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 March 2013

許驥 - 香港品牌雜誌台灣人話事──張鐵志專訪

世紀版   明報   2013年3月2日

台灣作家張鐵志去年低調來港,成為品牌雜誌《號外》的主編,不久後又做了香港女婿。今年1月起,《號外》正式改版,用學民思潮做封面人物,高呼「YOUNG POWER」,一改過去多年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第二期,則請多位同志名人手拉手做封面人物,說「Gay & Proud」。有人說「號外回來了」,有人說「沒看過這麼有文化視野的雜誌」,有人甚至說這兩期《號外》「是個奇蹟」。張鐵志說,接下來一整年,《號外》都要挖掘香港正在興起的新生文化力量。

來香港後,張鐵志的體重有些增加。問他是不是因為婚後發福?他似乎不好意思承認,推說是因為坐辦公室的緣故。這話興許不假。



被拒絕入境的作家

過去多年,張鐵志頻繁往返於中港台各地,一直處於奔波狀態,直到最近半年才安定下來。

1972年出生的張鐵志,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23歲成為專欄作家,多年來筆耕不輟。他在大陸頗有名氣,因為他的幾本樂評著作:《聲音與憤怒》、《時代的噪音》等,都很暢銷。但和很多港台作家在大陸的遭遇一樣,他們不被允許出版關於時事、政治的著作,乃至於大陸讀者對他們只能有片面的印象。直到最近,張鐵志才能出版他政治專業方面的著作《時代正在改變:民主、市場與想像的權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也算是為自己正名。

但就在這本書快要出版的前夕,張鐵志突然被大陸政府拒絕入境。當時他還供職於《陽光時務週刊》,之後台胞證也不得續簽。張鐵志說,他自己都不清楚具體原因是什麼。他在大陸書可以照出,專欄可以照寫,微博也沒有被刪號,但就是人不能進去。不能去大陸,為了了解國情,只能積極上微博。他說,好在人在香港,每周都有來自兩岸的朋友,仍舊可以做面對面的交流。這也是他當初選擇來香港的原因之一,因為或許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地方,可以像香港這樣把兩岸三地如此緊密地連接起來了。

兩岸三地視野的形成

雖然在媒體行業混了十幾年,但是張鐵志卻不定義自己是媒體人,而比較認同自己是獨立作家。他在台灣時,供職過《新新聞》和《旺報》。在《旺報》做文化副刊主任期間,策劃了很多中國專題,每周十幾頁的專題,把導演賈樟柯、藝術家艾未未等人引介給台灣讀者,當時台灣還沒多少人知道誰是艾未未。直到這次來了《號外》,張鐵志說他的自我認同才有了轉變,因為是掌管一本雜誌,全身心投入編輯工作,寫作時間大減。

《號外》之於張鐵志,是個情意結。過去,他常常會叫朋友帶《號外》去台灣。張鐵志說:「《號外》是吸引我來香港定居的最主要原因。」而他,也會把他關注兩岸三地的視野,帶到《號外》來。這種視野來自他長年在中港台的走動。而這種走動,則開始於一本書的因緣際會。

2008年5月,張鐵志第一次在內地出書。在此之前,大陸是遙遠而陌生的。之後去大陸參加活動,漸漸於大陸音樂界、學術界交流,也收到大陸媒體邀約開專欄。在交流的過程中,才發現台灣對中國的認識是不足的。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道,不是偏藍就是偏綠,不是一片光明就是一片黑暗。而真實的大陸,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相應的,他也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認識非常有限。張鐵志本來是無心的往來兩岸,後來覺得自己可以做中台之間的橋梁。他介紹一些大陸的作者在台灣媒體寫專欄,也幫大陸媒體的一些專題策劃,包括早前被停辦的《看歷史》雜誌,原因就是做了一期台灣專題,張鐵志是他們的顧問之一。

連接大陸的異質聲音

來《號外》做主編,因為《號外》可以提供一個連接兩岸三地的平台。張鐵志覺得,香港現在充滿本土主義氣氛,今天香港要對抗的是來自北京的一元價值,不要「中國模式」強加在香港身上,香港今天要的是多元開放,不要被大陸同化。但是,他說,香港不可能單打獨鬥去對抗來自北京的「中國模式」。所以,就要連接大陸內部的異質聲音,跟主旋律不合的價值。這種價值,就像是最近兩期的《號外》,關注90後悄然興起,同志文化方興未艾等等。

當今年第一期《號外》的封面被放到facebook上時,一兩個小時就被分享了六七百次。張鐵志說,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况。來香港後,很多朋友都跟張鐵志說年輕的時候是看《號外》長大的,這本雜誌對他們影響至深。但《號外》如今不像1980年代那麼有影響力了,張鐵志想重新找回《號外》新銳、先鋒、探索的感覺,扮演比較先鋒的角色,對城市文化的探索。

站在台灣人的角度看,張鐵志覺得香港人近年非常焦慮,中港矛盾、梁振英等問題困擾着香港市民,翻開報紙,每天都告訴我們哪家小店要倒閉,舊的東西、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斷在消失。那麼,新的東西在哪裏呢?張鐵志一方面感到香港人的焦慮,一方面又感到香港人對新生事物的興奮。所以,他就想挖掘這些新生事物。比如,主流音樂愈來愈無聊了,可是去年很多新的音樂節出現。所以今年第3期《號外》就會推出香港獨立音樂的專題。接下來,還會做香港創意城市的專題、回歸自然回歸農業的專題等等。

這是從挖掘新生事物的角度出發,最近一期《號外》的封面人物,選擇了學民思潮。因為是今年第一期雜誌,也有盤點過往一年的意味。2012年,學民思潮是當之無愧的風雲人物。同時張鐵志相信,正處於巨大變動中的香港,很多東西在死亡在消失,而學民思潮這群90後,則象徵新的力量正在出現。

《號外》新角度

第二期同志專題,做了足足50多頁的篇幅,以香港為主,但也有兩三篇來自台灣和大陸的文章。去年,香港和台灣的同志遊行,都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而在香港,從演藝圈到政界,都有重量級人物出櫃。但張鐵志覺得,香港的媒體雖然有關於黃耀明、何韻詩的報道,卻沒有做比較整體性的專題。《號外》填補了這個空缺,他相信是香港媒體近年來最完整的同志議題報道。

這兩期雜誌在網絡上都有很大反響,但是作為主編的張鐵志會不會擔心,雖然facebook上的「讚」不少,但實際銷量並不一定好呢?張鐵志說:「有分量的雜誌會比不痛不癢的雜誌更好賣。」他說這兩期雜誌,都賣得不錯。為了吸引讀者購買,張鐵志也花了不少心思,包括邀請何韻詩在第二期寫了一篇專文,講述自己的心聲。而在封面上,也是有意選擇明星來做,還讓眾人手牽手以示團結,並盡量做得精美,使雜誌有額外的收藏價值。

如何看待香港媒體

算上《陽光時務週刊》,《號外》是張鐵志第二份合作的香港媒體。他說,大約三四年前他曾經在台灣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他對香港媒體的看法。在那篇文章中,他對香港媒體有正面評價,他說因為在他看來台灣媒體實在太爛了。張鐵志說,台灣人常會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他在香港看到媒體對文化的報道不比台灣少,甚至更好。香港雜誌蠻好看的,但確實沒有以文化議題為主的雜誌,大多是生活類的。另外,他說香港沒有「新聞周刊」,缺少對時政比較認真、嚴肅報道的雜誌,這也是《號外》想要填補的空間。

另外的一個消息是,《陽光時務週刊》的執行主編張潔平離職後,也會加盟《號外》。來自台灣的主編張鐵志,來自大陸的張潔平,和一群香港同事共同打造一份香港雜誌。這個編輯部,彷彿就是個兩岸三地的融合體。

文.許驥  圖.尹錦恩  編輯袁兆昌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