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February 2012

朗思 : 郝鐵川永遠混淆的「幾對」概念

德國哲學家尼采有句名言:「要破壞一件事,最刁鑽的辦法是故意用歪理為它辯護。」聯繫歷史和現實,這句話用在中聯辦郝鐵川部長身上可謂適合不過。


是學者,還是官員?


「一個人在世上不可能只具備一種角色」部長說得對,故此,在中聯辦他是文體部部長,在樹仁大學他是學者,參與政治活動則是公眾人物。然而,部長這番話就很奇怪 了:「學者的影響只限學術界,而不擴延到社會。公眾人物則是想影響整個社會,其影響可以覆蓋整個社會。」請教部長,是學者還是公眾人物,是由該人還是公眾 (傳媒)去定義?其影響力又是否發言者可以控制得到?再問,郝身為中聯辦要員在報章撰文,他又能否阻止公眾認為其言論不是來自中央政府?「我絕不會把自己 所有的言行都歸結為學者角色所為。」難得部長如此坦白。


是言論自由,還是壓制自由?


什麼是言論及學術自由?正如郝所言:「如同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離婚自由兩大項…至少也包括批評和反批評兩大項。」但郝又是否認同,履行自由同時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郝身為部長多次 抨擊不合己見的機構與人士,甚至撰文說香港社會混淆了某些概念,這樣就成為以身份權力去壓制自由的一言堂。


什麼是一言堂?按照中共黨國 的通識,就是運用國家機器權力與名義,對民眾進行洗腦教育,控制傳媒機關,逮捕異見份子,封鎖對政權不利的言論,甚至以「五毛黨」製造輿論。此等專政技 倆,部長理應比港人更清楚,現在他撰文對港人侃侃而談什麼自由概念,簡直就是夏蟲語冰,令人啼笑皆非。或許部長不明白,社會概念是共識的凝聚,不是某某人 寫幾篇文章就能改變的。如果部長自恃中央官員的身份大放厥詞,這不是干預一國兩制又是什麼?


是作賊心虛,還是誠信破產?


鍾庭耀主理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被廣泛報道,是因傳媒及市民相信那是公正持平的調查,這就是公信力。若然中聯辦與建制派報章否定其調查結果,便應另組一個更有公信力的調查去反駁,而不是連續數月在自家地盤撰文發炮,港人會視這是作賊心虛、輸打贏要的表現。


或許郝不明白,建立公信力是困難的,要破壞它卻很容易。前中聯辦職員黃春平掩飾前職員身份參加區議會選舉,獲選後又逃避面對傳媒,醜態盡現,此等行徑就足以讓中聯辦的公信破產。


部長更應誠實面對是,他執掌中聯辦文體部多年,港人認同「香港人」身份還是佔大多數,這就是文體部工作的失敗。部長挑戰鍾庭耀說不如在調查內加入「英國人」一項。若然調查結果選擇「英國人」真的比「中國人」還多,恐怕部長連烏紗都不保。


最後我想對部長說,概念從來是以幾組或幾個來形容,很少用「幾對」的。「幾對」在粵語可以有「幾o岩」、頗為正確的意思。若然部長希望港人不要混淆某些概念,首先請使用令人看得明白的文字(行文累贅就不說了)。身不正、文不通、言不順,難怪部長的文體工作搞得這麼差。




原文連結:http://www.facebook.com/notes/%E6%9C%97%E6%80%9D/%E6%9C%97%E6%80%9D-%E9%83%9D%E9%90%B5%E5%B7%9D%E6%B0%B8%E9%81%A0%E6%B7%B7%E6%B7%86%E7%9A%84%E5%B9%BE%E5%B0%8D%E6%A6%82%E5%BF%B5/222330461194723


郝鐵川﹕近來香港社會常被混淆的幾對概念:http://hk.news.yahoo.com/%E9%83%9D%E9%90%B5%E5%B7%9D-%E8%BF%91%E4%BE%86%E9%A6%99%E6%B8%AF%E7%A4%BE%E6%9C%83%E5%B8%B8%E8%A2%AB%E6%B7%B7%E6%B7%86%E7%9A%84%E5%B9%BE%E5%B0%8D%E6%A6%82%E5%BF%B5-224455720.html




中聯辦郝鐵川部長


from 香港城邦自治運動 http://hkam2011.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