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6 July 2014
纪念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周年
也许非Google Reader用户很难理解我们对阅读器的感情。我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Google Reader记录着我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这四年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的订阅内容既包括RSC(英国皇家化学会)、ACS(美国化学会) 旗下的学术期刊的论文更新,又包括韩寒、吴醴、连岳、李海鹏、和菜头、方舟子、考据癖、推倒柏林墙等等五六十个有趣的博客杂谈;既有wikihow推送的 实用信息,又有推特机器人、solidot、网易跟帖局和纽约时报送来的网络热贴和时事新闻。我还依稀记得在Google Reader里看自己的阅读数据时,四年来我大概阅读了超过两万个条目,差不多是每天十五个长短文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 Google Reader上,它就是我的信息大管家,忠实地展现经过我精挑细选的供稿源的最新大作。所以,作为一个课业和实验均繁重的理工男,我才能够埋头书斋、知闻 天下。
这种自助选择供稿源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许就是对一言堂的挑战。我的的信息不是由腾讯网易的门户编辑决定的,更不是由一本正经的罗 京叔叔决定的,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地选择了包括新闻、博客、学术论文、评论在内的大杂烩,是专业新闻机构(纽约时报)、专业学术机构和出版商 (RSC、ACS和Wiley)、精英与草根们同台争鸣。Google Reader对于在中国的用户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防删帖。只要韩寒的博文一被发布出来,Google Reader就会迅速抓取到Google的服务器上,推送给我。所以,即便韩寒的文章被加密之后,我还是可以读到全文。对于南华早报、热推机器人这种比较 难以直接访问的信息来源,Google Reader也可以抓取内容后推送到国内。这些好处使得Google Reader成为很多网虫在网海冲浪时不至于信息过载的重要工具。
俗话说得好,相聚有时,后会无期。Google于去年春季突然宣布要关 闭Google Reader,理由是用户量持续下降。当时,我就觉得特别难过。Google Reader之于我,是已经陪伴四年的良师益友。随着数据的积累,我甚至把它当做一个扩展的大脑。打辩论赛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要不要停止计划生育的辩 题。我依稀记得我在Google Reader里阅读过纽约时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报道,一五一十博客平台上也有过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博客,网易跟帖和推特上似乎也有过相关的讨论。接下来 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到Google Reader里简单地输入“计划生育”四个字,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材料就纷纷出现在搜索结果里了。与使用Google搜索相比,Google Reader更像一个已经整理好的笔记库,非常高效。而现在,Google要关掉这个产品,我感觉像是得了一次小型脑震荡!但Google是商业公 司,Google Reader占用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甚至还阻碍Google的合作网站向用户展示广告。我们虽然抱怨,但是毫无办法,Google 毕竟还是一家商业公司。
其实,Google Reader的关闭并没有宣告RSS阅读器的死亡。不甘心的用户继续寻找着替代品,feedly、Inoreader接过了RSS阅读器的大旗,目前还在茁壮成长。RSS阅读器还以公共帐号的方式在阅读器上复活,在微信这个封闭的体系内,把类似RSS推送的服务带给了更多用户。甚至“今日头条”这种涉嫌侵 犯版权的新闻聚合服务也试图发展壮大。然而,微信公号的文章是封闭且难以检索的;今日头条还是得靠编辑来决定我的头条;feedly时不时宕机也让人揪 心。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Google Reader,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Google Reader中有趣的条目的美好时光。
来源:投稿 作者:Eason ,原文链接。
from 月光博客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908.html
Wednesday, 29 January 2014
社交网络的本质,兼论Google Reader的倒掉
平台暂且不说,但是社交,真的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互联网大的格局已定,很难有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正常的用户使用习惯已定,要让他 重新熟悉并适应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确实困难。而通常的做法是,去找那些巨头们还没有涉足的某一块细分的小众市场,比如“手办交易”,然后在里面做出自己 的特色。直到有一天,小众市场做大,被巨头们注意到,然后就开始上演“生、死、腾讯”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社交。
一个用户,想要开始使用一个新的社交网络,至少要满足几个先决条件——
- 安全感。不管是熟悉的品牌,还是已经有认识的朋友,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没有安全感的地方是不会变成社区的
好友关系。有了安全感,下一步就是建立好友关系。社交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所以无论是让用户邀请好友,还是帮他寻找新的好友,没有关系,社交根本也无从谈起 - 话题。尽管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话题,即使已经熟悉的好友也不会产生交流的动力。没有了话题,社交就只是一潭死水
- 这三点,单独看起来都似乎还挺简单,但是如果想要把他们结合起来,却又是那么的困难,以至于即使我们都知道方法,但是真正成功的产品,依然屈指可数。
说起来,Google一直在社会化方面不断的进行努力。不过有趣的是,Google是从Gmail和Greader,这两个完全的工具化产品开始下手的,但是都没有收到特别的成功,直到几乎出动所有资源的Google+,终于收到了效果。
很久以前,我就曾经写文章分析过,Google所想要实现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去想过这个问题,直到greader的倒掉,迫使我重新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为什么google即使拼着牺牲品牌价值,也要去狠心砍掉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用户忠诚度的成功产品?难道我的思路哪里出了问题吗?
这个问题暂时放一下,既然Google想做SNS,那就让我们去看看,到底什么是SNS。恰好,我们刚给分析完,一个成功SNS做应该具有的三要素。那就让咱们来回顾一下——
- 可以安心的使用
- 有好友一起用
- 有可以和好友讨论的话题
- 拥有有趣的话题
- 话题在好友间传播
- 最终被我所看到
让有趣的话题,通过好友的传播,被我所阅读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呢,于是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结论
好友关系,更多是作为内容传播的渠道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走下去,来对比一下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款产品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的不同。
- 新浪微博:很多认识但是不熟的朋友,不断的向我传递有趣的内容
- 微信朋友圈:很多认识而且非常熟悉的朋友,不断的向我传递可能没那么有趣的内容
这里,我们可以先举个栗子。比如我某一天,突然想买个1000元左右的手机,就在一个熟悉的QQ群里大吼了两声。果然很快,就有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出来推荐 了一个从没见过的但是看来似乎不错的牌子。于是,我犹豫了。正在这时,一个我很了解的群里的大牛出现了,他不仅支持了之前的人的推荐,而且还说这款手机我 用过功能很多挺爽的。于是,我立刻就下定了决心。
虽然这个栗子可能有点偏激,但他很好的说明了一个现象:好友的推荐,可以增加内容的价值。
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需要的内容。
- SNS的本质,是内容的传递
- 好友关系,是内容传递的一个渠道
- 好友的推荐,可以增加内容价值
- Greader的内容来自于用户添加的来用,而SNS的内容来自于用户找到的好友
- Greader中用户信任的来源的内容更有价值,SNS中用户信任的好友的内容更有价值
- 内容的传递是单向的,用户可以阅读,但却很难获取认同感
- 用户关系只能增强信息价值,但是却弱化了价值背后所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来源:投稿,作者:LoliBeta,原文链接。
from 月光博客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741.html
Sunday, 30 June 2013
谁将是Google Reader的接班人
谷歌将于七月一日关闭Google Reader,作为一款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帮助用户从多个网站迅速获得信息。不过谷歌认为Google Reader还不够好,用户还不够多,因此需要被关闭,当谷歌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大小小的多家公司都表示,将提供替代服务,吸引从Google Reader转出的用户。
在Google Reader关闭后,一个全新的市场即将出现。新的RSS阅读器最初都将提供与Google Reader类似的功能,随着6月即将结束,这场竞赛的参与者也在加速冲刺,都把目光瞄准了Google Reader可能释放出的庞大市场。在Google Reader关闭后,这些用户都将通过新的服务来汇总RSS信息。
那么,谁将是Google Reader的接班人呢?
1、Feedly
Feedly显然是Google Reader关闭事件中的最大受益者,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的,这款早已存在的服务拥有和Google Reader差不多的功能,在Google Reader宣布关闭之后,Feedly官方网站一度因突增的访问量导致服务器瘫痪,这款阅读器的功能也相当全面,网页版有Chrome插件和Firefox插件,移动版有iOS应用和Android应用,Feedly甚至还支持API,这让那些调用Google Reader API的第三方应用有了一个好的替换产品。
三个月前Google Reader放出关闭消息不久,Digg就开始宣布要做阅读器,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期限是90天,而现在,Digg Reader 的 beta 版已经发布了,不少人都开始内测这个产品,从目前这个版本的功能上看,Digg Reader做的还比较简单,甚至连搜索功能都没有,或许Digg 团队还在探索实现更大的需求,这需要用户花费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等待。
AOL Reader的推出相对低调,但目前版本的功能比Digg Reader要多一些,界面也照搬Google Reader,右侧有广告显示,提供各种不同的阅读视图,支持导入功能等,还提供API(应用编程接口),以便其他开发者能够将应用与AOL的数据源整合。与Digg Reader一样,AOL Reader也处于测试阶段。
在RSS阅读器里展示广告,效果的确不好,目前的AOL Reader右侧就有一个大幅图片广告,我在阅读时候就明显感到了压迫感,更不会去点击广告,不过,如果将广告替换为和RSS内容相匹配的广告会是什么结果呢,Gmail就是这么干的,这对用户的干扰会小一些,但我用了几年的Gmail,似乎也没点过广告。这说明,用户阅读RSS内容的时候会更加专注,目的性更强,对干扰会更加敏感,而Gmail本身邮件里面就会收到各种广告,看邮件的时候心态更加放松,所以不会有压迫感。
相比这三家服务来说,其他类Google Reader服务也有不少,美国科技博客Marketing Land便对市面上多个RSS阅读器服务的功能和价格进行了对比。Marketing Land在以下表格中列出了对14款RSS阅读器的对比,列在上方的RSS阅读器相对而言更热门。这些RSS阅读器包括Feedly、Digg Reader、Newsblur、AOL Reader、BazQux、Feedbin、Feeder、FeedReader、FeedWrangler、G2Reader、InoReader、NetNewsWire、Ridly和The Older Reader。除NetNewsWire之外,其他均为网页版服务。大部分这些RSS阅读器自Google Reader宣布将关闭之后才推出,或开始开发新功能。
总的来说,Google Reader的两个特点就是速度和稳定性。这两点有赖 Google 非常出色的基础设施的支持。而其他阅读器要想复制这两点则存在非常大的挑战,至少我用过的几乎每一款阅读器,都难以达到Google Reader现有的使用体验,因此大家对Google Reader的关闭感到失望是个普遍的现象,Google曾经造就了RSS的行业标准,而现在Google却将这个产品和其用户抛弃。
评论《谁将是Google Reader的接班人》的内容...
相关文章:
- 悼Google Reader
- 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
- 盘点Google Reader以外的RSS阅读器
- Google Reader死亡启示录
-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微博: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QQ群:10271552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Created by William Long www.williamlong.info
from 月光博客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519.html
Google Reader之死及本博客以後的更新
儘管很不情願,Google Reader還是要在7月1日消失。在目前所謂的最好的代用產品中,我沒看到哪一個能夠真正的取代Google Reader。
Google Reader的“Folders and Tags” 及公開頁面
然後就會有以上這樣的公開頁面,這裡可以看到我在Google Reader中加了"blog"標記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列出來源,而且它有自己的RSS,於是這頁面變相就是這個博客的鏡像。
可是,Google Reader 下線之後,這個頁面應該也會消失。
本博客以後的更新
說回這個博客,我在開設以來的更新方法一直是,在ifttt的 Google Reader Channel 做了設定,每當我把某一項目標記為“blog”,它就會代我發電郵到這博客,於是那些項目都會在這裡轉載。可是,現在既然已經沒有Google Reader,這個方法也就不再可行。因此,7月1日之後,即使本博客仍會轉載文章,數量也會比以前少得多。
以下是這博客的主要信息來源:
- 何清涟美国之音中文博客
- 看不见的西藏~唯色
- 墙外楼 (主要是各種關於中國的文章,也轉載防火牆內“被和諧掉”的文章,有時會有些不太靠譜的轉載文章,大概是想“奇文共賞”吧)
-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的公民媒體)
- 南蒙古时事评论 (南蒙古,就是中國所稱的“內蒙古”,這是個表達蒙古人觀點的博客)
- 编程随想的博客 (一個很有意思的博客,不時會分享電子書等網絡資源,也會有些貫通中西的文章,比如用塔西佗陷阱來說中國政府目前的困境等,博主是寫program的。)
- 启蒙年代 (這是其中一個設定為自動轉載文章的博客,博客寫文章很用心的)
- Just Getting By (主要是關於香港時政的文章,有時會轉載台灣的,偶然會連載一些書籍,但不好之處是有時會在一個帖子裡一併轉載幾篇文章)
一個小總結及回顧
這博客於2011年8月18日開設,開設目的我在about 說了:“開設這個博客,目的就是試圖盡量收集和中共立場不同的文章,讓人看見中共以外的立場;同時,盡可能為那些中國境內很可能會被消失的文字保留一個記錄;此外,也希望成為另一個有關世界各地資訊的站點”。這兩年來,每天打開Google Reader,在看文章和報導時,想的就是:要不要轉到這博客?資訊很多,我只能很快的決定,轉,還是不轉。很多時因此不免滄海遺珠,又或是轉了些並不真的值得轉載的文章;而且,很遺憾,不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個目的,這個博客做的其實都不夠。只是,我就只是一個人,盡力了;在Google Reader下線之後,這博客要做到以上的兩個目的就更難了。
這裡第一篇轉載的文章是:文革爆发45周年:回顾与展望文革,至今累計轉載文章超過24,000篇,接下來會慢慢的加上分類標籤。
如果以後看到有意思的專題報導或專欄文章,而我翻譯得來的話,譯文會在這裡張貼。
原先一直希望不用發這公告,但到今天沒辦法了。再見Google Reader。感謝各位讀者。
完稿於2013年6月30日
Thursday, 27 June 2013
臉書未必能搶到Google Reader用戶,卻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新聞來源網站
Photo: johnscotthaydon/ Flickr
RSS訂閱服務Google Reader下周就要走入歷史,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社交龍頭臉書正打算推出一款名為Reader的行動應用程式,可以挑選出網站連絡人的狀態更新與其他內容,以類似Flipboard的操作排版方式呈現在使用者眼前。
Google Reader數千萬用戶急著在7月1日前找到替代方案,市場接著出現Digg、AOL、 NetNewsWire和Feedly等競爭者,Feedly用戶人數更成長2倍,臉書對於這些用戶會是好的選擇嗎?可能不是。
臉書用戶恐怕不會是RSS使用者
原因在於臉書與一般RSS平台的目標族群和運作方式不同,通常會使用RSS的人是電腦的重度使用者,以及對資訊成癮的記者或民眾,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坐在電腦前訪問不同的網站;而臉書的用戶通常是愛好主流文化或是簡短的閱讀方式,可能連RSS的檔案格式都很陌生,所以推出這項服務對臉書的幫助可能不大。
況且,臉書已經不是第一次推出閱讀軟體,過去臉書曾與華盛頓郵報等幾家媒體合作,讓用戶看見其他聯絡人閱讀過的新聞內容,並將流量導至夥伴的網站。但事與願違,這個作法反而惹得用戶不快,也證明了臉書誤判會員們希望的分享和閱讀方式。
不難理解為何臉書會有這樣的想法,對他們來說,要找到用戶的數據很容易,只要到資料庫中一搜就有,因為這樣更容易引起出版商的興趣,將他們的內容通路置入程式中;當然,另一個目的就是可以投入更多廣告,如果處置得宜,必能增加與用戶間的互動。
臉書仍是重要新聞消息來源
不適合推出RSS訂閱服務並不代表臉書的用戶不喜歡在網站上讀新聞,其實正好相反。臉書至今仍是許多新聞網站流量的最大來源,很多用戶都靠臉書獲取資訊和分享消息。
只是,目前在臉書的動態消息(News Feed)中,新聞連結多穿插在大量的不相關的嬰兒、小狗照或其他人的個人狀態更新之中,幾乎不可能將新聞挑選並彙整出來。也正因為如此,臉書並不是資訊重度上癮者會考慮的閱讀平台。
但如果臉書能推出新聞閱讀專用的程式,尤其是針對行動平台,也許可以改變人們使用臉書的方式。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調查指出,平板與智慧型手機是最手歡迎的新聞閱讀平台之一;而臉書之類的社交網站已經成為人們挖掘新聞的主要管道,結合這兩項趨勢,臉書或許有機會吸引大量的新聞讀者。
另外,想到靠分享新聞增加與用戶互動的社交網站不是只有臉書,LinkedIn也重新將自己定位為「內容平台」,推出部落格工具並買下Pulse,在行動版LinkedIn中加入顯眼的News標籤讓會員閱讀、按讚、留言等等。
所以,臉書要成為使用者的新聞閱讀器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讓用戶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新聞來源網站。但是,不要期待臉書會推出什麼革命性的產品,因為他們已經看到Flipboard、Pulse等平台成功,很可能只會有樣學樣。
推薦閱讀:
當宅男世界的霸主Google買了不需互動的社交軟體Waze,為何是個聰明賭注?
臉書為什麼要推Instagram影片分享功能?關鍵就在「原生廣告」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3/06/28/why-facebook_would_want_to_its_own_reader/index.html
Thursday, 20 June 2013
邮件订阅功能发布——免翻墙的"Google Reader 替代品"
★为啥要提供邮件订阅?
再过10天,优秀的 RSS 阅读器 Google Reader 就要寿终正寝了(预先默哀三分钟)。因为本博客的很多读者长期使用 GR,俺在上个月底发了篇博文《Google Reader 的替代品,哪个比较靠谱?》
在那篇博文中,俺特别强调了一点:(除了 GR)国外的 RSS 阅读器,一旦做得好,用的人多了,就可能撞墙;而国内的 RSS 阅读器会自我阉割。所以,在GR 阵亡之后,大伙儿更加要苦练翻墙的基本功,才能顺利使用优秀的 RSS 阅读器。
虽然俺长年累月普及翻墙,但还有相当比例的读者对翻墙不是很擅长。为了照顾这些不擅长翻墙的读者,今天正式发布本博客的"邮件订阅功能"。
★订阅流程
本博客包含了不少政治敏感内容,显然不可能使用国内 IT 公司提供的邮件订阅功能。俺经过权衡,使用了 FeedBurner 提供的邮件订阅功能(FeedBurner 4年前被 Google 收购)。
作为 Google 旗下的服务,FeedBurner 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至少不会往你的邮箱发垃圾广告)。有一个小缺点是——申请订阅的界面是洋文的。不过别担心,就算你不懂英文,看完下面的傻瓜式教程,也能轻松搞定。
◇第1步,打开订阅界面,输入你的邮箱地址
首先,请猛击如下链接(可能需要翻墙):
http://feedburner.google.com/fb/a/mailverify?uri=programthink
然后你会看到如下的网页
在页面上方的输入框,输入你的邮箱地址(一定要用【国外的】邮箱。国内的邮箱会遭到朝廷的监控和过滤,导致你无法收到俺的博文)。页面中间会显示一串蓝色的识别码,你必须把识别码填写到下面的输入框(以证明你是人类)。
◇第2步,收确认邮件
大约一炷香的功夫,你填写的那个邮箱会收到一封确认邮件,标题是:激活【编程随想】的邮件订阅
在这封确认邮件中,包含一个超链接(以 http://feedburner.google.com/ 开头)。请猛击这个超链接(可能需要翻墙),然后会打开一个 FeedBurner 的页面(截图如下)。
★发送时间
如果俺发布了新的博文,你会在24小时之内收到一封邮件。
邮件正文是:新博文的标题和内容,支持内嵌图片
邮件标题是:【编程随想】新博文的标题
如果俺没有发新的博文,你不会收到邮件。
最近一年,俺更新博文的频率大概每月8-11篇。
★优缺点
◇优点
只要你能访问你的邮箱,就可以看到俺的博文。很多国外知名的邮箱(比如 Gmail、Outlook、Yahoo)是无需翻墙就可以访问的。如此一来,就省去翻墙的麻烦。
◇缺点
因为是邮件形式,所以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俺修改了博文的内容,你邮箱中的博文内容依然是旧的。
另外,用这种方式看不到订阅之前发布的博文。
★俺的建议
因为"邮件订阅"存在上述的优缺点,俺的建议是,只用它来做应急和备份。比如当 GFW 加强封锁的时候,俺会发布《翻墙快报》,提供翻墙工具的墙内下载。如果你订阅了邮件,就可以收到俺的博文,然后从墙内下载翻墙工具。
列位看官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啥问题或建议,可以翻墙到本文留言。不会翻墙的同学,可以给俺发邮件。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学习翻墙
用国外邮箱发信给help_gfw@yahoo.com即可收到翻墙教程如有其它问题,用program.think@gmail.com联系俺
from 编程随想的博客 http://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3/06/email-subscription.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programthink+%28programthink%29
Saturday, 15 June 2013
別害怕向Google Reader說再見,個人化iPad雜誌閱讀器Zite提供同等級體驗!
很遺憾Google Reader服務結束的各位,也別太難過,個人化新聞應用程式Zite正積極想填補這項缺口。
隨時註明文章來源,或是連結至文章出處,iOS應用程式Zite是相當近似於Google Reader的產品。Zite可直接按「讚」、也會顯示「閱讀狀態」,無論是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只要是文章已讀畢,顏色就會變淡,而在過去程式內並無這項功能。
該公司科技長克拉斯(Mike Klaas)表示,「我們希望盡可能提供Google Reader既有的功能,讓用戶能妥善轉換。」Zite原本是創建來提供Google Reader沒有的服務。
不只是新聞閱讀器
而現在,Zite應用程式不只是新聞閱讀器,更可累積個人喜好與閱讀經驗,篩選你可能會喜歡的新內容。
在更新之後,這項應用程式仍持續改進推薦功能的演算法,更特別找出眾多網路資料中值得一讀的內容,資料來源也不斷擴大。目前包括Atlantic Media、Salon、Fast Company、Serious Eats等多家媒體,皆在搜尋之列。
更新版Zite目前只有iOS版本,Android版本還要再等一等。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3/06/13/zite_update_google_reader/index.html
Wednesday, 29 May 2013
Google Reader 的替代品,哪个比较靠谱?
★本文针对哪些GR用户
先界定一下受众。如下类型的网友,是本文的目标读者。
1. RSS 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2. 有很多的 RSS 订阅源
3. 用 GR 的频度很高,时间很长
如果你不属于上述类型,本文不一定适合你。
★筛选的参考因素
对于上述类型的网友,在挑选 GR 替代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业务的稳定性
GR 被 Google 关闭,大伙儿应该吸取教训了——如果没有业务的稳定性,无论功能多么出色都是浮云。
所以,业务的稳定性是第一个考虑点。
很多不知名的,或者新近冒出来的 RSS 阅读器,就不用考虑啦。那些没名气的公司,说不定哪天突然就挂了。到时候你又得折腾一番。
◇功能和 GR 的相似性
仅次于业务稳定性的,就是功能。对于 GR 的重度用户,功能当然是越像 GR 越好。
Web 界面
GR 的重度用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PC 上用 GR,面对的是 GR 的 Web 版。所以,GR 的替代品至少要有 Web 版。至于手机应用,如果有当然更好。
基于这一条,直接淘汰掉纯桌面版的 RSS 阅读器(比如 FeedDemon)。
像 Flipboard 光有手机 App,没有 Web 界面,也不用考虑了。
还有,像 Pulse 虽然有 Web 界面,但它的 Web 界面明显是针对平板操作优化的,在 PC 上用起来不爽(如同 Win8)。
订阅源的分类
由于 GR 重度用户通常有很多 RSS 订阅源,所以订阅源的分类就很重要啦。
常见的分类功能有两种:目录和标签。两者的区别在于:目录是一对多(一个订阅源只属于一个目录),标签是多对多(一个订阅源可以属于多个标签)。显然,"标签"比"目录"更强大——你可以拿"标签"功能当"目录"用,但是没法拿"目录"功能当"标签"用。
The Old Reader 支持的是目录,Feedly 和 Netvibes 支持的是标签。
搜索功能
GR的搜索功能包括两方面:
1. 搜索新的订阅源
2. 搜索已有订阅源的条目
这方面,现有的几款 RSS 阅读器都明显不如 GR——毕竟 Google 是做搜索起家的,别人望尘莫及。
RSS 缓存功能
GR 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可以把 RSS 的内容缓存在 Google 的服务器上。如此一来,即便你订阅的某个博客关闭了,你依然可以在 GR 上看到该博客曾经的内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RSS缓存功能"。
这个功能的主要难点不在技术上,而在于用户数。只有当某个产品的用户数足够多,该产品的提供商才有可能收集到足够丰富的 RSS 内容并缓存。GR 因为用户数全球第一,所以收录的缓存极其丰富。
为了验证 RSS 阅读器的缓存,俺拿几个已经关闭的博客进行测试。发现只有 Feedly 可以显示出这几个博客的历史内容。看来 Feedly 的收录是比较全的。
智能排序
GR 的智能排序是很不错的。你可以选中某个 Tag,GR 会把该 Tag 对应的订阅源里面的所有条目根据受欢迎程度进行排序。当你订阅的 RSS 多了之后,不可能把每一个 RSS 的每一个条目都看完,这时候就可以靠智能排序,只看最受欢迎的头 N 条。
现有的几款 RSS 阅读器,大都没有智能排序。比如 The Old Reader 和 Netvibes 都没提供。Feedly 算是有的,但不如 GR 做得好。
快捷键
对于 GR 的高频使用者,通常已经习惯了 GR 的快捷键(常用的有 j k o n p v)。要找替代品,当然也要考虑快捷键是否跟 GR 兼容。
这方面又是 Feedly 做得比较到位——上述几个常用快捷键,Feedly 的都有(用途完全一样)。
◇数据迁移的方便性
如今大部分 RSS 阅读器都支持 OPML 的导入。但是,光支持 OPML 的导入是不够滴。因为 OPML 只包括你的 RSS 订阅源,不包括其它数据(比如你加了星标的条目)。
对于 GR 重度用户,要能把 GR 的所有数据(包括星标)都导入进来,才比较爽。
这方面 Feedly 做得最好——支持双向同步。当你第一次使用 Feedly 的时候,会询问你是否跟 Google 账户关联。关联之后,会把你在 GR 中的数据导入到 Feedly。而且更爽的是,你在 Feedly 里面做的修改(比如:加订阅源、加星)也会体现在 GR 中。
◇被和谐的风险
其它国家的网友是通常不需要考虑这点。可惜咱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国度,必须考虑"河蟹"的危险。
如果你使用国产的 RSS 阅读服务,其提供商可能会受到朝廷的胁迫而进行自我审查(自我阉割)。也就是说,RSS 阅读器可能会把不和谐的内容去掉,让你看不到那些不和谐的内容。
这种阉割是非常讨厌的。所以,国产的阅读器就不予考虑了。
某些同学会反问:国外的 RSS 阅读器也会撞墙啊?俺的观点是:撞墙比自我阉割要好。如果某个 RSS 阅读器被 GFW 屏蔽了,你可以翻墙去使用,看到的内容依然是完整的。而对于自我阉割的阅读器,你无论咋搞,看到的内容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其它的参考因素
有些 RSS 阅读器需要付费才能使用全部功能(比如 NewsBlur),不爽!不予考虑了。
有些 RSS 阅读器需要用户自己 DIY,搭建一个 RSS 的聚合平台。考虑到俺博客的读者,大部分人不是干 IT 的,这种阅读器也不予考虑了。
★总结
综上所述,基本上就只有 Feedly 是比较靠谱的。虽然 Feedly 跟 GR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搜索、智能排序),但咱们也只能是"矮子里面找高个" :(
★关于翻墙的补充说明
Feedly 这么好用,貌似已经被 GFW 盯上了。大伙儿一定要练好翻墙基本功哦。
在俺的读者中,还有不少人是翻墙新手。所以近期也在考虑,要不要提供博客的邮件订阅(有了邮件订阅,每篇博文会自动发到邮箱里)。不知道列位看官是否喜欢"邮件订阅"这个功能?想表态的同学,欢迎到本文留言。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Google Reader 之死——原因分析、应对措施、教训
每周转载:Google Reader 之死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学习翻墙
用国外邮箱发信给help_gfw@yahoo.com即可收到翻墙教程如有其它问题,用program.think@gmail.com联系俺
from 编程随想的博客 http://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3/05/google-reader-replacement.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programthink+%28programthink%29
Thursday, 11 April 2013
悼Google Reader
相关文章:
- 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
- 盘点Google Reader以外的RSS阅读器
- Google Reader死亡启示录
-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 谷歌宣布关闭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
微博: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QQ群:186784064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
Created by William Long www.williamlong.info
from 月光博客 http://www.williamlong.info/
Thursday, 21 March 2013
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
Google宣布将于今年7月1日关闭Google Reader,让很多谷歌用户感到惊讶,突如其来的恶讯令人措手不及。Google Reader被不少互联网资讯控誉为最有价值的Google服务之一,此次关停事件自然引来骂声不已。
一、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
我们都知道GOOGLE有一句名言: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至而来。现在看起来,似乎要修改成: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纷关停。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GOOGLE越来越象一个典型的华尔街公司,以公司利益而不是用户利益来作为衡量产品的标准。
如果从商业的层面,也许GOOGLE READER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源,却没有为公司带来相应的收益。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GOOGLE READER却不折不担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如果以GOOGLE+的10亿目标用户量来看的话,如果说现在GOOGLE READER的活跃用户为100万,也就是千分之一的用户。从比例而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赢利的可能。但是即使在一个商业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商品的消费者。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品牌的传播者。
以笔者为例,作为一个资深谷粉,笔者近十年来点击谷歌广告链接的次数加起来不会超过100次,也就是说,从华尔街的角度来说,笔者不是谷歌的目标用户。
但是笔者却是一个免费、热心的谷歌品牌传播者。笔者推荐别人买ANDROID手机,用CHROME浏览器上网,用GOOGLE DOCS协作。笔者通过热心的传播,至少让几十人有机会去点击谷歌的广告链接。
现在反过来,通过类似关停GOOGLE READER的动作,这些热心传播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成为谷歌品牌的反对者和诋毁者。
二、整合世界的商机?
谷歌的愿景:整合世界的信息,现在也值得怀疑,“整合世界的商机?”谷歌似乎忘记了帝国大厦的基础:PAGERANK。
信息的价值在于它被主动地传播,而GOOGLE READER的订阅、加星、共享、评论,这些都是对PAGERANK的有价值补充。如果非要给每个网页加上G+的按钮,这有多大的意思呢?即使一些琐碎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不断传播,它的价值也值得商榷。
PAGERANK的核心是超链接,而超链接和社交分享是不等价的。一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终将到达需要的人手里,分享是次要的。在网络上终将有大量的页面在社交网络之外,而用户仍将珍视它的价值。
三、随时会破碎的云
作为GOOGLE战略产品CHROME,建立在云数据的基础之上。要说服用户告别WINDOWS,使用CHROME,你必须让他们相信:GOOGLE的云是便捷的,更是可靠的。
好吧,我相信你GOOGLE,我把文档转移到DRIVE,把照片转移到PICASA,把通讯录转移到CONTACTS,现在我准备买CHROME了。
可是等等,GOOGLE READER要关停了,我的数据必须导出。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我的DRIVE/PICASA/CONTACTS数据也必须导出呢?
现在我要重新考虑一下,我准备自己建NAS,然后买DROPBOX的付费空间,然后……我还要CHROME干什么?也许我该考虑Ubuntu+Firefox,毕竟Firefox还支持RSS。
来源:Tallrain Zhang投稿。
评论《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的内容...
相关文章:
微博: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QQ群:186784064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Created by William Long www.williamlong.info
from 月光博客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411.html
Wednesday, 20 March 2013
从Reader之死看Google的短视
朋友跟我说,你那些打算写的blog要是再拖着不写,拖过7月1号Google Reader关闭了我们就看不到你blog了。这个笑话讲得很好,所以我决定最近多写点,我们就从Google Reader开始吧。
一 社会化对搜索的更新与冲击
Google Reader的前产品经理在Quora回答了关于Reader关闭的问题 ,导致Google Reader被关闭的主要原因是Google Plus。这并不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从Google把Reader的分享功能强制转到Google Plus之后,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
Google Plus是一个让我非常不喜欢的产品,但讨论这个产品,必须要从搜索和社会化的关系说起。几年前,SNS尚未覆盖到足够多的人口,那时候搜索引擎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个很好理解,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会去Google搜索答案。比如现在这件事,如果几年之前,人们会去Google搜索“为什么Google Reader被关闭了”。但现在,SNS已经覆盖了足够多的人口,事情发生了变化,现在你应该不会再去搜索这个问题了,而是会去你常用的SNS上,把这条问题贴出去,然后你就会收到很多答案,有一句话的回答,比如“因为Google Plus”,“因为RSS不重要了”,也会有人给你一些链接,这些链接带着你访问到更长的文章,比如Google blog的官方声明,或者是我这样的blog。
于是,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在SNS上向好友提问,会比直接去搜索更好,得到的答案质量也更高。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SNS的关系确定了关注范围,你和你的好友往往关注在相似的领域,这样等于他们帮助你扩大了视野,过去你需要读遍所有的相关信息,现在不需要了,你没有读过的信息很可能藏在你的好友脑子中,你只需要问就可以了,好友往往能帮你获得更准确的答案。
Google伴随我们走过了互联网信息匮乏的年代,进入了这个信息过度繁荣的年代。现在信息不是太少,而是过多。从过多的信息中找到所需的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在几年前,利用PageRank就可以获得最有价值信息,但今天这招已经不那么灵了,一方面实时性信息更加重要,另外一方面因为需求的多样性(或者称之为长尾),任何一个搜索结果,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人,都应该有完全不同的排序。而SNS的模式天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的搜索不会完全消失,但基于SNS的搜索或者叫做知识共享,必然会夺走传统搜索的市场份额。对于Google,这意味着一些本来能赚到的钱会被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SNS赚走,甚至这意味着搜索引擎这个商业模式增长期的结束。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社会关系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从而大大提高广告匹配程度,进而提高命中率,带来更多的收入。可见搜索引擎和社会化早已密不可分。
Google对社会化的尝试很早就开始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回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
2008.11 SearchWiki 通过这个功能,用户可以对搜索结果进行重新排序,这个功能只影响登录过的帐号,并不算完全的社会化搜索,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009.10 Google Social Search 这次是真正的社会化搜索,搜索结果中整合了 twitter 和 FriendFeed的好友关系,后来加上了Google Reader的好友Share结果。如果你跟我一样是twitter和Reader的重度用户,在这个时段会觉得搜索无比好用,我搜索的结果往往是朋友分享过的内容,甚至我在寻找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会在搜索之后去找到分享过我需要内容的朋友直接发邮件讨论。
2011.3 Google +1 从技术上,这是一个伟大的产品,你的好友在搜索结果里面点击了+1按钮,将来你搜索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会让每个人的搜索结果都受到好友关系的影响,从而完全不同又更加精准,这个功能需要有巨大的数据量和计算量支持,而且几乎实时,在技术上这是令人惊叹的成就(后来我们知道了,那时候Google已经部署了Spanner了,我猜想正是有了Spanner,Google才有能力支撑这个产品。将来我们有机会单独谈Spanner这个伟大的系统)。可惜在产品上,这不是个好主意。Google的原则之一是“让用户尽快离开Google“,也就是说,用户获得搜索结果之后,就离开Google,转向了目标网站,这是Google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但这个原则和+1这个产品发生了冲突,没有多少人会在点击搜索结果离开Google之后再回来点一次+1,这个产品的应用场景出了问题。
2011.6 Google Plus这个Facebook的克隆终于上线了。 虽然Google自己号称Google Plus有各种各样的独创设计,但无一能改变它就是一个Facebook的克隆这个本质。
2011.11 Google Reader被去掉了分享按钮,换成了分享到Google Plus。
按照时间线回顾这段历史,你会看到,最大的转折点是2010~2011年,随着Larry Page重新担任CEO,从微软来的Vic Gundotra被提升为负责社交产品的SVP,Google整个变得不对劲了。所谓不对劲,就是从创新走向了山寨,而且失去了应有的品味。作为开发过搜索引擎的人,我非常能理解社会化对搜索引擎的重要意义,但竞争不应该是通过Google Plus这样的山寨产品进行的。
到目前为止,社会化搜索方面,最像样的变化确实发生在Facebook,而不是Google。Facebook的Graph Search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创新产品。只不过在基础技术方面,Facebook比Google还有很大差距,前面提到过Google Spanner,我想Facebook目前还没有同级别的基础设施,所以Graph Search仍然还在测试状态,速度慢,还没办法让所有用户都用到。
二 Google Reader的金矿
前面说到,2011年之前的Social化测试中,Google Reader的分享和好友关系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Google Reader确实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大众产品,但因为其用户偏向专业和严肃,所以其数据质量相当高。这些数据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RSS这个概念过于复杂,难以被普通人理解,不过RSS也不应该直接面对普通用户,它是一个基础协议,应该被包装成合适的产品使用。在我看来,Follow这个动作就是对RSS最好的包装之一,而早期Facebook的Feed同样可以看作是对RSS订阅的包装。
本来Google reader加入了好友和分享之后,已经在往正确的方向行进,并且已经有了坚定的数据基础,但Google Plus毁了这一切。随着Google Reader的分享被去掉,Google Reader的整个社区立刻消亡,人们并没有像Google预料的那样进入Google Plus,而是直接选择了放弃。
到现在来指责Google Reader用户滑坡是不公平的,一个被去掉了最重要的功能,禁止再做社会化尝试,并且还不断的被抽调走人手的产品,能维持至今已经是奇迹了。如果没有Google Plus的影响,让Google Reader顺利发展到今天,或许会成为和Facebook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交系统,从而再次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如果是2003年,那个刚刚推出Gmail的Google,他们一定会这样做,遗憾的是2011的Google不会再这样做了。换句话说,Google引以为豪的文化已经改变了,这个结论可以从一系列事件看出来,我会在第三部分说到。
虽然没有了社会化功能,但RSS本身的良好设计和Google Reader过硬的产品质量,仍然没有令其丧失生命力,BuzzFeed说,到目前为止,Google Reader驱动的流量仍然远远大于Google Plus,原文中有两幅对比图,非常令人震撼。 著名的独立blogger, JOHN GRUBER证实了在他的blog上,这个数据是正确的。
没有了好友和分享功能的Google Reader距离普通人更远了,但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种半专业工具。其用户中大量是媒体记者,编辑,Blogger等等传媒相关职业以及一些研究人员。我看过西乔如何创建Designlol的内容,也看过谷奥创始人gokeeper如何为谷奥挑选新闻,他们都是用极快的速度扫过数百个订阅源的标题,从中筛选出可能有意义的内容,然后展开仔细阅读,最终决定是否应该采用,最终形成读者看到的网站。
不知道当年抄袭谷奥的新浪科技郑峻是不是也这样工作 ,我想应该不是,新浪这类大型媒体有自己的内容管理方式。这就是我说的“半专业工具”的意思,Google Reader为大量基于Blog的小型媒体提供了信息获取和内容管理工具,帮助他们用极低的成本完成工作,大型媒体往往有自己的媒体工具,反而不需要这种工具。正是这些半专业的个人媒体,逐渐变成我们每天阅读的主要内容,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阅读习惯的变迁,是不是已经从阅读门户新闻,逐渐变成了阅读中小型个人媒体。这是blog,WordPress,RSS和Google Redaer的共同贡献。所以就算是你没亲自使用Google Reader,间接的,它也在帮助你获取信息。
Blogger们和研究人员对Google Reader的用法是这样的:他们订阅大量相关的内容源,平时并不会全部读完,但是在需要知道某些事情时,会到Google Reader中搜索,我就是这样写的这篇Blog,这里面列出的数据和链接,多半是通过这种搜索的方式获得。换言之,对于这类用户,Google Reader不仅是新闻源,还是资料库。
这种使用方法就直接把Google Reader变成了个性化搜索引擎,为什么不直接用Google搜索?因为内容太多了,多数内容我只要从平时自己积累下来,订阅过的信息源中搜索就足够了,快而且准确。如果Google Reader的分享功能没被去掉而是继续加强,并且引导用户这样使用,我应该还可以搜索朋友的分享和朋友的订阅,那样的话社会化搜索早就成型了。可是,Google的短视错过了这个机会,在决定了关闭Google Reader之后,整个社区和用户群分崩离析,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除此之外,Google Reader缓存了大量历史数据,一些blog网站已经不在了,但只要输入RSS源,在Google Reader仍然能看到。这次关闭之后,这些数据很有可能永远消失掉了。三年前我曾经写过,在Google的帮助下,大部分信息将得以永存,没想到仅仅是三年之后,我们就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损失。
2006年,人们认为RSS和Blog圈子的兴起会导致媒体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大量资本投入这个领域,出现了无数家创业公司。但不幸的是Google Reader做的太好了,直接导致了这些创业公司们的死亡。到今天Google自己放弃了Reader,这必将造成大量的空缺,暂时没法弥补。虽然未来会有新的公司再重新开始,但那要是很久之后的事了。夸张一点说,Google这个愚蠢的决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会造成人类信息获取的空缺,这种空缺不仅仅对于直接用Google Reader那些人,还要包括阅读谷奥之类个人媒体的读者,他们是间接的Google Reader使用者。多么讽刺,这是一件和Google愿景完全相悖的事情。
三 曾经Google精神的远去
几年前,Google是创新者,它创新,开放,但今天,Google越来越习惯严防死守可能的竞争对手,它不再那么开放,它开始模仿潜在竞争对手,用和对方完全一致的方式竞争,然后用自己的巨大体量去试图压死对方,正像曾经的微软做过那样。
有几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件:
Google和餐饮点评网站Yelp的纠纷。曾经Google和Yelp是合作伙伴,但当Google收购Yelp未果之后,合作停止,Google开始用爬虫抓Yelp的数据,并且不给来源的显示在Google Maps上。被抗议之后,Google干脆自己做了Google Places来和Yelp竞争。
Google担心移动互联网和App会影响搜索流量,于是收购了Android,并且把Androd弄的越来越像iOS,以此来和Apple竞争。最早发布的Android手机非常像当时的Nokia,但现在已经和iPhone非常像了,并且,Google毫不在乎和三星这种无良企业合作对抗Apple。(关于为什么说三星是无良企业,以后我专门写,不仅仅是抄袭Apple这一点事)
Google担心社会化搜索会影响流量,所以放弃了自己在社会化搜索方向的任何努力,完全照着Facebook做了Google Plus。
Google担心电商网站,比如Amazon,会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所以做了Google Shopping,甚至还提供了Google Shopping Express物流服务。
这些事情都太无聊了。Google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是Larry Page领导的无聊没品Google,持之以恒的用和竞争对手一样的方式竞争,正如曾经微软干过的,当然,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比竞争对手便宜点,Android比iPhone便宜,Google Shopping Express比Amazon Prime便宜。另一个是Segrey Brin的Google X,更像几年前的Google,可惜做出来的产品宣传意义远大于实践,对于不太关心科技(科技不是IT和互联网这一点点范围)进步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创新吧。
在Larry Page这边,你会看到曾经Google精神的远去。Google不再希望你找到需要的信息立刻离开Google,而是希望你一切都在Google完成,最好一切都在Google Plus完成。Google不再是Don’t be evil,而是be evil。Google不再帮助创业者,而是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压制创业公司。Google Places和Android虽然是在照猫画虎,至少还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些实际好处。Google Plus大概是Google第一个完全为竞争对手而不是用户开发的产品,它对用户几乎没有好处,坏处倒是不少。我想这样的产品未来还会再有,这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Google不再开放,你在Google Maps只能看到Google Places的结果,不再能看到Yelp的,但相反,人们一直认为封闭的Apple反而越来越开放,Apple Maps搜索结果和Yelp提供的数据,Siri也会使用Yelp的结果,Apple因为自己在互联网服务上的弱势,反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开放和封闭始终是相对的,在自己的强的部分没有人会开放,在自己弱的部分则必须要开放。Google不会开放自己搜索的算法和逻辑,也不会允许第三方有机会染指搜索结果页面,Apple不会开放授权自己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Google会开放硬件和操作系统,Apple会开放互联网服务。
开放的变封闭,封闭的变开放,整个商业史上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变化。事情的有趣有正在于此。做为观察者,我们不应该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分析企业,比如把开放贴给Google,把封闭贴给Apple。有人会说,几年前你称赞Google,今天你批评Google。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独立Blogger应该做的事,事情变化之剧烈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三年前的Google值得称赞,不幸的是三年之后这家公司变得令人失望。如果仅仅因为当时称赞了Google,今天不去批评,那才是荒唐。从Google Reader这事上看来,一个企业变化甚至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这是令人沮丧又令人充满希望的事实。
无数的变化正在时刻发生,但至少我们知道,用和竞争对手一样的方式杀不死对方。无论Google怎么努力,Google Plus不可能杀死Facebook,Android不可能杀死Apple,Google Shopping不可能杀死Amazon,甚至Google Places也不可能杀死Yelp。真正会杀死Google的公司,未来一定会存在,虽然暂时我们还不知道它在哪。想想微软多年来对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严防死守,却没料到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浪潮几乎彻底颠覆了整个PC产业。
Google在年龄上比Amazon和Apple年轻得多,今年,人们开始说Apple缺乏创新,而Amazon继续以花掉自己能赚来的每一分钱的方式来探索极限。令我意外的是,最年轻的Google反而悄然无声的老了,比微软还要老。
相关日志
- 2013/03/17 -- 谷歌将得到教训
- 2013/03/14 -- Google Reader关闭之后
- 2013/01/23 -- 谷歌要重返中国?
- 2013/01/13 -- 《经济学人》谷歌在中国:朝鲜要拆墙,中国要继续……
- 2013/01/11 -- 月光博客:韩国媒体猜测谷歌重返中国
- 2013/01/06 -- 谷歌撤销警示中国网络审查标语
- 2013/01/04 -- 谷歌施密特为什么要私人访问朝鲜?猜测如下
- 2012/11/21 -- Google号召公众反对联合国的互联网控制计划
- 2012/11/14 -- 解决Android 4.2中”开发者选项”(Developer Options)不显示的问题
- 2012/11/13 -- 对谷歌的封锁解除 – 这是一个错误还是测试?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7726?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