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3 November 2014

共识网:目击台湾“九合一”大选:“公民开讲”深度震撼

作者:徐乐山
这次到台湾自由行,恰逢台湾在选举。马路上随处可见竞选旗帜,公共汽车的车身上印有候选人的大幅头像,还有流动的宣传车循环播放着候选人的政见,有的助选人员骑自行车向路人宣传,甚至在饭店也有印着候选人简介的小包餐巾纸供食客免费取用。
 对大陆游客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网上一查才知道,这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地方选举,叫“九合一” 选举。全台湾的直辖市[1]市长和市议员、县市长和县市议员、乡镇市[2]长和民意代表,以及村里[3]长,都要进行换届改选,此外,还有原住民区[4] 的区长和区民代表,也要进行第一次选举(之前没有原住民区的选举)。以前,台湾的地方选举是各自分散进行的,因为这次是把级别和内容上不同的九种选举合并 进行,所以叫“九合一”选举。
13758_141121143046_1
(图: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的竞选总部)
 柯文哲领先连胜文
 在台北市,竞选市长的有七名候选人,其中,国民党提名的连胜文和无党籍人士柯文哲,是最有竞争力的两位候选人。
 目前,无党籍人士柯文哲在民调上大幅领先连胜文。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在蓝绿格局下的台湾政治,竞选主要就是代表蓝营的国民党和代表绿营的民进 党在PK,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也大多来自这两党。台北市尤其如此,从1994年改制为直辖市,市长由市民直选以来,历次台北市长选举主要都是国民党和民进党 提名的候选人在较量,当选市长也全都来自这两党。但这次选举中,无党无派的外科医生柯文哲,不仅PK掉了民进党人士,让民进党自觉放弃了台北市长候选人提 名,而且竞选势头还压过了国民党的候选人。要知道,台北可以说是国民党势力最雄厚的地方,民选20年以来的台北市长,除了第一届是民进党的陈水 扁,1998年至今都是国民党人士主政,分别是马英九和郝龙斌。柯文哲有何独特之处,能够异军突起?
 在网上查了查,11月9日下午在“交通部”集思会议中心,有一场柯文哲的“公民顾问团”举办的活动,叫做“挑战柯P 公民开讲”,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参加。“柯P”是柯文哲的支持者对他的昵称,因为柯文哲是医学教授,P就是Professor(教授的英文)之意。
 作为一个大陆人,我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对它的想象就是一次竞选动员大会、造势大会,不外乎是竞选人在台上主讲,阐述自己的政见,台下的支持者高呼口号,热烈拥戴。可能多数人也有类似的想象:竞选,不都是这样吗?
 还就不是。
 与会者就是主角
 来到集思会议中心二楼,走廊里有“公民顾问团”的志愿者发放会议流程小册子和柯文哲的竞选手册。翻了翻会议流程,发现并没有什么主讲人,会议流程是告诉每个与会者如何参与会议讨论的,讨论什么呢?也没有告诉你。
 走进会场大厅,发现这里并没有成排的固定椅子面对着主席台,不是通常的那种会场格局——台上主讲台下听。能容纳几百人的会场空地上散放着一些能够 活动的桌椅,前方主席台的大屏幕上用投影仪打出“大公民vs小市长”“挑战K柯P 全民开讲”,两边的墙上挂着一些长条标语:“开放政府,全民参与”、“选民再见 公民出现”“公民觉醒 民主扎根”“安居乐业 幸福台北”,等等。会场上有三台摄像机在同时进行网络直播,让会场外的网民也能够参与会议议题,进行网上讨论。
 会议开始后,我才知道,这次会议的主角不是柯文哲,而是现场的大约300多名公民。他们不是被组织来的,而是通过网络了解到这次活动,自发前来 的。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有耄耋老者,有中学生,还有残障人士。这次活动的主要议程,不是柯文哲的主题演讲,而是这些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提 案、讨论、建议的过程,柯文哲只是在最后对公民的提案进行回应。所以,他们把这次活动称为“大公民vs小市长”。
 开放社会,公民议政
 这次活动没有预先设定的主题。的确,它是柯文哲的“公民顾问团”为柯文哲竞选而组织的活动,但是,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选民向候选人表达支持的助选大会。
 在正式会议之前,会场灯光突然暗下来,从会场两边的门里闪进几名“外星人”,他们聚合到会场前方,手舞足蹈。接下来又有一拨人的表演。之后才知 道,这是两个公民团体—— 一个倡导骑单车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另一个是荒野保护协会,两段主题舞蹈,分别用来表达他们的诉求。
 正式会议的第一步骤,却是思考。会议主持人要大家在一段几十秒钟的安静思考时间里,思考自己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什么事情在困惑着自己,自己最关心什么,最想做什么?
 经过了思考时间,会议进入第二步骤——提案。与会公民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最关心、最想解决的社会问题,每人限提一个议案,也可以不提,然后把这个 议案写在工作人员准备好的空白格式纸上,纸上标明了主题(公民提出的问题)、说明(对这个议案的说明)、提案人签名,以及供其他公民连署的位置。在现场, 公民们十分踊跃,总共提出了数十个议案。
 然后会议进入第三步骤——说明,主持人逐个介绍提案,让大家了解。
 随后会议进入第四步骤——连署,公民们自由地在自己关心的提案上签名。一个提案的签名联署人数,反映出它的社会影响面。
 第五步骤,根据提案连署的人数多少,来决定对哪些提案进行正式讨论,主持人特别强调,一个提案即使连署人数很少,如果提案人坚持他的问题的重要 性,也仍然可以进行讨论,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所有公民关心的问题。经过这个步骤,一些提案被排除,剩下21个提案进入小组讨论。这些提案的议题涵盖了经 济、教育、环保、住房、司法公正、城市发展、劳工、移民、性别平等、公民参与等几乎所有公共事务领域。诸如,公立学校招生现状导致的阶层固化问题,低收入 家庭子女的教育平等权利问题;司法体系中的调解委员会只由所谓“士绅”律师组成,无法保障移民、女性、残障等弱势群体的权利;台北市在拆迁和住房问题上的 财团把持,如何让政府和市民分担责任解决住房问题等等。
 进入正式讨论的议案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建设性。那些过于空泛的议案,在公民签名联署这个阶段就会被排除,因为得不到足够多的响应。例如,一 位老者提出的议案认为,台北是世界的地理交通中心,因此应把台北建成世界的中心都市,但这个提案没有人联署,自然就被排除了。这些提案没有被纳入讨论环节 的提案人,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提案讨论。
 会议的第六步骤——提案讨论,由每个提案的提案人和连署人组成小组,对提案进行讨论。21个提案形成了21个小组,各自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在 讨论时,有人记录重点,写在大字报上。每个公民可以自始至终只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也可以在一个小组讨论后,自由移动到其他小组参加讨论。就像主持人说 的,你可以像树木在一个地方不动,也可以像蝴蝶那样到处飞。
 会议的第七步骤——结果报告。经过讨论,每个小组推出一个发言人,在全体大会上报告他们的提案讨论结果,并于限定时间内说明问题,提出建议。这个 过程中,柯文哲一直在旁边仔细倾听。21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的发言人是位残障人士,他的轮椅没法上主席台,只能在台下发言,这时柯文哲就从台上下来,走 到他的旁边,俯身听他说。
 整个会议过程都在网络上同步直播,即使没有到场的公民,也能够了解会议进程以及各项议题。而按照会议组织者——“公民顾问团”的期望,会议还有第 八个步骤,就是会后的落实和延续。他们认为,很多会议开完,大家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忘了彼此的承诺,而他们希望会议讨论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有共同兴趣的 人们,通过这种讨论,不分阶级、职业、性别、年龄而形成“合伙新关系”,从而分享思想,共同推动社会改善,“让人能找到一群同谋、最适当的人、能在一起做 事的人”。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孤独地成长,国家也一样”。所以,会议中的议题全要放在网络上,“让彼此思想超越地域、国界进行讨论”。
13758_141121143114_1
(图:“公民开讲”现场)
 柯文哲:价值和理念比政见重要
 在21个小组报告结束后,才是柯文哲的即席谈话。
 我之所以称柯文哲在众人面前的发言为“谈话”而不是“演讲”,是因为他整体表现就像是在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或是在学术会议上发言。语调没有高低, 语速没有快慢,没有抑扬顿挫,没有煽情的鼓动和口号,整个发言过程语调平实,娓娓道来。这个外科大夫出身的台北市长候选人,身上丝毫看不到一个政客应有的 口才和政治娴熟。
 但他的谈话,充分体现了当下台湾公民社会的精神和诉求。他说,听了公民们提出的议案,如果当选,那么台北市长第一年要做的事大体就知道了。他认 为,这次选举,是对价值和理念的选择。他所秉持的理念是“开放政府,全民参与”,在这一理念之下有几条原则:1、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民众面临的 是具体的、在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具体问题,去讲“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没有意义的。2、众人的智慧胜过个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不是靠某 个人,而是要集合众人的智慧。3、公开透明。政府的施政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柯文哲认为,价值和理念比政见重要,政策问题一经价值和理念的检验就能判断出对错,这些价值和理念包括:1、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 益;2、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多数人的利益;3、不能为了政党的利益牺牲人民的利益。台湾的政治文化要改变,而改变台湾,从台北开始。台湾的改变取决 于公民的参与。
 外科医生出身的柯文哲,经常会以在台大医院带领医疗团队的经验,来说明他的执政思路。团队的运作,要集合团队成员的意见,不断做出小的修正,最后汇聚成完善的规则。同样,每个公民每天做出一点小的改变,最后就会造成台湾的改变。
 让提案照进现实
 在会议分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像蝴蝶般穿梭在各个小组中。我发现,这些公民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不同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他们能够坐在一起讨 论,是因为他们对某个问题有共同的关切。很多人明显是有备而来,能够拿出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向其他小组成员解释某个问题,其他人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提 案进行补充或修正,最后达成共同的意见。
 在一个小组中,提案人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经历,并且列举教育部门的宏观数据,指出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公立学校的教学 质量优于私立学校而且学费更少,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除非特别优秀和努力,往往进不了公立学校,只能进私立学校,花更多的钱却得到更差 的教育,毕业以后也往往找不到高收入工作,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正相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教育没有促进阶级流动,反而造成了阶 级固化。因此,他建议公立学校应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保留一定的比例,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能够受到高质量教育,来改变自身地位,促进社会流动。
 在另一个小组,一名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富有创意的议案,设计一个手机软件,叫“公民小闹钟”,把候选人在竞选中的承诺设定期限,定时提醒市民当选者是否履行了承诺。
 在每一个小组的讨论中,气氛既热烈又理性,有争论有说服,通过交流,公民们大多也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建设性的方案。
 这些方案并不会成为空谈,通过现场的网络直播,能听到这些方案的不仅是参加会议的公民和作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的柯文哲,会场外的人们也会知道,并将 会产生后续的影响。实际上,柯文哲当场就表示,如果当选台北市长,任内第一年要做些什么大体就知道了,有些提案是可以立即实施的,有些还需要同其他方面协 商。相信有些提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令人震撼的主流民意
 这样的“公民开讲”可以说是完全超出大陆人士经验范围的。现场有几名大陆人士,据会议组织者说其中还有《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听一位大陆游客私下里说,他感到特别震撼。
 这种震撼不是来自大场面,没有煽情和作秀,没有集体无意识的政治狂热,一切都是在理性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但是,这样一些普通的公民,他们把社会 的改善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认真、那么热烈地投入其中,没有冷漠,没有自私,没有犬儒,他们是一群摆脱了狭隘自我的人,是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他们真正地诠释了“公民”这个词汇的含义,真正诠释了“民主”这个词汇的含义——公共之民,社会主人。
 今日的台湾,社会运动正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觉醒的公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台湾社会的改造,改变着台湾的社会和政治生态。柯文哲之所以受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他的政治理念,完全契合了这种公民参与精神,表达了“求变”的台湾主流民意。
 柯文哲的异军突起,正是台湾公民力量觉醒的反映。
 [1]台湾的直辖市:被称为“六都”,凡人口达到200万的县市就会升格为直辖市,现已有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六个直辖都市,桃园是在这次选举前才升格的。
 [2]台湾的三级“市”:台湾有三种行政级别的“市”:直辖市,与县平级的市,在县以下还有与乡镇平级的市。
 [3]台湾的“里”:相当于大陆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的组织。
 [4]台湾的原住民区:台湾的原住民就是在大陆被称为“高山族”的台湾最早居民。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