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2 October 2024

何清漣: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中國威脅」VS「和平崛起」(二之二)

3月6日,在北京全國兩會期間看望政協部分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罕見地公開指名稱在過去五年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過去五年是指從2019年3月下旬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華貿易戰至今。但是,美國國內對華政策開始發生分歧應該早在18年前,標誌性事件是2005年1月,美國兩大地緣戰略家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與米塞斯·海默(John Joseph Mearsheimer)接受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邀請,在該基金會的刊物《外交政策》上討論中國是否「和平崛起」這個問題,如今終於走到了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

討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背景

中國2001年加入WTO,當年GDP總值為1,339億美元,此後幾年增長非常迅速,到2004年,中國GDP總量高達19,317億美元,占全球當年GDP總量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躍升世界前十大的第六位。隨著GDP總量的迅速上升,中國在2003年博鼇亞洲論壇、第30屆世界高峰年會、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亞區域合作與中美關係高層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上,開始發表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新道路的講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曆鄧、江、胡三朝而不倒的「理論常青樹」鄭必堅的演講,他的演講最終稿就是美國《外交事務》2005年9/10月合刊上發表《中國的和平崛起至大國地位》(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此後數年間,鄭必堅成了國際社會閃亮的中國理論明星,在各種國際會議及外媒採訪中,他多次重申,中國的和平崛起僅僅是一個解決中國內部問題的「中國夢」;中國夢不同於美國夢、歐洲夢,也不同于蘇聯夢,中國只出口電腦,不出口革命。鄭必堅不斷強調的一點是,中國無意挑戰或推翻現行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

與「中國和平崛起」相伴隨的是對鄧小平「韜光養晦」謀略的理解,中國研究專家開始討論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一種翻譯被公認比較傳神,那就是「在沒有力量的時候收起利爪與尖牙,有力量的時候再露出來」。對「韜光養晦」的這種理解直接關係到對「中國崛起」的看法,除了人權組織及少數中國研究專家不看好之外,基本共識是認為「中國崛起」指日可待,分歧點隻在是否「和平」。布魯津斯基與米塞斯·海默兩位相差20歲,但至少有十餘年,兩人同時活躍在地緣政治戰略研究圈,而且都是大師級的理論扛鼎人物,《外交政策》因此想出了這一高招,邀請二位觀點相左的大師同台「打擂」,就中國是否和平崛起,會不會給世界造成威脅直接交鋒。

兩位大師究竟談了什麼?現在回望這場「和平崛起」VS「中國威脅論」的辨論還十分有意義——個別預測細節不准無傷大雅。

布里辛斯基從現實感受出發談「中國和平崛起」

布里辛斯基與美國現階段影響甚大的地緣政治大師米爾斯·海默之間的那場爭論,其實就是「中國和平崛起」VS「中國威脅論」。

2005年1月1日,雙方在美國的《外交政策》雜誌上進行了一場辯論,標題是《巨人間的衝突》(Clash of the Titans),主題是美國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

布里辛斯基的觀點被雜誌編用「掙錢,而不是戰爭」加以概括,他的主要觀點是: 「今天,在東亞,中國正在崛起——到目前為止還是和平地崛起。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國對其歷史的某些部分懷有憤恨甚至感到羞恥。民族主義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而且對外部問題——特別是臺灣問題——中國國內存在著嚴重的不滿。但是,衝突並非不可避免,中國領導者並不想在軍事上挑戰美國,他們關注的重點依然是經濟發展,以及贏得別國對其大國地位的承認。」他的依據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經濟和心理投資的規模驚人,2010年中國將在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於中國來說,成功地組織這些國際活動,暗示著一種謹慎的對外政策(對外贏得國際認同)將會占主導地位,對抗性的對外政策可能中斷中國的經濟增長,損害數億的中國人口,威脅中國共產黨對權力的控制。基於上述觀察,布里辛斯基認為,中國領導者對於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的軟肋有理性的認識與算計。所謂「軟肋」,就是中國的軍事力量與美國相差甚遠,真要發生衝突,並無一支能夠和美國對抗的軍事力量,因此,中國只能在戰略層面繼續保持最低限度的防禦威懾姿態。

布里辛斯基在這次對話中提到他在中國訪問時聽到不久前中共中央領導層那次「有趣的訓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九個大國的興衰」,這事指的是2003年11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聽取首都師範大學齊世榮與南京大學錢乘旦兩位教授主講「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歷史考察」這一題目並進行討論,這事當時在國內甚是轟動,被認為時任中國領導層對中國的未來有深刻思考。

米賽斯·海默從邏輯推論出發的「中國威脅論」

被目為「中國威脅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反對這個觀點,他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地崛起,如果它的經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繼續保持飛速發展的話,美國和中國之間很可能會進入一場激烈的防務競爭,並極有可能發展為戰爭。中國的絕大多數鄰國,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和越南,都可能加入美國的陣營以脅制中國的勢力。」

與布里辛斯基從觀感出發的「中國和平崛起論」不同,米塞斯·海默的中國威脅論是基於邏輯推論,第一點是他的國際政治理論:最強大的國家會努力在自己所在的地區內建立霸權,同時確保沒有其他強大的競爭勢力控制其他區域,並最終主宰整個體系。國際體系的主要參與者是依照無政府主義行事的國家,在這種體系中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使自己比潛在的競爭對手更強大。一個國家越強大,其他國家攻擊它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點是美國無法容忍與其相抗衡的對手出現。1991年,在冷戰結束之後不久,老布希政府大膽地宣佈,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計畫繼續保持這種地位;小布希政府2002年9月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仍然強調「美國應當防範崛起中的國家,保持它在全球勢力均衡中的控制地位」,並且提出的「先發制人」的戰爭立場。

米塞斯海默的結論是:中國有可能試圖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去主導亞洲。具體而言,中國將努力擴大與鄰國、尤其是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勢力差距,並確保亞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威脅到它。日漸強大的中國也可能試圖將美國趕出亞洲,就像美國以前將歐洲列強趕出西半球一樣。相應地,獲得地區霸權可能是中國收回臺灣的唯一途徑。

因此他認為美國必須設法遏制中國,最終把中國削弱到與美國無法抗衡,不再有能力控制亞洲為止。

這場討論在地緣政治理論圈影響深遠,兩位大師各有數量眾多的支持者,其論點經常被美國對華外交圈的人反復提及,多是選擇A還是B的問題。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當選,白宮對華政策急劇轉彎,2018年11月2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發表《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推動建設性警惕》報告(Chinese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承認美國的中國研究界對中國誤判,指出中國利用美國的開放民主加以滲透、大舉操弄美國政府、大學、智庫、媒體、企業和僑界,希望借此阻斷美國對中國的批評、以及對臺灣的支持。 此後,「中國威脅」看來已成事實,米塞斯·海默的「中國威脅論」再無爭議。

現階段真正的問題是:臺灣成了美中兩國未來衝突的引爆點,雙方究竟就此做好切實的準備沒有?尤其是美國,現在處在歐亞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

何清漣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from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4/10/20230311-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