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周恩來.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周恩來.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24 October 2013

解密时刻:毛泽东的忠臣周恩来

10.23.2013
华盛顿 — 开 场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周恩来就是党员。从1927年开始,他一直身处中共党政军最高决策机构。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直 至1976年去世为止。在将近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亲身经历无数次中共党内的政治斗争,他亲自参与了所有的这些斗争,在他亲眼目睹周围无数的达官显要一 个个在党内政治斗争风浪中丧失权力、丧失人身自由、乃至丧失生命的同时,他自己却不仅可以屹立不倒,而且还享有“人民的好总理”的美誉。周恩来是如何做到 的呢?今天的美国之音《解密时刻》为您揭示。

解说: 1969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副主席、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河南开封的一间陋室里孤独、凄惨地死去,死得无声无息。他的尸体被秘密火化,火化单上的名字写的是“刘卫黄”,职业一栏写着“无业”。

就 在一年前的196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将这位中国共产党第二号领导人、毛泽东亲自 选定的第一位接班人“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这份报告不仅宣布了当时被称为“党内头号走资派”的刘少奇“政治生命”的死亡,而且为当时对 刘少奇的人身迫害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在这次会议上宣读这份报告的,就是报告的起草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总理周恩来。



李肃:文革的时候,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周恩来是个什么态度?

高文谦(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开始,毛并没想把刘少奇像在“九大”的时候那样给搞死。一开始只是想把他从接班人的位子上拿下来,从第二号人物拿到第八号人物。周那时候还都是要保刘的,因为毛那时候也讲,刘、邓是人民内部矛盾嘛。

解 说:1966年8月1日到12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决定开展文化大革命,同时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由第二位下滑到第八位。不过,刘少奇还保留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家主席的职位。毛泽东尽管在8月5日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但是他此后也曾经制止贴刘少奇的大字 报。毛泽东在1966年八次接见红卫兵,刘少奇都参加了。11月3日那次接见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还特别走到刘少奇跟前,询问了他的工作、生活情况。

在这期间,周恩来的确有保护刘少奇的言行。例如,周恩来在1967年初曾经告诫造反派说:“不要揪人,……刘少奇、邓小平也不能揪。……刘、邓、陶(铸)是中央常委,我还得保。”

但是,毛泽东听说刘少奇并不服气,听说刘少奇还和一些省市负责人商讨对付中央文革的办法,并且有意要和毛对抗,改组政治局。终于,毛泽东下定了彻底打倒刘少奇的决心。

*周恩来称刘少奇为“刘贼”,落井投石*


高文谦:毛就开始在历史问题上来做刘案。一旦定成历史问题,定成一个叛徒的话,那就是敌我矛盾了。只有这样,才能对党内外有一个交待,证明文化大革命是完全正确的和非常及时的。

随着毛下决心要抛弃刘的时候,周的态度那就变了。周当时是中央专案审查委员会的主任。中央专案审查委员会是在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打倒“彭罗陆杨”的时候成立起来的,专门审查他们四个人。

解 说:“彭罗陆杨”指的是当时被打倒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中宣部长陆定一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这个中央专案审查委员会, 后改名为中央专案组,直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在毛泽东的直接控制之下,专门负责高级官员的案件处理,权力巨大,最鼎盛时期的工作人员达数千人。该 机构于文革结束以后的1979年解散。周恩来生前一直担任中央专案组的总负责人,并且兼任刘少奇专案组组长。

李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高文谦:最后把刘案给搞出来,直接是在江青的指导下,但是周参与,而且周是在江青的上面。江青把材料搞出来之后,要到周那里去,周最后也就认可。

解说:中共党史专家司马清扬在《周恩来与林彪》一书中写道:刘少奇专案组成立之后,所有关于刘少奇的罪证材料能否上报都是由刘少奇专案组组长周恩来决定的。没有周恩来的同意这些材料根本上报不了。

司马清扬还引述文革史专家王年一的话说:送给毛泽东看的只有证明刘少奇有罪的“人证物证”,而证明刘少奇没有罪的人证和物证却没有送给毛泽东看。对毛要打倒的人,周恩来总是可以递上让毛满意的材料。

1968年9月25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和林彪提交了关于刘少奇的审查报告。


高文谦:我看的档案材料,刘案的审查报告,上送给中央的报告,是周恩来亲自起草的。用周、陈伯达、康生、江青四个人联名向毛、林报告。周在这个里面称,亲笔写的“刘贼”,给刘那时戴了五顶帽子。

解说:周恩来在刘少奇的“罪证材料”上做了一大篇批示。他写道:“刘贼是大叛徒、大工贼、大内奸、大特务、大汉奸,真是五毒俱全、十恶不赦的反革命分子!”

“我们要首先欢呼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没有这种大革命,怎样才能把刘贼及其一伙人的叛党卖国、杀害同志的罪状,挖得这样深。这样广?”

据 中共党史专家司马清扬在《周恩来与林彪》一书中透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李锐说:大约在1983年至1984年间,中组 部奉命销毁一大批档案材料。在销毁之前,中组部部长陈野苹让我看了一个原属于刘少奇专案组的绝密件。这个绝密件中有两份原稿,都写的是给刘少奇定罪的结 论,一份是由江青主持草拟的,一份是由周恩来主持草拟的。由周恩来主持草拟的那份结论计有四条,是周恩来亲笔写下的。比较起来,周恩来给刘少奇定的罪名, 要重于江青给刘少奇定的罪名。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关于刘少奇问题的决议,基本上就是按周恩来所亲笔拟出的那个结论来定调子的。”


李肃:作为中央专案委员会主任这个角色,对于刘少奇的这个案子,他最后下的批示,他起草的这个东西,有没有落井投石之嫌?

高文谦:刘本身已经落难了,从毛的接班人已经成了阶下囚了,你还要用伪证,在政治上宣判刘少奇的死刑。这本身就是一种落井下石。

如果说周恩来在文革中很多污点的话,他审理“刘案”,最后代表中央做“刘案”的审查报告,而且亲笔写的那些话,这是他最大的一个污点。

李肃: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对周恩来怎么看?

高 文谦:王光美刚从秦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她对外界的很多情况不了解,因此她的儿女们,刘源啊,刘平平啊写过一篇纪念他父亲的文章。最后在这篇文章里,王光 美说:“总理,你真好。”这是在前半期,王光美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后半段,王光美出来之后,了解很多情况之后,对周,我听说,意见就很大。90年代,国内 有一部周恩来的电影,讲周恩来在文革,是王铁成主演的。王光美全家拒绝观看。

*周恩来推荐林彪当副统帅,感到“很大幸福”*

解说:周恩来到底为什么没有对落难的刘少奇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其真实原因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刘少奇之死发生在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年,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倒后,林彪成为中共党内排名第二的领导人。


李肃:周恩来一直是在林彪之上,在党内的地位,在军中的地位也是如此。到了文革中间以后呢,林彪跃升为毛的接班人,成了第二号人物,周成了他的下面了。那时候叫林副统帅。周是怎么接受林彪作为自己的上司的?

高文谦:周这个人的组织纪律观念非常强。党一旦定了什么样的事情之后,他也会去照办,作出什么决定,他会去服从。所以在文革中林一确定地位后,他十分注意处理好跟他的关系。

解 说:1966年,在中共决定开展文革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亲自拟定政治局常委候选人名单,把林彪列在第二位。当时包括林彪在内,中共有五位副主席。 为了突出林彪的副统帅和接班人地位,周恩来主动提出不再提及自己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头衔,从而也避免提及其他几位副主席的头衔,使林彪成为唯一的副主席。为 此,周恩来曾经在文革初期多次公开自豪地提及这件事,说林彪“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最好,跟毛主席跟得最紧的,我推荐他为副统帅”。

1969 年4月,中共召开“九大”,林彪的接班人地位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当时毛泽东有意让周恩来也担任副主席,周恩来一口谢绝,为的是突出林彪的接班人地 位。周恩来在4月14日的全体会议上说:“我们不仅为着我们伟大领袖,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主席而感到无限幸福,我们还为有了众所公认的毛主席 的接班人,林副主席而感到很大幸福。”

他还修改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岗山会合,建立“朱毛红军”的历史,把中共南昌暴动中只是一个连长的林彪说成是率领部队和毛泽东会师的领导人。他说:“林彪同志南昌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上井岗山,一直在毛主席身边战斗。所以我说南昌起义的光荣代表应该是林彪同志。”


高文谦:周在写报告的时候,都是毛、林并列。每天晚上写到半夜三更,而且多少年这么写下来之后,从66年一直写到71年。

林彪事件之后还有个小插曲。林彪已经摔飞了,周一晚上没睡觉,还是给毛、林写报告,报告里面写的是毛,信封上写的“毛主席,林副主席”。笔误,吓得一身冷汗。然后专门把他的小秘书纪东给叫过来,说:“你看看,我犯了这么个错误,你以后要替我来把关啊。”

实际上信根本就没有送出去,但是你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他已经都习惯了。

解 说:文革史专家宋永毅说,周恩来和林彪的关系好过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林彪当年的“四大金刚”之一、前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的儿子程光曾经 回忆说,林彪一再关照他下面的“四大金刚”和叶群,要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和周恩来合作。这是他特地关照多次的,说周恩来就代表我。

高文谦:林彪是中共打下红色江山头号的功臣,但是建国以后就闭门养病了。周利用总理之便,经常去看望,关照,问候。周去看林彪时,林彪每次都把周送到大门口,也是表示对周的尊重吧。

林彪事件之后,从毛家湾抄出不少周和林彪之间的信件和照片,最后都被汪东兴送给周,周一把火都给烧了。

李肃:在政治上周恩来和林彪曾经是盟友吗?

高文谦:两个人一文一武,共同支持毛发动文革,那时候江青还没有成气候。

解说:文革初期,林彪和江青同属文革派,协助毛泽东斗倒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走资派”。随后,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事情时有发生。

1970 年8月,中共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林江两派激烈对峙。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与江青手下的张春桥发生争辩。林彪在会上没有 点名地批评了张春桥,引发全会对文革派张春桥的全面围攻。毛泽东没料到文革这么不得人心,因此被触怒。他后来说:“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上反我。”这使 毛泽东和林彪这两个昔日的政治盟友反目。


李肃:在毛泽东和林彪发生矛盾的过程中,周扮演了什么角色?

高文谦:周实际上是被夹在当中。

李肃:左右为难?

高文谦:左右为难。在一开始的时候,周还试图和稀泥。

高文谦:但是毛这个人是这样的,不得罪人,一得罪人,得罪到底。一开始是集中对陈伯达。陈伯达那时还要保留中央委员呢,后来就根本关到秦城监狱里去了。然后从他转到黄吴叶李邱敲山镇虎,逼林彪出来作检讨。

李肃:但好像林彪没有正式做出检讨,是不是?

高 文谦:没有正式。毛对林彪之所以非常地恼火,之所以抓住黄吴叶李邱不放,就是因为林彪不检讨。林彪看得非常清楚,一旦检讨,事情就没完没了,等于你输了理 了。实际上林彪在庐山会议上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他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不指名地点张春桥,事先都和毛打过招呼的,两个人在小会议室里,开会前。结果呢,没 想到林彪这么一讲话,在全会引起的反响非常大,所有的人都说,林副主席讲得好,包括四方面军的人,是毛非常看重的,许世友、陈锡联,在林彪讲完话后,走过 去去跟林彪握手去。毛一看这么多人对着中央文革,所以那时候江青带着张春桥、姚文元8月25号到毛主席那儿去,紧急求见毛。而且张、姚都下跪啊,大哭,据 说都把毛的裤腿儿都哭湿了。

高文谦:周的本意是希望毛林不要(对立),能够缓和一下。这样子我们可以共同搞经济建设,但毛那个时候已经决心要和林彪分道扬镳了。

解说:1971年9月13日,一架中国的三叉戟式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机上包括林彪、叶群夫妇、儿子林立果在内的八男一女全部丧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至此,毛泽东亲手扶植起来的第二位接班人也被他亲手打倒了。

李肃:在林彪出事以后,周恩来对林彪的子女是怎么对待的?

高文谦:林彪的子女实际上就剩下一个林豆豆(林立衡)。林立果已经一块儿摔死了。对林立衡的待遇前后是有一个变化的,开始的时候林立衡是住在玉泉山,而且中央文件说她是立了功的,但是非常快的就把她就立案审查。

林立衡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最后就讲了好多林彪说毛的黑话。这句话也是比较要害的:“毛主席身边也有叶群那样的人。”你想想,大家都知道叶群指代的是谁?那都很清楚了。从那以后,林立衡的处境就大坏了。

在这个过程中,林立衡专门给毛写过信,要求跟毛面谈。毛把这封信就批给了周。周一见了林立衡,劈头盖脸就是一句话:“你一个小孩子家,胡乱写什么呢?我都看不懂。”

你说林说毛的黑话和“毛主席身边也有叶群这种人”,周会看不懂,听不懂?他说他听不懂。

*邓小平复出,周恩来奉旨行事*

解说:“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坛发生了文革中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一度被打成“资产阶级司令部”第二号人物的邓小平复出。


李肃: 邓小平的复出,按照官方的说法,周恩来发挥了很大作用,周恩来真的发挥了很大作用吗?

高文谦:并非如此,实际上恰恰相反,邓的复出,是毛用邓制约周的一招棋。林彪事件之后,周的势力在上升,而且掌握实际权力,而毛的身体又不行了。那么毛考虑,制衡周最好的就是邓。

解 说:在毛泽东打倒刘少奇的同时,他对“刘邓司令部”的二号人物邓小平却网开一面。1968年,在开除刘少奇党籍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先后两次为 邓小平讲好话,说“不要开除党籍,最好嘛还能够做点工作”。在另外几个场合,毛泽东曾经几次指示要把邓小平和刘少奇区别对待,并且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汪东兴直接管理邓小平的事务,保护了他的人身安全,为日后重新起用邓埋下伏笔。

周恩来对待被打倒的邓小平,完全是按照毛泽东的旨意行事。1969年秋,邓小平被发落到江西。周恩来事先打电话给江西党政领导人,过问对邓小平一家的生活安排,还对他们说,邓小平下去“是到农村锻炼”。

邓 小平的女儿邓榕在回忆父亲的书中说,邓小平被送到江西的时候,江西省政府的办公室主任亲自接机,亲切地称邓小平为同志,说“毛主席叫你来江西,我们非常欢 迎”。邓小平一家人在江西住的是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少将校长的两层小楼,被称为“将军楼”。邓小平在一公里以外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监督劳 动”,厂内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休息室。


在下放江西期间,汪东兴还亲自帮助邓小平的女儿和儿子上了大学。

“九 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在1972年1月再次明确表示,邓小平和刘少奇不一样,是人民内部矛盾。8月14日,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来信批示说“邓小平同志……没 有历史问题”,“有战功”,“没有屈服于苏修”。于是,周恩来于1972年12月18日要毛泽东的亲信纪登奎和汪东兴写信提议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再拿着这 封信去请示毛泽东。1973年3月9日,毛泽东批示同意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在同年8月举行的中共十大上,邓小平再次成为中共中 央委员。


李肃:周恩来和邓小平之间,他们是盟友呢,还是对手?

高文谦:毛的如意算盘最开始是想用邓来制衡周,进而想用邓来取代周,完成权力格局的换马,这当然是在周病重之后了。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没起到这么一个作用。非常快的,周邓两人就成为一个盟友了。

为 什么能成为盟友呢?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因为林彪事件之后,江青这一派坐大。周那时候在朝里面就他一个人。邓出来之后,虽然毛是想让邓来制衡周,但是 周也有意识地做了邓的工作。譬如说,邓小平从江西回北京之后,第一次见周,到玉泉山去,周就跟他谈了张春桥的问题,说张春桥是叛徒,主席不让查。

以我对周的了解,周轻易不会讲这种话,但是他要看准了人。他讲这种话也是跟邓交心的话。换句话,也是帮助邓复出以后所面临的局面。当然周和邓之所以结盟,也和江青咄咄逼人有关。不断地对邓发难,把邓也推到周的那一边去了。

解说:毛泽东让邓小平复出以后还曾经考验过邓小平对周恩来的态度。1973年11月到12月间,毛泽东为了压制周恩来,对周恩来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谈判中的表现横加指责,指示中共政治局召开会议批判周恩来对美外交的“右倾投降主义”。

高 文谦:江青就是把这个问题说成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上纲上得非常高,那就等于周要(被)打倒了。周这个人就是这样,你让我检讨,我就去检讨,毛最后一看, 也不想彻底把他整垮他。但毛又想通过这个事情来敲打周,所以毛在选择邓来列席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大有深意的。深意是什么?就是通过这件事情来考验邓。

李肃:考验邓对自己的忠诚度?

高文谦:对,考验对自己的忠诚度。第二,对周是不是能下得去手?最后邓就讲了那一番话:总理啊,你这个人,别人跟主席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你呢,跟主席是可望又可及,只有一步之遥,今后希望你注意这个问题。

李肃:警告他不要夺权?

高 文谦:对,警告他不要有非分之想。其实这个事情对周就是很冤枉了,周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自己要当一个第一号人物,但是毛始终对这个事情放心不下。但是这个话 最后通过邓的嘴讲出来了。毛一直在观察着邓,邓是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最后一个发言的,毛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问王海容:“小平同志发言没有?”“还没有。”又 问王海容,(王说)“没有”。最后听说小平同志发言了。邓发言了,毛是非常高兴,等于在周邓之间打了一个楔子。

解说:毛泽东得知邓小平发言之后高兴地说:“我知道他会发言的,不用交待也会发言的。”于是,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宣布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和解放军总参谋长。邓小平再次进入中共最高决策圈。

让毛泽东始料不及的是,以江青为首的文革派与邓小平发生了严重矛盾,使文革前关系并不密切的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文革后期结成了政治联盟。

*周恩来批朱德是中央常委里的“定时炸弹”*

朱德曾经是和毛泽东一起被中国人喊过“万岁”的中国领导人。周恩来不仅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在他领导的中共南昌暴动中,朱德是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高文谦:周和朱的关系是很好的。朱这个人是与世无争啊,而且他的资格很老,德高望重,周一般也很尊重他。周又是朱的革命引路人。当年旅欧的时候,周介绍他,朱德和孙炳文,就是孙维世的父亲,在德国入的党,所以周和朱德两个人相知是非常深的。

解说: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的授意下开会批评朱德,原因是他对批判“彭罗陆杨反党集团”持消极态度。

高文谦:在会上唱主角的是林彪。林彪讲朱有野心,想当领袖。还有一个人唱得也非常高,是陈毅。陈毅讲,朱德想黄袍加身。真是子虚乌有。朱德在建国后,长期赋闲在家里。

李肃:周恩来在批判会上是怎么表现的?

高文谦:周那个时候也跟着批,周跟林彪和陈毅所不同的是,把自己也摆进去了,说:“我在历史上就一直反毛。反毛的话,你朱德历史上错误也非常多。你也多次反过毛。你是中央常委里的‘定时炸弹’!”

解说:周恩来在发言时指责朱德多次犯过路线错误,“反对毛主席”。还教训朱德说,“毛主席说过,你就是跑龙套,可是你到处乱说话。你要谈话,得写个稿子,跟我们商量。”“你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信任的。”

高 文谦:这个话的份量也很重啊。那个会场上简直是乱七八糟。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中共高层政治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完全是在政治上非常残酷,人性完全没有了。其 实周跟朱的私交是非常好的,两个人相识是非常深的,但是在会上也是要指着鼻子这么样的讲:“你是中央常委的‘定时炸弹’。”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共产党里面 讲党性就没办法讲人性。

*周恩来保陈毅,就是保自己*

解说: 毛泽东在文革中的政治高压让大批党内元老不满,也深感自身处境的岌岌可危。这种积蓄已久的情绪终于在1967年2月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爆发出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率先发难。


高文谦:陈毅大闹怀仁堂,这是文革中一个重要的关节点,陈毅讲得最厉害。陈毅讲到“延安整风”,影射林彪,而且提到“延安整风”涉及毛。就是说“延安整风”的时候是他们这些人最拥护毛主席,刘、邓、彭、薄。现在历史证明怎么样?我们这些人都是挨整的。

事 后,张春桥和王力两个人对了笔记后去向毛汇报大闹怀仁堂的过程。毛一开始像听笑话似的,脸上还有笑容呢,但是王力注意到,就是当陈毅讲到“延安整风”的时 候,毛的脸就变了。结果最后毛大怒啊,用江青的话说,“发无产阶级之震怒”。就是说,你们还想翻“延安整风”的案,“你们把王明,把张国焘,把刘少奇都给 请回来。陈毅,你当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我和林彪重新上山打游击去。”

李肃:周恩来和陈毅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很深了。

高文 谦:两个人早在红军的时候就共事。建国以后,陈毅又是同在外交系统,是周恩来的左膀右臂。陈毅是个性情中人,豪率,说话也幽默,因此周很喜欢他的个性。我 当时在周恩来研究组的时候采访过的一些周的老秘书说,在国务院这些副总理里面,就是陈毅跟周走动得近。陈毅经常是不请自来,到西花厅就串门去了,招呼也不 打。像别的人进西花厅,还要事先打个招呼, 陈毅经常跺着步自己就过来了,所以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毛对整陈毅实际上并不是像对贺龙,对刘少奇,对彭真那样,在政治上非要把他们剪除掉。毛那时又开始缓和了,这不是67年2月份嘛,67年5月1号的时候,又让陈毅他们上天安门了,要表示团结吧。

解 说: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陈毅在中国外交部受到批判。毛泽东当时的态度是,对陈毅既要批判,又要保护,即“一批二保”。1967年5月1日,在天安门 城楼上,周恩来特别安排陈毅与毛泽东合影留念。毛当时对陈毅说:“我是保你的。”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在保护陈毅的问题上也勇气十足。

高 文谦:毛自己就说的就很清楚,当面对周讲,点明了:陈毅一倒,你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在67年夏的时候,周为了保陈而苦战。周知道,他和陈毅的关系是一损俱 损,保陈毅就是保自己。因此周甚至于讲出来,在人民大会堂他们要冲人民大会堂揪陈毅的时候,就是外交部的造反派,他讲:我就站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你们要冲 的话,就从我身上踏过去。

*周恩来与贺龙,始保终弃*

解说:与“保陈毅”的态度不同,毛泽东在贺龙问题上的立场可谓一波三折。在文革前,贺龙是负责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与林彪不和。贺龙在中共军中的资历比林彪老得多,但是在中共党内和军内的地位却在林彪之下。

文 革之初,林彪在军中发起了“打倒贺龙”的风潮。毛泽东开始并不以为意。他对贺龙的印象一直不错,因为贺龙在历史曾经帮过他的大忙。延安时代,毛泽东与王明 为了中共党内的领导权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贺龙站在了毛的一边。贺龙也曾力排众异,支持毛泽东与江青结婚。贺龙当年说:“堂堂一个大主席,讨个女人有什么 了不起,谁再议论我枪毙了他。”


高文谦:毛一开始,还是希望贺龙跟林彪搞好关系,所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要贺龙到林彪家去谈一次话。

李肃:也就是说,毛泽东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想要真正地打倒贺龙?就是说,如果你要跟林彪搞好关系的话,我可以一起再用你们。

高文谦:对,结果两个人谈崩了。谈崩了之后,毛那个时候就有一个选择了:是林彪,还是贺龙?

解 说:周恩来是元帅贺龙的入党介绍人,两个人关系密切。中共南昌暴动中,周恩来是最高领导人,贺龙则是暴动的总指挥。他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是暴动部队 的主力。文革之初,贺龙落难,周恩来有心要保。1966年底,贺龙在北京东郊民巷的家数次被抄,周恩来建议贺龙夫妇搬到北京西郊为中共领导人修建的别墅 ----新六所去休息。然而,这时的毛泽东在政治上倒向了林彪。

高文谦:贺龙的问题为什么会升级?和刘少奇的问题升级那是一样的情况,是形势所迫。在夺权之后,军队开始乱了。在这种情况下,毛的态度就开始变了。当周看到后来事情不简单的时候,他也开始保持距离了。

李肃:现在中国的官史普遍的一个说法是说周恩来主动地保护了贺龙。贺龙跑到中南海周恩来的西花厅去避难,周恩来把他主动给藏在了那个地方,避免他受冲击,事实是这样吗?

高文谦:恰恰相反。贺龙去中南海西花厅是不请自来。

贺龙被造反派揪得东躲西藏,在新六所也救不了。所以贺龙一看,干脆回家算了,等着你们揪我去了。

结 果他们两个人(贺龙和夫人薛明)坐着车,从新六所,就是万寿路,回到他们家,他们家是在反帝路(东郊民巷)。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中南海,薛明说,你看看, 咱们当时到新六所也是总理让咱们去的,既然咱们回家也跟总理打声招呼吧。这么着就去了,所以说是不请自来啊。到了总理家的时候,周当时不在家,周恩来的秘 书周家鼎在,马上跟总理报告。总理一看说,既然来了就住下吧。所以在贺龙住下来的过程中,在生活上,周,主要是邓颖超,对贺龙夫妻嘘寒问暖,但政治上绝不 谈任何话题。

李肃:但在后来的时候,周恩来把贺龙给送出去了,根据中国官史的说法,他是把他送到西山去,到军队里给保护起来了,这是事实吗?

高 文谦:对。林彪那时候也给周打电话去,让周交人。周在这种情况下,就代表中央和李富春一块儿找贺龙谈话,等于就是宣布贺龙隔离审查。话说得比较委婉:我送 你到西山象鼻子沟去,那是军委前指(中央军委前线指挥部),送到那儿休息一段时候,秋天我去接你回来。实际上就是把他正式隔离了。

开始的时候,周曾经还派人去看过。贺龙还真信周这句话,每天一个人在西山的前指那儿,一个人也没有,就看通往山下的一条小路,只要上来一辆车,就看是不是总理来接他来了。结果就到了秋天,也就是67年的秋天,实际上贺龙被正式立案审查。

解说:1967年9月,林彪的妻子叶群在文革碰头会上提出专案审查贺龙。周恩来表示附议。

高文谦:审查报告就是周写的。

李肃:审查报告又是他写的?

高文谦:对,因为周曾经兼任贺龙专案审查组的组长。

解说:周恩来还在贺龙的审查报告上写下数百字的批语,大骂了贺龙一通。

高文谦:周对贺龙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始保终弃。开始是保的,后来弃了。同样的一种情况,他是看毛的脸色。

解说:1969年6月9日,贺龙病逝。不到两年后,发生林彪事件。毛泽东说,看来贺龙的案子假了。周恩来听了,马上派人把贺龙的遗孀薛明从贵州接回北京。

1975年6月9日,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此时已是病入膏肓。当人们劝阻他不要出席时,他说,我已经对不起贺老总了,我不能不来啊!他不仅亲自致悼词,而且据说向贺龙的遗像一连鞠躬七次,还哭着对薛明说,我没有保护好他啊。


李肃:薛明对周恩来有没有什么评价?

高文谦:这个也是跟王光美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开始刚一出来,以为这就是林彪、四人帮迫害的。后来了解情况多了之后,知道周在这里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后来薛明对周也是有非议的。

有 一个流传非常广的一个讲话,讲她当年跟贺龙时怎么样子被迫害的。其中讲到贺龙那时候在山上,水上不去,连水都不够喝,他们只好接雨水喝,而且吃饭营养也严 重不足。贺龙是个糖尿病人,吃不饱之后,就到处发颤,血压高,所以最后就恶化,走着走着路就倒地下,呕吐。在最后的时候,明明是严重的糖尿病人,还给他打 血糖,这么着他就死了。

周是中央文革碰头会的牵头人,当时各个专案小组,都定期向中央文革碰头会汇报被审查人的思想,生活和身体情况。

李肃:也就是说贺龙当时的惨境,周恩来应该是知道的?

高 文谦:不是所有,但是基本上应该知道的。周在文革中不是什么人都保,他首先要看毛的脸色。第二,他要不得罪林彪,不得罪江青。在毛、林、江,甚至于包括康 (生),在这几个人之间,哪一方都不得罪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他去保。如果得罪了其中任何一个人,他就不吭声了。

结 束语:对于毛泽东有意要保的人,周恩来会坚决贯彻执行。正如周恩来在文革初期所说的:“主席领导我们,要我们做的,没有别的话好讲。我保了多少人,刘少 奇、邓小平、王光美……,但我还不是‘保皇派’,我奉命‘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在史料中还找不到一例毛泽东要打倒的人被周恩来保下来 的事例。1949年中共建政以后,刘少奇、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陶铸、彭德怀、高岗、陈伯达等与周恩来同时代的中共领导人,或遭到清洗、迫害,或被 打入冷宫,几乎无一幸免,唯有周恩来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始终大权在握,全身而退。我是李肃,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4223.html

Saturday, 4 August 2012

首曝 周恩来被揭露是共产国际训练的情报特工


作者:乌苏里  




最近大陆有人认真研究过周恩来的早期履历后,认为周恩来出道时是共产国际的秘密特工,在德国接受过共产国际领袖季米特洛夫的训练,然后由共产国际派回中国,因其特殊身份原籍籍无名的周恩来得以在苏联操控的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留学日本两年,因语言未过关没法上大学,回国在南开大学读了一年因参加学潮被开除。一九二零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但实际未正式上过学校。一位网 友查周恩来一九二二年加入共产党后长期滞留德国,长达两年,不知他干了什么,但却衣食无忧,显然有人资助他。这位叫傅志彬的网友指出,此时列宁在莫斯科创 建的共产国际已将机关移师到德国,从一九二叁年秋保加利亚的共产国际活动家季米特洛夫也流亡到德国,负责对各国共产党人的军事及特务培训,以在各国策动赤 色革命。现大陆网上流传,周恩来一九二六年回国带有季米特洛夫给国民党的苏联总代表鲍罗廷(鲍罗廷秘密身份是共产国际驻远东总代表)的一封信,因为这层关 系二十六岁的无名小子周恩来当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授衔中将。

傅志彬说,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陈延年,周恩来和张太雷经常向他汇报工作,显然是受鲍罗廷领导。后来莫斯科解密档案有鲍罗廷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对张太 雷和周恩来极为赞许。周恩来回国后亲自为中共建立及领导明暗两套情报体系,很明显周是受过专门情报训练的,而受训地应该就是在德国。周恩来是共产国际情报 网在中国负责人 。后来延安整风,周恩来挨整,作为远在莫斯科的季米特洛夫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给毛,要毛放周一马。

来源:开放杂志


From 新獨立觀察 TWITTER : http://twitter.com/#!/NEOBSERVATION RSS訂閱: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备注:1.发email到get@psiphon3.com获取翻墙软件赛风3;2.安装Wuala,查找和添加gfwblog为好友,可下载各类翻墙软件;3.通过http://www.feedmyinbox.com输入本站rss地址,可将本站的每日全文更新免费订阅至邮箱(无广告),绕过GFW审查;4.以上涉及email的部分,为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强烈建议仅使用gmail,不使用国内绝大多数邮箱。5.如果打开网页端gmail存在困难,可以使用如thunderbird类的邮件客户端,或者在手机上使用邮件推送,那么可以安全方便地使用gmail。


from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5749.html

Tuesday, 27 March 2012

前記者(三)


紅色貴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族群,出自外交系統。

他們也許是前外交官,又或者是外交世家的後人,通常是放過洋的海歸派、太子黨。他們集合家庭背景、人脈關係、高等學歷、外語能力和社交技巧等多項優秀條件於一身,因此頗受跨國金融機構(特別是機構投資者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歡迎。在投資銀行 (iBank)、對沖基金 (Hedge Fund) 和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都不難找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當中,經常出入香港的一群,很大機會是上海幫,又或者是江浙人士,即是祖籍江蘇、浙江,又或者是周邊地區。滬港雙城,是中國現代史上最西化的兩個國際大都市,淵源極深,交流頻繁。對他們來說,要融入香港的生活應該不難。東方之珠又保留了解放前的海派文化和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倍感親切。

他們的履歷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曾經從事新聞工作,做過記者、編輯或者新聞官。他們也許是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官方傳媒中擔任過記者、編輯,又或者是在國務院屬下的某個部委中,擔任過新聞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之類的崗位,時間一般不會太長。他們通常畢業於外語學院,又或者在大學階段主修外語(例如:英語、法語、德語、日語),又或者是修讀相關的學科(例如:英國文學、國際關係)。在中國共產黨的眼中,記者其實是情報員,而當記者或者當新聞官,似乎是某個基本訓練課程的必修科。新中國的外交系統跟中央政府控制的官方傳媒,在某個程度上,是有關連的。借用商學院的概念,兩個系統似乎是聯營公司 (Associate Company) 的關係,可以互派或者借調員工,又或者合辦培訓課程。

如果你對中共的歷史有認識,又或者了解周恩來的生平,應該不會覺得奇怪。因為這是中共的優良傳統,也是慣常的做法。新中國的第一代外交官,不少人都曾經從事新聞工作(例如:宦鄉、錢其琛)。借用中共的術語,他們都是潛伏於「白區」的地下共產黨員。所謂「白區」,是指並非由中國共產黨所直接管轄的城市,可以是由國民黨控制的城市(例如:戰時的重慶、民國時代的廣州),又或者是由日本人所管治的淪陷區(例如:四十年代的上海)。1949 年前,共產黨員於「白區」從事地下工作,用新聞工作做掩飾,是常見的事。至於周恩來,他是新中國外交系統的奠基者,年輕時曾經以伍豪的假名,從事情報、滲透和暗殺活動。溫文爾雅的笑容背後,其實是個殺人不眨眼的特務頭子。人民的總理,有兩副面孔。

按照這個邏輯,回歸前的香港,今日的台灣,以及海外華人聚居的城市,都是「白區」。香港的傳統愛國報章中,過去也有些老報人是地下共產黨員,日常除了寫稿和主持編務以外,也負責統戰工作。當中有人不幸被捲入權力鬥爭中,被指曾經替西方國家做間諜,結果被軟禁十年,至今尚未平反。幸好他已經回港,可以替自己出書,試圖恢復名譽。今日的香港傳媒行業中,還有沒有這種人,自己想。

另一個好例子,是李儲文。三十歲以上的香港人應該會記得這個名字,因為他曾經是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李儲文年輕時,曾經以牧師的身份潛伏於上海的基督教教會中(網上可以找到相關的文字資料),是著名的紅色「無間道」(臥底),研究中國教會歷史的人都知道他。今日的香港教會中,還有沒有這種人,自己想。李儲文是寧波人,受過西方教育(1949-1950 年於耶魯大學進修),講得一口流利英語。八十年代初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到八十年代末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外事顧問。三十歲以上的香港人都知道,回歸前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名義上是新聞單位,實際上是中共駐港的最高代表機關。李儲文和香港的商界關係良好,根據本地傳媒的報導,部份愛國商人到上海經商,都是由他做「盲公竹」(粵語:介紹人、引路者)。他集合地下共產黨、新聞工作者以及外交官於一身,是典型的新中國外交人才。

翻查新中國外交系統的人事檔案,類似的個案多不勝數。境外的生意人跟來自偉大祖國外交系統的人打交道,必須格外留神。人家是從小接受嚴格訓練的紅色精英,曾經留學外國,見多識廣,外表得體,談吐大方,跟湧來香港搶購 iPhone、炒賣奶粉,在各大商場和地下鐵之內橫衝直撞、喧嘩吵鬧、隨處便溺的自由行同胞(香港高登討論區網民形容這種大陸人是「蝗蟲」)不可同日而語。論層次,高很多。勢利的香港生意人,不難看出其中的分別。看不出的,是人家背負著特殊的任務,背後也有國家機器提供強大的支援。對情報工作缺乏認識的香港生意人,尤其要小心,你眼前那位講得一口流利美式英語的國產投資銀行家,絕不簡單。他或她也許會告訴你,年輕時當過記者,來過香港,喜歡這個城市的方便,也愛這裡的美食。換言之,當日的他或她,有可能是受訓中的紅色外交官。

至於他們在跨國金融機構之中,跟來自西方國家的外國同行之間的互動與較量,應該比國產電視劇<潛伏>(2008) 更加精采,由於牽涉國家金融安全以及現代財技與商戰,情節複雜,應該沒有人敢寫和會寫。他們當中是否有人因為執行任務而壯烈犧牲,又或者被外國勢力所收買,結果愛國變賣國,成為雙面間諜,最後變節逃亡,改名換姓,遠走他方,真是天曉得。借用國產宣傳文字的說法:他們都是「霓虹燈下的哨兵」,正在跟外國反華勢力進行你死我活的「貨幣戰爭」,為捍衛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安全而戰。至於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自己想。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這張照片攝於四十年代末,應該是 1949 年前,因為解放後周恩來就不再穿西裝而改穿毛裝(解放裝)了,白白浪費了一副好衣架和一張漂亮的面孔。留意他的身體語言,一手持杯,一手握拳,充份說明外交工作的本質。面部表情看似輕鬆,其實暗藏殺機。新中國外交系統的奠基者,是一個複雜雙面人。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周恩來(1898-197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6%81%A9%E4%BE%86

百度百科:周恩來(1898-1976)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1.htm

百度百科:錢其琛 (1928-)
http://baike.baidu.com/view/47737.htm
節錄:上海嘉定人, 1945 年至 1949 年於上海<大公報>任職員。曾經有報導指他的兒子出任美資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 的北京辦事處主管,是否屬實,有待查證。

百度百科:宦鄉 (1909-1989)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084.htm
節錄:出身清末官宦家庭,曾經留學英國。民國三十三年 (1944) 二月,取道香港,與郭沫若和梅蘭芳等五十六人去東北解放區。天津解放後,<大公報>改組為<進步日報>,宦鄉一度任主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宦鄉任外交部歐非司司長,1954 年出任中國駐英國代辦,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新浪網:北美:熱錢來了(環球企業家 October, 2005)
http://magazine.sina.com/bg/gemag/200510/20060111/001815532.html
節錄:前匯豐銀行亞太區投資銀行主管宦國倉(宦鄉的兒子)於不久前辭職,牽頭組建一個十億美元的基金。

朱鎔基前翻譯朱彤 任外資銀行中國總經理
(蘋果日報 2011 年 7 月 2 日)
節錄:因擔任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身邊翻譯而一炮而紅、有中國「第一翻譯」之稱的朱彤,在媒體上消失多年,原來已悄然轉行,由國家領導人身邊的翻譯搖身一變,將成為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中國區總經理。朱彤畢業於北京外交學院,其後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議員培訓班,1990 年加入外交部翻譯室,為多位國家領導人做過翻譯。

百度百科:李小加 (1961-)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1797.htm
簡介:1984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曾任官方的英文<中國日報>記者。曾任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2009 年出任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是首位內地人擔任這個職位。李小加是海歸派,至於是否太子黨,跟外交系統有沒有淵源,有待查證。香港傳媒居然沒有替他「起底」(港式粵語:查家宅),奇怪。他就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之後所推動的連串改革(例如:延長交易時段),引起華資小經紀的強烈不滿,試過集體包圍交易所,高呼:「李小加,仆街!」(即是叫他去死)。2011 年 8 月 10 日港交所網頁被電腦黑客入侵,李小加的處理手法(要求個別藍籌公司停牌)和態度(事後他說:「能保證我就保證這次不發生!」)令小投資者非常不滿。有怒火中燒的股民致電電台的「烽煙」 (Phone-in) 節目,質問為甚麼要找個不會講廣東話的幹部來打理交易所,難道香港沒有人才嗎?李小加不懂粵語,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或者美式英文,溝通上沒有困難但是有隔膜,給香港人的印象是空降的京官或者幹部,部份偏袒華資小經紀的傳媒甚至形容他「有井岡山味」。

香港華菁會
http://hua-jing.org/articles/?do=list&catalog_id=1420
簡介:香港華菁會由一群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發展事業的青年人創辦。我們以「心系祖國,服務香港,促進和諧,弘善崇德」為宗旨,希望通過匯聚大批落戶香港的內地海歸青年精英的力量,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香港華菁會的組織結構與會員名單
http://allaboutleon.com/index.cgi?md=read;id=18210
簡介:名譽主席的名單中,包括鋼琴家朗朗、生於北京的香港歌手黎明、涉嫌令江澤民「死去活來」的亞洲電視大股東王征(自稱盛宣懷後人,本人隨母姓,據說是上海的地產商)。華菁會其中一位名譽主席叫王貴國,跟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同名同姓,是否同一人,有待查證。城大法律學院的王貴國是梁美芬(城大法律學院副教授、香港立法會議員)的丈夫,是北京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官員。華菁會的副主席陳晴是國務院港澳辦前常務副主任陳佐洱的女兒。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這個組織的成員中,不乏國產外交世家的後人。

香港華菁會成立
大公報 2011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takungpao.com/hm/top/2011-03-26/658297.html
節錄:香港華菁會成立儀式暨「神州搵好工 ── 內地知名企業招攬香港大學生實習計劃」啟動儀式昨日下午在香港四季酒店隆重舉行。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詹永新等出席活動並擔任主禮嘉賓。王志民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説,華菁會成立恰逢其時、服務商業及時,貫徹「一國兩制」、堅持愛國愛黨、維護繁榮穩定,促進民主和諧。

百度百科: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131.htm
國產諜戰片始祖,以 1938 年的上海為背景,2010 年重拍電視劇版。電影版的男主角孫道臨 (1921-2007) 是燕京大學校友。

百度百科: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
http://baike.baidu.com/view/84465.htm
1963 年發表,以五十年代初解放軍進駐上海為背景。最初是話劇,後來有電影版 (1964)、電視劇版 (2007) 以及上海越劇版。

百度百科:電視劇<潛伏>(2008)
http://baike.baidu.com/view/544315.htm

個案研究:

百度百科:李儲文 (1918-)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9919.htm
節錄:寧波人,1940 年大學畢業後,從事基督教青年會的學生工作。1949-1950 年於耶魯大學進修。1977 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83 年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1988-1994 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顧問。

書名:<我的父親羅孚 ―― 一個報人、「間諜」和作家的故事 >
作者:羅海雷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1 年7 月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3/page_0.asp?bookid=496139

簡介:本書是香港著名報人羅孚的傳記,由其子羅海雷撰寫。1982 年 5 月,羅孚突被召回北京扣查,一年之後以「美國間諜」罪名被判處十年徒刑,但旋即被假釋,可在北京自由活動,滯留十年之久。直到 1993 年初才得以返港。此案轟動海內外,被稱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樁「中美間諜案」,在香港傳統左派陣營及新聞界、文壇引起極大的反響。時過近三十年,關於此案的內情依然傳說紛紜,撲朔迷離。官方對此諱莫如深,當事人雖也偶為文觸及,卻未能道盡箇中的曲折詳情。本書首次由羅孚說法,詳盡地披露了此案的全過程,並附有全案有關的文字資料。

羅孚原名羅承勛,抗戰時即投入桂林<大公報>做編輯,後輾轉至重慶<大公報>工作。此後被派往香港<大公報>工作,解放前夕加入中共,任<大公報>副總編,成為左派文壇的一枝健筆。並創辦<新晚報>、<海光文藝>等,為中共左派文陣中的一名幹將,活躍於文學界、新聞界。任<新晚報>總輯期間曾催生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新武俠文學於香港誕生。他交遊廣闊,縱橫於海峽兩岸三地的文林及報界。他的生活史也是香港文化史的一個側面寫實。因此,本書也為香港的新聞史、文學史及左派政治運動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陶傑專欄:坐看雲起時:<隔世書>
壹周刊 2011 年 8 月 11 日
節錄: 他(羅孚)與我在少年兒童時代也有一點命運的淵源,他是(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兼主編<新晚報>,羅先生是家父母在新聞機構的頂頭上司。(香港<大公報>的督印人)費彝民學足了周恩來,以「隨時北上為總理效勞」當「外交官」籠絡住一群北大燕京的精英。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公報>,是周恩來的報紙。<大公報>的骨幹,幾全是周恩來心腹喬冠華的部屬同僚。

陶傑專欄:黃金冒險號:<悲情書>
蘋果日報 2011 年 7 月 23 日
節錄:「我的父親羅孚」裏的一群左派,是民國的過來人,跟今日的維園阿伯不同,他們有知識、有理想,許多有燕京或北大的學位,博通中西。這本書最重要的地方,是指出一點:無論你工作如何「出色」,賣命多熱誠,無論你怎樣鞠躬盡瘁,為「國家」打拼,「國家」永遠不會完全信任你 ── 所謂國家,當然就是共產黨的同義詞。羅孚等一羣人,當初不了解「國家」心計之複雜。他們以為「疑人勿用,用人勿疑」,而不知道以閣下的民國教育背景和資產階級的人脈關係,「國家」只把你暗暗當做工具、異己,甚或時機一到,敵人。

陶傑專欄:黃金冒險號:<人性與黨性>
蘋果日報 2011 年 7 月 24 日
節錄:羅孚先生最初把大兒子送進大陸,是黨性紀律的遵從。後來,覺得不對,把年幼的子女送去英國和美國讀書,則是人性的掙扎。喜愛書畫文學,尊敬知識份子的朋友,這份人情,是真的;但「黨」要他統戰,「多交朋友」,為了組織的利益和目的,此一黨性的要求,偏偏又是冷酷無情的。「我的父親羅孚」講的不止是一個父親,而是一代民國善良而天真的知識份子,即使他們走出了大陸,也走不出心中的一座牢籠。讀者認識的不止是一位父親,而是一代悲劇,而且悲劇或換了角色,情節劇本依舊,還遠遠沒有落幕。

(註:被報人父親送回大陸讀書的長子叫羅海星,與新中國同年誕生,長大之後曾任香港貿易發展局駐北京的首席代表,後來因為參與「黃雀行動」營救民運人士失手被捕,在大陸坐了兩年苦牢,回港之後患上血癌,2010 年年初病逝。父子都被中國共產黨「修理」過,羅家稱得上是「文明單位」。)

維基百科:羅海星 (1949-201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6%B5%B7%E6%98%9F

維基百科:「黃雀行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9%9B%80%E8%A1%8C%E5%8B%95
簡介:「黃雀行動」由已故的司徒華(1931-2011)命名,根據他的自傳<大江東去>所述,典出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原詩:「高臺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24/08/2011


from 小收煞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