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 September 2021

美國軍艦再入台灣海峽 中國施行《海上交通安全法》反制

呂嘉鴻
BBC中文記者

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在南海周遭,各國的軍事及外交動作卻持續升溫。

8月27日,美國兩艘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是今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的第八次,再次引起中國的強烈抨擊。

作為對美國在印太地區活動的回應,中國海事局在8月29日通過微信公號「中國海事」公告稱,中國《海上交通安全法》新規從9月1日開始實施,要求五類外籍船艦進入中國「領海」,需向中國海事管理機構通報船名呼號、國際海事組織編號等各種資料。

事實上,此新規是今年4月在第13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而且,由於全球僅有美、法兩國擁有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修訂的法條特別提到「核子航母船艦」,此舉被視為是劍指美國。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資深研究員張倚維(I-wei Jennifer Chang)向BBC中文分析稱,美國軍艦在南海及台灣海峽的活動,應是針對北京近來在該區域更強勢的的軍事動作而來,譬如最近中國軍事演習時,導彈發射位置接近台灣,以及今年二月施行的中國《海警法》授權中國海警對外國船隻動武,引發日本與菲律賓抗議及美國關注等。

然而,亦有中國軍事專家對中國大陸媒體指出,《海上交通安全法》新規生效,是針對「西方國家在南海及台灣海峽行使『航行自由權』的挑釁行徑,亦讓解放軍在南海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台灣國防部則在8月28日發佈新聞稿說,美國兩艘軍艦通過台海期間,台灣全程掌握周邊海、空域相關動態,「狀況正常」;8月31日又公布今年台灣軍事演習,將模擬中國解放軍以導彈攻擊台灣重要設施,演習並將首度向全台民眾發送飛彈來襲警報的手機簡訊。

《海上交通安全法》是什麼?
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國《海上交通安全法》,要求5類外國船艦進入「領海」時向中國報告。這五類外國船艦包括:潛水器;核動力船舶;載運放射性物質船舶;載運散裝的油類、化學品等有毒物質船舶;以及中國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規定「可能危及中國海上交通安全的其他船舶。」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點是,新規並指出,船舶進入中國領海後,根據該法第92條則規定,外國籍船舶若違反中國海上交通安全或防治船舶污染的法律等行為,中國海事管理機構能依法行使「緊追權」。

一般來說,「緊追權」是指若中方認為外國船舶違反中國法律,有對外國船隻追趕到公海,逮捕或帶回中國港口審訊之權利。

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局長曹德勝9月1日表示,新修訂的海上交通安全法的實施,將構建中國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新體系,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許多分析指出,雖然該法修訂是在美軍穿越台灣海峽後立即發佈,但最關鍵的內容仍然涉及有關南海問題。亦即,該法中宣稱的有關中國「領海」範圍,在南海區域,一向與周遭國家譬如越南及菲律賓等沒有共識。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領海」是沿岸國基線起算12海里的海域。根據該公約,原則上包括軍艦在內的外國船隻都可在沿岸國領海「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

但是,中國與南海周遭各國,對於南海的領海主權劃分至今仍爭論不斷。日後,各國如何在中方新法下,回應經過北京定義的「領海」時,成為各界焦點。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博士對BBC分析稱,一般而言,主權國家於領海範圍內有權實施管轄,以保護自己權益。這是國際海洋法、習慣法所承認的。但《海上交通安全法》新規稱的「管轄海域」是北京擴大法律適用範圍,將中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包含在內,定義比「沿海水域」更寬。

蘇紫雲因此判斷,此法修訂實施後,中國可能在於主權爭議的水域,特別是南海人工島、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列島等爭議海域,會遇到法律是否適用的問題:「可以想見的風險,在南海水域的人工島周邊被北京視為領海,但外國軍艦若進入,無論是主張領海無效、或是『無害通過』,都將挑戰北京的片面宣示。」

不過,蘇紫雲也強調,《海上交通安全法》也需放在北京「系統性」的戰略上來看。他告訴BBC,北京向來具有系統性的戰略凖備與耐心,例如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宣告,可說是由2000年凖備殲-10戰機的生產;他又說,2010年水門機場的完成,確保有一定能力的保障後才實行。

蘇紫雲補充說:「此次《海上交通安全》的施行,也是系統性作法,包括早前《海警法》的實施都是法律凖備,當然包括海軍艦船的建造,以及海警單位改隸武警體系並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美國軍艦第八次通過台灣海峽

據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的聲明,美國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紀德」號(USS Kidd)和海岸防衛隊巡邏艦「穆洛」號(Munro)在8月27日通過台灣海峽,並稱依據國際法例行航經國際水域。聲明說:「軍艦合法通過台灣海峽,展現美國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之承諾。美軍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飛行、航行和執行任務。」

8月28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發表談話,回應美國,他抨擊美海軍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是「公開炒作」。他並表示解放軍對美艦行動「全程跟監警戒」,而美國「頻頻實施類似挑釁行徑,性質十分惡劣,充分說明美國是台海和平穩定最大破壞者、台海安全風險最大製造者。」

針對各界對於台海情勢的關注,台灣總統蔡英文8月31日在與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參加一場台海局勢論壇時稱,台灣不會和中國大陸軍事對抗,並會與鄰國合作,防止台海和南海爆發軍事衝突。

南海議題爭論不休

雖然有批評認為,北京在南海「過度訴求」海洋權益,將造成與鄰國越南或美國等國的潛在衝突。然而,北京則認為,美國在該地區的行為,包含派遣軍艦通過南海等才是危及南海區域安全的始作俑者。中國一直表示反對「無關國家」插手南海主權爭議。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張倚維向BBC強調,未來觀察南海情勢的另一個重點,是菲律賓與美國近來的合作,或與中國關係的變化。

她說,儘管菲律賓總統杜杜特爾特總統在2016年上台後一直擁抱中國的經濟投資,也對美菲聯盟持批評態度,但據張倚維觀察,菲律賓已成為東南亞各國中,最直接向中國聲討該國自稱的南海主權的國家。

她表示:「今年7月底,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期間,菲律賓收回之前宣佈終止的與美國的《訪問部隊協定》(VFA)的決定後,美菲安全聯盟得到了重大推動。」

據法廣報道,菲美《訪問部隊協議》是兩國在1998年簽署的重要軍事協議之一。該協議規定了美方軍人或軍事相關人員以及軍事裝備進入菲律賓的條件、活動範圍以及可獲得的便利條件,以及兩國舉行軍事演習的相關內容。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40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