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 November 2021

不通關的成本

一場強制安心出行升級版,引發黃藍陣型同一陣線,齊齊怨天載道,足以證明政府有力令全港市民「Connect」。

特區政府最初推出安心出行,表明防疫措施會因應疫情變化而調整,之後不斷強化防疫手段,由限聚令、到隔離措施,目前強制啟動安心出行,基本上市民都明白防疫的重要性,其實對比歐美國家,香港市民都已經非常支持政府措施。

不過在防疫措施收效、數十天零確診的情況下,市民其實期望政府可以兌現承諾,逐步放寬防疫限制。

但政府不單未有因應疫情放寬防疫措施,反而是進一步收緊,由強制安心出行以至來港豁免範圍進一步收緊,特區政府已經明言,防疫措施不是防疫,完全只有一個因素:就是要等通關。

由 2019 年中開始,內地已陸續閉關近兩年,雖然期間本港 GDP 因為疫情及其他因素,令經濟出現史無前例衰退,不過踏入 2021 年後,經濟在基數效應下,已出現強力反彈,現在要問的問題,到底是否要不問代價,都要同內地通關?

有前特首 KOL 發文,形容「長期不通關,總有一天,是全香港埋單」,稱無須通關的持份者而只是路人,並指在內地做生意為香港經濟打拼的香港人、在內地留學等人才是持份者,並指這些人是香港和內地社會、經濟關係的命脈。

但如果按這個邏輯,點解最新公布的第三季經濟仍然錄得可觀增長?近兩年沒有通關,經濟不是應該出現螺旋式下跌?

綜觀本港第三季私人消費開支續見可觀增長,按年升 7%,第二季漲幅為 7.2%;政府消費開支增幅加快,由第二季升 3%,擴大至第三季的 4.1%,令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 5.4%,而第二季的升幅為 7.6%。

更值得留意是、作為本港第三產業支柱,服務輸出在經過去年全年大跌 36%,到今年第二季已經止跌回升,第三季更延續升勢,服務輸出按年增 4%,服務輸入則升 6.4%。

要理解服務輸出組成,其中一部分是訪港旅遊業,目前基於變相封關,行業依然停頓,但其他組成部分,好像運輸服務輸出,基於區內其他貿易和貨運往來改善,增長已經加快,而隨着環球經濟復蘇,商用及其他服務輸出重拾增長。

至於作為本港經濟核心的金融業,雖然第二季因為跨境金融活動放緩,令金融服務輸出因而微跌,不過隨著理財通及債券通全面開通,估計亦可以加快增長,相信不會出現一些如 KOL 說:「從前依賴香港提供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的內地客戶,已在內地找到替代供應者。」

其實在政府公布 GDP 同一日,政府統計處亦發布 2021 年《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報告》,指截至今年 6 月 1 日,共有 1457 間境外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數目較去年同期的 1504 間,減少 47 間或 3.1%,亦是連續第二年下跌。

當中最多媒體關注,是以美國公司駐港地區總部的減幅,期內有 254 間以香港為地區總部,較去年同期減少 28 間或  10%,數目是 2003 年以來新低。而日本公司的駐港地區總部數目,亦顯著下跌,由去年的 226 間降至 210 間,按年少 16 間或 7%。

不過同一時間,很多媒體忽略,是在內地對港封關的同時,中國內地公司把地區總部設於香港的數目,則按年增近 6% 至 252 間,與美國公司一樣分別各佔約 17%,是最多駐港總部的國家。

如果不通關就影響兩地經濟活動,請問內地公司如何可以在香港增加總部的數目?其實熟悉金融及經貿活動的人都知,要開設地區總部不是一時三刻的事,事前必須經過周詳部署及註冊,同時又要招聘人手,不過在今天所有程序都可以數碼化及遙距進行下,實體是否通關其實並非構成障礙。

要討論通關成本,可以看看我們鄰近的澳門,即使可以與內地通關,包括從澳門入境珠海毋須隔離 14 天,但一旦遇上突發性事件,經濟表現仍然可以大為失色。

以剛過去十月為例,受到內地通關限制措施影響,十一黃金周效應失靈,澳門 10 月份博彩收入不足 44 億元,按月減少逾四分之一,較去年同期更大跌 40%,按年連升 8 個月的走勢告終,更創今年新低。

十月份雖有「十一黃金周」長假的傳統賭業旺季,但因 9 月底澳門出現新增病例,與內地間的通關檢疫措施須即時收緊,導致博彩收入遭受重創。

憑澳門經驗可以知道,即使日後內地與港可以恢復通關,但只要任何時間出現新增病例,都會令通關中斷,憑這種通關帶來的經濟復蘇,只會是非常脆弱。

內地要採取清零措施,有其本身社會及政治特色:政治上是高度威權,社會各階層高度被監控,同一時間市民亦樂於犧牲自身的自由換取經濟回報。這些組成部分,在講求經濟及人身自由的香港,其實難以實現,勉強推行亦會引來更大反彈。

況且以今天國際政經形勢,防疫措施幾乎成為大國博弈的手段,觀乎習近平未有出席 G20 峰會,反映中國在多國圍堵下,更加傾向以內循環支持經濟發展。這條方程式在內地十四億人口支持或許可以行得通,不過以香港高度開放經濟體系,繼續以嚴謹防疫斷絕外國人員來港,以至市民外遊希望無期,這個通關的成本,又是否可以承受?

原文刊於財經拆局




from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 全部文章 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E4%B8%8D%E9%80%9A%E9%97%9C%E7%9A%84%E6%88%90%E6%9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