这样的方式扩张其实力支配范围。”

他认为,中国近期不断在国际场合重新改变《波茨坦宣言》、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等内涵就是关于主权声索,建立起在国际秩序及国际法上的请求权基础,挑战二战后既有的和平现状。

“中国已经不满足于跟随既有的规则与秩序,而有意成为秩序规则的制定者。进一步的铺垫扩张主义行动的合法性基础,目的在于它未来包括在台海周边及南海的行动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何澄辉说。

何澄辉进一步指出,南海与台海及东海周边的安全秩序,多年来已经在国际间获得认可与共同遵守。比方南海的争议,在国际法庭判决中早已确认,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岛礁并没有主权。但中国为了突破既有的规则秩序,就必须从更高的法律基础否定,才能将南海打造成是中国心目中所谓的“排他性水域”。这已直接对撞既有的自由航行权利,以及开放自由的国际秩序。



记者:黄春梅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 何平    网编:瑞哲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hcm-01252024041853.html


日本经济界访华团与李强会谈 提取消水产品进口禁令等关切

据共同社报导,正在北京访问的日中经济协会、经团联等日本经济代表团1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谈。日本主要企业负责人共200余人出席。日本经济界代表团递交了建议书,提出希望取消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排海启动后,中方暂停进口日本产水产品的措施,以及在运用修订后的《反间谍法》时更具透明度。建议书指出美中对立导致全球分裂,敦促致力于改善关系。

据中国外交部新闻稿介绍,李强在会见期间表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岸田文雄首相在旧金山举行会晤,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引领。中日各界要共同努力,重温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初心,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把‘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落到实处,推动中日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希望日方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原则性问题”。

就经贸问题,李强指出,“中日经济深度交融,经贸合作发挥着两国关系‘压舱石’和‘推进器’的重要作用。中方愿同日方深挖合作潜力,继续分享发展机遇,支持两国企业加强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医疗养老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实现更高水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李强称,“希望日本经济界为中日合作共赢发挥积极影响。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将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欢迎日本等各国企业继续投资中国。希望日方更好地为在日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共同社报导指,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表示,“期待两国各界各层面之间继续保持紧密沟通”。据悉,这是十仓雅和和日中经济协会会长进藤孝生首次与李强会谈。十仓雅和在会谈后接受采访时说:“李总理就致力于改善中国国内(针对外资)的商务环境作出了强有力的发言”。

围绕暂停进口水产品措施,日本经济界代表团的建议书指出,“(日本)国民对华感情降至历史最差水平,日企出现了不愿投资的动向”。建议书强调,“期待信任日本基于科学依据的说明,为维系和发展双边关系进行积极应对”。

就《反间谍法》,建议书强调由于执行缺乏透明度,“令许多日本国民产生了不信任和担忧”,要求中方进行细致说明以便日方人员放心在华开展业务。建议书还提出,为使人员顺利入境中国,希望恢复短期逗留免签证措施。

此外,建议书对美中矛盾“蔓延导致全球陷入混乱和分裂”表示担忧,认为有必要面向未来推进改善关系。报导指,就取消对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一事,李强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这是时隔逾四年后日本经济代表团首次访华。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7%BB%8F%E8%B4%B8/20240125-%E6%97%A5%E6%9C%AC%E7%BB%8F%E6%B5%8E%E7%95%8C%E8%AE%BF%E5%8D%8E%E5%9B%A2%E4%B8%8E%E6%9D%8E%E5%BC%BA%E4%BC%9A%E8%B0%88-%E6%8F%90%E6%B0%B4%E4%BA%A7%E5%93%81%E8%BF%9B%E5%8F%A3%E7%A6%81%E4%BB%A4%E7%AD%89%E5%85%B3%E5%88%87


台湾义务役恢复1年制 首批一年义务役男入营

来源:
法广

据中央社报导,1月25日,台湾首批一年义务役男入营,陆军司令部当天表示,役男在新训结束并下部队后,会循序渐进完成驻地、专精、基地,及参与年度“汉光”演习等联合作战演训,让役男在服役一年中,成为一个合格且具战力战斗兵。

据悉,首批一年制义务役男(陆军2226梯)共670名官兵,周四上午分别在北部206旅(新竹关西营区)、中部302旅(台中成功岭营区)、南部203旅(台南官田营区)入营,接受为期8周新兵入伍训练。其中,台中市首批71名役男上午在市府台湾大道市政大楼集合,由市府调派入营专车载送至成功岭营区,展开为期8周入伍训练。

中央社记者实地前往台中成功岭新训中心采访,役男抵达营区后随即听取新兵报到流程,随即依序接受基础体检、宪兵缉毒犬安检,并由理发师替官兵剃头,最后则宣读军人职责,并接受法纪教育。

台陆军司令部战训处长连志威少将受访表示,义务役期今年起调整为一年,并将入伍训练区分四个阶段,确保在下部队前完成由民转军的基本战斗训练。

连志威提到,役男在新训结束并下部队后,会循序渐进完成驻地、专精、基地,及参与年度“汉光”演习等联合作战演训,使其在服役一年中,成为一个合格、具有战力的战斗兵;退伍后则结合后备教召,完备国家整体的军事训练制度。他强调,志愿役官兵结合兵役制度的调整,共同完成战力提升的目标,这是军人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维持强韧作战能力基础。

就媒体报导,义务役男感叹“薪水比基本工资还低”,退伍难与社会接轨,连志威回应称:“为使一年制义务役男履行国民义务之际,能兼顾家庭生活开支与减低学贷压力,以志愿役各阶本俸为基础,并支给专业加给,调整薪资(二兵薪资为新台币2万1350元),且由政府负担军人保险(1290元)、全民健康保险(2160元)、主副食费(2969元)等,共计6419元”。

报导指,此外,为配合此次役期调整新制并兼顾公平性,“役男视同由政府雇用概念,使其年资得与劳工退休制度衔接,由国家负担雇主提拨责任(6%),将为国服务期间成为个人职涯一部分借此无缝接轨,使役男在营期间安心服役”。

路透社报导称,台湾军方在一份声明中说,根据新延长的计划,预计首批将有670名新兵入伍。声明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坚强的抗敌意志”,“义务兵役制延长至一年,不仅能提高即时战斗力,还能提高后备人员素质,增强动员活力,提高国防整体战斗力”。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1/%E5%8F%B0%E6%B9%BE%E4%B9%89%E5%8A%A1%E5%BD%B9%E6%81%A2%E5%A4%8D1%E5%B9%B4%E5%88%B6%7C%E9%A6%96%E6%89%B9%E4%B8%80%E5%B9%B4%E4%B9%89%E5%8A%A1%E5%BD%B9%E7%94%B7%E5%85%A5%E8%90%A5.html


人稱「負遺產」之島的大阪夢洲

普遍認為日本的社會發展軌跡,比香港走前十數二十年,如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參考日本的經驗十分有用。城市發展方面亦類似,日本是亞洲人工島工程的先驅,亦比我們提早十數年面對人工島工程帶來的苦果。

近月研究員到大阪休假,發現市內鋪天蓋地宣傳2025年萬博將於大阪夢洲(ゆめしま Yumeshima)人工島舉行,力度不亞於早前香港區議會選舉。同時大阪市內亦有不少反萬博的標語,指其無意義兼浪費金錢。翻查資料後,發現明日大嶼似乎正踏上夢洲後塵,相信是有趣的研究案例。

大阪夢洲在日本惡名昭彰,多年來在當地有「負遺產」之稱,填海後在1988年被納入「大阪新都心」Technoport計劃(日文為テクノポート大阪),圖建科技港並將都市發展中心轉移至海上(CBD?)。199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至今荒廢,成了大阪政府財政巨大包袱。

單看地圖,夢洲其實不遠,它距離旅遊熱點Universal Studio Osaka少於2公里,有道路接駁,但就是怎也搞不旺。問酒店職員如何去夢洲,一臉疑惑,明顯多數大阪市民也沒去過,荒涼到成了非法棄置廢物的場所【註1】。

上網查了半天,發現可能有觀光巴士接駁夢洲。坐大阪地鐵到最接近夢洲的另一人工島咲洲,出了站怎也找不到那架觀光巴士,正想是否要放棄夢洲之旅之際,發現咲洲不少地方也是異常清靜。在能眺望夢洲的岸邊走走,雜草叢生,還發現了一座因客源稀少而倒閉了10年的博物館。咲洲唯一比較旺的地方,是數個會議展覽場地,展覽完結後人工島回復寧靜。咲洲建於1950年代,比夢洲還早20年,至今部分角落仍都落得如斯下場,可想要為更外圍的夢洲人工島「心肺復甦」,似乎還漫漫長路,亦必然爭議不斷。

經濟泡沫爆破後,夢洲用途不明,政府先計劃申辦2008奧運,在夢洲建選手村,但後來敗於北京。最新報導指會計劃以9.7兆日圓(約5100億港元)基建開支【註2】搞萬博及開設日本第一座賭場。原初的計劃是在萬博開幕前賭場先行進駐「搞旺個場」,但日本一直禁賭,破例特意為夢洲設立「法律飛地」爭議極大,賭場要延至2029年左右才開幕。

翻查資料,賭場爭議黑幕連連。大阪政府為令賭場計劃看起來吸引,涉嫌誇大經濟收益,有學者計算後指若要令賭場達到政府期望的收益,需要比澳門賭場收益的1.5倍才能達成,並指這根本不可能【註3】。此外為令賭場計劃盡早塵埃落定,開出極廉地價條款兼補貼788億日元予美資賭場,且資方能夠隨時退場的條件,被指喪權辱國【註4】。話說回來,未知日本政府之所以看中夢洲搞賭場,是否看中這裡與日本內陸隔絕,便於管理這片「法外之地」,但這正正與帶旺夢洲的宗旨相違背。

雖然大阪滿街都是萬博宣傳品,夢洲能否帶旺或萬博能否成功,均遭到普羅市民質疑。翻查國內新聞報道,受訪興建連接萬博場地地鐵站的工人坦言「唔知自己工作有何意義」,因為他每天的經驗告訴他,「萬博完結後根本不會有人再來這個島」【註5】。

為拯救夢島而誕生的萬博,似乎已經與揮霍無度劃上等號。萬博籌備費用多番超支,由最初的1250億日元膨脹至最新2300億日元,亦有不少「多舊魚」設計,如萬博主場地將會是全球最大的木造建築,以圓環迴廊形式設計,稱以木造建築能達致碳中和,響應SDG的永續目標云云,推銷其獨特設計為能夠為遊人在夏日「遮風擋雨」,被政客譏笑開雨傘也能解決問題,而開雨傘不用錢,是否與20年前西九巨型天幕有似曾相識之感?

而萬博能否依期舉行,似乎亦是一個大問號。研究員在咲洲眺望過去,一座似樣的建築物也沒有,而即使那全球最大木造建築能順利落成,也被媒體質疑那將會是災害的開始--夢洲本身就面對著嚴重的土地液化問題,這亦與本身它當初因垃圾掩埋場而成的填海地有關,單是維持夢洲土地穩定,未計及地震及海嘯帶來的影響,單是賭場範圍下的泥土,本身已經要投入天文數字的資源(最新預算為255億日元)【註6】。有輿論指那裡是大阪最危險的地方,「根本不應該在那裡興建任何建築物」【註7】。

大阪政府仿如雙腳陷入夢洲液化的泥土般,泥足深陷。有學者總結夢洲的失敗可能與其土地行政制度及日本經濟社會變遷有關:夢洲和咲洲的填海,依靠借貸融資及處理回收建築廢棄物和疏浚土(人工島填料)料進行,並以賣地收入還債,但隨著日本建築廢料總量下降,及經濟泡沫爆破,這種以土地收益償還債務的土地經濟模式失效【註8】,大阪政府因而欠下巨額債務,資金不足以繼續開發夢洲和償還債項,繼而出現了賭場計劃和萬博(官方稱為「大阪の成長戦略」),期望投入更多公共資源「激活」負遺產,希望有朝一日能起死回生為庫房還債,但亦因如此而有可能進一步泥足深陷,永不超生。

夢洲的日本第一座賭場尚未落成,大阪政府已經因為「洗濕咗個頭」,選擇繼續參與一場更大的賭博,期望能為沉沒成本(sunk cost)找數,勝算似乎不高?

或者只要甘心燒錢,人工島的興建或許不屬最大難事,怎樣妥善經營才是難題後的難題,這是香港負責明日大嶼的官員未肯面對的問題,大阪夢洲亦能有夢醒的提示,而明日大嶼的規模,比夢洲大數倍,其產生的問題很可能以數倍起跳。趁尚未「洗濕個頭」,香港的官員再及時不懸崖勒馬,他日若製造了港版負遺產之島,將遭到後世譴責,難辭其咎。

圖片來源:每日新聞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from 獨立媒體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5%9C%8B%E9%9A%9B/%E4%BA%BA%E7%A8%B1%E3%80%8C%E8%B2%A0%E9%81%BA%E7%94%A2%E3%80%8D%E4%B9%8B%E5%B3%B6%E7%9A%84%E5%A4%A7%E9%98%AA%E5%A4%A2%E6%B4%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