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拉脫維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拉脫維亞. Show all posts

Friday, 26 August 2022

拉脱维亚拆除首都苏联胜利纪念碑

来源: 
法广

拉脱维亚周四拆除了一座位于该国首都里加高达80米的苏联时代纪念红军战胜纳粹德国的纪念碑。鉴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拉脱维亚政府发布了一项法令,规定所有美化极权主义政权的物品必须在11月15日前清除,包括这座在1985年竖立的苏联胜利纪念碑。

8月25日,工人们将这座80米高的方尖碑推倒,当它坠入里加市中心的一个池塘时,引起了围观者的欢呼和掌声。该纪念碑建于1985年,旨在纪念苏联对纳粹德国的胜利,后者在二战期间占领了波罗的海国家。但对许多拉脱维亚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反感的提醒,提醒他们苏联几十年的压迫性占领,这种占领在1991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时结束。

拉脱维亚总统埃吉尔斯•莱维茨(Egils Levits)当天在拆除的现场直播中说:“这座纪念碑不断提醒我们的占领和许多人的相关命运:被驱逐、被镇压等等。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纪念碑。”

里加市长马丁•斯塔基斯(Martin Stakis)称,这次拆除是“里加和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性时刻”。拉脱维亚议会于今年5月投票批准拆除胜利公园纪念碑,大约三个月前,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了整个中东欧的警钟,那里对冷战中苏联扶植的共产主义政权的记忆仍然很痛苦。

俄罗斯族人占拉脱维亚人口的25%左右。莫斯科方面对里加苏联胜利纪念碑的拆除没有立即作出反应。拉脱维亚的一些俄罗斯裔社区成员曾抗议拆除该纪念碑。每年5月9日,成千上万的俄罗斯族人聚集在纪念碑前,纪念1945年对纳粹德国的胜利。

大多数拉脱维亚人将这一天视为苏联占领的开始,苏联的占领一直持续到1991年。1997年,一群活动家试图用炸药拆除纪念碑,但炸药意外引爆,导致两人死亡。

一天前,波兰西南部城镇布尔采格(Brzeg)的工人开始拆除那里的一座苏联战争纪念碑,这是自3月以来在波兰拆除的第24座冷战时期的纪念碑。爱沙尼亚政府上周也开始从靠近俄罗斯边境的一个城市拆除一座苏联二战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Kaja Kallas)本周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采访时表示,自俄乌战争爆发后多国经历的通货膨胀是一种“战争税”。她强调:“我们必须继续支持乌克兰,发送军事援助在这里至关重要。俄罗斯的残暴战争使我们所有人都付出了代价。当我们用欧元支付时,乌克兰人是用他们的生命支付的。”

卡拉斯周四还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通话,讨论对俄罗斯公民实施旅游禁令。卡拉斯称:“30%的俄罗斯人通过爱沙尼亚边境进入欧盟。我们不主张彻底禁止——我们支持人道主义例外,我们的边境必须对寻求庇护者和持不同政见者保持开放。欧盟的团结是重要的。”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08/%E6%8B%89%E8%84%B1%E7%BB%B4%E4%BA%9A%E6%8B%86%E9%99%A4%E9%A6%96%E9%83%BD%E8%8B%8F%E8%81%94%E8%83%9C%E5%88%A9%E7%BA%AA%E5%BF%B5%E7%A2%91.html


Friday, 23 August 2019

世局解碼:昔求獨立,今防俄國假資訊戰 「波羅的海之路」30周年,抗爭未完

1989年適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周年,波羅的海3國有200萬民眾手牽手築成長達675公里、跨越3國首都的人鏈,表達追求獨立的決心,事件當時備受國際關注。(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1989年8月23日,當時仍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民間發起「波羅的海之路」(The Baltic Way),3國共有約200萬人手牽手組成總長度約675公里的人鏈,藉此宣揚獨立訴求,在國內外都引起廣泛迴響,被視為波羅的海國家獨立運動的里程碑。不過獨立成功不代表可擺脫克宮影響,3國特別防範俄羅斯的資訊戰。俄羅斯近年被指在西方發動假資訊戰,3國經驗近年為不少西方學者借鏡。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波羅的海之路」舉行日子是1939年《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50周年,該條約為莫斯科翌年重新吞併波羅的海3國開綠燈。3國的獨立運動人士拒絕承認這條約,進而否定蘇聯統治基礎,作為要求獨立的理據。最終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在1991年先後獨立,逐漸融入西方陣營,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

脫離蘇聯獨立,並不代表可跟莫斯科一刀兩斷。地理上,3國靠近俄羅斯,人口上更是難以分割:有學者統計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俄裔人口較多,約為總人口的兩成半,立陶宛的比例則跌至6%以下。連同以俄語為第一語言的非俄裔居民計算在內,比例則會更高一些。


恐俄出手成克里米亞翻版

俄裔或俄語人口成為俄羅斯介入或影響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支點,這點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更為明顯。俄羅斯以保護俄語民眾為藉口,拒理西方和基輔反對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並在幕後支持俄語民眾佔多數的烏東頓巴斯地區。觀察家擔心俄羅斯會在俄語人口不少的波羅的海國家照辦煮碗,3國一早對俄羅斯假資訊戰嚴加防範。3國部分俄語傳媒雖稱是本地營運,但調查記者發現幕後金主是俄國營傳媒。


3國俄語人口離心力不大

「假新聞」在2016年美國大選後成為西方熱門話題,但俄羅斯涉嫌濫用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宣傳虛假資訊,影響外國社會和政治輿論,早在烏克蘭危機時已見熟練。波羅的海國家其中一個主要反制手段便是透過罰款或禁播來懲罰假資訊報道。拉脫維亞2014年成為北約卓越戰略通訊中心的總部,定期公布俄羅斯假資訊活動的報告,例如去年報告指俄國社交媒體以「假資訊和政治宣傳的有毒結合」針對波羅的海國家。3國還依賴歐盟在2015年成立的機構對抗俄方資訊戰。

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比較政治學教授佩泰(Vello Pettai)向本報稱,對波羅的海國家來說,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建立俄語廣播的替代選項,即使那耗資不菲和觀眾有限。他指愛沙尼亞在2015年創立特設的俄語頻道,部分理由是回應俄國吞併克里米亞,但事實是除了禁止俄國媒體外,其他招數成效有限,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都曾考慮過停播俄國電視台,但始終不是很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

佩泰認為,波羅的海國家的俄語人口立場尷尬:一方面面對在地融入的挑戰,另一方面,這些俄語人口深知在波羅的海國家的生活更自由更富足。惟幸波羅的海政府從未直接施壓趕走俄語民眾或刻意將他們邊緣化,俄語族群甚至有不少商界、政界和社會上的成功例子。


世局解碼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08/201908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