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於11月29日舉行「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選舉範圍大至直轄市市
長(例如台北市長)小至基層村里長。這場選舉是自從2012年總統及立法委員大選之後,第一場全國性的選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被視為是馬英九政府的
「期中考」,以及2016年初總統大選的風向球。7個月前學生及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夠起到社會運動撼
動台灣政治版圖的作用,在這次的選舉中也可以得到檢視。
大多數的媒體和學者都將焦點放在台灣兩大政黨——執政黨「國民黨」、最大反對黨「民
進黨」,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自從1980年代末期多黨制實施以來,政治生態就長期由這兩黨主導。然而過去25年間,另類政黨也在全國性和地方性選舉中獲
得了可觀的席次。
一些小黨企圖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地方性選舉中發揮影響力。與前幾次層級類似的選舉相比,此次選舉的政治環境看起來對小黨較有利。採用複數選區,並混合簡單多
數決與比例代表制的選制,使小黨獲得席次的機會比單純的勝者全拿制度高。小黨的另一項優勢是民意對主流政黨的不滿。雖然馬英九在2008年以壓倒性勝利獲
選總統,並在2012年連任成功,但是在第二任任期中,他的施政滿意度下滑到歷史新低點。然而,主要反對黨民進黨也在努力擴大擁有三分之一支持者的選民基
本盤。太陽花運動的出現,在許多方面可以歸咎於主流政黨的失能。因此,在民眾對常規的政黨政治越來越疏遠之下,小黨廣泛提名候選人,希望能 因此獲利。有兩種類型的小黨在角逐地方議會選舉席次。一種是從主流政黨分出去的小黨(splinter parties),著重在台灣的國族認同、與中國的關係;一種是挑戰型小黨,企圖以完全不同的議題設定來吸引選民。
這些主流政黨分支的小黨往往比挑戰型小黨來得成功,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長期佔有地方和全國性選舉席次。這類小黨可以再進一步分成民進黨或泛綠傾向,與國民黨或泛藍陣營。
台 灣團結聯盟是主要的泛綠小黨。在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2008),台聯是台灣第四大黨,但是在2008到2010年間解體,幾乎失去所有席次。 2012年台聯東山再起,贏得三席國會席次與9%的不分區立委。本次九合一選舉,台聯推出41名縣市議員候選人,是所有小黨之中提名人數最多的,而且可能 在選舉之後成為第三大黨。台聯善用民進黨在中國大陸議題上被認為是較和緩的處理方式,以及民眾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快速整合所帶來的擔憂。今年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論代表著兩岸關係在這此選舉中的重要性會大於以往的地方選舉。
泛藍小黨的提名的候選人來自新黨、親民黨、中華 統一促進黨。新黨曾經是台灣的第三大黨,在1990年代中期佔有15%的席次。但在2001年的全國性選舉中,新黨幾乎從政治版圖上消失,僅保住鐵票區台 北市議會的席次。新黨的政治訴求是加深與中國的政治整合以及大中華民族主義,因此是和中國共產黨最接近的相關政黨。與中國在政治上的接近也代表著擁有與其 他小黨相較之下較多的財務資源。例如新黨候選人王炳忠,依靠在電視call-in節目中抨擊太陽花運動而成名。在台北市長選戰中,新黨支持國民黨籍的候選 人連勝文。這次新黨提名19位縣市議員參選人。無論新黨最終是否能增加席次,這都能做為中華民族主義是否能吸引台灣選民的氣壓計。比新黨更極端的是由前黑 幫領袖張安樂(白狼)領導的中華統一促進黨。這是比新黨更強烈支持統一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第一次參加選舉。張安樂藉由率領黑幫到立法院外和太陽花運動參與者 發生衝突來提高該政黨的知名度。然而中華統一促進黨主要著眼於經營2016年的選舉。
傳統上,親民黨被視為是泛藍陣營,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是 台灣第三大黨。但是在國家認同上,它的立場和對手新黨相比,顯得模糊許多。再者,在2012年立委和總統選舉中,親民黨和國民黨分裂,親民黨代表在電視 call in節目上藍綠都批評。在2014九合一選舉中,親民黨提名36人,是小黨之中提名候選人數第二多。除了一些現任以及知名的前任議員,親民黨候選人面臨的 是一場硬戰,這是因為親民黨在2012年選舉後,還在理清自己的角色與認同。
今年選舉最有趣的發展可能是對主流政黨訴求鮮明的這類挑戰型小 黨的增加。這類的政黨和相關的無黨籍候選人 在2008年社運再起後漸漸嶄露頭角,並在太陽花運動中達到高點。人民民主陣線這個可被廣泛歸為左派的政黨,就是這類新興政黨的一例,在這次有13位縣市 議員候選人。這些候選人不管有沒有參選過,都具有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民陣特別強調一些小眾議題例如移民、性工作者、遊民、身障者。在先前的選舉中,民陣 候選人利用競選活動來提高對於這些被忽視的社會議題的關注度,這樣的教育目的在2014年選舉中仍是首要,不同以往的是,組織的競選活動更加專業。
綠 黨是這類挑戰型小黨中最持續性參與選舉的政黨,持續20多年。雖然在上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綠黨獲得25萬選票,成為第五高票,但還是低於5%的門檻,因而 無法得到立法院席次。從2012年開始,綠黨從原本的核心議題——環保與反核——擴展到同志權益、動物權、土地正義、反對死刑。為了爭取更多年輕選票,綠 黨主張下調投票年齡至18歲,並且推出年輕候選人,及一些出櫃同志候選人。綠黨已經在許多社會運動中扮演領導角色,並且試圖將自身定位為公民社會的發聲代 表。這次選舉綠黨推出9位候選人,進行自1996年來最鄭重的競選活動。看起來綠黨很可能大有突破,成為台灣第五大政黨。但是前景現在看來也不是全然樂 觀。例如一些前綠黨黨員選擇了無黨籍身份參選,一位前綠黨幹部甚至轉為台聯黨參選人。對綠黨傷害更大的是知名度最大的黨員潘翰聲出走,自組樹黨,提名10 位候選人,大部分是在綠黨的傳統票倉台北市。挑戰型小黨另一個憂慮是它們在一些地區例如台北、基隆,提名候選人彼此競爭。
所以整體來說,這 些小黨的前景如何? 民眾對主流政黨的不滿為小黨提供了一個空前難得突破機會。我們可以預期主流政黨分支的小黨將會再一次表現得比挑戰型小黨好,但挑戰型小黨將有可能第一次獲 得比以往更多的席次,並且將另類聲音帶進議會。更多樣化的台灣政黨對台灣民主是有所助益的。
放眼2016年全國立法委員選舉,對小黨們來說 將是一場挑戰。立委選舉將再度籠罩在同時舉行的總統大選的影響下。而且政黨又再次面臨5%的選票門檻。儘管台聯有可能壯大到能夠得票超過5%,其他主流政 黨分支小黨如新黨、親民黨,就很可能陷入苦戰。台灣的另類公民團體有潛力能開創新局,新成立的公民組合也開始布局2016選舉。然而,還是要看是否公民團 體之間能夠找到合作的方法,從太陽花運動之後公民團體的分化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編譯:劉子維/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11/141119_tw_elections_small_parties