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June 2025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约翰·密尔的自由理念之十:自由思想造就独立的人格

在一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社会中,独立的个体有造就自己人格的机会,密尔赋予这个人格两大特质:强大和开放的心灵与自由而勇敢的思想。缺乏这两大性格特质的人,在道德方面会劣质化,在智性方面会愚昧化。葆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他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会成为全社会的福祉。 

问:密尔讨论完思想与讨论自由之后似乎把目光转向人的社会行为。

答:是的,密尔的思路是自由思想造就独立人格,独立人格致力社会改造。在密尔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   必须有自由讨论,那是因为只有如此才可能找到真理。思想与言论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遵循着同一原则。密尔说:“既然说当人类尚未真完善时,不同意见的存在是大有用处,同样,在生活方面也可以说,生活应当有多种不同的试验,对各式各样的性格,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以自由发展的余地,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应当予以实践的证明,只要有人认为宜于一试。”由此可以看出密尔所秉持的彻底自由主义的信念。扪心自问,100多年后的我们真能践行这种宽容多元的态度吗?看看美国maga党的疯狂,我们可以断定,纵然技术可以日新月异,人的心灵与道德水准是不会有什么改善的。密尔认为,个性、多元化与自由是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元素。

问:密尔对人格个性的看法和康德所称人是目的似乎相合。

答:是的,密尔论述这一主题时,他援引的佐证是德国大思想家威廉·洪堡。洪堡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创始人,是康德的同时代人。深受康德启蒙思想的影响。密尔从洪堡的名著《论国家的作用》中做了几条重要的引述,如“人的目的乃是要使其各种能力得到最高度和最调和的发展,从而达成一个完整一贯的整体”。“每人所应不断努力以赴的目标乃是能力和发展的个人性”。密尔最看重的洪堡的理念是,“自由能激发人的活力,允许多样性才能产生首创性,因此人们行动的价值除了完成某项工作之外还要造就自己独特的人格。”在密尔看来,后者似乎更重要 。他说:“真正的重要之点不仅在于人们做什么,还在于做这事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在人的工作当中,在人类正当的使用其生命以求其完善化和美化的工作当中,居第一重要地位的无疑是人本身。”而且密尔甚至设想出现了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人的一切工作。盖房、种地、打仗、审案,甚至在教堂中读祈祷书。由这些ai去替代世间男女。不过“重大的缺憾依然存在”(considerable loss), 因为“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打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密尔这个思考对今日甚嚣尘上的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看法无疑是一个提醒。再强大算力的ai仍是人造之物,它缺少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它永远不是生命本身。

问:看来密尔极重视人的能动性。

答:是的,在他心目中,人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没有自主行动,自由思考,听凭他人左右。因为这种类型的人格完全不具备一个能思想的动物的尊严。他甚至认为这样的人格和一只能模仿的人猿差别不大。他断言:“智力的和道德的能力也和肌肉的能力一样,只有经过使用才会得到进展。”而使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优化自己的智性思维,会迫使人激发出整体能量。可惜人的天生惰性阻碍了人去开掘自己的潜能。他说:“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替代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选定生活方式方案的人,就要使用它的一切能力了。”由此可见,懒惰和盲从是自由的大敌。因为它会造就习惯性的从众心态。去模仿生活而不是创造生活。密尔对此真是痛心疾首,他几乎是痛惜人随意丢掉了上帝赋予人的独特性,那就是主动的意向,权衡,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他说:“我的意思还不是说人们在合乎习俗与合乎自己的意象之间做了比较,然后取前者而舍后者,他们根本是除了趋向合乎习俗的事情之外,便无任何意向。”应该承认,这确实是大多数人采取的态度。这种趋从模仿的结果是个性不彰,千人一面。密尔认为这是“心灵屈伏在枷锁之下了”,后果是“人们的性能枯萎了,他们已无能力再有任何强烈的愿望和生来的快乐,也没有个人自生自长,本属个人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问:密尔把人的个性、独特性当作了自由的条件和结果。

答:是的,所以《论自由》一书第三章的题目就是《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这一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的个性对一个自由社会的重要性。首先,密尔强调:“人类要成为思考中高贵而美丽的对象,不能靠着把自身中一切个人性的东西都磨成一律。而要靠在他人权力和利益所许的限度之内,把它培养起来和发扬出来。”其次,相应于每人个性的发展每人也变得对于自己更有价值,因而对他人也能够更有价值。他在自己的存在上有了更大程度的生命充实,当一个部分(unit)有了更多的生命时,由部分组成的群体也自然有了更多的生命。”这是密尔对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没有个体的充实,完善就没有高质量的群体。所以我们判断一个国族的整体文明水平,当然是从组成该国族的个人身上入手,而每个人个性的完善又有赖于社会的自由度。密尔指出:“要想给每人本性任何公平的发展机会,最主要的事是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在任何时代里,只看这一项独立自由运用到怎样程度,就相应地可以知道那个时代怎样值得为后代所注视。”这甚至是一个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密尔断言:“凡是压毁人的个性的都是专制,不论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执行上帝意志或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同理,凡是号称以人民的名义压制个性发展的举措,必是邪恶之举。

问:不过,特立独行的个性较之庸众更难生存。

答:这当然是个事实,而且密尔在百多年前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的一般趋势是把平凡性造成人类间占上风的势力。”现在,大众社会也是遍布世界的一个事实。不过这件事实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不能让特立独行的天才泯于庸众。这才是密尔呼吁社会关注的问题。他说:“有天才的人乃是而且大概永远是很少的少数,但是为了要有他们,却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的呼吸。”在密尔看来,天才必是最具个性的人他们更难适应为了消磨个性而推行的社会政策。这些社会政策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必须适应大多数人。可是,“首创性这个东西是无首创性的心灵所不能感到其用处的。”而这些不能感受首创性的普罗大众会自动的扼杀个性。密尔认为他们的理想“乃是要用压束的办法,像中国妇女裹脚那样,斫丧人性中每一突出特立的部分,把凡显有特异的都造成碌碌繁庸之辈.”这个比喻形象又贴切。最后,密尔提醒我们:“进步唯一可靠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密尔心心念念的就是自由造就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以其原创力扩展自由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但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压制与打击。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6%AC%A7%E6%B4%B2%E6%80%9D%E6%83%B3%E6%96%87%E5%8C%96%E9%95%BF%E5%BB%8A/20250630-%E6%AC%A7%E6%B4%B2%E6%80%9D%E6%83%B3%E6%96%87%E5%8C%96%E9%95%BF%E5%BB%8A-%E7%BA%A6%E7%BF%B0%C2%B7%E5%AF%86%E5%B0%94%E7%9A%84%E8%87%AA%E7%94%B1%E7%90%86%E5%BF%B5%E4%B9%8B%E5%8D%81%E4%B8%80-%E7%A4%BE%E4%BC%9A%E4%B8%8E%E4%B8%AA%E4%BA%BA%E7%9A%84%E6%9D%83%E5%88%A9%E5%88%86%E7%95%8C?PcNCvtcn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