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September 2025

謝蘭尼:台灣站在十字路口:自我調適,否則被併吞

@ 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20250907


在一場攸關印度—太平洋地區未來安全架構的劇烈變局中,台灣正處於動見觀瞻的震央。嚇阻是否持續奏效,抑或徹底崩解,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台灣海峽,從根本上重塑全球權力格局。

箇中利害無以復加。當前,日趨強勢的中國已在多個面向,對台北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北京的戰略是全方位的,包括軍事恫嚇、外交孤立、經濟脅迫,以及無孔不入的滲透煽惑,企圖從內部裂解台灣的民主社會。

政治對立加深 國安共識受限

來自中國的挑戰又因為台灣內部的政治分歧,而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延伸到關於這個島國的身分認同,以及未來對中關係的根本性問題。隨著政治對立程度加深,台灣在重大安全決策上凝聚共識的能力,變得愈來愈受限,而偏偏當下正是最需要團結的時刻。

數十年來,台灣的安全奠基於一項隱晦的保證之上:美國的軍事優勢與民主團結,能夠庇護這個島國免於中國的侵略。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現實的變遷,這種確定性已在重重壓力之下逐漸崩塌。

川普政府在印太夥伴關係上的破壞性作法,包括對美國的關鍵戰略夥伴印度,發動近乎經濟戰的行動,為亞洲的安全佈局帶來危險的不可預測性。與此同時,美國內部日益嚴重的政治掣肘與戰略疲乏,讓外界對於華盛頓願意為了台灣,不惜與中國直接衝突的決心,產生令人不安的疑慮。

這些疑慮恰恰浮現於情勢最惡劣的時刻。中國的軍事挑釁已成為日常,戰機與船艦頻繁越過台灣海峽中線,赤裸裸地展示武力。在外交層面,北京持續蠶食台灣的國際空間,包括挖走台灣的多個邦交國。與此同時,中國的滲透也達到前所未見的程度,結合惡意假訊息、經濟利誘與網路攻擊,企圖削弱台灣的民主制度與社會凝聚力

或許最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已經發動人類歷史上最迅速、最野心勃勃的和平時期軍備擴張。北京的國防工業複合體正以遠遠超越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的速度,大量生產戰艦、飛彈、戰機與無人機。中國龐大的飛彈庫涵蓋數千枚精準導引的彈道與巡弋飛彈,有能力摧毀台灣的軍事基礎設施。
中共軍事擴張 企圖逼降台灣

中國海軍的船艦數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而其核武器庫存的擴張速度,更是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所未見。藉由這類軍事擴張,北京向台北傳遞訊號,即併吞台灣勢在必得,抵抗毫無意義。北京或許認定,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為併吞台灣提供了多種手段,包括直接入侵、利用封鎖扼殺經濟運轉,以及持續透過難以承受的軍事施壓,逐漸迫使台灣在政治上屈服。

在前述背景下,台灣若要救亡圖存,就必須揚棄已經過時的安全想定,正視嚴峻的現實。嚇阻不能僅止於仰賴外部承諾,而是必須從可信的自我防衛能力出發,善用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事實上,台灣的地理條件正是遏阻敵人來犯的最大資產。這個島國的多山地形、適合進行兩棲登陸的海灘有限,以及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均湍急浪高的海象,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但前提是台灣採行正確的軍事戰略。

這意味著台灣應該優先發展不對稱戰力,而非採購傳統的昂貴裝備,包括能夠殲滅入侵艦隊的機動式反艦飛彈;可以封鎖登陸區的水雷;防禦性無人機蜂群,以及在密集飛彈轟炸下仍可獨立作戰的分散式海岸防衛部隊。

同樣重要的是,台灣應該放棄投資易受攻擊的高價值目標。當中國的飛彈有如暴雨般傾瀉時,先進戰機與大型水面船艦將淪為昂貴標靶。相反地,台灣應該聚焦於發展存活性高、具備成本效益的武器系統,以阻止中國迅速取勝,並讓任何入侵的嘗試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民間韌性 也是嚇阻重要支柱

民間韌性則是有效嚇阻的另外一根支柱。烏克蘭的經驗提供了寶貴教訓,即韌性不僅來自於前線的火力,也仰賴全民做好妥善準備。

台灣必須擴大後備部隊訓練計畫,定期舉行民防演習,並建立分散式重要物資倉儲,包括燃料、醫療設備與通訊器材等。目標是確保即使遭到中國的飛彈攻擊或封鎖,民生基礎設施仍不至於全面癱瘓,社會凝聚力也不會潰散。

中國的影響力行動也構成同樣嚴重的威脅,需要擬定細緻的對策。北京的戰略瞄準台灣民主制度的弱點,透過網路攻擊、散播假訊息與秘密政治資金,企圖撕裂社會,侵蝕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台灣的應對也必須是全方位的。加強媒體識讀教育,能夠讓一般公民識破網路世界的惡意操弄。選舉法規需要強化,以杜絕中國暗中資助特定候選人與政黨。資安防護必須擴展到關鍵基礎設施的民間營運單位,而非僅限於政府機關。

最關鍵的是,台灣的民主制度必須保持韌性、透明與公信力。民主愈是堅實,中國能夠滲透的土壤就愈貧瘠。

雖然美國的支持依然至關重要,但台灣不能完全依靠華盛頓的承諾。相反地,台北應該主動深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因為這些國家也有防止中國稱霸的共同利益。

日本正日益將台灣的安全視為自身國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臨中國在邊境施壓的印度,同樣深切關注如何維護印太地區免於中國宰制。澳洲和歐洲也逐漸意識到,台灣的命運攸關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的外交戰略應在三個層次上運作:首先,透過非正式的安全對話與演習,培養與區域民主國家的合作默契;其次,訴諸國際法律架構,強調台灣人民在不受任何脅迫下,自主決定未來的權利;最後,拓展經濟夥伴關係,使國際社會無法承受台灣被孤立或侵佔的代價。
夥伴關係極大化 對台至關重要

這些行動不會削弱美國嚇阻的重要性,華盛頓依然是抗衡中國脅迫的最主要力量。然而,台灣在持續深化與美國安全合作的同時,也必須防範美方的介入可能延遲、有限,甚至受到政治掣肘的風險。

台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夥伴關係極大化,同時避免過度依賴。如果台灣展現真正的決心與能力,就能強化國際馳援的正當性。反過來說,自滿會讓台灣的承諾遭到質疑,削弱其他國家為台灣承擔風險的意願。

中國毫無疑問是以併吞台灣為目標。不確定的只是台灣是否做好準備,確保北京的野心永遠無法得逞。而一套多層次的嚇阻戰略—結合堅實的自衛能力、民主韌性,以及拓展全球夥伴關係—可以讓中國的侵略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大幅降低其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作者謝蘭尼為新德里智庫「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擁有得獎作品《水:亞洲的新戰場》等九本著作。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9/blog-post_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