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端坐台上,帶著口罩,由透明隔板隔開,更多嘉賓的實時影像則出現在屏幕上,碩大的頭像一字排開——這一幕似乎在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見過,卻因為一場久久不結束的疫情,提前進入我們的生活。
11月24日,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論壇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貿發局主辦。
香港似乎是這場會議的絶佳舉辦地——毗鄰中國內地,那裏是疫情爆發之地,又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地理上處於東亞的中心;得益於疫情控制,香港生活大致恢復,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編製的「正常化指標」,香港以96分居最榜首。
會議形式的變化,似乎在提醒我們,疫情遠沒有過去。雲集論壇的學者、商人、醫生、官員,不論是親臨現場,還是遠程發言,都繞不開一個話題——我們如何走出這場疫情?
政策的分流
疫情爆發已近兩年,這兩年,最明顯的感受是,各個國家的邊境,存在感無比之強。
對於普通人而言,疫情前,國與國之間的區隔不過是一張機票和一紙簽證。在一些地方,甚至這兩樣也免了,鄰國不過是幾十分鐘車程,還能免簽。
但疫情之中,防疫措施首先加強的就是邊境的管控,國與國之間的區隔,是嚴格的簽證限制,稀少的航班與天價機票,以及14天,甚至21天的酒店隔離。
以國為單位的防疫政策大分流也在過去兩年愈演愈烈——比如中國、香港特區奉行「清零」,而歐洲多國和美國早早採取「群體免疫」,還有如新加坡、以色列這樣先是「清零」,再轉變為「與病毒共存」。
在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一場關於防疫政策的分論壇似乎成了「優等生聚會」,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以色列的衛生部門決策者,齊聚一堂。
作為分論壇主持人,世衛組織榮譽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外界可能會忽略,衛生部門在決策時往往面臨兩難的境地,有時科學研究和統計無法跟上形勢發展,政府需要在很多情況未知時做出決策。而任何決策,往往是左右拉鋸(push and pull)。
換言之,沒有完美的決策,不過是在不同「得與失」之間做取捨。
生命,還是生活
「生命與生活的選擇(lives or life)。」在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拆解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的考量。
王乙康表示,仔細分析抗擊疫情無非三點:保持社交距離,加強ICU(重症醫療)能力,疫苗接種率。
王乙康認為,短期而言,保持社交距離可行,但沒辦法長期下去,人們總是需要生活。而加強ICU能力,硬件的擴張可以很快,相關人員則沒辦法快速補充。長期來看,唯有提高疫苗接種率,才能走出這場疫情。
陳馮富珍也一再強調,短期內終結疫情並使生活恢復正常的最大希望是提高疫苗接種率。
香港似乎卡在中間。
新加坡和以色列都成為這一策略的踐行者。兩國都有一些相似處,本身人口較少、人均GDP高,有能力快速提高整體接種率——以色列衛生部長艾什(Nachman Ash)介紹,該國在兩個月已將接種率提高到80%以上。
提高接種率後,這兩個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與病毒共存"。王乙康解釋,因為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高度依賴外部的物流和人流,長期封鎖代價太大。
「與病毒共存」並非沒有代價,兩國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死亡病例上升。
2%的代價
中國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中國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發給論壇的視頻中表示,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勢複雜嚴峻,中國將繼續堅持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築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堅實屏障,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爆發四個月左右時,中國提出了「雙循環」的經濟策略,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
換言之,中國足夠大,並不像新加坡和以色列,內部的統一大市場可以為經濟復蘇提供動力。
而對中國而言「與病毒共存」的代價似乎很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此前向媒體表示,即使已經有新冠疫苗可用,即使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只有2%,對中國來說仍然太高,過快地放寬防疫措施的代價太高,但中國仍然會留意著那些採取「與病毒共存」國家的經驗。
比較特別的是香港,香港與新加坡和以色列有相似之處——人口較小,又很富裕,同時作為國際都會,也高度依賴國際化的人員流動和觀光。
與上述兩國一樣,香港的疫苗接種也比較快。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就透露,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也突破了70%的大關。
但不同的是,香港並沒有選擇與「病毒共存」,而是繼續執行「清零」。一個原因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紐帶,使香港需要把與內地通關置於政策選項的最前列。
有趣的是,香港作為區域的國際都會,在封鎖政策上留下餘地,有一定程度的入境限制豁免政策。這場國際論壇能夠發生在香港,與此不無關係。
好消息與壞消息
不同的國情,制定不同的政策,但目前而言,幾位決策者都認為,疫苗似乎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陳馮富珍表示,區域間疫苗覆蓋的不平衡,將成為回歸常態的阻礙,「在每個人都安全之前,沒人是安全的」。
壞消息是,即便在疫苗充足的國家,也有大量對疫苗的不信任。歐洲多個國家因為新一輪防疫政策,爆發嚴重的暴力衝突。
更壞的消息是,本周四,南非科學家已經檢測到一個新的新冠病毒變體,攜帶著一系列「非常不尋常的」的突變,令人擔憂它可能避開人體的免疫反應並更具傳播性。
也有好消息,最近兩款針對新冠病毒的口服藥宣佈在臨牀試驗中藥效顯著。有觀點認為,這是疫苗之後人類抗擊新冠的第二次轉折。
兩種藥分別是美國默克(Merck)公司的治療新冠肺炎口服膠囊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與美國輝瑞(Pfizer)公司口服膠囊Paxlovid 。
輝瑞稱Paxlovid在臨牀試驗中的結果顯示在出現症狀後三天內服藥,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89%;五天內給藥風險降低85%。莫努匹拉韋則已在英國獲准緊急使用。
未來是更好的防疫政策、更高的疫苗覆蓋,還是這兩種新藥會成為「疫情終結者」,還是說新病毒變種會投下新的陰影?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94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