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January 2018

孙骁骥:廉价资金时代结束,投资进入“大”时代

来源:
博客

过去一年,对于不少人来说,是投资颇有收获的一年。但2018年的整体趋势又如何呢?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与中国对金融的持续监管,似乎让人们的乐观增添了几分谨慎。

例如,证监会在上月召开的会议中,特别指出要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充分依靠金融委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稳定”和“不涨”,是否属于近义词?

然而,与证监会的“求稳”基调不同,在今年底,各大国际机构都出台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预测,普遍的观点是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的投资市场价值被低估的国际机构,并不在少数。在这种“谨慎的乐观”当中,投资又该何去何从?

一、资金渐枯竭,财富的存量博弈时代来临

最近一个月,有许多国际机构都在唱多中国市场。比如,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董事总经理戴乐贤上月在北京表示,2018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良好。而摩根大通也表示公开支持中国投资市场,在来年将会增持中国和韩国的股票。美银美林也表示说,亚洲股市才走到一半,未来将翻两倍,尤其是中国的新科技企业,涨幅空间较大……

鉴于亚太市场几乎唯中国马首是瞻,因此国际机构看多亚洲新兴市场,就几乎等于看多中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的体量在近三十年来增量巨大,占据全球经济的比例从1980年的3%一路高速涨到今天,预计在2020年GDP总量占全球17%,2035年占全球的24%。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美国在全球经济的比例,从2000年的30%,下降到2020年的23%,并将在2035年下降到20%。其全球经济的地位很快将被中国取代。这个趋势非常形象的反映出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经济的此消彼长。

从横跨几十年的长线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显然是长期利好的。不过,对未来的推测始终涉及到概率问题,只能做参考答案。再有就是,虽然长期利好,但是中国经济的中短期指标,看上去就并不像长期指标那么乐观(主要是债务、信贷紧缩与低增长问题)。显然,更能影响近一两年中国投资市场的因素,不是长线指标,而是中短期指标。

尽管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1亿元,同比增长21%,但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已经长期放低,实际数据来到6.7%左右。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GDP增速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动向来比较,会发现两者其实是呈现背反的关系。这与美国经济与美股的走势关系有一点类似之处。一方面,股市在增长,但经济基本面增速却明显落后,这对于美股而言显然是一种风险。

但中国股市面临的问题和美国有不同,虽然经济增长和股市走势呈现背反的规律,但中国的股市面临着远高于美国的资金压力。换言之,因为信贷紧缩的政策,中国无论是银行还是上市公司,目前都缺钱,现在谁不喊缺钱好像都显得有点不正常。

截止去年12月底,中国的银行拆放利率(Shibor)上涨到4.76%,而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为4.3%。银行之间拿钱的成本远高于贷款的收益,这个反常现象说明金融机构的资金情况已是非常紧张。

上市公司差钱的情况更严重,以至于去年全年出现了大量的股权质押。据统计,A股市场上共进行了9085次的质押行动,合计涉及1849家上市公司,总共质押了2305.20亿股。可见,在缺钱的情况下,“用股换钱”的势头多么强烈。

这种资金高度紧张的直接原因是由政策导致。

与日本、欧洲等地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预计还将一直持续保守,央行的流动性也将在稳定中保持收缩。这不仅仅是因为美联储的加息使得中国不得不进一步紧盯美国的货币政策,更是与中国目前的防风险、去杠杆、杜绝海外走资等等政策方针有直接关系。

根据媒体近期的报道,2018年中国内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普遍上涨,有些银行一年期贷款高达5.1%以上,相比于同期央行利率上浮了17%。这就造成了银行放贷的利率被进一步抬高,据称不到9%以上根本放不了贷款。可以看出,信贷收紧对于公司经营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在经济增速放缓、货币高度紧缩,市场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等待中国的投资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只能是愈加严重的两级分化:谁的“内功”更强,谁更能“抗饿”,谁更“皮实”,谁获胜的机会就大,反之就是输掉底裤。蛮横的财富存量博弈时代正式到来。

二、资本利益格局固化,投资逻辑以“大”为主

从货币增量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盘子并不会像十年前那样猛涨。加上信贷政策的紧缩,会导致一个直接影响市场的现象,那就是:谁拥有更大的现金流,谁就将获胜。

在严监管的情况下,现金流的获得权其实等于是一种“提款权”。那么谁会有更优先的提款权呢?当然是央企、国企等等更为优先,此外,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新经济”的科技股也有相对良好的资金面。

与之相反,大量的上市民企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无论是筹资还是经营都只能各显神通、各找出路。我们通过上证综合指数与上证50的对比,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区别。从2016年6月至去年底,上证综合从2800点左右来到今天3200点左右,上涨的比率为约14%;上证50在同时期内上涨的比例为接近50%。“漂亮50”和“要你命3000”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资本利益格局的固化。

要知道,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基本盘是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比例减少。老年人象征着社会的既得利益和保守安稳。这种社会基本面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既得利益格局稳固,财富的增量机会减少。由于机会的减少,因此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最后的结果也会向着“赢家全拿,谁家全输”的趋势发展。

在资金渠道方面,上文也说过国有资本的优势将变得愈发明显,而这种资金优势会在整个2018年转变为经营优势。去年前11个月,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增速达到46%以上,把其他所有的企业远远甩在身后,而且这种差距比过去几年都要来得大。

因此,包括JP摩根在内的很多机构看来:今年的全球投资市场,以股市为首选,而在股市当中,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为首选,在中国的股市中,以上证50等为代表的指数股为首选当中的首选。

某些机构还直接给出了看多中国大型股,看空中国小型股(深中小、创业板)的提示。外国老乡要进村,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事情。但外国老乡会来多少,呆多久,则不要给予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上证50的成分股里,大部分是金融保险企业、银行、国有重工业等等,都是属于不差钱的行业,在一个差钱的经济体中,不差钱行业的利多会变得更加的明显。在这些白马型的成长股之外,有人认为大消费、新经济类相关股票也值得看多。不过,笔者却认为消费类相关企业短期看多需要谨慎。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经济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完成转型。想要从低附加值、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型成为高附加值、消费驱动型经济,还需要走十分漫长的道路。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只要国家一限排放,北方很多地区的经济数据马上低迷。这个现象在年底需要刷环保数据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

它说明,中国目前依然是依靠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工业为主,因此对于排放的限制依然非常敏感。

至于说消费型经济,在房地产持续吞食国人十年财富的今天,短期内,老百姓的手里也很难有钱大举消费。人均收入增加的同时,要同时增加居民去杠杆才能实际上大幅提振消费。虽然,拉开到三至五年的距离来看,随着中产数量进一步增多,中国的消费成长将会非常可观,但这个趋势在短期内实现几率不高。

就2018年而言,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依旧延续着过去的套路——依靠投资拉动,国家队依然是主力军。而由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中国将在雅加达、匈牙利、西伯利亚等地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并会在亚洲的一系列国家的港口建设有所动作。因此铁路设备、电动车、装备制造、航海工程等领域的上市企业均会有所表现。

在所有这些利好消息的作用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在2018年成为大型央企、国企的主战场。市场里的“既得利益”会成为投资的重要风向标。同时,企业混改、重组的成果需要资本市场来进一步验证。我们且不管这一套所谓经济转型的逻辑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预见的趋势已经告诉我们:这一波国资的整合重组,需要大量资金进场抬轿子,这个投资机会,不应该错过。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801/%E5%BB%89%E4%BB%B7%E8%B5%84%E9%87%91%E6%97%B6%E4%BB%A3%E7%BB%93%E6%9D%9F%EF%BC%8C%E6%8A%95%E8%B5%84%E8%BF%9B%E5%85%A5%E2%80%9C%E5%A4%A7%E2%80%9D%E6%97%B6%E4%BB%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