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May 2018

紀念馬克思:中國的綠燈行和西方的紅燈停

2018年 5月 4日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這句話,可能是許多特定年齡段的中國人第一次聽說馬克思這個名字。
後來,中國推崇馬克思主義的華麗詞藻,不僅連綿不絶,而且與時俱進:"革命導師"、"放之四海而皆凖"、"指路明燈"、"萬里長河之源、參天大樹之根"……過去幾十年來間,馬克思無處不在,天安門廣場有過他的巨幅照片,人氣最高時,甚至連死個人都被俗稱"見馬克思去了"。
1991年前蘇聯垮台後,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共產主義大國。
5月5日是馬克思出生200週年,今年也是他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70週年。一貫宣稱篤信馬克思主義、推行社會主義的中國是怎樣慶祝的呢?在西方、特別是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小鎮特里爾,人們又在說什麼?

中國在做些什麼?

簡言之:隆重紀念。概括起來,似乎是要讓馬克思主義更加:
  • 中國化
  • 時代化
  • 大眾化
中國的紀念活動,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從老到少,涵蓋各個層面。上有習近平親自訓話;中有學術組織積極研討;至於基層嗎,電視台、電台黃金時段播出連續節目。正好趕上五一節放假,或許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學習?
中國化:習近平還是馬克思主義者嗎?
這要取決於你問誰。
5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馬克思誕辰大會,習近平親自講話。
4月23日,習近平召集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說,馬克思主義"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但他也強調,要堅持和發展的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至於中國化要走多遠,這還有待觀察。不過,西方很多學者對中共馬列理論的最大批評恐怕就是把主義"中國化":隨時隨地因為自身需要而改變"主義",修正"原則"。很多西方學者曾經質疑,《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共產主義經典理論文獻中馬克思當年所憧憬的天下大同、無階級社會、平權、民主等共產主義理念,後來在蘇聯化、中國化、朝鮮化和古巴化之後,與馬克思主義還有多少關係呢?
4月27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長篇文章,援引習近平在政治局的講話稱,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真經"。文章說,"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就要貽誤大事!
不過,馬克思也是西方人,他的理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當年從西天取回來的經。200歲的馬克思主義,對解決當代中國的問題能有怎樣的幫助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時代化:國際盛會規模多大?
中國確實在探討。學術界活動太多,最高調的之一是北京大學即將舉辦的第二屆馬克思主義大會。
北大即將迎來建校120週年,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中有一項是5月5日至7日的馬克思主義大會。中國媒體稱,大會是"全球範圍內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國際級盛會"。查閲北京大學新聞網後發現,屆時將有26名「國內外知名學者」參會。
中國媒體另外一則報道中提到,4月27日無錫"民營企業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第二屆一次會議",100多位會員及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人民日報》說,無錫這一家是中國唯一的定位於民營企業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社會團體。
民營企業,通常情況下,看到這個詞,引發的聯想應該是私有制,市場經濟。民營企業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很有時代特色。
大眾化:90後不感興趣咋辦?
對政治不感興趣,恐怕是全世界所有年輕人的"通病",那麼,中國怎樣向"明天的太陽"宣傳馬克思主義呢?
平常日子裏,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已經是學校的必修課(可能叫的名字不一樣)。但是,怎樣讓馬克思不單單是90後在教科書中看到的一個符號呢?
中國媒體真是蠻拼的。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近日播出五集節目《馬克思是對的》,官媒人民網、新華網同步播出。節目採用對話形式,用詞通俗,非常接地氣,或者可以說"洋溢著青春氣息"。速覽版保證你"四分鐘get馬克思"!
4到5月,十多家廣播電台播出的系列節目《給90後講講馬克思》中,馬克思被稱為"問題少年"、"學霸"、"十七歲時是一枚小鮮肉"、"追女孩的高手"、和燕妮搞"姐弟戀"、"在沒有電腦、手機、微信、微博、Facetime的年代為心愛的姑娘寫情詩"……
效果目前無從得知。但是在西方,馬克思真曾有過不少年輕的粉絲,特別是各色激進的"造反派"。不過,這不應該是中共宣傳攻勢希望達到的目的。

西方有沒有紀念?

有,活動不多,爭議不少。
沒有高調的活動。因為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早已"蓋棺定論"。比如在英國,早就被歸限於學術研究範疇,僅此而已。即使是最左翼的學者和社會精英,即使他們再篤信公有制和社會主義,也不會有人用把馬克思主義英國化、時代化為由去倡導威權與人治。
而在前東歐蘇聯陣營的國家,馬克思主義還被視為共產主義革命的靈感和基石,共產主義暴政給數以千萬計的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不過,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是經常被搬出來討論、參考的,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眼下,全球化、社會兩級分化等,依然是備受關注的議題。近日,西方諸多學術人士、媒體也在再次解讀。
但是,屈指可數的紀念性活動,還是引起了爭議。
日前英國有媒體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有計劃參加馬克思故鄉舉行的為中國贈送的馬克思塑像揭幕的儀式。容克為此遭到連串質問。批評人士說,馬克思和他的理論都應該被掃入歷史垃圾堆,但是,歐盟委員會女發言人為容克發聲說,不提馬克思這位"有爭議的哲學家"幾乎等於"否認歷史"。

馬克思的故鄉在做什麼?

特里爾今年舉辦的活動主要有:
  • 一處路燈上的小人成了馬克思
  • 發行0面值(售價3歐元)的紀念鈔
  • 樹起中國贈送的馬克思塑像
  • 年內舉行系列展覽
這些活動也引起爭議。有人說馬克思是小鎮"最偉大的兒子"之一,值得紀念。有人說這是想拉馬克思的大旗賺中國人"紅色旅遊"的錢。
在今天的德國,圍繞馬克思不僅存在代溝—前西德人與統一後成長起來的一代相比對馬克思的了解可能更少,還有一條"地溝":地域鴻溝。冷戰傷痛記憶猶在,資本主義的前西德和共產主義的前東德對馬克思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仍有巨大差異。
還以中國贈送的馬克思塑像為例。法新社日前採訪"共產主義暴政受害者組織"的負責人、曾被東德當局投入監獄的多姆布羅夫斯基(Dieter Dombrovski)。他說,馬克思為日後的共產主義獨裁政權提供了基石,"根據現在的刑法制度,如果某人煽動另一個人去謀殺、那人真去謀殺了,前者也會被控煽動罪。"
特里爾鎮府官員則辯解,不能把賬都算到馬克思頭上:共產黨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扭曲了馬克思理論。
特里爾小鎮還被指,接受馬克思塑像是為了吸引中國"朝聖"遊客,賺錢。市長立博(Wolfram Leibe)則說,馬克思畢竟是小鎮"最偉大的兒子之一"。塑像不是為了吸引中國人來旅遊。小鎮現在每年接待500萬遊客,只有1%是中國人。
接納更多遊客?"就算有心、力也不足"。


相關報道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398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