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0 September 2024

评论 | 王丹:邓小平真的曾经有意推动民主吗?

最近, 作家戴晴的言论再度引发关注, 尤其是她对晚年邓小平的描绘, 令人无法苟同。 作为曾经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分子, 戴晴如今却声称邓小平曾有过未实现的民主梦想, 甚至将他塑造成一位追求民主的政治领袖.。这样的言论, 模煳了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 邓小平真的曾经有意推动民主吗?

戴晴的言论, 集中于邓小平对中国未来的设想.。她声称, 邓小平认为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自由化, 而是左倾; 他希望中国能够像香港, 台湾那样发展, 言下之意, 邓小平的晚年, 曾经梦想中国能转型为民主社会.。然而, 这种说法, 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首先, 戴晴在论述中提到邓小平曾经想过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从宪法中删除, 但是她没有提到的是, “四项基本原则”本身, 正是邓小平本人提出的中共的基本治国纲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虽然推动了经济改革, 但其“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改革的红线和底线, 这明显限制了任何形式的政治民主化的可能性。 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曾经发动和坚决支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甚至宣称“反自由化要说一百年”。这些话语表现出他对政治开放的强烈抵制, 而不是向往。这些历史事实, 戴晴并没有提及, 反而根据一两句听来的传言, 就将邓小平描绘为一个支持政治开放的领袖, 这种选择性忽视呈现的, 并不是完整真实的历史。

谈到邓小平的政治遗产, 无法绕过的就是1989年的天安门六四事件。 戴晴的论述试图把邓小平描绘成一个有远见的改革家, 但她对邓小平在六四镇压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的责任却避而不谈。当年, 邓小平在党内拥有绝对的权威,他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对学生的武力镇压. 这再次显示出邓小平对民主改革的强烈抵触心态. 赵紫阳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 因反对武力镇压而被邓小平罢黜。他在晚年曾经指出, 邓小平的所谓“政治改革”是有底线的, 一是不能触及中共统治集团的利益; 二是不能背离一党统治的基本制度. 赵紫阳也作证说, 在1989年, 邓本人的强硬立场正是导致六四事件悲剧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 如果邓小平真的有推动民主的愿望, 他本可以选择和平解决这场抗议运动, 而不是诉诸武力镇压. 赵紫阳长期追随邓小平, 他对邓小平的内心真实意图的认识, 应当比跟邓小平没有什么接触的戴晴, 来得更为清楚, 更为深刻.

回到邓小平是否曾有意推动民主这一问题上, 我认为, 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他的整体政治遗产: 第一, 邓小平的确积极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中国的民主化, 而是中共的统治能够更加稳固; 第二, 政治上, 他始终坚守一党专政的底线. 即便他在某些时刻表达过对左倾的担忧, 这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民主改革持开放态度. 相反, 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 始终将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统统限制在了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框架内, 而且事实上, 他也未曾推动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开放。

总之, 戴晴的言论试图将邓小平描绘成一个追求民主的领袖, 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的扭曲. 邓小平所做的一切, 更多是为了巩固共产党的统治地位, 而非实现民众的政治自由. 他在六四事件中的作为, 彻底揭示了他对政治改革的真实态度. 对于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用枪口对准人民的领袖, 我们如何能相信他会希望把中国带向一个民主的未来呢?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wangdan/wd-deng-xiaoping-really-intended-promoting-democracy-0920202413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