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5 September 2021

德國選舉:執政16年 默克爾給接班人留下怎樣一盤棋

2021年9月25日

德國周日(9月26日)聯邦議會選舉,勝出者將從安格拉·默克爾手中接過的不僅是總理權杖,還有一個刻下她16年執政烙印的德國。這個權力交接標誌著持續了16年的「默克爾時代」結束。

默克爾傳給繼任者的,除了16年的繁榮和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還有哪些挑戰?

默克爾16年總理任期內,美國和法國曾有過4位總統、英國5位首相、意大利9位總理、日本9位首相,世界經歷了四次重大危機:金融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

觀察人士指出,她把德國從2005年的「歐洲病夫」變成2021年的歐洲經濟支柱之一和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並像一名「穩重、務實的經理」那樣引導歐洲度過歷次重大危機。

她曾被稱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執政16年為德國內政外交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 經濟持續繁榮,德國的全球影響力得到提升,給世界留下一筆特色鮮明的政治遺產。

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論說,默克爾留下了這些挑戰: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增長,在歐洲事務和全球安全事務中扮演更主要的角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姿態並願意為此承擔在雙邊經貿關係上付出代價的風險。

政治遺產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把默克爾視為歐洲代言人。他有一名言:「你想跟歐洲通話時撥打的是誰的電話?」過去16年裏,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是默克爾。

考文垂大學應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麥特·科沃查普(Matt Qvortrup)認為,默克爾最大的政治遺產是貫徹始終的外交政策,是16年不變的對既有國際秩序的維護。

他解釋說,默克爾首先是一位奉行務實外交的政治領袖,這與她的兩位前任和導師不同——基督教民主黨的科爾(1982-98)和社會民主黨的施羅德(1998-2005)留給後人的記憶主要是國內政策。科爾任期內完成了東、西德統一,施羅德在任上改革了國家福利制度,默克爾則以國際和外交政策被載入史冊。

慕尼黑現代歷史研究所馬格努斯·布萊希特肯教授(Magnus Brechtken)對BBC表示,默克爾留給後人的歷史遺產是精神上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是「理性、務實、以解決方案為導向」。

他說:「長期而言,這16年總體來說相當成功,除了經濟成就,也為國家的未來做好了鋪墊和凖備。」

科沃查普認為,默克爾走了,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誰要跟歐洲通話,電話還是會接到德國總理辦公室;這是默克爾給後人留下的政治遺產。

三角關係

默克爾離開時,歐盟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包括新冠疫情過後的經濟復蘇、氣候變化,以及重新定位歐洲在美國-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角色。

歐、美、中三角關係中,德國的立場舉足輕重。

歐盟尋求三足鼎立局面,作為歐盟領頭羊的德國在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默克爾離開後將考驗她繼任者的執政理念和智慧。

默克爾執政期間大體沿襲了前任的基本外交政策,尤其注重維護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利益,其中的關鍵環節是對華經貿關係。

她對德中密切經貿關係的重視招致美國、歐盟和國內一些陣營的批評,有評論人士稱她對中國經濟實力「崇拜」、「依賴」,為了經貿不惜犧牲人權,低估甚至罔顧中國、俄羅斯等威權國家對西方民主世界的威脅。

默克爾執政期間,德美關係逐漸冷淡。她本人一度是美國跨大西洋政策的熱情擁躉,但在小布什和奧巴馬總統推行外交政策重心向亞洲轉移的戰略後,德國與美國的分歧顯現,關係轉冷,2013年因默克爾手機被美國中情局監聽醜聞曝光而一度緊張。

國際地緣政治風雲變幻莫測,2021年的時局跟2005年相差甚遠。

2014年,俄羅斯吞併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2016年,英國全民公投決定退歐,同年,特朗普以「美國第一」的口號當選美國總統,高調擯棄多邊主義,對北約多加質疑,發起對華貿易戰的同時也挑戰與歐盟和德國的貿易關係。

美國拜登總統上台後設法改善與德國和其他傳統盟友的關係,同時逐一扭轉特朗普任內推行的外交政策,印太地區成為全球熱點,美國和盟友通過四國集團和新達成的英美澳AUKUS協議在該地區結盟,與中國抗衡的目的昭然。

無論誰接默克爾的班,德國的對華、對美政策,以及歐盟、美國、中國之間的三角關係仍將是關鍵的幾步棋。

德國和歐盟

法國《世界報》分析指出,默克爾一直堅持歐洲大局為重,歐債危機時頂著國內和歐盟內的反對壓力堅持將希臘留在歐元區,拒絶關閉德國於奧地利邊境,使偷渡者得以從巴爾幹半島湧入歐洲,都基於把歐洲放在對極右翼的恐懼之上。

這是她留下的一項遺產,是否沿襲,取決於她的繼任者。

BBC記者希爾說,默克爾夫人任期內最具爭議的決策之一是2015年夏季向數十萬非法移民打開國門。此舉讓她成為《時代》雜誌當年的國際風雲人物,也招致國內右翼和歐盟部分成員國的責難。

歐洲難民危機爆發後,默克爾開放德國邊境,並推動制定了一項7500億歐元的大規模救助計劃,包括按配額接受難民,招致反彈和批評。

西班牙前外長在一篇公開發表的社論中形容默克爾的策略是「等危機爆發後再採取緊急應對行動」,結果很可能讓不遵守規矩的人得益,比如對難民斷然封鎖國境的匈牙利右翼領導人維克多·奧爾班。

2010年代初期歐元區爆發債務危機,默克爾決定延遲向希臘等負債國提供援助,引發歐洲單一貨幣可能解體的恐懼,又因為堅持對希臘的國際救援方案必須包括嚴格的限制條件而招致抨擊。

但是,從歐元誕生到度過歐債危機,德國對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ECFR資深政策研究員亞娜·帕戈利埃林(Jana Puglierin)和皮亞特·布勒斯(Piotr Buras)分析指出,歐洲人信任德國在一系列問題上會捍衛他們的利益,而ECFR調查數據顯示,這種信任在兩個政策領域最明顯:經濟和金融、民主和人權。

他們認為,默克爾的德國在歐盟之所以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個主要原因是歐洲普遍認為她捍衛的是整個歐洲,而不光是德國的利益。

這個接力棒現在傳到她的繼任手中。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亞沙·莫昂克(Yascha Mounk)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稱,不管默克爾的接班人是誰,德國的內政外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有明顯改變,穩定、寬容的民主體制將得以延續。如果把過去16年稱作默克爾時代,那麼默克爾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將得到沿襲。

法新社引述分析人士稱,默克爾對歐洲的未來沒有發表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論,但歐盟到現在能保持團結,她功不可沒;不過,她的離去在某些評論人士看來意味著更多變革的可能性。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分析員指出,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更多「遠見、勇氣」;只觸及皮毛的改變無濟於事,需要更激進的解決方案,以及為這些方案提供的政治支持。
國內政績

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默克爾在確定歐洲和全球政治進程重扮演了關鍵角色,內政方面呢?

BBC駐柏林記者希爾說,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的 16 年,德國發生了極大改變,也改變了數百萬公民的生活,首先是經濟持續繁榮,德國民眾越來越富裕。

OECD數據顯示,2005-2021年期間,德國人比其他發達國家民眾更富裕,實際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增長了將近20個百分點,英國不到5個百分點,法國、加拿大和日本不到10個百分點,意大利下降約7個百分點。

但是,經歷了16年繁榮和推行鞏固競爭力基礎的經濟政策之後,德國經濟活力出現減弱跡象,金融系統的脆弱,以及對數字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

今天德國許多年輕人自出生以來只知道一位總理,默克爾。他們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德國的民主制度並不完美但也不差,自己對未來最大的擔心是氣候變化。他們中不少人認為默克爾政府在碳減排和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目標不夠遠大,力度也不夠。這個看法不是空穴來風。

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9.9噸,歐盟平均7.8噸,瑞典1.8噸,愛爾蘭13.7噸;2019年交通業可再生能源佔比德國7.7%,歐盟8.9%,瑞典30.3%,希臘4%。

批評者的另一個擔心是德國在科技和數字技術方面落後於競爭對手。

歐盟數據顯示,公共服務領域和商業領域數字化程度德國在歐盟21個國家排名倒數第六,數字化程度最高的是愛爾蘭,最低的是希臘。

這些也是默克爾留給繼任的政治遺產。

新冠疫情爆發後,默克爾政府的抗疫政策招致褒貶不一的評論,但經濟復蘇將是她的繼任者接過的首要任務。


接納難民

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一度引發國內矛盾,但同樣對德國社會有長遠影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一直依靠移民來補充勞動力、維持經濟運轉、扭轉人口老齡化趨勢。 七十多年過去後,目前超過四分之一的德國人有移民背景。

BBC記者希爾指出,隨著時間推移,伴隨難民危機而來的政治緊張已經化解,但仍有少數德國人憤怒不已,將犯罪率升高和恐怖襲擊威脅歸咎於默克爾政府的難民、移民政策;這一勢力的骨幹是成功進入議會的極右翼政黨 AfD。

AfD對在前東德長大的年輕人的吸引力源於對默克爾的失望——他們以為東德背景的默克爾會向東部地區傾斜,尤其是經濟和福利政策方面。

也有人批評默克爾在消除德國性別不平等現象問題上留下敗筆;德國男女薪酬不平等在歐洲屬於最嚴重之列,更多女性被擋在商界和政界精英層之外,等等。

不過,默克爾的支持者指出,她出任總理就為年輕女性樹立了榜樣,而且她的內閣關鍵職位基本上都由女性擔任,包括國防部長。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65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