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8 December 2022

中国迅速"松绑"防疫 能否弯道超车?

中国政府逐渐放宽疫情防控措施,但当局是否做好"全面开放"的准备也令外界担心。对于欧美国家从隔离、疫苗到开放的过程,中国能否有所借鉴?贸然"松绑"又潜藏着哪些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2月8日晚间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新冠疫情还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出现,但正确看待奥密克戎病毒引起的情况“不能用两年前的方法”。

钟南山:“完全引用那个方法看起来不行,因为现在(病毒)传染性极强,但致病率大大减弱。如何顺应当前的形势,能够更好优化我们的防控政策,使我们国家真正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中国国务院在12月7日宣布了十项放松防疫措施,但强调“不是开放不防”。中国在经历多日大规模“白纸运动”抗议之后,最后一个坚持“清零”的大国,目前也正面临防疫政策的转折点。当中国逐渐迈向解封时,外界普遍感到担忧。

根据推特“Zhengfawei政法委”发布在网络的一段录音,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阎隆(Yan Long,音译)在专访中表示,中国民众对于全面开放的看法仍有分歧:“仍有 2.5 亿60 以上的人根本没有接种疫苗,大部分是在城市地区……。(中国)民众仍依靠身体上的封锁(零接触),以及其他动态清零政策的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我认为,这是他们对新冠病毒如此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不想接种疫苗。”

这位学者还表达了对中国“全面开放”的担心:“我一直在行政上担心,政府是否准备好了?如果他们有措施到位,将可以学会如何应对大流行病。它们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如何实施清零政策,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习如何应对全面开放。”

两年前,欧美许多国家也同样面临疫情封控与解封的困境。当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发时,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同时伴随确诊和死亡人数上升、医疗防护物资供应短缺等问题,办公场所、学校、餐厅等也相继关闭。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疫情爆发初期,欧洲曾有每天超过一万确诊例的增长,多国进入封锁状态,社交聚会被禁止,许多娱乐场所关闭,民众离家外出的理由只能是去上班、购买生活必需品、寻求医疗帮助或是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封锁”,西方各国民众依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出,并没有因为确诊、密接等情况遭到政府的强制隔离。

随着居家检测剂及疫苗普及,美欧国家逐渐走向开放。在美国多个城市里,可见到餐厅摆设了户外座位,民众可在室外用餐;欧洲国家则取消了室外戴口罩的规定;上班族及学生逐渐返回办公室或学校;旅行也不再受到限制,包括飞机航班、火车等公共交通运输逐渐恢复。此外,疫情期间除特定私人场所要求疫苗接种证明外,大部分人并不需要所谓的“健康码”。

即使连防疫政策异常严格的日本和台湾,近期也逐渐放宽了防疫措施,入境旅客不再需要隔离,也不需要阴性核酸证明。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教授麦宜生(Ethan Michelson)向本台表示,虽然他并非流行病学家,但外界目前的共识是,巨大的感染潮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是否会不堪重负还有待观察。在我看来,在家治疗轻症患者和限制重症患者住院的新政策,对于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来说,是非常明智的策略。”

麦宜生近日在推特发文指出,至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仅公布了 5,233 名新冠疫情死亡人数,但中国民政部相关报告却显示,从2019 年第四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火化遗体数量,比使用2007年第四季度至2016 年第三季火化遗体的比较基值来说高出了400万人。

他在回复本台查询时强调,中国火葬人数上升不一定反映与清零政策相关的死亡率上升,这种说法需要更多数据佐证,“这也有可能只反映了政府在大流行之前推行火葬,以及民众厌恶在清零政策期间埋葬尸体。”

 

记者:陈品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huanjing/cm-1208202214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