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爾的妻子當時在信息部負責新聞審查部門工作。奧維爾本人在二戰期間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
信息部早已成了歷史,但它在戰爭年代作為英國政府的耳目和喉舌,究竟如何掌握民意民情,如何與公眾溝通、發佈信息、營造輿論,仍是今天英國二戰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些記錄民意輿情變化的檔案資料現在已經上網。
歷史學者西蒙·艾略特教授(Simon Eliot)告訴BBC記者尚恩·考赫蘭(Sean Coughlan),這些「國內情報」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國內的戰況。
信息部是個什麼部門?
理事會大廈的信息流是雙向的,有出也有進。一方面信息部要發佈政府信息和宣傳資料,審查新聞,另一方面它也負責了解民意輿情,把握公眾脈搏,了解民眾究竟在想些什麼。
比如,倫敦遭德軍空襲,炸彈聲消停後,人們從藏身之處出來,心裏在想什麼?街談巷議都說些什麼?坊間有哪些傳聞熱議?酒吧、商鋪、餐館、辦公樓走廊、茶水間、起居室和餐桌上人們在談什麼話題?民眾是沮喪、驚惶還是憤怒不已,人們最惱火的是什麼?英國人被空襲打垮了嗎?老百姓心目中的戰爭是什麼樣?
信息部在各地都有專人搜集情報,然後寫成報告交到部裏。報告的頻率先是每天一份,後來改成每周一份。
據1939-46期間信息部(MoI)出版通信歷史專項研究官網介紹,英國政府在二戰爆發時成立了信息部(MoI),負責發佈官方信息,與民眾溝通,學者稱「規模空前」。具體職責如下:
- 向國內外發佈「國家宣傳」信息,
- 審查被認為具有軍事價值的信息,
- 以各種可能的通訊方式向地方當局發佈宣傳冊和海報,
- 向新聞機構發佈媒體指導,
- 出版書籍和畫報,
- 籌辦、召集公眾大會,
- 策劃舉辦展覽、拍電影、組織電台廣播,
- 進行開創性的社會、民意調查。
「別把我們當孩子」
艾略特說,當年信息部的觸角無處不在,接地氣。從街頭巷尾聽到的一個十分明確的聲音,就是民眾強烈要求知道真相,無論是好是壞,總之要把真相告訴大家。
這些檔案字裏行間傳遞了一個強烈、清晰的意願,民眾直言「我們要真相,希望政府把我們當成年人,別把我們當孩子,知道真實的處境會令我們心裏更踏實」。
還有,那些居高臨下、姿態傲慢的海報很招人反感,應該避免。
艾略特教授說,信息部很快就意識到這條信息至關重要。
一些虛假空洞的海報和口號消失了;在不洩露軍事機密的前提下,當局開始設法盡可能做到信息公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戰狀變化。
德軍空襲英國南部軍港朴茨茅斯之後,信息部收到來自一線的報告,說當地民眾十分憤慨,而且充滿了不信任感,但並不是因為空襲造成的慘狀,而是因為媒體對空襲的造成的破壞和傷亡嚴重程度沒有如實報道,輕描淡寫。民意調查亮了紅燈。
雖然守口如瓶是軍方的本能,但民眾對失實報道不買賬也很自然。當時納粹的飛機經常撒傳單,英國政府禁止老百姓看這些傳單,這也令民眾氣惱。
艾略特教授說,人們很生氣,因為大家看德國人的傳單並不等於就會相信那上的宣傳,只不過是想了解各方面的說法。
敏感話題
英國民眾心理上如何應對空襲是個高度敏感的話題。
從信息部當年收到的一些民意報告來看,敵人的炸彈非但沒有從心理上擊垮英國公眾,令人意志消沉,反而起到群情激憤、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效果。
實際情況複雜得多,這在每天的報告中也有反映。
倫敦遭轟炸後,窮人居多的東區一片廢墟,人們威脅要遊行到富人聚居的西區「佔領酒店和俱樂部」。這是階級的對立和緊張。
空襲期間,大家都躲到防空洞和其他避難所,那裏有「明目張膽的不道德行為",也有乘機劫掠偷盜的犯罪活動。
戰時英國社會也有根深蒂固的反猶太主義現象。有一份報告專門陳述這個問題。
反猶太人主義被理解為民間把猶太人當作替罪羊和宣洩情緒的對象,但各地普遍存在對猶太人的歧視則是事實,包括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猶太難民的排斥。
另外,美國宣佈參戰後,信息部發現英國民間對任何歧視黑人士兵的行為都表示強烈反對。
編寫「內參」
戰時的信息部每天、每周收到的情報匯總和特別報告都屬於機密文件,是「內參」,因此行文較直截了當,描述和評論較少修飾,展現出當時英國各地的市井百態、社會萬象。
比如,一份報告中直言,空襲過後,倫敦碼頭區烈火熊熊,到處廢墟,完全不能住人,另一份報告批評BBC新聞節目主持人「裝腔作勢,語氣太沉重,就好像納粹已經佔領(英國)。」
公眾沒有陷入盲目的復仇狂熱,良知得到守護。
1944年,英國某地一些法國女性被指充當納粹幫兇,被剃光了頭髮,這件事寫進了報告,執筆的人寫道,「這種野蠻報復行為受到公眾強烈譴責」。
傳聞和正能量
戰爭期間,官方信息受到控制,信息部的民情報告往往重點關注社會上流傳的小道消息和謠言。
比如納粹馬上就入侵英國了,秘密武器、雙重間諜……
從信息部收到的報告來看,一些聳人聽聞的傳說頂多也就是傳聞、謠言,比如英格蘭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街頭有人在人行道上用德語留言,「修女和空降兵」的故事,等等。
謠言、小道消息、恐慌、茫然、憤怒之外,也不乏正能量。
信息部當年收到的報告顯示,同仇敵愾、渴望和平,這一點十分明顯。
艾略特教授指出,雖然是戰爭時期,但英國民眾表達的一個強烈願望是希望戰後的世界更公平,生活更美好,希望舊的社會階層等級和特權將不復存在。
真相和宣傳
他說,民間的這種聲音,倫敦理事會大廈裏的信息部聽到了,也聽進去了。
信息部的決策者意識到,如果英國公眾認為自己是在為一個更民主的未來而戰,那麼在報道戰爭、發佈信息時應該設法把這一點體現出來。
英國與納粹德國和蘇聯那種獨裁國家不同。有本質區別。必須如此。奧維爾筆下的「真理部」靈感和原型來自德國和蘇聯。
「這樣,事情就變成『真理』在我們這邊,我們要把它當作武器。我們絶對不能像德國人或蘇聯人那樣 。」
「我們是在為捍衛一個開放的社會而戰,而且這個社會保持了極大的開放程度。」
「他們(信息部)的做法就是盡最大努力把信息向公眾發佈。」
「很明顯,當時有一種共同的意念,即我們是在為自由、民主和真相而戰;這些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關於二戰時期英國政府信息部的研究,主要關注信息部的具體運作方式方法,尤其是它與公眾的關係、發佈信息的方式、渠道和口徑。
這是倫敦大學英語研究所和國王學院數字人文系的合作項目,有關的論文、演講稿和其他文字材料由歷史學家西蒙·艾略特(Simon Eliot)和馬克·維甘姆(Marc Wiggam)負責整理編輯成冊,今年11月在倫敦出版。
書名:Allied Communications to the Public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意為《二戰期間統一口徑的公共宣傳》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4968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