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傑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
沒有協議,沒有聲明,也沒有午餐,河內峰會變成了「黑天鵝」。當白宮宣佈美朝領導人河內峰會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的時候,全世界錯愕了。這樣的結果讓韓國股市暴跌了將近2個百分點,看得出來,誰對這次失敗的首腦談判最失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自詡為「談判大師」的特朗普總統為什麼選擇離開談判桌呢?
從美國國內的反應來看,特朗普的選擇似乎是最不壞的選擇,眾參兩院的領導人都支持特朗普「無協議」而歸。相比於一個小協議來說,無協議倒不一定算是失敗。河內峰會,特朗普寄希望達成大交易,創造一個大勝利。但是最後發現,那是個大坑,所以不跳坑也是勝利。如果簽署了失敗的協議,河內峰會就可能是特朗普政治生涯的「滑鐵盧」。
會談失敗之後,特朗普舉行了記者會,透露了一些信息。在他看來,因為朝鮮要求解除全部制裁,美國做不到;而朝鮮外相李勇浩凌晨召開的記者會也通報了相關的情況,反駁了特朗普的說法。李勇浩的說法是,朝鮮只是要求部分解除制裁,主要是聯合國五個決議中涉及到民生項目的內容;同時朝鮮願意在朝美專家共同監督下拆除寧邊核設施。雖然雙方表示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事實是明確的,那就是無核化換解除制裁這一交易沒有談攏。
特朗普的底線或者說紅線就是在朝鮮完全無核化之前不會放鬆制裁,這是他手中的一張王牌。在特朗普的意識中,美朝關係緩和的主要原因是「極限施壓」,而極限施壓包括對朝鮮的軍事威脅以及對朝鮮的經濟制裁。經濟制裁與軍事施壓並不一樣,需要時間的積累,也需要一個網絡。因此,即便是部分制裁取消也等於交出去了這張王牌。特朗普一直強調或者兜售「朝鮮繁榮」的構想,給朝鮮畫了一張大餅,但是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完全解除核武裝。朝鮮外相李勇浩也聲明,在美朝目前的信任條件下,朝鮮能做到的就是寧邊核設施的永久廢棄。在朝鮮看來,自從新加坡峰會以來,朝鮮在無核化方面已經做出了一系列動作,但是對朝制裁沒有放鬆。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無核化?
關於「無核化」,特朗普和金正恩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共同認識。在新加坡峰會之後的宣言中提到了"朝鮮半島無核化",特朗普認為就是解除朝鮮的核武裝,是一個結果;而金正恩的無核化內涵比較豐富,是過程性的。這樣的誤會一直沒有解決,在金英哲和蓬佩奧進行的多輪高級別磋商中也是如此,最終這個問題被帶到了河內峰會上。
在特朗普的「交易的藝術」中有一條,「要比談判對手多一點競爭優勢」。無論特朗普還是金正恩,都理解部分解除制裁其實是在制裁網絡上出現了漏洞。特朗普很清楚,制裁作為一種武器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就像木桶一樣,如果出現了一個洞,水就漏沒了。另外,特朗普對朝鮮提出的寧邊核設施並不是很看重,畢竟在會晤之前,美國的情報機構也披露,朝鮮還有其他核設施。寧邊的意義與1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對擁有氫彈和遠程火箭的朝鮮而言,寧邊只是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特朗普要求朝鮮做得更多,也符合其談判的思路。
雙方的底線沒有交集,公約數不夠大,至少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勝利」一樣的協議,所以談判失敗了。問題在於,如果事先知道有如此之大的分歧,為什麼還要去河內舉行峰會呢?一次失敗的談判還不如不談。朝方也透露,金正恩委員長幾乎失去了與美國繼續談判的意願,特朗普在短期內也很難再寄望美朝會晤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外交大勝利。河內峰會,談判過程中有很多成果,很多人為之惋惜。但是無論雙方多麼接近協議,沒有簽署、也沒有發表的協議只能停留在人們的懷念之中。即便簽署和發表的協議,也有一個執行和落實的問題。這次峰會至少意味著「金特」第三次會晤在短期內已無可能了。
雙方帶著彼此的「錯誤知覺」,總認為對方會做出更大的讓步。另外,談判團隊沒有解決的問題不要寄希望首腦去解決。況且特朗普在河內的時候"後院起火",曾經的私人律師科恩大爆其料,他的心情肯定不好,更不容易達成妥協。
最後,特朗普和金正恩都寄希望於河內峰會提振自己的聲望,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明知道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無核化、解除制裁這些核心交易內容沒有談妥,還是堅持要去河內。畢竟第一次新加坡峰會給二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似乎也是一種路徑依賴。人,總願意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結果就是「灰犀牛」一樣的系統性危機集中爆發,「黑天鵝」就這麼起飛了。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74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