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15-5-2012
每年6月4日臨近,香港皆有對此中國近代最影響深遠的民主運動作出回顧、憶念、借歷史看今天,諸如各種的追求理想的聲音出籠。今年六四前一個月,出 現了陳光誠被營救的「戲劇性」事件。六四以鎮壓屠城收場以後,槍聲令社會噤聲了好一段日子。後來對下一代刻意抹掉歷史的洗腦教育、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 經濟起動,把民主、自由或體制改革的概念,與當年遭難的民運人士一同埋於深土。但隨着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城鄉差異,貧富懸殊極端化,經濟與政治制度發展的 巨大落差,九十年代後期的中國,就如八十年代的民主運動,貪腐之風成為導火線,同時公民意識的冒起,發展出一波又一波的維權運動;維權律師、社會改革囚 禁,與世隔絕,甚而施以酷刑,至命喪專權之下。在當代中國,陳光誠這種生命的戲劇仍在上演;令人想起,香港二十三年前營救六四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
看過《十月圍城》的觀眾,別以為香港只在民國時期曾經革命;香港在1989年六四屠城後,暗渡陳倉地策劃、參與了營救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過程令人嘖嘖稱奇,而又非常神秘。當然,可能許多上一輩的香港人都熟悉這段神話般的經歷。
「黃 雀行動」是為1989年六四事件中秘密拯救、運送被通緝民運人士的行動代號。六四事件後中共當局大肆搜捕民運人士:1989年6月13日,中國政府公布通 緝以「北高聯」為首的二十一名民運領袖名單,同時香港也為營救行動開始籌備並開展,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陳一咨、蘇曉康等從翌月起陸續逃離中國境外, 行動從沿海城市經香港中轉至其他國家。香港民主派元老司徒華等人創立的支聯會,發起一個代號名為「黃雀行動」的拯救行動。至1989年10月,兩名成員黎 沛成和李龍慶在湛江執行救援王軍濤和陳子明的行動時,被中方人員逮捕及判刑,其後又經營救後獲釋。據稱透過黃雀行動登陸香港的內地人,除民運人士外,也有 解放軍和公安人員。司徒華生前接受訪談時透露,「黃雀行動」營救的民運人士達數百人,其中他親手所救的就是民運領袖吾爾開希和柴玲。司徒華又暗示,能救出 這麼多民運人士,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官吏貪污,及民運人士得到海內外支持。
民主逃亡的戲劇性
行動在1989年6月中下旬展開,直至1997年前才正式結束,共救出約三百人。據曾參與營救的香港民主人士表示,「黃雀行動」的細節極度敏感,許多涉及的人物、細節,多年來一直沒有曝光。
而據知在六四二十三周年的今天,當年有份營救民運分子的朱耀明牧師卻將著書,整理這段秘密通道和秘密時光:例如他打算詳細列出當年經過那幾條「路線」,各自營救的人數及名單。他打算將這批資料整理成書,但較敏感、會影響在生人士的資料,可能會留待適合的時候才面世。
「黃 雀行動」出土,加上陳光誠事件,令人聯想到,甚至嗅到一點關於今時今日世道將變的「預言」感。致力於歷史鈎沉的劇場導演羅靜雯作品《讓黃雀飛》,將於今年 6月中旬上演,章思華、列明慧、韋少力編劇,邀請朱耀明、張文光等當年的「真黃雀」特別演出,進一步推展出民主逃亡那種「現實裏的戲劇、戲劇裏的現實」之 張力。
故事介紹如是說:「1989年,六四槍聲響起。子彈穿過曉清的手臂,國家把項明列為頭號通緝人物。 逃亡到香港,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2010年,高鐵撥款通過。胡椒噴霧呼喚着Chelsea,牽動了Ken刻板而安穩的生活。抗爭容不下妥協,為他們各自 遠飛埋下了伏線。當理想被幽禁,當信念將要粉碎……誰來將網劃破,讓四顆年輕的心翱翔天空?」
劇場將最核心的今昔的相通境況連接到一起: 「當理想被幽禁,當信念將要粉碎,誰來將網劃破」?幽禁由當年逃亡的民運領袖,至被限制出境、軟禁、囚禁的多名維權分子,胡佳、高智晟、冉雲飛、譚作人、 艾曉明、艾未未……多不勝數。眾所周知的是維權的理念和信息、這些維權人士的命運,就在網絡裏翻牆,越過重重的敏感詞封鎖、戶口關閉,在往後可能推行的網 絡具名制之前作最後的散播、作為不屈從的見證者的努力。
但這一次特別具標誌性,因為終於不再是虛擬的翻牆,而是虛擬變成了真實--一名網民在現實裏協助爬翻家中的牆、傷了腳踝的陳光誠。大家都知道那是南京英文女教師何培蓉,網名珍珠。而她因為營救陳光誠而遭抓去、「被失蹤」七天。
根 據報道,5月4日中午過後,參加營救山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的何培蓉在Twitter發布消息說,我回家了。5月5日,她對媒體表示,現時很安全,她並透 露營救陳光誠的行動籌劃準備近一年,營救過程非常順利。有報道指,「她渴望保持低調,重過正常生活,她並無與陳光誠聯繫。」在談到具體營救行動計劃時,她 表示營救陳光誠的行動籌劃準備近一年,但她婉拒透露營救的詳情,因為涉及北京、山東的其他維權人士。她說,陳光誠獨自流落荒野十七小時靠的是個人意志。
營救行動的傳聞
對於網上流傳甚廣的珍珠當時喬裝扮成一個快遞員開送貨車前往臨沂營救陳光誠的傳言,她連連表示沒有此事。珍珠表示,有關的細節現在不便透露,因為會牽扯到其他幾個人,等有了適當時機再讓公眾了解全部的營救過程。
根據香港獨立媒體認識珍珠的記者描述,何培蓉就像她的網名般,是顆「閃耀的珍珠」,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珍珠被觸動,引發出她為社會不公義而發聲的正義感,就此踏上維權路。
當時她跑到四川做義工時,因為政府打壓民間團體調查豆腐渣工程的活動,於是她透過Twitter賬號發起籌款活動,幫助四川災民和調查團體,也因此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商量幫助陳光誠一家人。
何培蓉的新浪微博賬號早就被關閉,但在中國「長城」以外的其他社群網站如「Google+」和Twitter得到各方支持。
去年她曾六度赴山東臨沂探視陳光誠,已被稱為「金陵女俠」。女權無疆界組織創始人利特爾約翰這樣評價她:「何培蓉是一位身材嬌小的女子,但她卻有着鋼一般的脊樑。」
她向記者表示,「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多謝各方關心,我只是普通人,請外界勿神化我。」這種圍繞着民主icon的無名英雄,由當年香港的民主組織人士,至今天轉換成熱血的、來自百姓界的網絡公民。
直到被帶走調查前,珍珠在4月27日在Twitter上的發文還為陳光誠的侄子陳克貴尋求援助,她當時呼籲「鄰近山東的網友請開車沿國道205尋找可(克)貴……,我已經不能出發了,否則,一定第一個到。」
「敢 想不敢為者,終困牢籠」!這是網名珍珠的何培蓉在自己的社群網站所寫的自我介紹,但她在現實中遭捉拿以至釋放以後,還是要從此低調生活,等同默認再不會做 曾經的那次勇敢之舉。這就是集體的監視的眼睛不但在連日來追蹤着整件事情發展的媒體、中美的弔詭角力中迷失了,而且也似乎在說明:監視的眼睛不足以支持真 正在行動的人。
世界依然被蒙蔽
這段時間,facebook上充滿了戴黑超的相,象徵支持陳光誠;也象徵了失明的不止是陳光誠,而是我們每個人,在仿似資訊極速流通的世界依然被蒙蔽。
正 如雖然最後陳光誠極力透過胡佳妻子曾金燕的Twitter表達被玩弄於中美股掌間的處境引起媒體和世界的關注,「陳光誠說,金燕妹妹,你要幫助我。袁偉靜 給我電話要我馬上見他們,到了醫院我見不到他們。她們請求安排私人會見,我也躲開媒體想私人會見看看孩子,但是沒有實現。思前慮後,我只能對外面說這些情 況,請你們幫助他們。」
「光誠不願意離開大使館,但他別無選擇,因為他不離開,袁偉靜會馬上送回山東。袁偉靜說:金燕,我害怕啊……」但我 們又如何知曉,中美最後大開綠燈,讓陳光誠赴美到紐約大學當訪問學者,跟風風火火的網絡世界的關係?究竟是平民聲音的最大勝利抑或中美最高權力階層的具體 角力出現畫面的變換?陳光誠事件,正正反映網絡公民對於自己能發揮的力量的信念和幻覺所在。
但筆者又想起這麼多年來,社會上都以為「黃雀行動」乃出自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據司徒華自傳《大江東去》的解釋,此名是出自曹植詩《野田 黃雀行》,詩說一隻黃雀被擒,幸得少年救援,寓意友朋被捕,自然挺身而出。
撰文:余十八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