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December 2023
李怡若在世 会怎么看囚笼里的黎智英
来源:
上报
李怡去世周年的忌日才过不久,香港政府对黎智英等民主派的审判就登场了。回想起来,不免令人神伤。
这次审判,法官是根据大陆颁布的国安法指定的。这不用说就是洋人所谓的袋鼠法庭。黎智英是香港与台湾的《苹果日报》老板。李怡的《九十年代》一九九八年结束后,曾给黎老板网罗去为《苹果日报》写社论和编论坛版,一直到最后报纸熄灯关门为止。
李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问题浮上台面时,曾同劳思光、刘述先、翁松燃等香港教授成立香港前景研究社,探讨未来香港的可能演变。教授们从法权排他性的角度,质疑“一个两制”的构想在香港落实的可能性。李怡从一开头就是悲观的。知识人习惯于理性思考,但这恰是靠不择手段,靠斗争起家的共产党人所欠缺的。
当初中共把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吹捧为划时代的创举,实际的演变就是一国压两制,最后是一国吞两制。这就是《苹果日报》在香港所见证的过程。最初中共的宣传还吹嘘这项创举不但要在香港落实,还打算“垂范”台湾呢。
台湾民众可还记得,香港《南华早报》(1982/4/7)曾报导,当时的民调显示高达百分之九十三的港人希望九七之后由英国继续统治。我们能责备他们数典忘祖,不愿回到祖国怀抱吗?
后来香港有了《基本法》,虽然这是未经香港市民认可的协商出来的特区“小宪法”,港人也还愿意接纳,因为《基本法》至少还规定了九七回归十年后就可实行普选,至少还承认《世界人权宣言》,还明文规定《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香港特区的适用性。可是十年到期后,香港民众的普选期待落空了。再拖到2014年,中共人大常委的“831决定”出炉后,以往的“港人治港”变成了“全面管制”。图穷匕见,许诺成空,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主体的占中(占领中环)运动登场,市民投身其中,高举的纸牌上写着“共产党呃(讹)人”几个大字。中共在香港的喉舌却把为市民说话的《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前行政司司长陈方安生、参与《基本法》起草的李柱铭律师以及民主派领袖何俊仁,诬指为“反中乱港四大寇”。
最令港人震惊的是,当初为了香港能顺利回归,1984年中共还同英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并送交联合国登记。但极左路线冒头后,北京央视就宣称那是一个过时的历史文件。台湾如今还有人还主张同中共签订什么《和平协议》呢。是脑子进水了吗?
从2014年的占中运动到2019年一两百万人走上街头的反送中示威行动,李怡是不仅是一个观察者,而且是一个全程参与者。这段时期,正好也是中共习近平上台后,头脑发胀,走上极左路线的过程。中共的官媒及其香港喉舌一贯地将这些事件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的阴谋,但香港市民对此并不认同。前身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香港民研”的民调显示,民主派不用说,就是非民主派也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受访者认为国际社会应该负责。可见这类指控不但欠缺说服力,只能说是一种认知的怠惰。
而“香港民研”对于国安法在香港着陆后对言论和学术自由的影响所进行的民调,香港民众给出的答案,却是清楚明白的。在国安法统御下的香港,对言论和学术自由有没有限缩?港府派出警力在公立图书馆大肆扫荡,连为小孩讲解民主制度的图画书也不放过,更别说在暗夜移走香港大学纪念六四亡灵的雕塑品的宵小行径了。有香港女学生在日本留学时手机上留下一些资讯,也会成为护照被吊销的罪名。曾以六四研究为课题,在哈佛大学教书,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受学生欢迎的女教授何晓清,在短期离港到美国德州大学做研究,返港入境却签证续签被拒,中大校方也随即将她解聘。这样的情况在过去都是匪夷所思的。香港的建制派如何还能厚颜地说,香港一切如常?
箝制思想、压制言论的结果,影响是深远的。一连串的倒行逆施,现在终于见到“成效”了。
资讯流通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精髓,法律是这个金融中心运作的根本保障。香港传统的普通法系,多年来是由法院通过判例的积累而产生法律规范所形成的。这是司法独立的命意所在。如今港版国安法实施后,由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迅速架空了由司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传统香港普通法体制。一旦失去法律的保障,如何期待香港这个金融中心还能运作下去?所以现在大家都睁大眼睛在看,当前的审判是否证明香港已沦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废墟”。
可惜李怡已逝,要不然,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是一定不会放过观察这场审判的机会。
李怡生前,在接受采访时,对台湾已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赞不绝口。他强调这是靠好几代人付出生命所换来的。他也提醒台湾这一代的年轻人,不要忘记前人的牺牲,并且必须保持对自由的永恒警觉。行使民主唯有经由选举,而台湾从专制到民主,虽然转型成功,但仍需警惕强权的压制。这是他在谈话中一再着重指出的。
英国经济学者Dudley Seers在他写的《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一个“施展的余地”(room to maneuver)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决策者不能不面对现实,不能一厢情愿的把政策建筑在虚幻的想象上。台湾这些年来,在对岸的文攻武吓下奋力图存,努力提升国际能见度,并不容易。在野党的老粉红为求胜选而说魈话,一会儿互派军事观察员,一会儿两岸一家亲,荒腔走板,连对岸的国台办也不知所措。在共产党从未放松武力威胁,两千枚飞弹仍然瞄准台湾的情势下,如何去一家亲?怎么亲得起来呢?
目前,习近平和他那班小兄弟的极左路线当道,明明治国无方,弄得外资撤离,企业出走,青年躺平,却还在那儿色厉内荏的放狠话,出阴招。前一阵是凤梨释迦石斑鱼,现在又指控台湾有贸易壁垒,企图影响台湾选举。台湾政府也只有谨慎应对,以观其变了。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2/%E6%9D%8E%E6%80%A1%E8%8B%A5%E5%9C%A8%E4%B8%96%7C%E4%BC%9A%E6%80%8E%E4%B9%88%E7%9C%8B%E5%9B%9A%E7%AC%BC%E9%87%8C%E7%9A%84%E9%BB%8E%E6%99%BA%E8%8B%B1.html
Saturday, 23 December 2023
李怡遺作獲評「十大影響力好書」 家人:為香港被毀留歷史記憶
前《蘋果日報》主筆李怡去年十月於台北離世,他的遺作《失敗者回憶錄》今年四月出版,獲著名書店金石堂評為「2023年十大影響力好書」。該書責任編輯黃瑾瑜代表家屬致謝詞時表示,這書是為自由的香港不幸被摧毀,留下一點歷史記憶。
李怡的《失敗者回憶錄》除了獲金石堂評為十大影響力好書之一外,更加是博客來 「2023中文年度選書」,及202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入圍總評第三位。
曾在《蘋果日報》擔任李怡的編輯助理、現為《失敗者回憶錄》責任編輯的黃瑾瑜,代表李怡兩位女兒李小蕾及李小蓓領獎及致謝詞。
黃瑾瑜表示,《失敗者回憶錄》是李怡的遺稿,2021年在香港開筆,但因為《國安法》加上身體狀況欠佳而輾轉到台灣。之後李怡委托她著手編輯其回憶錄。最終,該書得以面世。
李怡女兒致詞稿提及黎智英案
李怡兩位女兒表示,父親撰寫《失敗者回憶錄》是為了「留下美麗的香港曾經有過的面貌,也為自由的香港不幸被摧毀留下一點歷史記憶」;又指《蘋果日報》營運的最後一天,父親以《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為報章蓋棺,如今香港及台灣《蘋果日報》都成為歷史,昨天(周一)更是香港《蘋果日報》國安案開審日,黎智英先生及多位報社高層能否得到公平審訊受到國際關注。
黃瑾瑜代表李怡兩女最後總結道:「家父生前多次引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只有勇氣才是永恆。』我們也借此互勉,May God bless Taiwan!希望這部遺作廣為流傳,繼續影響我們及下一代。香港人,加油!」
李怡獲蔡英文頒褒揚令
1936出生的李怡,原名李秉堯,曾創立《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月刊;亦曾任《蘋果日報》論壇版負責人及主筆。家人形容,李怡的文章及電台節目影響了近五十年的知識份子,讀者遍及北美洲、香港、台灣及東南亞,是華文世界持續寫作最長的評論人之一,他的思想影響了三代知識份子。
李怡去年年底病逝,總統蔡英文頒發褒揚令,形容他「踐履民主法治真義,捍衛自由人權保障,是華人地區重要意見領袖。」李怡亦是首位香港作家獲得此殊榮。
編輯:李榮添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tw-lee-12192023040550.html
Saturday, 22 October 2022
港人台北聚首悼李怡 本土派青年落淚嘆:喪失明白我們的人
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家、作家李怡,本月初在台北逝世,享年86歲。家屬今天(22日)為李怡舉行公祭,逾百人到場致意。台灣的總統蔡英文、監察院院長陳菊、文化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均有送上花牌。身在台灣的香港學者和傳媒人,如周保松、沈旭輝、黃毓民、葉一堅、林榮基等亦有到場送別李怡。
靈堂中央擺放李怡穿上灰色西裝的照片,兩側投影播放著李怡的舊照,包括他與太太梁麗儀、好友倪匡等合照,並有生前的受訪片段,四周則佈滿了花牌。公祭時間約一小時,人潮不絕。
喪失明白抗爭者心聲的人
其中一位前來道別的是,20多歲的港人阿風(化名),他自言是本土派,自2014年參與政治運動。他記得,2016年的時候很好多人反對本土派的作為,但李怡很明白他們。「我記得他講過:『我們不是因為成功爭取自由而出來,而是因為出來感受到自由。』」阿風邊說邊抹走眼角的淚水。
到台灣兩年多、正在讀書的他不時閱讀李怡的文章和訪問,知道李怡對香港的未來是悲觀但積極的。留意到李怡9月中旬在Facebook連載的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暫停數天,稱無大礙不勞牽掛,阿風未有料到兩星期後竟傳來噩耗,為之悲傷。他認為李怡的逝世,是喪失了一個明白他們、明白抗爭者心聲的人。
少了敢於作評論、提出見解的人
在黑壓壓的人潮中,70歲的楊寶熙一頭花白髮絲尤其顯見。她於七十年代出任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屬擁戴毛澤東的國粹派。學生時代,她邀請李怡擔任講座嘉賓,視李怡為「學習榜樣」、「青年導師」,李怡創辦的左派雜誌《七十年代》對她影響甚深。
李怡1981年就脫離左派,楊寶熙則是許多年後才投身香港民主運動。2016、17年,楊寶熙跟朋友想做個學運回顧,訪問李怡,這才又再聯絡。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楊寶熙組織過銀髮族遊行,到英美領事館遞信,李怡都有參加。
楊、李二人於2020年、2021年先後到了台灣。楊寶熙在李怡去年底動手術後探望過他,後來再有聽聞李怡身體狀況欠佳,但見回憶錄仍然連載,就想著遲點再找李怡,卻沒想到已是天人永隔。
來到靈堂,她望向李怡的遺照,坐下來好一陣子,「想畀情緒消化吓,想喺嗰個mood耐啲,懷念也好、唔捨得又好。」她形容:「我親共嘅時候,佢係我嘅青年導師;到佢反共時,佢仍然係我嘅導師。」她慨嘆李怡辭世對香港而言是損失,少了一個敢於作評論、提出見解的人。
非常願意聆聽年輕人
公祭不過一小時,從事人權工作、在中國大陸被關押5年的台灣人李明哲也前來致意,並留到最後。他自2013年起閱讀李怡在《蘋果日報》寫的文章,深感李怡的人生,從左派走到民主派,彷如見證著香港的民主史,形容其逝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李明哲對於李怡的印象,是一生追求公義的人,對於年輕人、本土派的主張,也非常願意聆聽。李明哲記得李怡寫過:「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引述自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李明哲覺得,這句話對自己也是很大的鼓舞。
1936年生於中國廣東省的李怡,1948年移居香港。他孜孜不倦筆耕逾一甲子,直到逝世兩星期前仍在網絡上更新自傳《失敗者回憶錄》,回溯年少時的左傾歲月以至1981年脫離左派獨立出版、評論兩岸三地的關鍵社會政治事件,也談他所認識的黎智英、曾鈺成、梁天琦、張敏儀等。
最後更新的文章題為〈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回憶2019年反送中運動,寫自己的憤怒與痛心,總想叫年輕人不要以卵擊石地衝突,但說不出口也寫不出來,「因為我知道這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和平的手段用盡而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時,他們只有在抗爭中才感到自由,才體驗到不相識手足的真正友誼。」他又自言,反送中運動令當年83歲的他對香港有了全新的認識,相信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
from 大城誌 https://hkcitycreation.com/2022/10/22/%e6%b8%af%e4%ba%ba%e5%8f%b0%e5%8c%97%e8%81%9a%e9%a6%96%e6%82%bc%e6%9d%8e%e6%80%a1%e3%80%80%e6%9c%ac%e5%9c%9f%e6%b4%be%e9%9d%92%e5%b9%b4%e8%90%bd%e6%b7%9a%e5%98%86%ef%bc%9a%e5%96%aa%e5%a4%b1%e6%98%8e/
Thursday, 13 October 2022
李怡:傷痛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210430.html
李怡:煎熬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210428.html
李怡:殺氣騰騰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210426.html
李怡:圈內圈外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210423.html
李怡:闖關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240421.html
Sunday, 9 October 2022
李怡: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無論俄羅斯人民在葉利欽死後,對他如何臭詆,無論葉利欽在掌總統大權時是如何酗酒、失態,無論他如何導致俄國人民失去福利保障,讓俄國「淪為二流國家」,葉利欽在歷史上的地位已獲肯定,只因在他的手上,終結了蘇聯共產黨的極權統治,從而促成世上第一個共產國家蘇聯的瓦解。
以國際形勢來看,葉利欽也等於終結了由核恐怖平衡所構築的冷戰時代。為此,美國日裔學者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著名的「歷史終結論」,指出由於蘇聯、東歐的共產主義政權的崩潰,使人類歷史的演進已達終極目標,今後除了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之外,他看不出人類歷史演進還有其他終極目標。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上還有少數國家未達到這終極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我們敝國──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葉利欽之死表示:「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摯友。」這句話如果不是套話,那麼根據中共對「中國人民」的演繹等同於「中國共產黨」的理解,葉利欽對中共這個「摯友」的最大貢獻,無疑就是使中共覺悟到「政治改革」等於「滅亡」了。
一九八○年鄧小平曾推動過政治改革,一九八六到一九八八年,在鄧小平支持下,中共由趙紫陽推行過一系列政治改革(詳見吳國光著《趙紫陽與政治改革》)。政治改革雖因「六四」而受到頓挫,但真正被中共領導層捨棄,則是在蘇聯、東歐共產政權相繼崩解之後。被稱為「蘇東波」的政權崩解,使鄧小平等中共領導層相信:「政治體制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也就是說,開放言論、開放黨禁,放鬆對人民的控制,給人民自由,實行民主,那麼共產政權立見死亡;政治體制不改革的話,那麼儘管人民累積不滿,政權腐敗,種種政治上荒謬、不合理的狀況延續甚至越演越烈,但政權不致立即死亡,還可以繼續耗下去。反正中國地大人多,這有人鬧事把它壓下去,那情況不好給點甜頭,就這麼靠打補針延續政權的壽命。
中國的共產專權體制,與蘇共政權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蘇共尊重體制,而中共起決定作用的則是血緣人脈,亦即「家長制」。在蘇聯,誰當了第一書記誰就可以掌實權,因此戈爾巴喬夫雖較年輕而當上第一書記後仍可以全力推行改革。但中共胡耀邦、趙紫陽在當上總書記之後,還要聽命於幕後的元老鄧小平。
葉利欽在掌總統大權後,推行民主改革,經濟上則把國營事業投入市場,實行所謂「震盪療法」,為此而讓寡頭財閥壟斷國家經濟。中共則緊握政治權力不放,國有資產通過血緣關係而在較長時間逐漸轉為高幹子弟控制的私有產業,由此而貪污腐敗大行其道,貧富差距擴大,但經濟上的震盪並不顯著。
俄羅斯與東歐國家經「震盪治療」後,大部分經濟已漸上正軌,中國則在政治體制不改革之下,經濟雖暴漲,社會矛盾卻日趨嚴重,中共政權繼續處於「等死」階段。
李怡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2/10/20070426.html
Wednesday, 5 October 2022
李怡:我手寫我心,悲觀而積極——《失敗者回憶錄》題記
李怡生前对"爱国"的彻底反思
自由亚洲
李怡作为一个年青时跟随中国共产党的狂热爱国分子,到文革后彻底反思。他在晚年的每一句说话,都撼动着跟他有类似经历、对中国这片土地曾经充满幻想与憧憬的同一辈人。
当然,李怡对自己生命的总结,也给了近年在香港争取民主的年青人,提供了对“爱国”这个名词的真实解读。
李怡在2020年接受本台专访时,就留下了以下值得大家沉思的名句:
“如果我是记者,我採访的事情,可以如实报道,不需要被扭曲,不需要左删右删,不需要政治正确,我就做中国人;如果教书,我可凭自己的学识去教,凭我知识教学生,不是要靠政治正确观念,又扭曲思想,我就做中国人;如果我是做生意,只要不违法,甚么都可以做,我就做中国人。如果都不行,我宁愿做一个人,都不做中国人。”
“反送中运动虽然甚么都未得到,但有一样东西是,很清楚,所有香港争取民主的人,现在都是本土意识,不论你是大中华派、曾爱国,大家都觉得香港自主意识很重要。”
“当香港回归后,我就对这地方不抱希望,但年轻人让我重见希望。”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觉得会有自发,不觉得每个人有自主意志去做,总觉得有幕后黑手。”
“幸好生于香港,你已得到的自由,你是不会放弃。就像一只狗咬着骨头,怎么扯都是扯不动。未得到的,你或许会妥协一下。在争取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妥协。但我已经在吃、咬着,你还要扯出来,是扯不动。”
“我相信很多人是聪明。政府能否管治要看她对国际的管治,和对中国服从之间,採取什么态度。如香港失去对中国作用,对中国来说损失很大。”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10/%E6%9D%8E%E6%80%A1%E7%94%9F%E5%89%8D%E5%AF%B9%E7%88%B1%E5%9B%BD%E7%9A%84%E5%BD%BB%E5%BA%95%E5%8F%8D%E6%80%9D.html
一生追求獨立輿論 筆耕半世紀論述香港思潮變遷 李怡台灣逝世享年87歲
Tuesday, 27 September 2022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講到反送中,一位讀友這樣說。我知道許多香港人都有同樣的心情。
「想忘記」,正如一個你摯愛的人死亡,你要走自己的人生路,就不能讓這個你摯愛的人一直在腦海盤旋。一個曾經給你自由和無數機會的城市也一樣。它死亡了,你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懷念中。你或離開,或要適應。
「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是因為這段過去無比壯烈。它是一段歷史的斷層。它不大可能會再次出現。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誰能料到它不會成為未來的生機?
不管怎樣,真實必須記下來。誠如捷克作家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19年6月9日一百萬人參加反送中的和平遊行。包括我在內,那時誰都不認為示威行動會有什麼成果。當時我說:「我們走出來,只因為我們是有尊嚴的人。豬被殺還會叫幾聲,人豈能不如豬,默默地任憑惡法宰割?我們怎能容忍一個人人有法律保護的社會,淪為人人赤身露體任憑強暴的社會?」
果然,一百萬人示威沒有用,林鄭政權仍然決定6月12日將法案在立法會建制派護航下硬闖。於是,6月12日早晨開始,大批市民湧往立法會,阻止開會。警方下午使用武力,發放200多枚催淚彈和橡膠子彈,80多名示威者受傷,有些傷勢嚴重。立法會暫停開會。林鄭在15日宣布暫緩修例。
6月12日這一天,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使用過度武力的開始,是警民衝突的開始,也是勇武抗爭產生了成效(阻止法案通過)的開始。波瀾壯闊的反送中運動,就以這一天為起點。
接下來整年發生的事件都令人震驚和意想不到。6.16爆發兩百萬人的示威遊行。港島從東區到金鐘,所有馬路和地鐵站都擠得水洩不通。我因年老,朋友就建議我坐計程車到灣仔加入遊行隊伍。但即使這樣,因人太多,行走像蝸牛蠕動。走了兩小時,也只走了一小段。我因疲累就回家了。
6.16兩百萬市民提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當局對6.12的暴動定性、不檢控所有被捕示威者、追究警隊濫權、林鄭月娥辭職下台。
兩百萬人的訴求,政府仍然置之不理,警暴與抗暴事件就連續發生。7.1衝擊立法院,7.21警方放任黑社會在元朗無差別地襲擊路人,8.31在地鐵太子站車廂內警察亂棍毆打乘客。9月15歲少女陳彥霖的全裸屍體在海面被發現,政府急急將屍體火化,說她是自殺,而她是一名游泳健將。11月22歲科大學生周梓樂在警民衝突期間,從三樓停車場墮下重傷不治。他手腳無骨折而軀幹受重傷。他的死因受到多方質疑。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爆發警方與抗暴學生的激烈攻防戰。學生被圍困和用各種方法逃脫,香港市民則群起對學生支援。此外,又不斷傳出被捕的抗爭者在拘留處被虐打、被強暴的消息。每天電視和網台直播的畫面,與次日警方記者會的謊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沉默大多數的觀念。
我每天看著電視畫面上警察對抗爭者的暴打,施放催淚彈、橡膠彈甚至真槍實彈。我憤怒,對年輕人的勇武抗爭感到痛心。許多個晚上,我緊盯電視,想看到中大、理大攻防戰的發展,想看到年輕人脫身和被救援。我流著眼淚,心裡叫那些年輕人不要以卵擊石地衝擊呀!但我說不出口,也寫不出來。因為我知道這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和平的手段用盡而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時,他們只有在抗爭中才感到自由,才體驗到不相識手足的真正友誼。
好幾次,我忍不住要走上街頭和勇武抗爭者站在一起,在精神上支援他們。但我被一位年輕人阻止了。他說你去只會增加抗爭者的負擔。因此,除了大遊行之外,我只參加過一次銀髮族支援抗爭運動,以及一次全港手拉手的人鏈活動。
整年反送中的歷程,已經有許多文字和視像報導,我也已將這一年的評論匯集成書。這裡就不重複敘述了。但有些數字也許應該留下來,就是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3月為止,共有超過七千人被捕;2019年6月到9月,有256宗自殺案,和2537具「屍體發現案」。這些屍體是怎麼會出現的?關於抗爭者被虐待致死並非法「處理」,在香港已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社會共識。
2019年之前的幾年,香港政治、社會、經濟在中國大陸的侵蝕下,已經使我這個在香港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感到陌生了。想不到2019年香港人為社會權益奮起抗爭,那種獻身精神,也使我感到陌生。前者這種陌生令我沮喪;後者這種陌生令我驚異。我自問對香港人的特性有深切了解,香港人精明,在守法中很懂得轉彎,到了世界各地都能夠生存,善於趨吉避凶。但怎麼會在這一年變得不顧個人利益勇於為促使社會改變而犧牲呢?
對於當時83歲的我來說,這是全新的認識。香港人覺醒了。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一有機會,就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英女皇逝後,那源源不絕的人龍和花海,就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強權的無聲抗議。
(原文發佈於2022年9月16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89.魚蛋革命與梁天琦
190.懷想梁天琦
191.年輕人的勇氣,自愧不如
192.銅鑼灣書店的詭譎故事
193.中國貪腐奇談
194.2019,生命中新的一章
195.神針拔去,風暴將臨
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
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from Matters | 最新 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E5%A4%B1%E6%95%97%E8%80%85%E5%9B%9E%E6%86%B6%E9%8C%84198-%E6%83%B3%E5%BF%98%E8%A8%98-%E5%8F%88%E4%B8%8D%E8%83%BD%E5%BF%98%E8%A8%98%E7%9A%84%E9%81%8E%E5%8E%BB-bafyreibpmzuhzh3nobsbfgga2icp4tjljiquv7lpvz76nmjpyfaxdrunpy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9/blog-post_49.html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神針拔去,風暴將臨
(失敗者回憶錄0909)
2019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以一宗香港男子在台灣殺害女友的案件為由,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容許政府把疑犯移交台灣及中國大陸等地。
香港和許多國家都訂有引渡罪犯協議,但與台灣、中國大陸卻沒有。2005年在一個聚會中,我問過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國能這個問題。他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台灣仍有死刑,而香港已經廢除了死刑。
除了有引渡協議的國家或地區之外,香港也為沒有協議的地區訂有《逃犯條例》。在《條例》第13條「移交令」中,列明有死刑的地方,只有在該地方不會執行死刑而香港特首亦信納這保證的情況下,才會發出移交令。不過,更列明:「在某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情況下,行政長官可決定不就該國民作出移交令。」
訂立這一條,相信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據2017年官方數字,中國執行死刑人數有1551人,而全球各國執行死刑的總數也只有596人。
原有的《逃犯條例》在1997年公告,其後並作修訂,內容指:移交逃犯安排適用於香港政府及香港以外地方的政府,但卻指明「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其他部分的政府除外」。意思就是不能夠移交逃犯到中國大陸了。
這條例把中國大陸排除在可移交逃犯的世界各國之外,明顯就是中共也知道香港和世界各國對中國的司法沒有信心。中國司法強調黨領導,「黨」字的組成是「尚黑」,在有關中國司法案件的許多報導中都體現「尚黑」。中共為求取香港及西方國家對主權轉移後香港的信心,就不顧面子訂下這「除外」條款了。
2019年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除外」的字句去掉,是因為中國富起來、強起來也。除了這個條款帶屈辱性,更有一說習近平以「反貪腐」鞏固權力,就要抓一些在香港的權貴政敵,撲滅對他權力有威脅的書刊。銅鑼灣書店的風波鬧大,刺激中共不想再暗中擄人,乾脆在香港立法,名正言順地把看不順眼的人作為罪犯抓到大陸去。
另一說法是由於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要引渡去美國,北京為求反制,希望在香港掌握類似的法律籌碼,將「觸犯中國法律」而身處香港的中外人士移送至中國大陸受審。
不少人認為是特首林鄭月娥為迎合北京而提出修例,但我更相信這是北京的命令。因為一提出修例,中聯辦就召集香港的政協、人大及建制派議員,要求全力支持。
修例的藉口,是一年前即2018年二月台灣發生的命案。兇嫌和受害者都是香港人。兇嫌棄屍後回港,台灣當局在發現屍體後,三度致函港府,提出司法合作。但港府一句回應都沒有。
直至一年後,特首和保安局長以悲憫之姿指若不修訂《逃犯條例》,就無法把疑兇送去台灣受審,受害人家屬可憐呀!無法彰顯公義呀!
法律界指出,台灣與中國是不同的司法管轄區,《逃犯條例》的「除外」條款不應包括台灣。香港與台灣進行一次性個案移交,一點問題也沒有。此外,司法合作還可以包括由台灣辦案人員到香港機場,由香港警方把兇嫌交給台方押送回台。這樣的做法以前也試過,不是第一次。
但港府卻拋開已有的可行辦法,捨易取難、不顧輿情地把原《逃犯條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除外」這條款予以剔除,把台灣列為中國的「其他」部分,認為這樣才能填補《逃犯條例》漏洞,才可以把疑犯送往台灣。
台灣當局洞悉把台灣納入「一中」的陰謀,立即拒絕以這方式接收疑犯。更發出旅遊警示,指香港修例後,中共就可以在香港合法拘捕台灣人,送往大陸受審。
修訂《逃犯條例》的要害,就在於把排中的「除外」條款剔除後,許多在香港不屬於犯罪的行為,若遭特首配合中共需要,都可以列為「在中國的犯罪者」而予以拘捕送交中國。比如「攻擊國家領導人」、「尋釁滋事」、「勾結外國勢力」等等。因此,修訂《逃犯條例》也被稱作「送中」條例。
林鄭政權稱修例是為補漏洞。但實際上「除外」條款是基於對中國司法的評價而作出的,而且是中國自己同意及參與制訂的。它不是「漏洞」,而是一國兩制的定海神針。神針拔去,專政風暴就會來臨。
修訂《逃犯條例》提出來後,香港許多人都嗅到了氣味。於是,從法律界開始,到傳媒、寫作者、商人,包括一些親建制的富豪,都紛紛發聲反對。大家都看到,一年前的台灣命案只是巧立名目,而且立得不巧,漏洞百出。若這惡法通過,則所有人都生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一網打盡香港人,一槌擊潰一國兩制,更給台灣硬吞「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死老鼠。
西方政府機構、香港大律師公會,和包括部分親建制的報章社論,都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人權組織Hong Kong Watch不具名引述多名商界名人表達憂慮,這些人包括國際銀行高層、對冲基金經理。中共任命的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教授撰長文,對修訂條例提出質疑。
但林鄭政權對所有質疑全都裝聾作啞。主持修例的高官連與法律界見面討論都欠奉,只是用強權逼一些親中人士表態,並依靠在立法會佔多數席位的建制派議員企圖硬闖過關。
在民主派分裂成大中華派和本土派的爭鬥中,連續幾年泛民主派主導的遊行人數越來越少。因此,中共和林鄭政權都低估了反對力量。但想不到全港大部分年輕人奮起,扭轉局面,使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氣勢澎拜!(194)
——作者脸书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9/blog-post_96.html
Tuesday, 6 September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2019,生命中新的一章
Thursday, 1 September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銅鑼灣書店的詭譎故事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9/blog-post_91.html
Tuesday, 30 August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懷想梁天琦
from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535.html
Thursday, 25 August 2022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魚蛋革命與梁天琦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522.html
Wednesday, 24 August 2022
李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假话时代
中国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假话时代。假话时代最可怕、对制造假话者最大的惩罚,不是说假话的人得不到他人相信,而是他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中共政权正处于不再相信人民以致处处设防的时代。
2013年,大陆著名导演冯小刚出版了一本随笔集《不省心》,书中说,曾经因为说了两句实话,代价很大。先是媳妇徐帆晚上不让自己睡觉,苦口婆心央求:"看在我和孩子的份上少说两句实话行吗?"后来好友陈道明也声色俱厉地质问:"你不说实话能死吗?"他写道:"尤以道明兄的一句戳痛我,他说:'你得多大的好跟我没关系,你倒多大的霉跟我有关系!'说两句真话竟让家人朋友如此不安。我认栽。收声。往后我要嘴里没实话,大家包容。"
陈道明,是大陆著名演员。"你不说实话能死吗?"是过来人的话。他太太杜宪,原是央视新闻主播。1989年6月4日晚间,她播报北京戒严等消息,身着黑衣、语速缓慢,以肢体语言表明同情学生,于是被停职并调离新闻部。
不过,陈道明说出这样的话,冯小刚的"认栽。收声。"其实已经说出了大陆的现实状况了。真正的"收声"是连"收声"这样的话也不说。因为在大陆说实话真的会死。
"不说实话"或"少说两句实话",对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堵塞了自由思想。尽管文艺创作大都虚构,但是正因为虚构更可以无顾忌地反映生活真实。我曾有这样看法:历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尽管这说法有点极而言之,但却是我的人生体验。因此,如果电影创作者不能说实话,那就意味没有真正反映真实的电影了。
不说实话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不能不说假话。也就是不仅没有说真话的自由,而且没有不说假话的自由。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后来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李慎之,曾说:"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真能改造好人们的思想,而在于它居然能把八亿人口的大国,改造成一个普遍说假话的国度。"但这种改造岂止始于文革?名画家叶浅予说:"思想改造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到人人都能自觉地说假话。"
自中共建政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以及延绵至今的爱国、反帝、阶级斗争与敌情观念的无日无之的洗脑宣传,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中国改造成全民说假话、相信假话并且维护假话而不自觉的国度。
画家陈丹青说:"如果你们销毁了美国绿卡,我就相信你们爱国是真的;如果你们把子女送到朝鲜,我就相信社会主义是优越的;如果你们公布了官员的财产,我就相信你们的反腐是真的;如果你们给全国人民一张选票,不是自选官员,我就相信你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哪一条都做不到,凭什么让我相信你们?"但大陆人普遍就是不问缘由而相信,以假作真。
中国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假话时代。假话时代最可怕、对制造假话者最大的惩罚,不是说假话的人得不到他人相信,而是他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中共政权正处于不再相信人民以致处处设防的时代。
香港的不幸在于97年主权转移后要同这样的时代融合。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