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關於俄國防長訪華的分析報道稱,在「新冷戰」擔憂和警告聲逐漸增強之際,中俄承諾增強雙邊軍事合作,決定兩國海軍將再次舉行聯合軍演。中俄雙方同意明年春季先後在地中海和太平洋舉行聯合軍演。
報道說,儘管言論和姿態堅定明確,但中西方專家都認為,莫斯科和北京相互都仍心存疑慮,不願靠得太近,也難以完全克服延續了相當長時間的互不信任。報道配發了中俄海軍力量對比圖表,以及中俄關係歷史大事概略年表。報道說,俄國方面表示希望在最大限度內發揮俄中在軍事領域合作的巨大潛力,把香港佔中和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顏色革命」加以類比。
報道說,「俄國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甚至似乎在示意俄國將樂於幫助中國對付香港的和平抗議」;在烏克蘭東部衝突激化、俄國的鄰居紛紛抱怨莫斯科強橫姿態時,北京形容中俄關係從未比現在更好。
報道說,面臨西方可能採取更多制裁措施的俄國尋求靠攏北京,是要表明它在國際間並不孤立,仍有經濟和戰略迴旋空間,而北京的威權統治也歡迎這種姿態,因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主權爭議方面採取更強硬的態度,要跟鄰國和二戰中的敵人日本「翻臉」。
但嘴上說得十分熱烈的俄國至今拒絕把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賣給中國,北京也在通過與美國及其盟友擴大合作來平衡中俄關係的密切,而普京凖備與日本改善關係也令北京皺眉。
而且,報道提到以下動態:中俄防長面談時,中共高層代表團訪問芬蘭,而芬蘭眼下「對俄國侵犯其領土保持高度警惕」;朝鮮高級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引發揣測,認為金正恩掌權後首次出訪將打破傳統,先去莫斯科而不是北京;中國官員則表示中朝關係目前處於歷史最低點。
中美表率
《泰晤士報》發表能源業巨頭殼牌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範伯登(Ben van Beurden)的署名文章,稱用「歷史性」三個字來形容中美氣候協議十分貼切,因為這一及時地突破能夠起到重振旗鼓,為應對「嚴峻且迫在眉睫的挑戰」的努力注入動量。
文章說,世界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決定聯手減排,有幾層重要意義。
首先,美國明確了減排指標,在自己減排的同時也為他人樹了個榜樣;中國的承諾值得歡迎,而這是基於雙方對用其他燃料取代煤炭的重要性,以及對二氧化碳截留儲存技術潛在價值的理解,這體現了兩國在這方面的抱負和務實。
其次,中美上周宣佈達成的協議,將可敦促各國決策者為巴黎世界氣候峰會能夠達成實質性的全球協議作出更大努力。
再次,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建立一個能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全球清潔能源系統,需要的各方在前所未有的範圍內合作,設計和推行政府、企業、公民社會這三大支柱都能參與的跨行業協作模式,而中美此番達成的協議給人以強大的鼓舞和啟迪。
最後圍繞能源和氣候變化的辯論必須立足於務實、常識思維而不是一廂情願、異想天開。務實和常識意味著承認現狀的多元性,承認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行動並不相互排斥。
文章說,在全球範圍從傳統能源向較清潔、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目標遠大,不但歷時長久還需要科技、創新和協作,但中美氣候協議表明,如果在務實、創新和協作這三方面具備了恰如其分的條件,那麼這個遠大目標的「可實現性」就更大了。
《泰晤士報》在商業版刊登的這篇文章,版式設計在整篇文章的首尾用了特大號雙引號,並註明作者身份。
(編譯:郱書 責編:橫路)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4/11/141120_press_russia_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