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逃犯條例》修訂 (反"送中").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逃犯條例》修訂 (反"送中"). Show all posts

Sunday, 9 June 2024

香港“反送中运动”五周年 全球多地举办纪念活动

本周日是香港“反送中”或“反修例”运动的5周年纪念日。海外港人和全球多个地区的民间团体就此共同举办纪念活动。

    力图保持香港自治,美国智库撰写方案

在台北,香港边城青年及多个台湾公民团体共同举办“#香港自由六月,2024台北游行—捍卫民主、台港同行”游行。据台湾中央社报道,约600位民众当天下午从自由广场出发,步行至西门町西本愿寺,各方人士接力发表演说并演奏了遭港府禁止的《愿荣光归香港》乐曲。

香港边城青年秘书长冯诏天表示,五年前的今天是香港103万人上街参加反送中游行的日子,近几年因为港版国安法实施及香港基本法23条的通过,对于在台湾支持香港议题的香港朋友带来很大的风险,不过还是希望借着游行发声,让香港知道在台港人并没有放弃。台湾的国会香港友好连线副会长、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洪申翰表示,台湾需要继续传递民主香火,此次游行透过台湾人、西藏人、维吾尔人共同参与,借此警惕中共,历史不会永远站在他们那边。

此外,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多座城市,美国波士顿,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地周日或在未来几天,也将举办类似的纪念活动。

自2019年6月9日起,香港爆发了多达数百万市民参与的一系列示威活动,民众反对当局修订有关《逃犯条例》,担心该条例会导致涉案嫌疑人被引渡至中国大陆受审,从而损害香港在“一国两制”以及《基本法》承诺下的独立司法管辖权地位。在长达数月的“反送中运动”中,香港民众最终提出立法会和行政长官须直接选举产生的“双普选”诉求。但伴随北京当局在港强制实施《港区国安法》,这场运动最终遭受香港警方镇压。

香港《明报》周日引述警方证实,截至今年3月31日,香港警方共就反修例事件拘捕10279人,2961人已经完成或正在经司法程序处理,共2328人须承担法律后果,占进入司法程序者78.6%。“须承担法律后果”包括被定罪、签保守行为等,其余结案方式包括无罪释放、撤销控罪。报道说,香港警方此前在回复中会提供各结案方式的人数,但今年没有再交代详情,仅表示“正依法处理其余案件”。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jz1-06092024104717.html


Sunday, 17 March 2024

反送中七一冲击立法会案12人被判刑 支持者喊:保重和坚持住!

香港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大批示威者于7月1日冲击立法会大楼,此前法庭判12名被捕者暴动罪成。其中8人早已认罪,余下6人经审讯后被裁定至少一项罪名成立。今天16日,法庭就承认及经审讯后被裁定暴动罪成的12名被告,被判囚54个月至82个月,当中艺人王宗尧不认罪被判监禁74个月。至于认罪的刘颕匡判囚4年半,邹家成则囚5年1个月。

路透社指出,该事件是长达数月的反送中抗议活动中的关键时刻,它使这个中国统治的城市卷入了自198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以来反对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大胆的行动。

2019年7月1日,抗议者闯入香港立法会大楼,砸碎窗户,涌入大楼内,因为一项允许当局将人送往中国大陆受审的引渡法案激起了民愤。

被地方法院法官李志豪判刑的人包括45岁的演员王宗尧(Gregory Wong),他在不认罪后被判入狱 6 年 2 个月。

政治活动家刘颖匡(Ventus Lau)和邹家成(Owen Chow)认罪,分别被判 54 个月零 20 天和 61 个月零 15 天。

法官将这次事件形容为对香港法治的“严重“打击。他说:“抗议者人数之多、强度之大、立法会独特的宪制地位以及削弱(香港)政府重要性的意图,都是侮辱性的。”

路透社报道说,法官详细描述了抗议者是如何用金属路障冲进大楼、向该区域投掷鸡蛋、在墙壁上喷涂政治标语并涂抹政府徽章的过程。

香港大学学生会前主席27 岁的孙晓岚(Althea Suen)认罪,被判四年零九个月。她说:“抗议者真正犯下的罪行是追求民主、思想自由和自由意志。”

另一名被告邹家成认为,在一百万人游行反对引渡法案后,政府拒绝撤回该法案,这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邹家成在宣判前对法庭说:”无论法庭对我处以何种惩罚,我都将继续前进,将恐惧转化为变革的力量,就像我走进法庭的那一天一样。“ 他指出,他们的行动源于维护受到当局威胁的基本人权的需要。

邹家成还对法庭表示,一直倡导和平理性示威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骚乱是无声者的语言。

政治活动家刘文达则说,由于担心警方会进行血腥镇压,他赶到了现场。刘颕匡后来曾离开香港,尽管面临被起诉的风险,他仍然返回。刘颕匡说:“明知会犯案,我宁愿坐监都不想见到有人流血。” 他还表示:"我不想让公众认为这场运动中的所有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安全。

路透社提到,在上个月提交给法庭的一封减刑信中,演员王宗尧写道,他的被捕和定罪基本上断送了他自 12 岁以来的演员生涯。他称无论最后刑期有多重,“我仍然会怀着一颗最真诚心,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

学生记者黄家豪和网络媒体记者马凯忠被判暴乱罪不成立,但被裁定“进入或逗留在会议厅范围内”罪名成立,分别被罚款 1500 港元(约 190 美元)和 1000 港元。

报道称,香港地方法院对暴乱罪的最高刑罚为七年。

当被告被带离被告席时,亲属和支持者哭喊着 “保重!” 和 “坚持住!”

根据警方的数据,2019 年有超过 10200 人因抗议活动被捕,其中 2937 人迄今已被指控犯有暴乱、非法集会和刑事毁坏等罪行。

路透社援引专门报道法律新闻的在线新闻门户网站见证(Witness)称,其中超过870人被控犯有骚乱罪。

2020 年,北京对香港实施了严厉的国家安全法,将大部分异议定为刑事犯罪,并镇压了这场运动。 作为当局扼杀民主运动努力的一部分。

另外,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立法已完成逐条审议,最快在4月前就可能三读通过。外界担忧,一旦通过香港的人权状况将更恶化。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8%A7%A3%E8%AF%B4/20240316-%E5%8F%8D%E9%80%81%E4%B8%AD%E4%B8%83%E4%B8%80%E5%86%B2%E5%87%BB%E7%AB%8B%E6%B3%95%E4%BC%9A%E6%A1%8812%E4%BA%BA%E8%A2%AB%E5%88%A4%E5%88%91-%E6%94%AF%E6%8C%81%E8%80%85%E5%96%8A-%E4%BF%9D%E9%87%8D%E5%92%8C%E5%9D%9A%E6%8C%81%E4%BD%8F


Friday, 10 November 2023

美媒记者出版新书 《勇者们》记录香港民运

近日,两名美国媒体的资深记者发行新书《勇者们》,带领读者了解香港2019年"反送中"运动的来龙去脉。

11月7日出版的新书《勇者们》,由《华盛顿邮报》调查记者马塔尼(Shibani Mahtani)及《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特约记者麦克劳林(Timothy McLaughlin)共同撰写。该书描绘了自2019年6月起,香港民众因反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而引发的当地史上规模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反送中”民主抗议活动。

作者:香港民运起自六四天安门事件

当年香港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却在疫情期间沉寂消失,如今何去何从?麦克劳林说,这也是他和马塔尼决定写这本书的动机之一。本周四(11月9日),麦克劳林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认为还有很多值得深究,很大一部分是2019年香港民运的历史背景。那是我们当时无法在新闻报导中呈现的”。

透过曾营救并帮助六四参与者或被通缉的学运领袖出逃海外,並有“占中三子”之称的79岁浸信会牧师朱耀明的故事,马塔尼表示,北京当局也视香港民运为六四事件或八九学运的遗产。而香港民主人士也深信,上街抗议的确能促成社会变革:“我们发现,1989年中国政府对天安门事件的镇压可谓香港当代民主运动的起源...…。港人认为,中国政府全然违背人民的信任,如何能让香港转交到这样的政府”?

麦克劳林进而表示,这批港人横跨不同年龄及经济社会地位,他们的身份认同也在2014年的“雨伞革命”及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得以成形及稳固。但根据马塔尼的调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身边依旧充斥要控制、镇压港人身份认同的想法。她说:“因习近平上位而出名的主要思想家之一强世功,他的论述认为北京应该效仿英国帝国,重新再对香港搞殖民统治”。

此外,香港警察不惜使用催泪弹、水炮等执法行径,以及 “7·21元朗袭击事件”涉及港府动员黑帮势力殴打百姓,也成为民众对港府失去信任的转折点。两位作者表示,感到绝望或失去希望才是导致港人日益激进的原因。

《勇者们》:林郑月娥是始作俑者

《勇者们》一书还对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做出评价:“历史将认定,林郑月娥是不动一兵一足就扼杀香港的领导人”。

2018年3月,一名陈姓港男在台湾杀害其女友并装箱弃尸。但因港、台两地没有引渡条例,这名男子回到香港之后,当局只能以盗用女友信用卡的“窃盗罪”,而非就杀人一案进行起诉。麦克劳林表示,“林郑月娥政府以该女子家属的情绪包裹修订《逃犯条例》...…。我认为,民众非常同情该名女子的处境,但也视这部法案为特洛伊木马,将侵蚀香港自豪其承自英国而与和中国内地不同的法律体系”。

马塔尼也对此表示,他们的调查还发现,是林郑月娥一手让北京相信推出《逃犯条例》没有问题,一切都会是在掌握之中。但中共当局随即看出情况并非如此,而决定介入“无能”港府引发的抗议活动。当时,美国国会不分党派的大力声援也让北京当局深信,的确有外国势力要推翻共产党的治理。

 然而,尽管美国政界大力声援香港的民主运动,更快速地对特定官员祭出制裁措施。但马塔尼说,在未能向黄之峰提供政治庇护的问题上,美国却让许多香港民运人士感到失望。



记者:乔琴恩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zhengzhi/lu-11092023115446.html


Sunday, 29 October 2023

美大學研究:反修例案平均需343天結案|無罪或撤控控罪 4成涉警提供不可靠證據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GCAL)昨(26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反修例運動的控罪和案件。研究發現,反修例案件平均需等343天才能完成審訊,質疑一些人可能因案件長時間延遲,選擇認罪以結束煎熬。研究又統計202項控罪最終判無罪或撤控的原因,發現5成因為證據不足、4成涉警察提供不可靠證據。亞洲法中心主任兼報告作者Tom Kellogg質疑,被告核心人權保障遭忽視,基本的程序權利亦受嚴重限制。

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發表《香港2019年抗議運動:拘捕和起訴的數據分析》報告(The Hong Kong 2019 Protest Movement: A Data Analysis of Arrests and Prosecutions),統計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反修例運動相關並已審結的案件,涉及1,592項控罪、988名被告和811宗案件。

根據保安局的數據,截至2021年7月31日,有1,527人完成司法程序,故今次研究數據的覆蓋率約為64.7%。

報告指,反修例案件的被告必須等待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受審,有41.8%案件需要超過一年才能完成審訊,平均等待時間為343天,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數字幾乎肯定低估了實際情況,因為今次統計只涵蓋已結案的控罪,而部分被告已經等待審訊超過兩年。

翻查資料,研究結果貼近保安局2022年回覆立法會的數據,當時局方指根據過往兩年約90宗已在區域法院審結的反修例案件,由裁判法院首次提訊至區院審結,一般需時300至400多天,比其他刑事案件長約30%。

延遲審訊或令被告選擇認罪

報告指,長時間延遲可能給被告帶來的實際和情感上的困擾,一些人可能選擇承認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犯的罪行,以結束煎熬(it is likely that some have chosen to plead guilty to crimes they do not believe they have committed in order to end the ordeal)。報告舉例民主派初選47人案,指許多人選擇認罪,部分原因可能是為了結束冗長的法庭程序,避免進一步的心理和財務負擔。

報告認為,許多被告在等待審判期間被拒絕保釋,有些被拘留數月,甚至一年以上。案件處理時間遠遠超出了司法機構的目標,研究數據揭示在處理正當法律程序方面存在令人不安的模式(Our data also reveal disturbing patterns in the handling of basic due process rights. )。

研究又統計412項最終判無罪或撤控的控罪,有202項研究人員獲悉無罪或撤控的原因,當中有51%因為證據不足,亦有40.6%涉及警察提供的不可靠證據(unreliable evidence)。報告指出,這些數據明顯揭示在某些情況下,香港可能存在警察虛假證詞的問題。

同為阻差辦公 反修例判刑較傘運重

此外,報告又比較2014年雨傘運動與反修例運動定罪和刑期,在傘運被控襲警罪的被告,有50%人判處監禁;但在反修例運動,襲警罪被告判監比率達76.1%,若以有拘留刑罰(包括勞教中心、教導所和更生中心等)計算,比率更達90.1%。而阻差辦公罪成的刑期,傘運被告被監禁平均不到1個月,反修例運動則增至平均4.7個月。

研究人員整理148項涉未成年人士控罪的定罪個案數據,超過66%被定罪者被判有期徒刑,報告形容這對於兒童來說是極高的監禁率(This is an extraordinarily high rate of incarceration for children),強調只有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逮捕、拘留或監禁年輕人。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將「有期徒刑」的定義涵蓋勞教中心、教導所及更生中心、監獄、保護令、戒毒治療中心等,而緩刑令、罰款和社會服務令則視為「非有期徒刑」判決。 

在148項涉未成年人士控罪中,超過66%被定罪者被判有期徒刑,涵蓋勞教中心、教導所及更生中心和監獄。 

律政司上訴量刑100%成功

報告又發現,律政司在上訴量刑方面成功率極高,截至2021年7月,律政司已經提出20宗示威案件的量刑上訴,成功率達100%,其中13宗由非監禁刑罰改為監禁,而有5名被告至少增加了3個月的監禁。相比之下,示威者上訴成功率只有17.1%,高達61%上訴被拒。

而在暴動案件中,報告指每一宗暴動案都交區域法院審理,而非高等法院,而區域法院中沒有陪審團。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不間斷提交區域法院的模式,代表了律政司刻意避免讓被告行使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主任兼報告的共同作者Tom Kellogg指,2019年的抗議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港府仍然在懲罰參與其中的人,「在一個又一個案例中,核心人權保障都被忽視。甚至基本的程序權利也受到嚴重限制。政府越來越難聲稱2019年示威被告正在接受公平審判」。



from 光傳媒 Photon Media https://photonmedia.net/2019arrests-and-prosecutions-analysis/


美研究:2019年社运被告等候审讯长达一年 包括未成年者大部分判监

来源:
美国之音

即使2019年香港的社会运动已经过去四年,相关的案件仍未完成处理好。在已经完成的案件,判监是最经常出现的刑罚,判刑后政府亦有可能上诉。研究员指,仍有数千人不知道自己会否被控,政府应提出特赦处理。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中心(Georgetown Center for Asia Law)发表报告指,2019年香港抗争运动中的被告平均需要等待343天才能完成审讯,还押期时常以月计,大部分亦要面对监禁式刑罚,包括未成年人士,比起以往的社会运动的处理手法更严厉。

这份名为《香港2019年抗争运动:拘捕和起诉的数据分析》报告(The Hong Kong 2019 Protest Movement:A Data Analysis of Arrests and Prosecutions)研究截至2021年7月31日的1,592项控罪,988名被告和811宗案件。

报告作者之一、该中心的研究员黎恩灏对美国之音指,香港律政司往往会使用刑期覆核的方法去针对脱罪或被轻判的被告,对他们及法庭都有重大影响。

他说:“这不只令被告的法律成本、心理成本或经济成本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连法庭本身的能力及表现都受到很大的压力,特别看到过去数年法庭在处理案件需要的日数很多都比原定目标高出超过一倍。这些大量积压的案件,很多都长期未被审讯,都会造成审讯不公的问题。”

刑罚多为判监 武器指控不合理

总体而言,有百分之81的被告都被判监禁式刑罚。在2014年的雨伞运动的案件中,只有百分31的被告被判监。

在148宗涉及未成年人士的案件中,超过百分之66的被定罪者被判监,黎恩灏指这种情况是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下的保障相违背。

抗争案件中有不少都是与持有武器有关,五分之一案件涉及镭射笔,十分之一涉及喷漆。黎恩灏指,不少案件涉及的物品本身与示威无关,而香港终审法院今年裁定如索带的物品不应作为控罪的理据。

他说:“但在头两年(审讯),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拘捕和检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研究又统计412项最终判无罪或者撤销的控罪,研究人员指找到其中202项的原因。有百分之51的原因是证据不足,亦有百分之40是涉及警察提供的不可靠证据。

“香港政府应提出特赦”

黎恩灏指,在不同形式的打压法例下,香港已经没有大型的公众集会和示威活动。不过,香港政府时有使用一些包括煽动罪的“言论罪行”,亦指会在未来的《基本法》23条立法中进一步加入打压的法例,将会造成更大的寒蝉效应。

他又说,除了法庭尚未处理好的案件外,有数千名因为抗争运动而被捕的人仍然不知道自己会否被检控。数名报告作者都认为,提出特赦是比较根本地去解决现在这种不稳定的局面的方法。

他说:“因为客观上,有很多被(捕)人士不知道会否被控,即使他们被裁定罪成,他们仍然要面对压力,就是律政司会否上诉。尽管已经是四年前的一场示威,这对于很多曾经参与过反修例运动(的人)仍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路途。而社会的矛盾在目前只是因为《国安法》的氛围被盖过,仍然未去到修补撕裂,社会回到平静的情况。”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0/%E7%BE%8E%E7%A0%94%E7%A9%B6%EF%BC%9A2019%E5%B9%B4%E7%A4%BE%E8%BF%90%E8%A2%AB%E5%91%8A%E7%AD%89%E5%80%99%E5%AE%A1%E8%AE%AF%E9%95%BF%E8%BE%BE%E4%B8%80%E5%B9%B4%7C%E5%8C%85%E6%8B%AC%E6%9C%AA%E6%88%90%E5%B9%B4%E8%80%85%E5%A4%A7%E9%83%A8%E5%88%86%E5%88%A4%E7%9B%91.html


Friday, 9 June 2023

RFA【杜耀明評論】 《榮光》無罪命不該絕 傳承記憶對抗遺忘

反修例運動四周年,特區當局接續不斷的政治壓縮只會令人不能忘懷這段歷史,例如近日打算通過法庭禁制令,禁止抗爭音樂《願榮光歸於香港》的歌曲和歌詞以任何方法流傳,不僅「香港式」法治又見真章,更會引起另一次記憶與遺忘的抗爭。

當局入稟法院的原因有二。一是該曲歌詞包含「法庭裁定構成煽動的口號」,繼續流傳下去,極可能觸犯《國安法》或煽動罪;二是為免《榮光》被誤認為香港的「國歌」,因此代表香港是獨立國家而奏起國歌,有侮辱國歌之意,抵觸《國歌法》。

引起當局今次的行動,相信是近年多支香港體育隊伍在不同國際賽事獲獎時,主辦的賽會誤將《榮光》當作國歌,引起尷尬。但《國安法》不是國際通行的宇宙大法嗎?犯法就是犯法,保安局何以還不執法,起訴有關國際賽會以維護國家安全?相反,禁制令範圍限於香港,即使批出,並不能制止國際體育賽會在海外播出《榮光》,反而顯示《國安法》不能幫助香港在海外維護國家尊嚴。

其實播錯國歌,極可能是一時手誤,除了冒犯國威是超乎想像的事,也頗難證實意圖。賽事主辦者也許只當《榮光》是一首區歌而已,正如在同一個英國,除了國歌《天佑我王》,還有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三個地區的區歌,各自標榜自己不同的傳統、來源。因此,隨便把問題上綱上線,不僅於事無補,最後只成國際笑話。

香港律政當局不願「出征」外地,聲討四方,當然有自知之明。由事情一再發生,大可通過代表香港的體育組織如奧委會出頭,高姿態訪問各國際體育協會,講明究竟,若認定香港奧委會昏庸無能,特區駐各地辦事處也應承擔此重任,再不成功的話,大可交給戰狼外交部,總不會交白卷。

因此,今次申請禁制令的目的,不在於確保國歌無誤,而在於以抄捷徑的方法盡早禁絕《榮光》一曲。抄捷徑,因為至今為止,雖然警方會拘捕《榮光》的街頭演奏者,但理由都與歌曲內容無關(如沒有申請牌照),始終不是以煽動歌曲入罪,亦有被告人獲判無罪釋放,可見警方也認為歌曲本身無罪。

政府的指控僅在於曲詞帶有包含新香港禁語「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但同一句話於不同脈絡以不同形式表達,意義自有不同,當局怎能一概而論,視之為煽動,甚至沒有曲詞的純音樂演奏也一律禁制,更毫無法庭判例的依據。當局繞過正常法律程序,通過訴訟交由法庭斷定,究竟歌曲、曲詞、旋律本身是否帶有煽動意圖,甚至抵觸《國安法》,如今卻申請臨時禁制令,未經正式審訊便預先透支權力,禁止法律上依然清白的歌曲,未免是巧取豪奪。明顯不過,禁制令屬於權宜之計,一切有待《國安法》出爐,全面授權特首或國安機關之類制訂禁制清單,禁制令便功成身退。

這裡先不論國際科技巨企會否緊密合作,反正不久自會知曉。更值得關注是,面對政權鐵腕鎮壓,市民會否就此罷休,舊事不提,還是抗拒遺忘,更努力把《榮光》一曲及其故事傳承下去,從市民如何回應「六四維園燭光晚會」被禁,可略知一二。

首先,市民不硬碰但有堅持,親自到場悼念「六四」也有不少人,那麼保存《榮光》無須到場,更加輕而易舉,何況近年移居海外香港人數以十萬計,設立《榮光》網站收藏香港禁歌禁書並無抵觸當地法律,便可正面對抗禁制,就如專門收藏中國大陸禁書的「禁書網」,大陸當局也沒奈何,至於香港人如何通達到這些網站,相信自有辦法。其次,大多「六四」悼念者是個別行動,行事低調,不抱期望盡力而為,而私下相傳《榮光》,符合同樣的安全規則,因為不論網上網下進行,都可以默默無言,根本無法規管。

由禁「五一遊行」丶禁「六四燭光晚會」、禁「七一遊行」到禁《榮光》等,每一個新禁區都在提醒大家,香港的歷史從不同方面正被洗刷,今次禁歌更代表有人試圖扭曲歷史,將反修例運動抹黑,污蔑成暴力的顛覆,無視警方以不成比例的武力鎮壓示威群眾、政府對民意無動於衷,也無視大部分香港人追求的只是真正的自治、真正的民主。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6092023161633.html


Friday, 12 May 2023

揭谎频道:香港反送中运动并不是外国势力主导的颜色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的动荡……当时,外部势力上演了一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企图再次将香港从祖国分裂出去。"
出处: 政府网站 2023年5月4日

美国之音 易林 华盛顿 — 5月4日,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发表声明,警告美国政客不要随意评论香港的司法机构。

声明说:"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的动荡......当时,外部势力上演了一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企图再次将香港从祖国分裂出去。"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证据表明外部势力在2019年策划了香港大规模的民主运动。

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97年回归中国。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拥有高度自治权。

北京承诺香港可以保留其司法制度、立法和行政自治,并享有公民社会、言论自由、开放互联网和其他在民主政体之下可以享受的基本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香港2019年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对北京提出的一项条例的回应。该条例允许香港拘留犯罪嫌疑人并将其移交至中国大陆、台湾和澳门,而香港与这些地方没有正式的引渡协议。

许多人担心这会破坏香港的司法独立。批评人士则担心中国能够利用这项法律来打击政敌,威胁持不同政见者的安全。

这引发了大规模抗议,百万港人走上街头要求撤销这项条例。

TIME 1.25M subscribers
6,690 views Jun 19, 2019

Hong Kong recently saw massive protests over a controversial bill that would allow extraditions to mainland China. Here's a timeline of key events. Subscribe to TIME ►► http://po.st/SubscribeTIME
https://youtu.be/VmfBrv28NBY

由路透社( Reuters)资助,香港民意研究所(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e)发起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2019年底,59%的香港人支持反送中抗议活动。在 1021名回答问卷的人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曾参与过抗议。

路透社援引岭香港岭南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研究香港社会运动的学者袁玮熙(Samson Yuen)博士的话说,民意调查结果证实,抗议者的主要诉求在香港得到广泛支持。

"民调结果也驳斥了北京将抗议运动视为分离运动的说法,"袁玮熙说。

港府在同年9月宣布撤回引渡条例。但那时,反送中运动已经演变成更广泛的民主运动,香港人要求维护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的民主和自治。

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支持抗议者行使其和平集会表达政治诉求的权利。没有任何西方政府或政治人物鼓励或支持使用暴力。

旨在政权更迭的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一词兴起于2000年,用于描述世界各地的民主起义。

"颜色革命"的例子包括:2000年塞尔维亚的"推土机革命"、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及2005年初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几年后,在中东和北非又掀起了"阿拉伯之春"民主运动。

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CSIS)201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俄罗斯将这些运动视为 "美国和欧洲一种新的战争模式,即在其他国家制造破坏稳定的革命,以低成本和最小伤亡来促成其安全利益。"

北京的观点与俄罗斯相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上海经合组织峰会上表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在内的国家必须共同努力,防止"外部势力"策动"颜色革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颜色革命"?

民主问题专家、前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讲师林肯·米切尔(Lincoln Mitchell)在他2012年出版的《颜色革命》(The Color Revolutions)一书中阐述了"颜色革命"的三个要素。

这些革命通常源于对于选举结果的质疑,有主要的反对派领导人,并且发生在脆弱国家。

这些标准均不适用于香港的反送中运动。

首先,该运动最初的目标是让港府撤回送中条例,抗议活动在初期基本上是和平的。此后,当港府表示不愿让步后,抗议活动开始出现了暴力元素。

其次,初始阶段的反送中运动并没有特定的反对派政治领袖。已经解散的公民团体---民间人权阵线(CHRF)---组织了2019年6月9日和6月16日的大规模和平游行。

一直在抗议现场报道的美国之音(VOA)中文部记者黄耀毅说,他并没有看到太多的组织,"人们自发的走上街头......很自然。"

https://youtu.be/HEJngWKblN4


第三,香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脆弱国家。根据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份报告,脆弱国家的特点通常包括恶化的基础设施、被忽视的教育和卫生系统、下降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其他关键经济指标。

香港的情况完全不同。在香港的生活大体是舒适的:抗议运动发生时,这里有着充满活力的经济、专业的警察队伍和独立的司法系统。香港201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8,356美元,四倍于世界银行对于发达经济体的定义。

(同时请参阅美国之音《揭谎频道》本篇文章英文版。)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62.html


Wednesday, 18 January 2023

顏純鈎:香港勇武抗爭者的前世今生——讀楊 威利修的《香港秘密行動》

鄭經翰先生冒雨駕車,把一本新書送到我樓下,說是受一些「細佬」所托。收到書後,從第一頁練乙錚先生的序讀起,到最後一頁,一直放不下。凌晨四點多睡不著,起身後還是看,不誇張地說,這是我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
這是一本口述歷史的書,看到它,想起三十多年前,我曾約黃碧雲﹑張月鳳等幾位香港記者,希望探討一下香港記實文學的寫作與出版,後來當然不了了之,因為在香港,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這種體裁的寫作。《香港秘密行動》,圓了我三十多年前的夢。
今日在香港出版這本書根本不可能,甚至在台灣,原先接洽出版的團隊負責人,因消息走漏受到中共的威脅不得不退出,出版之事幾乎夭折,幸好經一位日文翻譯穿針引線,最終竟然是由日本出版社出版。本書版權頁上注明的出版社叫「獨眼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在台灣桃園,總經銷負責人鄭小姐(hog8092@gmail.com),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想辦法郵購。我強烈推薦這部難得的著作,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本書共寫了十位勇武抗爭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女,最年輕的一位女孩,受訪時才十七歲。作者訪問的人相信不只這十位,可能因不同原因有的最後未曾收入。從2020年年中開始採訪,每位都要交談多次,直至2021年九月脫稿,2022年7月出版,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其間得到很多團體與個人的支持,終於完成了這部令人驚喜的著作。
這本書讓我對香港勇武抗爭者有了更多直觀認識,也填補了我對香港抗爭歷史認知上的不少空白。它又是一份生動的人文社會報告,記錄了香港年輕一代在中共暴政統治下不屈不撓的鬥爭,記錄了他們的曲折經歷﹑生命生長以及當下處境。讀這本書,又讓我回到反送中運動那些海嘯般激蕩的歲月,為這一代香港青年的命運生出更多感佩和同情。
任何民眾的集體抗爭都是被激進派帶著走的。激進是少數,中間大多數是穩健理性的,後面少數是保守的,兩頭小中間大。我本是中間那些徹頭徹尾的「和理非」,七月一日梁繼平他們衝擊立法會時,我大吃一驚,心想此後暴力不斷升級,將如何一直支持下去?那天晚上反復捫心自問,終於明白衝擊立法會正是香港年輕人與舊的建制決裂的一種象徵性行動,香港年輕人借這一次衝擊與破壞,從此與香港立法會﹑政府以至中共勢不兩立。
次日我寫了一篇文章投給蘋果日報論壇版,表明我支持年輕人的立場,並說立法會大樓遭受的破壞,香港納稅人會出錢修復它們。從那以後,勇武派的行動不斷升級,我接受勇武鬥爭的門坎也不斷增高,我也是被年輕人推動著改變的。
從《香港秘密行動》這本書中得知,原來勇武者不是反送中運動中間才生成的,早在佔中運動中就已經存在。佔中運動失敗後,勇武者沒有解散,他們仍暗中聯絡,接受訓練,直至旺角暴動,直至反送中,他們也是一路成長起來的。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勇武者並非有統一的組織,他們都只是一些小股的不穩定的集結,有的甚至是去到現場才臨時組織的群組,有的更甚至從頭到尾都是獨來獨往的孤勇者。我也知道他們絕對沒有受到什麼外國勢力的蠱惑,他們完全是自動自發﹑隨進隨出,只不過他們不參加則罷,一參加就「勇武」。
我也知道勇武者原來擁有武器,他們有人坦承出門都帶著「啹喀兵」用的開山刀,有的不知從什麼渠道取得槍支,有普通手槍,也有狙擊步槍,有的甚至自行製造手槍與子彈,研發各種不同的燃燒彈和炸彈。曾經有一批勇武派聚集開會,有人提出由「六七名死士」佔領某處可防守的制高點,然後直接宣佈「獨立。他們的「勇武」早已去到這種地步,令我大開眼界。
我也知道原來現場非常混亂,沒有統一指揮,年輕人根本缺乏實戰經驗,女仔不夠力氣「掟嘢」,後排的人朝黑警擲出的磚頭和燃燒彈,很多都落在前線手足身上,以致前面的人要回頭臭罵一頓才罷休。有時燃燒彈瓶口的引火布條沒有塞緊,飛到半路瓶裡汽油灑出來,都淋到前線手足身上,如果當時有火花,前線的手足就會燒傷。
本書最後一個個案,化名阿肥的年輕人參加了兩次「麻包袋」行動,所謂「麻包袋」就是綁架。第二次行動是健仔被警察開槍射中胸口之後,阿肥和同伴「為報仇」,在警署外埋伏,等到一群貌似警察的人出來,便跟踪其中一個,到暗角將其打昏,然後運到山崖上,把他推落懸崖。
那「警員」生死未知,警方對此也沒有作任何公佈,本書作者對這種極端行動也持懷疑態度,設想了幾種可能性詢問讀者的看法。
對於年輕勇武者過激的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問題不是他們曾經怎麼想與怎麼做,問題是他們這樣想過和做過,而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了解這些現象的渠道。
作為一個讀者,我當然不同意「麻包袋」行動,這已屬於非法綁架﹑私刑甚至謀殺。我們不能因為黑警的暴力與違法,就把自己的倫理觀與價值觀,降低到他們那樣的水平,否則,我們就和他們一樣近於獸類了。再說,萬一那受害者不是警察,而是報案或辦事的市民呢?萬一他是警察,他又是文職呢?萬一他是警察,他又暗中同情抗爭者呢?
如此魯莽﹑殘暴而又不顧後果的勇武,不但無補於大局,甚至對正義的抗爭有負面作用。
勇武者經常碰到的難題,一是與家人的齣齬,尤其是與父母。有的父母是藍絲,當然形同陌路,有的父母雖是黃絲,但擔心子女安全,總是不希望他們走得太前。年輕勇武者永遠要面臨家庭的壓力,他們只有回到年輕人的群體裡,才會找到同溫層,因此,孤獨與委屈也是他們經常要面對的壓力。有一個女仔在街頭見到自己的母親,為拍攝抗爭行動與勇武者發生爭吵,不料自己卻在現場被母親認出來,當下的難堪與沮喪可以想像。
勇武者碰到的難題還有個人情感,有人因政見不同而與女朋友分手,有人因參與程度不同而產生裂痕。一個勇武者因不想女友擔心,選擇與她分手,不料有一次在街頭行動中發現有個女仔很像他的前度,他寫短訊問她,得到的回答是:「既然都分手了,你管我那麼多!」
有個女仔在香港,一邊參加抗爭,一邊不斷與一些男仔約會上床,將性愛當作火熱社會鬥爭的生活調劑。後來流亡到台灣,因交不到男朋友缺乏性愛,竟若有所失。
十個個案,每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們各有出身和性格,各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只有在勇武這件事上,他們有共同的追求。他們年輕衝動,一腔熱血,目空一切,他們不怕吃苦履險,有的甚至幼稚到因為台灣定居的條件苛刻,準備回香港接受國安法審判,坐幾年牢後恢復自由身。
看這本書,有如與這些不相識的年輕人對面而坐,聽他們侃侃而談,被他們的青春熱血感染,也為他們命運坎坷而欷歔。
被控管有一百三十八支懷疑汽油彈的二十三歲理大女生楊泳茹,寫信給法庭的陳情信中有一段話,被作者引用作為其中一章的引言,她說的是:「生於如斯時代,作為一個充滿天真「傻勁」的人,這是我當守的道﹑必修的行,故此,我會毫無怨恨地接受。」讀到這裡,只覺內心絞痛。
為本書作序的有練乙錚﹑林昶佐和徐承恩。練先生是舊識,他的著作曾經是我經手出版,林昶佐是台灣創作歌手和立法委員,徐承恩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香港歷史研究者。
本書作者楊 威利修素不相識,沒有看過他寫的文章,但他文字相當成熟,對文體的選擇經過深思熟慮。他以香港口語為基礎,以語體文為主體,盡量保持口述者的細節與語氣,必要時才作解釋,盡量減少語體轉換中對原意的傷害。
作者對香港社會與人生百態都有成熟的觀察與認知,對敘述者的故事與觀點也都保持冷靜的求真態度。除了忠實記錄敘述者的本意之外,作者對其中的一些細節,也保留質疑的態度,並不失時機地針對一些現象作出自己的判斷與引申。作者的冷靜與客觀,使這本書有更強的可信程度與可讀性,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寫作態度。
正常的社會條件下,這本書有資格榮獲香港電台的十本好書和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現在當然是奢望了。但一本書之成敗得失,絕對不在官方的好惡,而在質量的高低與讀者的褒貶。我向大家鄭重推薦這本書,也借此機會多謝作者的努力,他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作者臉書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36.html


Tuesday, 20 September 2022

大馬內政部禁《少年》上映 描述警察極端暴力歌頌抗議者 外交部憂影響馬中雙邊關係

以反修例運動為背景、講述挽救生命的香港電影《少年》,無法通過馬來西亞電檢。據《大城誌》掌握的電檢文件顯示,大馬內政部認為,電影描述警察對示威者的極端暴力和濫用職權,旨在讓全世界同情香港市民的困境,並歌頌抗議者的鬥爭,擔心會將對大馬觀眾帶來不良教育。

文件更披露,內政部諮詢外交部,認為如果《少年》在馬來西亞上映,會影響馬中兩國本已良好的雙邊關係。協助《少年》在大馬申請電檢的負責人李偉康認為,官方的自我審查和矮化心態,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令人失望。

內政部:不想大馬成為不負責任政黨基地

在馬來西亞,電影局屬於內政部轄下的部門。曾入圍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剪輯的香港電影《少年》,數月前向馬來西亞當局申請電檢,最終觸礁收場。

據《大城誌》掌握的電檢文件顯示,內政部認為《少年》通過一群參與示威、甚至自殺的青少年來描繪,香港爆發大規模反修例運動後的政治問題。文件聲稱,電影未有呈交香港電檢處,在中國被禁止放映,也沒有在香港放映。

內政部認為,電影旨在讓全世界關注和同情香港市民的困境,希望世界各國領導人向香港政府施壓,要求其改變立場,同時歌頌抗議者的鬥爭。電影亦描述警察在處理非法集會和暴動時,對示威者的極端暴力和濫用職權。

當局認為,電影還傳達一種抗議行為正常化的訊息,抗議一個國家的任何政策,這將對馬來西亞觀眾帶來不良教育。

文件披露,內政部經諮詢外交部後,認為本片在馬來西亞上映,會影響馬中兩國本已良好的雙邊關係,馬來西亞政府不想讓馬來西亞,成為不負責任政黨的基地,用來宣傳任何可能影響馬來西亞與其他國家雙邊關係的反政府立場。

據知,文件亦要求,電影刪走一秒涉及「中共」的內容,一些粗言如「死臭閪」等被指侮辱女性,也需要靜音。

申請人:大馬自我審查、矮化

協助《少年》在大馬上映的負責人李偉康指,今年六月聯絡到《少年》的監製,希望讓馬來西亞的觀眾能通過大銀幕觀賞到這部電影。他覺得比起《時代革命》,這部相對溫和的故事應該能通過馬來西亞的電檢,於是抱著無妨一試的心態嘗試,但結果讓大家失望,還要付上大馬幣RM3800元手續費。

他指,內政部諮詢外交部意見後,認為這部電影上映會影響馬中關係。他認為,這反映無論是民間和官方,都存在著自我審查和矮化的心牆,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這蠻令人失望的。送檢影片被扣留三個月後,他在昨天終於取回有關硬碟。他說:「很抱歉,沒能成功把《少年》帶進馬來西亞讓大家觀賞。」

另一套《時代革命》全球放映時,李偉康曾策劃馬來西亞的放映會,當時曾收到警方政治部約談,但最終仍能以網上直播形式放映電影。他坦言有預料過《少年》無法通過電檢,懷疑上次《時代革命》放映會後,有中國大使館的人和外交部官員打招呼。



from 大城誌 https://hkcitycreation.com/2022/09/20/%e5%a4%a7%e9%a6%ac%e5%85%a7%e6%94%bf%e9%83%a8%e7%a6%81%e3%80%8a%e5%b0%91%e5%b9%b4%e3%80%8b%e4%b8%8a%e6%98%a0%e3%80%80%e6%8f%8f%e8%bf%b0%e8%ad%a6%e5%af%9f%e6%a5%b5%e7%ab%af%e6%9a%b4%e5%8a%9b%e6%ad%8c/


Wednesday, 17 August 2022

香港导演以纪录片呈现抗争"素人"故事

香港的反送中运动从2019年爆发至今已经三年,香港官方用各种方式试图抹去民间对抗争的记忆,也试图重写历史。不同范畴的港人则奋力抵抗,以自己的方式保留这段香港历史。继《时代革命》、《理大围城》后,香港抗争纪录片《因为爱所以革命》将于伦敦首映。这部以“素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希望为观众带来什么启示?

“他们很多都已经有官司在身,为何他们仍要继续抗争?”、“我是香港人,在香港出生,香港现在沦陷了!”这是香港抗争纪录片《因为爱所以革命》预告片当中,被访者力竭声嘶的呐喊。纪录片中的被访者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全部都是“素人”,即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香港人,当中有中年大叔、南亚裔学生、前线抗争情侣等,诚如影片介绍中的一句,“是他,也是你和我的素人抗争故事”。


从2019年的六四烛光晚会说起

纪录片的导演颜志升,本身也是第一次拍摄长篇纪录片的“素人”。当年读毕编剧课程的他,独自拿起摄影机,从2019年的六四30周年集会开始,记录反送中运动爆发前夕的六四烛光晚会。他清楚记得,当时的参加者一手拿着悼念六四的烛光,一手则拿着号召市民出席6月9日反送中游行的传单。

他接受本台专访时忆述,当初只是单纯想要记录“逃犯引渡条例”修订引起的民间示威,但其后一次经历,让他决定要认真把拍摄的素材制作成纪录片。那是2019年7月28日,当天在港岛上环的示威现场,香港警察向示威者施放大量催泪瓦斯,正在拍摄的他被浓烟淹没,几乎失去行动能力。在这关键时刻,有一只手拉着他的衣服往后拖。

颜志升说:“前线抗争者把我拉进‘伞阵’,喊着‘一、二,一、二’给我掩护,并帮我洗眼,让我可以完成当天之后的拍摄。当时对我而言是很戏剧性的,我原本作为一个记录的人,是透过我的镜头去看看走到前线的年轻人面对枪炮是否恐惧,面对什么危险。但那一刻我自己仿佛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被他们救起。”

毋忘“镁光灯照不到”的素人抗争者

纪录片以“素人”为主轴,被问到如何选取被访者,颜志升更觉得像是被访者选择了他。他提到影片中一位南亚裔学生 ,他们是在某区的“连侬墙”认识。一个月后,他再联络她,这位学生已经被捕并刚从羁留所获释。她主动跟他说,她有话想说。

颜志升说:“她从小到大被歧视,但到了这次运动,因为大家蒙面,因为大家看不到对方的样子,所以凡是有人称呼她为‘手足’,这两个字对她意义非常重要。她很感觉到香港人的身份,在那一刻,她真真正正觉得,我就是香港人。”

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运动汲取了过去香港民主运动的教训,在运动初期已发展出“不割席”(不切割)原则,无数香港人默默在各自岗位付出,发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精神,成为“没有面孔”的抗争者。

而当运动退潮,政治检控如洪水淹来,颜志升希望外界关注身陷囹圄的政治人物之余,也不要忘记“镁光灯照不到”的素人。

颜志升说:“我自己也是一个素人,没有人认识我。幕后的他们、受访的他们,再加上我,全部都是素人。我会看到直到当下,所有的政治检控其实没有停过,有很多人当时付出了,现在正默默承担不该如此的后果。这些素人是镁光灯照不到的人,所以我更希望把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带出来。”

海外放映冀连结海外港人

从2019年6月4日开始拍摄,颜志升一拍就是一年多。到2020年,随着港府借疫情打击街头抗争,在前线拍摄的被捕风险愈来愈高。担心被捕后会被警方搜出影片素材,拖累片中人被检控,颜志升在2020年2月停止拍摄,并在去年11月带着所有硬盘到英国,完成纪录片的后制工作,并决定留在英国申请政治庇护。

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相继被带到瑞士的纪录片映展,以及澳大利亚的“香港电影节”,并将在本月20日在英国伦敦举行首映。颜志升表示,他以孙中山名言“因为爱,所以革命”为纪录片命名,是希望观众从纪录片感受不同层面的爱。

颜志升说:“男女之间为另一半牺牲的爱,也有对这个土地、这个城市的爱,也有长者、成年人对年轻人的爱,也有对素未谋面香港人牺牲的爱。我经常说,对我而言最真挚,我最珍视的,就是这些东西。 ”

颜志升希望,海外港人在观映过后,无论是感动落泪,还是因无力感而感到愧疚,都可继续记住这场运动,并让在运动期间未能置身香港的海外港人,补足新闻未能传达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这场运动的港人连结在一起。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嘉远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08172022124214.html


Thursday, 23 June 2022

中国“宣传员”英奥斯卡得奖导演“拍纪录片“重组”反修例示威

来源: 
自由亚洲

柯文思于2021年参加中共政府节目《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的放映记者会,称要以西方人视角去说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网影片截图)

香港“反送中”运动3周年之际,亲中港媒《香港01》周三(23日)起获授权转播由奥斯卡得奖者、英国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的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Hong Kong Return)。柯文思接受《香港01》独家专访称,借“重组”反修例示威,“冀港人解开仇恨”。不过,他承认影片中较少辑录涉及警暴争议的场景,以及并无访问泛民人士。本台发现,柯文思早于7年前转战中国市场,除与中共合作拍摄多套大外宣纪录片,甚至获邀参与中共党庆节目《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柯文思声称要澄清外国对中国的“抹黑”,冀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桥梁”。

亲中港媒《香港01》近日在对柯文思的独家专访中披露,该报由周三(23日)起获授权转播柯文思执导的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原本暂名《香港罗生门》),该片共10集,将每天连播2集。

希望纪录片“重组”反修例示威

报道指,该片由柯文思带着拍摄团队,在2019年“反送中”运动时亲自走访冲突街头,“将所见所闻辑成”。柯称,对于欧美媒体报道“偏颇”,简化事件成为“牛仔与原住民之争”,感到愤怒,希望纪录片“重组”反修例示威,“能够补充空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让港人能放下成见,化解矛盾。他认为香港“深层次矛盾”根源主要问题之一,在于香港未能妥善处理“殖民心态”。

承认较少辑录涉及港警执法争议场景

该片声称贯穿“反送中”运动示威,由当年6月9日起的爆发,至11月底的“理大围城”,辑录不少关键冲突场面。不过柯文思承认,片中较少辑录涉及警方执法争议的场景,包括过度使用武力、开枪等,对此他解释“曾请求警方让他们随队拍摄,但警方似乎不想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而拒绝”,“虽认为警方确实有过于暴力的反应,但示威者的行事作风亦比较激烈(hardcore)”。

亦未有辑录泛民人士的访问

另外,纪录片访问新民党行政会议成员兼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被视为“中间派”的前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法新社前总编辑魏斯哈特(Eric Wishart)、亲中港媒《南华早报》首席新闻编辑云丹拉图(Yonden Lhatoo)等,但未有辑录泛民人士的访问。柯文思称,已尝试与各个阵营的人物交谈,但他坦承,因《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一些他觉得很不错的访问最终无法在纪录片里呈现,“这是香港的一个问题,很难做到平衡”。

柯文思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活跃于中国电影和文化界

本台再跟进发现,柯文思近年常以“奥斯卡得奖导演”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称誉,活跃于中国电影和文化界,被外界视为向西方宣传中国的老外代表。他更受邀担任上海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去年中共百年党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制作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以当地外国人视角来“呈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柯文思成为节目中访问的100位在沪的外国人之一,更率先在首集登场。

该节目中,柯称早于1980年代来中国拍片而“爱上中国”,近年见西方国家的报道“并非他看到的中国”,对中国存有偏见和误解,而萌生“用镜头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想法。

长年居住上海专注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翻查资料,多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柯文思,于2014年透过讲述犹太人大屠杀最年长的幸存者的《在6号公寓的女人》(The Lady in No. 6),个人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及后,他就全力转战中国,长年居住上海,并加入“上海东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ARTeFACT Entertainment),专注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据“东注文化”官网和官方资料显示,“东注文化”由“海归”的著名资深制片人韩轶在2014年12月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加拿大和美国设有后期制作部门和市场推广部门。公司形容10人团队阵容是“中西合璧”,除了柯文思,亦包括另一奥斯卡获奖制片人李德(Nicholas Reed),成为公司的制片人和全球营销总监,让世界“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不少出品人和投资者与中共政府有关

柯文思透过“东注文化”,由2015年制作多部宣传中国的纪录片,包括“展现中美互助”的纪录短片《飞虎之心》(2015年)、“探讨中美关系未来”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2018年),以及最近关于中国脱贫的《柴米油盐之上》、纪录武汉疫情的《武汉2020》和《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当中不少背后的共同出品人和投资者,与中共政府有关。

例如,趁去年中共百年党庆,全球放映的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报道杂志社“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腾讯视频、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

经常以英文接受官媒专访批评西方“抹黑”中国

柯文思经常接受中国官媒《新华社》、央视、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环球时报》等,以英文接受专访,分享对中国的热爱,批评西方“抹黑”中国,曾指“新冠病毒武汉实验室泄漏论‘完全是一派胡言’,这是用来攻击中国的一种‘便利工具’”,“抹黑中国正在成为一种产业”。

对于西方国家对他的批评,他坚称自己“不是中国的‘宣传员’,也不是中国的‘脑残粉’”,又指“中国崛起,伤了欧美的自尊”,故在中国运营电影公司,希望自己拍的中国故事能够打动西方观众,成为化解中美矛盾的“桥梁”。

值得留意是,《美联社》近月发布一篇调查报道指,中国政府正积极进一步扩大大外宣的规模,正招募了一批操英文的“网红”,专门在美国社交平台上为中共大外宣服务。

(原标题:英奥斯卡得奖导演“爱上中国” 借反送中纪录片“冀港人解开仇恨”)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06/%E4%B8%AD%E5%9B%BD%E2%80%9C%E5%AE%A3%E4%BC%A0%E5%91%98%E2%80%9D%E8%8B%B1%E5%A5%A5%E6%96%AF%E5%8D%A1%E5%BE%97%E5%A5%96%E5%AF%BC%E6%BC%94%E2%80%9C%E6%8B%8D%E7%BA%AA%E5%BD%95%E7%89%87%E2%80%9C%E9%87%8D%E7%BB%84%E2%80%9D%E5%8F%8D%E4%BF%AE%E4%BE%8B%E7%A4%BA%E5%A8%81.html


Sunday, 12 June 2022

復盤反修例:612,暴政向我們開槍

2019年的反送中,在三年後的今日香港已經難再找到抗爭痕跡,極權政府的清剿追殺、粉飾太平、改寫歷史每天都在進行,臨近下馬的林鄭仍厚著面皮說,自己任內的五年交出了一份「無愧于心」的成績單。歷史從來不是賊人所寫, 香港人的抗爭史,從共產黨染指香港一刻便開始,也從不因共產黨或其奴才的只言片語而改變分毫。

《逃犯條例》修訂因香港青年在台灣殺人無法引渡而起,香港政府藉此意圖將引渡範圍拓展到大陸、澳門和台灣地區:當引渡方提出申請,香港法院只需認定表面證據成立,便可以將犯人移交至大陸,立法會無權審批,特首自然也必然開閘放行。中國「陽光司法」揚名天下,不僅僅是香港人充滿焦慮,任何隻身香港的人,都面臨可隨時被帶往人間地獄的風險。波瀾壯闊的社運開始了,傘運後的政治低壓沒有改變香港人渴望改變的性格,他們沒有再爭取些什麼,不再提基本法和白紙黑字的政治承諾,而是節節敗退的已有的自由,需要用生命去捍衛。

這一年的香港,從立法會民選議員被當權者褫奪,傘運、旺角事件的政治清算接踵而來,年輕人被控以最長可監禁十年的「暴動罪」,溫和的「佔中九子」也難遭政府的政治檢控身陷牢獄。政府數次將原本輕判的年輕人上訴再判,告到坐監,法院也順應政府予以重判。用選票選出的議員被DQ,暴力抗爭被控以重罪,連和平表達的公民抗命亦同樣入獄。不同路線都無法疏解民眾的訴求,政權則步步進逼,整個香港社會在暴力機器下像一個亟將爆炸的高壓鍋。

送中法案爭議紛紛,建制派、商界、行會成員接連表達顧慮,民意未解,香港政府強行將法案交到立法會意欲速戰速決,6月9日,103萬人上街反對,成為歷史遊行人數之最,政府無動於衷,表示會如期在6月12日表決草案。6月12日,通宵留守添馬公園的群眾在立法會外集結,佔據主要道路。立法會議員無法回到議會參會,門外則爆發警民衝突,警察無差別針對市民、記者、教師和護工狂射子彈,無抵抗的示威者被警察痛打,合法獲得「不反對通知書」的民陣集會也被警察武力驅散,中信大廈門前險釀人踩人事件,警務處長盧偉聰將當日沖突形容為「暴亂」,警察一日發射超過150枚催淚彈,遠超佔中合計。

「五大訴求」之一的「撤回暴動定性」因612而起,警察暴力也自當日開始肆無忌憚,群眾高呼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追究警察濫權。 612成為整場「反送中」運動的轉捩點,6月9日百萬人的和平遊行,與6月12日警民衝突的接連發生,「和理非」和「勇武」自此聯合。

香港人從來是溫和的,對政治冷感且反對暴力的。人民跟不被人民授權的當權者討價還價,已是荒唐滑稽。當一個充滿爭議、涉及每一個身居香港的人安危的法案有一百萬人上街表達反對,各個專業界別乃至公務員團體、政府人士都表示憂慮,政府仍熟視無睹,借佔有立法會非選舉產生的多數建制優勢強行立法,且跳過審議程序(法案委員會)意圖直接表決,毫無考慮民意和程序公義,變相給予民眾各項升級行動(罷工罷課、堵路甚至衝擊)合理性。對於一百萬上街抗議的人來說,「和理非」換來權力如此傲慢和暴力相向,香港人由溫和轉向勇武,情感上甚至可以產生理解和同情。

要知道就在前一年,梁天琦和一眾年輕人已經示範了,民與官鬥的結果,是換來可以長達十年的刑期,且法院對暴動罪的解釋 — 但凡出現在場、即使沒有暴力行為也可以被控暴動。明知不可為而為,在普通法下的香港,需要的是十足的勇氣才會真正去做「勇武派」。更為過分的是,政府將612當日的衝突定性為「暴亂」,意味著當日上千示威者都可以被控以暴動被判以重罪,但是顯然,沒有真正意義「武器」的示威者僅靠著路障、磚頭和雨傘與持有各種正規武器的防暴警察肉搏,這種不合比例的衝突,怎樣也不能用殖民時期最嚴重的暴動來控告。而當日的警察,對記者、護工的射擊、對已被控制示威者的暴力擊打,無盡地發射催淚彈、橡膠子彈,甚至不佩戴委任證、對和平集會的武力驅散,都無半點檢視。如果說勇武者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責任另一端的當權者,可以任用暴力機器鎮壓,而無絲毫愧恥。這樣的政府不被推翻,什麼樣的政府應該被推翻?

從6.9到6.12,從「和理非」到「勇武」的開場,香港人被迫選擇了武力,讓當權者看到民眾的力量,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漫長故事,才剛剛開始。



from Matters | 最新 https://matters.news/@Revoltscan/%E5%BE%A9%E7%9B%A4%E5%8F%8D%E4%BF%AE%E4%BE%8B-612-%E6%9A%B4%E6%94%BF%E5%90%91%E6%88%91%E5%80%91%E9%96%8B%E6%A7%8D-bafyreib2syyk3jwlyc3ywv4nlyazngt4ctjwmvpivc6krc7l3hdo3wauay


Sunday, 20 March 2022

再談反送中運動的重大策略失誤

筆者此前已經多次談過反送中運動中涉及到的重大策略失誤,其最終導致運動不但沒有成功,還讓香港提前墮落成為國安法下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因此本來無意再談,但最近《時代革命》全球熱映,又開始引發了好像過去了很久但又好像發生在昨日的香港記憶的討論。其中本站市民@penguin 寫了一篇文章《香港人不能再提起的《時代革命》:為台灣朋友的解說》,文中提到的種種觀點在當時的黃絲陣營極具代表性。筆者雖然能完全理解他的心態,但是從現實層面上講卻完全不能苟同,甚至筆者認為就是這類的觀點才間接導致了國安法和選舉制度的全面改變,因此也想藉機談一談不同的看法。

作者首先是介紹了反送中運動的背景以及運動中的關鍵理念「無大台,不割蓆」:

    首先在詳述各種事件之前,很多台灣人可能忽略了是次「反送中運動」的一大重點,就是運動中十分強調的「無大台」,意思就是整場運動中沒有任何政治領袖或組織作帶領,所有行動皆由各參與者各自提議、辯論和號召,以科技之便利進行組織,而運動中發揚光大的「連登討論區」和telegram平台均是沒有實名制的平台,起初當然是為了避開當局的追蹤,但及後配合上蒙面和「Black Block」的共同裝束,逐漸發展成後來不分你我、高度基於互相信任甚至最後「和勇不分」的運動特點。而導致這特點的背景,其實是汲取了於2014「兩傘革命」和2016年「魚蛋革命」的「和理非派」的「勇武派」互相指責、割蓆而直接間接導致最終運動失敗的慘痛教訓。所以到了2019「反送中運動」時,大家的共識都十分強調「和勇不分」,在和理非派眼中,不論勇武派作出甚麼行動都不能再割蓆,而是要盡量合理化該行動的理據去說服大眾,同時繼續出謀獻策去提議下一波的行動和大力做文宣工作;而勇武派則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在前線行動,因為不用再擔心被割蓆和出賣的顧慮,而這個合作關係是建基在各自一方都知道面對着港共政權這道高牆,缺少任何一方甚至出現內鬥的話是絕對不可能抗爭成功的。


作者對於事實的介紹基本無差,但作者的口吻尤其是「無大台」與「不割蓆」是所謂吸取了「佔中」與「魚蛋革命」(又名旺角騷亂)的慘痛教訓而來,有這樣那樣的優勝之處,讓人似乎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難道「反送中運動」成功了?但從結果來看,若將「反送中運動」與「佔中」同「魚蛋革命」對比,敗得最為慘烈的恰恰就是「反送中運動」。因為「佔中」也好,「魚蛋革命」也罷,失敗就失敗了,香港社會最多不過恢復原狀,香港人仍然享有高度言論自由,反對派乃至港獨派仍然可以通過地區直選進入立法會監督政府,民間社團如支聯會,職工盟,教協等仍然自由運轉,換言之香港的公民社會還在,香港的自由精神仍存,香港的元氣還在,所以此次失敗,積蓄力量,還有機會徐圖將來,畢竟至少五十年不變,還有時間可以慢慢看局勢變化。

但因為反送中運動的極端行徑導致幾乎連歐美民主國家都看不下去,以及「無大台,不割蓆」的抗爭策略導致這場運動在香港當時的體制下幾乎無法平息,給了中共一個絕佳的時機推行了按照基本法本該由香港自行訂立的二十三條(即國安法),甚至進一步修改選舉制度,直接敲碎了香港的公民社會,民間反建制社團一朝崩塌,言論自由一夕喪盡,反對派議員幾乎再也沒有進入立法會甚至區議會的途徑,反對者要麼流亡要麼坐監,香港提前廿幾年在政治上完全淪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佔中」時的中共是那個中共,「魚蛋革命」時中共也是那個中共,這樣的結果,祇能說明,之前「和理非,與暴徒割席」的抗爭策略雖然失敗,但「反送中運動」的抗爭策略是徹底失敗,甚至提前葬送了香港的未來。看到這個結果,為什麼還有人不反思,還在沈迷於「無大台,不割蓆」的先進性?

隨後作者解答了為什麼抗爭者揮舞港英旗同埋美國旗的問題:

    揮港英旗,就是反映對中共管治下香港的不滿,另外也提醒了英國作為《中英聯合聲明》的另一簽署國,要為聲明中見證過當時中共曾作出的承諾負責。


這種講法有錯嗎?其實從理論的角度來講沒錯。但是抗爭是非常現實的,很多時候看的不是是否正義,而是是否有效。古往今來很多例子已經證明了野蠻可以戰勝文明,邪惡亦可以勝過正義。表達對中共的管制不滿有很多種方式,揮港英旗絕對不是好的一種,因為充分給了別人藉口講香港人戀殖,所謂甘心為英國狗,從而模糊了焦點。因為重點不是英國怎樣,而是香港以後應該怎樣。至於要英國為香港作出的承諾負責亦有些理想化,因為英國自古以來善於長袖善舞,以國家利益優先,不會也不敢用什麼辣招幫助香港戰勝中共。若果有人認為英國至少把三等護照(沒有居英權的BNO)升級成了二等護照(有居英權但沒有即時公民權的BNO)就沾沾自喜的話,還是那句話,這是反送中運動,這是以香港的未來為主體的運動,不是BNO平權運動。這種做法迷糊了抗爭的焦點,天真地盼望英國人會對香港給予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還給了敵人以藉口惡意攻擊香港人戀殖,想當狗,從結果來看根本沒有任何用處。香港人若果當時揮舞香港區旗高舉基本法,堅持一國兩制的口號,以中共單方面違背一國兩制為切入,不要扯英國似乎更加無懈可擊一些。其實當時有極少部分香港抗爭者用毛澤東語錄為擋箭牌和香港抗爭的依據,可惜數量太少,但是中共從來不敢報導,可見其分別。

    當時揮舞美國旗、大喊「我愛川普」的人我肯定沒有多少個心中是真的熱愛美國、衷心支持川普的,只是由於現今世界美國作為第一民主強國,也對中國日益提防,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那何不順利成章把美國一同拉進這個熱廚房,讓外國媒體拍一下「百萬人示威中有美國國旗飄揚」這漂亮的畫面,迫美國政壇或川普為香港這場十萬九千里外的抗爭運動表態一下,也順道一起高舉其他國家的旗幟好讓世界各地都討論一下這場抵抗中共的運動,重新認識一下中共在其大外宣下的真面目,而於示威者來說付出也很少,不就印幾面有顏色的布,帶去示烕時高舉一下,最後也成功引起各國關注,本少利大的行為,何樂而不為?至於及後的「漢奸」、「美帝走狗」的指控,口長在人家身上,對結果為本的香港人來說其實不值一提。


以結果為本,美國還不如英國做得多。英國至少升級了BNO給了數百萬香港人一條著草的途徑,美國搞一些不痛不癢的制裁以及象徵性收幾位難民,除了得把口之外到底做了什麼可以實質幫到香港?事後還認為美國被拖下水了無疑有些鴕鳥了。並且以世界金融中心香港那樣抗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沒有美國旗英國旗也一樣會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認為舉美國旗可以吸引目光和討論其實有點為了給這項錯誤的作法而事後強行找的藉口,結果導向,而觀察當時的英美媒體報導,其實焦點從來不在國旗,而在於運動本身。這樣的講法歸根到底還是不願意承認,舉外國國旗本身對運動毫無幫助,模糊焦點,給了對手可乘之機和宣傳的藉口。作者一邊講以結果為本,一邊面對如此失敗的結果又要刻意找藉口辯解,實在有些鴕鳥了。

作者隨後又替示威者破壞民生和交通設施,阻其他人上班辯解:

    對抗爭者來說很簡單,因為他們抗爭的目的,你都能共同享受;而你今天不能或不敢挺身而出起來反抗,抗爭者可以說是為你代勞,如果抗爭成功你簡直就是坐享其成(這應該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心態),現在只是延誤了你少少的上班時間,就被當成殺父仇人似的,能不這樣自私嗎?沒錯我相信這就是很多抗爭者當時心底的想法,因為「大三羆」就是當時「攬炒」主調的其中一個行動,就是要以「罷工、罷市、罷課」的行動令香港經濟活動停擺,從而迫使港共政府回應「五大訴求」,但因為香港人普遍太熱愛上班,主動的罷工行動沒有得到很多的公司或員工響應,所以最後演化成堵塞文通這種被動式的罷工行動,員工大條道理因為有抗爭者堵塞交通而未能上班,經濟不就停擺了嗎?


雖然香港人都講林太班高官太離地,但這種「我在救香港,我在幫你抗爭,讓你少去上幾天班又如何」的心態已非常離地。其實本站用戶@羅倫亞 在這一點上根據他的切實情形已經講過他的看法,根據統計香港至少有一百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而這些基層人士,尤其是番散工,薪金日結的人,基本都等今日的人工開飯,交租。就算是所謂的中產,要供車供樓,每月本身就所剩無幾,你讓他們冒著沒了自己分工的風險去曠工抗爭有些強人所難。更何況這些人裏有些可能還要奉養雙親,哺育仔女。然後你告訴他為了救香港少去上一天班會死嗎?他們會回答,確實會死,會餓死。他們平時不關心也根本沒時間關心政治,每日三餐溫飽已經是最大的奢求,當你要求他們不去番工救香港,就有些何不食肉糜了。因為對他們來說,送中有乜所謂,至少有瓦遮頭。你們讓我不去番工,聽日一家大細就要訓街。真正願意全情投入的人,事後來看其實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學生,這也難怪無法理解工薪階層。

這種道德綁架式的抗爭方式無疑也是一大策略失敗。作者自己也知道,要團結香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抗爭,才有可能成功。但是,在策略上,抗爭者又不掌握暴力機器,也不掌握行政機關,還是要以感動人心,以自願的原則吸納手足。底線應該是就算不成為朋友,也不要成為敵人。而這種道德綁架式的做法就會導致本來一些人最多是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但因為你阻人開飯就徹徹底底站在了抗爭者的對立面。這樣的手法,實際上沒有增加朋友,增加自己一方的力量,反而增加了敵對一方的力量。


至於破壞店舖,作者的看法是這樣:

    稍有認識「反送中」術語的台灣朋友應該都有聽過「裝修」一詞,意指對店鋪作快速破壞,但此行為絕非無差別進行,每次「裝修」行動皆針對中資或藍營店鋪,當中包括由中國公司來港營業的中國銀行、小米等;中共透過中聯辦實際控制的本港公司如三聯、中華書館、商務印書館的「三中商」書店;和曾公開撐警的藍營公司如美心集團、優品360等,而破壞過程只會針對店鋪設施和財物,絕不針對店員及顧客,更不會取走任何貨品或金錢。「裝修」的目標是在黃、藍嚴重對立的狀況下以破壞藍營和中資財產的手段去減低對方在財力上的優勢,另外也屬於響應「攬炒」的行動,藍營作為香港經濟長久以來的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政制發展上不但毫無建樹,更在抗爭期間公開支持犯下眾多暴行的香港警察,所以在抗爭中後期演化出「裝修」作為一個報復性行動以對抗藍營和中資公司,同時令更多人因害怕到藍營商店消費而減少他們的收入。在香港這個極度商業化的社會裏,「有錢就是萬能」,而作為無權者的抗爭者要對抗大財團大商家的方法,最直接就是破壞他們的財產了。到最後不就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裝修」過後大財團只要重新修理鋪面(甚至能有保險理賠),補充一下貨品就能重新營業了,影響其實都比想像中微。


作者居然認為針對支持中資,建制派的商家的破壞行為可以減低敵對陣營在財力上的優勢,因為這些人是支持港府的,所以是合理的。但是,港府又不是靠募捐才維持運轉的,政府的收入來源是稅收,黃店一樣要給政府交稅。妄想破壞中資,親建制派的商家來減輕暴力機器的財力優勢?兄台你認真?更何況港府背後還有一個巨無霸中共。以為打砸搶燒幾間店鋪就能減輕敵對者的財力優勢,我不知作者是否是真心這樣看,因為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影響比想像中輕微。我懷疑可能作者仍然在堅守所謂的「不割蓆」強行為「裝修」店鋪的極端錯誤行為來狡辯。

所謂真攬炒,要衝擊的就不應該是一些商家,而是政府機關,警局,駐港解放軍營甚至金庫,那才叫革命,那樣才可以真正癱瘓香港從而也沒有直接破壞私人財產。但是明顯,這群黑暴分子明顯有些欺軟怕硬的嫌疑,對於真正的罪魁禍首但又有武器的解放軍營,警局不敢妄動,但是又要逞英雄,就去衝擊商家。但這樣的行為非但無法削弱敵對勢力的財力,反而加劇了中間人士的不滿,結果又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沒有削弱敵人的力量,反而增加了敵對陣營的支持度。


最後作者也談了他對私自針對不同政見者行刑的看法

    但作為共同經歷這一年多抗爭過程的香港人,無一不明白「私了」背後所展露的憤怒和怨恨,縱使是最反對暴力的人,都難以單方面指責是示威者的責任,也基於「和勇不分」的大原則,和理非派也從未因此割蓆。



很明顯,作者也無法將這類事的責任全部推給旁人。但是基於「不割蓆」的立場,還是不能責怪黑暴分子,所以就祇能講其實兩方都有責任。但是,連平時立場非常反共的西方媒體如德國之聲都大力譴責過這類暴力行徑,並對香港人不願對黑暴分子「割席」表示無法理解,就是因為這些極端的行為,喪失了作者本身期望的外國媒體的大力支持和聲援。這其實也側面反映出「無大台,不割蓆」策略的失敗和不可理喻。

另外作者似乎高估了支持黃絲的民意,香港最後一次全港自由選舉2019區議會選舉,黃藍的比例大概是六比四,兩邊的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而之所以兩者的差距不大,筆者認為也是這次抗爭策略的處處失敗以及抗爭者一系列錯誤做法所造成的。

筆者以上所述,倒不是因為筆者支持建制派,港府,甚至中共。筆者唯一所望的,其實是運動失敗了,就要汲取教訓,以便機會到來,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最多,就當是花錢買教訓,讓一向政治冷感的香港人對政治運動有更多的認識,用更務實理性的思維去看待政治運動。而對這類的錯誤視而不見,甚至還對那些明顯錯誤之至的錯誤抗爭策略包括「無大台,不割蓆,過分暴力」津津樂道,當成是所謂的成功經驗到處傳播,不但誤己,亦誤人。



from Matters | 熱議 https://matters.news/@WilliamLeung/%E5%86%8D%E8%AB%87%E5%8F%8D%E9%80%81%E4%B8%AD%E9%81%8B%E5%8B%95%E7%9A%84%E9%87%8D%E5%A4%A7%E7%AD%96%E7%95%A5%E5%A4%B1%E8%AA%A4-bafyreibklt5fghoi7f4s5ireahviymv5lzzebusgkzkg2f57uruxf3ux2a


Friday, 11 June 2021

【反抗運動兩周年】眾籌追究警暴 堅持兩年未放棄 爆頭爸爸陳恭信:我要攞返個公道

兩年前的 6.12,數萬群眾包圍立法會,力阻《逃犯(修訂)條例》通過,發生激烈衝突、觸發警暴問題。運動由最初反對政府修例,到幾乎每天都爆發警民衝突。街頭抗爭甚至走入社區。商場、學校、私人屋苑,都成為警方闖入追捕示威者的戰場。當日民眾堅持上街抗爭,其中一個主要訴求,就是要追究警暴。警方在反修例運動期間,使用武力的情況,備受爭議,但從無警員、警官或警隊管理層就此負責。根據監警會今年首季最新數字,警方收到有關反修例運動期間對警察投訴達 1950 宗,當中 137 宗為毆打的指控。而至今,所有各類投訴當中,證明屬實的投訴僅 6 宗,無一宗涉及警察使用過度武力或毆打;全部警員都只被訓諭。

2019 年 8 月初,將軍澳居民陳恭信在公園內被防暴警員擊中頭部,即場血流披面。去年他和一群警暴受害者,一起入稟向警方作民事索償。至今已過兩年,社會氣氛轉變,但陳依然期望可在泰米斯女神的天秤前,取回公道,「我哋好似要搏一搏,會唔會遇到一個通情達理、明白事理嘅官呢......你第日判到我係得直嘅,赢嘅,還返我公道嘅,我梗係相信(法院)。」

當天行公園為了解交通情況

「個陣一上咗嚟呢度,就已經見到前面呢個位,(警察)開晒電筒,有強光照過嚟,大班(防暴警)企係度,啱啱封咗上面樓梯位。」事隔 670 多天,陳恭信依然清晰記得 2019 年 8 月 4 晚發生的事情。每一個細節,他都非常清楚,包括自己為何落樓、為何走到公園、黑夜中,為何與防暴警相遇。反修例運動爆發前 3 個月,陳恭信小中風,其後身體康復,他要為駕駛執照續牌。事發為 8 月 4 日,翌日他要到運輸署天光道辧事處見運輸署官員做評估,「啱啱將軍澳大遊行,咁嗰日聽到有人掘磚,拆鐵欄,咁我話:吓!咁大鑊!」因為擔心交通受阻,他一心落樓看看將軍澳隧道附近幹道情況。

他和兒子走到寶順路近將軍澳游泳池的一個無名綠化公園,未幾遇上和反修例運動期間,無數晚上熟悉的情景:防暴警察就在綠化公園出口佈防,街坊就在綠化公園內或坐或企,警察叫街坊走,街坊就話「坐吓都唔得!」雙方相隔幾十米對峙,警察開強光電筒、街坊開手機燈。

其後站在綠化公園的防暴警離開上車,街坊向出口走近,冷不防另一批防暴趕至,盾棍並揮驅趕,「我就梗係唔跑,一來我無啲後生跑咁快,實畀警察捉到,二來我真係落街行吓,有咩問題?」陳恭信一直以為自己在公園內合情合理,就是被截查也沒有甚麼好怕,但這想法隨著他感到後腦一涼而結束,「突然之間,個頭一涼...跟住就感覺都一支好硬嘅棍扑落嚟,個感覺好清晰。然後開始個人凍,(身體)開始濕晒。」由於他早前中風,有服用薄血丸,所以流血情況特別嚴重。

投訴警察課調查因訴訟暫停

被襲後,原本防暴警一擁而上把他按下,但警員其後又突然四散,若無其事繼續佈防,只餘下兒子按著他流血的傷口,緩緩走出警方防線。他的傷口又長又深,事後縫了 9 針。無故被打、心有不甘,他向投訴警察課投訴,又入稟要求警方披露襲擊他的警員身份,但結果嚇人一跳,「後來警方回覆高院,就話佢有畀返晒啲 record 我哋睇,即係比返個晚個兩隊『流水薄』,嗰啲 record 有名果啲,當晚呢係無使用警棍嘅紀錄」。

流水簿即警員出勤記錄,如有使用槍械彈藥,理論上都要呈報。鏡頭下遇襲,自己感到是被警棍襲擊,但客觀的警察記錄沒有警棍使用記錄,亦由於他和警方打官司,投訴警察課在他預約到警察總部落口供前三天,通知陳恭信調查亦按程序暫緩,「(警方)通知我落口供要暫時 hold 住先,因為司法程序諸如此類,咁跟住咪 hold 到依家,司法覆核完咗,跟住佢(警方)又上訴,所以我都無搵佢地。其實,會唔會再繼續呢?我自己都有個疑問。」

陳恭信去年與另外 9 名警暴受害者發起「反濫權大控訴眾籌計劃」,透過民事訴訟向警方索償。去年 11 月他們先贏一仗,高院裁定警員執勤時不展示警察編號違反人權,但就 8.4 的襲擊案,聆訊還未展開,遑論成功索取賠償。事件折騰近兩年,陳恭信坦言,其實不一定需要金錢貼償,「我其實有啲藍絲性格,咁嘅年紀,唔好搞咁多嘢啦,大家好過就得啦,即係我告到你傾家蕩產有咩意思,我其實對我嚟講小意思,我最主要唔係想做(索償)呢樣嘢,我係想 prove (證明)警暴。我要攞返個公道,就係咁簡單,就係是其是,非其非。」

「點解你成日講嚴正執法,我睇唔到」

事發為 2019 年,經過 2020 年,國安法實施,涉及反修例的案件陸續有裁決,不少人質疑法院獨立性,但對陳恭信來說,他仍然對法院公正處理其申索抱有希望,「我都仲係抱有呢個(希望),因為做緊(訴訟程序),冇我就唔做,但係係咪有啲(信心)動搖呢,係有啲嘅......即係我哋好似要搏一搏,會唔會遇到一個通情達理、明白事理嘅官呢,係咪真係咁樣呢?呢個我都唔知。」

他早預期要 3 至 5 年,索償訴訟才有結果,用上時間精神,目的都是要證明警暴存在,「開始咗就唔好停、梗焗嘅,但你話係咪打定輸數呢?我到呢個 moment 我老實講我都唔係打定輸數嘅.....啱就啱,錯就錯,即係差佬扑我好明顯係錯,點解你成日講嚴正執法嘅時候,我睇唔到,喺我身上 apply (適用)唔到,完全 apply 唔到,我就係一個鐵證。」



from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5%8F%8D%E6%8A%97%E9%81%8B%E5%8B%95%E5%85%A9%E5%91%A8%E5%B9%B4-%E7%9C%BE%E7%B1%8C%E8%BF%BD%E7%A9%B6%E8%AD%A6%E6%9A%B4-%E4%B9%9D%E5%AD%90%E5%A0%85%E6%8C%81%E5%85%A9%E5%B9%B4%E6%9C%AA%E6%94%BE%E6%A3%84-%E7%88%86%E9%A0%AD%E7%88%B8%E7%88%B8%E9%99%B3%E6%81%AD%E4%BF%A1-%E6%88%91%E8%A6%81%E6%94%9E%E8%BF%94%E5%80%8B%E5%85%AC%E9%81%93/


Wednesday, 12 May 2021

反修例運動警暴撮要

「最大的作惡者是他們沒有記憶可供思考,沒了記憶,也就沒有辦法制止他們。」

鄂蘭《責任與判斷》

* * *

弁言

2019 年六月反修例運動爆發,政府仰賴警察以武力鎮壓。親政權者歸咎「曱甴」和「黑暴」的暴力招來警察還擊。

然而爬梳運動始末,便能明白抗爭激化的前因後果:沒有警方的武力鎮壓,沒有抗爭的武力升級。運動爆發主要源於 6.9 政府拒納民意、6.12 警察武力鎮壓。政府不但沒有制裁警隊處理禍因,反而縱容警隊委過人民,導致火上加油的循環。

運動期間民眾自發設立「反送中時序歷程」與「警察濫權實錄」,前者記錄運動的每日行動;後者匯集各大媒體的警暴報道。無論民間、學者與媒體翻查資料,俱甚得力於該網站。筆者端賴「實錄」參考眾多媒體,寫下一篇未曾公開的警暴撮要。惜國安法生效,廠衛肆虐,網民擔心賈禍而關閉此網。

如今港台遭清洗,亦有傳《蘋果》和《立場》勢遭取締,歷史的記憶垂危。鄂蘭說過最大的邪惡來自「無根」:正確的記憶培養人的是非之心,不致隨波逐流,否則人就會為所欲為。她的洞察正中奧威爾在《動物農場》的寓言:兇殘的狗都是在暗中養大,從未接觸過動物與人。暴君「拿破崙」秘密豢養九隻小狗,養大後主人叫牠們咬誰就咬誰。

抹殺歷史和竄改記憶,就是要將人豢養為狗,咬仍然清醒的人,為政權看門口。是故筆者不揣冒昧,公開這篇撮要,聊勝於無,聊為日後年輕人翻查歷史的入門。謹藉拙文向《鏗鏘集》致敬,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正確的記憶全賴認真的報道。

* * *

6.9

是日「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反修例大遊行,有百萬人參加,民意向背昭明。結果換來政府於夜晚 11:00 發表聲明:「《條例草案》將於六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拒絕撤回。

當晚遊行結束,留守在政府總部的群眾有見政府回應,「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是沒用的」,開始推倒鐵馬並嘗試闖入立法會,以失敗告終,逾百人被捕。惟民眾繼續呼籲於 6.12 再掀行動,阻止法案通過。

* * *

6.12

當日民眾包圍金鐘立法會,若干示威者使用武力,衝擊警方防線及向警方擲物,當中有數塊磚頭。[1] 然而綜觀在金鐘與中環數以萬計民眾,大部分人都在和平集會,部分人即使佔據馬路,依然屬於非暴力抗爭的公民抗命。

然而不論和平與否,警方都無差別地以武力鎮壓,所使用的武力亦完全不對等地遠超人民。

當日最經典一宗事例,就是一群俗稱「速龍小隊」的武裝特警,在中環愛丁堡廣場圍毆一個手無寸鐵,只是攜帶一箱樽裝水,應該是來聲援的市民。這段由《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所拍下的影片,迄今已逾 200 萬次點撃。[2]

警方亦向「民間人權陣線」在添美道的和平集會施放催淚彈。市民在警方包圍下無處逃生,唯有爭相走避逃入中信大廈,可是人多門窄,險象環生,沒人喪生純粹僥倖。[3]

同日《香港電台》一名司機遭催淚彈擊中,一度昏迷。[4] 還有至少兩人被橡膠子彈撃倒,一人是患癌的「老吳」[5];另一人是中學老師楊子俊。後者右眼中彈,視力僅餘下 2.5%。[6]

「速龍小隊」更在追趕民眾時辱罵女性為「自由閪/豬閪」[7];警察亦以「記你老母」侮辱商業電台記者 [8];又答「叫你耶穌落嚟見我哋」譏嘲牧師。[9] 三句辱罵都在運動廣為流傳。至於故意向記者施放胡椒噴霧更是不可勝計。[10]

* * *

執法不公

隨著對立日趨尖銳,警方常被指責執法不公,每每對反政府的「黃絲」執法從嚴;對親政府的「藍絲」執法從寬。

2019.06.30 親政府「藍絲」在添馬公園舉行撐警集會,立法會議員林卓廷遭「藍絲」包圍襲擊,現場雖有警員卻沒有行動。儘管林卓廷早已報案,影片亦清楚拍到施襲者相貌,但警方選擇結案無疾而終。[11]

同日一男人一度抓住《香港電台》記者,令她受驚尖叫。但警察也放行滋擾者,沒有拘捕任何人。[12]

乃後集會的「藍絲」又辱罵《立場新聞》記者並向她擲泥。她雖已報警,但警方亦謂調查無果不了了之。[13]

同類的厚此薄彼,往後依然無日無之。「黃絲」與「藍絲」屢在各區迭起糾紛,最常見於「連儂牆」。警察屢以「刑事毀壞」等罪名捉拿張貼文宣的「黃絲」,卻很少拘捕施襲的「藍絲」。[14] [15] [16] [17] [18]

* * *

隱匿委任證與警員編號

警方另一遭受詬病之處,就是在運動爆發後開始隱匿委任證和警員編號,與警方一向奉行的《警察通例》背道而馳,民眾面對警察不公乃至犯法,根本無從追究。[19]

警方聲言為免警員遭「起底」,才以「行動呼號」取代展示「警員編號」。但公眾根本不清楚所謂「行動呼號」是否真的可以追溯警員身份。

監警會在 2020.05.15 發表報告,為警方的舉措護航:「在現實情況下,若遇上極端情況,有關規定可靈活執行」;「採用特定的代碼,套用於個別人員,做法尤其見效,可以在保護警員以及向公眾問責兩者之間取得適當平衡。」[20]

報告更說「速龍小隊」的裝束不算警隊制服, 不受《警察通例》監管。[21] 結果三年以來有 772 宗指控警察毆打的投訴,只有兩宗證明屬實。[22]

* * *

批評警察就會拘捕

警方在反修例運動的另一劣行,就是肆意拘捕只是用口批評警察的人。過去即使在雨傘運動,警民關係縱然惡化,面對市民指罵,警察仍勉強保持克制。但去到反修例運動則淪落得徹底放任,只要不忿市民指罵,便輒以公權報復。

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 2019.09.02,一名年輕人隔著一條馬路質問警察「係咪跌咗良心?」完全沒有違法之嫌,警察居然發難追打,並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將他拘捕。[23] 同類事件在整場運動中屢見不鮮。[24] [25] [26]

* * *

襲擊市民

為了雷厲風行肅清各地此起彼落的抗爭,警察多次不加區別攻擊無辜市民,他們至今仍難以討回公道。警察在 2019.08.04 到將軍澳驅逐抗爭者,住在附近的陳先生被警察亂棍打至血流滿面。他因而參與司法覆核,要求防暴警與「速龍小隊」皆須交代警員編號。[27] [28]

至於另一廣為人知的事例,就是警察在 2019.09.07 於大埔墟港鐵站展開追捕,一中學生被打至流血倒地,但有線新聞拍到的片段證明他實屬無辜。[29]

* * *

7.21 和 8.31

7.21 與 8.31 是令抗爭更趨激進的兩大鍵。前者是警方蓄意不作為,坐視黑社會流竄元朗襲擊市民 [30] [31];後者是警察為了窮追抗爭者,不惜闖進地鐵站無差別襲擊市民 [32] [33] [34]。兩件事都令公眾覺得警察公報私仇,挾怨報復。

從此公眾徹底對警察、對法治失望,認為警方乃至政府,不但不為人民服務,反而為了維持統治而不擇手段,凌駕法治,人民再無法循法律申張正義。

雖然在 7.21 前已有公民抗命乃至武力抗爭,但鮮少縱火,更未曾針對港鐵。恰恰相反,市民更將硬幣和車票堆滿出入口以方便同道,成了一時佳話。[35] 但自 7.21 後抗爭進一步升級,抗爭者開始縱火並使用汽油彈,破壞港鐵亦成為常態。[36]

* * *

插贓嫁禍

媒體多次拍攝到警員為求入罪「釘死」被捕者,涉縑插贓嫁禍。2019.08.11 有一男生被拘捕,《Now 新聞》清楚拍到警察將竹枝插入被捕者背囊 [37],被捕者亦立時向港大《學苑》申冤。[38]

在更為人熟知的 8.31 事件,警察衝入地鐵站打傷並拘捕多人,有乘客拍到「速龍小隊」特意把原在遠處的防毒面具放在被捕者身邊。[39]

2019.10.01 警察使用實彈還擊抗爭者。從有線新聞的影片可見,抗爭者本使用一條白色塑膠管,但警察視若無睹,反而撿走在其他地方的鐵棍。[40]

* * *

用橡膠子彈、催淚彈直接射人

除了前述的「老吳」和楊子俊老師,還有多人被橡膠子彈或催淚彈直接擊中要害。

在 2019.08.11 抗爭者包圍尖沙咀警署,一名戴著眼罩的少女遭警察射中眼睛而倒地 [41],儘管親建制的「藍絲」不斷在網絡謠傳少女乃遭抗爭者的彈珠射中,但評論人「書生百用」仔細翻看《Now 新聞》的直播片段,可見受傷少女倒地後,其時眼罩便卡著一枚警方的布袋彈,無從作假。[42]

2019.09.29 印尼籍記者 Veby Mega Indah 在灣仔被橡膠子彈擊中右眼,直播因中槍而腰斬。[43] 然而警方虛與委蛇,根本沒有認真調查,有賴傷者的律師團隊拾回橡膠子彈作證 [44];要求交代開槍警員身份亦遭警方拒絕。[45] 最終她要自行籌備私人檢控。[46]

此外還有很多記者、區議員、議員助理等等,都先後被橡膠子彈或催淚彈直接擊中身體。[47] [48] [49] [50] [51] [52]

* * *

私刑和侮辱

警察固然有權依法捉拿違法者,但在運動期間警察的緝拿每每夾雜私刑和羞辱。要麼在拘捕期間亂棍毆打、拳打腳踢 [53] [54] [55] [56] [57];要麼強迫被捕者下跪 [58] [59] [60] [61]。

還有兩件事因其後續發展更具象徵意義。2019.07.27 社工劉家棟在元朗以和平的方式保護群眾,警察以「阻差辦公」拘捕他,逾時枉法地羈留他 64 小時。獲釋後的他一度需戴護頸圈,申訴遭警察虐打。[62]

儘管蘇文隆裁判官承認他不曾使用武力,卻破紀錄地以「阻差辦公」罪判他入獄一年,而且即時還押,不得就上訴保釋 [63]。劉的代表律師須往高等法院申請才保釋成功。[64] 後來他的上訴雖部分得直,但仍須入獄 8 個月。

在 2019.11.18 的理大圍城戰,一名防暴警拖行被捕者,刻意用腳踩在被捕者頭上 [65],攝影師 May James 拍下此刻,成為整場運動最經典的照片之一。[66]

* * *

性暴力

整場運動不時出現性侵的申訴,警方皆以調查期間或查無實據置之不顧,但起碼有兩名女士願意挺身指控。

吳傲雪在 8.31 事件中被捕,乃後她除下面罩,當面向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披露被捕後的遭遇,包括在葵涌警署遭男警觸摸胸部。[67] [68]

另一未成年的 K 同學,則在 2019.09.25 於沙田被捕,留下創傷並曾自殺未遂,乃後在吳傲雪的協助下也願意公開指控,她在被捕後曾遭女警摸胸並羞辱。[69]

* * *

濫捕濫控

職是之故,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年來已有約 9000 人被捕,1800 人被控。但迄今為止定罪率未過一半,更有兩成獲撤控。[70]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辯方找到網民拍攝的影片,證明警察的指控全屬子虛,控方清楚沒有勝算而作罷。[71] 大律師李煒鍵形容「警方不夠證據或證據不準確,卻又要堅持提控。」[72]

現在眾多案件已經陸續上庭,不少法官因無法信納警員證供,或因表證不成立,裁定被告無罪。 [73] [74] [75] [76]

* * *

結語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新書《動盪》(Upheaval)解釋民主的好處和厥如的代價,正是反修例運動的最好寫照:

“The advantages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are numerous. In a democracy, citizens can propose and debate virtually any idea, even if the idea is initially anathema to the government then in power. Debate and protests may then reveal the idea to be the best policy, whereas in a dictatorship the idea would never have gotten debated and its virtues would never have become accepted…

Another basic advantage of democracy is that citizens know that their ideas are getting heard and debated. Even if their ideas are not adopted now, they know that they will have other opportunities to prevail in future elections. Without democracy, citizens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frustrated, and to conclude correctly that their only option is to resort to violence, and even to try to overthrow the government.”

* * *

* * *

* * *

[1]:〈【6.12 再定性.2】一場事先張揚的升級行動 衝擊者們:我們目標是進佔立法會〉,《立場新聞》,2019.06.18,https://cutt.ly/NuVVOVa

[2]:〈當時一名男子攜着一箱水前行,突然十多名速龍成員不停向該男子使用胡椒噴霧及警棍,男子隨即痛苦倒地。〉,《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2019.06.12,https://cutt.ly/MuVBqSA

[3]:〈【睇片】短片證警 6.12 狂射催淚彈夾擊中信大廈 民眾被圍無處可逃〉,《立場新聞》,2019.06.18,https://cutt.ly/LuVBvfN

[4]:〈本台外判司機612衝突疑因催淚彈受傷引致後遺症〉,《香港電台》,2019.07.12,https://cutt.ly/zuVBGuw

[5]:“20190612 Hong Kong Police Drag A Fainted Protestor”,網民拍攝片段,2019.06.12,https://cutt.ly/uuVNkJD

[6]:〈【抗爭一年】6.12 右眼中槍 老師楊子俊作為傷者的愧疚〉,《立場新聞》,2020.06.06,https://cutt.ly/euVMCKH

[7]:“20190612 Hong Kong Police Humiliate Protestors”,剪輯自《立場新聞》直播,2019.06.12,https://cutt.ly/MuV1pwn

[8]:〈沙田衝突期間本台記者再遭警方阻撓採訪〉,《商業電台》,2019.07.17,https://cutt.ly/auV0d2r

[9]:〈牧師引述警察 叫你耶穌落嚟見我哋〉,《香港電台》,2019.06.14,https://cutt.ly/JuV2rTz

[10]:〈本刊原片曝光 白衣警衝前向記者噴胡椒噴霧〉,《壹週刊》,2019.06.25,https://cutt.ly/IuV2xLu

[11]:〈6.30撐警集會遭「藍絲」圍毆 林卓廷懸紅13萬緝兇〉,《蘋果日報》,2020.03.27,https://cutt.ly/eiTNg4J

[12]:〈港台工會嚴厲譴責「撐警大會」參與者滋擾本台記者採訪〉,《香港電台》,2019.06.30,https://cutt.ly/MuMB1yF

[13]:〈《立場》妹妹入行即遇反送中運動ㅤ曾經滄海此刻驀然回首 緣來緣去當下奮志前頭〉,《立場新聞》,2020.05.05,https://cutt.ly/1uM9Yja

[14]:〈【8.11 北角】黑衫青年行經富臨皇宮被五漢圍毆 立場記者被揮棒指嚇 港台記者遇襲 在場警員無拉人〉,《立場新聞》,2019.08.11,https://cutt.ly/du0llfz

[15]:〈實測防暴應對白衣人打人〉,《傅真社》,2019.08.12,https://cutt.ly/4u0zsgw

[16]:〈元朗連儂牆外疑遭「鄉黑」持械圍毆 傷者:肋骨被打斷 軍裝警稱「打得好」〉,《立場新聞》,2020.02.06,https://cutt.ly/Nu0b2db

[17]:〈下午:藍絲貼文宣 一眾警員選擇視而不見 晚上:市民清藍絲文宣 防暴警湧至清場〉,《蘋果日報》,2020.03.21,https://cutt.ly/Gu0bmzR

[18]:〈數十人持械凌晨清理樂富連儂牆、襲擊市民 街坊不滿警未阻疑人離開 反帶走被襲者〉,《立場新聞》,2020.05.08,https://cutt.ly/au0c4z3

[19]:〈便衣警戴頭盔、持圓盾清場 稱執行職務毋須展示委任證〉,《立場新聞》,2019.07.08,https://cutt.ly/Lu1z8th

[20]:《監警會專題審視報告》第十三章,監警會網站,2020.05.15,https://cutt.ly/au1Qwg6

[21]:〈監警會報告:速龍裝束非警隊制服 不受《警察通例》 規管〉,《眾新聞》,2020.05.15,https://cutt.ly/6u1WvJ0

[22]:〈逾770涉警毆打僅2宗證明屬實 李家超厚顏稱:反映警隊專業〉,《蘋果日報》,2019.11.20,https://cutt.ly/Ou1RabP

[23]:〈問警察良心何在被毆 22歲青年頭部縫5針仍留醫〉,《蘋果日報》,2019.09.04,https://cutt.ly/Su0iG15

[24]:〈無辜少男一句「唔使咁暴力呀」 疑遭失控警扯落地毆打〉,《蘋果日報》,2019.08.25,https://cutt.ly/hiv2QXf

[25]:〈罵一句「黑警」 區議員李世鴻即被捕〉,《立場新聞》,2019.09.02,https://cutt.ly/su0ooCZ

[26]:〈【5.13 和你唱】警沙田拘 4 人 男子被質問「做咩講粗口」後遭制服 准以 400 元保釋〉,《立場新聞》,2020.05.14,https://cutt.ly/5u0x9yz

[27]:〈【8.4 將軍澳】居民被警棍毆至頭破血流 傷者:只是落樓散步 街坊怒罵 防暴警敗走〉,《立場新聞》,2019.08.04,https://cutt.ly/xu06dGd

[28]:〈投訴興訟皆碰壁 遭警扑頭漢拒言棄〉,《明報》,2020.06.22,https://cutt.ly/fu061kq

[29]:〈【9.7 大埔墟站男學生被警棍打】 【有線新聞翻看事發前片段】〉,《有線新聞》,2019.09.09,https://cutt.ly/Hu2w65M

[30]:〈警方系統性不作為:務必廣傳的元朗黑夜紀錄片〉,《立場新聞》,2019.08.01,https://cutt.ly/kiiDVKU

[31]:〈7.21 傷者披露獨家影片 親見警察視若無睹 放水縱容白衣人行兇〉,《立場新聞》,2020.04.19,https://cutt.ly/riiG1Aj

[32]:〈831太子站無差別襲擊全直擊〉,《米報》,2019.09.01,https://cutt.ly/QiiKVzz

[33]:〈見證警察無差別襲擊 「肯定係見人就打」 朱小姐:比元朗 721 更嚴重〉,《立場新聞》,2019.09.01,https://cutt.ly/AiiXTjw

[34]:〈J 醫生:警察見人就扑 「親身感受到咩叫黑警」〉,《立場新聞》,2019.09.01,https://cutt.ly/SiiCuRm

[35]:〈只期待你做好本份〉,薯伯伯,2019.09.10,https://cutt.ly/eiowYeZ

[36]:〈【專訪】三個放火的少年 和理非怎樣變「火魔法師」? 武力邊緣上的抗爭〉,《立場新聞》,2019.10.14,https://cutt.ly/RiouC8r

[37]:〈【克警斷正】抗爭男哭訴遭插贓嫁禍!被制服後警插竹枝入背囊〉,《蘋果日報》,2019.08.12,https://cutt.ly/uirAPTe

[38]:〈警察疑插贓嫁禍 示威者哭訴:「個警察放支竹落我背囊啊!」〉,《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即時新聞》,https://cutt.ly/ZirA1Kz

[39]:〈831太子警察插贓嫁禍〉,乘客拍攝片段,2019.09.05,https://cutt.ly/UirJDFf

[40]:〈荃灣槍擊 拍到警事後檢證物情況〉,《有線新聞》,2019.10.03,https://cutt.ly/uirXsIs

[41]:〈【 8.11 尖沙咀】疑布袋彈打穿眼罩 女子血流如注送院 據報右眼球爆裂〉,《立場新聞》,2019.08.11,https://cutt.ly/Eiu4cey

[42]:〈【請廣傳】高清影片證爆眼少女眼罩上有布袋彈〉,《立場新聞》,2019.08.12,https://cutt.ly/Viu5DnV

[43]:Facebook 直播,《SUARA》,2019.09.29,https://cutt.ly/UituUoe

[44]:〈中槍印尼記者代表律師:警無搜證,律師團隊 5 日後現場撿回橡膠子彈等證物〉,《立場新聞》,2019.10.09,https://cutt.ly/vithtJz

[45]:〈右眼中槍印尼女記者擬法律追究 要求警方交出開槍警姓名被拒〉,《立場新聞》,2019.11.06,https://cutt.ly/QitjKjX

[46]:〈右眼中槍失明印尼女記者 擬循較嚴重侵害人身罪控警 並將向政府索償〉,《立場新聞》,2020.03.25,https://cutt.ly/UitkPG4

[47]:“Firing more than 1,800 rounds of tear gas, Hong Kong police have repeatedly violated standards for safely dispersing crowds, experts said, putting protesters and bystanders in serious danger. We reviewed dozens of cases where it was used.” ,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8.18, https://cutt.ly/HisV5ql

[48]:〈【睇片】記者疑遭催淚彈擊中受傷 《大公報》記者與警爭論被制服 事後獲釋〉,《立場新聞》,2019.08.05,https://cutt.ly/9is1vE8

[49]:〈1845 時代廣場對出,一名急救員被手擲式催淚彈炸傷後背,背部大範圍燒傷,一度出現休克情況。據消息指,該中國製手擲式催淚彈燃燒溫度極高,急救員中彈時後背曾發出火光。〉,《城市廣播》,2019.11.02,https://cutt.ly/BidfO6A

[50]:〈【旺角即時】一名婆婆被催淚彈射中腳部並大量流血。〉,《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2019.10.31,https://cutt.ly/9idhUqg

[51]:〈黑警企圖謀殺記者。防暴警察離開地鐵站後立即施放催淚彈,直接恐襲記者行人。〉,網民拍攝片段,2019.09.08,https://cutt.ly/wihlMLS

[52]:〈將軍澳因慘劇成抗爭重鎮:女議助中彈倒地 一再拘救護記者 棍毆阿伯流血暈倒〉,《立場新聞》,2020.03.08,https://cutt.ly/Lihmcjr

[53]:〈警方栢麗大道快速推進制服多名示威者〉,《香港電台》,2019.08.11,https://cutt.ly/Hiv3UGV

[54]:“Bloody arrest by undercover police in Hong Kong”,Guardian News,2019.08.12,https://cutt.ly/nivVzH6

[55]:〈屯門警員掌摑已被制服女示威者 質疑記者「搶犯」〉,《立場新聞》,2019.10.01,https://cutt.ly/8ivMZ6D

[56]:〈理大外示威者被制服後遭警襲擊〉,《香港電台》,2019.11.18,https://cutt.ly/XivVV0e

[57]:〈油尖旺有人堵路、擲燃燒彈 望聲援留守理大的人〉,《有線新聞》,2019.11.19,https://cutt.ly/LivMibY(1:00)

[58]:〈警員衝上天橋搜查圍觀市民 要求下跪〉,《香港獨立媒體網》,2019.08.24,https://cutt.ly/DibC0MV

[59]:〈【逆權運動】克警疑借尿遁擅闖商場!逼無辜市民跪低搜身:你哋係社會敗類〉,《蘋果日報》,2019.08.26,https://cutt.ly/uibVn1x

[60]:〈許賢(海鹽)在兆軒苑〉,網民拍攝照片,2019.10.31,https://cutt.ly/wibBotQ

[61]:〈11·2示威紀錄:港島和平集會演變警民衝突 灣仔新華社被破壞 前線警員與消防衝突〉,《端傳媒》,2019.11.02,https://cutt.ly/pinipr4

[62]:〈727 元朗被捕社工:被制服後曾遭警腳踢 警棍打頭襲擊〉,《立場新聞》,2019.07.30,https://cutt.ly/RinWQ4Z

[63]:〈【被指阻警去路】社工劉家棟阻差辦公即時入獄一年 邵家臻:重判社工開壞先例〉,《眾新聞》,2020.06.17,https://cutt.ly/NinKhw2

[64]:〈阻差辦公罪成判囚一年 劉家棟坐牢一周後獲保釋激動落淚:從我官司可見司法制度的瘋狂〉,《立場新聞》,2020.06.23,https://cutt.ly/5inLEOc

[65]:〈示威者被防暴警拖行後兜頭踩〉,網民拍攝片段,2019.11.18,https://cutt.ly/Vin86Q9

[66]:“An arrestee is on the ground with police stepping on his head. Siege at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ice surround the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pro-democratic protesters blocked the cross-harbour tunnel and the major road outside the campus. Hong Kong protest continuous on its sixth months. A citywide strike called for started on Monday 11 November, 2019 which brought parts of Hong Kong to halt as MTR stations closed and multiple roadblocks were erected.”,May James Photography,2019.11.20,https://cutt.ly/gin7xot

[67]:〈吳同學冇講大話,她受性侵的地點是葵涌警署〉,《立場新聞》,2019.10.11,https://cutt.ly/dimxWfF

[68]:〈寒梅不畏嚴冬 吳傲雪〉,《眾新聞》,2019.10.30,https://cutt.ly/3imzT1z

[69]:〈未成年被捕女學生:遭警揸胸、搜身時女警羞辱、頭靠下體 事後確診 PTSD 曾嘗試自殺〉,《立場新聞》,2020.06.22,https://cutt.ly/AimQs8X

[70]:〈修例約1600人被控 34人證據不足撤控 被捕者批警起訴草率 警:按警例檢控〉,《有線新聞》,2020.06.08,https://cutt.ly/HimFFOL

[71]:〈22歲女涉理大外襲警獲撤控 CCTV片揭便衣警先撞被告再自己仆倒〉,《明報》,2020.06.19,https://cutt.ly/fim4WM7

[72]:〈【抗暴一年】新晉大狀被迫快速升呢 親眼目擊警暴嘆架構已崩壞〉,《蘋果日報》,2020.06.11,https://cutt.ly/JimIKRj

[73]:〈24歲男子被控襲警罪不成立 裁判官:被襲警員非誠實可靠證人〉,《有線新聞》,2020.06.01,https://cutt.ly/Pim66Cb

[74]:〈廿歲學生被控去年十一黃大仙暴動 罪名不成立〉,《Now 新聞》,2020.06.02,https://cutt.ly/vim15Sp

[75]:〈19歲男生被指拋雪糕筒阻交通 官裁表證不成立無罪釋放〉,《明報》,2020.06.17,https://cutt.ly/Him9KLC

[76]:〈【抗暴之戰】男女警員作供疑點重重 官拒接納證供裁定男生襲警罪名不成立〉,《蘋果日報》,2020.06.26,https://cutt.ly/bim7cP3

* * *

作者 Facebook



from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5%8F%8D%E4%BF%AE%E4%BE%8B%E9%81%8B%E5%8B%95%E8%AD%A6%E6%9A%B4%E6%92%AE%E8%A6%81/


Saturday, 9 January 2021

香港學生周梓樂死亡懸案:「反送中」示威標誌性案件以「死因存疑」裁決告一段落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在警民衝突期間墮樓身亡而轟動香港的案件,香港法院自去年11月16日起進行了超過一個月的死因聆訊傳召48名證人作供,三男兩女組成的陪審團經過14小時商議,裁定死因存疑。

陪審團在香港時間周六(1月9日)傍晚作出裁決後,裁判官認為研訊「差不多接近真相」,希望可以解答周梓樂父母的一些疑團。

周梓樂在2019年11月4日凌晨在將軍澳示威期間,在尚德邨停車場的三樓跌下二樓重傷,四日後不治,終年22歲,成為第一位處於警民衝突現場身亡的人。

當時,警方在附近驅散示威者,在死者墮樓的時間前後對停車場投擲催淚彈,由於沒有鏡頭拍到肇事一幕,事發後警方未能夠提出令公眾信服的證據,外界在沒有直接證據下質疑他的死因與警方執法有關。死因研訊前,除了傳媒零碎的調查和警方消息,並沒有獨立公開方式去查找真相。

周梓樂成為示威助燃劑,觸發連場悼念活動,多次演變成嚴重警民衝突,他戴頭盔的照片成為抗爭符號,是示威者陣營最常使用的文宣之一。儘管示威陣營也並非一面倒認為他的死亡與警方執法有關,但他的案件象徵示威陣營對警方執法的高度不信任。

香港示威者過去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去全盤審視「反送中」每一起事件,希望查找真相和追責,但港府拒絶示威者訴求。香港司法體系中專門以聆訊方式判斷死因的死因庭,有法定權力傳召與死者相關的人,包括當日的前線警員、醫護、驗屍官、目擊者和死者家屬,聆訊除了能有機會找出案件更多細節,也希望得出一個令更多人信服的說法。
法庭新證據下的「關鍵八秒」

死因研訊試圖重組周梓樂生前一刻發生了什麼事。庭上呈上警方解鎖周梓樂iPad後獲取的資料,首次披露他墮樓前的二、三十分鐘內在Telegram群組發出的訊息。

當天凌晨12時41分,他在群中以髒話批評警方向停車場發射催淚彈,5分鐘後,他表示在停車場「食花生」(即看熱鬧的意思)、什麼也沒有攜帶,又發送了一張從高處拍下防暴警察在馬路布防的照片,之後12時49分,他表示要拿一些東西下去給人,群中有人問他是否安全,他再沒有回應。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在總結供詞時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周梓樂有參與示威,不應猜度他在場目的,雖然他稱想把東西給別人,但不知他是否真的有給、給了什麼,在他身上也只找到私人物品。

聆訊最關鍵的新證據是停車場的錄像鏡頭,見到當日凌晨1時1分47秒一個黑影墜下。公眾過去一直無法確認周梓樂墮樓時間,只知道二樓停車場死者出事位置旁的七人車車頂在這一個時間點出現閃光,此前無法判斷是否與周梓樂有關。

裁判官表示,客觀上可相信黑影與閃光是周梓樂墮下的情況。

負責檢查錄像鏡頭的警員魏冠傑在初期作供時說,檢視現場的錄像鏡頭均沒有發現,但聆訊進行到去年12月3日,裁判官午膳時翻看錄像鏡頭突然發現這「非常重要」的影像。輿論質疑警方有沒有認真調查,周梓樂父親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想不到有這麼大突破,但他不敢說警方有沒有疏忽,「老實說,這一刻沒說會覺得誰對誰錯,有沒有人做少了東西,反而我是開心……可以距離真相邁進一大步。」

魏冠傑作供時表示,停車場另一處監控鏡頭最後一次拍到周梓樂身影是1時1分39秒,即是墮樓前8秒,當時周梓樂從二樓步行至三樓,步速正常,沒有被追逐,他只是在按電話和四處張望。

新證據讓周梓樂死因之謎大大收窄至關鍵的8秒,但這8秒發生了什麼事,並沒有監控鏡頭拍得到。

香港政府化驗所法驗師鄭鬱棋在庭上說,當日三樓的鏡頭在肇事前7秒沒有其他人出現,如果周梓樂是在8秒內遇襲再被扔下去,時間上來說可能性不大,而從監控片段看到,有其他人曾在其他位置試圖跨越同一面石牆,但這些人似乎發現牆後沒有行人路而沒有出事,鄭鬱棋從而推斷周梓樂誤會石牆外有行人路而自己造成的意外。

不過,家屬代表律師鄭淑儀結案陳詞時表示,證據存在盲點,沒有閉路電視拍到事發的最後8秒,而石牆高度有周梓樂身高的三分之二,靠近也不會輕易失重心墮下,她認為沒有充分直接證據證明周梓樂是主動跨越石牆。

死因與警方施放催淚彈無關

多名醫護及法醫專家都一致認為,周梓樂的死因與催淚彈無關,體內檢測結果沒有催淚彈的痕跡。一些見證周梓樂救援的目擊者和義務救護員亦在庭上指,周梓樂出事的位置,只有少許催淚煙氣味,未達到必須戴口罩的濃度。

根據庭上播放的新聞片段顯示,周梓樂墮樓前一分鐘,即1時正,警方在大樓外面,向停車場二、三樓方向施放催淚彈,當時停車場傳出兩下槍聲,二、三樓位置冒煙。

警方在周梓樂墜樓前約20分鐘內,向停車場高層發射合共5枚催淚彈,但發射位置與墜樓位置相距超過100米,香港中毒諮詢中心主管及顧問醫生謝萬里認為,停車場內的風勢較戶外小,即使有催淚煙在停車場內飄散,亦難以在短時間內擴散超過100米。

這次聆訊首次讓外界知道哪些警員在那刻把催淚彈射向停車場二、三樓方向,其中警員嚴卓勳首度確認有把催淚彈射向停車場二樓,這是警方從未公開的訊息。

他說自己是在1時09分這樣做,但時間與庭上播放電視的畫面不相符,他解釋「我也不知為什麼,時間由傳令員給我,我沒看手錶」。

另一名警員楊樂欣在庭上同樣稱自己是在1時09分向停車場二、三樓方向發射催淚彈,但時間點也與直播片段不相符,她解釋自己是按手錶時間,不是跟電視直播的時間。她多次修改催淚彈降落位置的說法,她事發後的口供原本寫催淚彈落在停車場四樓平台位置,但在庭上一度稱自己看不到催淚彈落點,「隔了這麼久不記得」。

普遍專家相信他致命傷與墮樓有關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醫生梁子恆是首位接觸周梓樂的醫生,梁醫生指出,一般年輕人如果有知覺倒地,都會用手撐一下,而非令頭直接撞向地面,但死者手腳無擦損,亦沒有驗出酒精或藥物,情況比較少見,他不排除死者是被人用硬物襲擊失去知覺再墮樓,但他無法分辨死者頭部傷勢是如何造成。

他的說法遭其他專家否定。負責為周梓樂驗屍的法醫郭嘉琪表示,相信死者死因是頭部受傷,其傷勢與高處墮下吻口,見不到傷勢是指向被襲擊而導致,如果死者被人打到不省人事,傷勢應該會好嚴重,驗屍時應看到兇器留下的痕跡。

周梓樂父母委託的資深法醫馬宣立認為,死者明顯致命傷是頭部和腦部,見不到有墮下以外的傷痕,「有時看你幸不幸運,如果跌得好奇怪,就變成如此下場。」他指出,如果頭部傷勢是遇襲造成,受傷位置和跌傷位置要相同,要很有計劃才能這樣做,可能性很低。

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麥凱鈞則指出,無法推斷死者墮下時是否清醒,但他以現場高度作推算,墮下時間少於一秒,身體未必能及時反應。

救援有沒有延誤?

兩名伊利沙伯醫院的醫生梁子恆和麥凱鈞均認為,如果死者早5至10分鐘送到醫院,死亡率也不會有很大改變,就算救到,死者也很大機會變成植物人。

但救護員能否及時趕到以及現場有沒有人阻礙救援也是庭上討論的焦點。

救護隊目鄭冠明作供稱,當日是在凌晨1時11分接報,救護車立刻駛往現場,但當日附近交通受阻,先在唐明街發現有巴士及私家車阻礙,延誤了約1分鐘,之後駛近停車場附近的廣盈閣消防閘時,又發現有車輛阻礙,不能夠去到停車場樓下,令救護員需多步行百多米到停車場。他表示,如果交通較暢順,可提早10分鐘左右到達傷者位置。

不過後來有監控視頻顯示,救護員停車後,花了將近8分鐘才從救護車離開,鄭冠明解釋,這是因為要聯絡消防官、了解現場環境、穿戴防毒面具、收拾裝備,被問及可否用更短時間下車救人,他就說「整個過程全部都需要」。

庭上證據顯示,周梓樂墮下前一刻,並沒有穿著制服的警員身在停車場內,警方是在凌晨1時04分進入停車場。

當時是衝鋒隊第4隊指揮官的高級督察黃家倫強調隊員從未騷擾或阻礙救援,他和同袍在現場發現周梓樂正被搶救時,其隊員一度問有沒有事情可以幫忙,但救護員叫警員不要騷擾他們,要求警員離開。

被問到警方當時為何不跟進傷者情況和考慮如何把傷者更及時送院等問題,黃家倫回應說,警方「有更高層次的考慮」,當時要找出「隱藏的暴力示威者」及「清除威脅」,保障所有人安全。

在現場協助救援的義務急救員華夏在庭上表示,當時防暴警察「行為上」沒有阻礙救援,但曾要求義務急救員離開,警方代表律師質疑他如何分辨誰說這句話時,華夏改口稱不肯定是否警方要求他們離開。

年僅17歲的義務急救員曾朗軒指,當時防暴警察與現場的消防員和救護員交涉,期間有街坊要求警員離開,警方沒有向前行,亦無阻撓教援。

曾朗軒在救護員抵步前最先為周梓樂檢查,用考取急救證的訓練量度了周梓樂的血含氧量和脈搏等維生指數,以及紀錄骨折情況,之後他跟隨救護車與傷者同到醫院。死因裁判官讚揚曾朗軒急救經驗與醫生無分別,並替周父、周母向他表達感謝,成為庭上感人一幕。

代表警方的大律師熊健民結案陳詞時認為,證人口供顯示警方並無阻撓教援,警方無主動留下救援只是「各施其職」,讓救護員急救,他批評一年過後,坊間對警方的批評是「無任何實質說法、無理據支持」,反問「為何還有批評警方的聲音」。



from BBC中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5570501


Friday, 27 November 2020

【《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由觀影的「痛苦共同體」變成主動紀錄和超越痛苦的「反抗共同體」

《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只是單純看片名,已足以令香港人精神繃緊,更別說真的觀看影片,必定帶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

去年 10 月梁繼平曾說過一句震撼香港人心的話:「真正連結香港人的,是痛苦。」當時經歷了 7.21、8.31、10.1 等重大暴力衝突,香港人以為彼此承接的傷痛已經足夠多了,所形成的團結終會帶來改變,卻誰都沒想到緊接而來的是更嚴重的中大戰役、理大圍城……

直至如今街頭運動已經停頓,許多人心灰無力,心理創傷不斷湧現,彷彿「香港人」這個共同體只剩下痛苦可以相濡以沫。受難如此,兩套紀錄片再次重現去年兩宗重大事件,它們除了紀錄真相、挖出我們的回憶和伴隨而來的傷痛外,還可以給予什麼?

這是觀影前我給自己留下的疑問。

****

…...影片終於播完。有人仍然飲泣不斷,有人則把情緒抑壓到現在,深呼吸了一口氣,才禁不住流下淚來。過去兩小時半的畫面,比我們想像中更不能直視,但又無法迴避,只能一幕幕硬吞下去,直至螢幕上呈現劇終的黑色畫面,這邊廂現實的燈也亮起來,才發現自己仍然平安。倖存,是幸運,也是內疚與痛苦的相互交雜。

第一部《佔領立法會》講述 7.1 當日衝佔立法會的始末經過,紀錄者似乎有意焦聚在勇武與和理非「衝與不衝」的矛盾紛爭。

下午三時多,勇武已準備好用鐵籠車撞擊立法會玻璃門,然而前面擋著一班和理非及立法會議員。這些阻擋者不斷勸阻「不要中計」、「衝佔立法會只會毀掉這場運動」;但勇武接二連三反撃「那麼多年和平抗爭還有用嗎?」、「你們立法會議員做過什麼有用的事?」

阻擋人似乎無力招架回應,於是改為言語想對方好,希望對方不要太衝動害了自己,例如毛姨姨搭著一名貌似年輕人的膊頭,泣說:「暴動罪是十年,是十年,想一想自己的媽媽。」這場面或許能令觀影者動容,但卻無阻於當事人的決心。抗爭者只是直接激昂說早有這份覺悟,「別阻著我!」然後推開前面的議員和市民,正式撞擊立法會。

「懷著同一目標,身處同一時空,卻彼此不能進入對方的世界」,這是今場運動一直磨滅不到的陰影。縱然有「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分化不割席」,但極限在哪?假如彼此的行動或策略存在不可分解的矛盾,一方必須讓出位置給另一方爬上峰巒,屆時誰該讓位?這些問題一直掩藏在團結的口號之中,也掩藏著對家不斷鎮壓因而無暇深思之下;只是同樣難題一直浮現,直至現在仍未有人能掌握問題徵結作出回應。

這問題亦在當晚警方清場前暴露得更為明顯。 23:50 ,清場前最後十分鐘,四位留守者仍然決心堅守在議事廳,但立法會外的人懷有同樣激昂卻不同的意志:他們要「齊上齊落」,決心要帶四名留守者離開。他們冒著僅餘數分鐘的時間及「暴動」風險走進立法會,強行把四名留守者抬走。「一齊走」、「一齊走」、「一齊走」,這個經典畫面感動了無數香港人,亦成為了後來「手足之情」、「同路人互相保護中」的最強催化劑。但回過頭來細想,這是否不尊重對方的意願?還是有些價值,例如一起生存下來,超越於尊重意願?現在「告暴動」的門檻那麼低,是否會加深當初離開立法會的錯誤?

不只這些問題未得回答。人民佔領立法會本應是香港史上最重大且最具象徵意義的政治歷史事件,但當提起去年運動回顧,往往較少人說起這次行動。為何如此?是因為它沒有 721 那樣挑戰香港人底線、沒有 831 那樣「撕殺」列車市民死亡成謎?沒有理大中大戰役那樣滅絕人性?是因為警民衝突不多?發生得太早?還是其他原因?

今日我們重看《佔領立法會》,又能否重新賦予當時行動的政治意義?當日立法會內宣讀的誓言、「寫上」的大字,我們今天又該如何理解?它們只是部分抗爭者的一廂情願,還是大家也曾經有這份想望和決心?尤其是把事件對照早前的立法會去留問題,甚至過往一年多圍繞「議會戰線」的諸多爭議,它又會為我們未來帶來什麼啟示?

《佔領立法會》留存了很多熟悉的畫面,但亦留下了更多陌生的疑問。

****

《理大圍城》。它所紀錄的一切,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切膚之痛,是不忍卒睹。縱然一個簡單畫面,牆上寥寥數字,或留守者的一句話,亦能牽動出我們最大的情緒。無法,這場戰役實在太戰蠻、太非人性,結局也太慘烈,彷彿它在我們的心中只留下烈火、槍聲、疲倦、混亂、絕望和傷痛,沒有其他。

但,真的只有這些嗎?

《理大圍城》的敘事時間由 11.11 示威者在理大外堵塞紅隧開始。當時抗爭者仍然氣勢盛旺,設置多個防線,能夠應對警察衝撃。但情況很快急轉直下,警方開始派出大量防暴包圍理大。 11.17 警方已圍得理大水洩不通,只要有學生或市民試圖走出理大,就會遭受各種非實彈攻撃。警方更高調指理大內所有市民不論學生、教師、職員、義務急救員或記者,都是參與「暴動」,並放「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音樂嘲弄與打擊理大人精神。何其滅絕人性。

留守了近一星期的示威者已相當疲倦。他們承受肉身之苦,亦面對精神轟炸。投降被捕就會淪為十年的階下囚,但屢次突圍又無法成功。不安、恐懼、掙扎、絕望的情緒籠罩著整個理大。當時外面的人對裡面的情況所知不多,只能靠想像同理,而這部影片正好紀錄了這段經歷,包括留守者的掙扎、想法,以及留守者之間就去留問題的討論爭議,其中有三個場景最令人深刻:

場景之〈一〉: 11.18 當晚理大外聚集大量勇武及和理非意圖衝進理大救援,理大內的人一直留意外面狀況,希望「裡應外合」配合最好時機突圍而出。這基本上是他們最後一次可能成功突圍的機會,但是他們始終無法掌握何時才是最佳時機,並因而爭論不斷。有人不斷指時機未到,必須耐心等待;有人則質疑不斷說時機未到的人是否為「鬼」。雙方互相謾罵,彷彿大家都不信任大家。

場景之〈二〉:11.18 晚,一班中學校長進入理大,希望接中學生出去「投降(登記離開)」。一名似乎是未成年的中學生實在捱不下去,決定跟隨校長離去。但他離開前跟一名留守者相擁相泣。他一邊哭著說「對不起,對不起,雖然我們只是幾天手足,但我永遠都會記得…」,一邊把自己的手套和裝備交給留守的手足。而手足則承接他最後的心意,哭著說「真係唔緊要的,不要說對不起,我明白的」。

場景之〈三〉:當理大愈來愈多人選擇跟這班中學校長離開。有一名疑似中年的留守者向離開的人群吼叫「不要中計」,「跟他們出去只是投降」,「過得了今晚,也未必過得了聽晚」。這令得一名正下樓梯本想跟著離開的學生停了下來,來回望上望落數次,相當猶豫與掙扎,畢竟這是可能影響一生的抉擇,現在卻濃縮在一念之間。實在相當艱難,就連作為觀影者的我事後回望也不懂選擇。

****

窒息。辛苦。這應該是很多香港人看完影片的反應,但其實它們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負面,有兩點很值得我們細嚼反思。

第一,上述提到的三個場景,表面上述說各自不同的故事,但是它們都指向同一元素,那就是香港人的「共生意志」——共同生存、一起走下去的意志。

〈二〉雖分離但彼此理解和祝福平安;〈三〉縱然吼叫得再激動,為的終究是登記離開者日後的安危;〈一〉雖然雙方情緒相當激動,看似大家只為能否成功衝出去,保住自己的生命安危才向對方怒吼,但其實當中一名少女曾吼出了大家的初心:「你地有無諗過出面既人點算?佢地為我地打緊啊。」

沒錯,縱然大家表現得很絕望、很掙扎、很辛苦,面對重重圍困多次無法突圍的困境,但他們一直想著怎樣生存,而且不只為自己生存,亦想保護同伴生存。這份渴求一起生存的慾望和意志,不應該被忽略,更不應該被解讀為絕境下的無奈掙扎。相反,正因為香港人想生存,想一起走下去,才能捱過一關又一關,走到今天。面對極權從來不易,惟有想一起生存的意志才能為我們帶來希望和出路。未來,「一起生存」仍然是香港人的重大課題。

第二,這兩部影片並不像雨傘運動紀錄片,甚至不像很多紀錄片,它們沒有主角。例如《地厚天高》主角是梁天琦,Netflix《黃之鋒》是拍黃之鋒;但這兩部影片皆沒有主角,甚至絕大多數被紀錄者都是蒙上臉打了格。這種敘事角度相當貼近運動的現實一面:沒有大台,大多數人都是無名戰士,或者說,所有人都是這場運動的主角。

當然,無可否認這場運動仍然有人比較在鎂光燈之下;當然,無可否認勇武值得我們最大的尊敬;但其實只要你曾參與過運動,不論在崗位上哪一個位置,哪怕只是看直播傳送一個信息,也不能忽視自己參與的重要性。因為面對極權,真的「一個也不能少」,每個人對極權的反抗和不合作,對同路人的支持和行動,都是積沙成塔逐漸演變成巨大力量。這既是我們去年至今能咬緊牙關走下來的原因,也是我們未來一起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因素。

這點亦能提醒我們,尤其是觀影後很多人的感受都是認為「很多人(像理大手足)已付出沉重代價,身為倖存者的我們必須承擔這份沉重和責任」。沒錯,倖存者的確有倖存者的責任,但它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演變成更大無力感,亦有贖罪的意味,缺乏命運自主的能動性。「反抗」的力量不應該是借來的力量、不應是償還或贖罪的力量,而是源自於自己本來就是一份子。

我們可以「承接」他人,但不能「代替」他人,這才能構造真正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才能成為「反抗共同體」,而不再是單純的「痛苦共同體」。

****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好奇問書生為何可以這樣冷靜對待兩套紀錄片。其實我也有情緒,只是我總是認為,雖然我們不能迴避歷史、逃避真相,但「所有歷史都是當下的歷史」,所有歷史都需要放在今日的語境下思考其意義。香港人已經夠痛苦了,歷史的梳理應該令我們超越痛苦,而不是增添痛苦。

問題是,當歷史真的那麼痛苦,應該如何超越?書生有兩個建議。

第一,當真實太過痛苦時,我們需要重新編造和詮釋事件,亦即是透過虛構寫作的方式,重新賦予事件的意義。典型例子就是《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主角,把殘酷的人吃人故事重新詮釋成奇幻人對老虎的故事。文學寫作是重大的治療過程,也是我一直有念頭想把反送中重新編寫成隱喻的故事原因之一。不過這是我個人的創作方式,未必適合一般人。

第二個方法則不同。它和第一方法類似,也需要書寫,但虛構成份較低,更多是用自己的視角詮釋和書寫事件。簡言之,我們要知道「自己不但是這場運動的參與者,也可以是紀錄者」,用自己的角度口述、書寫、拍攝、剪攝影片,記下歷史。這樣做不但為運動保留了珍貴的歷史材料,也能為自己的過去和記憶進行整理及梳理。

在這場運動,書生一直留下大量直播影片和相片存檔,亦一直書寫歷史紀錄及回顧。我發現每一次書寫歷史回顧、剪輯影片,都是一場自我梳理和治療的過程。它就像有些心理治療建議「書寫日記」一樣,能令我更認識事件的面貌,也認識自己的角色位置和情緒是什麼。

你呢?你有無試過重整過去一年,自己曾做過什麼,或紀錄在大事件當時在做什麼?即使當時你只是在家中看直播,也會有與人互動、也會有情緒、有想法、有想言說的時候,應該好好記下這些回憶和感受。不一定公開(尤其是為了自身安全),但至少要完成給自己看。在極權湮沒歷史真相的時代,每個人更需要成為歷史的紀錄者,甚至可以像兩部紀錄片的創作者一樣,剪輯一套屬於自己的紀錄片給自己。好好保存。

相信我。你的經歷和感受,同樣無比珍貴重要。



from 熱門文章 - Matters https://matters.news/@bacchuspang/%25E4%25BD%2594%25E9%25A0%2598%25E7%25AB%258B%25E6%25B3%2595%25E6%259C%2583-%25E7%2590%2586%25E5%25A4%25A7%25E5%259C%258D%25E5%259F%258E-%25E7%2594%25B1%25E8%25A7%2580%25E5%25BD%25B1%25E7%259A%2584-%25E7%2597%259B%25E8%258B%25A6%25E5%2585%25B1%25E5%2590%258C%25E9%25AB%2594-%25E8%25AE%258A%25E6%2588%2590%25E4%25B8%25BB%25E5%258B%2595%25E7%25B4%2580%25E9%258C%2584%25E5%2592%258C%25E8%25B6%2585%25E8%25B6%258A%25E7%2597%259B%25E8%258B%25A6%25E7%259A%2584-%25E5%258F%258D%25E6%258A%2597%25E5%2585%25B1%25E5%2590%258C%25E9%25AB%2594-bafyreidsewpvrdymrks7kew3fj2jrsovit3k554vg5fci2an7hazvwix3i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20

如果有下次,我地唔會再等到最後一日先出嚟,可以嘛?

一年前嘅今晚,警方圍封理大所有出入口,指所有離開嘅人都會被以暴動罪拘捕。

最後,810 人從理大離開被以暴動罪拘捕,318 人被登記資料。假設成功逃出圍困嘅係少數,紅磚牆內被圍困嘅手足,不過二千人。

11 月 18 號晚,被稱為「最接近全民勇武嘅嗰個夜晚」,據估計過十萬香港人為救手足,從油尖旺各區出發,望住紅磚牆奮戰整夜。呢十萬人中,好多人都跨過咗心理關口,係前所未有咁勇敢:有唔少和理非第一次義無反顧走到前線,攞起一把遮上前抵擋催淚彈。

十萬人,全民勇武。

如果呢十萬勇敢嘅人,早啲出現,歷史嘅軌跡會唔會有所改變?

殺出重圍,除咗需要體能,更加需要勇氣、需要希望。記得我曾經喺直播中目擊抗爭者大嗌「暗語」:「我想打波有冇人跟隊!」,然後萬眾一心回嗌嘅一句「有!」,令佢地相信有擊退警察防線嘅機會,為佢地賦予咗無限嘅勇氣,然後佢地就有力量戰鬥下去。偏偏紅磚牆內,手足面對嘅挑戰,唔止係連場硬仗帶嚟嘅筋竭力疲,更加係精神嘅折磨,士氣嘅重挫。

記得《理大圍城》中,手足有一句「我地就係得返呢度咁多人」。

二百萬同路人中,只有佢地千幾二千人企咗喺 A Core 與 Z Core 中間呢個空間。佢地望住身邊唔多嘅人,慨歎一句,「得返咁多」,就只有更加氣餒更加沮喪。儘管仍然有人,冒死一戰、嘗試,但牆內嘅士氣、信心、氛圍,始終俾唔到佢地勇氣同希望,可以一鼓作氣殺到出嚟,結果只有每況愈下。

如果 18 號晚嘅十萬人,有一半,喺 17 號日頭理大開戰嘅時候,就馬上齊上齊落,趕到理大救援。牆內唔係只有千幾人,而係一直都有六千人,呢五倍嘅人數,會唔會帶嚟改變?

據事後收到嘅消息/傳言,17 號深夜至 18 號清晨,圍城嘅開端,警方一直按兵不動,唔係因為佢地「極度克制」,而係因為佢地當晚補給困難,彈藥嚴重不足。

如果 18 號晚嘅十萬人,喺 17 號晚就第一時間出發行動救人,情況會唔會唔同?

偏偏現實係,18 號清晨,警方強攻,速龍一度攻上 A Core 樓梯,拘捕一批人;18 號朝早,部份理大手足等唔到援兵,先行嘗試自行突圍,又有一批人被捕。到咗 18 號晚上,香港人醒覺,先出現十萬人反包圍救人嘅一幕;但嗰時,警方嘅補給鏈已經重新建立好,牆內嘅手足士氣亦遠比早前低落、迷惘、猶疑,人數亦更少,再冇能力嘗試突圍會合出面嘅手足了。(有機會嘅,睇下《理大圍城》,會更加了解牆內佢地面對嘅絕望,同士氣嘅崩塌。)

香港人,總係有 deadline fight 嘅特質。當我地被迫到埋牆角嘅時候,我地會反抗;所以當警察上演非人道圍城記時候,無數香港人都再「進化」,做到「最接近全民勇武」一日,去對抗警暴。但偏偏,原來有時候,等到最水深火熱嘅時候先全力反抗,就已經係太遲,可能就係爭嗰一日,17 號同 18 號嘅距離,就係理大一役慘敗主要原因之一。

又如果,7.1 重奪立法會嗰日,香港人有 10 月、11 月嘅堅決同勇氣,學梁繼平講咁,有足夠嘅人數嚟到金鐘守住立法會,上演香港嘅太陽花運動,歷史又會點改變?

我唔係想抱怨邊啲人冇早啲出嚟。始終 18 號晚,唔少反包圍嘅手足,都一早付出咗好多好多,只係咁啱 17 號冇走入理大入面幫手,而即使喺 18 號晚先決定行前多步,佢地嘅勇氣同付出依然值得喺香港歷史上百世傳頌。更加唔好講外圍亦有多達五百人被捕,其中二百人被控。

只係,我地永遠可以走多一步,早走一步。

過去嘅事我地已經冇辦法改變。2019 年嘅抗爭運動,終究未竟全功而終;理大圍城一戰,終究係最慘烈嘅一場敗仗,過 500 人喺外圍被捕,而牆內大部份人千幾人都逃唔出圍困。

一年後嘅今日,我地就更加要以此為鑑。未來香港會唔會再有大規模嘅民主運動,無人知曉。但如果我地喺未來再有一次機會,喺時代嘅呼召之下,可以選擇挺身以出爭取我地嘅未來,我地唔會再留待最後一日先學會勇敢,我地一定會再早一步,行出嚟同身邊戰友同行。無論你 2019 年有冇行過出嚟,幾時決定行出嚟;到下一次,希望見到你。

未來嘅嗰一日,十萬人,二百萬人,七百萬人,比 2019 年更勇敢、更堅決、更義無反顧,我地就會贏佢老母。我是如此相信的。

在此之前,坐直、飲水、做運動、讀好書、照顧好自己。2019 年又好,11 月又好,喺我地好多人心中不能磨滅嘅創傷;儘管難過,我們仍會一同走過,唔好死。

 

作者 Facebook


from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5%A6%82%E6%9E%9C%E6%9C%89%E4%B8%8B%E6%AC%A1-%E6%88%91%E5%9C%B0%E5%94%94%E6%9C%83%E5%86%8D%E7%AD%89%E5%88%B0%E6%9C%80%E5%BE%8C%E4%B8%80%E6%97%A5%E5%85%88%E5%87%BA%E5%9A%9F-%E5%8F%AF%E4%BB%A5%E5%98%9B/


Friday, 28 August 2020

香港民主党议员林卓廷批警方改写7-21袭击历史 质疑背后有政权操作

来源:
美国之音

香港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等7人,就去年7-21元朗袭击事件,星期四正式被警方起诉参与暴动罪,他们在法庭提讯后获准保释。林卓廷星期五召开记者会表示,他作为7-21事件的目击者以及报案人之一,过去超过一年一直配合警方调查,他质疑警方企图改写历史将他由“原告变被告”,是因为事件涉及警黑勾结,在国际上“太过丑陋”。

他分析,在受害人及目击者当中他的知名度最高,怀疑因此被抹黑,背后可能有更高层的政权操作。林卓廷批评今次的检控决定“丑陋而邪恶”,即使政权荒谬,他亦要坚持留守议会。

去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7月21日晚发生在元朗西铁站一带的白衣人无差别攻击市民事件,警方被指延误到场调查及制止暴力攻击,造成至少45人受伤,包括孕妇、老人、小孩,其中一名伤者甚至一度性命危殆。

警方拘捕13人涉7-21参与暴动罪

7-21元朗袭击事件引起各界哗然,质疑有“警黑勾结”,成为之后警民冲突愈趋激烈的转捩点。示威者经常高呼“7-21不见人”的口号,批评警方未能及时保护市民。事件亦引起国际关注,事发后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台湾、澳门等国家及地区,对香港发出旅游警告。

事发超过13个月后,香港警方星期三(8月26日)早上上门拘捕7-21袭击事件中,到元朗西铁站视察及协助市民的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13人,指控他们涉嫌参与暴动罪。

新界北总区刑事总部高级警司陈天柱星期三会见传媒交待案情时表示,7-21事件并非过往一年被认定的“白衣人无差别袭击事件”,而是两派人“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打斗,事件中亦不涉及有人“原告变被告”。陈天柱否认警方延误到场约39分钟的说法,认为18分钟后就有警员到场,他又否认“警黑勾结”的质疑,批评当时在场采访的记者偏重某一方。

林卓廷保释后批警方企图改写历史

在警署通宵扣查超过30小时后,林卓廷等7人星期四(8月27日)正式被警方起诉参与暴动罪,随即被押送到法庭提讯,最后获准保释。

林卓廷星期五(8月28日)联同两名7-21事件被白衣人打伤的受害人,以及当日与他一起到元朗西铁站进行直播的助理召开记者会,批评警方颠倒黑白,企图改写历史。

林卓廷批评高级警司陈天柱会见传媒时的解说荒谬,拿着讲稿都左支右拙,形容他沦为赵高的鹰犬“指鹿为马”。

林卓廷说:“很明显,这个如此可笑的剧本写出来,他(陈天柱)自己有多相信呢﹖即是他现在是要沦为赵高的鹰犬,帮赵高一齐‘指鹿为马'。有一个这么高级的警官,我不知道他自愿还是被迫,去到这么重大、事非黑白清清楚楚的案件,居然可以参与这样的扭曲,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之可悲。”

忧证人转被告疑犯或可撤销控罪

林卓廷表示,他作为7-21元朗袭击事件的目击者以及报案人之一,过去超过一年一直配合警方调查,7名被落案起诉的白衣怀疑施击者之中,有3人是经他认人指认出,包括其中一名在地铁车厢内袭击他的白衣人。

林卓廷表示,警方在今年7月底之前,仍然视他为案件的主要、甚至是关键证人,部份他认人的案件将于明年2021年2月正式开审。林卓廷怀疑警方在7月底之后,将他由“证人转被告”。

林卓廷强调,他因7-21事件被控参与暴动罪之后,不会做警方的“污点证人”,指证其他涉案,由他认出的白衣人。他要求警方公开交待他目前的身份,担心他不愿意当“污点证人”,不能够出庭指证经他认人的疑犯,可能会因为证据不足被判无罪,他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司法是否公正。

林卓廷说:“我自己视自己一定是证人、是伤者、是原告,但是警方、控方将我的身份是怎么看呢﹖我觉得它要公开讲,它要公开交待,不要到上庭的时候才说,因为原先的证人是不能上庭,所以有些案件就不够证据,就撤销检控,或者因此有些施袭者被判无罪。 ”

林卓廷指7-21涉警黑勾结图抹黑受害人

有记者问及林卓廷认为警方企图改写7-21元朗袭击事件的历史,用意何在﹖为何要将他由原告变被告﹖林卓廷回应表示,警方企图改写历史将他由“原告变被告”,是因为事件涉及警黑勾结,在国际上“太过丑陋”,警方无法解释,而在受害人及目击者当中他的知名度最高,怀疑因此被抹黑,背后可能有更高层的政权操作。

林卓廷说:“受害人当中、目击者当中,我的知名度是最高的,所以它(政府)是针对我做很多抹黑的工作,之前亦都有很多谴责、抹黑的工作一直在做,不单是政府,而是保皇党在立法会谴责我,说我是7-21的元凶,还有很多‘蓝丝'(撑警)团体一直在元朗搞游行、去警署报警、一直抹黑。(建制派立法会议员)何君尧亦都多次指我是7-21的元凶,我和他亦都有相关的诽谤官司一直在打,即是现在的政权是非常之虚怯以及脆弱,它是承受不到自己一个这么丑陋的历史,它就唯有用一个这么疯狂的做法,是硬去冤枉这么多的受害人,尤其是我。”

林卓廷在电台表示,自从6月30日“港版国安法”实施后,他已经有预感自己或会被警方拘捕,但对于今次因7-21事件被控暴动罪感到惊讶,因为他一直以来和警方有沟通,而警方甚至在10天前向他发信,感谢他为7-21事件提供资料,他坦言没想到如今变成拘捕对象。

呼吁香港人不要放弃

林卓廷又在记者会上表示,不排除会有更多人被拘捕,他批评今次的检控决定“丑陋而邪恶”,但是即使政权荒谬,他呼吁香港人不要放弃,否则就会拱手让政权继续改写7-21事件的历史。

林卓廷说:“在这里呼吁所有的朋友,你如果是目击者、你如果是手上有相关的证据要给我们,我们尽量做吧,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够放弃,如果我们放弃就即是将整本历史书,7-21的章节就交给何君尧、(特首)林郑月娥、(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去撰写,我们绝对不可以放弃,我们讲出7-21历史真相的权利及自由。 ”

更有决心坚持留守议会战线

林卓廷又表示,今次被控参与暴动罪,令他更有决心坚持留守议会战线,如果他失去议员的身份,就不能够在立法会当面质询官员以及与建制派辩论7-21的史实,亦不能引用权力及特权条例彻查7-21事件。林卓廷强调,他过去利用了议员的身份多次在外地跟进7-21事件,例如联络前监警会专家,提出对监警会报告的意见,亦以议员身份多次在国际传媒访问期间谈及7-21事件。

林卓廷说:“我因为有这个议员的身份,所以我是联络在英国的、即是原本监警会的专家,去提出我们对监警会报告的意见,我也接受了很多很多外国传媒的访问讲7-21事件,大家知道其实林卓廷这三个字根本是没有代表性的,直至我是获市民的授权成为民意代表,而一个民意代表被人打压、被政府打压、迫害,它代表的也不是林卓廷一个,是代表政权迫害我所代表的市民,这个代表性不是我们撤出议会就可以取代的、就可以弥补的、我不代表是。我们这个代表性,是会令到我们在议会的战线是更加容易令到本地的传媒、国际的传媒是关注,我们香港在发生极其丑恶的事情。”

受害人指孤身被袭绝非旗鼓相当

7-21袭击事件中,第一位在元朗西铁站附近的“鸡地”被大批白衣人用藤条追打受伤的苏先生在记者会上表示,林卓廷被捕后他亦担心警方日后同样会拘捕他,坦言造成很大心理压力。不过,他认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决意要向公众说出事实真相,批评警方扭曲事实,因为他当时是孤身一人被大批白衣人袭击,绝对不是警方所讲的“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苏先生说:“我不知他们政府或者警方有没有这个目的,但是很明显我们这些受害人就多了一个这样的、要考虑的东西。但是这个就不是担不担心的问题,即是正如我在之前一些传媒的访问我都讲过,这个不是担心还是不担心的问题,我经常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要拘捕我、要锁我什么都好,其实你想100个借口出来都可以做的,你可以说我挑衅,甚至说我不是被袭(击),我真的是一个群殴、是一个打斗的,是我在一打二十的,你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抓我的,所以我觉得这样就不是我、不是一个担不担心的问题,而只不过是你去不去做的问题。”

伤者形容事件荒谬有如非洲国家

7-21当日在元朗西铁站因为躲避白衣人时跌倒,右膝需要接受手术换人工关节,留下五吋长疤痕的65岁林婆婆在记者会上表示,她忆述事件时仍禁不住落泪。她认为警方将721形容为“旗鼓相当”的打斗,是非常之荒谬。

林婆婆说:“我觉得很荒谬,这个年代为什么会、即是好像去了非洲刚果那些地方,没有讯息、没有文化的吗﹖你自己(警方)讲什么都可以,即是乱了套的根本是,即是明明事情是这样,你调过来又说不是这样,即是我觉得只有它(警方)讲,它对、永远不(会)错的,错的就是我们,即是我不应该住在该区,是不是这样呢﹖”

前监警会国际专家指警方将示威者变“暴徒”

前监警会国际专家小组成员、英国学者Clifford Stott星期四在社交网站Twitter帖文,形容香港警方的行为显然是要改写历史,以符合警方将示威者变“暴徒”的思想立场。他认为,警方在处理元朗7-21事件上,反映警方与特区政府联合打击香港民主的运动。

邓炳强指“旗鼓相当”等是不必要评论

香港警务处处长邓炳强星期四主动会见传媒,重申警方7-21当日由接报到场的时间为39分钟“从来不变”、“需要检讨”,他又表示“旗鼓相当”等是不必要的评论,他强调警方无意改写历史,因为“历史自有公论”。

对于林卓廷在7-21事件中受伤并且报警,警方星期三却指控他涉嫌暴动罪并且拘捕,林卓廷认为自己是“原告变被告”。邓炳强表示,警方拘捕及检控是基于事实和证据,是报案人还是受害人并不重要,他强调报案人并无免责条款,只要犯法亦会被拘捕,他又反问”以后每个人犯了法去报案就不用拘捕?”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星期五被传媒问及,他对警方以“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来形容元朗7-21事件的看法。

张建宗表示,香港享有司法独立,任何公平公正的审讯都是基于事实及呈堂证据,他对整个司法程序有信心,他相信警方一定会依法办事,如果无事实根本或证据,上到法庭都站不住脚。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008/%E9%A6%99%E6%B8%AF%E6%B0%91%E4%B8%BB%E5%85%9A%E8%AE%AE%E5%91%98%E6%9E%97%E5%8D%93%E5%BB%B7%E6%89%B9%E8%AD%A6%E6%96%B9%E6%94%B9%E5%86%997%7C21%E8%A2%AD%E5%87%BB%E5%8E%86%E5%8F%B2%7C%E8%B4%A8%E7%96%91%E8%83%8C%E5%90%8E%E6%9C%89%E6%94%BF%E6%9D%83%E6%93%8D%E4%BD%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