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1 May 2016

分析:撥開「九二共識」與「九二會談」的迷霧

2016年 5月 21日

塵埃似乎落定,更大的謎團卻又似乎開始彌漫。
之前的猜測得到印證,台灣新任總統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沒有使用「九二共識」這一國共兩黨曾經共同認可的提法。
這位綠色背景的民進黨女總統說,大陸和台灣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是1992年兩會(海基會和海協會)會談的歷史事實。
同樣不出意料的是,中國方面對蔡就職演說的反應高度聚焦於 「九二共識」。兩天來,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發表評論,負責台灣事務的國台辦兩度發聲,外交部答記者問。除了外交部之外,所有的大陸官方言論指向都是蔡英文和台灣新政府對「九二共識」的態度。
「九二會談」、有事實無共識……這是民進黨和前任國民黨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最大的不同麼?
一句只有四個字的提法真能左右兩岸關係大局?這是政客為了試探彼此而釋放的煙幕彈還是務實的政策走向?是打嘴仗還是後藏「殺招」?

「共識」降級為「會談」

事實上,520當天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有相當清晰的闡述。
她說,兩岸合作的政治基礎包含幾個關鍵元素,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交互的成果;第四,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僅從字面上看,「九二共識」降級為了「九二會談」,而且這一「歷史事實」也只是兩岸合作政治基礎的關鍵元素之一,而不是唯一,不具備涵蓋一切的效力。
海峽對岸,第一個站出來作出反應的是中國主管台灣事務的國台辦。
國台辦在520當天下午迅速發表聲明,稱台灣新領導人「在兩岸同胞最關切的兩岸關係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其核心意涵」。
這份第一時間的官方聲明將蔡英文的演說成為「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似乎在傳遞期許。
中國官方的新華社用詞就沒有這麼柔軟了。第二天的新華社評論直接點題,把認同「九二共識」和接受「一中原則」劃上等號,稱這一政治基礎是台灣執政者繞不過去的「必答題」,是考驗台灣新總統善意和誠意的「試金石」。
如果說這些反應還只是停留在口頭或者文字,那麼,在經過一整天深思熟慮之後,21號大陸國台辦和海協會的答新華社記者問則開始顯露鋒芒。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稱,只有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部門(大陸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才能得以延續。
幾乎同時出現在新華社另一篇電文中的海協會負責人則表示,只要(台灣)海基會得到授權,向海協會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兩會受權協商和聯繫機制就能得以維繫。
刀光劍影!這兩段表態反過來看就是,如果台灣新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那麼不論是國台辦與陸委會的聯繫溝通機制,還是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協商聯繫機制,都很難得以維繫。
剛剛下野但似乎預見到這一結果的國民黨也不甘寂寞,在20號當天就發表聲明,稱對新領導人「在講話中運用各種修辭,但就是不肯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兩岸發展的政治基礎」表示「遺憾」。

「共識」之爭

「九二共識」抑或「九二會談」,事實應該是1992年大陸和台灣之間舉行的一次會談活動,會談的主體,是兩個官方授權的非官方組織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
既然爭議如此之大,年代又如此久遠,就有必要對這次會談活動的來龍去脈做一下梳理。
1991 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設立海基會,凖備與中國大陸方面接觸,開始協商與談判。但雙方在政治立場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關於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方面主張台灣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堅決反對台獨,但台灣方面宣稱,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政府才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擁有包括大陸在內的中國 的主權。
為了解決這個自1949年之後久已存在的爭論,雙方開始了一連串的談判工作。
1992年10月,台灣方面的非官方組 織「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代表陸委會,中國大陸方面的非官方組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代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香港舉行會談。會談 中,雙方就「一個中國」的論題分別提出了多項表述方案。期間,海協會提出了五個文字表述方案。海基會則先後提出了八個表述方案。
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雙方在13個表述方案皆未達成共識。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於2001年3月1日發表談話回顧九二香港會談過程時,認為中國理解的共識是「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但台灣理解的共識為「一個中國,各自以口頭表述」 ,雙方的理解有差距,造成爭議。1992年之後,兩會繼續就此爭議進行長期的信函溝通。
之後,大陸官方稱,雙方以口頭聲明的方式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隨後進一步說「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1992年兩岸兩會的共識。
台灣方面則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作為1992年兩岸會談過程及結果的簡稱。
1999年7月,台灣總統李登輝總統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定位海峽兩岸關係,這個說法被簡稱為兩國論。
這個訪問引起中國大陸方面的不滿,認為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遂中止了和台灣方面的正式協商管道。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公開聲明,明確否定「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2005 年,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之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共同承諾將推動「九二共識」。因此,「九二共識」成為中國國民黨對中國大陸的指導 方針,九二共識的字眼也首次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官方文件上。 2008年5月20日以後,在馬英九總統任內,九二共識被正式確立。
但當時作為在野黨的民進黨認為,不存在「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私下所形成的共識,不代表台灣整體意見。
蔡英文的就職演講,再次將這一爭議二十餘年的歷史翻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不提「九二共識」的同時也承認「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結果」是「處理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這一表態似乎給極度擔憂民進黨政府走向「台獨」的中國政府帶來一絲暖意。
撥 開雲霧,「共識」之爭實質還是「一個中國」之爭。對此,中國外交部的反應最為簡單直接——在520當天的記者會上,面對如何評論蔡英文演講的提問時,女發 言人華春瑩直接請記者關注國台辦的講話。並提醒其他國家「堅持一中原則是中國發展與世界各國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和前提」。
(撰稿:川江/責編:晧宇)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6/05/160521_china_taiwan_92_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