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譯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譯文.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4 October 2023

香港當局不想你看這文章,因為...

原文標題:Hong Kong authorities don’t want you to read this story. Here’s why.
原文作者:Andrew Lok Hang Chan
發表日期:2023年10月24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陳樂行——港語學前主席

每天,我都會被有關香港《國家安全法》的新聞淹沒——但我從未想過自己會陷入其中。 當警察來到我家門前,告訴我父親他們將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搜查我們的公寓時,情況發生了變化。 在此之前,我一直天真地認為他們的重點是政客和抗議者,而不是像我這樣的書呆子。 警方的擔憂比小說更離奇: 他們對我在 2020 年組織的廣東話寫作比賽中提交的 11 篇文章感到不滿。

《國家安全法》旨在促進 "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消滅大多數香港人的母語粵語,轉而強制廣泛使用中國的國家語言普通話。 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我,這些文章破壞了 "社會和諧",並指出其中“有問題的內容”,從廣東話髒話到移民敘述,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非法的。

當我重看這些文章時,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我作為廣東話倡導者的角色會導致如此絕望的時刻。 今天,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我不能漠視無數仍然隱藏在陰影中的香港人,也無法擺脫對我們所珍視的廣東話文化在強大的經濟壓力和反對保存文化的政治勢力的影響下可能正在枯萎的擔憂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重印、翻譯和編輯其中一篇作品的原因。 這是一個關於 2050 年烏托邦現實的短篇小說,在這個現實中,我們的文化認同已成為過去式。 但願我曾經蓬勃發展的粵語團體的結束能夠清楚地揭示我們所面臨的荒謬。

‘Our Time’ by Siu Gaa (中文全文)

Part One: Gwong Zai’s first time in Hong Kong

“Hey! Excuse me, how do I get to Queen’s Road Central?” Gwong Zai asked a teenage girl standing nearby. “I don’t know!” she grumbled and promptly walked away. 

Gwong Zai frowned and continued on his journey. He looked down at his notebook — a guide to Hong Kong passed down from his parents — and then up at the bustling crowds of Central, and then back at his notebook.

He stood there, feeling lost and confused, when suddenly he felt a tap on his shoulder.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help you with?” Siu Sze asked. She must have been in her early 20s. She was gentle and kind, with fair skin and a warm smile. A welcome change from the rude teenager he met earlier.

“Hi, excuse me, I’m actually looking for the escalator that goes up to the Mid-Levels,” Gwong Zai told her before introducing himself. He wanted to visit a few places where his parents had been before, starting with the mosque on Shelley Street. Siu Sze beamed and offered to show him the way.

They passed through the bustling Tai Kwun area, watching tourist after tourist take pictures in their qipaos — as Gwong Zai’s parents remembered. Luckily, most tourists don’t continue past Elgin Street, so the pair kept walking toward the mosque.

“The Rednaxela Terrace is on your right,” Gwong Zai read from his notebook and pointed. “And the mosque is across from the terrace.”

Before entering the mint-green mosque, which was surrounded by guards, Gwong Zai and Siu Sze eagerly launched into a history lesson. After all, it was the first mosque built in Hong Kong.

“Some people thought the name ‘Rednaxela’ came from ‘Alexander’ because Chinese translators used to read and write from right to left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resulting in this weird street name,” Gwong Zai said.

Siu Sze filled in the rest, teaching Gwong Zai what his parents missed: “Lat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errace was actually named in honor of Robert Alexander Young, who fought for the African people’s human rights in the 19th century. He used to call people who live outside Africa ‘Rednaxela.’”

As they walked up the stairs toward the mosque’s entrance, they saw worshipers washing their hands, some removing their shoes before walking inside, and others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to recite verses from the Quran.

“During Hong Kong’s earliest year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recruited soldiers and police officers from India, many of whom were Muslims,” Gwong Zai said, using his notes to make sense of what was right before his eyes.

Inside the mosque, they were surrounded by booming echoes of the Islamic prayer known as “adhan,” as visitors gathered in the center of the domed building to recite their chants. Gwong Zai felt a connection to the strangers around him.

“Besides Hongkonge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ho are also part of our community,” his parents wrote in the last page of the notebook. “They belong here too. We need to get to know our home better.”

Eager to see the rest of his homeland, Gwong Zai asked Siu Sze once again if she’d join him on this adventure.
*
Part Two: Siu Sze

“It’s 2050, and yet there are still people who don’t speak Mandarin!” Siu Sze overheard a teenage girl mumbling to herself as she walked away from a tourist asking for help.

It was a rare day off for Siu Sze, so she planned to sit down at a cafe in Central, read a book and enjoy a cup of coffee.

As she passed through the Central Market, Siu Sze saw a man in his late 20s holding a notebook and a camera. It was obvious at first sight that he wasn’t a local: He stood in front of the Central Market, and just as he was about to take a step, he retracted with confusion.

To be fair, this area is always jam-packed with tourists. Most of them drag their suitcases around while dipping in and out of cosmetic shops and pharmacies; very few look like the man standing in front of Siu Sze. She decided to tap him on the shoulder and ask if he needed help.

The young man introduced himself as Gwong Zai, born in Hong Kong and raised in Britain. His parents left the city not long after he was born and never came back.

Siu Sze led him through the Central Market so they could take the escalator to the affluent Mid-Levels neighborhood. She stopped periodically to give Gwong Zai a proper tour of what they saw.

“This is now known as the ‘People’s Middle Road,’” she said, pointing to the street below. It was renamed 25 years ago,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have no idea what its original name is.”

As they reached their next stop at the Rednaxela Terrace, Gwong Zai’s eyes sparkled with excitement. “I have heard these stories for so many years now but my parents never allowed me to come to Hong Kong,” he shared. “They suffered from serious health issues after inhaling way too much Chinese-made tear gas in Hong Kong when they were young. They passed away a year ago. I found this notebook among their belongings.” Held it up to show Siu Sze.

“Growing up, they would read me stories from this notebook, reminding me that Hong Kong was a beautiful and special place to our family.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why they left,” he said as his voice trailed off.

Siu Sze knew that in just a few months the government would rename the terrace, too, erasing any hint of British influence. She didn’t have the heart to tell Gwong Zai, who had spent the day reciting tales of Hong Kong’s now-disputed history. The guards standing at the entrance of the nearby mosque watched them closely.

In 2025,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crack down on religious freedom and take control of all places of worship. Practitioners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patriotic” church instead, and those who refused watched their holy sites get demolished in retribution. Fortunately, the mosque was considered a historical site and therefore remained untouched. The irony is that many locals don’t even know that there is a mosque in the area, as it’s no longer a place where devout Muslims gather.

Now, the mosque welcomes “patriotic” Muslims who study and recite lines from the government’s revised version of the Quran; those who obey the new laws that force Muslims to learn Mandarin only — not Arabic. Their culture is fading away and you can see it gradually being wiped out, just like what happened to Hong Kong 30 years ago.

Siu Sze couldn’t help but notice that Gwong Zai was more familiar with Hong Kong’s stories than most of its locals. “You are more qualified than any of us to call yourself a Hongkonger,” she said.

“This is our home, and there is a unique story behind every street, every building and every corner. If there were more people like your parents remembering and passing on these stories, Hong Kong might not have become what it is now,” her voice tapered off, not wanting others to overhear.

Before parting ways, Siu Sze gave Gwong Zai her book and pointed to her favorite quote within: “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



原文網址: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3/10/24/hong-kong-cantonese-essay-national-security/


Friday, 30 June 2023

香港:一首歌的風險

原文標題:The dangers of a song in Hong Kong
原文作者:Samuel Bickett
發表日期:2023年6月29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中國觀察家們大家好! 我們的美國主持人 Phelim Kine 本週仍然休假,所以我們有另一位出色的嘉賓主持人為您服務。 熱烈歡迎塞繆爾·比基特 (Samuel Bickett),他是一名美國律師,直言不諱地批評香港政府的人權記錄,他本人曾於 2021 年和 2022 年在香港被監禁。他是喬治敦大學亞洲法律中心的法律研究員,並撰寫《香港法律與政策》通訊。

交給你了,塞繆爾! — 海蒂-沃格特,《POLITICO》國家安全編輯

中國《國家安全法》實施的三年如何改變了香港?

本月(6月)早些時候,香港政府在其正在進行的國家安全鎮壓中翻開了新的篇章,它決定將一首歌定為刑事犯罪:2019年為該城市的自由而奮鬥的人所珍視的抗議主題歌《願榮光歸香港》。律政司在法庭上聲稱,傳播這首歌曲的人違反了2020年《國家安全法》(等等),並尋求禁止其表演和傳播。

本週剛滿三周歲的《國家安全法》極大地改變了香港社會。 “願榮光歸香港”的禁令申請只是最新的一擊。

北京於 2020 年 7 月 1 日在這座所謂的自治城市實施了這項法律,直到法律生效前幾分鐘,即使當地官員都對該法律的內容毫不知情。 國家安全法設立了四種定義模糊的新罪行——分裂國家、顛覆、恐怖主義和“與外國勢力勾結”——並為國家安全案件規定了一個平行的法庭程序,其中法官將由行政部門任命,被告的保釋將被推定為拒絕,而陪審團審判和公開審理的權利可能被政府剝奪。

當時,官員們試圖緩解全球的擔憂,即該法律可能意味著香港引以為豪的法治和基於權利的政治制度的終結。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其他官員向公眾保證,該法律只會影響“極少數人”。 

此後的三年裡,政府根據《國家安全法》和相關的殖民時代煽動叛亂法逮捕了 248 人,並指控了 140 人。 被告包括政治人物媒體大亨書籍作者電台主持人普通公民。 對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海外持不同政見者發出了逮捕令,而一名從日本訪問香港的學生最近因在海外發表的言論而被捕

超過70%的被指控者被拒絕保釋,由於審判日程安排得很緊,這些被拘留者中的許多人繼續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在監獄中受煎熬。 許多人選擇了認罪,儘管人們對他們是否違反了任何法律抱持嚴重疑問。

現在,47名反對派政治領導人因舉行支持民主的初選而以顛覆罪受審,而支持民主的新聞媒體《立場新聞》的兩名前主編因允許著名的支持民主的聲音在其網站上發表評論文章而以煽動罪受審。其他國家安全方面的逮捕也針對廣泛的活動,從撰寫一本關於狼和羊的寓言式兒童書在法庭上為被告鼓掌。其結果是,該市的不同意見實際上已經被壓制了。

取締“願榮光歸香港”的運動已經持續了幾個月。 當體育場館--顯然是在谷歌搜索了“香港國歌”之後--在為香港運動員舉行的頒獎儀式上錯誤地播放了 "榮光 "而不是中國國歌,政府被激怒了。之後,谷歌拒絕了政府關於在搜索結果中降低“榮光”鏈接排名的要求。

過去,政府一直拒絕明言“榮光”是否違法。這種模棱兩可的做法類似於它在其他情況下的做法,如每年的六四天安門廣場鎮壓紀念活動,今年官方再次堅定地拒絕明言紀念活動是非法的,但卻猛然間逮捕了近二十人。通過尋求這一禁令,政府似乎在暗示他們對公民自由的鎮壓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開放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模糊性讓位於對特定表達形式的明確禁令。

律政司的申請不僅將目光投向了這首歌曲的表演者,而且還投向了其平台“協助”歌曲傳播的全球科技巨頭。在搜索結果糾紛之後,谷歌的YouTube似乎也在被關注之列。新的禁令申請特別列出了32個YouTube上的違規歌曲鏈接,而沒有提到任何其他科技平台的名字。

如果禁令得到批准,科技公司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在全球範圍內審查這首歌曲,使其受到西方的批評;或者不做任何處理,使其在香港的業務和員工可能受到警察的搜查和逮捕。上週,由人權觀察牽頭的24個組織呼籲谷歌和其他科技公司在香港法院出庭,代表所有將受到影響的人反對該禁令。

然而,即使NSL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香港政府還想做得更多。香港領導人現在似乎準備根據香港《基本法》第 23 條在本地實施另一項國家安全法

這項新立法的具體內容尚未披露,但在這一過程的早期,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譚耀宗做出了熟悉的保證:他說,這只會影響“一小部分人”。 


現在交回到POLITICO團隊!


原文網址:https://www.politico.eu/newsletter/china-watcher/the-dangers-of-a-song-in-hong-kong/

 

Friday, 13 January 2023

美國科學家如何與中國軍方合作:“警鐘”

原文標題:How U.S. Scientists are Collaborating with China's Military: 'Wake-Up Call'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3年1月12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新聞周刊》看到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機器魚 #1 (robotic fish) 只是美國及其盟友與中國軍方相關研究人員合作的數百個例子之一。

這項研究主要關注美國主要的北約盟國德國的科學家,揭示了西方科學機構和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規模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報導。

這份報告在華盛頓特區出版前與《新聞周刊》獨家分享,發布之際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緊張,喬·拜登總統的政府將中國列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並採取更多措施限制技術轉讓。

科學機構對不斷變化的時代反應遲緩,報告“民主國家是否應該為與中國的研究合作畫紅線?”的作者杰弗里·斯托夫說,該報告評估了 2016 年至 2022 年 5 月期間發表的 43,000 篇論文,其中約六分之一的研究有美國的共同作者。這份約 250 頁的報告列出了 835 篇聯合論文,這些論文來自德國——有時還有其他盟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解放軍合作。

斯托夫告訴《新聞周刊》:“看到與中國軍事組織的大規模研究合作持續有增無減,我真的很驚訝。”

“對於有意或無意贊助如此多涉及中國國防研發和工業基地的研究的歐美政府和基金會來說,這應該是一記警鐘,”他說。 “即使在基礎科學研究中,我們與誰合作也很重要。”

斯托夫說:"科學[家和科學機構]需要通過在與中國的軍事敏感研究中劃定紅線來做出回應,這個國家對美國及其民主盟友(如台灣和德國)構成了深刻的軍事和道德風險,"斯托夫在包括國防部在內的聯邦機構工作了20年,重點關注中國的技術發展。他最近成立了研究安全與誠信中心。

美國資助

作為報告的一個方面,斯托夫查核了美國聯邦的研究資金,發現能源部、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防部資助了與中國軍事研究人員有聯繫的多個合作項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它暫時不能對它是24份涉及與中國主要核武器開發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合作的出版物的資助者這一發現發表評論,但它補充說,要提出一項為基礎研究劃定紅線的法律或政策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

"研究安全戰略和政策主管麗貝卡·凱澤 (Rebecca Keiser) 告訴《新聞周刊》:“然而,關於基礎研究應該如何定義,以及基礎研究的範圍應該是什麼的討論是有的。此外,還有關於如何識別基礎研究中的風險以及如何解決這些風險的討論。”

該研究稱,涉及中國三所大學的文章中提到了美國軍隊的資助,這三所大學是中國軍方“國防七子”或“軍械工業七子”系統的成員。

國防部長辦公室發言人蒂姆·戈爾曼在給《新聞周刊》的一份聲明中說:“在每年發表的大約180萬篇科學期刊文章中,軍隊沒有追溯確定過去5年中與受資助的美國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所有作者的隸屬機構。”

但他補充說,軍方“既不資助也不與解放軍研究實體合作”。

能源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中國駐華盛頓的大使館和北京的外交部都沒有回應關於美國科學家與中國軍方合作程度的置評請求。

機器魚

該研究中提到的一項合作是美國、德國和中國的科學家之間的合作,目的是弄清楚如何製造能夠像真魚一樣流暢游動和快速轉向的機器魚。

該研究發表於2020年,用了一個充斥術語的標題:“基於CFD的機器魚運動控制參數調整(CFD based parameter tuning for motion control of robotic fish)”,其中兩名合著者隸屬中國關鍵的高超音速武器測試和開發設施,即位於四川省成都北部“科技城”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CARDC)。中國的核武器研究設施,即CAEP,也在綿陽。該城市隱藏在青藏高原邊緣的平原上,是中國最敏感的軍事研究中心。

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合著者也加入其中。

人在台灣,多年來一直記錄中國對“機器魚”#1 (fishbot) 技術的追求的國防分析師溫德爾·明尼克 (Wendell Minnick) 說,這篇論文看起來“非常先進”。

機器人魚被用於娛樂,但也可以是具有軍事用途的水下無人車(underwater unmanned vehicles (UUVs))。在中國,負責建造這種技術的部門被納入該國龐大的軍民融合經濟中。機器人魚也可以用於情報收集—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經開發了一種名為“鯰魚查理 (Charlie the Catfish)”的監視魚,用來收集水樣本等信息。

“他們可以幫助解放軍海軍在戰爭期間為他們的潛艇劃定藏身點,”明尼克說,他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機器魚原型的,將“目標識別”列為一項技能。

“我敢肯定,如果麻省理工學院看到(合著者)發表的內容,一定會心臟病發作。”

麻省理工學院在一份電子郵件評論中說,它“並未與CARDC的達成任何研究協議”,並補充說,“麻省理工學院要求受聘研究人員的活動,包括非正式合作或對出版物的外部投入,如本文,須合乎美國的法律法規。”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麻省理工學院的領導人明白研究安全所面臨威脅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致力以平衡的方式與中國進行研究合作”,但“重申,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為學術合作和開放交流保留空間至關重要,”它說。

去年年底,麻省理工學院推出了一項中國戰略,以管理研究風險。

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表示,他們會發表評論,但截至發稿時尚未發表評論。

數十年的合作

西方的科學原則認為,自由和開放的科學造福全人類,這種觀點導致了廣泛的國際科學合作,幾十年來也幫助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發展。數以百萬計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生離開中國到西方學習,與此同時,中國從1976年毛澤東時代結束時的一個貧窮國家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之一。

但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在加劇,因為中國尋求將其軍隊建設成為不可戰勝的軍隊——正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所說,最遲到 2049 年要做到這點。

儘管如此,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科學合作仍在繼續,包括與屬於中國軍事研究所和實驗室網絡、大型國防工業及其軍民經濟的研究人員的合作。

這現在在美國引起了不安。

據斯托夫說,追踪協作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首先,它通常在各個研究人員之間非正式地進行,因此不會寫在正式研究協議的文本內。

此外,斯托夫說,一些中國機構可能會掩飾——或不提及——他們的軍事聯繫,阻止海外訪問網站上的關鍵信息,或者錯誤翻譯實驗室名稱,顯然是為了掩蓋國防關係,這會帶來特殊風險。

在一個例子中,位於四川成都的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個實驗室的英文描述是“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mmunications (國家通信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但它的中文名稱為“抗干擾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此外,“當你看一下共同作者在引用的合作之外可能做什麼時,真是惡劣得令人震驚,”斯托夫說。

位於綿陽的軍方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2的一名機器魚論文合著者同時在研究如何優化俄羅斯戰鬥機的一種被稱為“眼鏡蛇”的動作,在這種動作中,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會重新抬頭,其寬大的機翼就像蛇的外罩。

在另一個例子中,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的網站沒有提到它是一個軍事研究所,而是專注於技術細節。在簡史中,它只說它的成立是為了發展“中國的空氣動力工業和國民經濟”。

在其2021年的年度報告中,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范召林身穿西裝,未被指認為軍官。 但在《綿陽日報》的一篇報導中,范被確定為解放軍“63820部隊司令員”。 衡陽市官方媒體《衡陽公告》的一篇報導稱,範某擁有少將軍銜。根據網上的中文報導,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具有多重身份,包括軍事科學院 (AMS) 空氣動力學分院和解放軍第 29 試驗訓練基地。 該中心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國際層面

雖然新報告的關注重點是德國這個科學大國和重要盟友,但科學是高度國際化的;美國和英國構成了兩個最大的子集。除了7,000篇至少有一名美國作者的出版物外,還有3,000篇列出了英國、以及中國和德國的作者。

在德國和其他盟國研究人員與解放軍合作的 835 篇聯合論文中,有 283 名共同作者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CAEP) 的 17 個分部,該研究院是中國位於綿陽的核武器和先進武器聯合體,隸屬於中共最高軍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CMC)。

斯托夫估計涉及美國的合作總數更大:“肯定有幾百個,可能有幾千個。”

10 月,喬·拜登總統將中國列為競爭對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技術上和軍事等各個方面。

拜登在他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做到這一點的競爭對手。”

在中國工作至 2020 年的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倫理學專家艾麗西亞·亨尼格 (Alicia Hennig)表示,許多中國以外的科學家缺乏語言或政治或文化經驗來評估他們正在處理的事情,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人們缺乏對風險的認識。或者他們只是疏忽大意,”亨尼格在接受采訪時說,並指出一些軍事合作也可能有裨益的—例如在人道主義領域。

“但很明顯,與中國合作不是為了這個,”她補充說。

斯托夫說,風險不僅限於與直接在解放軍和中央軍委會研究系統工作的科學家合作。

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等國有國防企業以及主要支持屬於兩個“七子”國防和軍械網絡的中國國防基地的大學也有廣泛合作。在這方面,美國和德國公司都參與其中:在一個例子中,微軟的研究人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個國防實驗室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 "特殊環境下的先進複合材料 "的文章,研究報告說。

“微軟完全遵守美國法律——包括美國出口管制和製裁法律法規,”微軟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表示。 德國化學巨頭巴斯夫也被確認與軍方附屬研究人員合作。 巴斯夫公司沒有及時為本報導發表評論。

該研究確定了 100 多份出版物,據報導德國研究基金會 DFG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資助了合作。基金會承諾將“仔細分析”該研究,並補充說,“基金會定期對與中國進行科學合作的框架條件進行測試。”

位於柏林的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也被列為資助方。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一位女發言人說:“在聯邦教育和研究部 (BMBF),我們盡一切可能防止德國的研究,特別是接受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資助的研究,被用以增強中國的軍事實力。”

她補充說:“特別是在中國政治授權的軍民融合戰略的背景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對許多研究領域不斷增加的擴散風險感到擔憂。”

去年,拜登政府採取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晶片法案),該法案將中國與研究相關的某些行為定義為“惡意”,並限制合作。

但基礎研究——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形知識轉移——不受商務部管理的實體名單的限制,該名單禁止敏感出口或與被視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實體合作。

斯托夫說:“晶片法案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但他補充說:"美國政府沒有能力監督、執行,甚至充分的風險評估也做不到。”

“我不是在指責德國人或美國人開發軍事技術並將之交給中國人,”斯托夫說。 “他們可能在做很好的科學研究。但有一個子集,即使對外行人來說,研究本身顯然也有軍事用途。”


註:
#1 - 原文分別用“Robotic fish” 和“fishbot”來表示同一種東西,為方便理解,統一譯作“機器魚”。
#2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又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試驗訓練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63820部隊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4%B8%AD%E5%9B%BD%E7%A9%BA%E6%B0%94%E5%8A%A8%E5%8A%9B%E7%A0%94%E7%A9%B6%E4%B8%8E%E5%8F%91%E5%B1%95%E4%B8%AD%E5%BF%83)




主要參考資料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how-us-scientists-are-collaborating-chinas-military-wake-call-1773079


Monday, 9 January 2023

全球基地爭奪戰升溫,中國超越美國

原文標題:China Outshines U.S. as Global Scramble for Bases Heats Up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2年12月29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這篇報導是《新聞周刊》 “隱蔽的中國”系列報導的第四篇,探討中國如何努力擴大其影響力,以便在2049年之前實現全球霸主地位。

中國駐瓦努阿圖大使在12月格外忙碌,因為這個小小的太平洋島國與美國的重要盟友澳大利亞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

從12月13日瓦努阿圖和澳大利亞簽署協議開始,李名剛大使在三天內於瓦努阿圖主持了三場活動,場地包括在首都維拉港的大規模中國大使館。李名剛不厭其煩地強調中國在該地區廣泛參與援助和基礎設施建設,並與一個美國在當地沒有大使館的國家建立了40年的外交關係。

北京的信息很明確:中國在那裡是長期存在的,而且它帶來了禮物。

12月14日,中國願意與瓦努阿圖合作,"推進我們的戰略對接",李對大約200名高級政府官員和其他政要說,當時他們正在享受中國的美味佳餚,並試著用手寫書法。

在與澳大利亞簽署正式安全協議的第二天,曾對其前任與北京的良好關係提出批評的總理伊什梅爾·卡爾薩考被拍到接受中國式按摩。

李的一連串活動鮮明地強調了他的國家在南太平洋地區爭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決心,在這個地區,中國和美國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盟國也加入其中,並受到印度的密切關注--在這個擁有對世界貿易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的地區,有承載全球通信的水下電纜穿過,並遍布島嶼,為任何能夠依靠它們的軍隊提供具有潛在戰略意義的優良港口和飛機場。

中國為贏得南太平洋人心、思想和錢財而採取的外交攻勢只是《新聞周刊》報導所強調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加深其在全球的影響力。 這包括建立一個網絡,中國的競爭對手認為,隨著中國對美國構成更大的挑戰,該網絡可能成為未來迅速擴張武裝力量的基地。

雖然北京駁斥了它希望為其武裝部隊建立海外基地的說法,但美國及其盟友擔心,隨著中國加強與一些國家的外交,這些基地才是真正的收穫:無論這些基地是由人民解放軍管理的全面行動,還是與外國政府達成的較鬆散、隱蔽的治安或安全安排,好客的港口或簡易機場往往有相鄰的投資區,隨時準備容納包括解放軍海軍在內的中國軍隊,或是可能有雙重用途的商業衛星監測和氣象站。

這些設施將幫助中國投射軍事力量,而這種方式目前只有美國可以做到,因為美國的外國基地網絡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大得多。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6月的一次簡報會上說,關於中國尋求海外基地的建議是一種 “錯誤的指控”。

全球軍事計劃

但中國自己的軍事學說清楚表明,在全球投射力量的能力對其未來至關重要。

中國領導人表示,到 2049 年,中國將擁有一支“世界級”軍隊。其國防概念明確指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

“中國正處於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所戰略家閆文虎於 2019 年在中國軍方媒體 81.cn 上寫道。 這些數字指的是8月1日,即人民解放軍正式成立的日子。

“近年來,中國的國家利益不斷擴張,並向海外延伸,”閆寫道。 “人民軍隊要緊跟國家海外利益拓展進程,增強在更廣闊空間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按照某些標準,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和最大的陸軍。

美國國防部最近的一份報告評估說,中國“很可能已經做出姿態”要在瓦努阿圖以及鄰近的所羅門群島獲得一個“軍事後勤設施”,其總體目標是“支持海軍、空軍和地面部隊的投送。”

報告稱,中國“可能會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開展影響力行動,以獲得東道國精英的政治支持,同時隱藏中國政治和軍事利益的規模和範圍”。

瓦努阿圖政府從11月開始連續數週受到網絡攻擊,沒有對多個置評請求作出回應。中國駐瓦努阿圖的大使館和北京的外交部沒有回應評論請求。所羅門群島表示,那里永遠不會有中國的軍事基地--儘管中國已經確認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

戰略性的南太平洋

按照某些標準,瓦努阿圖處於世界的邊緣。它有大約65個有人居住的島嶼,這些火山岩和珊瑚的露頭與斐濟、所羅門群島和新喀裡多尼亞等鄰國相距數百英里,而這些鄰國之間也同樣遙遠。瓦努阿圖的人口剛剛超過30萬,僅相當於美國斯坦頓島的三分之二。瓦努阿圖的大多數人在陸地或海上賺取微薄的收入。

但它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在二戰期間就很明顯。

珍珠港以外,瓦努阿圖的聖埃斯皮里圖島是美國最大的太平洋地區軍事基地所在地。

正是從“聖島”出發,美國在所羅門群島西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擊退了日本帝國軍隊,打了太平洋戰爭中一些最兇猛、最具決定性的戰役。 數以萬計的美國、盟軍和日本士兵陣亡。

1945年和平到來時,盟國為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個新的安全架構,包括三個 "島鏈",其港口和機場從北到南貫穿太平洋。第一條包括日本、台灣和菲律賓,而第三條包括夏威夷。許多太平洋島國就在第二條島鏈之外。

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感到受到這些鏈條的限制。近年來,它不僅試圖打破這些鎖鏈—它對台灣的主張是這一努力的一部分—而且還試圖在世界上任何它認為合適的地方確保自己的地位。

"華盛頓特區安全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前美國外交官和海軍陸戰隊太平洋地區情報部門後備負責人格蘭特·紐瑟姆(Grant Newsham)說:“中國人著眼於整個地圖,正在進行全球思考”。

“他們正在拉丁美洲的兩邊、非洲的兩邊以及印度洋的西邊建設港口和機場。他們一直在亞速爾群島和格陵蘭島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物色據點,”紐瑟姆在一次採訪中告訴《新聞周刊》。

“他們的想法是建立一個他們可以進入的港口和機場網絡,以及一些實際的基地。換句話說,他們將擁有與美國人相同的基礎設施和一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軍隊,”紐瑟姆說。

中國的海外基地

2017 年 8 月,北京在東非吉布提共和國首都吉布提市附近的多拉萊港開設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已知的海外人民解放軍軍事基地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稱,北京最初表示它只是一個供在非洲之角執行反海盜任務的水兵使用的“後勤設施”,如今它可以容納數千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員,並擁有面積超過27000平方碼的地下設施。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法國和日本,也在吉布提設有基地。

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的國防智囊團蘭德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關於中國海外基地計劃的報告中,與克里斯蒂娜-加拉弗拉合著的斯蒂芬-沃茨說:“在海外基地的世界裡,像通信站或後勤設施這樣的小型軍事設施是比較常見的”。

沃茨說,擁有數千名外國軍警人員的主要基地—如吉布提的基地—則罕見得多。

“今天,只有美國運營著許多這樣的基地。如果中國大剌剌的進入海外基地遊戲,它將產生重大的連鎖反應,”瓦茨說。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新的外國軍事基地有可能引發中美雙方都不希望發生的衝突。”

在題為“中國的全球基地野心”的報告中,蘭德公司的作者指認了全球 24 個可能的基地地點,並預測“解放軍在海外的存在越來越多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他們表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下一個海外基地的候選地點包括柬埔寨的雲朗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 這兩個國家都是中國事實上的盟友,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BRI)的核心部分,北京的地緣經濟影響力推動。 這兩個地點都毗鄰同樣由中國建設的“投資區”。

柬埔寨雲朗海軍基地的情況具有借鑒意義。

2019 年,當中國據稱同意使用這些設施的消息首次傳出時,柬埔寨和中國均否認有任何此類協議,柬埔寨人進行了一次媒體訪問,以表明那裡沒有中國人。

兩國繼續否認雲朗將作為中國軍事基地,但中國的合作已不再是秘密。

中國和柬埔寨的官員,包括高級軍官,在6月的奠基儀式上合影。疏浚工程已經開始,以便更大的海軍艦艇可以使用該港口。美國為柬埔寨人建造的一個小型設施很早就被拆除了。

“中國領導人尋求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繁榮的'中國夢',確保市場和准入,以確保中國的持續經濟增長,”加拉福拉(Garafola)在電子郵件中說。他們正在 “塑造對中國有利的安全環境”,加拉福拉說。“這些目標正在推動解放軍增加其海外存在的要求。”

新聞周刊報導了中國不斷增長的全球商業港口收購如何導致其海軍艦艇的訪問,以及中國如何融合軍事和民用設施--當經濟的主要部分由必須服從中國共產黨的國有公司控制時,這一點很容易做到。

在英國殖民時代,有句名言是“貿易跟著國旗走”—可以說,中國正在把這一情況反過來,讓給國旗跟著貿易走。

美國國防部在最近發布的《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得出了與蘭德公司作者類似的結論,概述了17個可能的地點,並直截了當地指出:“中國在柬埔寨雲朗海軍基地的軍事設施將是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第一個海外基地”。它說,大多數地點位於東南亞、中東和非洲,但也有一些是在南太平洋。

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

不僅美國,日本也對中國的海外軍事活動非常感興趣。

12 月中旬,它發布了一份新的國防戰略,概述了將軍費開支增加一倍以應對中國崛起的計劃,並大幅加強其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整個印太地區和非洲的存在,包括其在吉布提的基地。

日本與中國在東中國海存在領土爭端,導致解放軍部隊與中國海岸警衛隊船隻和日本軍隊(自衛隊)之間的對峙。解放軍艦艇現在在日本島嶼之間航行,以進入更廣闊的海洋,這一發展被日本當局視為挑釁行為。

“該文件反映了我們對日本周邊安全問題的實際認識,”一位約定俗成不公開姓名發言的日本外交官說。

印度也在密切關注。它也與中國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邊界有爭議,那裡發生了致命衝突。印度在整個印太地區有著長期的聯繫,包括在印度裔人民世代居住的南太平洋地區。

專注研究印太地區的華盛頓特區保衛民主基金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克萊奧-帕斯卡爾(Cleo Paskal)說:"印度擁有規模和中國相近的約14億人口,”印度是唯一能在南太平洋實地與中國競爭的國家。

8月,中國海軍“遠望5號”衛星監測船停靠在印度南端,由中國擁有的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該船配備了雷達和高科技監測設備。此舉引發猜測,在斯里蘭卡未能償還中國債務後,漢班托塔港被租給了一家中國國有企業,租期為99年,可能會成為中國在印度門口的一個軍事基地或至少是軍民兩用基地。

11月,在印度軍事演習的同時,另一艘解放軍海軍間諜船 "遠望6號”第二次訪問印度-太平洋地區,這再次引發了對中國意圖的質疑。然而,“遠望6號 "並沒有在漢班托塔停靠。

斯里蘭卡退役上將賈亞納特·科倫貝奇(Jayanath Colombage)駁斥了漢班托塔可能成為中國軍事基地的懷疑,但他還是將 "遠望5號 "的訪問描述為中國向斯里蘭卡和印度發出的“一個信息”。

“我們告訴中國人,他們不可以激怒印度人。太空偵察船的訪問具有象徵意義,他們可以從海上收集這些信息,但印度越來越多地主導斯里蘭卡的安全,所以他們想反擊,”科倫貝奇說。

印度軍事分析家也在關注他們懷疑可能成為另一個潛在的中國立足點的地方—英國和美國在迪戈加西亞島的聯合軍事基地,該島是印度以南1000英里的查戈斯群島的最大島嶼,是英屬印度洋領土的一部分。

2019 年,聯合國最高法院海牙國際法院裁定,英國對該領土的某些方面管理是“非法的”。 去年 11 月,英國政府表示將與毛里求斯討論其未來,毛里求斯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並於 2019 年與中國達成了範圍廣泛的金融和貿易協定。

評論員阿比南丹·米什哈拉(Abhinandan Mishra)在印度《星期日衛報》上寫道:“那些關注中國擴張主義未來威脅的人擔心的是,一旦英國放棄其控制權並且該群島處於毛里求斯政府的控制之下,其中一個島嶼就會出現一個軍事基地。這種擔心的原因是毛里求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利益爭奪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在廣闊的南太平洋尋求影響力的國家。

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有較早的興趣和存在。被中國的挑戰所刺激,它們在多年的相對忽視之後,正在重新進行投射影響力的努力。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和瓦努阿圖總理卡爾薩考簽署的安全協議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宣布該協議時,黃英賢尖銳地表示,該協議是公開的,這與所羅門群島和中國之間的協議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 7 月對該地區進行了一次罕見的高層訪問,並告訴地區領導人,這些島嶼“可能沒有得到應有的外交關注和支持”,而“我們將改變這種狀況”。

今年秋天,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 (Anthony Blinken) 接待了南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旨在就一系列問題“建立更大的韌性和復原力”—尤其是威脅低地國家的氣候變化。

一些人說,這種努力太少,太晚了,而且居高臨下,甚至是殖民主義式的態度,使努力事倍功半。

印度馬尼帕爾大學地緣政治學教授、《星期日衛報》編輯部主任馬達夫-納拉帕特(Madhav Nalapat)寫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認為自己是印度-太平洋東南部島嶼國家的導師和保姆,”他接著說,“然而,對於共產主義中國在散佈在該地區的大多數島嶼國家中取代他們的方式,兩國似乎都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關注”。

在一次採訪中,納拉帕特指出,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對南海進行了軍事化,它和其他約半數的亞洲國家一樣對南海提出了要求。納拉帕特說,中國採取了一種被稱為 "薩拉米切割 "的緩慢策略,在那裡贏得了有效控制,加上它被其他國家“放行”了。 "納拉帕特告訴《新聞周刊》:“現在他們正在向太平洋下游地區進發”。

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的安全協議尚未公開,但中國政府發言人汪文斌4月證實有關安全協議,稱這是“兩個主權獨立國家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根據一份洩露的草案文本,所羅門群島可以“要求”解放軍派遣警察、武警、軍隊和海軍艦艇。 北京將可以獲得所羅門群島的情報,而解放軍將在當地享有法律豁免權。

中國的訪問

12月中旬,中國大使李名剛在瓦努阿圖的旋風式會談中,向新任青年和體育發展部長Tomker Netvunei Naling承諾,中國將支持佔瓦努阿圖人口60%的青年。他提出由國家資助,與中國年輕人交流的項目。

第二天,李承諾為兩國“戰略對接”注入“新活力”。

瓦努阿圖否認與中國達成安全協議,但根據北京外交部的說法,外交部長王毅在6月訪問期間簽署了一些協議,涵蓋技術、經濟、海洋和醫療方面,包括技術、經濟、海洋和醫療保健,同時兩國“就增加政治互信和深化戰略合作達成了廣泛共識”。

王毅的訪問是與太平洋國家進行的10次訪問之一—8次親身訪問和2次在線訪問—再次表明北京對該地區的重視程度。

印度地緣政治學教授納拉帕特表示,與瓦努阿圖達成的協議中的合作領域包括海底調查和建設內部安全的通信系統,他對安全問題進行了細緻的研究。

瓦努阿圖和中國達成協議的全部細節尚未披露,但中國正在盡一切努力突出其在瓦努阿圖的項目,例如其國有公司之一正在第二大島馬勒庫拉島建設的高速公路。

"想致富?先修一條路!" 李在12月15日啟動一個新路段時說。

安全政策中心的紐瑟姆說,中國在該地區撒下了一張大網,將大量商業投資和貸款用於安全協議,這些協議可以作為基地的前驅。

"中國人傾向於一次在很多地方打下標記,看看他們在哪裡取得一些進展。有點像一個去看賽馬並在每匹馬上下注的人,"紐瑟姆說。

“商業是第一位的,然後是建立政治影響力,然後是軍事。他們經常會做一些事情,比如為地方官員提供‘警察’裝備、培訓和‘中國課程’,有時 安全官員也是,以此來影射自己,”他在電子郵件中說,並補充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展緩慢,但這是長期目標,儘管他們發誓不是。”

據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報導,11月底,王毅訪問的六個南太平洋島國的警察官員與中國最資深的政治家之一—王小洪進行了在線會晤,王小洪是中共強大的秘書處的主要成員,同時擔任公安部長。

此次對話名為“首屆中國-部分太平洋島國執法能力與警務合作部長級對話”,由安全部長王小洪和所羅門群島警察部長安東尼·韋克共同主持。 照片顯示,斐濟、瓦努阿圖、基里巴斯、湯加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官員出席了會議。 新華社說,中國希望“形成更高效的合作方式,提升更專業的執法能力,共同保護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瓦努阿圖不太可能將所有賭注都押在中國身上。 澳大利亞媒體援引去年 11 月當選的卡爾薩考總理的話稱,與澳大利亞的新雙邊安全協議是他的國家與澳大利亞關係的“體現”。

然而,對於地緣政治學教授納拉帕特來說,雖然像這樣的正式協議“讓律師滿意”,但它可能無法決定誰在當地管理事務。 他說,西方人往往忽略了中國活動的全部範圍,這些活動往往是“次要的”或處於雷達之下,造成難以發現但往往是全面的控制。

澳大利亞研究員傑夫·韋德 (Geoff Wade) 表示,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建立一個由統一戰線組成的地方網絡,包括在瓦努阿圖。據作者彼得-馬蒂斯和馬修-巴西說,這些組織被指控在世界其他地方進行影響和干預行動,正如《新聞周刊》所報導的那樣,可以作為中國公安局海外警務的渠道,並且如作者彼得·馬蒂斯 (Peter Mattis) 和 馬修·巴拉西爾(Matthew Brazil)所言,也可以為中國國家安全部執行秘密行動。

雖然瓦努阿圖本身沒有美國大使館--美國派駐大使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處理關係,但和平隊在首都維拉港設有辦事處

在他當選之前,卡爾薩考曾對北京在他的國家的活動表示擔憂。 據《悉尼先驅晨報》報導,其中包括向每位議會成員提供免費筆記本電腦—中國建造了瓦努阿圖議會大樓—以及據稱在用於開發桑托島盧甘維爾港的 1.14 億美元貸款方面缺乏透明度。 盧甘維爾是二戰期間美軍基地的所在地。

卡爾薩考當時說,瓦努阿圖的議會沒有被允許查閱貸款協議,以評估是否有條款允許北京在瓦努阿圖違約時接管港口。卡爾薩考將此描述為“非同尋常”。

卡爾薩考還批評了他的前任夏洛·薩爾瓦伊處理這種關係的方式。他說:“沒有人質疑中國人從中得到了什麼,”他說。

據《中國日報》報導,中國的其他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會議中心、國家議會和體育場,以及總理辦公室。 中國官方媒體補充說,其援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

12 月 21 日,中國駐瓦努阿圖大使李名剛在一周多一點的時間裡進行了第四次高調公開接觸,進一步強調了中國對瓦努阿圖的醫療物資捐贈支持。 據大使館稱,李表示,中瓦關係“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好”。


參考資料
  1. Governments of Vanuatu and Australia: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Vanuatu Concerning Closer Security Relations
  2.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New Era
  3. Garafola, Cristina L., Stephen Watts, and Kristin J. Leuschner, China's Global Basing Ambitions: Defense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22.
  4.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5. Peter Mattis, Matthew Brazil, "Chinese Communist Espionage: An Intelligence Primer"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2023/01/13/china-outshines-us-south-pacific-global-scramble-bases-heats-1769150.html


習近平深入美國境內加強中國的監視和騷擾

原文標題:Xi Jinping Ramps Up China's Surveillance, Harassment Deep in America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2年12月3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這篇報導是《新聞周刊》"隱蔽的中國”系列報導的第三篇,探討中國如何努力擴大其影響力,以便在2049年之前實現全球霸主地位。

在紐約市,一名中國男人對著寫有 "中國共產黨下台 "的橫幅發起衝擊。他受到了短暫的質問,然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抗議中國 "新冠清零"政策的人群中消失了。

另一名男子毆打一名女學生,因為她高喊中國當局必須對烏魯木齊一個被封鎖的公寓樓的火災造成的10人死亡負責,這在中國引發了罕見的示威浪潮。在加州伯克利,一名疑似共產黨的支持者放火燒毀了由悼念烏魯木齊死者的抗議者放置的紀念碑。

在皇后區法拉盛,一個繁榮的華人社區,一位逃離中國腐敗的律師在街上舉著一個牌子,呼籲結束黨的統治。但黨在看著,他在中國的家人迅速受到警察騷擾,他懇求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發布圖片的朋友刪除圖片。

民主活動人士和抗議者說,隨著極權國家試圖鎮壓自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以來攪動中國的最大抗議活動,北京的長臂也在試圖扼殺美國的同情心,壓制美國反對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習近平的聲音。

對抗議活動的反擊是中國政府多年來在美國境內建立的一個機構的一個方面,目的是傳播其影響力並執行其意志,這已成為美國境內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人--其中有許多美國公民--日益恐懼的根源,他們向《新聞周刊》談到了已證實的事例和對監視、恐嚇、試圖強迫遣返甚至人身攻擊的持續焦慮。

最近由美國執法當局提訴的案件凸顯了一些涉嫌恐嚇批評中國的人或迫使北京的敵人回國的秘密行動的肆無忌憚。

《新聞周刊》的報導指出,中國警察和安全人員在美國的存在越來越多,而且共產黨的行動網絡比此前由一個專注於中國海外 "警察局 "的歐洲人權組織報告的和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承認的還要大。該人權組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表示,即將發布的報告將披露全球100多個中國派出所,其中一些—與美國不同—得到東道國的協助。

《新聞周刊》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發現了9個已確認或疑似的中國代理警察局和法院。它還發現了另外9個 "中國支持中心",它們是統一戰線—共產黨的國內和國際影響機構—的一部分,向海外華人提供未指明的支持。

抗議者說,就在習近平在國內面臨其統治的最大挑戰時,這些結構正在助長在美國境內的恐嚇行為。

參加哥倫比亞大學抗議活動的美國公民、紐約人和中國民主派的資深人士白節敏說,“親共的麻煩製造者”與抗議者混在一起。他說,他確信中國的安全部門和在美國與警察有關聯的網絡知道這次抗議活動。

“中國共產黨,他們派出了年輕的間諜,”白節敏告訴《新聞周刊》。他質問了那個攻擊橫幅的不知名年輕人,但不知道他是誰。

哥倫比亞大學抗議活動的組織者,一位來自中國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本科生Shawn在接受采訪時說,她不認識那個惡狠狠地打她同學的人,他說他是一個抗議者。肖恩沒有說出她的全名,因為她害怕遭到報復。

“偽裝成抗議者是中共的常用策略,”Shawn說。“不可能確定沒有聯繫。我個人認為是有聯繫的。”

對於中國的持不同政見者或美國的執法部門來說,要找到中國特工行動的具體證據和們與美國境內網絡的聯繫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毫無疑問,但一宗接一宗事件後,恐懼在共產黨的批評者中傳播開來。

無法解釋的事件

今年5月的一個晚上,在華盛頓特區開車時,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魏京生捲入了一場他認為是故意的車禍。在一次鉗形運動中,前面的一輛車急速剎車,迫使魏京生也急速剎車。後面的一輛車飛快地撞上了他的車。

“撞我車的那輛車迅速倒車,毫不猶豫地跑了。我前面的車等後面的車逃跑後,也迅速逃離了現場,”魏在電子郵件中說。魏和他車上的其他持不同政見者向包括聯邦調查局在內的美國當局報告了這一事件。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蓄意撞車,但聯邦調查局在最近的一宗案件記錄了一名據稱是中國特工的人暗示用車禍來對付持不同政見者、牧師和前美國軍人熊焱,他想競選長島的議員。

去年12月,據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記錄,被該機構認為是中國國家安全部的一名已退休但仍活躍的特工林啟明對據稱受僱執行陰謀的美國私家偵探說,“車禍,(他)會被徹底毀掉(笑),對嗎?”

另一個案例是周峰鎖,他多年來一直參加在美國舉行的反對中國政府的抗議活動。他說,2017年有兩個他認為是中國特工的人開車經過他在舊金山的故居,用一個誇張的大相機拍攝了它。 "他們本可以用iPhone。但他們用的是他們確信我會看到的東西,"他在接受采訪時說。

周說,他和其他人在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的中國民主抗議活動中遭到人身攻擊。 他抱怨說,美國警方的反應沒有他認為的那麼有力。

他說:“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美國公民,但美國並沒有真正保護我們,即使我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法拉盛的一宗謀殺案

對共產黨的批評者來說,最可怕的事件之一是2022年3月14日66歲的紐約律師李進進在他位於法拉盛的辦公室裡被謀殺。美國當局沒有提出證據證明中國參與了殺害這位天安門廣場示威者的行動,但有種種跡象表明,這讓黨的支持者感到高興。

“又一個祖國叛徒,死在美國了”官方媒體平台中華網的一則標題寫道。

據稱殺害李進進的兇手張曉寧是一個身材瘦小的年輕女子,半年前持學生簽證從中國來。她被捕時渾身是血,手裡拿著兩把刀,當時李某躺在床上,頸部和胸部被刺傷,生命垂危。當她被帶出紐約市第109警察分局時,她對等待的人群大喊“叛徒!”,這些人大部分是華裔美國人。

“你是中國人,但你反對共產黨!” 在警察將她推上車並開車離開之前,她大吼大叫。

在匿名的條件下,一些朋友對《新聞周刊》說,李進進和他的父親都曾在中國安全系統工作,但李進進轉而幫助來自中國的人獲得庇護,並協助美國當局打擊中國的所謂“跨國鎮壓”。

“他在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美國政府反對中共。而在中國的傳統中,他們認為,如果你背叛了組織,你就應該付出代價,”一位朋友說,他擔心如果他說出自己的名字,會遭到報復。聯邦調查局拒絕置評。

中國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及其駐紐約市領事館沒有回覆置評請求。大陪審團已經以謀殺罪起訴了張曉寧。她將於12月9日在皇后區的法庭上出庭。

官方調查

“李的案件非常奇怪,它讓人們感到緊張,”陳維明說,他是一位在杭州出生的藝術家,住在洛杉磯郊外的奇諾山,根據司法部的說法,他在去年製作了習近平作為COVID-19病毒的雕塑後成為陰謀的目標。這座雕塑被神秘地燒毀了。

3月,司法部宣布它在紐約逮捕了劉凡和齊布理斯 (Matthew Ziburis),因為他們密謀充當中國政府的代理人來騷擾陳。劉和第三名男子在中國也被指控密謀賄賂聯邦官員以獲取信息。聯邦調查局在起訴書中說,從香港轉移了310萬美元來支付這一計劃。

陳說,2021年,齊布理斯來到陳在加州的工作室,表示對藝術家製作的病毒雕塑感興趣,作為對中國處理COVID-19的批評性評論。 "他說他在為一個猶太畫廊老闆工作,他非常低調,但卻是我的粉絲。"

“我的這個案子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中共的殘暴。通常情況下,一個藝術家不會得到這麼多關注。” 他告訴《新聞周刊》: “我的意思是,他們大老遠跑到我的工作室!他們還在上面花了很多錢。”

在他的作品受到攻擊和個人受到騷擾(包括無人機和在他的車上安裝 GPS 設備)之後,“我不再感到特別安全,”陳說。

司法部在10月宣布了更多與中國有關的案件,共涉及13人。七人被指控試圖通過威脅和恐嚇迫使居住在美國的中國公民回國。這一次,他們被明白確認與在美國的與共產黨有聯繫的中國網絡有關聯。

日益嚴重的威脅

自 2013 年以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安全部門的海外活動有所加強。 “天網”行動針對世界各地的華人,國家指控他們進行電信詐騙——通常是欺騙中國公民——以及其他罪行。 “獵狐”試圖讓涉嫌逃往國外的高級貪官回國接受審判。 中國政府表示,已有數千人被“勸說”回國。

倫敦專門處理政治庇護問題的法律顧問黃華說,該黨通過直接威脅目標人物,並通過他們在中國的家人間接威脅他們,而他們的家人又對海外的親人施加壓力,從而迫使他們回國。

去年,黃華試圖幫助一位逃離中國在英國尋求庇護的人權律師張士超。但是,在他的家人和山東省濟南市的警察施加了幾個月的巨大壓力之後,張世超違背了黃的建議,回去了。

黃說:“他們向他承諾了各種良好條件,”但張某後來失踪了。隨後,黃說他被同一批警察通過電話和短信騷擾,他們正在尋找其他可以勸說回國的人。

領導英國國內安全和反恐機構的軍情五處處長肯·麥卡勒姆 (Ken McCallum)在11月警告說,中國當局已經加強了對海外華人的恐嚇—不僅僅是那些被指控犯罪的人,還有任何公開挑戰共產黨的人。麥卡勒姆說,隨著習近平的權力鞏固,這種情況預計會增加。

“中國當局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來監視——並在他們認為必要的情況下恐嚇——海外華人,”他說。

中國駐外領事館“對這項活動瞭如指掌”,台灣民防組織黑熊學院的中共分析員何澄輝說。

何澄輝說,該黨正在建立一個域外系統。 “他們認為這樣做更有效率。他們可以找到他們想找的人。”

同鄉會與統一戰線

在美國,海外華人的主要成員可以通過商會或與中國共同的原籍地相連的“同鄉會”與共產黨密切合作。 《新聞周刊》的研究顯示,其中一些很自豪地充當警察聯絡點、審理中國案件的代理法院以及中國地方政府的聯絡點的基地。

可是,在美國的 500 萬左右華裔中,有許多人不屬於任何僑民協會,也不一定支持他們的行動。 也不是所有的同鄉會都與統一戰線有聯繫。

但在11月,習近平的辦公室主任丁薛祥呼籲“海內外中華兒女”加入“統一戰線”,幫助黨“戰勝敵人”和“治理國家”,這凸顯了統一戰線對中共的巨大重要性。

從表面上看,這些協會只不過是在農曆新年提供商業機會和慶祝活動的社區團體。

他們與中國統一戰線——國家安全部 (MSS) 和地方公安局 (PSB) 通過統一戰線開展工作——的聯繫在中國方面變得更加明顯。 《新聞周刊》查閱的多份中國官方公告和媒體顯示,高層管理人員從美國和其他地方前往中國討論業務,有時還會因其在國外的電台取得的成就而獲得獎勵。

華盛頓特區威爾遜中心全球研究員、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安妮-瑪麗·布雷迪 (Anne-Marie Brady)說:“公安部、公安局和其他中國情報實體在我們的社會中肆無忌憚地行動。他們特別但不完全是針對我們的華人人口進行監視和騷擾”。

一位在美國政府工作並密切關注僑民問題的人士表示,可疑的職能包括“情報收集、影響力行動的結合,甚至可能會動武”。

涉嫌與共產黨密切合作的人中包括紐約居民和酒店老闆安全忠,他在10月被司法部起訴,因為他涉嫌策劃脅迫一名中國公民回國。根據紐約山東同鄉會的網站,安全忠是該會的名譽會長和前會長。根據中國政府的官方信息,他也是其家鄉山東棗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員。

紐約協會與此案無關,另一位前幹事陸承瑞告訴美國社區網站華人幫。

“警察局”

人權組織保護衛士在9月發布的一份題為《中國跨國警務大行其道(110 OVERSEAS: Chinese Transnational Policing Gone Wild)》的報告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該報告揭示了中國有幾十個海外 "警察局"—其中一個在紐約。

但《新聞周刊》已經確認了更多的服務於相同或類似目的的點,例如法院—在紐約共有六個,洛杉磯有兩個,舊金山有一個。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中國警方和法院報告以及國家和僑民媒體賬戶和他們自己的網站的廣泛搜索而確定的。沒有人回覆置評請求。

他們表示,他們提供更新證件(中國戶籍或駕駛執照)等服務,並提供與中國醫院的遠程健康檢查以滿足官僚要求。 他們還可以找到“走失”的人,向他們送達法院文件,就像紐約溫州工商會所做的那樣。

一位發言人告訴《新聞周刊》,國務院知道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海外設立“警察局”的報導。 “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並繼續關注中國的跨國鎮壓。我們也在這個問題上與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協調,”該人士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根據外交部的理解,他們不是“警察局”或“警察服務中心”。

“他們協助需要幫助的海外中國公民進入在線服務平台更新他們的駕駛執照,並為此接受身體檢查。這些場所是由當地願意提供幫助的海外華人社區提供的,在這些場所工作的人都是來自這些社區的志願者。他們不是來自中國的警務人員。沒有必要讓人們對此感到緊張,”他在 11 月 2 日於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除了警察和法院的代理人之外,《新聞周刊》在美國還發現了九個“中國支援中心”,這是北京僑辦在2014年建立的全球網絡的一部分,如今是統一戰線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分別位於舊金山、洛杉磯、鹽湖城、休斯頓、聖路易斯、明尼蘇達、內布拉斯加和卡羅萊納州。

它們是全球網絡的一部分。 據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報導,他們提供翻譯、法律諮詢和福利。 在一些“治安不佳”的地方,例如“非洲和南美洲”,他們提供保安、消防和救護隊。。

《人民日報》:“在中國,我們經常說,'有困難找警察',所以在中國之外,'有困難找中國支援中心'”。

持不同政見者認為,這些代理人可能還更普遍,而且存在時間更長。

在中國至少坐過兩次牢的魏京生說,中國警察在美國監視持不同政見者的“點”至少可以追溯到1993年--他說當時中國的一名政治安全警察告訴他在紐約有一個點。

“該部門的負責人定期前往紐約收集情報和執行任務,”魏說。

“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無論中國政府對海外“警察局”怎麼說,中國警方都表示他們有責任在國際上開展工作。

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局長兼副市長王希章今年 1 月表示:“公安機關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所有海外公民的權益不受侵害。”

倫敦庇護問題專家黃說,他們所提供的一些服務可能是有幫助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願意與之打交道。

但無論如何,東道國通常必須允許在外國領土上開展執法活動。

紐約市保羅-魏斯律師事務所資深中國法律專家、紐約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孔杰榮(Jerome Cohen)說:“一般而言,中國警察如果未經許可在另一個國家設立辦事處,確實侵犯了該國的主權和法律制度。”

一些僑民也明確表示願意支持本國的警察行動。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福建華人聯合會主席李華在1月份,像他這樣的協會是為中國警察服務的。

李華對聚集在中國福州討論“警察和海外華人華僑服務”的公安和其他官員說:“利用海外華人協會的力量來擴大每一個警察和海外華人服務”。

在美國的另一邊,舊金山居民、美國公民和僑界知名人士陳永坤出席了2019年在溫州舉行的公安局會議,溫州是浙江省靠近上海的主要貿易城市。陳曾擔任過許多職務,包括美國浙江溫州總商會的加州會長。

據國家批准的新聞網站網易溫州報導,在警方分發五大洲11個警察聯絡點的許可證時,陳告訴安全官員,他“非常高興能感受到公安局對海外華人的關心”。

與此同時,美國洛杉磯溫州商會會長劉林春於2019年率美國代表團在浙江麗嶴會見了統戰和警察官員,並視察了他們的“中國家鄉法院中繼站”。

儘管多次嘗試,《新聞周刊》無法聯繫到李、陳和劉發表評論。

紐約的兩個協會,美國福州汀江總會和美國東部華人聯合會(地址在莫特街)與福建馬尾警方合作。 據中國官方媒體東南網報導,2019 年 3 月,美國協會的兩名負責人會見了馬尾官員,就“海外華人合作與服務”進行了“深入交流”。 聯合華人協會沒有立即回覆要求置評的電子郵件。

海外警察代理都連接回中國省份的總部。 這些指揮中心有多種名稱,例如“警察和華僑之家”。 甚至“海外110”——中國的911號碼。

在上海附近的江蘇省沿海的李堡市的一個指揮中心說,它已經任命了在美國的“留學生代表”作為“海外聯絡官”。他們的工作是與國內的“警察網絡”聯繫。據新浪網報導,該行動於5月開始。

“鼓勵更多華僑華人投身海外警務崗位,不斷延伸工作觸角,拓寬服務領域”,李堡警方叮囑道。

在南通,這個擁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也靠近上海,公安局展示了它的高科技方法:其網絡安全支隊有一個“智能警察和海外華人可視化平台”。

“公安工作國際化,全球合作戰備化,聯合行動常態化,”南通警方表示,並指出他們為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後逃離烏克蘭的 132 名南通公民提供了援助。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許多中國地方警察部門展示了他們的海外聯絡點,這是習近平在海外國家投資的標誌性努力。 南通警方將他們的行動描述為習近平的一個相關概念的一部分:“全球安全治理”。

一個全球問題

中國的代理警察局和法院不是在美國才有。根據中國國家媒體的報導,僅在歐洲就有幾十個,從2005年左右開始在意大利出現,因為許多中國人開始在該國北部的奢侈品行業工作,包括在托斯卡納的普拉托。

保護衛士表示,自 9 月份報告的 54 個警察局以來,其即將發布的報告已經確認了另外 48 個“警察局”,並將研究“中國與包括意大利在內的幾個歐洲國家之間的聯合警務舉措在試點更廣泛的行動中所發揮的作用”。 它說,自上次報告以來,至少有13個國家已經開始調查這些站點。

《新聞周刊》可以透露,在德國有五個警察代理機構:在柏林、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和杜塞爾多夫。根據總部設在歐洲的中文《中國經營報》上的一張照片,所有這些都與中國浙江麗水的一個警察分局相連—該照片已被刪除,《新聞周刊》有一份複本。

照片上有五個人,都是代理人的領導,他們坐成一排,而中間的人拿著一塊金色的大牌子,上面印有“麗水警僑中轉站”。所有人也都屬於一個統一戰線組織,致力於將台灣與中國統一起來。

在歐洲,至少有一個代理警察局與對一名中國流亡者的威脅有關。王婧宇告訴《新聞周刊》,德國和荷蘭警方正在調查一名中國公民對居住在荷蘭的王京玉的威脅,這名公民稱自己是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的代理警察局的“志願者”。王說,這位“志願者”以王的名義在歐洲和美國預訂酒店房間,然後打電話進行炸彈威脅。

王說:“10 月份,這傢伙以我的名義在華盛頓特區、紐約和舊金山進行了價值數千歐元”或“美元”的房間。"他說:“所以美國警方警告了荷蘭警方,” 王在 2019 年因支持香港失敗的民主抗議活動而被警方盯上後逃離中國。

德國聯邦刑事警察當局 Bundeskriminalamt 拒絕置評。

然而,代理警察局仍然只是中國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的整體影響力行動的一部分。 2020 年,《新聞周刊》繪製了與中共在美國的影響力行動相關的團體,發現了大約 600 個團體。從那以後,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至少 626 個。

不僅是美國的協會領導人會訪問中國討論行動。中國官員也會來美國。

遼寧省瀋陽市政府在中國寒冷的東北地區,於2017年在非營利的洛杉磯瀋陽商會設立了一個非官方的“工作聯絡站”,以促進“定期信息交流”,該商會說。該商會在中國統一戰線註冊,與統一戰線簽訂了“友好商會”協議。包括瀋陽外事部門負責人在內的中國官員出席了洛杉磯的啟動儀式。

在美國的中國法院

也有代理法院。 浙江省潞城人民法院 2016 年年度報告中的海量統計數據中隱藏著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該法院表示,它在紐約和洛杉磯設有“海外調解點”,以“有效調解涉及海外華人的案件”。

據溫州網報導,該法院於2014年首次任命“聯絡員”:紐約溫州工商會秘書長潘志勤和會長林嘉吉。兩年後,潞城法院還在洛杉磯設立了聯絡點,負責處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案件。 它沒有具體說明聯絡點在洛杉磯的什麼地方。

據溫州網報導,“我第一次協助跨境法院審理案件彷彿就在昨天,”潘在2017年回憶道。

法院在網上進行了一起離婚案件,向紐約的李女士在線送達了她在中國失去聯繫的丈夫賈先生的文件。據溫州網報導,該案件審理僅用了半個小時。賈先生得到了孩子們。

那是一個民事糾紛。但《人民日報》2022年4月的一篇報導說,海外聯絡員也通過“具有海外華人特色的刑事解決機制”處理刑事案件。

《人民日報》說,在浙江青田,檢察官“積極利用海外聯絡人、中間人和熱心僑領”解決衝突。

紐約市的美國長樂公會以福建省的一個地區命名,有數百萬人從該地區移居,今年該協會的成員發布了一張自己的照片,上面寫著“海外警察局”的橫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一份由總部設在馬德里的人權組織保護衛士的報告所示。

《新聞周刊》訪問了位於曼哈頓東百老匯107號的皇家東廣場的場所,這是一個玻璃門面的步行街。街頭是一家名為蘭州拉麵的餐廳。樓上是一家會計公司;上面是一家草藥和針灸診所。明確標識的協會在“3A”樓--實際上是四樓,但四這個數字在中國是不吉利的。

裡面的兩名男子否認這是任何形式的警察代理。

“我們只是幫助中國的一些組織在這裡對接,”一個人說,語速很快,看起來很緊張。 他說:“我們主要是幫助人們更新證件,這是他們在COVID期間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可以回家。”和他的同伴一樣,他拒絕透露自己的姓名。

另一個人穿著深色西裝和白襯衫,沒有領帶,戴著無框眼鏡,顯得更加正式,他站得遠遠的,偶爾搖搖頭,按一下電梯的按鈕,似乎想讓電梯快點到來。最終“乒”的一聲,兩個人明顯鬆了口氣,消失在裡面。

但據華文媒體《紐約新聞》報導,美國長樂協會主席盧建順9月在該協會24週年聚會上發言時說,該協會在美國設立的代理警察局是第二步:2020年,它在美國為中國的長樂法院設立了“長樂與海外華人糾紛調解中心”。

該公會在其章程中說,成員必須遵守美國法律。

它說他們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

人權觀察的王松蓮說,“你與中國的聯繫越多,你就越像牽線木偶一樣受到獎懲的牽制。”

王說:“‘警察局’是外國政府沒有看到或沒有採取行動的眾多牽扯綫之一,這就是讓人害怕的地方。”

常識協會(Common Sense Society) 的高級研究員 Cheryl Yu 對本報導有貢獻。




重要參考資料





#美東時間12月3日凌晨4點24分更新:本文更新了加州伯克利發生的疑似中共支持者的進一步襲擊事件。
#美東時間12/04/22下午3:01更新:本文更新了關於 "保護衛士 "即將發布的一份新報告的信息。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2022/12/23/xi-jinping-ramps-chinas-surveillance-harassment-deep-america-1764281.html


Sunday, 8 January 2023

中國在世界港口中的權益使人們更加關注其政治影響

原文標題:China's Stake in World Ports Sharpens Attention on Political Influence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2年10月9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這篇報導是《新聞周刊》"隱蔽的中國”系列報導的第二篇,探討中國如何努力擴大其影響力,以便在2049年之前實現全球霸主地位。

九月初,天秤座沿著易北河緩慢駛向德國漢堡港,五顏六色的集裝箱像特大號的樂高積木一樣堆放在甲板上,天秤座看起來就像任何其他往返於世界海洋的大型船隻。 然而,她不僅僅是一艘尋求避風港的商船。

除了集裝箱,天秤座號還載有中國共產黨(CCP)的一個支部,其政治委員,以及必須對該黨以及對提高中國經濟實力和國家實力宣誓效忠的船員。

黨稱它們為 “漂浮的堡壘”。這些強大的船隻處於中國共產黨加強對全球航運和物流控制的長期努力的前沿,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對從間諜活動到經濟脅迫、數字統治和軍事擴張等風險的擔憂。

在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和其他中國公司擁有股份的近100個港口,像“天秤座”這樣的船舶越來越多。這些港口包括美國的五個港口:邁阿密、休斯頓、長灘、洛杉磯和西雅圖。

位於羅德島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海事專家和中國語言學家卡登(Isaac B. Kardon)說:“貿易是地球的循環系統。港口就是節點。”

這些投資的捍衛者表示,對於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來說,這些投資具有商業意義,不應感到恐懼。

批評者認為,一個在共產黨管治下融合了政治、商業和軍事利益的國家有可能進行長期的權力投射。

在中國公司進行商業投資的港口中,約有三分之一停靠著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的艦艇,這突顯了這種利益重疊。

為祖國揚帆

《新聞周刊》的報導和中遠公司的一份內部刊物顯示,在一家在國外以現代商業夥伴自居,但在國內卻宣稱“聽從黨的指揮,為祖國揚帆起航”的公司內部,共產黨如何運作。

儘管中遠不是唯一一家加強中國海上力量的公司,但它是最大的公司。中遠公司沒有回應《新聞周刊》的置評請求。

“中遠實際上是中國唯一的托運公司,”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羅爾夫·J·朗哈默(Rolf J. Langhammer)說。 這使其對中國出口商以及外國港口擁有巨大的控制權。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運送了全球約 15% 的商品。美國的出口約佔8%。

“它可以說,‘如果你不允許我們成為你港口的合作夥伴,我們可以阻止來自中國的貨物到達你的港口。’ 這是只有國有企業才能做到的事情,”朗哈默說。

難得一見共產黨在船上的踪影

中共中央於2016年成立中遠集團,這是打造全球貿易主導地位的“重大戰略舉措”。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 2021 年表示,中國必須成為世界貿易的“強大引力場”。

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黨的強大組織部任命高級官員。中遠集團董事長徐立榮也是公司黨委書記。這種制度被稱為“一個組織,兩個招牌”。

《新聞周刊》看到的一份長達70多頁、標有“內部資料”的中遠集團船員出版物,讓人們罕見地看到了中共的活動。

在堆滿集裝箱的甲板下,在低矮的艙室裡,照片顯示政委與水手和軍官們聚集在“特別黨支部”。桌子上放著寫有意識形態文字的黃色和紅色小書。視頻屏幕上播放著中國領導人的信息。

這個系統在全世界推廣開來。《新聞周刊》能夠確定有40艘中遠公司的船舶設有黨支部。根據上海洩露的黨員名單,比雷埃夫斯號的黨支部有64名黨員,紐約號23名,非洲號52名,泗水號24名--但數據並不完整。作為“船對岸支部”,它們可能在海外港口和公海上都很活躍。

船員黨委書記韓超在2019年於內部的《中遠海運海員》雜誌發表的報告中說,大約有1000名政委管理船員的政治紀律。韓超說,船員中大約有10,000名正式黨員和150名特別幹部,這是一種更高級的職能部門。

在中遠集團的“玫瑰號”號上,“船上的黨支部對其成員進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該出版物說。它列舉了滲透在中國生活中的晦澀但重要的教條,如“增強四個自信”,然後得出結論,船上的黨支部是“團結群眾的核心和克服困難的堡壘”。

黨始終對外人心存疑慮。韓說,“船員在海外港口時,必須防止外國敵對勢力栽贓陷害,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沒有詳細說明。他說,他們必須遵守北京的“外交紀律”。

捷克布拉格智庫 Sinopsis 的創始人馬丁·哈拉 (Martin Hala) 說,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一種風險。

“黨員必須遵守黨的紀律,執行黨可能要求的任何任務,”哈拉說。他指出,中國公民已經被法律要求與情報部門合作。“這是更深的一個層次。”

中國人看中德國最大的港口

中遠集團的最新目標之一是在9月初“天秤座”號停靠漢堡的Tollerort碼頭中獲得35%的運營份額。據海事安全和經濟研究人員稱,如果它成功了,漢堡將成為全球第96個中國公司擁有股份的港口。

這將成為從希臘比雷埃夫斯順時針方向到波蘭格丁尼亞的一系列又一個中國有話語權的歐洲港口,使托運人在德國這個歐盟強國的重要商業動脈上擁有更強的控制權,而德國也是北約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漢堡工商管理學院物流學教授揚·寧曼 (Jan Ninnemann) 表示:“入股碼頭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

寧曼說,比如對哪些船隻來來往往、貨物何時裝卸、去往何處擁有發言權。其他分析人士強調,港口和物流運營商在日益數字化的供應鏈中處理大量的公司、運輸和個人數據,可能會安裝中國製造的互聯網通信技術來處理這些數據,甚至是訪問當地政府的行政部門。

卡登說,中國的港口收購旨在創造“戰略優勢”,不同類型的力量在這裡匯集,形成影響力。

對北海港口的控制力不斷增強

去年,當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與漢堡港務局(Hamburger Hafen und Logistik AG (HHLA))達成協議,獲得了托勒羅特(Tollerort)碼頭的股份時,這標誌著一個以前抵制托運人擁有碼頭的港口發生了重大轉變。 漢堡港務局告訴《新聞周刊》,它與中遠集團的協議是“嚴格保密的”。

漢堡將是所謂的“北海範圍”的七個北海港口中最後一個中國入股的港口,這個範圍對跨大西洋貿易和通信非常重要。

中遠港務集團總經理張大宇說,漢堡是“歐洲物流的一個基石,有很好的未來發展前景”。張大宇承諾,如果達成交易,漢堡將有更多業務。

一些企業可能已經在協助在中國進行監視。 整整一年前,即 2021 年 9 月,“天秤座”號載著德國 RS Helikopter GmbH 公司製造的輕型直升機和訓練平台離開漢堡前往上海。 據中文報導,這架飛機可用於“警察巡邏”,並在中國麗水執行任務。人權組織說,中國公安局對公民進行大規模監視。

來自環保綠黨的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反對漢堡協議。 即使在沒有國家安全戰略的德國,港口也被定義為關鍵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歐盟也說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德國商業界的消息靈通人士說,布魯塞爾的歐盟高級官員也因為戰略考慮而反對。

“的確,托勒羅特集裝箱碼頭只是整個漢堡港的一小部分,但中國可以通過這一部分影響漢堡港的貿易和政治方向,”哈貝克在9月說。“中國正試圖為自己在歐洲獲得戰略資產,並以這種方式影響歐洲和德國的貿易政策,我們不應該允許這樣做。” 哈貝克還特別指出,對人權的擔憂是否決交易的一個原因。

然而,該市的航運界和商界,以及—政府消息人士稱—德國領導人奧拉夫·舒爾茨 (Olaf Scholz) 在柏林的總理府和頗具影響力的財政部都以商業利益為由表示贊成。漢堡商界人士說,如果柏林不同意,中遠集團威脅要將其邀約帶到波蘭的格但斯克港。

不斷發展的全球網絡

德國作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的地位使其特別重要。但它只是不斷擴大的港口網絡中的一個點。

根據海軍戰爭學院的卡登和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漢密爾頓盧格全球與國際研究學院(Hamilton Lugar School of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溫迪洛伊特(Wendy Leutert)的一項研究,一半以上的擴張發生在過去十年,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

這是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一項雄心勃勃的海上航線、鐵路連接和數字連接計劃,旨在將歐洲、亞洲和非洲與中國聯繫起來——但它也到達了美洲。

2018年12月,當習近平點擊鼠標,讓中遠“玫瑰號”擠過一個通過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狹窄船閘時,他身處的是巴拿馬,一個中國公司在三個港口擁有股份的國家。

通過對講機,習近平指示“玫瑰號”船長,“振興民族航運事業,讓世界貿易更加繁榮!” 該公司表示,每年約有 300 艘中遠公司的船隻通過。

在拉丁美洲的其他地方,中遠集團於 2019 年收購了秘魯錢凱(Chancay)港 60% 的運營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它與利馬卡亞俄(Callao)港的一個大型物流園區相連。

卡登說,儘管中遠目前在美國有五家控股企業,但由於對中國國有企業擁有或運營關鍵基礎設施的擔憂,進一步擴張被認為不太可能。

卡登舉例說,當中遠在 2018 年收購香港托運商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時,國土安全部和司法部要求東方海外出售其在長灘港擁有的碼頭,作為國家安全協議的一部分——因此中遠將 沒有獲得更多的基礎設施。

在大西洋彼岸,活動更加頻繁。

中國公司在非洲 30 個國家的 61 個港口設施中持有股份。 只有八個非洲沿海或島嶼國家沒有中國擁有的港口基礎設施。

向北和向東進入中東,中國擁有許可使用權的港口遍布摩洛哥、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甚至美國的盟友以色列。

中遠最大的成功之一是獲得了希臘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務局及其碼頭和業務的多數控制權。

比雷埃夫斯港自2016年中遠集團收購其股份以來所取得的商業成功,為那些說對中國所有權的擔憂被誇大的人提供了彈藥。

他們說,中遠集團已經躋身世界前三或四大航運公司之列,中國公司希望獲得港口和物流設施是正常的。

“人們很容易過度解讀中國的投資,”英國航運高管查理·杜凱恩 (Charlie Du Cane)說。“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貿易以及配套物流拼圖中更大的一塊。然後你最終會擁有更多的東西。”

然而,由於中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體系的融合,它在港口的存在帶來了其他風險,包括間諜活動,一位前澳大利亞陸軍情報官員說。

而中國在德國的另一項投資已經使人注意到這些風險。


威廉皇帝避風港的新勢力

漢堡東南約80英里處的海軍重鎮威廉港(由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於1869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國有的中國物流集團已經獲得了99年的租約,在一個新的商業港口建造一個物流中心。

船隻從中國抵達,自 2021 年起,從安徽省合肥一路開出的貨運鐵路也將抵達。

然而,距離堤壩的低地僅三英里處,就是德國最大的海軍和物流基地Heppenser Groden。在這裡,德國海軍艦艇被建造和修理,潛艇被訪問,與北約盟國進行密集的通信,並開始聯合演習。這裡是德國的國際艦隊的所在地。

正是在這裡,拜仁號護衛艦在經過7個月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到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航行後,於今年回國--這是二十年來德國第一次這樣的航行,目的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主要是台灣問題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向中國發出一個信息。

拜仁號駛過擁有50英畝中國物流基地的傑德-韋瑟港。

這位情報官員說,戰略軍事資產在經過時將被建議關閉其信號。他說,還存在戰術上的風險和人類收集情報的可能性。

但對於將該中心租給中國企業的兩個德國地方州政府來說,這卻是一件值得豪自的事情。他們將這項價值1億美元的投資作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進行宣傳,稱其為“中國物流-威廉港樞紐”。

港口女發言人蘇珊娜·托馬斯 (Susanne Thomas) 表示,在德國,99 年是合法的租約,儘管該港口只宣傳 30 至 75 年的租約。 她說,這項投資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華盛頓特區傳統基金會的前高級研究員成斌不同意:“在威廉港,從商業港口到海軍基地的間諜活動暢通無阻的,”成斌說,他指出美國計劃拆除中國公司華為在軍事地點附近的小得多的手機信號塔。

威廉港所在的下薩克森州的官員沒有回复要求提供合同協議細節的信息自由請求。亞德港(Jade-Weser-Port)公司以保密為由拒絕透露細節。

在一份聲明中,德國國防部暗示它已經意識到了風險。

“我們通常不會對個別地點的軍事安全問題發表評論,包括與當局達成的任何協議,”一位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說。 “然而,你可以假設我們一直在關注事情,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

避開制裁

然而,實體收購—即使是不同種類的收購—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中國在數字領域也發展迅速。

分析人士說,中國交通部提供了一個國家補貼的“一站式”平台,名為Logink,用於數字化管理全球物流,形塑國際貿易流動,並有可能識別供應鏈的薄弱環節。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美中安全審查委員會對Logink龐大的數據收集能力提出了安全關切。至少有20個港口和許多公司已經加入使用 Logink。中遠集團還在與中國公司阿里巴巴合作開發複雜的全球貿易支付系統,包括區塊鏈技術來追踪貨物和促進自動支付。

朗哈默說,這是一場長期的戰略博弈:最終,中國希望建立足夠強大的地位,以保護自己免受經濟制裁,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世界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威脅要入侵它聲稱擁有主權的台灣。

中國本身也有利用貿易作為武器的記錄。日本、台灣、澳大利亞、立陶宛和挪威都受到過非官方貿易抵制的懲罰。在澳大利亞要求對COVID-19大流行病的來源進行獨立調查後,許多對中國的出口,包括葡萄酒和大麥,都被神秘地阻止了。

成斌說,中國正在獲得影響力。

“有禮貌的一面,'我想在你的國家投資',"他說。 "但也有更強硬的一面,那就是,‘我在你的國家有大量投資,你不會希望我撤出或傷害你,對嗎?’”

解放軍海軍訪問中國擁有的港口

中國軍事戰略家認為商業和軍事實力是交織在一起的,正如中遠集團內部出版物中的一張圖片所顯示的那樣。

重要的是,卡登和洛伊特的研究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PLAN) 的艦艇已經在中國公司收購了商業基礎設施的32個港口進行了停靠或“技術停留”。

據一位地區安全專家稱,美國政府認為中遠公司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哈利法港 (Khalifa Port)建造一個海軍設施,將信息洩露給媒體,“以傳遞廣泛的信息”。該人士說,阿布扎比政府幾乎肯定是在美國的壓力下停止了施工。

航運業高管杜凱恩說,中國正在走一條與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道路,後者大體上將商業和政治力量分開。

“美國在全球航運業中的規模小得令人吃驚。而在港口方面,他們的軍事與他們的經濟活動完全分開。你就是沒有中國這種商業和軍事之間的聯繫,”杜凱恩說。

大約有30家中國公司參與港口的收購活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兩家最大的公司,即中遠集團和招商局港口,往往在小型公司中擁有股份。第三家大公司,即香港的和記黃埔港口,是私營企業,但也受到北京的影響。

杜凱恩說,市場領導者馬士基等外國航運公司作為少數合夥人在中國有合資企業的業務。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2022/10/14/chinas-stake-world-ports-sharpens-attention-political-influence-1749215.html


Saturday, 7 January 2023

為取得全球主導地位,中國覬覦以色列技術,美國憂心忡忡

原文標題:China Targets Israeli Technology in Quest for Global Dominance as U.S. Frets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2年8月19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這篇報導是《新聞周刊》“隱蔽的中國”系列的第一篇,探討了中國如何努力擴大其影響力,以便在2049年之前實現全球霸主地位。

這位特拉維夫的政治學家對在他的社交媒體上出現的信息持懷疑態度。信息說,如果他來中國工作,將獲得豐厚回報。 “我只是忽略了它,”他告訴新聞周刊。 “這有點好笑。”

然而,來自杭州浙江火炬中心的信息是完全嚴肅認真的--這是中國共產黨(CCP)多年來多管齊下的努力,旨在轉移人才和頂尖技術,以推動其 “中國夢”,即在2049年共產主義革命100週年之前實現全球領先地位。在中國主要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微信的消息中,“Casey Xu”自稱是“國際招聘人員”。  Xu分享了 “過去的項目”中的一些人的例子,這些人只有一個三個字母的國家代碼和三位數的號碼。一張模糊的照片顯示了 “GBR 004”(英國),他是烹飪中使用的微波光子的專家,也是量子物理學和隧道或叢林等難以到達的地方的無線電通信專家。 “NZL 002”(新西蘭)是納米材料方面的專家,對航空航天和國防非常重要。 “IND 004”(印度)是集成電路方面的專家,這是 “物聯網”的關鍵,“物聯網”正越來越多地將人們和設備連接在一起。由於中國也重視內部信息,這位以色列政策專家也許可以作為 “ISR 007”而有一個未來。

浙江火炬中心自稱是中國國家科技發展 “863計劃 ”的主辦單位,這使得它可能尋求軍事應用,因為這正是該計劃的目的。廣告中承諾 “有吸引力的獎勵和福利”。該中心是當地政府的一個官方項目,“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徐說得很有道理。他補充說:“如果你去中國旅行,你可能得不到簽證。但是,如果你是人才引進項目的成員,公司和當地政府會協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這位以色列分析家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不願透露姓名,他拒絕了這種接觸。這並不是他從中國得到的第一個消息。中國黨國在全球範圍內有數百個針對知識產權(IP)的招募網絡,而以色列在激光光學、增強和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領域有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創新中心之一,擁有約4000家活躍的初創企業,每年將其GDP的5%用於研究和開發--根據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數據,這是世界上最高的。以色列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因為它結合了高度先進的國防和具有安全意識的技術和研究,加上仍然薄弱的保障措施。在過去20年裡,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在以色列的已知投資中,97%是在技術領域。

當然,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在努力為政府和私營部門的項目吸引頂尖的知識產權人才,但北京的努力因其創造性和規模而別樹一幟。 它們是國家堅定努力擴大中國經濟實力和加速軍事應用、網絡武器和間諜軟件發展的關鍵部分,以支持崛起中大國的地緣政治野心。

2021 年 5 月,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的一次重要講話中對數百名中國精英科學家說:“技術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 .

以色列與中國的關係引發了對美國科技後門的擔憂

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其在中東的關鍵盟友。以色列和美國在無人機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有著深厚的國防和創新關係,因此,中國致力獲取新興數字技術的做法引起了人們對美國技術後門和不希望發生的以色列技術外流--洩露秘密的擔憂。華盛頓的噩夢是,中國通過與以色列公司合作或購買其公司,可能獲得一項關鍵技術,使其在軍事或其他敏感領域獲得優勢。

北京對美國的一個重要安全夥伴的強烈關注,對這個小國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平衡行為。以色列為其創業文化感到自豪,不想放棄有前途的商業機會。作為 "一帶一路” 倡議的一部分,中國也在大力投資該地區的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在國際上促進中國利益的地緣政治努力,因此,以色列也需要管理其在周邊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以色列與華盛頓--它的安全保障者--的密切友誼是不容談判的。

美國的優先事項很明確。 在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中,國務院告訴《新聞周刊》:“在我們共同的國家安全利益面臨的風險方面,我們一直坦率對待我們的以色列朋友。” 在外交辭令中,“坦率 ”這個詞意味著人們大喊大叫。

美國國務院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宣布,它正在尋求獲得外國技術,以主導未來的關鍵和新興技術,並支持其軍民融合政策,利用民用技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軍事優勢。中國一直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獲得技術優勢,竊取知識產權,從事工業間諜活動,並強迫技術轉讓。”

以色列人意識到,華盛頓將中國視為一個日益增長的威脅,並說他們正在悄無聲色地作出反應。 “這裡的人並不是生活在洞穴裡。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知道風險,”耶路撒冷戰略與安全研究所的陶文亞 (Tuvia Gering)說。 “但我們不會把它推到美國的警戒水平。”

以色列中國香港商會會長馬奕良 (Ilan Maor)說得更直白。 “我不同意美國對‘戰略技術’的定義,”他說。 “因為它基本上涵蓋了衛生紙以外的所有東西,我猜。”

拜登和總理亞伊爾-拉皮德在7月宣布了一項高級別技術對話,該對話將側重於維護關鍵和新興技術方面的共同國家利益。第一個合作領域將是量子,這是一個創造牢固通信以及其他東西的物理學領域。重要的是,這項工作由雙方的國家安全團隊領導。 “這上面寫滿了中國。不是明確的,而是隱含的,” 陶文亞說。

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前準將阿薩夫‧奧里昂(Assaf Orion)告訴《新聞周刊》:“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這就像平行宇宙。 "與美國,我們有一個全面的戰略關係。但它不是我們的頭號貿易夥伴。”

要說頭號貿易夥伴,那就是歐盟,一個由 27 個國家組成的單一市場,美國位居第二(但如果按單個國家來衡量,它仍然是最大的),而中國正在快速追趕。 以色列 1 月至 6 月與美國的貿易額為 107.1 億美元; 中國貿易略低於 106.8 億美元。 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中國今年可能會超過美國。

在前總理本雅明·“比比”·內塔尼亞胡腐敗猖獗的任期內,中以關係得到加深,他宣稱兩國是“天作之合”。 2017 年,兩國簽署了一份名為“全面創新合作夥伴關係”的協議,意思明白不過。

在中國方面,這一推動由共產黨大人物劉延東領導。她不僅是一名主要的共產黨員,而且還是統戰部的前部長,統戰部是中共中央委員會下屬的一個秘密組織,其工作是深化該黨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影響。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報導說,創新夥伴關係特別尋求“青年技術人員之間更密切的交流以及在聯合實驗室、全球技術轉移中心、創新園區的合作”。

在以色列方面,與中國的政治對話是由查扎·哈內比(Tzachi Hanegbi)領導的,他是一位有爭議的前政府部長和內塔尼亞胡的親信,以其右翼觀點和廣泛的情報聯繫而聞名。據中國外交部稱,哈內比今天是以色列-中國議會友好小組的主席,在這個職位上他與中國高層官員如中國中東問題特使翟雋會面,討論 “雙邊關係、巴勒斯坦問題和其他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哈內比沒有回應《新聞周刊》的採訪請求。

以色列加深與中國的經濟和技術聯繫時,恰恰是美國在朝相反方向發展的時候。 2017年,白宮發布了一項關鍵的國家安全戰略,闡明了中國的經濟崛起構成威脅的方式。該文件深化了奧巴馬總統時期開始的反思,奧巴馬政府抱怨來自中國軍隊--人民解放軍的黑客對西屋電氣和SolarWorld等公司的網絡盜竊,並 “警告中國不要使用其軍事力量恐嚇他人”,正如南加州大學美中研究所的克萊頓-杜貝指出的那樣。這種恐嚇包括聲稱擁有整個南中國海,入侵日本水域、派空軍飛機飛行,以及 8 月初在北京聲稱擁有主權的台灣附近進行實彈演習、導彈發射和無人機活動。

這些天,中國正在慶祝美國不高興的項目。新華社3月在中國國務院網站上宣布:"中國-以色列關係綻放異彩"。

基礎設施是這種蓬勃發展的關係的最明顯證據。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以色列的阿什杜德和海法港口建造了急需的設施,正在該國北部的科哈夫-哈亞登建造一個水電項目,並為地中海邊這個交通堵塞的城市建造一條特拉維夫輕軌線路。美國官員特別關注的是海法的海灣港口,該港口於2021年底開放,上海政府擁有的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擁有25年的運營權,可能讓中國官員接觸到敏感的行政和在線網絡。共產黨在所有國有企業包括海外企業中都有分支機構,這讓人對信息的去向產生疑問。

從埃及到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伊拉克,中東北非地區的政府和人民都對中國的經濟活動和基礎設施建設持積極態度。

阿布扎比扎耶德大學教授喬納森富爾頓(Jonathan Fulton)說,“該地區沒有人像美國那樣看待中國”,這意味著不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 “而且我認為這對以色列來說很麻煩,因為他們與美國的關係如此密切。”

中國的間諜活動和獲取軍事技術尤其令人擔憂

然而,就未來的力量而言,技術而非基礎設施才是關鍵。 在 2002 年至 2022 年 5 月期間,中國與以色列達成的 507 筆交易中,有 492 筆涉及信息技術、通信、清潔和農業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等技術領域。 雖然近年來隨著以色列人對美國的擔憂變得更加敏感,交易的總體數量有所下降,但科技的比例仍然非常高:2021 年至 2022 年 5 月的 44 項投資中有 43 項。

這一數字高於英國等其他國家,英國媒體和公司估計,來自中國的科技投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在過去十年中達到總數的40%左右。沒有確切的數字。作為回應,英國已經開始審查並可以以國家安全為由干預17個 “敏感經濟領域”的收購,其中大部分是科技領域,包括數據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以及能源和運輸。

因此或許令人驚訝的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於2020年建立的交易篩選機制會不涵蓋技術。一些以色列人說,這有充分的自由市場理由。

“高科技部門在以色列是私營部門,政府不想干涉,”國家安全研究所中國研究員加利亞‧拉維(Galia Lavi)說。

“實際上這很有趣,因為我們正在做美國人應該做的事情——給予市場自由,但美國人最近認為市場可能過於自由,他們需要改變它,”拉維說。 “美國公司,高科技公司,仍在與中國公司做生意。因此,美國很難告訴以色列‘小心’或‘不要與中國這樣做’。”

中國獲得以色列的軍事知識是美國特別關注的問題。這是有歷史的。 “以色列的國防工業為我們國家發展國防工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2006 年的一篇文章說,該大學隸屬於中國國防和公安機構。 “我們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走吸收改造發展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購買了以色列研製的“哈比”無人機,並於2003年提出升級要求,迫於美國的巨大壓力,以色列取消了這項升級交易。

以色列安全專家在談到非官方的時候說,中國肯定在刺探國防技術,“偶爾會得手”。

“我們可能偶爾會遇到有人得手的情況,”一位專家說。

以色列國防部前安全主任尼爾-本-摩西(Nir Ben Moshe)在2月寫道,他小心翼翼地挑選用作公開分享的文字,“在中國情報部門眼中,一個重要的興趣焦點是以色列與其盟友美國之間複雜的關係體系。”

“這些努力的對象將包括以色列與美國合作開發或由美國生產的主要武器系統,”本-莫舍(Ben Moshe )寫道。

1 月,以色列安全公司和網站 iHLS 的主編 Arie Egozi 表示,美國警告說,中國的“稻草公司”試圖與以色列公司合作,“創建看起來非常合法的公司,但實際上 其目的是將以色列的國防技術轉移到中國。”

去年爆發的一樁醜聞凸顯了這一點。檢察官指控無人機先驅埃弗拉伊姆‧梅納什(Ephraim Menashe)非法向中國公司銷售“遊蕩彈藥”或自殺式無人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們會遊蕩直到發現目標,然後在接觸時爆炸,這是無人機和導彈的結合體。鷹身女妖(Harpy)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梅納什此前曾因類似活動而觸犯法律。

此案在中國 www.guancha.cn 上引起了嘲笑和非官方的否認,該網站刊載黨批准的內容,隸屬於上海春秋發展與戰略研究所。

“以色列的巡航導彈技術 [原文如此] 根本不如印度或巴基斯坦,甚至不如胡塞武裝,”尤金少將寫道,他指的是由伊朗支持、總部設在也門、激烈反對以色列的伊斯蘭武裝組織。

“這麼不堪的技術,真的有必要去買去研究嗎?” 尤金問道。 他寫道:“受過專業訓練的中國情報人員,即使腦袋被驢踢了也不會這樣做。這份報告似乎是炒作或捏造的,”他試圖將責任推給台灣。 “對此可能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買導彈的確實是中國人,不是溫和的中國大陸人,而是一些極端的台灣中國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安全專家告訴《新聞周刊》,此案涉及中國而非台灣的公司,這一點 “堅如磐石”。

以色列的專業技術可能有助於中國裝備的每個部分

像自殺式無人機這樣的炫目技術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大的問題。 中國獲得不那麼炫目的技術可能會通過經濟和技術改變全球力量平衡。

“以色列的先進能力,特別是在精英技術、網絡、醫學和農業方面,有可能為中國建設計劃的幾乎每個方面做出貢獻,”本·莫舍寫道。 “因此,當務之急是了解中國的情報活動模式,並降低以色列目標對這些活動的暴露程度。”

以色列的新興技術可以通過合法的商業交易或聯合研究獲得。雖然通過合法手段的技術轉讓在美國也有發生,但以色列因其高度發達的安全經濟而引起了特別關注,它產生了有爭議的技術,如NSO集團的Pegasus,一個可以滲透到任何智能手機的間諜軟件。

中國奉行的是國家經濟政策,而不是自由市場,這意味著商業交易往往為政治目的服務。隨著美國收緊對其出口到中國的芯片和其他物品的控制,中國政府正在尋找以色列作為替代技術來源。 “作為新的全球半導體研發中心,以色列的跨國和國內芯片公司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南部廣東省廣州的Intellisia研究所4月的一篇文章說。

與此同時,以色列從英特爾等跨國公司的當地分支機構向中國出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芯片,為美國技術創造了可能的後門。一位了解此事的以色列人提供了一個例子,他要求匿名,因為此事高度敏感。一家中國公司從一家美國製造商的以色列分公司合法地購買了一種芯片,並要求以色列工程師為一個表面上的設計缺陷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即芯片 “架構中的技術問題”。 “以色列人能夠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該消息人士告訴《新聞周刊》。目前還不清楚問題是什麼,或者是否是試圖以可能違反美國制裁的方式擴大能力。

“以色列的技術人員為中國解決技術問題的可能是有的,”這位專家說。 “這可能是中國能夠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的一小步。”

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後門交易,還有不為人知的交易。 2020年,浙江嘉善的一家中國國有投資公司組織了對一家以色列公司的收購,該公司生產的光學元件能夠通過數據中心高速傳輸大量數據,這些光學元件是未來物聯網-5G、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所需的。對ColorChip的收購在以色列最全面的高科技公司網站IVC上仍然沒有記錄。

今年3月,該交易進入美國,當時該公司(中文名為光彩新村)與位於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一家半導體公司Skorpios Technologies簽署了一項 “戰略夥伴關係”,共同為客戶—包括中國的客戶—開發和製造更快的零件。 Skorpios負責銷售和市場的高級副總裁大衛-赫夫(David Huff)說,由於它沒有出口為民用開發但也可用於軍事用途的雙重用途技術,因此交易是合法的。他說,在中國有一個準備好的工廠,就可以省去了在美國建立“一大堆製造設施”的麻煩。

所有這些活動的目標是技術轉讓,美國商務部負責工業和分析的前助理部長Nazak Nikakhta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現在是哥倫比亞特區Wiley Rein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這就是中國做生意的方式,”她說。

赫夫告訴《新聞周刊》,如果中國的華為參與了ColorChip,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他補充說,他的公司已經檢查過了,沒有。美國和其他國家已經將這家電信巨頭和幾十家華為子公司列入黑名單,稱這家位於深圳的公司通過技術後門和軟件升級進行間諜活動。但是,一家位於深圳的公司Hua Ventures在其網站上的一份中文報告稱,“正在支持 ColorChip 成為世界領先者”,而且ColorChip被列入其投資組合中。其他中國公司的報告說Hua Ventures(中文名為[恆信華業])有一個華為的管理團隊。

華為在以色列的隱藏交易有一段歷史。 2016年,以色列記者曝光了華為對Toga Networks的秘密收購,這是一家在Hod Hasharon和Haifa設有辦事處的研發公司,如今是華為在以色列的前哨基地。以色列商業媒體《Globes》7月報導稱,Toga公司的以色列工程師人數自此開始增長,目前已達到約500人,還有約55個職位空缺。華為還擁有一家以色列數據安全公司HexaTier。

美國試圖加強對自身的控制

由於被自己的關鍵基礎設施和科技部門的定向採購嚇到了,美國在2018年加強了自己的入境投資篩選機制,即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現在,美國正在走得更遠,一些安全專家說早就該這樣做了。它想通過私營公司在海外(例如在中國)投資時進行的交易來審查離開美國的技術。 同樣,德國等其他國家也在密切關注。

一項《國家關鍵能力防禦法》草案將有權以安全為由檢查和制止這種“對外投資”交易。該法案得到了兩黨和白宮的支持,但面臨著包括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參議員帕特里克·J·圖米 (Patrick J. Toomey)和美國商會高級副總裁約翰·墨菲(John Murphy)等有影響力人物的反對。他們說這將損害美國企業。

安全官員說,在這樣的法律出台之前,美國也將繼續向中國輸送新興技術,這使得說服以色列等盟國做出改變變得更加困難。

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馬特·特平(Matt Turpin)告訴《新聞周刊》:“你必須同時進行這種舞蹈,而這需要時間。你必須說服你自己的公司,然後說服盟國的公司。你必須在多個層面不斷談論它,直到他們認真對待為止。”

美國國務院在給《新聞周刊》的聲明中說,“拜登總統的觀點是,我們都需要更好地防禦,其中必須包括讓中國對其不公平和非法的做法負責,並確保美國和以色列的技術不會促進中國的軍事建設或侵犯人權的行為。”

7月初,美國和盟國的安全官員採取了不同尋常的步驟,公開了他們的擔憂。

中國政府利用情報人員“瞄準有價值的私營部門信息,通過數十名‘合作者’廣泛開展工作,使他們的努力成倍增加,這些人在技術上不是中國政府官員,但協助情報行動,發現和評估要招募的來源。”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 (Christopher Wray) 與英國軍情五處 (MI5) 國內安全局局長肯·麥卡勒姆 (Ken McCallum) 在倫敦發出警告。

雷提請注意中國國家安全部的區域局,他說這些區域局“專門負責關注某些西方公司的創新...從財富100強到初創公司,這些公司專注於從航空到人工智能到製藥的所有領域。”

麥卡勒姆則講述了一位英國航空專家,他“在網上收到了一個邀請,表面上經歷了一個招聘過程,並得到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就業機會。然後他被要求提供關於軍用飛機的詳細技術資料,並得到了報酬。這家‘公司’實際上是由中國情報人員經營的。”

國家安全研究所的中國研究員多倫‧埃拉(Doron Ella)說,除非有醜聞,否則以色列不太可能引入正式的技術審查機制。 “我認為,在與美國爆發衝突之前,以色列不會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衝突觸發點可能是 ColorChip 交易,也可能是另一筆交易,”埃拉說。

“世界上其他國家在中國問題上和美國並不一致,”前商務部官員尼卡赫塔爾說。 “對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來說,企業將中國視為一個簡單的收入來源。一旦他們也成為中國經濟戰和脅迫的目標,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對於國防戰略家奧里昂來說,還有其他處理方式。 “我們不是美國,”他說。 “我們的法律體系不同。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反恐。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打仗。我們將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免受中國的挑戰,同時向別人學習。”

對馬奕良來說,這一切都被誇大了。他認為有大量的業務和技術可以發展。作為盛氏企業的管理合夥人,他二十年前作為駐中國的外交官開始與中國公司合作。他將目前的合作追溯到2008年,當時江蘇省的共產黨書記訪問以色列。

“當他問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時,我們說讓我們簽訂研發合作協議,他立即說好,”馬奕良在接受采訪時說。 “江蘇在這方面起帶頭作用,常州、無錫、蘇州等城市積極參與並開始與以色列開展合作。”

據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蔡潤說,“中以中共支部”負責協調中國-以色列常州創新園的初創企業,該創新園有大約160家以色列初創企業或合資企業,在上海和其他城市還有數十家。這些項目是由以色列創新局資助的。該機構沒有回應採訪請求。

馬奕良說,業務正在蓬勃發展。盛氏企業在20年中完成了20億美元的交易。但他意識到了風險,並說他拒絕涉及雙重用途技術的提案。

以色列科技企業家“過去曾多次就我們估計具有雙重用途的技術與我們接洽,我們決定不與之交易。而這是以色列必須特別注意的事情。我們與美國有著非常強大的戰略合作關係,因此我們不僅要謹慎,而且要公平對待多年來一直支持以色列的美國人,”他說。

國防戰略家奧里昂說,安全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正在努力解決。 “我相信一旦以色列定制了自己的安全服,它將滿足美國對中國的大部分安全期望。畢竟,我們在滿足美國安全期望這方面相當擅長,”他說。

聯合研究項目也是技術外流的渠道

商業和間諜活動,並不是寶貴的新興和關鍵技術易手的唯一途徑。前美國政府官員傑夫-斯托夫(Jeff Stoff)的研究顯示,來自至少四所大學的以色列科學家與中國至少五個軍事研究機構進行了聯合研究,包括位於西安市的西北工業大學,該大學是為中國國防工業和人民解放軍提供原料的“國防七子”網絡之一。這些項目包括從新型飛機發動機到語音和聽力分析算法--例如減少錄音中的噪音和模糊,從而提高監視能力。

2015年,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為以色列著名的Technion研究機構在廣東省汕頭大學的一個分部捐贈了1.3億美元。中國當局為其匹配了1.47億美元。今天,“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提供數學、化學和航天工程、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學位。李嘉誠此前通過他的顛覆性技術風險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對以色列技術公司進行了多次投資。

在另一項教育交易中,2021年,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共產黨書記--也就是真正的老闆蔣慶哲來到以色列,在佩塔蒂克瓦鎮開設分校。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在一封賀信中說:“校園將為兩國之間的創新與合作創造更多機會。”

整個中東地區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原因是《亞伯拉罕協議》—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協議網絡,旨在於 2020 年開始實現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關係的正常化—但也因為中國在該地區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中國公司在飽受戰爭蹂躪的伊拉克的商貿和建設交易,包括急需的學校,去年總計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中國與沙特阿拉伯的基礎設施和石油交易正在蓬勃發展。以色列仍然懷疑中國與以色列的頭號敵人伊朗的熱絡關係,但也希望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

奧里昂說,“中國不是以色列的頭號威脅。它不是敵人也不是對手,但也不是盟友。它是一個合作夥伴,有一些挑戰需要應對。”

他說,以色列的安全機構和公眾都對風險有清醒的認識。 “我認為蜜月期已經結束了。”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2022/08/19/china-targets-israeli-technology-quest-global-dominance-us-frets-1727108.html


隱蔽的中國:揭秘北京的全球影響力行動

原文標題:Covert China: Uncovering Beijing's Worldwide Influence Operations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3年1月5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我離開北京的那一年,即2017年,是中國通過《國家情報法》,要求每個公民和各級組織都要協助國家情報工作的那一年。

在隨後幾年裡,中國對情報和影響行動的全方位做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變得更加明顯。我在德國為智庫工作的五年間見證了這一變化,並在成為《新聞周刊》記者之前與人共同撰寫了一本關於這一現象各個方面的書。

我希望揭示一些正在世界各地發生但通常在當地不為人知的事情,這激發了我報導《新聞周刊》的 "秘密中國系列",在三大洲進行了四次報導。

這些報導揭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為實現其在2049年達到超級大國地位和全球主導地位的既定目標而在海外採取的行動,以及它它目前的進度。

每個國家都有情報機構。但中國的情報工作與其他國家不同。除了像大多數國家那樣捍衛國家主權外,新的情報法還保護 "國家權力"。由於中國共產黨在黨國體制下領導一個 "人民民主專政",這意味著保護中國共產黨的權力。

與旨在分權的民主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法律旨在融合各種事物—例如,"將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並讓專業機構和群眾參與其中。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安全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國防等傳統問題,也包括經濟發展,甚至還包括 "文化安全"。

但這對中國人民來說意味著什麼?而這種政治化的保密和行動方式對世界其他國家又意味著什麼?如何以公平和中立的方式報導,而不迎合刻板印象或散佈恐慌情緒?

在該系列的第一篇報導中,我們研究了對中國的技術轉讓,重點關注作為美國親密盟友的以色列,近年來與北京的關係迅速加深的例子。中國垂涎該國的初創企業和人工智能技術。

通過廣泛研究和分析政府、研究和公司的中文文件,以及許多采訪—其中一些是在以色列當地進行的—我能夠拼湊出中國龐大的技術發現和轉讓系統在一個國家使用的一整套方法的細微畫面。

第二個報導是關於全球貿易,特別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中遠公司如何顯示出中國政府不僅要增加其出口,而且要管理世界航運的大部分,以實現北京的政治和戰略優勢的堅定努力。

在德國漢堡和威廉港的現場和採訪中,我們不可能不注意到海上運輸、轉運、鐵路、公路、物流、倉儲、安全和軍事利益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以及中國如何尋求整合其海外系統以建立控制權。

但破解秘密也很困難,中國並不是唯一的挑戰。德國官員和公司拒絕回答重要問題,也拒絕透露與中國最大的兩家國有企業—中遠集團和中國物流—的特許經營協議的內容,儘管這些交易是由德國的上市公司達成的。

第三個報導關注的是中國龐大的安全系統對海外個人的長臂管轄,特別是在美國。

在一次突擊訪問中,我發現在曼哈頓的一個協會所在地,官員們不太願意接受采訪,《新聞周刊》認為該協會是中國龐大的統戰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公安局工作的代理機構。

然而,在中國官員沉默不語的範疇,中國的官方消息來源經常自豪地談論在美國的活動。

我們與一位專家研究人員合作,確定了美國有627個民間社會組織與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有正式或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可以被要求為其提供幫助。

但是,這個報導還有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方面—中國的安全國家越來越多地試圖騷擾合法居住在美國的個人。他們告訴我,他們擔心騷擾和暴力—可能是致命的暴力。在中國、香港和台灣幾十年來建立的聯繫和友誼幫助我找到了願意說話的人,儘管他們不一定願意說出自己的名字,因為他們害怕受到報復。

在該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中,我們關注了中國建立關係的全球計劃,這可能使它通過正式的基地或較寬鬆的安全協議為其軍隊獲得海外立足點—重點是南太平洋,中國顯然在那裡努力工作,以取代美國及其盟友的地位。

這也符合美國在2022年底發表的兩份主要研究報告——一份由智囊團撰寫,一份由政府撰寫——它們本身就確定了可能的基地。其他經驗豐富的分析家也提供了寶貴的幫助,包括印度的分析家。

同樣,對中文文件和報告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能夠通過廣泛採訪、閱讀他人發表的意見和研究、地圖等來細緻了解情況。

所有報導都有很強的關聯性,技術轉讓是系統性的,並通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與全球研究的國家和商業聯繫而得到幫助。由於存在巨型而強大的國有企業和軍民融合系統,中國的商業貿易和軍事活動大致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中國的海外活動表明它如何試圖影響海外華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以支持其國家和情報目標。

貫穿所有報導的一條主線是,儘管多次向中國外交部和世界各地的大使館提出請求,但幾乎不可能得到中國的任何評論。中國外交部在北京舉行的簡報會上回答了一些問題,但對於那些不在中國或不被允許去中國的人來說,情況變得更加困難——無論是因為COVID的限制,還是因為故意限制記者的訪問。

隨著中國在國外的努力的擴大,無疑會有更多的角度來向世界揭示真正發生的事情。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covert-china-uncovering-beijings-worldwide-influence-operations-1771631


Friday, 23 December 2022

危局推演:習近平準備好佔領台灣了嗎?

原文標題:A Dangerous Game Over Taiwan : For decades, China has coveted its island neighbor. Is Xi Jinping ready to seize it?
原文作者:Dexter Filkins
發表日期:2022年11月14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在台灣的離島金門,中國大陸是如此之近,以至於你可以聽到對岸建築起重機的轟鳴。該島首尾相距約 12 英里,與繁華的大陸城市廈門隔灣相望。廈門是一個高樓林立的地方,而金門則點綴著低矮的村莊和成片的森林;該島以高粱酒聞名,這是一種用高粱蒸餾的出來的甜酒,但烈度驚人。

在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金門是中國共產黨試圖奪取控制權的兇猛攻擊的現場。入侵部隊本以為會輕鬆取得勝利,但卻遭到了令人驚訝的抵抗,這些抵抗來自挖在一排排鋼釘後面和海灘邊的水泥掩體中的戰士們。感到沮喪的中國人開始轟炸金門,向對岸投擲數以千計的砲彈,希望能迫使其人民投降。當我不久前訪問時,一位名叫林馬騰(音)的八十歲的居民回憶起年輕時聽到砲彈的聲音。 “我曾經躲在床底下”。

砲擊持續了幾十年。 1975年的一天,林馬騰在台灣砲兵部隊服役,一枚砲彈在附近爆炸,炸掉了他的右大腿一大塊。他在醫院住了一年,現在走路還一瘸一拐的。在我訪問期間,他向我展示了他堆放在走廊裡的生鏽的砲彈,這些砲彈是脆弱的台灣島民主制度與隔壁的龐然大物之間長期衝突的紀念品,後者從未停止過宣揚統治權的努力。在林家附近的海灘上,遊客仍然可以看到他年輕時認識的人在那裡與中國人作戰的碉堡和屏障。它們現在已經搖搖欲墜了。 “也許戰爭又回來了,”他告訴我。 “台灣人民會怎麼做?跳進海裡游泳嗎?”

在過去的這個夏天,台灣之爭再次爆發。 6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宣布,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海峽擁有 “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根據國際法,該海峽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條開放的水道;王文彬正在掃除這一障礙。他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週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它將在離該島海岸70英里處舉行實彈演習。然後,在8月2日,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抵達台灣,使她成為25年來訪問的最高級別的美國官員。當她與官員們打招呼時,一艘美國航空母艦,U.S.S. 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號在近海若隱若現。

在佩洛西離開後不久,解放軍海軍試射了11枚東風彈道導彈,這些導彈落在台灣周圍的水域;至少有4枚導彈飛過台灣島上空。然後,人民解放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海軍演習,在台灣的主要港口外佈置軍艦。 “美國進行了肆意的挑釁,”汪文斌說。同一週,中國戰鬥機在台灣海峽飛行,越過 “海峽中線”,即兩國之間約定俗成的邊界;每一次,台灣戰鬥機都急急忙忙起飛與之對抗。

危機過去了,但它讓一些美國官員感覺到,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是危險的。 “這很嚇人,”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級官員告訴我。 “不是因為我們認為中國會入侵,而是我們擔心可能會發生意外,周圍都是不可預測的行為者。”

中國領導人抓住這個時機說,他們正在使這類侵蝕行為 “常態化”。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中國戰鬥機越過中線六百多次。台灣的外交部長吳釗燮告訴我,這些飛行 "非常接近,而且非常具有威脅性”。儘管中國聲稱這些演習是對佩洛西訪問的回應,但台灣官員說,這些演習幾乎肯定已經醞釀了幾個月。

這些行動似乎是為了讓台灣人民相信,他們的國家存在——由70多年前中國內戰的混亂中發展起來的——即將結束。在體力上,這些挑釁也造成了影響,使台灣的武裝部隊疲憊不堪。 “每當中國人派他們的飛機到那裡,我們必須出去迎接他們,”吳說。 “他們飛得很近,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在戰爭中開第一槍。”

然而,台灣的領導人仍然奇怪地保持低調。總統蔡英文對佩洛西表示歡迎,並譴責了中國的軍事演習,但除此之外,其他事如常進行著,就像沒有什麼不妥一樣。當中國試射彈道導彈時,她沒有公開這些導彈飛越了本島的資訊;公眾只有在日本領導人宣布後才得知這一點。當一架中國無人機飛入台灣領空時,蔡英文政府作出了類似的克制反應,在網上出現了士兵向無人機投擲石塊的視頻後,才公佈了這次入侵。

吳外長告訴我,蔡英文試圖在威懾人民共和國和因過於頻繁地警告台灣人民而使他們疲憊不堪之間取得平衡。不過,對一些台灣人來說,她對導彈試驗的處理相當於一廂情願。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沒有任何反應時,政府看起來就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前台灣駐美國的外交官員黃杰誠告訴我。  “態度是'不要理會'。”

美國觀察家們擔心,台灣人沒有以足夠的強度來解決他們的安全問題。  “他們的軍隊是如此傳統和保守,”這位高級政府官員告訴我。如果美國介入對抗,經濟和距離的現實都會對中國有利:中國離台灣更近,工業能力遠遠超過美國,而且承受損失的意願無疑更大。

台灣戰敗將大大削弱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美國的海軍艦艇在那裡守衛著世界上最繁忙的一些海上通道。台灣是一串長達三千英里的群島中的一個錨,軍事術語稱為  “第一島鏈”,它環繞中國海岸,有助於限制駛向公海的解放軍海軍艦艇。另一位拜登高級官員告訴我,政府擔心中國感到越來越有能力奪取它在過去一個世紀大部分時間裡一直覬覦的領土。 “中國人希望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裡,他們將處於我們無法阻止他們佔領台灣的境地,”這位官員說。 “在他們看來,他們正在建立足夠的能力來執行一項行動,而距離的限制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無法阻止他們。”

當我到達台灣時,我發現這個地方不是被社會滅絕的威脅所吞噬,而是被對新冠肺炎的擔憂所吞噬。 在洛杉磯登上台灣的國家航空公司—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時,身穿全身醫療服、戴著塑料面罩的空姐接待了我,每當我的口罩掉在鼻子下面時,她們都會禮貌地責備我。在首都台北,我被一輛 “檢疫出租車”載到一家“檢疫旅館”,在那裡我被護送到一個房間,並被指示呆在裡面。用塑料和泡沫塑料包裝的飯菜被放在我的門口,我的窗戶也被封得嚴嚴實實。四天後,我來到了一個繁華的城市,這裡有高速列車、精緻的餐廳,還有戴著口罩的人在約會之間匆匆忙忙地看手機。台灣位於一個被稱為“颱風巷”的氣候區,在我的隔離期結束後不久,颱風軒嵐諾帶著風雨席捲了整個島嶼。沒有人感到害怕。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處於困境的國家,正在準備戰鬥,但台灣似乎太過沉浸在繁榮的現代生活的壓力和娛樂中,沒有過多考慮隔壁的敵人。在日常談話中,中國問題很少被提及。幾乎沒有國家準備的跡象:成年男子必須徵兵,但只持續四個月。政府正在考慮採取一項政策,使其能夠動員其平民人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根據美國和前台灣官員的說法,台灣的防禦態勢是由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製定的戰略指導的,當時中國的軍隊很弱。

有一天,我和廖仲倫(音)坐在一起,他二十四歲,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學習環境工程。廖忠倫剛剛完成了他的強制性軍事訓練,他將其描述為類似於夏令營的活動。他說,在第一個月裡,他和其他新兵做俯臥撑,跑跑步,以及基本的戰鬥訓練,比如用刺刀。有幾次,他開了槍。 廖告訴我,這個課程並不特別嚴格。他說:“沒有人不合格”。他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當天的髒衣服和拔除雜草。  “他們對清潔的要求真的很高。”

像我所接觸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廖說,他覺得自己是徹底的台灣人,與中國幾乎沒有任何聯繫。但是,當我問他是否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時,他聳了聳肩。“多年來,我們一直聽說中國人要入侵,”他說。 對於廖這一代的大部分人來說,對入侵的恐懼已經持續了太長時間,以至於感覺不到緊迫性;就像颱風一樣,它已經淡化為背景噪音。

對台灣的爭奪可以追溯到1895年,當時日本帝國的軍隊從中國奪取了對該島的控制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台灣的主權又回到了中國,但很快又出現了爭議。當時,中華民國陷入了一場內戰,忠於蔣介石將軍的政府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叛亂分子發生了衝突。 1949年,毛澤東獲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和他的盟友逃到了台灣和其他少數幾個島嶼,宣布自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代表,並發誓要繼續戰鬥。

1950年1月,哈里·杜魯門 (Harry Truman) 總統的國務卿迪恩·艾奇遜(Dean Acheson)劃定了一個 “防禦圈”,承諾美國將保護東亞的一大片地區免受共產主義侵略。他把南韓和台灣排除在外;杜魯門和其他人一樣,預計台灣不久就會淪陷。但是,6個月後,北韓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入侵南韓,引發了對更大範圍戰爭的擔憂。杜魯門命令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海峽,1954年,美國與台灣簽署了一項防禦條約,在那裡部署軍隊,甚至一度部署了核武器。

蔣介石帶了超過一百萬中國大陸人來到這個只有600萬人口的島上;他的政治運動,即國民黨,統治了台灣四十多年。蔣介石是一個嚴酷無情的獨裁者,他宣布戒嚴並鎮壓異議人士。在一個被稱為白色恐怖的野蠻時期,大約兩萬五千名平民被殺,數萬人被監禁。沒有自由選舉,沒有新聞自由,也沒有除國民黨以外的政黨。

在許多年時間裡,蔣介石鼓吹他的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儘管它對大陸沒有任何控制權。 與大陸的戰爭狀態是持續的;有時雙方會隔著海峽互相砲擊。由於世界被冷戰分割,西方政府支持台灣是真正的中國的概念。三十年來,美國一直與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外交關係,直到1971年,台灣一直佔據著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在任期間,蔣介石培育了一個夢想,即他的部隊將返回大陸並推翻共產黨。在島上出生的台灣兒童被教育要相信他們是中國人,不管他們的出身如何,他們真正的祖國在大海的另一邊。

龍應台是第一代處於台灣身份認同困惑的孩子之一,她長大後通過自己的書籍和新聞報導,成為島上民主的重要倡導者。我在都蘭見到了她,都蘭是東南沿海的一片廣闊的森林山脈。該地區是台灣原住民群體之一阿美族的家園;根據當地傳統,山中居住著一位名叫馬拉道的仁慈的神。龍應台的房子坐落在俯瞰綠島的山坡上,在蔣介石執政的時代,這裡曾關押過政治犯。

1952年,龍應台出生在台灣南部,父母在內戰期間逃離了湖南省。她父親是國民黨成員,後來成為一名省級警官。在學校裡,她被教導中國大陸的歷史和文化,但很少了解台灣島本身;教學語言是國語,而不是台灣方言。

龍與大陸的聯繫並不抽象:她父母把一個一歲的兒子留在親戚家,因為擔心他無法在混亂的逃亡中生存的緣故。 “我媽媽以為他們可以回去接他,”她告訴我。台灣的法律禁止任何跨越海峽的旅行;甚至交換信件也會被判處死刑。因此,龍只聽到關於她從未見過的哥哥的低語。  “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她說。

蔣介石於1975年去世。這一年,龍應台前往美國,在鮑林格林州立大學學習,並繼續在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擺脫了與大陸聯繫的限制後,她給哥哥寫了一封信;因為不知道哥哥住在哪裡,她在信封上潦草地寫下了他的名字應湘、她家所在的縣,以及 "龍家村"。她認為這封信永遠不會到達他手中,但三個月後,回信到了。“這就像一個奇蹟,”她說。 “我哥哥甚至不知道他有兄弟姐妹。”

在國外,龍應台以寫台灣和中國的政治和歷史而聞名;她專注於國民黨的掠奪和使許多家庭分裂的動盪。她的書在大陸賣得最好,她寫的專欄出現在全中國的報紙上。 1985年,她發表了對國民黨統治的尖銳批評《野火》,對台灣的民主化產生了影響。

蔣介石死後,台灣進入了政治模糊的時代。 1979年,吉米·卡特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台灣斷交; 最後一批美軍撤離了該島。 儘管如此,接連幾任總統繼續保證支持[台灣],給人的印象是,即使不是承諾,美國也會幫助抵禦中國進攻。 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並允許其外交官在華盛頓特區保留一個辦公室,只要它不稱為大使館即可。 台灣領導人進行了微妙的平衡,利用與美國的關係保持獨立,同時培養與大陸的經濟關係。

1987年,蔣介石的兒子和繼任者蔣經國解除了戒嚴令,並開始放寬旅行限制。龍安排將她的父母帶到香港,在那裡她第一次見到哥哥應湘。  “他成了一個消瘦、皮膚黝黑、略微彎腰的農民,因為他父親曾在國軍部隊服役而無法接受教育,”她說。 他說的是他的家人幾乎聽不懂的方言。

第二年,國民黨任命了於康奈爾大學受過教育的經濟學家李登輝為總統。李登輝使台灣果斷地走向民主,但同時主持了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努力;台灣為中國的產品提供了市場,並為其經濟提供了投資,在天安門廣場屠殺民主示威者之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基本上被切斷。李登輝任期四年後,兩國非正式代表在香港舉行會議,達成了一項諒解——眾所周知的 1992 年共識——台灣和中國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民黨領導人已經放棄了收復大陸的幻想; 相反,他們希望這兩個擁有共同歷史和文化的國家能夠找到一種共存的方式,直到在未來某個未確定的時刻,它們再次成為一個中國。

2008年,另一位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更大的融合承諾當選總統。在哈佛大學和紐約大學接受過律師培訓的馬英九在他的辦公室告訴我:“這是我的願景——讓雙方走得更近的話,就會使戰爭不可能發生。”

這也將有助於台灣的繁榮。當時,西方經濟體正在努力應對嚴重的經濟衰退,而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正在增長。在接下來的六年裡,馬英九與大陸談判達成了幾十項協議。航空公司開始每天運行海峽兩岸的航班,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首次訪問台灣。 2015年,馬英九在新加坡會見了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這是自內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這樣的會面。為了避免在使用官方頭銜時出現尷尬,馬英九被稱為 “台灣領導人”,習近平被稱為“中國大陸領導人”。

馬雲告訴我,在他任職期間,台灣的出生率在多年下降後開始上升。 “那時人們有希望,”他說。 但是這個島很不安。 龍說:“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專制,台灣人民開始感到越來越與大陸分離。” 龍成為馬的文化部長,並發起了中國藝術家、作家和電影製作人來台灣的計劃。 “我特別支持中國的紀錄片製作人,因為他們對當權派持批評態度,”她說。

台灣的政治反對派也越來越多。 1986年,一群活動家,其中一些是前政治犯,成立了民主進步黨(D.P.P.),呼籲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台灣身份認同。隨著民主蓬勃發展,,以及在島上出生人口的比例增加,一種國家意識已經紮根。

2013年,馬英九宣布了他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項措施將降低中國人在銀行、購物中心和建築公司等方面的投資障礙。國立台灣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林飛帆幫助領導了一場反抗。林飛帆告訴我,他和他的盟友們擔心該法律會使台灣向大量中國資金和人員開放。  “當時的感覺是,我們要被大陸吞沒了,”他說。“而且進行這些交易時沒有向我們諮詢說明—我們也沒有要求這些交易。” 次年 3 月,林和其他大約 200 名學生佔領了立法院,發誓要留在裡面,,直到協議被擱置,並建立一個允許公眾參與的機制為止。還有數萬人參加了街頭示威,24日後,立法者同意擱置該計劃。

該協議被證明是兩國之間合作的頂點。 2016年,馬英九的政黨被民進黨趕下台,民進黨是一個明確為使台灣獨立而成立的運動。新總統蔡英文任命林飛帆為黨的副秘書長。 對林來說,結果證實許多其他台灣人與他和他的抗議者同伴有同樣的感受:“我們不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蔡英文內斂而理智,似乎不太可能成為國家領導人。 她出生於 1956 年,是十一個孩子中的一個。 她的父親是客家人,一個歷史上被邊緣化的群體。 她母親對她寵愛有加,在她上大學期間一直在為她做午餐。 蔡英文學習法律,在康奈爾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獲得學位,並在那裡撰寫了關於國際貿易的博士論文。 作為一名年輕官員,她因在台灣艱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發揮的作用而受到關注,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台灣不是作為一個國家,而是作為“獨立的關稅區”被接納。

蔡英文聲稱不喜歡聚光燈; 在她的回憶錄中,她形容自己是“一個走在街上喜歡貼著牆走的人”。 在書中的其他地方,她寫到了默默無聞地工作的樂趣:“這就是蔡英文,總是以最安靜的方式證明自己。” 認識她的人並不反對。 “她和她的貓狗在一起時最自在,”她的一位朋友告訴我。

作為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2015年表示,她支持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現狀。 她通過台灣學者向中國的高級領導人傳遞紙條,告訴他們她希望建立良好關係。 在公開聲明中,中國官員表示,這些關係取決於她是否確認台灣和中國同屬一個國家。

中國的主流想法是,台灣最終會加入大陸,就像1997年香港不再是英國殖民地時一樣——這種安排被稱為 "一國兩制",在這種安排下,民主制度至少在修辭上可以與獨裁制度共存。蔡英文面臨著一個難題。認識蔡英文多年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我,蔡英文面臨著安撫中國人的壓力,但她不能在不分裂自己的政黨的情況下稱台灣和中國為“一個國家”。而且她知道北京對民進黨有戒心。“中國人已經認定,這個女人從骨子裡支持獨立,”葛來儀說。

在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中,她宣稱:“海峽兩岸的兩個執政黨必須拋開歷史的包袱。” 中國領導人迅速斷絕了聯繫。 “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中國台灣事務發言人馬曉光說。 “沒有含糊的餘地。” 蔡英文在官方新聞媒體上遭到誹謗。 新華社發表的一篇文章將她的政策歸咎於她未婚和獨居的事實。 “作為一個單身的女政治家,她沒有愛情的牽絆,沒有家庭的束縛,沒有孩子的牽掛,”一位解放軍分析人士寫道。 “她追求政治的風格和策略總是偏向情感、個人和極端。”

事實上,作為一名公眾演說家,蔡英文常常是很沉悶乏味的。 但她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擠進人群並與支持者合影留念。 當她頂住中國的壓力時,她的聲望飆升。 2019 年,當習近平表示他可能會使用武力迫使統一時,蔡英文發表了尖銳的反駁,堅稱中國“必須接受”台灣的存在,並承認它是一個民主國家。 “台灣絕對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她說。 仰慕者開始稱呼她為辣台妹,借用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

那年晚些時候,當時中國安全部隊鎮壓了香港的和平抗議活動,這是一個關鍵時刻。蔡英文更加堅定地反對融合。她的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的官方接觸降至零,兩岸旅遊和文化交流驟減,最終蔡英文允許美國特種部隊來訓練台灣士兵。這一計劃的細節,以及美國人正在監督的幫助台灣人加強其防禦的許多其他計劃的細節,都被保密了。 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告訴我:“我們與台灣在外交上和幕後所做的事情可能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而且我們很少談論這些事情。”

儘管蔡英文堅稱她願意與中國人對話,但似乎越來越多人覺得時機已經過去了。 “我們與中國人坐下來的那一刻,一切就結束了,”林告訴我。 “他們想談的只有一件事。”

在蔡英文的任期內,中國外交官一直致力於加深台灣的孤立。中國外交官一個接一個地說服台灣的外交夥伴放棄她;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尼加拉瓜政府,它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與中華民國保持關係。這位美國高級官員說,尼加拉瓜政府可望得到中國慷慨援助的回報。 “這非常具有交易性,”葛來儀告訴我。 現在只有十四個國家與台灣有外交關係,其中許多是圖瓦盧這樣的島國。 在中國的壓力下,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大會之外,也被排除在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大多數國際機構的正式成員資格之外。

結果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悖論:即使台灣已經發展出一種國家意識,世界上的大部分其他國家卻已經與之拉開距離。今年早些時候,拜登總統派遣了一批知名的前官員來安撫蔡英文,並評估局勢。那次旅行中的一位官員告訴我,他看到的情況讓他感到不安:“當你在台灣時,你會注意到一種深刻的孤立感。 他們是孤獨的。”

2015 年,兩名台灣大學生陳子見和何姍蓉參加了在中國福建舉行的新聞會議。 那是台灣和中國合作的高峰期,學生們不得不坐著聽“祖國的懷抱永遠歡迎你”等宣傳曲目。 “太傻了,我們笑得停不下來,”何告訴我。 回到宿舍後,她和陳在社交媒體平台微信上拿這個練習開玩笑,他們的即興表演很受歡迎。

回到家後,他們繼續表演,模仿中國官方頻道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廣播。 陳扮演一個板著臉的主持人,講述屏幕上出現的荒謬報導。 “我們的感覺是,很多新聞都非常有趣和荒謬,我們可以告訴人們正在發生的事情,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樂趣,”何告訴我。

他們的帖子發展成了一個滑稽的新聞節目 "視網膜中央電視台",每週在YouTube上播出幾次;最受歡迎的幾集每集有一百萬次觀看。陳和何經常嘲弄台灣的政治家,特別是他們對返回解放大陸的歷史性迷戀;中國被稱為 “淪陷區”,台灣的領土地圖被修改為包括從福建到蒙古的一切。但是,人民共和國的荒唐行為提供了大部分的材料。習近平被稱為“小熊維尼”,政府被稱為“紅色強盜”。最近的一個片段針對習近平嚴厲的“新冠病毒清零”政策:影片顯示,中國的衛生工作者戴著橡膠手套,穿著西裝,戴著口罩,對公雞、小龍蝦、湖鱒,甚至捲心菜進行PCR檢測。接著,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解釋該政策的片段滾動播出。陳稱他為“男公關”——國語中意指男妓的俚語。

“視網膜中央電視台”的創作者和它的大部分觀眾一樣,年齡都在 35 歲以下,該節目象徵著台灣在與中國關係上的代溝。 對陳和何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有點瘋狂的鄰居,其主要目的是提供笑料。 “我們覺得與中國沒有聯繫,但我們也沒有辦法說我們與中國沒有關係,因為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從那裡移民來的,”何說。 陳補充道,“我的朋友都不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我們是不同的國家。”

在民意調查中,統一的前景通常獲得個位數的支持。 但許多台灣人,尤其是年長的台灣人認為,蔡總統拒絕安撫中國,這讓他們處於危險之中。 “民進黨 正在把中國人逼到牆角,”龍這作家告訴我。 “危險在於他們會得出結論,除了戰爭,他們別無選擇。”

從紙面上看,台灣軍隊處於劣勢。 它有大約二十萬現役士兵、水手和飛行員;而人民解放軍則被認為有超過200萬兵員的軍隊。專注於中國的智庫 2049 計劃研究所的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告訴我,台灣可以在 72 小時內動員多達 40 萬預備役軍人。 問題是,沒有什麼基礎設施可以滿足大規模動員的需要,也沒有武器。 “它們很大,但不是很好,”他說。

迄今為止,台灣領導人一直沒有建立任何形式的民兵組織來為可能在危機中部署的平民提供槍支和培訓。 儘管有一些關於將強制徵兵的時間延長到至少一年的討論,但也未能實現。 實施其中任何一項措施都需要做出實質性的政治承諾。 “沒有領導人願意做壞人,要求人們犧牲,”台灣空軍前副司令員張彥廷說。

隨著與中國的緊張局勢加劇,一些民間人士開始自行行動。一個星期六上午,在台北芝南長老會的地下室裡,我參觀了一個急救和初級民防課程。一位教員向大約60位關心此事的平民展示瞭如何移動受傷的人以及如何止血;其他課程則專門討論瞭如何操作雙向無線電和準備在社區避難所生活。幾個類似的團體已經形成。報名參加的人中有一位女性,她要求不透露姓名,因為害怕受到報復。她在台北長大,在香港上大學,後來在那裡的一家銀行工作。 “當中國人來到香港時,他們帶來了監控攝像頭和面部識別軟件,”她告訴我。 “這就是他們想在這裡做的事情。”

台灣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之一聯華電子 (UMC) 的創始人、億萬富翁曹興誠 (Robert Tsao) 承諾提供超過 3000 萬美元,用於為領土防禦計劃奠定基礎。 曹出生於北京,在發家致富時與中國做生意,但自從香港遭到鎮壓以來,他開始稱中國領導人為“黑社會”。 他告訴我,他設想了一支由 300 萬男女組成的部隊; 他的資金將提供住房和槍支培訓的首付款。 “我不在乎政府是否準備好,”他說。 “我們必須行動。”

蔡英文總統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統一支持者,特別是在她在國民黨內的競爭對手。8 月,國民黨議員領袖夏立言 (Andrew Hsia) ,前往中國並會見了政府官員——這是多年來首次舉行此類會議。 夏因為這次會面被蔡英文的支持者詆毀,但他告訴我,他的中國對話者對他們在台灣政府中沒有人可以交談感到很沮喪。 “這是個危險的情況,”他說。 “沒有對話。 就是意外發生的時候。”

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最有力的支持者是商界。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在中國大陸投資了數百億美元,數千家公司在那裡開設了業務。其中有一些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企業,包括富士康,它在大陸的工廠每年組裝數百萬部手機。超過20萬台灣人居住在中國,其中許多人從事技術工作。台灣是這種經濟關係的淨受益者,去年的貿易順差達140億美元。

許多在中國有業務的商人都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對中國持有更積極的看法。沈慶京1947年出生在中國,兩年後隨父母逃到台灣。他在1990年代初回中國,建立了揚州京華城中城生活置業有限公司。他的公司擁有六千多名員工,建造了公寓樓、購物中心和住宅。沈告訴我,與中國的良好關係對台灣的繁榮至關重要。 “這是一個經濟時代,”他說。 “我們擁有相同的文化。 我們屬於同一個部落。 我們沒有理由成為不同的國家。” 廣泛的反對統一的聲音將不可避免地消失,軍事力量將是不必要的,沈說。 “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一些台灣商人私下告訴我,中國官員曾向他們施壓,要求他們避免採取與中國外交政策相悖的政治立場。一位自稱溫斯頓的商人說,中國傾向於國民黨的候選人,並明確表示,支持民進黨會招致懲罰。溫斯頓負責監督一個在大陸擁有數千名員工的企業,他說,一名政府官員在發現他的一名員工向台灣支持獨立的總統候選人捐款後找到了他。這名官員威脅說,如果繼續捐款,他將受到嚴厲懲罰。 “它非常敏感,” 溫斯頓說。

溫斯頓回憶說,在 2020 年競選期間,他的公司領導人拒絕了蔡總統與他們一起出現在台灣的要求,因為擔心激怒會中國人:“這讓我們處於一個非常棘手的境地。” 他告訴我,他在中國的業務經常受到檢查和罰款的威脅,有時需要賄賂官員以防止他們製造麻煩。 他說:“我們面對的是那些試圖在被調走之前在工作中盡可能多地賺錢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環境。”

國民黨表示,它致力維護台灣主權。但是,它的一些領導人與中國的關係已經變得非常密切。 5月,前國民黨女主席洪秀柱訪問了新疆,西方政府指責中國政府對維吾爾族實施種族滅絕,並維持一個群島的強迫勞動營地。事後,洪秀柱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駁斥了種族滅絕的說法,說她只看到 “每個人的臉上都有燦爛的笑容,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她也沒有注意到有維吾爾人在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下工作。“如果他們受到逼迫,又怎會在臉上表現出滿意的表情?”

人們普遍懷疑親中國的領導人暗中接受了來自大陸的資金。張秀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與一名台灣男子結婚,並在2018年競選台北市議會的席位。那年10月,她和主張統一的愛國同心會的一名同事被指控從中國的一個來源接受了6.2萬美元,顯然是為了幫助他們競選。兩人都否認有不法行為;張交了保釋金後失踪,估計是去了大陸。  “我們懷疑中國人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許姓的獨立研究人員Hsu Guan-ze告訴我。 “但要追踪所有流入台灣的資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2019年在北京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的一名高級成員勸說台灣媒體主管人員推進中國對該島的計劃。 “我們希望實現和平統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我們需要依靠媒體朋友的共同努力,”根據會議的一段錄影片段,這位中國領導人說。 “我相信你們理解這種情況。歷史將記住你們。”

對中國努力收編媒體的懷疑大多落在蔡衍明身上,他是台灣的億萬富翁,在大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名為旺旺,包括休閒食品工廠、酒店和房地產。從2000年開始,蔡買下了幾家大型台灣媒體,包括《中國時報》和中天新聞台,後者以強烈的親中國傾向聞名。在2019年,有報導指,自2004年以來,旺旺從中國政府獲得了超過5億美元的補貼;在最近一次總統競選期間,中天新聞台將其近四分之三的報導用於國民黨候選人。 "致力於反腐的組織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的負責人黃國昌說:"這是中國宣傳的一個渠道。 2020年,台灣政府在收到數百名公民的投訴後,拒絕為中天新聞台的新聞網絡更新廣播許可證。

在台灣的社交媒體上,錯誤信息無處不在。今年夏天,一段被廣泛懷疑來自中國的錄音給出了關於如何為即將到來的入侵做準備的指示。  “每個人都必須遠離軍事設施,安靜地坐在家裡,等待解放,”一個中國口音的聲音說。  “如果你有孩子在軍隊裡,一定要告訴他們,如果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就把槍交出來,他們就不會被殺。”

2013年,中國施工人員抵達南海美濟礁淺灘。 它是海洋中的一個斑點——很淺,漲潮時它就消失在水下——但情況已經變了。 中國船員開始在礁石上堆沙,並最終澆築數英畝的混凝土,將其建成一座島嶼——試圖在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運走廊之一、通往台灣的南部通道上建立一個新的政治實體。 菲律賓也對美濟礁提出主權聲索,並在國際仲裁法庭起訴中國。 但中國施工人員仍在繼續,甚至向駛往附近礁石的菲律賓船隻發射水砲。 幾年之內,他們建造了一條跑道,並引進了雷達和防空導彈,並派遣部隊為其配備人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兩個人工島完全軍事化了。

這項建設是長期以來在中國南海主張管轄權的努力的一部分,南海有豐富的漁場和石油儲藏。幾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宣稱海中的小塊土地實際上是島嶼,有權擁有延伸至數英里的領水。中國已經提出了兩百多個這樣的主張,使他們對國際水域擁有管轄權,並使其他國家越來越難以操作。 2016年,國際仲裁法院裁定,這些主張沒有任何效力。中國政府無視這一裁決,副外長將其視為 “一張廢紙”。

2021 年 9 月 1 日,中國宣布,任何在填海島礁領海航行的外國船隻都必須表明身份。 美國拒絕了。 正如一位前高級海軍軍官告訴我的那樣,“我們絕對清楚地表明,我們不會遵守這個規定。” 一周後,一艘名為 U.S.S. 本福爾德(U.S.S. Benfold)的美國驅逐艦駛過美濟礁,但沒有表明身份。中國軍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這艘船的出現是“美國企圖在南海推行霸權主義和軍事化的最新鐵證”。 美國海軍錶示,此次任務旨在“表明美國將在國際法允許的地方飛行、航行和行動”。

隨著中國加強其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張,西方領導人做出了回應。僅在2021年9月,美國海軍就至少六次派遣航空母艦、驅逐艦和其他軍艦進入台灣或南中國海周邊水域;英國至少兩次。接下來的一個月,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日本的艦艇聚集在菲律賓海,進行一場規模龐大的多國海軍演習,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演習之一。

今年以來,美國已經先後十七次派軍艦進入台海或南中國海,並例行派機巡航。 海軍活動有時非常激烈,以至於雙方似乎都在對對方做出反應。 一位前美國海軍高級軍官堅持認為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海軍提前幾週計劃了每項任務。 “我認為他們正在對我們做出反應,”他說。 每當美國人出現時,中國的船隻或飛機總是會來跟踪。

偶爾,這些相遇是幽默的。 2015年,一架美國海軍偵察機在南海巡邏時收到一條無線電信息。 “這是中國海軍,”一個聲音用口音很重的英語說。 “請速速離開,以免誤判。”

一位美國軍官給出了經過仔細分析的回答:“我是一架美國軍用飛機,在國家領空之外進行合法的軍事活動。”

無線電中的聲音回答:“喵。” 緊接著是一連串神秘的嗶嗶聲:1970 年代的電子遊戲《太空入侵者》的聲音。

2020年,中國軍方發出了更嚴厲的挑釁:一個宣傳片,其中具有核能力的H-6K噴氣機進行了模擬導彈攻擊。在這段被解放軍命名為 “戰神 H-6K 出擊!”影片中,戰機襲擊了似乎是關島的地方,也就是美國在太平洋的少數幾個主要基地之一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地面爆發了;一幢幢臨海的倉庫迸發出火球,然後一道道煙柱向飛機升起。美國觀察員虛張聲勢地回應了這次模擬。 “我們本可以殺死他們六次,”一位美國軍官告訴我。儘管如此,中國的好戰性反映了自90年代末以來軍事力量的平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時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發生了爭端,而中國被迫讓步。

事情開始於1995年,當時李登輝總統要求獲得赴美簽證,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克林頓政府起初拒絕了,但在國會一片嘩然之後,它同意給他簽證。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被他所認為的李登輝的獨立表現所激怒,下令在該島附近進行導彈試驗,並指示人民解放軍舉行軍事演習,其中一次演習模仿兩棲攻擊。克林頓總統作出回應,派遣一艘海軍陸戰隊登陸艦和另外兩艘軍艦進入台灣海峽,一周後又派出一艘航空母艦。

江澤民退讓了,但危機並沒有結束。第二年3月,在李登輝宣布他打算參加台灣第一次自由總統選舉後,江澤民下令進行新的導彈試驗,並進一步進行演習。這一次,克林頓以更大的力量回應,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台灣附近的水域。在這場危機中,成千上萬的台灣人申請簽證逃離台灣島,股市暴跌。但江澤民再次退縮。 “中國人被羞辱了,”克林頓政府的一位前高級官員告訴我。 “他們發誓,‘再也不會了。’”

從那時起,中國進行了雄心勃勃的軍事建設,使其常規部隊力量幾乎與美國持平。中國海軍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而且,隨著美國海軍準備退役更多自己的艦艇,預計這一差距會越來越大。中國的艦艇和潛艇被廣泛認為不如美國的同類產品有效,但中國人正在迅速現代化。

中國不斷增長的能力與日益激進的外交政策相吻合。 多年來,其領導人很少吹噓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遵循前領導人鄧小平的格言,在經濟增長時 “韜光養晦”。

自從2012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來,習近平放棄了這一戒律。他沒有設定將台灣納入中國的最後期限,但暗示他打算在任內使之實現。他說,台灣問題 "不能代代相傳"。去年,在紀念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講話中,他警告說:“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國勢力欺負、脅迫和奴役我們。誰要是敢這麼做,誰就一定會在用14億中國人民的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上撞得頭破血流。”

習近平在10月重新當選為黨主席,似乎預示著一個自信的新時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黨代會上,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勢;他清除了政治局及其常委會中的技術官僚對手,並提升了忠臣,包括來自軍事和安全機構的一些人。在一個引人注目的時刻,習近平看著他年邁的前任胡錦濤被粗暴地帶走。胡錦濤的幾個盟友,其中大部分是相對溫和派,被從黨的領導層中剔除。

習近平在黨代會講話中警告前方“危險的風暴”,並命令領導人為“鬥爭”時代做好準備,這個詞被七處寫入黨的章程。 “和平與發展仍將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等暗示穩定的措辭已從講話隨附的一份報告中刪除。 “我國已進入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習近平對黨的領導人說。 “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動盪和轉型的時期。”

西方專家說,習近平的最終野心是讓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力量。他的目標是他所說的中國的 "偉大復興",即恢復在19世紀失去的國力、自豪感和領土,其中大部分都交給了西方。習近平說,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是他的項目的關鍵篇章之一。

對於許多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來說,這次演講是一個分水嶺。 “體制內對習近平的權力不再有任何制約,”曾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手下擔任副國家安全顧問、現為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的博明(Matt Pottinger)告訴我。 “現在存在的任何制衡都在中國之外。 在體制內,習近平可以為所欲為,包括發動戰爭。”

每年有幾次,前五角大樓官員,現供職於華盛頓蘭德公司的戴維·奧赫曼尼克 (David Ochmanek) 會召集海軍和空軍軍官和官員在台灣上空進行美國和中國的戰爭推演。參與者聚集在一張顯示整個地區力量排列的大地圖周圍。扮演中國領導人的人對中國的決策有著深刻的了解;所有人都能獲得美國政府的最佳信息。 “推演是如此真實,以至於參與者筋疲力盡,壓力山大--他們非常認真地對待它們,”奧赫曼尼克告訴我。

推演有多種形式,但通常以危機開始,如台灣選舉出一個支持獨立的總統,或以直接入侵開始。奧赫曼尼克說,許多模推演的結局對美國來說都很糟糕:“我們通常會輸。” 有時,中國軍隊能夠將美國海軍拒之門外並佔領台灣。 有時中國人擊沉美國航空母艦。 這給模仿美國官員的參與者增加了負擔。 他們是放棄,還是升級?他們會打擊中國本土嗎? “有時,當美國攻擊中國大陸時,中國人就會攻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他說。 “損失非常慘重。”

奧赫曼尼克說,情況並不總是那麼可怕。在某些情況下,美國取得了勝利。而且,即使是美國輸掉的推演也不一定反映出戰爭在現實生活中將如何展開;主要目的是評估美國的脆弱性。“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奧赫曼尼克說。

就像兵棋推演一樣,幾乎所有關於與中國就台灣問題可能開戰的內容都是理論上的。 對於美國人和台灣人來說,衡量戰爭是否會開始以及如何開始涉及對每個國家的能力和目標的評估,以及對每一方願意承擔的成本的計算。 對於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意味著要確定需要什麼來阻止中國試圖通過武力改變現狀,或者,如果這樣做的話,如何讓任何戰爭變得如此痛苦,以至於中國會在沒有達成目標的情況下停手。

美國和台灣專家一致認為,對中國領導人來說,入侵台灣將是一場巨大的賭博。一個全面的入侵可能會從對台灣軍事基礎設施的網絡和導彈攻擊開始,也可能是空降部隊的攻擊。但最終,一支由幾萬或可能幾十萬士兵組成的入侵部隊將不得不跨越100英里的水域,佔領該島的困難地形,並持續佔領,同時可能不斷受到攻擊。

去年在國會作證時,時任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菲爾‧戴維森(Phil Davidson)上將表示擔心,中國可能試圖在2027年之前奪取台灣—其軍事現代化計劃完成的年份。“我認為我們的常規威懾力實際上正在被削弱,”他說。 “我擔心他們正在加速實現取代美國和我們在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中的領導作用的雄心,他們長期以來一直表示他們希望在 2050 年之前做到這一點。我擔心他們會更接近這個目標。 在此之前,台灣顯然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一些美國官員和專家認為,中國的優勢將在十年內開始減弱。美國新一代的國防改進計劃將投入使用,美國目前萎靡的國防工業基礎將重振旗鼓—至少希望是這樣。同一批專家中有許多人認為,於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經濟日趨成熟,中國可能正在進入長期經濟放緩。特朗普手下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告訴我:"我的感覺是,機會之窗現在正在打開,但不會一直如此。”

台灣官員說,他們決心靠自己的力量擊退入侵。 “我們認為我們會贏,”吳外長告訴我。 但台灣以外幾乎沒有人相信這一點。 斯坦福大學研究員、空軍後備太平洋司令部戰略規劃師奧麗亞娜·斯凱拉·馬斯特羅 (Oriana Skylar Mastro) 告訴我:“台灣無法自衛。” 一個更現實的目標是減緩中國的入侵,以便讓美國(如果它選擇干預)有時間集結力量並跨越遙遠的距離到達那裡。 一位美國高級軍官告訴我,台灣將不得不拖住中國人大約六個星期。 “我們認為,如果台灣人能夠堅持45天,局面會對我們有利,”該官員說。

中國的目標可能是盡快奪取台灣,向美國展示一個既成事實。據美國官員稱,北京擔心它不太可能贏得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因為美國聚集了其盟友並振興了其工業基礎。 “時間越長,對中國人來說就越困難,”馬斯特羅告訴我。

多年來,台灣的防禦計劃是攻擊支持入侵的大陸基地。 “戰略是追本溯源,”台灣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告訴我。 台灣軍隊擁有一支強大的常規力量,包括戰鬥轟炸機、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 但台灣的戰略是在其軍事力量更接近中國大陸的年代制定的。 在 2019 年退休之前一直擔任台灣軍隊參謀總長的李喜明告訴我,他曾推動改革但沒有成功。 “政府不聽我的,”他說。

隨著中國的能力突飛猛進,美國官員已經開始敦促台灣轉而依靠防禦性的 "豪豬戰略",該戰略旨在利用海上水雷、反艦導彈和其他廉價武器來減緩入侵部隊。根據兩國官員的說法,台灣的國防官員一直在抵制。今年早些時候,台灣要求購買一些美國MH-60R海鷹直升機,用於獵殺潛艇。 國務院拒絕了這一要求,官員們認為這是舊戰略的象徵。 “他們還停留在 1980 年代,”美國高級官員告訴我。

今年,隨著來自中國的壓力增加,台灣政府採取了更緊急的行動。立法機構已經批准了80億美元的緊急國防開支,用於諸如無人機、反彈道導彈雷達和巡邏艇等,這些都是國內製造的。但這些項目將需要時間。在那之前,台灣為衝突做準備的最大障礙似乎是來自美國的供應。台灣官員告訴我,他們正在等待價值140億美元的軍事硬件的交付,包括幾十枚水雷和反艦導彈—正是美國人一直在敦促他們購買的武器。官員們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倉庫已經被烏克蘭的衝突清掃一空。 “烏克蘭戰爭向我們表明,我們沒有足夠的彈藥儲備來維持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這位高級政府官員說。 “我們沒有工業基礎。”  但博明指出,向烏克蘭供貨的要求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延誤。 “'毒刺'和'標槍'反坦克導彈將運往烏克蘭,但'魚叉'反艦導彈可沒有。五角大樓的採購系統一團糟,非常奇怪。 我們的採購正在睡覺。 沙特阿拉伯有望在台灣之前接收魚叉導彈。 我們不是在武裝自己或我們的朋友來進行最危險的戰鬥。”

最大的問題是美國會否干預。自1980年代初以來,美國就沒有保衛台灣的法律義務,但是,由於美國海軍佔壓倒性優勢,這個問題並不緊迫。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習近平的言論越來越具有威脅性,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尖銳。近幾個月來,拜登在四個場合公開承諾保衛台灣。拜登的聲明讓台灣官員感到振奮—“第四次了!”一位官員在最近一次承諾後給我發了短信,但白宮官員公開表示,美國的政策保持不變。

拜登白宮似乎敏銳地意識到未能確保台灣獨立的後果。 放任該島淪陷將使中國海軍得以不受限制地進入公海,並有效控制西太平洋海上航線,每年有超過 3 萬億美元的貨物通過該航線。 它還將向美國在該地區的民主盟友——包括南韓、日本和菲律賓——發出美國無法保護他們的信號。 附近的許多親西方國家都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 “中國在該地區具有影響力,但不受信任,”新加坡前高級外交官 比拉哈里·考西坎 (Bilahari Kausikan) 告訴我。 “一旦你以赤裸裸的方式表現出敵意,人們就不會忘記它。” 他補充說,“東南亞領導人需要美國的領導。”

但這並不意味著如果美國與中國開戰,這些國家會提供幫助。日本和南韓—它們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是美國大型基地的所在地—都沒有承諾提供幫助。 "馬斯特羅告訴我: “對於日本人來說,即使是對沖繩美軍基地的襲擊也不一定會引發自衛行動。” 擔心的部分原因是,美國不會在與中國的戰鬥中獲勝。馬斯特羅說,諷刺的是,日本參戰與否的決定可能有決定性影響。 “[推演中,如果日本參戰,]我們每次都會贏,”她說。

一場保衛台灣的戰爭將使美國自朝鮮戰爭以來首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直接衝突,當時有數萬人在面對面的戰鬥中喪生。美國官員不願詳細討論他們的作戰計劃,但專家說,美國的反應幾乎肯定會涉及對中國大陸的導彈打擊。馬斯特羅說:“幾十萬人會死”。

同樣,專家說,如果中國人入侵,他們可能會攻擊美國在關島和日本的基地,因為他們會試圖阻止美國海軍介入。美國高級官員說,美國軍方可能會進行嚴厲而快速的反擊。 “我們會立即摧毀他們的大量資產。”

但一些專家認為,美國圍繞航空母艦組織的戰略已經變得危險地過時了—航空母艦雖然能夠提供巨大的火力,但越來越容易受到攻擊。在戰略家們探討的一些情況下,美國航母可能會受到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攻擊,這些導彈即使被攔截,也會對艦艇造成損害。這些戰略家設想的情況類似於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的情節,當時日本帝國海軍在一場戰鬥中幾乎擊沉了整個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就會輸,”五角大樓的副參謀長S.克林頓-希諾特中將告訴我。

一些美國官員還有另一個擔憂:美國沒有工業能力來維持與中國的長期戰爭,中國保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造船業。 “誰能更快地填補損失?”一位高級軍官說。 “誰能為新船鋪設鋼鐵?誰能更快地製造碳纖維供應給新飛機?航空母艦?對付中國,我們沒有能力以一對一。” 專家說,這個問題跨越了製造能力的範圍;美國研究公司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最近的一份報告說,在與中國的戰爭中,美國空軍的先進遠程彈藥將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內耗盡。

中國也有自己謹慎的理由。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告訴我,入侵的最基本障礙是地理因素。台灣只有十幾個海灘適合大量的士兵和物資登陸;水太淺,船隻無法靠近,海灘太窄,一次只能容納一個營的兵力--約800人。可能容納更多部隊的海灘位於被山脈和叢林包圍的欠發達地區。“入侵台灣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場災難,我想他們知道這一點,”陳說。

一些專家認為,對中國領導人來說,發動戰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仍然太大。 “我的感覺是,中國人不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現在的主要威懾力。他們無法自信地預測結果,”一位美國海軍軍官告訴我。 “如果將軍們告訴習近平,'如果你入侵台灣,你將失去150萬武裝部隊成員',那麼習近平可以決定這是否是他願意付出的代價。”

但陳認為,中國可以在不入侵的情況下試圖扼殺台灣。他說,該島很容易被封鎖,因為它所需要的很多東西都必須進口。最突出的問題是能源。台灣的發電廠幾乎完全依靠液化天然氣和煤炭運行。台灣的天然氣儲備不超過11天,煤炭儲備約為6週。此外,台灣有三分之二的食物需要進口。 “兩週後,台灣將開始進入黑暗,”陳告訴我。 “沒有電,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而且人們會開始挨餓。” 陳說,美國可以保護前往台灣的貨船,但他對這種安排會持續很長時間表示懷疑。 “美國海軍將護送船隻進入台灣港口?”他說。 “持續多長時間?幾個月?幾年?”

如果中國實施全面的海上封鎖,根據國際法,這將構成戰爭行為。但是,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阻止天然氣和油輪,或阻止武器的運送—就足以使台灣陷入癱瘓。 DARPA前副主任、華盛頓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丹-帕特(Dan Patt)認為,這將對希望召集反應的美國領導人構成最困難的挑戰。 “如果它沒有在YouTube或社交媒體上發生,就不會有任何東西讓人們看到,”帕特說。  “你認為美國選民會因為一艘商業貨船在前往台灣的途中被攔截而開戰嗎?”

中國也很容易受到封鎖:它從波斯灣進口的石油有70%以上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這是一條狹窄的水道,可以相對容易地被封鎖。其他路線,如通過印度尼西亞,會更慢,更昂貴。但中國有100天的石油供應,大部分的短缺可以由俄羅斯來彌補。 馬斯特羅告訴我,“中國可以堅持很長時間。”

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為民眾提供食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特別是來自美國的食品。撰寫過大量關於中國的文章的人口學家彼得·柴漢 (Peter Zeihan)告訴我,停止進口可能會導致飢荒。“與美國開戰將是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終結,”他說。

對戰爭最重要的威懾因素之一是台灣在生產半導體方面的作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有70%是在那裡生產的,其中許多是在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公司。 “銀行、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汽車—幾乎每件現代設備都有來自台灣的芯片,”該行業的一位主管告訴我。 “一個沒有台灣的世界是一個回到石器時代的世界。” 在過去20年裡,美國已經從台灣工廠購買了價值約3000億美元的芯片。 “蘋果、戴爾、谷歌—沒有他們,他們就不知道如何運作,”這位主管說。

中國也同樣依賴台灣生產的最高端芯片;它沒有生產這些芯片的設備或專業知識。如果中國奪取了台灣半導體工廠的控制權,可以想像,它可以強迫當地工人來經營這些工廠。但這些工廠依賴於西方材料、軟件、專業知識和工程師的持續流動,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生產將在幾週內停止。博明告訴我,“如果中國人佔領了這些工廠,西方人就不可能幫助管理它們。” 這位行業主管並不那麼肯定,因為失去這些工廠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他說:“這是相互保證的毀滅”。特朗普國防部的前官員科爾比甚至建議,也許對美國來說,最好是自己摧毀這些工廠。“如果我們要失去它們,我們應該把它們炸掉。”

一些西方專家擔心,冷戰態勢已經形成,即美國試圖阻止它認為的侵略行為,正在採取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似乎具有侵略性的措施,而中國領導人又採取了自己的措施來威懾美國。今年,隨著中國擠壓台灣,拜登政府採取了兩個中國領導人可能認為極具敵意的步驟。

第一個是在10月決定禁止向中國銷售與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和芯片製造有關的精密半導體,如果其中任何部分是在美國生產的話。拜登官員說,這一措施可能會阻止北京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微芯片,目的是遏制中國的軍事現代化。  “這些不同於我們曾經制定的任何出口法規,”前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官員帕特說。中國將如何反應?  “如果你是中國人,不入侵台灣的一個原因是你與台灣人關係良好,他們提供了大量高端技術,”帕特說。 “中國人可能不想開戰,但他們可能會忍不住升級。”

第二項措施,現在正在通過美國官僚機構的方式進行,將向台灣提供價值約100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培訓。過去,台灣支付了美國提供的大部分武器;根據該提案,美國將給台灣錢來支付購買。“共產黨可以決定,這是一條紅線,”帕特說。 “他們可以決定隔離所有運送美國武器的船隻,防止它們進入台灣。那時我們會怎麼做?”

公開對抗將產生巨大影響。 “一場戰爭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力量的性質和面貌,”博明說。 “如果中國輸了,可能會導致黨的崩潰和習近平的下台。 如果台灣淪陷,我們就會處於一個不同的世界,威權主義的浪潮變成了洪水。” 一旦交手,戰鬥就很難控制。 如果任何一方的領導人開始相信他們正在失敗,他們就會感到升級的壓力; 中國可能會在海外攻擊美國人,而美國可能會加強對中國大陸的攻擊。 該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國家將被迫決定是否以及如何加入這場戰鬥。

即使是台灣的小危機也可能會刺激該地區船舶的保險成本大幅增加,從而有可能推高許多商品的價格,從而波及世界經濟。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前駐華外交官瑞安·哈斯 (Ryan Hass) 告訴我,“中國經濟正在下滑——目前消費低迷,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出口。 難道他們想通過讓船隻無法進出中國來破壞海上保險嗎? 他們會使自己的經濟熄火。”

在烏克蘭衝突中,西方在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中國戰略集團(China Strategies Group)負責人、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中國問題分析師克里斯托弗-K-約翰遜(Christopher K. Johnson)說,中國人對制裁感到擔憂,但認為美國在不損害其自身企業的情況下只能走這麼遠: “我的感覺是,習近平和政治局已經決定,西方國家不可能敢於對中國制定他們對俄羅斯實行的那種全面的金融制裁。”

博明認為,如果發生戰爭,那將是因為習近平誤讀了條件。 “習有巨大的野心,”他告訴我。 “但他並不是一個魯莽的賭徒。 他會計算。” 不過,好的賭注需要對風險進行精確評估,目前尚不清楚習近平是否能夠做到。 “信息就像氧氣,”博明說。 “你爬得越高,它就越薄。 習住在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 他的官員不太可能給他壞消息,他的美國同行也無法與他進行可靠的溝通:“我們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確定,我們通過外交途徑發送的信息並沒有到達習近平手中。 拜登政府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政府高級官員告訴我,兩國之間的熱線不可靠,因為有時中國人不接電話。

10 月,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表示,中國已做出“不再接受現狀的基本決定,北京決心在更快的時間內實現統一”。 最近幾個月,中國已開始將其民用渡輪船隊(據信數量達數千艘)納入軍事指揮。 它的軍隊一直在進行以兩棲入侵為特色的演習,為大量地面部隊進行空投,並通過鐵路將軍事編隊轉移到位於台灣海峽對岸的福建省。 這些動作的實際效果是讓人更難分辨練習和真實開戰之間的區別。 “這就是這些軍事演習的問題——你只是把它們延長再延長,你把它們常態化,”馬斯特羅說。 “為了弄清楚他們在做什麼,我們不得不關注更小的東西。 他們在囤積血漿嗎? 他們在運送醫療用品嗎?” 在拜登政府中,擔心的是中國人會突然將演習變成入侵。 另一位政府官員解釋了這種恐懼:“在某個時候,他們會決定,‘我們必須這樣做’,然後就會找一個宣戰理由。”

但約翰遜表示,將這些入侵解讀為中國人正在策劃迫在眉睫的入侵的證據是危險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相信鼓動和宣傳的價值,”他說。 “目標是削弱台灣人的決心和我們干預的意願。 他們不介意用上幾年甚至是十年時間來做到這點。”

雙方都被困住了—似乎無法在不顯得認輸的情況下退縮。前外交官瑞安-哈斯說:“中國有一個戰略困境。他們對現狀感到沮喪,他們正在探尋改變現狀的方法。但採取大的、大膽的行動會讓他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你不能排除他們願意付出這種代價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但是,如果你接受戰爭不可避免的命題,我們現在必須盡一切可能為它做準備,那麼你就有可能催生你的戰略所要預防的結果。”  ♦



這篇文章的早期版本誤報了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的學習領域和習近平成為中共領導人的年份。這篇文章還錯誤地描述了客家人、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成員的背景,以及2022年黨代會後胡錦濤盟友在中共內部的地位。

發表在2022年11月21日的印刷版上,標題為 "危險的遊戲" (A Dangerous Game.)。



原文網址: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2/11/21/a-dangerous-game-over-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