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June 2012

程翔﹕「六四」以來中國政局三大敗象──「六四」22周年感言

「六四」屠城,至今已22周年。22年前筆者一個預言,今日被太多的實事證明了。可以說,今日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均源於22年前的屠殺。筆者覺得,22年來中國政局出現三大倒退現象。

倒退一:貪污氾濫 道德淪亡

當年「六四」時,看着坦克車把學生「反官倒」的訴求輾壓下去,我就立即有種感覺:既然坦克車輾壓反貪污,那就是在為貪污開路。我當時就預感,貪污從此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個預言可以說是不幸而言中。今日貪污已成為制度的一部分,在此影響下,不但貪官無所忌憚,就連小學生作文寫「我的志願」時,竟然也希望「做一個貪官」(1)。這件小事最能反映出中國社會的道德程度。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因果關係:

‧坦克輾壓反貪的學生=用坦克來保護貪污、保護貪官,這必然導致:

‧貪污成為常態、能貪成為成功的標誌,這又必然導致:

‧全社會道德淪喪,所以出現連小學生都羡慕貪官並立志要做貪官的道德淪亡現象。

倒退二:國防軍淪為黨衛軍

中國軍隊從保國防軍淪為黨衛軍,是從「六四」開始。「六四」之前,中國軍隊的任務是保家衛國,是對外的,不是對內的,這從「六四」之前的《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可以看出來(除了「文革」極端時期外)。「六四」之後,中國軍隊多了一個任務,就是保衛共產黨的執政權,換言之,從對外防禦增加了對內鎮壓的功能。

「六四」後不久,江澤民在 1989年12月17日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會後發表題為《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的若干問題》的紀要,指出解放軍要「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軍在鞏固國家政權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軍隊「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勝利完成保衛國家安全與維護社會穩定的光榮任務」(2)。這是中國軍隊要從事內部「維穩」的開端。

胡錦濤接班後,繼續強化軍隊的黨衛軍角色。2005年9月28日,胡錦濤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三個提供、一個發揮」,最重要的第一條就是「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3),這就明確地賦予國家軍隊鎮壓人民的任務。使軍隊向人民開槍成為合理合法(合乎共產黨的理和法)的做法。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軍隊的耻辱和不幸。中共用人民的錢養一班打手來欺壓人民,這不是大倒退嗎?

倒退三:

中共明目張膽地化公為私,掠奪人民財產

「六四」後,天安門學生的血間接促使了蘇聯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分崩離析。當時眼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崩潰,中共惶惶不可終日。為保自己的執政地位,不惜掠奪全國產業據為一黨私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背景。1991年,中共發表了一份題為《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制定了整套應變策略,其中第一次提出「黨管財產」的策略(4)。

該策略的第七部分的標題是:「共產黨不僅要抓槍桿子,而且要抓財產經濟」。明確指出「黨管財產經濟,成為所有者」。這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明目張膽地要把全民所有制下理論上屬於全民所有的財產轉化為黨的私產。

它提出的理由是,「黨管財產經濟有利於維持穩定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設若黨成為龐大的利益主體,它可以在人民代表大會上施加各種影響,政治操作上可有較大的空間」,又說:「歷史經驗證明,在東方國家,如果沒有一支先進的、掌管一定財產的、有運作能力的部隊,穩定將無法維持,現代化將難以實現」。

在這個政策引導下我們看到歷史上僅見的大規模的財產轉移:

‧國有企業所有者:從(理論上)國家所有轉移到(實質上)中國共產黨所有;

‧中國共產黨所有:從(理論上)歸全黨轉變為(實質上)中共領導(即高官)所有。

正因為這個轉移,我們目睹這22年來高官財富以驚人的速度膨脹,而中國國有資產的流失亦以每天「一個億」的速度流失(這還是1990年的統計,現在這個數字當不止此)。

這三個倒退,造成中國今天我們見到的種種社會問題。所以我說,今日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均源於22年前的屠殺。

1. 2009年9月1日的開學日,廣州市有媒體採訪了當地一所小學的學生,談及將來的志願時,一個只有6歲的小學生竟然答出一個「我要做貪官」的志願,「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此事引來了不少人的熱烈討論,大部分人認為小朋友只「折射」出現實世界的「公開秘密」,也有人將小孩子的價值觀被扭曲歸咎於病態社會,產生畸形的人生價值觀。

2. 全文見中共中央轉發總政治部《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的若干問題》的通知(1990年2月16日)。

3. 其他的是:「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撑,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見2005年09月29日《解放軍報》。

4. 當時以「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名義,在黨、政、軍各系統內部發表。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