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遭到少數資本集團壟斷,觀眾普遍不滿,但至少還有品質較優的公共電視可以選擇。公視不但提供弱勢服務及優質文化節目,甚至能夠不分藍綠批評政府政策,作為公共論壇的媒體。
但這兩年,公視成了世界大笑話。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內鬥不斷,並且延任將近 800天,而第五届公視董事提名了 4次,依舊無法順利產生。原本支持公視的觀眾不但失望,更是憤怒。
台灣公視會有今天,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1980年,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提出公視的想法,但不是為了建立獨立自主的公共媒體,而是希望成立新的「政府電視」,糾正日益「敗壞」的電視文化。公視還在孕育,就差點投錯胎。
1990年6月,行政院新聞局成立「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正式展開公視的籌建工作。但由於行政院版《公視法》草案不尊重專業,加上籌備會的主管人員任用引發爭議,導致傳播學者撰文抨擊。1993年3月,傳播科系學生率先成立「公視立法觀察團」,監督公視立法;6月,一百多位學者與藝文界人士組成「公共電視民間籌備會」,要求政治與商業力量退出媒體。
國民黨眼見意圖操控公共媒體的計劃將要落空,對於公視建台的態度不但轉為消極,甚至還提出「廢台」的主張。最後在民間團體及在野黨的努力下,終於在 1997年通過了延宕 8年的公視法,但也讓公視陷入「小而美」窘境,不僅限制了公視的規模與預算,還要求開播 4年內不得製播每日新聞。公視才剛出生,就差點腦殘。
資本邏輯侵入台灣媒體領域的腳步,未曾因為公視的成立而有任何遲疑,來自學院與社運界的反對內部新聞控制的聲音,也不曾稍歇。2000年5月,台灣首次政黨輪替,過去在威權體制嚴密控制下的廣電媒體結構,也出現較大的鬆動迹象。
2003年,媒體改革團體提出「建立公共廣電集團」,主張將國有媒體公共化,並與公視結合,整合既有資源,透過頻道分工轉型成一個民主、多元、有競爭力、影響力和經濟規模的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發揮節制媒體過度商業化的功能,並强化媒體公共服務的責任。
民進黨政府呼應這項主張,於2006年 7月整合原有的華視、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成立「公共廣電集團」。但由於民進黨始終不願進行相關法規修正,應給予華視的經費也從未到位,而其他的頻道仍只是委由公視製播,整合從未真正實現。
2008年底,國民黨雖然重獲政權,但仍視公視為深陷綠營之手。於是國民黨凍結公視預算,試圖癱瘓公視運作,同時提案修法擴大公視董事會人數,從 11到15人改為 17至21人。
此舉不僅幫政府大開控制公視之門,透過預算細目審定干預公視自主運作,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社會共識,也違背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時「絕不干預媒體」的承諾,逼迫台灣新聞自由及公共電視自主嚴重倒退。
2009年1月1日,超過 3000名群眾為此走上街頭,參與「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包圍立法院。雖然公視預算得以解凍,但立法院仍通過擴張公視董事人數的提案,國民黨將自己中意的人選送入公視。從此,「新」、「舊」董事衝突不斷,也讓公視陷入前所未有的暗黑時代。
台灣公視一路走來,始終顛跛崎嶇,即使已引發民怨,成為笑柄,但朝野政黨仍無法有效解决爭議,更遑論正常與健全發展。事實上,恐怕不會有任何執政者希望公共媒體能夠獨立、壯大。雖然強大、獨立的公共媒體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也會讓執政者備受監督、飽受威脅。
公共媒體的未來仍是一派迷濛。還好,台灣民間社會推動的媒體公共化運動雖然像公視一樣面臨許多挫折,但比起空嘴薄舌的政客們,他們不僅對公共媒體未來有更多信心,也願意始終如一投入改革行動,畢竟媒體的公共與民主不會從天而降。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from 陽光時務週刊 · iSunAffairs Weekly http://www.isunaffairs.com/?p=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