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星期二
今年2月18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5周年。這5年間,雖然有一半時間因為新冠疫情影響,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來往中斷,惟其餘時間香港體現逐漸融入大灣區,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愈來愈頻繁。例如2018年建成港珠澳大橋和同年開通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2020年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令市民來往香港與中國大陸更方便;其他政策包括優化專業資歷互認、逐步實現資產互聯互通等。
優勢互補 意味香港流失部分產業
加速區內融合,固然有其好處,可以擴大市場、方便經濟業務往來,同時也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區內城市互補優勢、取長補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廣州是環球貿易中心、中山是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等,大灣區各城市聯繫更趨緊密下,未來市場將進一步一體化,整個地區經濟效益更大。
但優勢互補,也意味着香港的一些產業會流失到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香港與鄰近的深圳在工資和物價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加速融合會令這些差距持續縮小。
香港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大約是5萬美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人均GDP約18萬人民幣,折合美元計,約香港一半。因此,深圳的工資和物價普遍比香港低。近年深圳的服務水平提高,與香港不遑多讓,達到香港中產滿意的水平,所以很多香港人每逢假日就去大灣區消遣,逛超市買餸有之,揼骨按摩有之;玩完一日計及車資,比留港消費划算。所以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景氣、商店食肆「拍蒼蠅」;即使政府大力推銷「日夜都繽紛」,但迄今對提振零售和飲食業效果有限,原因是沒有認清上述的基本結構性問題。
港服務業不能再因循苟且
另一個香港服務業為人詬病的情况,就是本港服務態度不好、對客人「黑面」。其實背後的原因一樣,是因為工資出得不夠高。飲食業辛苦,工時長,長期企,而且香港服務效率高,請人要醒目、手腳快、落單準,有些人想做根本做不來,有些人則寧願較低人工也不願做飲食。在「工搵人」而不是「人搵工」情况下,服務質素要將就。要服務好,大約要幾百元一位。
一般中價以下食肆,港人慣了被服務業員工呼喝,覺得快手食完去返工或回家就算。旅客因侍應態度認為「被歧視」,港人已承受多年,都慣了,其實本地客人才是最受虐的。去外地旅遊,無不認為外地服務較好,但香港人一定會覺得手腳慢。
講到服務效率,暫時無地方比得上香港;而效率相當值錢,為效率犧牲服務態度,是在香港生存所需,以前「翻不到枱」就交不到租,可以說是營商限制所造就的服務文化。但若因要服務好而提高工資,會趕絕廉價食肆,令不想中等消費的人想吃便餐就只能自己煮,犧牲方便;港人寧願接受這樣的服務態度。雖然有時身為食客真的很受氣,但多數是淡如水地得到準確快捷的服務,毋須假惺惺地特別殷勤,已經收貨。不理解香港情况便隨便指摘服務態度差,於事無補。當然,現在「吉舖」處處,營商成本下降,服務業是時候思考營運模式及管理上的創新,不能再因循茍且、等被淘汰。
雖說對比工作辛苦程度,侍應和售貨員的工資在香港不算高,但已經是深圳的兩三倍。有人說去中國大陸的餐廳,會派一個侍應幫客人彎腰剝蟹,逐隻剝,客人可以「食殘廢餐」。在深圳的外省員工,收個四五千元人民幣工資,已經很不錯;在鄉下只能掙個一二千元人民幣,出省也未必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願意殷勤待客。現在覺得大灣區消費好抵好抵的香港基層,可能無想過十年八年後,自己將會成為那些彎腰服侍客人還要只掙得幾千元的服務員。
區域融合 致要素價格均等化
樓價和租金亦一樣。現在交通便利,愈來愈多人住在大灣區到香港返工。有了「在家工作」,愈來愈不需要員工回到公司工作;甚至為慳租金成本,要員工多在家工作。這樣就跟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可以住在遠離市區但租金較便宜、較寬敞的地方。深圳租樓幾千蚊,可以住到正常屋;在香港只能住不足100呎的劏房。愈來愈多人上去住,即是說兩邊樓價會愈來愈相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當中提到改善通關流程,在更多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和「一地兩檢」模式。
如果人員在兩地流動沒有隔閡,那麼樓價也不應該有差異。過去幾年香港樓價回落,部分反映樓價因為這個原因而調節。但大陸房地產市場「爆煲」,樓價也在下跌,因此深圳樓價要追及香港,恐怕還要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香港北區樓價還會上升嗎?
以上說明,在兩地經濟融合、趨於自由貿易時,兩地物價以至它們的生產要素價格(如人工)會逐漸趨同,這在經濟學上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情况就好比在運河打開水閘,水閘兩邊的水平面會調節,直至兩邊相等。
價格調節 衝擊本港低技術勞工
那麼,價格調節會通過什麼形式發生?一個比較簡單無痛的方法,是通過匯率調節,即透過港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令香港經濟恢復競爭力。但這個方法在香港無法實行,因為香港有聯繫匯率機制,港元與美元掛鈎,不可自由浮動。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貶值,則不受香港影響。
更有可能出現的情况,就是兩地物價緩慢改變,即深圳的工資和物價上升,及香港的工資和物價下降。但工資和物價下降十分困難,單靠深圳工資和物價上升去追上香港物價,要花很長時間。而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香港本地由於工資物價太貴,需求會少;同時香港人會繼續往大陸消費,而大陸遊客會覺得香港太貴,減少到香港旅遊消費購物。
以上調節,對本港低技術勞動力的影響最大,因為香港的餐廳侍應和深圳的餐廳侍應工作性質一樣;在香港的商店和深圳商店,買到都是同一批淘寶貨,故此香港人大可以去深圳買,或自己直接從大陸網購,不用光顧本港商店。因此最近一波香港勞動力短缺,它的調節過程將會是通過香港商店倒閉而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而不是通過工資上漲。
但香港的高技術勞動力,例如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數字經濟」等,受這一波的影響較小,因為工種並不容易被其他大灣區城市取代。反之,由於市場融合、「做大個餅」,這些工種的生意反而會多了,他們是大灣區融合的得益者。當然,這是撇除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之後而言。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最近呼籲,每一名香港市民應以大局為重,不應計較「小我」利益,而以香港和國家的「大我」為重要考慮。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趨勢,不會逆轉。特區政府現在似乎只着眼融入大灣區的好處,但忽視了它對香港社會帶來的社會深層次問題。正如上面說,這些問題已經出現,政府需要正視。
作者是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htm/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4/04/2024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