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1 December 2022

香港財政儲備再過兩三年將「乾塘」,我們可以做什麼?

自林行止先生封筆後,我已很少看信報,有朋友每天仍轉貼部份信報文章給我,但我通常也只是瀏覽一下標題,看到有興趣的才讀下去。不料前幾天,讀到「新聞點評」作者高天佑的一篇文章,幾乎出一身冷汗,標題很吸眼球:「香港財政儲備夠『燒』幾耐?」
香港多年拿來炫耀於人的巨額財政儲備,照目前燒錢的速度,只夠再維持兩三年,也就是說,給李家超管錢,再過兩三年,香港就將「乾塘」,到時就要借債,或者望天打卦。
數字說明問題:2020年初,香港財政儲備高達1.2萬億,到今年十月底縮減至6000多億,不到兩年時間,香港人的家底已縮水一半。而本財政年度首7個月財政赤字已超過2700億,即使年底有稅收,也杯水車薪幫補有限,即是6000億的儲備,只夠維持兩三年。
香港庫房的窘境何來?照高天佑分析,一是經濟低迷,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賣地等主要收入增長放慢;二是為抗疫和維穩,政府開銷由2018年的4709億暴漲至本財政年度預估的8073億;三是經濟不好本應減息刺激經濟,但聯繫匯率又綁手綁腳;四是經濟差,政府推出「保就業」﹑「電子消費券」等紓困措施。屋漏兼逢連夜雨,日子遂越來越難過。
文章報憂不報喜,政治不正確,作者要減輕不愛國的嫌疑,文章後半段就一點正面補鑊,說是香港「背靠強大祖國」,中央政府不會「見死不救」,聯匯政策還須「講政治」,鑑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排除必要時中央會出手打「大鱷」。似乎有中央做後盾,香港「冇有怕」。
看到「香港背靠強大祖國」就忍不住想笑,祖國有那麼強大嗎?香港可以指望中共出手打救嗎?作者是財經中人,心知肚明,但為信報立場計,不得不說違心的話來保護自己。
又有朋友幫忙,替我找到早前一則新聞,來自「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標題很長:「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人民幣/港幣常備互換協議」。報道稱,雙方將2009年起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為常備互換安排,互換規模由原來的5000億元人民幣/5900億元港幣,擴大至8000億元人民幣/9400億元港幣。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升級後協議無需要續簽,長期有效,互換流程進一步優化,資金使用更加方便。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為香港市場提供「更加穩定﹑長期限的流動性支持,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內生發展動力,更好發揮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功能。」真是大恩大德,美妙得無以復加了。
照這個互換協議,就是中共國拿走幾千億香港人儲備的港元,然後給我們一大筆人民幣,本來換一次要簽一次約,現在「優化」了,簽一個永久性協議,「資金使用更加方便」。方便誰呢?當然只方便中共。
假定只互換一次,就是香港人給中共9400億港元,然後換回來8000億元人民幣。香港人拿這麼多人民幣做什麼,原來是「提供流動性支持」﹑「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內生發展動力」充當」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港幣做我們的流動性反持不是更好嗎?沒有人民幣,香港人的市場預期就崩潰?香港就沒有內生發展動力?香港有那麼迫切想要充當人民幣離岸樞紐?
自2009年中港簽定互換協議起,歷經梁振英﹑林鄭和李家超三朝,中共已從香港換走多少港幣,高天佑沒有數字。今日香港財政儲備只剩6000多億,即使中共國胃口很小,那香港今日的家底,也已經不夠與大陸政府再互換一次(9400對6000),香港人的家底,三兩下就被掏空。
寫到這裡,就明白高天佑的「政治正確」補鑊很有必要了。香港「乾塘」已不可避免,唯有假設中共財大氣粗,隨時可以出手打救我們。但中共外匯早成枯竭之勢,中央與地方外債數萬億,連普通人要出國旅遊探親,都很難換到外幣。中共望外匯如久旱盼甘霖,哪裡還有餘力來照顧香港?
香港人的儲備令中共流口水,簽這個升級版的互換協議,就是方便隨時可以換港幣解自己的燃眉之急。若中共志在打救香港,把港幣留給我們自救就可以了,何必換走我們的儲備,給我們一大筆唔等使的人民幣?﹑
香港人拿了巨額人民幣作什麼用?既不能用人民幣與大陸和外國做生意,也不能給香港人用,那這一大筆人民幣堆在庫房裡,只能供李家超每日去瞻仰而已。
若大陸經濟下沉,人民幣幣值下跌,香港人財富又跌去一大截;一旦中共垮台,人民幣衰到貼地,香港人更渣都冇得剩。此外,中共拿人民幣換走港幣,那香港人可否隨時拿這些人民幣再換回港幣來用呢?這件事協議中有沒有交代?
兩單新聞對照來看,便明白香港危在旦夕。筆者對財經是外行,只是憑常識有此疑問,還望行家教我。
本來,香港立法會有權過問這件事,但現在的立法會只是政府的跟班,誰敢作亂?於是,香港人百年辛苦積下的家當,就隨時被人掏空。我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麼,但事涉切身利害,肉在砧上,任人宰割,我們有什麼辦法看緊自己的荷包?

——作者臉書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12/blog-post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