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June 2013

排污劵


排污劵與界外效應

如果學劵制和醫療劵的理念,是透過市場力量(即:錢跟用家走),促進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競爭,提升整體服務質素;那麼排污劵 (Pollution vouchers) 的用意,便是透過提供誘因 (Incentive),令企業主動地減少污染環境,解決經濟學上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 問題。

所謂「界外效應」,是指個人(或企業法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人(又或者一大群人),但是無須承擔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好處和壞處)。教科書經常引用的例子,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河道,直接影響下游居民的健康。做成「界外效應」的原因,可以是資訊不流通(受害人不知道應該追究誰)、產權不清晰(自然環境人所共有但並不屬於任何個人)、交易成本的差異以及市場失效 (Market Failure) 等等。

這種事情,偉大祖國很常見。結果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損,家園被毀,健康被犧牲,投訴無門,只好上街,演變成「群眾事件」,吸引傳媒報導。最近一宗,發生於雲南昆明,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所提供的資料和連結。另一個好例子,是較早前的上海黃浦江死豬事件(簡稱:豬肉湯),官府花了不少功夫追查源頭。

排污劵 (Pollution vouchers) 的概念,是首先要求企業自行評估(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排污量,同時先付款(向官府購買相應數量的排污劵)。由於商業機構的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Profit Maximization) ,因此企業必定會設法減少排污,令實際的排污量比預期中少。至於用不完的排污劵,理論上,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賣給其他需要排污的(本土或跨國)企業(可以是來自相同或者不同的行業),而交易活動可以在虛擬空間(例如:網上交易所)進行,不受國界以及時區的限制。長遠來說,排污劵有助於官府和企業評估、控制以及減少排污量,有利於保護環境,達成三贏局面。關於排污劵的理念和實踐,網上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英文學術文章以及外國政府的政策文件,關鍵字:Pollution vouchers、Externalities and Pollution。

華人社會未必管用

理論上,排污劵對企業、官府和環境都有利,是三贏方案。然而,現實世界,華人社會,卻未必管用,原因是國情不同。

東方特色的官商勾結,是污染環境的企業通常有(地方或中央的)官員撐腰,官商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商人會用金錢物質或其他東西(例如:性服務、向官員的子女或二奶輸送利益)賄賂官員,就當是交保護費,因此不會購買甚麼排污劵。而涉案的官員和商人很可能已經擁有外國居留權,早已把直系親屬安置於外國,以及在當地置業,而財產也(透過香港、澳門和新加坡)轉移得七七八八。當事人繼續留在大陸,是想在末日來臨或者出走逃亡之前,刮得幾多得幾多。

他們已經舖好了後路,所以中國的未來與他們無關。他們也沒有甚麼道德包袱,不介意別人的兒孫日後沒有清潔的水源或者食物,又或者失去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偉大祖國的特權階級,吃祖先留下的遺產,斷別人子孫的後路,是常見的事。對於習慣殺生以及不相信報應的「強國人」(港式網絡語言)來說,污染環境沒有甚麼大不了,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承擔後果。只要自己的孩子安全,其他的事情無關重要。孫中山 (1866-1925) 講過,中國人心目中,只有家,沒有國。

排污劵於是成為書生藥方,知易行難。它是西方文化的產品,背後的假設,是企業願意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SR),官府則認真地執行職責,設法保護環境,以及透過正當和合法的渠道,協調和解決不同持份者 (Stakeholders) 之間的利益衝突。西方人的處事方法,是透過建立制度來解決問題,制度不夠完善的話,就透過協商產生改革方案,然後付諸實行,再不斷地調整和修改。這個過程可以很漫長,要求參與者具備理性和包容的處事態度,對於制度要有足夠的信心,擁有敲定細節的耐性,以及高水平的談判技巧。

這些條件,在東方人社會(尤其是大陸)並不存在。中國人社會,不信制度也不信人。大陸的情況,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早已蕩然無存,社會變成弱肉強食、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壞人名成利就,好人慘被犧牲。而不管是特權階級還是老百姓,他們的心態,都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盡快賺夠錢,逃離魔鬼國度。再加上權力缺乏約束,政治勢力干預經濟活動的程度高,貪污腐敗普遍以及嚴重,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官府裡面有某個傻瓜想推動排污劵或者類似的配額制度(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經濟學人>報導),結果只會是白忙一場,不可能發揮作用。背後所牽涉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不會教。正如那碗非常足料的上海灘豬肉湯,洋人做夢也想不到。

插圖來源:阿波羅新聞網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Lesson 4: Externalities and Pollution
http://cepfe.nmsu.edu/?q=book/print/172

Duke University: Economics:
Chapter 21: Externalities in Competitive Markets
21A.1.3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http://public.econ.duke.edu/~psarcidi/nechyba/Chapter%2021.pdf
Extract: Page 764: The most common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works as follows: The government determines an overall level of pollution (of each kind) that it finds acceptable and then issues pieces of paper that permit the owner to emit a certain quant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ants per week (or month or year). These pieces of paper, known as pollution vouchers or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thus represent the “right to pollute” by some amount. Then the government releases these rights – either by auctioning them off or simply giving them to different firm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essence, the policy therefore “caps” the overall pollution level by fixing the number of permits – and then allows “trade” in permits to determine who use them. For this reason, i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a cap-and-trade policy. Each producer therefore has to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using a pollution voucher. As a result, by introducing pollution vouchers into an economy (and prohibiting the emission of pollution when firms do not own such vouchers), the government has created a new market – the market for pollution vouchers.

Carbon Emissions
The Cap Doesn’t Fit
The Economist (Jun 19th, 2013)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analects/2013/06/carbon-emissions
Extract: ON JUNE 18th, China became the latest and largest country to trade carbon emissions. The southern city of Shenzhen started a pilot emissions-trading scheme (ETS). China needs to cut emissions. It also needs to shift from command-and-control limits on pollution to market-based ones, like an ETS. So on the face of it the idea is fine. But the actual pilot looks like charade. An ETS is a kind of cap-and-trade scheme: a country caps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n trades permits to emit up to that amount. But China has no carbon cap. Its big, powerful polluters have vetoed the idea. So how can it have a cap-and-trade scheme? Answer: it sets a target for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of GDP. The 635 companies covered by the Shenzhen scheme (including PetroChina and Huawei, a giant electronics firm) will get allocations of roughly 100 m tonnes of carbon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which would represent a 30% cut in emissions per unit of output.

公視新聞網(2013 年 5 月 17 日):
不滿興建煉油廠 昆明民眾上街抗議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40599
節錄:中國雲南省昆明市,昨天爆發這個月以來第二次的大規模示威,上千人走上街頭。民眾 16 號在雲南省政府前,高呼口號,高舉標語,不滿當地政府持續漠視民意,要興建煉油廠賺取暴利,犧牲昆明的生態環境與民眾健康。當地民眾擔心煉油過程會產生有毒物質、高分貝,要求停止建廠計畫,示威過程中,跟警方發生了推擠衝突。中國石油投資 190 多億元人民幣,在昆明安寧市建設千萬噸級的煉油廠,是中緬油氣管的配套項目,也被視為創造 GDP 的重要工程。但當地民眾擔憂煉油廠會產生傷害人體的對二甲苯,加上中石油遲遲無法提出環評報告,儘管昆明市長李文榮強調,只有多數民眾贊同才會批准興建,不過連續兩次的大規模示威,也突顯出民眾對官方可能會說一套做一套的高度不信任。

人民網(2013 年 3 月 11 日)
上海黃浦江漂浮死豬追蹤:初步確定來自浙江
http://leaders.people.com.cn/BIG5/n/2013/0311/c58278-20752900.html
節錄:連日來,黃浦江上游水域漂浮死豬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 11 日發布最新消息說,經相關核查,初步確定這些死豬來自浙江省嘉興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10 日晚,上海鬆江、金山區水域已打撈起死豬 2800 餘頭。目前,檢疫未發現人畜共患病原,黃浦江上游水質較為穩定,出廠水符合國家標準。據上海市新聞辦說,本月 4 日起,嘉興當地媒體連續報道了當地大批生豬病死及扔棄河道等現象。而上海沒有發現向黃浦江等河道扔棄死豬現象,也沒有發現重大動物疫情。上海市政府已明確要求各主管部門全力做好應對處置,確保飲用水源地取水安全及自來水廠供水符合國家標准。上海環保、水務部門連日來加強對黃浦江水源水質監測,對飲用水取水口加大監測密度和水面巡察。

阿波羅新聞網(2011-10-06):
這還是中國嗎?環境污染觸目驚心(42 圖)
http://hk.aboluowang.com/news/2011/1006/220833.html
節錄:2009 年 10 月 14 日晚上,第 30 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紀實基金在美國紐約美國亞洲協會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來自中國的盧廣以<關注中國污染>的專題攝影獲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

相關的文章:

地雷、狗屎、界外效應
2010 年 6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11.html
節錄: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任由狗隻隨處便溺,是一種「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 。所謂「界外效應」,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人,但是無須承擔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好處和壞處)。教科書經常引用的例子,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河道,直接影響下游居民的健康。做成「界外效應」的原因,可以是資訊不流通(受害人不知道應該追究誰)、產權不清晰(自然環境人所共有但是並不屬於任何個人)、交易成本的差異以及市場失效 (Market Failure) 等等。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特權階級也知道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不行,但是他們並不在乎。因為特權階級不需要光顧公(國)營的教育、醫療和法律系統,他們的孩子都被送到外國唸書,他們的病由醫術高明的國產軍醫或者外國醫生醫治,他們的財產透過香港、澳門和新加坡轉移,然後交由外國的銀行保管和投資。至於他們的特權和人身安全,則靠暴力和謊言來維護。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有把握。為了購買政治保險,特權階級的孩子會採用不同的姓氏,被分散安置於不同的西方國家讀書、工作和生活。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紅頂商人」胡雪巖 (1823-1885) 是官商勾結的表表者。

28/06/2013


from 小收煞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